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3.65KB ,
资源ID:2829698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29698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docx

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Abstract Based on a general survey of current situatio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demand of the society, this article proposes four aspects in promoting the humanistic sense for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hancing the overall atmosphere of humanistic edu

2、cation, emphasizing on the national uniqueness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adapting humanistic education to the curriculum for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ultivating a sense of 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 Colleg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ents Humanistic sense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3、,第一流的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更大。一个要想有成就的人,必须把人格道德放在第一位,而一个人美好精神的形成,高尚道德的塑造,伟大人格的升华,无不得益于人文素质的培养。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的人文修养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关注。如何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务。适应时代要求,培养人文精神是我国大学教育急待解决的课题。 从高等理工科院校的现状来看,在科学教育中融入深层次的人文教育,是教育发展到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必须彻底解决我国理工科教育长期沿袭下来的文理分科形成的弊

4、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出的学生既要具有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必备的人文精神。 面对目前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人文教育的困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文教育并不仅仅是给学生开设多少门人文学科课程,学生修得多少学分,掌握了多少方面的人文知识,读了多少部文学名著,甚至学会唱歌、跳舞、弹琴、书法等。这些教育方法和内容对实施人文教育当然也是必要的,但要使人文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还必须将人文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 一、强化人文教育的整体环境氛围是基础 纵观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时代传统的教育思想,自古就重视人文

5、教育,有着“关乎人文,以化天下”的人文教育传统和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成果。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当时的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自然朴素地合为一体。“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目的是为社会造就统治者,教育内容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强调受教育者的全面修身。”这种所谓“成人”文化意识培养出来的是有道德、有才能的全面发展的人。建国以来的半个多世纪,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教育的发展经过了许多曲折。文革十年在极左思想支配下,重根红苗正,狠批白专,把德、智、体的发展对立起来,教育导向出现了偏差。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发展迅速,大力提倡科教兴国,教育进入到空前

6、繁荣的发展时期。与之相应的出现了只重视与发展生产力直接相关的学科的现象,文理分家,重理轻文,重职业选择,轻素质教育,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对立起来,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人文精神的缺失,成为一种社会现实。一方面,有些在校大学生“对人不感激,对事不满意,对物不爱惜,对己不严厉。”(华中理工大学教授杨叔子院士2021年4月21日在中南民族大学作题为踏平坎坷立志成材的报告中的话)个别甚至见利忘义,丧失人格、国格,不知道如何做人,不懂得人生真谛。另一方面,重理工轻人文的倾向影响了建国后成长起来的两代人,其造成的后果在他们身上已显露出来,“今天我国理工科大学的领导,大多数都是建国后培养出来的,而且以学理工

7、科的为主,他们中的许多人的人文素质,恐怕很难跟上一、两代的大学校长相比,发自内心地重视并自觉推进人文教育的也为数不多。” 近年来,各理工科院校按教育部的要求,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加强人文选修课的课程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笔者认为,培养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精神,应超越单纯的文化知识填补活动,更加关注人文文化的内在教育价值,关心受教育者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内化。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在高校营造一个浓郁的人文氛围,构建一种富含人文关怀、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 (一)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设立培养目标 人文社会科学对社会经济的

8、促进作用一般以间接的、隐性的方式体现,更难以显示立竿见影般的功利效果,然而,人文社会科学作为与人类发展相伴而生的精神现象,不仅满足着人类与物质需要同等重要的精神需要,而且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提供着理论上的思维方式。只有既精于科技,又精于人文,才能真正全面发展。尽管有许多科学知识可以促使人文观念的建立和深化,但在学校教学中不设立人文精神的培养目标,科学知识不会自然而然地培养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相结合的学生。许多有远见卓识的人们形象地表示,在新世纪的发展中,科学技术是桨,人文精神是舵。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本身就需要人文精神的制约。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也日趋激烈

9、,这一切的关键在于人才,在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而人文素质教育将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二)理工科院校教师自身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也是营造人文氛围的重要方面 高校必须重视对(专业)教师的培养,通过岗前培训,课程进修和教学公开课等形式,来激励教师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提高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注入人文素质教育精神的能力。努力把人文素质教育导入专业教育之中,在教学实践中,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营造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优良育人环境。让每一位教师自觉自愿地去领悟素质教育的思想内蕴,并在行为中体现其精神,做到既能精研教材教法,又能给学生以器识抱负的培养。特别是在理工类专业开设的人文必修课的教学中,

10、不必拘泥于每门课程的完备体系和过分具体的研究方法,而应更多地作为一种知识载体向学生传递一种价值观念或方法论思想,为他们建立整体的科学和正确的方法论提供知识、思维和价值上的帮助。 (三)优化校园硬件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对营造浓厚人文氛围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学校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并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把握校园文化主流,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整体建设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为不断提高文化生活的档次,在不断满足文化消费的同时,引导校园文化由娱乐型向知识型和科技型转化。有计划的在校园内修建人文艺术景点,在公共场所悬挂教育大师们的塑像与格言

11、,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建立学生社团,并引导其健康发展,主办各种有意义的学术讲座、科技文化活动,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著名人士前来进行座谈,活跃学术氛围,努力创造一个卫生、整洁、绿化、文明的优美环境。发挥环境对育人的潜在作用。 二、突出人文教育的民族特色是根本 现在有种说法,认为“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打开国门,大量吸收和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国人文科学教育的学术传统和体制以及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观念,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但我们更应该看到“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是有祖国的”。在中国全面实行西式教育已

12、有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西方文明的冲击,使我们许多丰富的传统资源被边缘化,甚至消失殆尽。中国现在不少的年轻人崇尚的是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而且未必能把握人家的精髓和实质,而对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懂的却很少,愿意学习的人也不多,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正在失落之中,西方腐朽文化和个人至上的价值观念已开始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甚至导致某些人民族自信心失落和民族意识淡漠。中国文化的血脉一旦断流,将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灾难,也是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的重大损失。 (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蕴深邃,在历史上创造了极其辉煌的文明成果。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儒、道、佛、诸子百家文化,以及文学、艺术、

13、医学、武术、传统道德等等,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着重大的现实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文化的基本经典之一道德经的外语译本之多,在世界上仅次于圣经,单是国外出版的英译本就有一百余种。据闻在德国,平均每九个人就持有一本道德经,其普及率远远超过中国本土。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近代学者梁启超引用易经的话勉励清华学子做君子,树立完整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充分体现了一种重奋斗、倡品德的民族精神。“两弹一星”功勋们“以身许国”的爱国情结正是他们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精华的体现。1993年杨振宁在纪念邓稼先的文章中说,如果要拍摄电影或电视,应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

14、歌中国男儿做背景音乐,那是杨先生和邓稼先青年时代最喜欢的歌: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双手撑天空 长江黄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这正是我们要融入科学教育中的中华之魂。 (二)中华文化崇尚和平,胸怀博大,与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潮流并不违背,也决不反对保持各国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中国历史上一直重文治不重武功。儒家主张“和为贵”。“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老子讲“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在对外关系上,儒家有“兴灭国,继绝世”的传统,老子则认为大国、强国不应该恃强凌弱,以武力横行世界。中国文化的胸怀是博

15、大的,历史上除去晚明至清朝中叶闭关锁国时期,对外来文化常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和”的背景下提倡不同意见、观点乃至不同文化的共生共存。儒家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自古以来中国士人的共同理想和追求。在今天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必然是以实现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进步和繁荣为宗旨。 (三)我们提倡中国传统文化,是客观的、辨证的和现实的。既不是一心复古,回到古代社会,也不是绝对排斥西方文化以及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保守、落后的东西以及只重综合不注重分析的局限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解决今天的实际问题。对西方优秀

16、的科技、管理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先进成果,我们采取的是洋为中用,兼收并蓄的态度。 总之,我们的人文教育,一定要植根于自己民族的土壤,突出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精神实质。 三、紧密结合理工科的学科特点,融人文教育于科学教育之中是手段 1948年,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大学曾讲过,只懂科学,不懂人文,或只懂人文,不懂科学,只能算“半个人”。这样的人不能够也不可能成为大家。 在2021年,李政道先生指出,研讨大学教育中如何实现科学与人文、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将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人为地割裂开来,而想在科技、人文科学或艺术领域中培养卓越人才,是困难的。实现两者的融合,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家和科学

17、家共同的理想与追求。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大学成功的标志,也是培养能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之人才的希望所在。 杨叔子院士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打就垮;一个国家,一个民蔟,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不打自垮。 许多科学家的一生,在致力于科研活动的同时,非常重视人的价值,孜孜不倦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的楷模。爱因斯坦在二战时,出于强烈的正义感,劝说美国总统罗斯福抢先研制原子弹;当研制成功后,出于人类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一起,连诀反对使用原子弹。布鲁诺为坚持“日心说”被罗马监狱判处火刑,临死前拒绝向宗教低头,以生命捍卫了科学真理,

18、实现了人生最高价值。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今的信息时代,我们所提倡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决不是两种教育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比例关系问题,而是它们在高层次上的结合,是一种渗透和融会贯通。这种结合是全方位的,是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与功能观、教育制度和课程编制等方面的根本改变,是科学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的有机整体,它力图使科学人文化,使人文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而以科学的发展作为基础和实现目标的手段。 没有不渗透人文精神的自然科学,没有人文精神的自然科学教育是没有灵魂的自然科学教育。具体科学的研究应该始终贯穿着人文精神理念的指导和人文精神的关怀,没有

19、价值取向和审美创美情趣的人文关怀,具体科学会迷失方向,甚至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文教育的过程中,结合科学发展的历史,结合理论自身的科学体系,结合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并且要充分关注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举一反三,有所创新。 (一)每一门科学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每个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都应该熟知基础学科和本专业学科理论、学说和规律的发展史,透过科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预知未来。通过对史的研究,使我们对科学的认识由具体史实上升到逻辑的认识,进而达到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从中发现事物的规律性。当一位科学工作者的认识上升到哲学理性思维的高度,那么他所贡献给社会和人类的不

20、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发现知识、创新知识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内化、渗透,这就是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伟大的哲学家的原因。 (二)每一门科学理论都有自己的科学体系。都需要对其学说做出理论、本质和规律上的论证,这就要求从事基础学科和专业技术学科教育的工作者把握学科理论的构建,完善和发展,深谙这一理论发展的脉络,它内在的矛盾和它的实践基础等,是进行理论创新的前提。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去认识自己所从事的理论教学和研究,关系到理论的证实和证伪、完善与发展,关系到受教育者未来的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 (三)每门科学在发展过程中都涌现出许许多多杰出的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正是他们在科学研

21、究中的献身精神和做人的高尚品格、他们的人文素养、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等,影响着下一代科学意识的产生,促使年轻科学工作者科学态度的巩固和科学精神的升华,使科学事业的大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挖掘这些学科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成就、治学的精神、成才的道路、研究的方法和哲学思想,以他们为楷模,教育青年一代,这是最好的人文精神教育。 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中叶发生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展示了一个全新的特点,即学科间的联系的加强。现代科学技术不断交叉、融合的趋势,使得各行各业之间的界限越趋模糊。人文科学中的哲学向自然科学中渗透最为突出。横断性、综合性、边缘交叉性的特征,使得新学科不断涌现,新成果层出不穷

22、(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自然科学开始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综合体,唯物辨证的自然观的许多概念都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丰富和发展,进而又推动了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而这些新学科领头人不仅都是杰出的自然科学家、跨学科的学科带头人,而且几乎都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总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只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才能带动全面素质教育的腾飞和发展。 四、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中国能否在不久的将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

23、人才。而要在高校进行教育改革,实现创新教育,为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就必须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为人文精神是以高扬人的价值、重视终极追求、强调人的完善为核心理念的,它以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和整体进步为价值取向。丰富的人文教育,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格的形成。而这也正是创新人才所必须具有的素质。从科学思维方式和艺术思维方式来看,人文素质的培养对创新思维的发展大有裨益,因为从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素养来看,科学和艺术只是认识世界的两个不同角度,两者互相贯通,互相促进。科学工作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源于艺术,所以,科学工作先是艺术,后才是科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为学生

24、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创新思维不仅来源于对问题的深入钻研,也得益于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有丰富的知识才能产生联想和综合,才有新的思想产生。尤其是在现代,科学的发展呈现出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人们面对的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等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都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研究,加以解决。因此,多学科的广博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一)人文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首先,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能力,发展人的审美能力,也就意味着培养人的创造力。其次,审美能力的发展,可以促使人把事业、工作、学习从生存层次拓展至生命层次,也就是

25、进入一种纯美的境界,从而激发无限的激情、灵感、动力。 (二)人文教育可以培养人的想象力。创新离不开想象,而想象力的培养则离不开人文教育,尤其离不开文学艺术教育。爱因斯坦讲的好,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就是从想象开始的:人类如果以与光速相等的速度飞行,将是怎样的情景? (三)人文教育可以培养人的个性。创新的主要特征是特异性、独立性,没有个性的人,谈何创新能力?谈何打破常规?而人文作为一种学科而不是科学,可以使学生受到各种精神与价值的熏陶,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人生观、生存方式、思维方式。 历史上和现实中许多做出创造性贡献的科学家,大多知识渊博,爱好广泛。有成就的科学家极少是只通一门的“专才”,绝大多数是以具有多学科知识取胜的。所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做基础。这种基础只靠专业教育是难以形成的,而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专业以外的多学科知识,从而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意识,为他们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加强理工科高校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项长久而艰巨的任务,必须从根本上引起高校领导层高度的充分的重视,同时,有待于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素质提高了,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我们的青年才有希望,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