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4.75KB ,
资源ID:2818319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1831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湖北省种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及对策.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湖北省种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及对策.docx

1、湖北省种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及对策湖北省种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及对策摘要:要实现湖北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式转变,加大力度推进种业发展势在必行。通过调研的方式,广泛收集材料并分析了湖北省种业发展的现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建议。为了推动湖北省种业的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提升供种保障能力,建立种业发展的支持保护体系,提升监管和服务能力。关键词:种业;跨越式发展;分析;对策;湖北省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7-1732-05目前,湖北省水稻总产量居全国第五,但水稻种子60%以上来自外省。全省10个杂交

2、中稻主推品种中,自育品种仅2个;小麦品种主要来自河南省;马铃薯基本都是未经审定的外省品种;蔬菜种子来自湖北省的不足30%;湖北省的生猪绝大部分是国外的品种;湖北省作为全国第一水产大省,近年来仅推出1个水产新品种;就连引以为傲的小龙虾,其名优苗种基本上也是依靠从外省引进的。湖北省现有种子企业200多家,具有品种自主研发能力的不到10家;注册资本在3 000万元以上的湖北省企业不到10家,90%以上的企业注册资本在1 000万元以下;年经营额过亿元的只有4家,80%以上的企业销售额在1 000万元以下;目前还没有一家种子企业上市。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

3、食安全的根本。湖北省作为农业大省,主要的动植物品种自给率不足50%,没有一家大型龙头种子企业,这与湖北省建设农业强省、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目标不相适应。湖北省的农畜品种一旦不能自给,甚至被别人控制或垄断,对湖北省的农牧业发展将是很危险的。1 湖北省种业发展现状1.1 主要农作物“十一五”期间育种情况水稻:早稻种植面积36.7万hm2,中稻126.7万hm2,晚稻43.3万hm2,湖北省水稻总产量居全国第五,但水稻种子60%以上来自外省。小麦:选育品种11个,自育比例达50%;2011年比例比较高,全省秋播8个品种,其中7个是湖北省自育的,面积达到106.7万hm2。玉米:选育品种

4、39个,其中普通玉米31个,甜玉米8个,玉米覆盖率30%,面积达到55.3万hm2。马铃薯:选育品种3个,在自育上占有绝对优势,面积达到20.1万hm2。油料作物:一共25个品种,其中油菜15个品种,其他10个品种,面积达到116.7万hm2。棉花:20个品种,面积达到48.7万hm2;林果5个品种,蔬菜15个品种,基地面积53.3万hm21。1.2 种苗繁育水平较高,新优品种不断推出近年来,湖北省品种创新成果较多,油菜和棉花育种多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1。“十一五”期间,国家审定的50多个双低油菜品种中,由湖北省选育的接近50%。鄂产油菜种子不仅占领了湖北省80%以上的种子市场,而且在安徽省、河

5、南省占有30%以上的市场份额;审定了43个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品种,4个常规抗虫棉品种。自主选育的鄂杂棉系列年推广面积30.0万hm2左右,品种和面积占全省棉花市场的80%左右。杂交早稻品种选育有突破性进展,由湖北大学和湖北省种子集团公司联合选育的籼型两系杂交早稻新品种两优287为长江流域第一个超级杂交稻。中稻品种审定并推广了一批综合性状与扬两优6号相当或超过的优良品种。蔬菜种子交易活动成果显著,极大地促进了新品种推广。每年6月的武汉蔬菜新优品种展示会享誉全国,有国内外数百家蔬菜种子企业参加,近2 000个品种现场展示,有力地促进了湖北省蔬菜种业的发展。湖北白猪、湖北红鸡、金水乌鸡3个新品种通过湖

6、北省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时还审核认定了阳新番鸭、麻城黑山羊、麻城绿壳蛋鸡、景阳鸡4个地方品种。2011年,神丹1号鹌鹑配套系和麻城绿壳蛋鸡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审定。嘉鱼斑点叉尾鮰、监利全雄1号黄颡鱼、黄冈中科3号鲫鱼等名特优良种的生产规模不断壮大,水产良种覆盖率达55%以上。1.3 科研创新实力较强,研发体系基本形成目前,湖北省从事与作物育种相关的国家在鄂农业科研机构7个,省级和市州农业科研单位17个,现有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4 000多人,其中“两院”院士12名,研究阵容在全国居前列。全省建有国家级农业重点实验室21个,国家级检验测试中心12个;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

7、大学、各市州农业科学院所为主体,每年投入财政资金3 500万元,设立300个农业科技创新岗位;承接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63名专家被聘为项目的岗位科学家,建立了47个综合试验站;7家企业建成“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三位一体”(即以农业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为主体)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已逐步形成。1.4 种子企业实力较强,规模档次提升较快2000年种子法出台后,种子经营进入全面市场化阶段。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全面贯彻实施,国有种子企业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完成重组、改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目前,湖北省从事主要农作物杂交种子生产经营的

8、企业有70多家,其中,注册资金在3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9家,经营额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4家;2010年全国54家种子骨干企业中,湖北省有4家企业入选,其中有3家跨入50强行列。同时,还涌现出一批如黄州区幸福村“四大家鱼”、京山盛昌乌龟等规模、品质在全国领先的苗种生产企业,湖北天种畜牧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畜牧局原种猪场、湖北金林原种畜牧有限公司成为国家核心育种场成员。1.5 供应能力提升较快,生产安全得到保障目前,湖北省农作物商品种子供应率达到70%,其中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商品供种率达到100%,全部实现了精选加工、包装和标牌销售。2010年,湖北省政府启动实施了杂交稻种子工程,连续3年每年

9、投资2 500万元扶持种子生产。在项目的推动下,湖北省内制种面积呈恢复性增长。2011年湖北省内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0.5万hm2,生产种子约1 300万kg。种子救灾备荒工作逐步加强,国家和省两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总量达到每年400万450万kg,在灾区恢复农业生产,保障农业用种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湖北省每年还投入2 000万元用于畜禽良种繁育工程建设,以地方种猪为母本生产的三元杂交猪占全省商品猪45%以上。2011年生产淡水苗种679亿尾,投放鱼种83万t,更新亲本累计33.8万kg,苗种产值近51亿元。1.6 监管服务体系健全,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随着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办法、湖

10、北省关于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监督管理的暂行规定、湖北省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湖北省水产苗种管理办法、家畜遗传材料生产许可办法等一批政策法规的出台,湖北省种业监管正式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省、市、县三级种业监管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建立了种子种苗生产经营许可的分级分类审批制度,全省共发放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300多份,种畜生产经营许可证1 400份,登记注册水产苗种生产企业423家,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蔬菜种子企业200家。目前,湖北省在优质油菜、三元杂交猪、两系杂交稻、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应用、胚胎移植等方面的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新品

11、种的推广应用优化了种养结构,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全省优质稻种植面积占60%以上,小麦中筋专用品种为70%,优质杂交棉占85%,双低优质油菜超过95%,名特优水产养殖面积超过76%,三元杂交猪比例占商品猪的70%。良种对湖北省农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达到40%。2 湖北省种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湖北省在种业发展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快速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与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农业强省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转化能力较弱湖北省除油菜、棉花品种具有较大研发优势以外,其他农作物的品种研发和生产应用都没有优势,特别

12、是在中稻、小麦、夏玉米、平原丘陵地区的马铃薯育种方面,研发能力落后于外省,缺少有突破性的大品种,滞后于生产需要。种业科技研发转化体制机制落后,种质资源开发、育种材料创制、技术和方法创新方面合力不强,资源遗传基础狭窄,育种目标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2。全省杂交中稻种植面积133.3万hm2,生产上使用的品种目前仍以外省品种为主,近年面积排名前10位的品种当中,外省品种有8个,湖北省自育品种仅有2个。丘陵平原地区马铃薯的种植面积连年扩大,但生产上应用的基本都是未经审定的外省品种,安全隐患很大。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油菜、棉花品种还是空白。蔬菜种子面临国内外品牌企业的激烈竞争,湖北省自给率不足30%。水产品

13、种近年来仅推出一个全雄1号黄颡鱼新品种,与全国淡水水产品第一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符。2.2 种子企业实力不够大,竞争能力不强湖北省从事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的70多家重点企业,真正具有品种自主研发能力的不到10家,年经营额过亿元的只有湖北省种子集团公司、襄樊正大公司、荆楚种业、惠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4家,80%以上的企业销售额在1 000万元以下,绝大多数种子公司都是营销式的企业,缺少科技创新能力,没有自己的品种和品牌,不仅走不出去,而且省内市场空间越来越小。目前湖北省还没有一家种子企业上市,而周边省份已有安徽荃银、合肥丰乐、湖南金健和隆平高科等4家上市企业,年营业收入都在10亿元左右。蔬菜种子企业

14、数量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育种资源和人才不足、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不规范的小型种子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不断地涌入市场,不规范的种子生产和经营、假包装、假种子事件时有发生。畜牧业高代次种畜禽场和资源场社会效益显著,但承担着较高的种畜禽育种与繁育成本,经济效益偏低。由于对重点种畜禽场的资金投入较少,且不稳定,致使大多数场规模小,不能按产业化要求组织生产,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水产业虽然苗种场数量在全国排名居前列,但由于大部分苗种场是20世纪60-70年代建造的,经过几十年来的经营,池塘坍塌,设施老化,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2.3 种业繁育体系不够健全,供种安全隐患大近年来,湖北省企业纷纷到省

15、外开展种子生产。三系水稻制种主要在四川省,两系水稻制种主要在江苏省。从绝对数量看,湖北省常年需要杂交水稻种子3 200万kg,其中近60%需要从外省调进,特别是杂交中稻种子调进数量很大。常规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少,基础设施落后,原种生产和提纯复壮工作停滞不前。目前,湖北省常规水稻常年需要种子2 800万kg,省内年制种面积1 333 hm2左右,生产种子800万kg,种子商品率在30%左右,大田用种以农民自繁自用为主。农民长期自繁自用种子必然导致种性退化,影响产量和品质。蔬菜种子的生产基地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较差,制约了蔬菜种子生产,如湖北省育种有优势的十字花科类、茄果类、瓜类作物需要到西北制种

16、。畜牧业父母代种畜禽场建设严重滞后,导致部分县市种畜禽苗供应不足。同时引进品种缺乏系统、科学的选育,世代退化较快,形成引进、退化、再引进的不良局面。水产业名特优苗种供应的缺口依然巨大,尤其是小龙虾、河蟹、黄鳝等市场效益高的名优苗种基本上全靠从外省引进。究其原因,主要是杂交种子生产风险大,生产成本逐年攀升;常规作物种子利润低,缺少知识产权保护,企业不愿生产经营;种苗基地生产设施落后,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并且缺乏稳定性3。2.4 产学研合作不紧密,种子产业化发展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湖北省种子企业集中度低,综合竞争能力较弱。一是种子企业缺乏带动力。在湖北省200多家种子企业中,注册资本在3

17、 000万元以上的湖北省企业不到10家,90%以上的企业注册资本在1 000万元以下,缺乏行业“主心骨”和“领头雁”。目前湖北省种业布局,一方面育、繁、推、销严重脱节。大多数种子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种、品牌,且无力承担任何责任,无品种、无生产导致企业发展受制于人,严格意义上讲根本不能算企业,只能算代理公司。同时,大进大出的频繁外省调种,质量也难以掌控,以致种子质量事故时有发生。二是种业科研机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单位缺乏有机合作的平台,各自为政,种业科研与种子企业结合不紧密,没有大协作也就产生不了大突破,如湖北省“国字号”种业科研机构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等,在新材料创

18、造,基因的挖掘、定位等基础研究方面具有人才、平台和科技等优势,省以及地市州种业科研机构由于所属区位的代表性,在品种培育等应用研究上具有优势,但是两者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大协作,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调的体制和机制尚未真正建立4。2.5 种业管理服务不够完善,监管能力不强湖北省农作物类型众多,种植制度复杂,且气候多变,对品种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的鉴定尤其重要。但目前湖北省区试网络不健全,1个作物1年只有10个左右的试点(次),区域代表性、年度代表性不强,难以在审定前对品种抗逆性进行准确、有效的鉴定,品种安全性存在隐患。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仅有12个抗逆性鉴定点,鉴定结果无

19、法比对,准确性难以提高。市县农业部门在品种的引进、筛选方面试验不够,企业在推广品种时往往夸大宣传。试验经费长期不足,试验单位和人员的积极性大为下降。据测算,湖北省常年开展9种主要农作物、50个组别、500个以上试点的区域试验,每个试点完成一组区试的最低成本为6 000元左右,至少需要财政资金300万元,但目前仅安排150万元的财政预算。缺乏对蔬菜品种知识产权的有力保护。一方面,科研育种单位与育种家转让自己培育出的品种时,种子公司不愿意或不按要求支付转让费,育种人员的积极性受挫;另一方面,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不健全,一个研究所将品种交给种子公司进行繁育与销售后,相当于放弃了这个品种;还有的私下转让

20、,亲本(种质资源)丢失现象严重,难以实现品种独家经营开发。目前,湖北省只有25个县(市)建立了种子检验机构,仅占33.8%,其余49个县(市)甚至连基本的检验室都没有,难以在播种前对辖区内的种子质量进行把关,往往是出了生产问题才采取补救措施。加上县乡机构改革等因素,正常的工作经费无法落到实处,造成执法比较困难,违规生产、盲目竞争、虚假广告、以次充好等现象时有发生。3 加快湖北省种业发展的对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育种创新作为首要任务,加快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关于

21、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农作物种业发展跨上新台阶,重点抓好以下措施的落实。3.1 创新种业体制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一是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打破单位、地域之间的封锁,以杂交稻为突破口,选择10个左右重点科教单位、骨干种子企业,构建科企育种联盟,实现育种资源、技术和人才之间的合作共享,加快选育和推广一批有突破性的重大品种。二是要明确种业科技分工,逐步建立完善公益性研究和商业化的育种体系。部、省科研单位和学校要与所办种子企业分离,强化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加强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育种技术方法的创新。三是鼓励和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引进科技人才,与科研单位合作共建育种平台,加

22、快建立商业化、工程化的育种体系。3.2 做强龙头企业,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企业入市门槛,淘汰一批小企业。按资产、人员、品种研发能力、市场信誉等条件认定1015家省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实行重点扶持,支持其建立完善的育种研发体系、种子生产加工体系、质量检测体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优先将其纳入各类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果转化项目,对其建立的湖北省内自有种子生产基地,通过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种子工程、高标准粮田等项目资金进行集中投放,改善基地生产条件5。引进外省大型企业,促进种子企业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加快实现联合、兼并、重组,打造23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种业品牌,争取近年内有1个省内种

23、子企业上市。争取10家左右的生猪原(良)种场进入国家核心育种场,形成优良种猪选育基地。3.3 加强种业生产体系建设,提升供种保障能力按照渠道不乱、管理不变的方式,统筹规划和实施相关项目,建设一批集中连片、长期稳定的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良种生产基地。鼓励和支持种子企业长期流转土地,在基地建立制种合作社,培植制种大户,增强种子生产能力。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原(良)种场,建立常规稻、小麦、马铃薯等常规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力争在“十二五”期间省内主要粮食作物种子生产基地面积达到6.7万hm2以上。其中杂交稻1.0万hm2、常规稻0.3万hm2、小麦1.0万hm2、马铃薯3.3万hm2。着力打造以鄂

24、东南为主的水生蔬菜良种繁育基地、鄂西北为主的十字花科良种繁育基地、鄂东为主的茄果类良种繁育基地。加快专门化亲本种畜禽场建设,形成以县为单位或区域半径为主的自繁自养体系,保障部分散养养殖户和小规模标准化养殖户的仔畜禽供应。以湖北省水产良种试验站为基础,尽快将其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水产引种、选育、开发的“科技摇篮”。湖北省历来就是种业“必争之地”,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应做好应对种业危机预警机制,加强种业生产体系建设,提升供种保障能力非常重要。3.4 加强种业管理体系建设,提升监管和服务能力建立完善品种试验、质量监测体系6。根据湖北省不同地域生态和生产条件,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区试基点,将品种区域试验

25、骨干网点增加到50个左右。加强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逐步在每个市、县建立6.713.3 hm2的展示示范基地,科学确定适宜当地推广的主导品种。加强市场监管,强化质量监督抽查。“十二五”期间,在全省建立30个左右县级种子监管中心。3.5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种业发展的支持保护体系落实国家和湖北省在种子企业所得税、契税、种子收购贷款、生产机械购置补贴等方面的既定优惠政策。开展杂交水稻制种保险试点,由各级财政、种子企业、制种农户分别按一定比例分摊保费,减少因灾害造成的种子生产损失,增强种子企业和农户抗御风险的能力。对湖北省自育优良品种推广给予支持,对在湖北省年度推广面积达到3.3万hm2以上的品

26、种实行重大品种后补助,用于开展后续选育和推广工作。扶持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现代种畜禽生产企业,夯实基础,提高畜禽良种的培育和生产水平,按产业化要求组织生产,增强竞争力。继续开展特色苗种专项扶持,加大水产原(良)种场和河蟹等名优苗种基地的建设力度。4 建议4.1 加大政策研究力度根据湖北省实际,多出台一些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发挥政策效应,重点支持新品种选育、品种试验推广、质量检测、种子生产等工作,支持农作物育种科研、品种试验及种子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装备水平。4.2 强化组织领导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把加快推进发展现代

27、农作物种业发展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及时研究解决种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确保种业发展目标任务的完成和各项措施的落实到位。形成部门领导、骨干企业牵头、科研院所配合、服务体系支持的协作发展大格局。4.3 制定发布湖北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在湖北省关于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湖北省种业发展目标、任务、重点建设项目和保障措施,以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发布,尽快打造以武汉为核心的全国中部种都。4.4 实施种业振兴工程在现有杂交稻种子工程基础上,适当建设常规稻、小麦种子生产基地,将畜禽、水产种苗列入种业振兴计划,并作为常年支持项目。整合相关资

28、金项目,打造一批主要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培育一批骨干种子企业,建设一批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参考文献:1 湖北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湖北农业年鉴m.武汉:崇文书局,2011.2 张兴中,陈兆波,董 文,等.我国种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4):5021-5024.3 李芙蓉,陈 磊,汪爱顺,等.湖北种业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j.种子世界,2009(2):8-12.4 徐有海,邓 岩,刘建茂,等.关于组建湖北种业航母的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189-191.5 彭继宏,许豫南,徐变萍,等.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种子市场管理工作j.种子科技,2012(4):9-10.6 刘家悦,陈 杰.浅析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3):5525-5527.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