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31.09KB ,
资源ID:282400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2400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自杀遗族生活经验之叙说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自杀遗族生活经验之叙说研究.docx

1、自杀遗族生活经验之叙说研究自杀遗族生活经验之叙说研究许如悦1 洪瑞斌2 张琼文11. 三军总医院精神医学部 2. 中国文化大学心理辅导学系【摘要】目的 本研究主要目的为了解自杀遗族在亲人自杀后的生活经验,包括面对自杀事件冲击下的心理与情绪状态、对生活与社会关系的影响、调适方式等。方法 本研究采用叙说研究法,透过深度访谈收集自杀遗族深入的叙说资料,并形成丰厚的生命故事。最后本研究有6 位受访个案,其中2 位为手足自杀、2 位为(祖)父母自杀、2 位为子女自杀。结果研究结果发现自杀遗族在面对亲人死亡对其生活经验的冲击,可区分为个人内在与外在结构冲击,个人内在冲击即失落悲伤反应,而本研究中的遗族多数

2、停滞在逃避阶段与对抗阶段,并未进入重新建立阶段。外在结构冲击则受到家庭结构、舆论压力、人际互动、他人眼光,因而产生不同的对应策略,研究也发现遗族对自杀事件之调适策略,受到社会对自杀的烙印程度及他人眼光所影响。而自杀遗族之社会支持部分,在本研究中发现,家人与亲戚之间不会提及自杀事件,在朋友与专业人员的部分,则反而较能主动透露,而与自己的关系大多存在着矛盾的心理感受。结论 关于自杀遗族对于参与遗族团体的看法,本研究中个案多为拒绝的态度,因此本研究建议需要更多个别性的支持,才有可能回到社会关系与团体中对话与重建。引言自杀是个人在完全了解和期望出现致命结果所主导和执行的行动。根据卫生署的统计,台湾在2

3、005 年中有4,282 人死于自杀。自杀死亡不仅是十大死因的第九位,并且已连续9 年列入国人十大死因之列。平均而言,每日有12 人死于自杀,每十万人就将近19 人自杀死亡。根据美国自杀协会的估计,平均每位自杀身亡者会影响6 位亲友。若以此来估算,近五年来,台湾已有超过十万人口被亲人的自杀死亡所影响。自杀虽然只造成个人身体上的伤害,未造成他人的伤亡,却带给自杀遗族们心理上的创伤。而这些创伤若没有一个适当的出口或处理,常常导致走向自杀的同一结果。因此自杀防治的工作固然重要,对自杀遗族的关注亦不可忽视。目前台湾对于自杀遗族的探讨正刚起步,而实务上针对自杀遗族协助的服务更有如麟毛凤角,目前仅有马阶医

4、院自杀防治中心针对自杀遗族提供关怀团体,对于提供自杀遗族服务方案成效评估的相关研究更是付之阙如。对于自杀遗族我们了解的有限,提供的支持与关怀更少。此外在自杀相关的研究上常见一推的数据,分析着自杀者的性别、年龄、自杀方式、原因,可是这些数据又和因亲人自杀痛苦地活着的自杀遗族有什么关联呢?数字与生命经验的关联性是什么?对专业助人者在临床上协助自杀者或自杀遗族时又有什么帮助呢?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为针对自杀遗族藉由访谈的方式了解自杀遗族在亲人自杀后的生活经验,并以叙说取向整理与自杀遗族的访谈、观察资料,汇整成一篇篇的故事文本,提供大众对自杀遗族生活经验有更多的了解,及助人工作者未来进行自杀遗族服务上的

5、参考。1 文献探讨1.1 自杀遗族悲伤反应亲人的死亡带给自杀遗族们生活的变化,不但让他们领悟出生命的有限、失去死者的支持外,更必须承担死者所留下的责任。然而哀伤是一个过程,并非终点;不是为了忘记失落,而是了解失落所带来的改变,并且决定如何继续向前。但是,过去的研究结果指出:亲人自杀身亡的遗族较其它原因死亡的遗族需要较长的时间渡过悲伤反应。虽然研究结果发现:自杀遗族和其它遭遇亲人瘁死的遗族,在亲人刚去世时,他们的悲伤反应并无显著性的差异,但是在亲人去世一年后,自杀遗族的忧郁症状仍未获得改善访谈6 位纽西兰自杀遗族的研究后,将自杀遗族的悲伤反应归纳如下:遗族在刚接获亲人自杀身亡时,感到震惊和难以相

6、信,对死者感到生气,并且觉得生活变得空虚。接下来是感到罪恶感和自责,以及家人间的相互指责。当遗族们试图找出亲人自杀的可能原因后,他们的哀伤过程才能渐渐离去,并且开始创造新的生活方式。然而,突来的自杀事件使得原有的家庭系统瓦解,导致家庭角色、功能的混乱,家庭成员间无法有效的沟通,因而导致自杀遗族无法有效地因应哀伤反应。英国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老人自杀死亡者的遗族和非自杀死亡者的遗族在忧郁量表的得分并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前者在被烙印、羞耻感、和被拒绝感等的分数却显著高于后者。在美国的一项调查也发现:自杀遗族在亲人自杀死亡后一年内较其它人有较高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或自杀企图)。尤其是鳏寡的老人更容易

7、在失落后立即采取自杀行动。Reed(1998)也从132位遗族中发现社会支持愈好者,哀伤症状愈少;相反的,愈感到被烙印和被隔离者,哀伤症状愈多。然而研究发现自杀遗族较其它遗族较少获得社会的支持。综合自杀者遗族生理、感觉、认知与行为方面的悲伤反应,可以发现整体悲伤反应的特征,包含:震惊、困惑、愤怒与罪恶感、怀抱悲伤、无意义、缄默。上述特征可能进一步形成压抑、寻找、怪罪、忧郁、绝望、孤独的危机。自杀者遗族的情绪错综复杂、污名化影响自杀者遗族走出悲伤、自杀者遗族对自杀意念之认同。1.2 自杀遗族的复原与调适影响复原与调适的因素包括:(1)自杀遗族与逝者的关系:与逝者的爱恨冲突关系愈强烈者,所受到的冲

8、击愈大;(2)自杀遗族诠释自杀意义的角度、对自杀的归因、对自杀责任的承担。多半的自杀遗族并不认同自杀、对自杀的看法与诠释分为无法接受型、可以理解型、无奈接受型与可以接受型四类;(3)遗族对丧葬礼仪的经验感受:多数遗族对亲人自杀葬礼仪式的感受与经验多为负面;(4)社会烙印:遗族的社会烙印来源有部份是来自于亲友,但绝大部分是来自于媒体的污名化影响。(5)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度愈高冲击愈小。由以上的实证数据可以得知:哀伤虽然不是一种疾病,但是却可能造成遗族的身心伤害,因此必须接受哀伤照护。Schneidman 将帮助自杀死亡遗族渡过哀伤过程的特殊照护过程称为postvention (Pasnau, 1

9、999)。目前欧美地区多成立遗族自助团体或是举办团体治疗来帮助自杀遗族。然而这种对遗族的后续照顾却可能因为文化上的差异,很少被东欧、中东、亚洲、以及西班牙语系等国家所重视,因而多未发展类似的治疗计划(Krysinska, 2003)。从台湾的文献回顾中,仅有一篇是报导921 灾后一个自杀个案家庭的辅导历程,描述个案自从丧妻后出现愧疚感、自责、失落、孤单、全家被认为是上辈子造孽、以及成年子女因未侦察到母亲自杀的前兆而被指责为不孝的情形(冯、樊, 2001)。其余论文则多在探讨自杀遗族的悲伤反应与调适历程(蔡松芬,2004;吕蕙美,2004;郑淑惠,2004;吕欣芹,2005;游贺凯,2006;蔡

10、佩娟,2006;洪雅臻,2007;陈淑惠,2008)。整体而言,过去自杀遗族的议题很少被社会关心,也缺乏健康专业人员的照护。自杀遗族只能承担被社会烙印以及失去亲人的哀恸,因此必须藉由研究让遗族们的生活经验被社会正确的了解,教导大众减少对他们的伤害,同时藉由叙事(narrative)的方式,让遗族有机会重整他们的生活经验,展开不一样的人生。并使医护人员或助人工作者增进对自杀遗族服务的知能。2 研究对象与方法国内在进行自杀遗族研究上多采取深度访谈(蔡松芬,2004;吕蕙美,2004;郑淑惠,2004;吕欣芹,2005;洪雅臻,2007;陈淑惠,2008),少数采取叙说取向(游贺凯,2006;蔡佩娟

11、,2006)。因为以完全的叙说取向进行自杀遗族研究是一项难辛的任务,深度访谈则是一个较可行的策略,因此本研究采取深度访谈后依访谈内容写出故事文本。最后本研究共访谈了六位自杀遗族,并整理、撰写六个故事文本。其中二个个案属手足自杀,二个个案属(祖)父母自杀,二位则属子女自杀。至于为何采用叙说研究法,因叙说取向深受社会建构主义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为White &Epston,White & Epston(1990)企图在个案所说充满问题的故事版本,找出主流叙事以外的可能性,很清楚透过叙说的方式,希望朝向治疗或转化的结果。通常进行的步骤为建构、解构、再建构。White 认为即便最边缘的生活,还是一直存

12、在着活生生的经验,只是受主流叙事边缘化,并去除其权力。Freedman & Combs 也认为叙事治疗的作用就在使人的活生生的经验能反抗主流叙事,进而超越主流叙事,扩充多种可能性(易之新译,2000)。也就是使边缘、非主流的故事赋予意义与价值。回到本研究的焦点,自杀在主流叙事或论述之下,通常被视为没有用,不应该,不负责任,违反孝道或宗教信仰,或是个人的问题等等,受到贬抑与烙印,因而陷入痛苦。而自杀遗族在自杀者身亡后除了复杂的情绪与处理丧礼外,尚承受外在对自杀者死亡责任的承接,有时亦将来自外在社会的烙印内化。所以本研究期待藉由生命叙说的方法,贴近自杀遗族活生生的经验,理解其整体生命意义与价值,再

13、从自杀遗族个人独特的生命意义,理解自杀遗族生活经验的意义。透过此一过程,希望产生不同于主流的叙事,并协助自杀遗族重新修复因亲人自杀时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之失落与断裂。3 研究结果自杀遗族的故事本研究以深度访谈的方式共访谈了六位自杀遗族,以故事文本的方式将自杀遗族在经历亲友自杀后的生活经验呈现,并在下一个段落进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但因限于有限篇幅,此处研究者仅选取2 个较具代表性、较深厚描述的个案做呈现。3.1 故事一:阿慧的故事“阿慧!卡紧啦!上课快来不及了啦!哥哥都已经准备好在等你啦!阿嬷扯开嗓门大喊。”“阿嬷,人家今天不想上学啦!”“按怎?”阿嬷问。“呣,巴肚痛啦!拜托啦,今天我不想上学,你跟

14、妈妈讲啦!”阿慧撒娇的向阿嬷的肚子里钻。阿公阿嬷的孩子经不起阿慧的撒娇,阿嬷向妈妈讲说让阿慧今天在家休息,反正幼儿园又没在教什么,而且我会看着她,不会让她四处跑的。于是妈妈就带着哥哥上学去了。在妈妈和哥哥出门后阿慧却生龙活虎了起来,开始要求阿嬷带自己出去玩。但六口之家的家事就够阿嬷一人忙了,没办法带年幼的阿慧四处玩,因此哄骗她如果帮阿嬷把所有的家事都做完,还有时间就带她出去玩。阿慧开心的答应了!“那我要做什么呢?”阿慧问。“就先从收衣服开始好了!”阿嬷说。剎那的童年记忆祖孙两个人一个负责在后阳台收衣服,一个负责把收下来的衣服搬回屋内。就在来来回回间,阿慧被一个奇怪的画面给吸引住而停下了步伐。她

15、看到阿公的脚腾空于地面,脖子跟窗帘的拉绳连在一起,头低低的。阿慧大叫一声阿嬷!阿嬷以为阿慧发生什么事从阳台冲了进来,却也被眼前的这景象吓住了!接下来的事一切都发生了太快,快到阿慧只记得阿嬷打了几通电话,爸妈赶回家,住的房子卖掉,阿嬷回南部不再和自己住,像是炎夏里的冰淇淋一下子就融化的不见踪影。阿慧觉得很生气,都是讨厌的阿公,虽然消失了,可是却害得自己和最亲爱的阿嬷分开,久久才能见一次面。阿公的走,秘密其实常常阿慧都会怀欵自己当年看到的那一幕是不是真的,还是自己在乱想,很想问人但不知道可以问谁,因为长大的过程中家族里没有一个人讨论过这件事。可是又觉得自己的记忆应该没有错,为什么妈妈、阿嬷都没有关

16、心过自己,那个年幼的自己的惊吓、生气、孤单是不是不算些什么?不值得过问?是故意还是无心的忽略?一直到了大学才鼓起勇气向妈妈确认,才发现妈妈原来不知道我其实在现场,疑惑才得到解答,也从妈的表情发现这件事对妈的影响很大,较能同理妈的伤痛,长期以来母女关系的那道隐形墙经由妈妈脸上的两行泪瞬间崩解。原来妈妈不是故意忽略我、不照顾我,当时她处理自己的丧父之痛都来不及了,怎么有能力来照顾到我,更何况她根本不知道我在场。阿慧没有再问,因为她不想让妈妈再流眼泪了。阿慧开始觉得过去对阿公的埋怨好像有点不孝,他其实也不是个坏人,他总是一个人安安静静的不跟人说话,除了吃饭不会出房门,虽然不像阿嬷这么疼自己,但当调皮捣蛋或犯错时却也不曾开口骂过自己。甚至在想如果当时不和阿嬷一起去收衣服,他看我在屋内是不是就不会自杀,或是可以阻止事件发生。又过了几年阿嬷生病了,阿慧和妈妈回南部去看她,那时候刚好只有三人在场,妈就问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