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6 ,大小:41KB ,
资源ID:28351869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3518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docx

1、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三、我们周围的材料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一、教材简析:本课是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周围的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做的,指认6种常见材料并用词语描述它们。这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学生在材料方面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从材料的角度观察物体、引发他们对材料的研究兴趣,明确研究材料的意义。教材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观察和记录身边的材料,让学生调查自己身边的物品,这可以使学生比较充分地认识到材料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也可以认识一些具体的材料;第二部分:寻找常见的材料,通过对物体构成材料的统计,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材料”的概念。二、教学背景:因为学生们每天的学习、生活无不与材料打交道。所以,他们对材料可谓“已经有了

2、丰富的感性认识”,另外,他们对于“塑料”“金属”“木头”“纸”等表示材料名称的词汇,也早已“耳熟能详”。这一课,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身边的材料”,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把“具体事物”与“词汇”再次建立联系。当然,学生们在区分和辨别各种物品所使用的材料时,也难免会出现问题和困难,学生们遇到了问题和困难,他们就产生了对“材料”进一步探究的需求和欲望。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二)过程与方法: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用适当的词语

3、描述木材的特性。(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教学重难点重点:调查周围物品的构成材料。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标本(学具袋中有)教 学 流 程辨认常见材料调查身边材料课外收集材料并尝试研究其特性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出示各种杯子,辨认常见材料1.出示由不同材料做成的杯子,问它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板书:塑料、纸、金属、玻璃)2.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材料。(学生说教师板书、当学生说到物品而不是材料时教师指导)(二)、调查身边的材料1.调查我们身上的材料:(1)在我们身上就有很多物品

4、,它们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我们不妨来调查一下。(2)在调查前请大家先来看几点提示:A.你可以找现在身上穿的、佩戴的、身上携带的物品。B.同一物品名称不要重复。C.碰到不认识的材料可以用、来做一下记号。D.讨论时尽量保持轻声(3)汇报交流(学生上台投影展示)教师板书学生说到的材料。2.观察书包里的物品:(1)通过我们调查身上的物品,又发现了几种材料,而且我还发现同学们找材料的这种情趣非常高,接下来我们就来管擦一下书包里的物品,它们又是有什么材料做成的?大家可以把调查记录在书本47页的表格中。(2)汇报交流3.调查教室里的材料:(1)先听清楚我的要求:我在教室里指一件物品,看看你能否说出它是有什

5、么、什么、什么材料做成的,准备好了吗?门、窗、椅子、灯(三)课堂小结1.通过刚才的调查,你们发现了什么?2.师生共同小结: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种材料,物品可以有一种材料做的,也可以有几种材料做成的。(四)课外收集材料并尝试研究其特性。1.这些材料,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特点吗?比如说,我们穿的衣服为什么要用布来做,而不是用铁呢?2.课外请同学们去收集一些材料,并试着研究一下它们的特性。板书设计常见材料:玻璃 金属 纸 塑料 陶瓷 布料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构成的。课外活动1.课外收集材料并尝试研究其特性生成预见对于单一构成材料的物品学生容易辨认出其构成材料,但对于多种材料构成材料的物品学生则有些困难,

6、需要教师的指导和活动的铺垫。课堂评估1.学生能否辨认6种常见材料。2.学生能否认识到物品是由一种或几种材料构成的。谁更硬一些一、教材简析:本课从材料表现出来的基本物理性质之一硬度入手,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刻划方法,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判断四种材料的硬度大小,并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观察,丰富学生对金属材料特性的认识。本课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比较铁钉、木条、卡纸、塑料尺的硬度大小;第二部分:认识金属及金属特性;第三部分:饮料罐回收再利用,主要通过饮料罐的故事,让学生了解饮料罐的制作过程,金属延展性的利用以及环保教育等。二、教学背景:本单元的任务是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物体的认识,帮助他们

7、从材料的角度认识和描述物体。对材料的认识是从4个最基本的物理性质展开的,采用的方法是简单测量,通过测量检验常见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并通过调查和观察等多种辅助手段,共同完成对木头、纸、金属、塑料等常见材料特性的了解。硬度是材料表现出来的基本物理性质之一,本课学生将用比较的方法检验4种常见材料的硬度,通过简单实验和观察丰富对金属材料特性的认识。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硬度较大的材料能在硬度较小的材料表面留下划痕,材料的硬度是相对的,认识金属有颜色、有光泽、能导电、能导热、有延展性的特征,将特征与用途相联系。(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观察,了解金属的特性。(三)情感、态度、价值

8、观:认同物体的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检验的,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硬度大的材料能在硬度小的材料表面留下划痕的方法,判断四种材料的硬度大小。难点:利用硬度大的材料能在硬度小的材料表面留下划痕的方法,判断四种材料的硬度大小。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易拉罐、各种金属条(片块丝)、简单电路、榔头、砖块木条、卡纸、铁钉、塑料尺(每组2套)热水、杯子、金属条、木条教 学 流 程课前游戏比较硬度认识金属饮料罐的故事总结延伸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课前游戏:比比谁的力气大1.先选择两生比赛拔河,按照力气大小排列;2.再一次选择两生,每生与上面的学生比赛,排列。3

9、.小结:大家看,如果我们要知道四位同学中谁的力气大,需要这四名同学之间一一进行比较后才能排列起来。(开始上课)(二)比较硬度:1.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四种物品,它们分别是木条、卡纸、铁钉和塑料尺(投影出示),你知道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学生说)2. 这节课我把这四种不同材料做成的物品带到教室里,也想进行一次比赛,比什么呢?它们想比一比“哪种材料硬”(板书课题:哪种材料硬)3. 你们觉得这四种物品从硬到软怎样排列呢?(学生猜测,板书猜测)4. 如果只有一种猜测: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有2种以上猜测:到底谁更硬一些呢?这仅仅是大家的预测,老师把这四种物品放在桌上,你们想用什么方法来比比它们的硬

10、度?(附板书:拧、折)请你们小组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一下它们的硬度,然后将这四种物品从硬到软排列起来!(活动结束):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怎样?5. 刚才大家用自己的方法对这四种物品的硬度进行了比较,但是大家所使用的这些方法有的是不科学的。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科学的比较硬度的方法:刻画(板书)。硬度较大的材料能在硬度较小材料的表面留下划痕。6.(投影:再出示一套物品)为此,老师帮大家准备了两套这样的物品,一套是被刻画的,另一套是用来刻画的,现在你们想怎样来比较它们的硬度?我们先选择刻画物品中的木条,用木条分别去刻其他三种物品,你觉得在刻画这三种物品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11、(生说,如果提到“用力大小相同”时板书)师演示: 大家看,从这组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投影转到课件):如果刻画后划痕明显的就在表格中打“”,如果没有划痕或者划痕不明显的就打“”。(课件演示第一行的实验结果)(指屏幕)然后再用卡纸去刻画木条、铁钉、塑料尺,再用,最后,把你们的比赛结果填在最下面的空格中。7.学生实验:好!桌上的四种物品是被刻画的,用来刻画的四件物品在贴盘中,开始比赛吧!8.汇报:比赛结果出来了吗?(请一组学生上台汇报)你们从哪些刻画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其他的小组比赛结果一样吗?(板书正确的结果)9.小结:通过一一对应的刻画后,我们发现这四件物品从硬到软排列是这样的。(三

12、)认识金属:1.用来制作铁钉的铁是一种金属(板书:金属),金属是比较坚硬的材料,你还看到过哪些金属做的物品?(学生举例)2.哇,大家认识的金属还真不少,老师也找了一些金属制成的物品,一起来看一下(投影) 这么多的金属制品,你觉得为什么这些物品用金属来做而不用别的材料呢?金属有什么特性吗?(1) 坚硬(2) 能导电:(看到电线)真的吗?老师这里有一个电路检测器,如果金属能导电,我用金属把这两端连接起来,灯泡就亮了。来试试看好吗?(演示)看来,金属真的能导电。(板书填充气泡图)(3) 能传热:(看到锅)难道金属的传热能力比其他材料好吗?我们来比比看好吗?老师这里有一根铜棒和木棒,同时放到热水里,你

13、觉得谁传热快?怎么判断呢?(过一会儿,用手摸上端)好,我把材料分给每个组,(倒热水,学生领取,实验,汇报)。结果怎么样?不错,金属确实具有传热快的特性。(板书:传热快)(4) 延展性:其实金属还有一个特性大家比较难发现,老师这里有一根金属棒,现在我用榔头敲打这跟金属。大家看,它怎么了?(扁了,薄了)。是啊,我们把金属可以拉成丝或打成薄片的特性叫做延展性。(板书:延展性)。(5) 有光泽:可用砂纸磨后观察。3.小结:(看气泡图)原来金属具有这么多特性,利用这些特性,人们把金属加工成了各种物品。(四)饮料罐的故事老师这里还有一件金属制品,看,是什么?(出示饮料罐)它是用什么金属材料制成的知道嘛?(

14、铝)你知道饮料罐的来龙去脉吗?老师将它的一生做成了一段故事,一起来听一下好吗?(学生听故事)接下来我该去哪里呢?(生:回收)嗯,用过的空罐可回收利用,空罐经过加热熔炼后能再制成铝材薄片,生产出新的铝罐。这要比开采铝土矿节省许多资源和能源。在整个铝罐生产过程中利用了金属的哪些性质呢?(五)总结延伸:1.通过今天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2.总结:是啊,通过比较实验我们发现金属是比较坚硬的材料,我们还可以利用金属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等特性将金属制成很多物品,金属物品使用后还可以回收再利用。(学生猜测,板书猜测)(延展性)延伸:回去后,大家再想想生活中除了金属可以回收利用,还有哪些材料也可以回收利用呢

15、?板书设计 哪种材料硬 刻画 铁钉 塑料尺 木条 卡纸 (用力大小相同)课外活动1.课外调查各种金属制品。2.课外调查可回收的材料。生成预见比较硬度的实验其实也是一个对比实验,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控制好实验中的各个变量,从而准确地得出科学结论。关于金属的特性,学生可能由于没有导电、导热实验的基础,所以认识起来会很困难,因此也需要教师的介绍和指导。课堂评估1.学生能否会用刻划的方法比较材料的硬度。2.学生能否说出金属的一些特性。谁更硬一些教学反思 本课的第一个环节是“谁更硬一些?” 。 这块“比较软硬”的内容,学生容易跟后面一课的“比较柔韧性”混合在一起。 课本中“谁更硬一些?”这个实验还是比较容

16、易操作的,但课本上的记录表感觉比较抽象,三年级的学生不容易理解,而且自己跟自己比谁更硬个人觉得也没什么价值,所以我对表格进行了象作业本中的简单处理。可以说这个环节的教学效果和效率还是挺高的! 后面一个环节是“金属的特性” 教学时,从前面实验得到的“坚硬”引到寻找金属的特性,比较自然!但接下来的金属特性,学生就很难跟上节奏了,除传热性和光泽比较容易一些外,导电性个别学生能够接受,延展性很难理解!且每个都做实验很不现实!所以这块内容的教学基本变成了老师的独角戏,学生感觉比较乏味空洞。 感慨:如果用一节课的时间来专门教学金属的特性,充分的设计好体验的实验,相信应该会是一节趣味性很浓的科学课!比较柔韧

17、性一、教材简析: 教科书共3页,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谁更柔韧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选择参加检测实验的三种材料制成的物体需要具有相同的宽度和厚度。建议选择常见的办公用钢尺和塑料尺。如果没有合适厚度的木尺,就用宽度和厚度接近的木条代替。要在尺子的一端(约1厘米的地方)打孔或采取其他办法以便能挂住重物。标记尺子的弯曲程度可以采用教科书上建议的方法,也可以用专门测量弯曲度的“7”字尺。尺子的弯曲程度越大,说明构成尺子材料的柔韧性越好。木头、不锈钢和塑料尺比较,一般情况下塑料尺的柔韧性更好。第二部分:认识塑料因为相对于金属和木头来说,柔韧性是塑料的明显物理特性,因此教科书将认识塑料安排在柔韧性的

18、检测活动之后。在这里,学生要通过观察和讨论丰富和完善对塑料特性的认识。因为塑料制品使用十分广泛,所以从用途和生活经验的角度对塑料的特性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是有意义和必要的。第三部分:塑料的循环使用能够反复熔化成型是塑料的重要特性,同时塑料造成的污染已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了危害,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是学生认识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可以向学生出示循环使用塑料的产品,并展示这些产品上的循环使用标志。二、教学背景: 在这一课里,学生们将继前一课比较材料的硬度后,研究木头、卡纸、金属和塑料三种材料的柔韧性,并通过实验记录的数据,比较出三种材料的不同。比较柔韧性,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柔韧性是指什么,怎么比较

19、。所谓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在这一课里,可以从三种材料受力后的弯曲度来比较它们柔韧性的大小。与前一课比较硬度不同的是,比较柔韧性,要求参加检测物体的宽度、厚度、伸出桌面的长度要相同。而且实验需要定量的观察数据,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操作要求较高,需要对操作方法和步骤作细致的指导。在观察了几种材料的柔韧性之后,接下来,学生将对这些材料中柔韧性最强的塑料作进一步的观察研究,以获得对塑料的更广泛的认识。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科学词汇:柔性、韧性(二)过

20、程与方法: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科学方法: 对比实验(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核心价值观: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循环使用教学重难点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难点:比较材料柔韧的方法教 学准 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1.一套宽度、厚度(1毫米左右)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3

21、.测量弯曲度的“7字”尺一把。4. 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教 学 流 程塑料的循环使用 比较柔韧 认识塑料 活 动 过 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哪种材料更韧1.故事导入有两个和尚要到河边去挑水,他们用同样大的桶去挑同样多的水,其中一个和尚拿了一根塑料扁担去挑水,另一个和尚拿了一根木头扁担去挑水。请你猜猜哪位和尚先把水挑到寺院?为什么?2.比较柔韧课件出示六件物品:雨衣、电线外包皮、水管、铁扒、木箱子、锅铲。这些物品分别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为什么他们要选择这些材料来做呢?你有什么看法?如何来比较他们的柔韧,要有数据才能更信服。怎么比较?请学生阅读书本第51页。教师先演示,并细致指导操作步骤。

22、学生操作完成并填写表格。伸出桌面长度木条金属条塑料条1厘米5厘米10厘米15厘米3.分析弯曲程度,比较柔韧。通过实物展台分析学生的数据。师:木头、金属、塑料谁的弯曲程度最大?谁的弯曲程度最小呢?弯曲程度与柔韧有关系吗?师:能给这三种材料从柔韧好到柔韧差的顺序排列吗?(板书排列顺序)二、认识塑料1.塑料的优点师: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塑料制成的物品。(矿泉水瓶子、电线外包皮、雨衣、雨鞋、塑料桶等等)师:这些物品为什么要用塑料做,而不用其它材料做呢?总结塑料的优点:不易生锈、轻、绝缘、耐腐蚀、柔韧、易燃烧重新塑形。(板书)补充优点:看老师演示断了的牙刷柄用火烤一烤然后重新接回,过片刻牙刷就牢固了。(特点

23、:易燃烧重新塑形) 2.塑料的循环使用(1)塑料循环使用方法 老师演示的塑料可以看成是简易的塑料重新加工,可以吗?想了解塑料的强大的特异功能吗?请学生看书本第53页。塑料的循环使用。你看后有什么感想?(2)认识循环使用标志课件出示循环使用标志,并列出循环使用的商品,找找你带来到瓶子上是否找到了循环使用的标志?(3)学了塑料循环使用以及认识标志之后,你认为自己该做些什么? 3.塑料的缺点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塑料应用非常广泛,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我们应该大力提倡使用塑料制品,对不对?(老师说话语气不要太肯定也不要太否定)(生对教师的说法有争议,他们会感到很有成就感。引出塑料的缺点)总结:塑料受

24、力后弯曲程度大,不易折断叫柔韧。总结:塑料的弯曲程度最大,塑料的柔韧更好。总结塑料的缺点:容易老化、易燃烧产生有毒气体、不易分解、污染环境。板 书设 计比较柔韧从柔韧好到差排列:塑料、木头、金属优点:不易生锈、轻、绝缘、耐腐蚀、柔韧、易燃烧重新塑形缺点:容易老化、易燃烧产生有毒气体、不易分解、污染环境课 外活 动寻找生活中可回收循环使用的材料生 成预 见柔韧性是一个生活用语,不是一个科学用语,硬度、密度都不会随着形状的变化而变化,而柔韧性就是个例外。 韧性与柔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柔性是塑料好而韧性却是钢好,如果将两个结合在一起就很难控制好变量。课 堂评 估比较柔韧性 教学反思 这节课比较柔韧性

25、的实验我没有展开,给自己找个理由:材料没有准备好!为这个实验我没有少花心思,这个实验对器材的要求是很高的,课本插图中的三种尺子是很不科学的,厚度明显是不一样的,想用工具想里的材料,但很难操作, 同时考虑到教材的内容安排与学期的进度,不展开实验,到讨论方法止步,一节课还是很紧张的! 它们吸水吗一、教材简析: 本课共四部分。第一部分:谁更容易吸水这部分内容让学生通过在四种不同的材料上滴一滴水,从侧面观察它们的吸水现象,分别用合适的方法描述水滴的变化和材料的细微变化,并以此判断四种材料吸水能力的强弱。认识到不同材料的吸水性是不同的。教科书还希望学生能通过不同材料吸水时的现象,尝试解释不同材料吸水性不

26、同的原因,让学生意识到材料的吸水性能可能与材料的构造有关,促使学生产生新的探究需求。学生对水滴的描述可以建议他们采用画图的方法。从侧面看,滴在金属片和塑料片上的水滴比滴在木片上的水滴更圆、更高,滴到纸上的水滴则很快就看不到了。这说明水无法渗透到金属和塑料中去,能部分渗透到木头中去,纸的渗透性是很强的。实验用的木片应是纹理比较疏松,没有上过油漆的。第二部分:纸的观察教科书用四幅照片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一张白纸。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把这一部分设计成探究性很强的活动,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描述纸。第三部分:造一张纸这部分教科书是通过图片的方式介绍古代造纸的过程的。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也可以讲解。第四

27、部分:我们来造一张纸这部分的主要活动有两个:1.经历用废报纸造一张纸的过程:废纸浸泡打浆抄纸压平晒干。了解纸的构成方式:用纸纤维叠加而成;2.比较自己造的纸和平时所用的纸的区别,如厚薄不同、疏密程度不同,纤维长短不同(光滑程度不同)等。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认识到工业造纸是有一系列复杂过程的。通过思考和讨论“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引导学生注意纸是可以回收利用的,与前面用废纸造纸形成很好的呼应。二、教学背景: 关于各种材料的吸水能力,学生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纸和衣服很容易吸水,木头也能吸水、塑料和金属却不太能吸水。学生们也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吸水能力是不同的。但学生们可能从没有真正地去比较过各种材

28、料的吸水能力和把它作为一种物理性质看待,更很少会去思考各种材料吸水能力不同的原因。因此,本课让学生通过对金属、塑料、木头、纸这四种材料吸水过程的观察、比较和描述,产生关于“材料是怎样吸水的”“为什么不同材料的吸水能力不同”等问题,去尝试发现材料的吸水性能与它们构造的关系。通过进一步对纸的观察、造一张纸的活动,认识到纸是用细小纤维叠加压制而成的。正是这种结构方式,纸的纤维之间有许多空隙,所以,容易吸收、渗透水分。让学生意识到材料的特性是与它们的构造相关联的。物质的吸水性是由于材料组织结构间的空隙形成毛细现象造成的,因此材料不同的构造和组成导致吸水性能的不同。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

29、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科学词汇:吸水性(二)过程与方法: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科学方法: 比 较(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增强充分利用材料、节约自然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核心价值观: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教学重难点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电熨斗、古代造纸的图片或录像。1.大小和

30、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铅画纸)、塑料膜、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3.透明杯子、水、筷子、棉布。教 学 流 程我们来造一张纸 谁更容易吸水 纸的观察 造一张纸活 动 过 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 导入:1、谈话:“我们在这个单元认识了几种常见的材料,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看看你们对这些材料有些什么了解。我们来看几张图片,请说说图片上是什么物品,它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2、课件出示:用木头、白纸、金属、塑料做的物品。3、现在张老师有件事情想请同学们帮帮忙。课间,张老师不小心把红墨水泼到了桌子上,请问,你将选择这四种材料中的哪种材料来擦干它呢?为什么?进一步追问:那其他材料就不吸水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材料的吸水性。二、谁更容易吸水 (一)、猜想假设: 师:今天张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四种材料,(出示餐巾纸、塑料片、铁金属片、木片各一片)你们认为这四种材料,它们的吸水能力有什么不同呢?小组同学讨论,进行猜测。(二)、师生共同实验、验证假设:1、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2、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