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30.71KB ,
资源ID:2831106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3110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1、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期末复习资料 文献的物质载体: 甲骨:龟甲和兽甲的合称。殷商时代的占卜文字,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n. 解释)甲骨文盛行殷商时期,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铁云藏龟,甲骨文最早出土在河南安阳县小屯村。 金石:从商到汉,在青铜器上刻铸文字的铜器,叫金文。礼器,乐器。钟鼎文。 石鼓文,儒家经典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国家刻石立碑,是东汉末年的“熹平石经”,今有残石。完整保存至今的有晚唐文宗开成年间的“开成石经”。 竹木:即竹简与木版的合称。古代把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作“简”,把木版称为 “牍”或“版”。汗青是竹简的代称,烤干竹子里面的水分的这道工序叫杀青。

2、韦编三绝:指读书非常用功。用牛皮编连的称“韦编”。 缣帛:丝织品的总称。古代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成为帛书或者素书、缯书、 缣书。缣帛与竹木同时使用。1973年12月,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大批西汉帛书,有老子、十大经、战国纵横家书,及兵书、医书、历史、哲学、历史等著述,有极为珍贵的学术价值。 文献装订形式: 一、简策体式:一部书的多根竹、木简,需用纽绳加以编连,即编简成册,亦称“简策”。简策本”(册),是我国最早的正式图书版本形式。编简在战国到西汉时期最为流行,到东汉魏晋时期任然是主要的形式。 孙膑兵法竹简出土在山东省临沂银雀山。 二、卷轴体式:卷子装。When,where出土卷轴?190

3、0在敦煌藏经洞出土六万多字的卷轴 三、折叠体式:分为梵夹装和经折装。 1.梵夹装:因古印度的佛教经典,曾长期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为贝叶经。将贝叶重叠,以木板上下相夹,再以绳捆扎,故称梵夹。佛教经典,多用此式。 2.经折装:按照一定的尺寸,或者字的行数,将长卷左右反复连续折迭,最后形成长方形的一迭,前后再各粘裱一张质地较厚的纸,作为封面或封底,可将卷子装改变成为互相连续的一册,形同旧时记帐的经折,称为经折本,又称折本。(了解一下) 四、册页体式:册页体式可分为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四种。(里面会有一个n.解释) 1.旋风装:将裁成一定大小的纸两面书写,或将两页纸裱成一页两面书写,然后将

4、写好的书页的一端依次黏贴在一张卷纸上,装上卷轴,就成为一本旋风装的书籍。 2.蝴蝶装:印出的单张书叶从中间中缝处正面对正面对折,再把对折好的一叠单叶用一张大纸从前到后包起,并将成叠书叶折缝处粘到这张纸上,再在外面加上一层硬纸,即成为蝴蝶装书册。 3.包背装:装订时把书叶的反面对反面即无字面对折,将书叶边粘在书背上,成为包背装。 4.线装:在包背装的基础上改用纸捻订好后,再用两张与叠好的书叶同样大小纸作书衣分别放置在前后,在边上打眼穿线订牢,叫线装。 文献内容方面的体裁:(分为三大类) 一、著作:属创造性的,价值高,作用大。如五经中的周易,诸子的老、庄、孟、荀、申、韩,史部的史通等。 二、编述:

5、属改造性的,价值有高有低,作用有大有小,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五经中的尚书、春秋,诸子里的杂家,史部的左传等。 三、抄纂:属资料性的,价值作用虽然有限,但其时代年限愈早,作用则愈大。经部如论语、尔雅,子部如晏子春秋,史部如世本等。 总集:系统汇集多人的单篇诗文为一书,称为总集,与别集相对而言。 别集:汇集个人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称为别集,与总集相对而言。 类书:是指汇抄古籍中的史料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俪词骈语,按照类 别或韵部编排,以供检索的书。三国时曹丕编撰皇览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 类书.(类书是以杂见称文献形式) 政书:是主要记载典章制度沿革变化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专书。政 书

6、的代表:十通及历朝历代的会要、会典 方志又称地方志(论述题) 地方志的用途: 1、政治作用: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来说,地方志是了解各地情况的重要依据。从地方角度讲,更是治理一方的最好的参考手册。 2、考察地理沿革的第一手资料。 3、文学创作与研究的资料。 4、历史资料的渊薮 篇、卷的关系,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古代文献典籍的著录,均以篇、卷为计量单位。篇源于竹简,卷源于缣帛。) 一、篇卷相等。 汉代竹简、缣帛并行,篇卷不分,因此汉书艺文志著录几篇,即后世几卷,篇卷通用。 二、卷大于篇。 缣帛盛行后,改篇为卷,有的仍以一篇为一卷,有的则因篇较短,就合数篇为一卷,如汉志六艺略著录:“诗经二十八卷,鲁

7、、齐、韩三家” ,已是305篇分为28卷。 三、卷小于篇。 司马彪的续后汉志八篇,分为三十卷,是发展到汉代以后的事。 目录 组成部分: 一、篇目(书名):篇目为目录的首要内容,即各书的全称,包括书名、别名、 篇或卷数、著述人名以及不同版本、收藏者等。 二、小序:或称序,即在基本目录各部类的前面或后面,写有一篇简要的文字, 论述各个部类书的学术源流、派别演变、师承关系、内容特点、利弊得失。 三、解题:又称提要,也称叙录或书录,即指为录的每一种书,写一篇简要的 文字,说明异本篇数、校勘经过、定本名称、作者生平、著述要旨、价值意义、校定年月等,解题的作用主要是揭示图书的内容、特点和用途,为读者了解图

8、书提供方便。 目录的作用: 1、纲纪群籍,簿录甲乙。 2、辨章学术,剖析源流。 3、提要钩玄,治学涉径。 4、鉴别旧刊,校雠异同。 目录的分类沿革:我国古代目录的分类,大体经历过六分、四分、七分、四 分等几个发展阶段。 一、七略的六分法。(这是刘向、刘歆的一大创造。)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诗赋略:赋一、赋二、赋三、杂赋、歌诗。 兵书略:权谋、形势、阴阳、技巧。 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六略之下有种,种下有家,家下列书。) 二、由中

9、经到隋书经籍志:“四分法”的确立。甲部:六艺、小学 乙部: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 丙部: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 三、七志、七录的七分法。 七志 七录 经典志:六艺、小学、史记、杂传 诸子志:古今诸子 文翰志:诗赋 军书志:兵书 阴阳志: 阴阳图纬 术艺志:方技 图谱志:地域、图书 附 道经 佛经 四、隋书经籍志的四分法。 经部: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谶纬、小学。 史部: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 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子部: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 集部:楚辞

10、、别集、总集。 四部分类法至此已经定型。此后一些史志目录,宋代的崇文总目以及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都沿用四部分类法,直到近现代。) 内篇:经典录 记传录 子兵录 文集录 术技录 外篇:佛法录 仙道录 文献目录的类型 1.公藏书目:公藏书目是现代的叫法,前代也叫官书目、官府书目。是历代根据国家或各级官府的藏书所编成的目录。最早的这种目录就是刘向的别录和刘歆的七略。 2. 私家书目:即相对于官府藏书目,是私人藏书目录。出现比官藏书目晚。现存最早的私家书目是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3.史志目录:是指历代所修的纪传体史书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汉书艺文志为最早。 4.丛书目录:丛书为一种按照一定编辑原则汇聚群

11、书的形式,其特点是仍保留各书原名和原有体例,而冠以一个总书名。四库全书总目、四部丛刊书录、四 部备要书目提要等均是重要的丛书目录。 5.其他目录:主要有:地方文献目录,推荐书目录,专科目录,禁毁书目录,目录之目录等。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在讲目录学时引用到很多。 我国第一部解题目录:别录 版本目录 什么叫四分法?经史子集(见上面) 善本? 1.校勘性善本:指校勘精良、较好保存古籍作者原貌或较接近作者作品原貌的本子。 2.文物性善本:凡罕见的旧刻本、活字本、旧抄本、稿本、批校本等,从收藏角度具有相当高价值,具备文物性,可定义为”文物性善本”。 3.两性兼具的善本:既具文物性,又具校勘性,即“两性兼具

12、善本”。 版本的鉴别: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有主要次要之分。主要因素有三项:字体、 版式和纸张。 首先是字体,是版本鉴别诸因素中最重要者。 其次是版式。不同时代有不同风貌,不同地区有不同风貌 再次是纸张。 宋本: A.宋建本:主要是指今福建北部建宁府建阳县的书坊刻本。也称作闽本。 宋建本特点: 1字体 采用颜体,即中唐大书法家颜真卿字体。颜体字结构端正,点划分明,也是便于书手刻工掌握的字体,建阳书坊用来刻书。 南宋前期较瘦劲,横竖一样粗细,还带有一些欧体字的样子。如王叔边刻的后汉书。中期以后,刻书中正文横细竖粗,颜体字特点突出。这种颜体字,完全 不同于浙本的欧体,书坊用这种办法使正文大字和小注明

13、显区别,正文横细竖粗,显得墨色很浓,而小注横竖粗细一般,笔道较瘦,墨色显得较淡,比浙本更醒目更美观。 官刻本字体,或同坊刻,或不完全相同但具颜体结构,然不如坊刻整齐美观。 2.版式 前后也有变化。前期受浙本影响,多白口,左右双边,中期以后多转为细黑口,四周双边,多用双黑鱼尾。和浙本相同,书名卷次在上鱼尾下方,书名也用简称。鱼尾上方有时也记本叶字数,叶次在下鱼尾下,在叶次下再加一道横线,接细黑口。 无刻工姓名,与浙本中书棚本一致。 用书耳,刻篇名以便读者翻检。 书耳、黑口也是书坊的发明创造。 福建地区官刻本,则或白口或黑口,或左右双边或四周双边,或单鱼尾或双鱼尾,刻工姓名或有或无。无书耳。大体介

14、于建阳坊刻和浙本官刻之间。 4.刻书题识和牌记 前期多有刻书题识,如余仁仲万卷堂刻春秋公羊传解诂,有五行一百多字的长篇题识。 中期以后多用牌记,如史记三家注在集解序后,有“建安黄善夫刊于家塾之敬室”。这类牌记一般双行十来个字,个别牌记则达四、五行几十个字。 刻书序跋一般少见,大约因书坊主人多数文化较低,不善撰写长篇序跋。 福建地区官刻则无牌记,有时有刻书序跋。 4.避讳 建阳坊刻本虽有避讳,但是较松,不如官刻浙本严格,因坊刻本由民间刻印在民间流通,而官刻由国子监或各级官员负责,要承担责任。福建地区的官刻本避讳则较严。 5纸张 一般使用当地出产的一种纸,叫麻沙纸。这种纸色泽枯黄甚至发黑,纸纹不太

15、明显,质量远不如浙本的麻纸。因为产于当地,产量大,价格低,利于降低成本。 B.宋蜀本:北宋初太祖开宝年间,朝廷专派人在成都主持开刻我国历史上第一 部雕版佛教大藏经开宝藏,说明这里雕版印刷已具有相当水平。 后刻书中心转到眉山,版本学上所说蜀刻本实大多为眉山刻本。 宋蜀本的鉴别 1字体 大字本和小字本有所不同。 大字本基本上是颜体字的架子,但不同于建阳坊刻。横竖粗细不太明显,尤其是撇捺长而尖利,有中唐书法家柳公权柳体字成份,是一种颜柳混合体,在浙本欧体字和建本颜体字外别树一帜。文中小注也是如此,不像南宋中期建本。 小字本中十二行本字体相同;而十一行本字体则撇捺不太尖利,点划较古拙,笔道不太均匀,略

16、有开宝藏遗风。 总之,蜀本字体特征也比较突出,但不如浙本和建本美观。 2.版式 同于浙本,白口,多单黑鱼尾,左右双边,书名、卷次在上鱼尾下,叶次在版心下方相当于下鱼尾之处。无书耳。但记刻工并不如浙本多。 3刻书序跋和牌记 除个别蜀本,一般没有刻书序跋和牌记,坊刻也是如此,因而刻书年月、刻书系统和刻书人姓名、堂名往往不清。 4避讳 不如官刻浙本严格,但比坊刻建本严,鉴别时可作为参考。 5纸张 与浙本相同,多用白麻纸,好于建本麻沙纸。 总言之宋蜀本特征较明显,较易鉴别。 C.宋浙本:实际指南宋时以杭州为中心的地区的刻本,严格说应是南宋浙本。 宋浙本的鉴别 1字体 从北宋末到整个南宋,杭州地区刻书是

17、清一色欧体字。 2版式 宋浙本以及浙本系统的刻本,版式方面大多共同:白口;单黑鱼尾;书名、卷次在鱼尾下方,书名常用简称;鱼尾上方有时记本字数;相当于下鱼尾处记叶次; 左右双边;无书耳,无牌记。 3刻工姓名 宋浙本中官刻、家刻一般多记刻工姓名,在每叶版心最下方。或姓名,或只有姓或只有名。有时在姓名之下有“刊”、“雕”(刁)之类的字,是为结算刻工工钱。 4刻书序跋和刻书题识 刻书序跋和刻书题识区别于一般题跋和识语,是专为刻书而作。题跋文字较长,识语往往仅一句。 刻书序跋和刻书题识里一般会交待刊刻者,有时还涉及刊刻地点和时间,可作为鉴别依据。 5避讳 宋人讲避讳,有家讳、庙讳,尤其是庙讳即皇帝的名讳

18、。南宋初年学者洪迈就感慨庙讳太多,在科举考试中已成问题,士子记不清偶尔犯讳,影响前程。(容斋三笔帝王讳名) 避皇帝之讳;旁支继承帝位者的父辈祖辈讳;伪托始祖玄朗、远祖轩辕等。 避名之本字及同音字(嫌名)。 用近意近音字替代;常见为有意缺末笔。 皇帝在位年代不同,将讳字排出顺序,也可成为鉴别版本时代标尺。 坊刻避讳不如官刻严格,后代重刻本覆刻本常照翻宋本讳字,因此仅作参考。 6纸张 宋浙本使用纸张,一般是白麻纸或黄麻纸,正面较光洁,背面稍粗糙,有时粘附有草棍和纸毛,纸质坚韧,较厚。 7形制 宋浙本绝大部分蝴蝶装,也可作为鉴别依据。 D.辽金本(一般了解一下) 刻书地点主要在辽南京即今北京。 辽刻

19、特点: 1字体 分为两种,一种接近开宝藏,带有北魏书体特点,比较古拙,占多数。另一种则为欧体,但比南宋浙本欧体字朴拙,显然是受到北宋刻本字体影响。 2避讳 受到宋文化的影响,仿照宋制,也有避讳。已发现的辽刻本有七件有讳字,主要是契丹藏以外的佛经及其他杂书,避太宗、穆宗、景宗、真宗四代,一般也是用缺笔的办法。 由于实物很少,严格与否不太好说,作为准确依据恐需要慎重对待。 3形制与版式 佛经是卷子本,应是受开宝藏的影响。蒙求及个别佛经是蝴蝶装。有的佛经上下栏是金刚杵图案,宋藏中未见,或是辽人发明。 蒙求左右双边,白版心。 4纸张 多用白麻纸,同宋浙本、蜀本。 金平水本 文化不断发展,书籍需求日益增

20、加,仅靠从北宋夺去的书籍和书版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开始刻书印书。 金代刻书中心在平阳府(今山西临汾)。金史地理志记载当地的出产:“有书籍。”当地有河流平水,因此刻书被称作平水本。 金平水本的特点 1字体 曾子固集等同宋浙本,欧体字。黄帝内经素问等,在欧体基础上加入颜体成份,字形较挺拔。 2版式 接近宋浙本,白口,黑鱼尾或单或双,左右双边或四周双边。版心书名、卷次位置同宋浙本,叶次在相当于下鱼尾处或下鱼尾下。另行字较密,可能与书坊刻本有关。 曾子固集卷首书名大字占双行,与杭州书坊荣六郎刻抱朴子同,有可能受到北宋东京汴梁刻书风格影响。 3刻书序跋题识和牌记 现存金平水本均无,但因种数太少,不敢一概

21、而论。 4避讳 金帝有二名,一国语名,一汉名。国语名有音无汉字,不用避;汉名要避。但不如宋严格。过去一般认为金平水本无避讳,但后有人指出,偶有个别讳字,如萧闲老人明秀集中“曉”字缺笔,是避世宗之父宗“堯”之讳。由于避讳不严,所以在鉴别时代时,很难作为确切依据。 5纸张 同宋浙本、宋蜀本,多用白麻纸。 元刻本 元统一后,蒙古统治者吸收利用汉族士人巩固加强统治,需对文化事业加以保护。因此杭州、建阳的刻书业,不仅未停滞衰落,反而有所发展。 两个刻书中心所刻书籍,版本学上习惯将建阳刻本称为元建本,杭州以及其他各地所刻则不加区分地统称为元刻本。 一元浙本特点 元浙本和浙本系统的刻本,除字体外,在其他方面

22、基本上继承宋浙本,略有变化。 1字体 元代最流行的字体是大书法家赵孟頫书体即所谓赵体字。 元浙本受其影响,或在欧体字的基础上加进赵体字的成份,结构点划显得较为生动而不太板滞,或则完全是赵体。有个别例外,如江西、湖南等地刻本或有颜体字成份,则仍同南宋应是受到建阳刻本风气影响。相台岳氏本因覆刻廖莹中本,纯为南宋浙本欧体字面目。 2版式 继承南宋浙本,但也有变化。一般白口,但出现细黑口。黑鱼尾或单或双,版心上方有时记字数,上鱼尾下仍是简称书名和卷次,下鱼尾上或相当下鱼尾处记叶次,版心下方记刻工,但不如南宋浙本多。左右双边或四周双边。一般无书耳。 3刻书序跋题识牌记 或有刻书序跋或题识,但无牌记。 4

23、避讳 元朝皇帝仅有蒙文名,不同于辽、金,汉字是蒙文名音译,因此无需避讳。但元刻本中或有宋讳,是翻刻前代本子时照刻。 5纸张 继承南宋浙本,多用白麻纸或黄麻纸,但元代后期出产纸张纸纹较窄,只有一指宽左右。少数用白棉纸,较薄,与明代所用白棉纸不同。 6形制 应多为包背装,少数蝴蝶装,但现存元刻本多经后代改装,因而常为线装。 二元建本 元代建阳刻书业仍兴盛非常。虽朝代享年较短,但现存元建本数量甚多,总数超过南宋建本。 元建本的鉴别 元建本继承南宋建本风格,但在字体、版式方面又有若干变化。 1字体 仍沿袭南宋建本颜体字,但字形较圆活,不如宋建本挺拔,笔划稍瘦,横细竖粗特点不如宋建本明显,大字正文和小字

24、注文差别不太显著。 通俗读物字体虽也作颜体字结构,但较粗率,且多用简笔俗体,与正经书明显不同,这一风格延续到明代,是元明建本的明显特点之一。 2版式 黑口。有的同南宋中后期建本为细黑口,有的逐渐加粗,变为大黑口。双鱼尾,除黑鱼尾外,出现花鱼尾。四周双边或左右双边。其他如书名、卷次、叶次在版心位置、不记刻工姓名、或有书耳,均同南宋建本。 3格式 正文内小标题上,采用鱼尾,常是花鱼尾,下并加,以此来强调,吸引读者注意。此外,也有书名大题作双行大字,则模仿平水本。可见书坊仍挖空心思翻新花样。 4刻书序跋题识牌记 如同宋建本,少有刻书序跋题识,普遍存在牌记,花式比宋建本更多,如钟、鼎、爵、花、荷叶形,

25、等等。个别元建本牌记扩大至半叶值得注意,成为明代万历后刻本内封面的前驱。 5避讳 与元浙本同,除重刻前代刻本时照翻讳字外,并不避讳。 6纸张 仍用麻沙纸。还有一种竹纸,纸质同样不佳。 元平水本的鉴别 继承金平水平的风格,但特点更突出,较易鉴别。 1字体 仍是欧颜混合,但比金平水本的颜体成份更多;但又较挺拔,与元建本的圆活有明显不同。 2版式 白口,双黑鱼尾,四周双边。书名、卷次在上鱼尾下,叶次在下鱼尾下。时有刻工姓名。 3牌记 或有或无,某些坊刻如张氏晦明轩、曹氏进德斋、平阳府梁宅等有牌记。 4避讳 不避,与元代其他地区刻本相同。 5纸张 用麻纸,同元浙本。 明刻本(重点说了的) 一、明前期刻

26、本 包括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十朝。前统称“明初本” “明初本”的鉴别: 除建本以外,一般具有共同特征,前人概括“黑口赵体字明初本”。 1字体 继承元浙本,赵体字(。司礼监本稍后用台阁体,特点是赵体中带有柳体成份。台阁体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明代书法家姜立纲名噪一时,其书体在明清两代影响甚大。洪武南藏翻刻碛砂藏,欧体字,永乐南藏同。北藏、道藏则赵体。 2版式 在元浙本的的基础上,变为大黑口,其他如双鱼尾、左右双边或四周双边、书名 卷次叶次在版心的位置等,与元浙本相同。 3纸张 一般为白棉纸,洁白柔韧。也有黄棉纸。 4避讳 无。明代前期、中期均无避讳。但翻刻宋代刻

27、本时有时保留宋讳。 5形制 一般包背装。南藏、北藏、正统道藏经折装。 明中期刻本(白口,方字,仿宋) 包括正德、嘉靖、隆庆三朝。 标准嘉靖本的鉴别 1字体 一改明前期赵体字,仿南宋浙本改用欧体,但与南宋浙本又不尽一样,南宋浙本是书写体,比较美观。嘉靖本字体更方板整齐,但易写易刻,对于大规模刻书,是一种进步。 2版式 恢复南宋浙本,一改明初本大黑口,一般用白口,黑鱼尾,左右双边。但有例外,如郭云鹏济美堂本柳文,是翻刻廖莹中世綵堂本,版式全同,只是把牌记、版心下方的世綵堂名,改为济美堂而已。 3避讳 这一时期仍无,只是时常照翻宋本的讳字。 4刻工 有些有刻工姓名。 5纸张 多为白棉纸,少数用黄棉纸

28、。后印本用黄色的竹纸。 万历本的鉴别 1字体 在嘉靖本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更加方正,称作“方体字”,现代印刷体宋体字基本定型。 2版式 版心上方白口,书名提到上鱼尾之上,鱼尾下是卷次。正德、嘉靖偶见,而以上绝无。版心下方一般为白口,或有刻书者堂名斋名,也有少数细黑口。多为左右双边或四周双边。 3格式 卷首首叶,除撰者衔名行外,往往并列有校订者衔名,有时不止一行。以前虽有,但较少见,这时成为普遍风气。 此外开始在正文中加刻圈点,在天头上加刻批语评语。 4封面 在全书之首加刻封面,即内封面。一般竖分三栏,右边一栏顶格刻撰者或校订者,中间一栏刻书名,左边一栏刻某某堂藏版一类,有时还加刻广告宣传内容。牌

29、记基本消失。 5避讳 仍无避讳。 6纸张 竹纸。纸质远不如明初本、嘉靖本的棉纸,黄色,薄而发脆。 有些距文化中心较远地区,刻书仍保持嘉靖本风格,甚至保持明初本黑口赵体字风格,鉴别时需特别留意。 汲古阁本及其鉴别 汲古阁本自成系统,在明末清初刻本中,具有独立风格,且变化多端。 字体至少有五种。 1明末瘦长方体字 早期使用,版心有“绿君亭”名。为数不多,中国版刻图录收入洛阳伽蓝记。 2万历方体字 为数也不太多。其中沧螺集,字体较特别,粗拙,略接近魏碑体,是特例。 3扁方体字 压扁的万历方体字,为汲古阁所独创,汲古阁本大多为这种字体。 大部头书十三经、十七史、津逮秘书、宋名家词等,均用这种字体。 这

30、种字体在当时以及后来对邻近地区刻书风气有一定影响,如清初所刻唐诗英华、唐诗鼓吹笺注等,也是这种风格。 4仿欧体字 与宋浙本、明嘉靖本都不同,瘦长而斜,手写味较重。为数不多,有四唐人集等几种。 5写刻体字 为数也不多,有唐人选唐诗八种,与清初软体写刻一路。 汲古阁本特点突出,鉴别并不困难,版心一般有堂号,并多有毛晋刻书跋。 纸张多用毛太纸,黄色,较竹纸柔韧。据说因毛氏始用,故名。 清代有若干翻刻本,版心照刻堂号,鉴别时需注意。 清刻本(一般了解) 官书局刻本: 官刻本中武英殿本已衰落。太平天国被平定后,江浙一带因是战祸重灾区, 损失很大,包括文化财产,主要即书籍。明清以来,这里为文化最发达地区,读书人众多,战乱后,需大量书籍。依靠战事起家的曾国藩、李鸿章等湘军、淮军地方实力人物,势力大为加强,于是在长江流域创办官书局,所刻之书称“官书局本”、“书局本”、“局刻本”或“局本”。: 清后期,地方官书局刻本数量大,流通广,取代武英殿本,成为官刻的主流和代表,与元代官刻情况略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