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51.57KB ,
资源ID:282750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2750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完美主义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完美主义研究.docx

1、完美主义研究一、完美主义研究的发展在心理学文献中,经常可以看到“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这个词,从对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以来,很多学者对完美主义都下了定义,但是在咨询界或心理学上,“完美主义”却一直没有得到大家认可的、正式一致的定义。国外对“完美主义”的研究,溯推其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Freud在其人格结构理论中提及的“超我”驱动个体不顾一切地追求成就目标的满足,Freud认为,超我遵循的原则就是完美主义。在对神经症患者的研究中,Freud将完美主义视为强迫性神经症的常见症状。Horney(1950)也把完美主义视为神经症之一,将其与友爱、权利、赞许、成就和社会认

2、可等并列为潜意识的驱动力量。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Alfred Adler,他对“追求卓越”的诠释是积极意义的“完美主义”研究的开端。Adler人生的主导动机就是追求卓越,即人类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去不断地、更好地适应其所在的生存环境,而促使人类不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就是追求完美(striving for perfection)。一方面它可能激励人追求更大的成就,促使人格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它也可能会使人专注于个人优越而忽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自尊情节”,成为一个缺乏社会兴趣,妄自菲薄的人。根据追求完美的动机取向的不同,Adler将个体的生活方式分为四种:统治

3、型、获得型、回避型和社会型,他认为,只有“社会型”是代表着个体追求完美的动机导向有益于社会的健康生活方式,而其他三种生活方式意味着个体心理的失调。Adler认为在人类众多的动机中,追求完美是最纯净和最本质的动机,但是他也认为,个体追求完美必须以社会兴趣为目的,否则将导致诸多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自Adler以来,各种有关完美主义的理论观点不断涌现,但其后的心理学家大多用“完美主义”一词描述一类负面的心理现象,许多学者认为完美主义与诸多心理问题、不良的身体健康有关。Horney用“完美主义”表示神经症者的一个亚型,并指出,完美主义者是一类力求完成“应该”做的事,尽职尽责,礼貌客套,表面诚实的人,他

4、们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非现实的,固化了的自我形象,按照这个理想化了的自我形象生活。当生活中遇到不幸或发现自己并不是完美无缺时,完美主义者将面临心理上的巨大失衡,甚至导致心理崩溃。Horney将过分的井然有序和一丝不苟的行为视为完美主义,他认为,寻求卓越的最高境界的需要只是完美主义的表层意义,其深层意义在于精神体验层面,后者对个体尤为重要对个体而言,完美主义不仅是一种获得优越感的手段,也是一种控制生活的方法。Horney和Adler的理论观点为以后的完美主义研究奠定了基础。二、完美主义的定义完美主义在心理学上或咨询界一直没有得到正式统一的定义,至今仍没有一个概念结构能为学术界广泛接受。为了探究“完美

5、主义”的可能根源以及“完美主义”所带来的相关现象和问题,首先必须对“完美主义”的概念加以了解和界定。下面以“完美主义”的研究发展为主要脉络线索,介绍研究者对“完美主义”认识的不断演变及其领域的研究现状。从要求标准这个层面来定义完美主义,是一直以来研究的焦点。在心理与心理分析综合字典(A comprehensive dictionary of Psychological and psychoanalytical terms,1958)中,完美主义被定义为要求自己或他人有超出环境要求的高水准表现之习惯。Hollender(1965)强调,完美主义指的是个人表现或企图表现出来的样子,而不是指个人对自

6、己的观感或是试着看待自己的态度。Burns(1980)指出,完美主义是一种“认知网络”,包括期待、对事件的解释、自我评价、对他人的评价。完美主义者把目标定得过高,同时又过度地要求自己去追求这种遥不可及的目标。Pacht(1984)指出,完美主义者倾向于采用“全或无”的思维方式,只能看到两个极端而看不到中间地带,要么是成功,要么是失败。Halgin(1989)为完美主义者下的定义是,为实现不可能达到的目标而受到自我不良激励(ego-dystonic)和强迫性内驱力折磨的个体,他们称这些完美主义者为“永不满足的完美主义”。Frost(1990)等人认为完美主义是“力求高标准地完成任务并伴随批判性自

7、我评估倾向的人格特质”,这种过高标准与恐惧失败相联系,恐惧导致回避行为,而回避行为意味着一个人必须不断处于警戒和防御中,以避开他所恐惧的事物,因而出现了完美主义的行为成分,如仔细检查、反复考虑、拖延等。张氏心理学辞典(1992)中认为,完美主义指的是在工作表现上对己或对人所要求的一种态度。持完美主义者,对任何事都要求达到毫无缺点的地步,因而难免只按理想的工作标准苛求,而不按现实情境考虑应否留有弹性或余地。1993年的韦氏字典将完美主义定义为若事情没有达到完美就是不可接受的倾向。强迫症认知工作团体(OCCWG,1997)从强迫症状出发,认为完美主义是“相信对每个问题都有完美的解决方法,完美地做每

8、件事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甚至微小的错误也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台湾学者陈玫伶(1999)指出,完美主义者最明显的特征可归纳为:设定完美的目标、要求最完美的表现、对于不完美的表现会产生负面的自我评价。Johnson和Slaney认为,完美主义可定义为对个人的工作和表现持有高标准,这种高标准也包括了整洁、次序和合适宜的倾向。Shafran和Cooper提出临床完美主义的概念,认为临床完美主义是指最少在一个突出领域内,自我评价过度取决于个体努力追求和达到自我强加的极高标准,而不顾消极后果,甚至当他们无法达到个人要求的高标准且产生消极后果时也不放弃过高的标准。近来,对完美主义普遍认同的定义是“正

9、常完美主义”和“神经质性完美主义”,或“适应性完美主义”和“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即将完美主义看成是一种追求完美的人格特质,由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组成的,积极成分主要表现为积极追求高标准并从中获得快乐,有利于心理健康,消极成分主要表现为努力避免失败并容易受到心理伤害,不利于心理健康。从程度上可分为低度、中度和高度完美主义,有时也将前二者理解为完美主义倾向。三、完美主义的结构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对完美主义开展了大范围的定量研究,从关注完美主义的行为层面发展到深入探究完美主义的结构特点,根据其各自不同的理论依据和分类方法使完美主义的结构从单一维度发展到更为全面和宽泛的多维度理解,并发展出形态各异的理论框架

10、。(一) 完美主义单维结构单维度的完美主义主要支持适应不良观点。对完美主义的早期研究和一些临床心理学家多持这种观点,从临床研究角度描述完美主义者的认知及行为倾向,他们单维度地提出完美主义倾向将导致心理上的适应不良并与一些心理障碍相关。Hollender(1956)认为完美主义者表现为不切实际地对他人或自己的表现提出过高的要求,抱着全或无的观点来生活。他们会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工作表现的缺点上,并对负性事件产生过度类化的倾向。因此,“应该”、“一定要”、“必须”等想法常会出现在其头脑中。Burns(1980)指出,所谓完美主义者,是指那些把目标定的过高,然后又过度的要求自己去追求那种遥不可及目标的

11、人,他们会以结果和成就来衡量自己本身的价值,然而过度地要求自己去达到这种目标,往往反而会伤害到自己;当他们发现自己未能达成设定目标时,会以此结果来界定自己,认为自己能力相当不足,甚至产生无助感,进而导致情绪和人际障碍。Pacht强调完美主义者所要求的标准是自我强加的,往往超出自我限度,需要依赖成功或成就表现作自我评价,尤其会留意他们所知觉到的失败,具有高度自我批评倾向。王敬群等人认为,完美主义是一种力求尽善尽美地完成任务并伴随批判性自我评估倾向的人格特质;具有四个核心特征:(1)自我强加的高标准;(2)自我评价过于依赖成功和成就;(3)较高的自我批评;(4)恐惧失败。只从单一维度出发对完美主义

12、进行研究,难以涵盖完美主义结构的全部内容,存在着理论上的缺陷,此后研究者们逐渐把眼光投向完美主义的两维和多维结构上。(二)完美主义两维结构从行为及行为结果是否正常的价值判断角度来划分完美主义,将完美主义分为正常的与神经质性的或是适应性的与适应不良的两种类型。Hamachek(1978)首先提出完美主义的二维观,划分出常态的完美主义和神经症性完美主义(或称适应性完美主义和不适应性完美主义)。常态的完美主义者会积极追求成就,也能从辛苦的代价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并能依据环境及个人的限制来设立合理且实际的目标,以追求自我满足与增强自尊。他们考虑客观条件和个人能力,持有理性的个人期望和较高的自尊,虽然给自

13、己设置高标准,但是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仍可以接受目标的不完全实现;神经质的完美主义者虽然也设置高标准,但是不允许出现丝毫错误和偏离。这类人惧怕失败,并且他们很难有目标完全实现的感觉,并没有任何事情可让其感到满意,无法从成就中获得满足,有强烈自我挫败感,并一直寻求他人的赞美与接纳,极力避免错误及失败。这两种类型的完美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对个人行为的评估是否存在过分苛求的趋势。划分的依据主要在于是否出现行为评估标准的过高倾向,而非设置高的行为目标本身。基于斯金纳行为强化理论,Slade和Owens(1998)提出完美主义的双加工模型(Dual process model),根据趋避行为、目标、自我

14、概念、情绪相关性和促进环境的不同,将完美主义者划分为积极完美主义和消极完美主义两种类型。由于正强化和负强化的作用不同,导致两种类型的完美主义者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存在着差异:积极完美主义者倾向于追求成功的动机系统,并且将完美主义标准内化到自我概念当中,面对不良刺激,积极完美主义者采用情绪重估的应对机制。相反,消极完美主义者力求避免平庸或个人的失败,倾向于使用压抑情绪的应对机制,因而此类型的人更容易出现认知功能失调、抑郁和后悔。(三)完美主义三维结构Hewitt的三维结构:Hewitt(1991)等人考虑到个人和社会因素,依据个体的行为模式和行为指向对象的不同,将完美主义分为三个特质维度:自我指向

15、完美主义、他人指向完美主义和社会指向完美主义。这三个维度是一些稳定的、长期形成的人格特质。这些维度的区别并非是行为方式,而是完美行为指向的目标,即是指向于自我还是他人,或者将完美行为归因于社会。自我指向完美主义(“Self-oriented Perfectionism”,简称SOP):是指向于自我的完美行为,包括为自己设立苛刻的标准以及严格地评价和指责自己的行为。自我指向完美主义是个体内部维度,完美行为来源于自我同时又将完美的要求指向自我。自我导向完美主义只要求自己是完美的,具有明显的动机成分,这种动机通过做事力求完美和避免失败的方式反映出来。他人指向完美主义(“Other-oriented

16、Perfectionism”,简称OOP):是指对他人能力的信念和期望。对重要他人有不切实际的标准及要求,严格评价他人的行为表现。他人指向完美主义来源于自我但将完美的要求指向于他人(包括子女、配偶、下属、雇员等),他人指向完美主义者要求他人是完美的并严格评价他人的成就。社会指向完美主义(“Socially Prescribed Perfectionism”,简称SPP)”:是指个体感知到的达到有意义他人所寄予的标准和期望的需要。自己认为重要他人对自己的很高的期望,而自身必须尽力符合这些标准,以获得他人的赞赏。社会取向完美主义者认为有意义他人对他们抱有不切实际的标准,严格评价他们的行为并对他们施加压力要求他们达到完美。Parker的三维结构:Parker(1997)使用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MPS)对820名资质优异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聚类分析将完美主义者分为非完美主义者、功能障碍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