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28.67KB ,
资源ID:2828725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2872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整理矿田构造4矿调.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整理矿田构造4矿调.docx

1、整理矿田构造4矿调第四章 断裂构造的控矿作用概述断裂的形成及其形变特征断裂构造对成矿的控制韧性剪切带及其对成矿的控制推覆构造、剥离断层对成矿的控制同生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一、概述断裂构造,包括各种断层和裂隙,是地壳中常见的构造形式之一,与成矿关系极为密切。断裂对内生成矿的控制不只是成矿流体的通道和停积场所,而且是矿质活化迁移的主导因素之一。对外生矿床,断裂构造影响沉积环境,控制矿床的空间分布和保存条件。在变质矿床形成过程中,断裂活动可导致成矿组分随热液迁移富集,形成富矿体。成矿后断裂使矿体受到明显改造。1、断裂的形成及其形变特征(表)断裂的形成主要是挤压、引张和剪切应力作用的结果。野外常见压扭性、

2、张扭性。小构造一般压扭性多数为逆断层,张扭性多数为正断层压性/压扭性断裂 形态特征:舒缓波状结构、尖灭再现结构、交叉平滑曲线结构,矿体厚度变化不大,延深大于延长。 物质结构特征:平行劈理带、滚圆状断层角砾岩且显示定向、构造透镜体、断层泥、不规则定向断层片状物,糜棱岩:矿石条带状构造、矿脉分枝复合。张性/张扭性断裂:形态特征:锯齿状结构、不规则状结构、折线状结构、筒状结构,矿体厚度总体变化大,延长大于延深。物质结构特征:断层角砾岩:棱角状、大小不等、矿石网格状、角砾状构造断裂的形变特征应变椭球有三个互相垂直的主轴,AA来表示最大应变轴、 BB中间应变轴、CC最小应变轴。应变椭球的三个主轴方向表示

3、了变形造成的地质构造的空间方位。包含应变椭球中任意两个主轴的平面称为主平面: 垂直C轴的面( A B 面)是受压扁的面,代表了褶皱的轴面或片理面等的方位; 垂直A的平面( B C 面)为张性面,代表了张性构造(如张节理)的方位; 平行A( 或X )轴的方向为最大拉伸方向,常可反映在矿物的定向排列上; 横过应变椭球体中心的两个切面为圆切面,其交线为中间应变轴。断裂的形成在水平应力作用下,岩块发生变形,可以形成六组裂隙,表现为立体形变特征: 平面上形成两组共轭剪裂隙和一组张裂隙(平面变形); 剖面上形成两组剪裂隙和一组张裂隙(剖面变形)由于变形的程度不同,平面变形和剖面变形有主次水平应力作用下的立

4、体椭球由于变形程度不同,常常分为主变形和次变形。由于不是所有矿区都能观察到立体变形,往往只有平面变形或剖面变形,因此一般常用平面椭球体表示应力状况。实线表示主变形,虚线表示次变形2、断裂与褶皱的组合关系在褶皱形成过程中产生6组裂隙:在A轴直立时出现2组平行褶皱轴的逆断层和1组水平的张裂隙(垂直变形)当A轴水平时,出现2组与褶皱轴斜交的平移断层和1组横切褶皱的陡倾张裂隙(平面变形)。两种变形也可能是深度不同造成的,在浅部A轴是直立的,而在深部A轴是水平的。先后关系:褶皱早期,背斜拱起A轴是直立的;后沿枢纽方向拉伸,A轴是水平的二、断裂构造对矿田矿床的控制矿田矿床的形成与分布常受不同级别断裂构造控

5、制,一般而言,一级断裂构造控制成矿带,二、三级断裂控制矿田矿床分布,四、五级断裂控制矿床矿体展布。矿田矿床产出的断裂构造部位: 主干断裂旁侧次级断裂或其与次级断裂交汇处; 不同方向断裂交汇处; 大型断裂走向变化部位; 断裂与有利岩层或其它构造交切地段。1、区域性大断裂与成矿作用区域性大断裂:常常称作深断裂。其特点:发展上的长期性和继承性;空间延伸极长(达百千米甚至上千千米);切割深度大(向下切割可达硅镁层、切穿地壳或岩石圈)并与岩石建造有一定联系。深断裂可以划分四种:岩石圈断裂:切穿岩石圈到达软流圈的断裂。地壳断裂:切穿地壳到达莫霍面的断裂。基底断裂:切穿地壳上部花岗岩质层到达康德拉界面的断裂

6、(切割深度不超过20km)。盖层断裂:切穿沉积盖层到达变质基底顶面的断裂。深断裂与成矿作用区域性大断裂的活动一方面会改变地下深部的温压状态,促使岩浆形成;另一方面又成为岩浆和热液的运移通道和停积场所。因此,长期活动的大断裂带常常是多期次岩浆活动带和矿化作用带。2、大(主干)断裂旁侧次级断裂对矿田矿床的控制大(主干、深或区域)断裂常起着岩浆、热液通道的作用旁侧次级断裂是矿田矿床分布的有利部位3、不同方向断裂交汇部位对矿床控矿不同方向断裂交汇部位岩石易于破碎,渗透性强,是岩浆和成矿流体活动的有利空间。其表现形式有平面交汇和立体交汇。4、断裂与背斜轴部交切部位对矿床的控制断裂与背斜轴部交切部位也易于

7、岩浆的侵入或矿液的上升而成矿。三、断裂构造对矿体的控制1、 断裂是控制矿体形成分布的重要因素断裂的有利空间提供了赋矿场所断裂切割不同物理及化学性质的岩石时,在不同岩层中可以有不同的成矿方式断裂本身的构造泥阻止矿液上升而成矿断裂中充填有不透水岩墙而遮挡成矿断裂作用使不透水层覆盖于断裂上盘阻挡矿液而成矿 断裂的性质、规模、产状以及活动过程等与成矿的关系;有利成矿部位的应力状态、围岩孔隙度、压力差、物理化学环境,断裂所在的围岩介质特点等因素2、断裂的张开部位对矿体的控制各种性质的断裂都可以有矿体产出,但矿体主要产于断裂的张开部位(受产状变化的制约):断裂在穿过不同性质岩石时发生折射;两组剪裂隙基础上

8、的追踪张裂隙;断裂面弯曲时,不同部位受力情况不同;不同期次构造作用造成断裂性质改变(1)断层折射当断裂切穿不同岩石时。倾向或走向在接触面上发生拐折,即断层折射。(2)追踪张裂隙(3)断层产状变化在同一应力下,不同部位受力情况不同,某些地段形成了张开空间,控制矿体产出。断层产状变化与矿体的关系:正断层产状变陡处;逆断层产状变缓处;左旋平移断层走向向偏左方向弯曲部位;右旋平移断层走向向偏右方向弯曲部位。(4)断裂力学性质演变从断裂活动的时间、力学机理及影响因素看,断裂力学性质及其演变:第一是由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改变, 使断裂呈现多期活动, 即同一构造的多期复合叠加活动。它也是构造体系复合中的常见现象

9、。第二是在同一区域应力场持续作用下, 同一构造的递进变形产物, 亦即不同序次构造形迹力学性质转化的产物。第三是在同一区域应力场中, 同一构造不同部位因产状及变形边界条件的改变等, 导致该断裂不同部位变形特征和力学性质的差异和变化。(5)断裂面波形控矿规律四、裂隙构造对矿体的控制1、控矿裂隙组合形式A-平行裂隙;B-雁行式裂隙;C-交叉正交网格裂隙;D-交叉菱形网格裂隙;E-束状裂隙;F-膝状裂隙;G-多组交叉裂隙;H-火炬型裂隙;I-扇形裂隙;J-帚状裂隙2、羽状剪裂隙和张裂隙断裂旁侧的岩石,在断裂面扭动过程中可以产生羽状裂隙,在弯曲断裂错动过程中,不同部位发生的羽状裂隙性质不同。在主断裂摩擦

10、部位发生张裂隙,主断裂张性地段发生剪裂隙; 在羽状裂隙与主断面交汇处可形成富矿柱; 有时羽状裂隙中的矿体比主断裂中的还多逆断层形成了较平缓的张裂隙(控制矽卡岩);较陡的剪裂隙(控制钼矿体),具有不同等距性。不同力学性质构造的等距性3、雁列节理和雁列脉雁列节理是一组成雁行式斜列的节理, 若雁列节理被岩脉或矿脉所充填, 则称为雁列脉。雁列节理和雁列脉的要素及其特征:雁列脉可以是单列产出,常为单剪作用的结果,也可以由左阶和右阶两条雁列脉交叉组合成共轭雁列脉。雁行状裂隙与羽状裂隙的形成相似,是在一对扭力的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是没有主断面的发育。雁列脉中单脉的形态变化很大,主要有平直型和S型,平直型窄而

11、长,多属剪裂,反映破裂后变形较轻。 S型中段较宽,多属张裂,反映了剪切作用中的递进变形。由S型单脉组成的共轭雁列脉中,一为正S型,一为反S型。雁列带: 雁列节理和雁列脉成带状展布的空间范围叫雁列带。 雁列面: 穿过雁列带中各个单脉的中心而平分雁列带的中心面叫雁列面。 雁列轴: 雁列面在雁列带横截面上的迹线叫做雁列轴。 雁列角: 单脉与雁列脉之间的锐夹角为雁列角。 雁列角的大小对分析节理的力学性质很有意义, 根据实测资料统计, 雁列角有两个高峰值, 一个为45左右, 属于张裂型节理; 另一个为10左右, 属于剪裂型节理, 是由剪裂作用中与主剪切面成小角度相交的微剪裂发育而成的。雁列角有两个高峰值

12、45度左右-是张裂型,是剪切作用中派生的张裂隙;10度左右者可能是剪裂型,是剪切作用中与主剪切面成小角度相交的微剪羽裂发育而成。雁列矿脉的产出形式由剖面上的扭力作用形成的雁行状矿脉有不同的延深。平面上的雁行状矿脉有相近似的延深。同一列矿脉之间具有(似)等距性。五、韧性剪切带及其对成矿的控制(一)韧性剪切带及其特征韧性剪切带又称韧性断层,它是岩石在塑性状态下遭受剪切变形作用而形成的狭长强烈应变带,常发育于温度和围压相对较高的中-深部层次。韧性剪切带的特点: 在露头尺度上一般见不到不连续面, 剪切带与围岩之间呈逐渐过渡,无明显的界线; 剪切带内的变形和两盘岩块的相对位移是由岩石的塑性流变来完成。

13、因此具有“断而未破、错而似连”的特点。脆性断层的特点: 具有明显的不连续面(断层面),断层两盘岩块围岩明显; 变形主要集中在断层面上,断层面两侧的岩石几乎未经变形。一条向下切割的大断裂,在浅部层次表现为脆性断层,向深部层次延伸则过渡为韧性剪切带。在正常温压条件下,长英质岩石于地下10-15km左右、温度300C(低级绿片岩变质相的最低温度界线)时,岩石转变为塑性。由于温-压条件的变化、岩石性质的差异、应力状态的不同,有时在较浅层次也会出现规模不大的韧性剪切带。脆性断层与韧性断层的关系一条向下深切的大断层,不论是在压缩形成的逆冲断层还是拉伸形成的正断层,在浅部盖层中表现为脆性断层,在进入深部的基

14、底时一般均逐渐转变为韧性剪切带。韧性剪切带主要产出于变质岩系中,如古老地台的基底和褶皱造山带核部。韧性剪切带更易于发育在相对均匀的岩系中,即被置换、变质改造或混合岩化而相对均一的变质岩系或侵入体中。韧性剪切带的规模、产状及类型韧性剪切带的规模及产状:韧性剪切带是由两盘岩石限制的狭长线状强塑性变形带,规模差别较大。微型的可在岩石薄片中观察到(毫米级);小型的宽数厘米,长数米;中型宽数米至数百米,长可达达数公里至几十公里;大巨型韧性剪切带宽达数十公里、延伸长达几百甚至上千公里。韧性剪切带的位移距离可以从几厘米到上百千米。其位移与规模大小一般成正比。韧性剪切带类型韧性剪切带在平面上和剖面上的延伸产状

15、是变化的,倾角有陡有缓。从两盘相对错动的关系,可分为:正断层式韧性剪切带(或伸展型韧性剪切带);逆断层式韧性剪切带(或挤压型韧性剪切带);平移式韧性剪切带(或走滑型韧性剪切带);顺层式韧性剪切带。韧性剪切带的组合型式韧性剪切带常常成群出现,尤其是一些大型韧性剪切带是由一系列的次级韧性剪切带和夹与其中的相对弱变形岩块组合而成的。其空间上呈一定的排列型式:平列式;斜列式;菱形网结式剪切带的概念:长宽比至少大于5 : 1的平面状或曲面状高剪应变带。韧性剪切带内的变形变质特征韧性剪切带是较深层次的构造变形。具有一系列的构造上和岩石学方面的特征。韧性剪切带中的新生面理拉伸线理A型褶皱及鞘褶皱先存构造在剪

16、切带中的变形糜棱状岩石发育。韧性剪切带内的新生面理SC组构S面理是由矿物或矿物集合体的优选定向排列而显示的。这种新生面理与韧性剪切带的边界成450交角,交角指示对盘运动方向。自边缘向中心交角越来越小,在中心部位,面理与剪切带的边界近于平行。一般为“S”型或反“S”型。常用S或SS表示。这种面理相当于应变椭球体XY面(或AB面)。C面理是一系列平行于剪切带边界的间隔排列的剪切应变面理,常由更细小的颗粒或云母等矿物组成。用C或SC表示。韧性剪切带内的这两种面理共同构成S-C面理或组构。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交角。拉伸线理:拉伸线理主要发育在面理上,是岩石在韧性剪切作用过程中,其中的砾石、鮞粒、化石、矿

17、物等被拉长呈优选定向排列。这些变形物体的延长方向指示韧性剪切带运动的总体方向。A型褶皱及鞘褶皱:A型褶皱是褶皱轴与拉伸线理平行的褶皱。鞘褶皱是A型褶皱的一种特殊类型,形似刀鞘,常呈扁圆状或舌状,甚至圆筒状。是韧性剪切带的标志性构造之一。鞘褶皱是岩石在塑性状态下剪切作用形成的,为被动式剪切褶皱。如褶皱以应变轴X-Y-Z定位,垂直X轴剖面常呈眼球状、椭圆状、封闭状或半封闭状;垂直Y轴剖面呈不对称的平卧褶皱;垂直Z轴剖面上常出现拉伸线理。先存构造在剪切带中的变形由于剪切带内差异性剪切作用,使标志层和各种先存构造(如面理、线理等)在剪切带内发生各种不同的变形。如标志层在剪切带内的变形,由于受力状态不同

18、而有差别。标志层初期增厚而后弯曲发育成褶皱;标志层先变薄后发育成石香肠;标志层先被褶皱再被拉断成石香肠等。观测剪切带内标志层的变形构造,有助于理解标志层原始方位与剪切方位之间的关系、标志层受力后的变形状态和发育演化过程。韧性剪切带中的断层岩糜棱岩糜棱岩是韧性剪切带内的典型变形产物。它是由于岩石遭受强烈塑性变形,导致其原岩的结构、构造以及成分发生改变而形成的一类断层岩,糜棱岩的4个基本特征是:与原岩相比,粒度显著减小;具增强的面理和(或)线理;发育于狭窄的强应变带内; 岩石中至少有一种主要矿物发生了明显的塑性变形。糜棱岩具糜棱结构,岩石中矿物按粒度分为大小两组,大的为碎斑,小的叫基质。根据糜棱岩

19、中细粒化基质的含量可将糜棱岩系列的岩石划分为: 糜棱岩化岩石(基质含量90%) 主要由片状矿物组成的糜棱岩称为千糜岩;如果糜棱岩形成后又受变质作用影响,矿物颗粒变大,称为变余糜棱岩、构造片岩和构造片麻岩。韧性剪切带中的微观特征长石碎斑系:在剪切流动变形的影响下,糜棱岩中的碎斑及其外缘较弱的韧性动态重结晶集合体或细碎粒基质发生旋转,在平行线理的方向上,碎斑两端形成不对称的楔形尾部。“云母鱼”构造:多发育于原岩是石英云母片岩的糜棱岩中,先存的云母碎片在剪切作用过程中发生滑移、分离和旋转,形成“云母鱼”。(二)韧性剪切带与成矿的关系自70年代以来,将剪切带理论应用于矿田和矿床的构造研究中,发现世界上

20、许多金矿床,特别是产于前寒武纪变质岩区的许多金矿床,受控于剪切带构造。因此与剪切带有关的金矿研究开始受到人们重视。在1986年加拿大多伦多召开的金矿国际讨论会,将韧性剪切带与金矿成矿作用研究推向高潮。以法国学者Bonnemaison为代表(1986)明确提出了“含金剪切带型金矿”。我国学者自80年代以来也对韧性剪切带与金矿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成果。含金剪切带产金量占有重要位置,矿床规模大,如金英哩(1000t),金巨人(540t),科拉尔(790t),霍林格尔(759t),夹皮沟(100t)等。韧性剪切带中金矿产量初步统计约为800010000t,占世界总产金量的30。剪切带系统的构造

21、活动和演化,为元素的活化、迁移和富集提供了条件。对金的成作用而言,有可能既从围岩中萃取有用元素,又为含金流体的运移提供通道,剪切带本身具有矿质沉淀的场所。因此,剪切带的规模、应变强度、活动历史及不同构造类型的叠加,直接与所控矿床的类型、规模密切相关。剪切带型金矿的类型 按含金矿的剪切带类型可将剪切带型金成矿系列划分为脆性剪切带型、脆-韧性剪切带型和韧性剪切带型。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产于绿片岩相条件下,通常位于基底结晶岩系内,围岩以糜棱岩类岩石为主。金矿体的形态、产状、矿化深度和强度都严格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矿体总是产于剪应变最强的部位。河北金厂峪金矿、广东河台金矿。脆-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产于低绿片

22、岩相或更浅的变质条件下。在韧性剪切带演化的后期,由于构造层次变浅,温度和压力下降而发育脆-韧性的雁列式P或R型裂隙成矿。围岩为早期韧性剪切形成的糜棱岩,矿体呈斜列式分布。可分为蚀变糜棱岩型和石英脉型。吉林夹皮沟金矿。脆性剪切带型金矿,分两类,一是产于碎裂岩中,通常是早期的韧性剪切的糜棱岩在构造层次变浅、温压降低后进入脆性变形域(基底岩石中或其顶部附近),形成碎裂岩或发育许多网脉状裂隙系统,矿化后成为蚀变碎裂岩型金矿(焦家式金矿);另一是大型裂隙被矿化而成的石英脉型金矿(玲珑式金矿),位于更浅的构造层次,赋存于完全脆性变形的花岗岩体或沉积盖层中,围压更低,更属于开放的体系。含金剪切带成矿作用的3

23、 阶段模式早期阶段, 剪切带形成, 带内岩石发生糜棱岩化和强烈片理化, 为热液活动提供了通道。热液作用使带内岩石遭受强烈蚀变, 并在剪切带的中心部位形成强硅化带。该阶段金为不可见金, 含于硫化物晶格内。 中期阶段, 剪切作用形成脆性裂隙及各种充填脉。当剪切作用继续进行时, 矿物将遭受压碎作用, 形成糖粒状石英, 它是金矿物的有利储集体。该阶段的热液作用普遍含有Fe 、Cu、Pb、Zn 等元素, 热液作用导致早期含金硫化物分解, 金在有利部位富集为可见金, 粒度在1100m , 其银含量一般很低(小于15 %) 。 晚期阶段 为脆性变形机制, 形成大量张性裂隙。前面阶段形成的矿化发生原位重新活化

24、。晚期阶段的成矿溶液富Pb、Cu、Ag 等, 形成的矿物组合很复杂。该阶段形成的金粒度较粗, 可达数毫米, 其银含量较高(20 %60 %) , 属银金矿。剪切带对金矿的控制规律多级构造控矿:区域性韧性剪切带控制矿带和矿田分布,二级脆性韧性剪切带控制矿床,三级韧性剪切带中的糜棱面理和脆性韧性剪切带内的裂隙系统控制矿体的形态、产状和分布。构造形态控矿:弧形剪切带的弧顶扩容区;剪切带宽窄变化处;不同方向剪切带的交接处;剪切带内膝折部位;剪切带内层间破碎带。穿透性剪切带中膨胀部位的几何形态常控制矿脉的形态产状和规模。强应变域控矿:金矿化往往集中在韧性剪切带中心的脆韧性叠加应变部位。金矿化富集强度与剪

25、切变形强度一般呈正相关;岩石变形超糜棱岩糜棱岩千糜岩糜棱岩化千枚岩微弱变形千枚岩,矿石品位 富较富稍贫矿化无矿化多期变形控矿:剪切带型金矿一般经历了长期的、多阶段动力成矿作用。从深层到浅层,从韧性到脆性韧性的转化过程也就是成矿的聚集过程。经历了几个构造期的剪切带比年青剪切带更有利成矿。金矿化类型亦受剪切变形环境控制:浅层环境-脉状及蚀变碎裂岩型矿体(脆性剪切带型金矿)中深层环境-细脉和蚀变糜棱岩型矿化(脆-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深层环境-交代脉型、蚀变糜棱岩型(韧性剪切带型金矿)金矿体严格受糜棱岩带控制。成矿分三阶段:早期韧脆性阶段,形成石英透镜体,含少量硫化物及自然金;中期韧性阶段,形成糜棱岩,

26、也含少量硫化物及自然金;晚期脆性阶段,形成大量硫化网脉和晚期石英方解石脉,构成富矿。六、逆冲推覆构造对成矿的控制逆冲推覆构造或推覆构造是由逆冲断层及其上盘或逆冲岩席组合而成的构造。逆冲推覆构造主要产出于造山带及其前陆,一般是挤压或压缩作用的结果。逆冲推覆构造由三部分组成:逆冲断层、上盘为推覆体、下盘为掩覆体。推覆构造结构:逆冲断层是位移量很大的低角度逆断层。逆冲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组合而成的大型至巨型构造逆冲推覆构造或简称推覆构造。一个规模较大的逆冲推覆体,在逆冲方向上可分为根带、中带和锋带: 根带是逆冲作用起始发育部位,一般表现为强烈挤压,面理、小褶皱轴面和小断层等构造产状陡峻,塑性变形强,出

27、现韧性剪切带。 中带,断层常分叉构成叠瓦扇和双冲构造,应力状态以单剪为主,次级断裂和褶皱产状相对稳定,倾向根带。 锋带上挤压作用再度增强,变形强烈,岩层倾角增大,逆冲断层面产状变陡,常形成两翼紧闭轴面陡立的小褶皱,岩石碎裂,有时形成碎裂岩。推覆构造对矿床的控制推覆构造对多种类型矿床有控制作用,包括石油、煤,Fe、Cu、Pb、Zn、W、Sb、Hg、Au、Ag以及高岭土、硫等矿床。逆冲断层面控矿:作为主滑面,强烈应变引起应力、热力作用,使围岩中金属元素活化、迁移、富集,使来自深部的流体沿滑动面运移,有利于矿床的形成。推覆体控矿:推覆体沿逆冲断面活动过程中形成类型多样的控矿构造:层滑断裂,层间破碎带

28、,褶皱,脆韧性剪切带等。断块夹控矿。双重逆冲构造中的断块夹也有利于成矿。下伏系统中的矿床:被推覆体掩埋的下伏系统中,可形成多种规模大的矿床。主要情况有:先存矿体被推覆体掩埋保存;主滑面的屏蔽作用导致下伏岩系中成矿;矿源层被推覆到储矿层之上,形成地下水淋滤矿床;七、剥离断层对成矿的控制剥离断层是伸展构造区一种平缓产出的铲状大型正断层。并且往往伴生变质核杂岩体。剥离断层是一条重要的构造界面,一般产出于基底与盖层之间。其上为剥离上盘,其下为剥离下盘。上剥离盘是一套浅层次的正断层组合,下剥离盘为变质核杂岩(体)。其特征是水平拉伸,分层正向剪切a-剥离作用的开始,沿剥离带形成糜棱岩;b-剥离断层引发低角

29、度正断层;c-下盘向上拱弯;d-下盘高处变质核杂岩构造形成剥离断层结构上剥离盘浅层次正断层组合 下剥离盘变质核杂岩 盖层中常见顺层滑脱,导致地层减薄,缺失 剥离断层带宽且厚,断层岩序列可出现穿插叠覆 剥离断层发育时间长,常与区域隆起伸展同时,且不限于同一层位或接触带剥离断层的控矿作用剥离断层往往是一条金属成矿带,我国长江中下游某些铁、铜矿,美国西部某些大型低品位金银及多金属矿,澳大利亚某些金矿等都与剥离断层有关。这些矿床主要产于剥离断层中,剥离断层与次级断裂的交汇部位,次级断层中,在糜棱岩中也有矿化。变质核杂岩的基底通常是太古宙的结晶基底,在有利的地段常作为金的矿源层。与地幔上隆有关,常形成大

30、量幔源的基性岩墙及沿剥离断层侵位的岩席或岩体,伴之而来的幔源的金属元素(如铜)成为后期成矿的物质基础。伸展作用导致的地壳变薄和地幔上隆造成了变质核杂岩区的高地热梯度或高热流环境,有利于地壳下部岩石的混合岩化和重熔,使以壳源为主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常发育于变质核杂岩的中心部位,为成矿元素的迁移提供了热能和部分热水源。下盘岩石在地壳深处以韧性变形为主,形成网络状韧性剪切带,在变质热液、岩浆热液作用下,形成了还原环境下的热液循环系统。上盘脆性破裂体系构成与大气降水体系相连的氧化环境下的水热循环系统。二者在剥离断层附近交汇,形成氧化-还原带,成为矿质沉淀的地球化学有利带。随着沿剥离断层的正向拆离,沿断层带

31、下盘的岩石从深部的韧性域进入上部的脆性变形域,随着围压的降低,岩石易于碎裂和扩容,形成张性低压空间,成为矿液沉淀的有利物理空间。造成大量角砾状、脉状和网脉状矿石沿剥离断层带分布。剥离断层系统在中条山多期变形变质带的顶底和内部,发育有一系列以构造剥离为特征的韧-脆性的剪切带,并联合于变质核顶部的基底剥离断层上。先后发育于古元古代各构造增生楔形成的伸展期,造成局部地层的缺失和地层柱的减薄。中条群在早、中元古代分别经历了多期变形作用的叠加改造,中条群的构造格架为多期变形作用的产物。变形方式不断发生伸展与收缩的交替转化,在早、中元古代受到了三期伸展变形作用的叠加改造。最早的一期变形,下部为一条主剥离断层带,其上有几个次级的剥离断层滑动面组成。又一次的伸展作用形成低角度的或水平的剥离断层,发育于余家山大理岩之下。再次区域伸展作用,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