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75.17KB ,
资源ID:2815230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15230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 第16讲苏联东欧改革与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 第16讲苏联东欧改革与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docx

1、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 第16讲 苏联东欧改革与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专题二 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发展进程第16讲 苏联东欧改革与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知识网络导航】【知识整合】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苏俄(联)向社会主义过渡(1)十月革命的经济措施接管铁路、银行,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新经济政策原因:直接战争造成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根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内容: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解除工业国有化;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取消食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评价:积极作用: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是适合俄国

2、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消极作用: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因领导人认识不而过早终止。特别提示:主要“新”在: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本原因是由苏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方针: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效果: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问题: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应不

3、足;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其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伤害。(4)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原因:帝国主义的包围与威胁,内部落后的经济与文化。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评价: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阻碍着国民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成为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2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1)六七十年代的改革概况:赫鲁晓夫推行农业改革,工业方面下放权力、精简管理机构;勃列日涅夫重点发展重工业,军事力量大为增长。失败原因:未从根本上改革旧体制;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2)八十年代的改革戈尔

4、巴乔夫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上面,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从1988年起,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二、东欧改革1.根本原因:照搬苏联模式,造成消极后果。 2.实质:东欧各国要求摆脱苏联模式,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东欧各国的改革(1)南斯拉夫改革背景:1948年,南斯拉夫被开除出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措施: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结果: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使国民经济获得发

5、展;出现了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民族问题也尖锐起来。(2)波兰哥穆尔卡改革:哥穆尔卡提出实行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的方针,扩大企业自主权。结果并未取得明显成效,60年代末出现了经济困难,长期无法摆脱困境。(3)匈牙利卡达尔改革:中央管理与商品关系、市场积极作用有机联系。(4)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改革:政治上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经济上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外交上独立自主。结果由于苏联出兵镇压,改革中断。特别提示:南斯拉夫尽管没有受到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影响,建立起社会主义自治制度,但是其弊端也很突出:削弱国家宏观调控,出现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民族问题也尖锐起来;匈牙利改革取得的成效较为明显。三、二

6、战后亚洲经济的发展1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见第14讲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2东亚韩国及东南亚新加坡(1)发展原因共同措施: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产业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新加坡措施:从国情出发制定并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稳定社会秩序。韩国措施:以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来确定经济发展目标;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根据情况不断调整发展战略,鼓励出口。(2)成就新加坡:成为工业发达、贸易繁荣、环境优美的工业国家。韩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快速增加,90年代,步入先进国家行列,造船业、汽车制

7、造业和电子工业极为重要。(3)存在问题新加坡: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高;资源匮乏,市场狭小。韩国: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和外国资本;中小企业发展缓慢;贪污腐化严重。3八十年代东南亚泰国、马来西亚(1)措施:加强与邻国的经济合作;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利用本国劳动力资源,适时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对外贸易。(2)成就:80年代以来,两国经济增长速度超过新加坡和韩国。(3)问题:过度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导致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4印度(1)措施: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混合经济政策。(2)成就: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令人瞩目。(3)问题:人口膨胀、环境

8、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5西亚(1)措施:同西方石油垄断组织进行斗争,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70年代以后,利用石油财富发展本国经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粮食自给率。(2)成就:建立起以石油开采为主,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生产体系。沙特、科威特等产油国以迈入世界富国行列。(3)问题:由于边界争端、教派纷争和经济利益冲突,导致动荡和战争。学习提示:(1)结合相关的地理知识,从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几个方面形成整体概念。对印度经济的发展要掌握其发展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注意与中国现状联系);认识和理解西亚国家经济的发展特点。【知识精讲】知识突破例题精析1.新经济政策有何特点?它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何

9、不同?(1)特点:在国家掌握一切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从而恢复整个国民经济,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2)不同:承认市场、价值规律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按经济规律制定政策。特别提示:计划和市场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要发挥市场的自主调节和计划的宏观调控,才能使经济保持健康的发展态势。2.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三者的比较.(1)相似之处: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内容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结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0、(2)不同之处: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国内外敌人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新政前美国遭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受损严重。改革开放前,“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内容不同:苏俄新经济政策侧重于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罗斯福新政侧重于加强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全面干预;中国的改革开放立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内容涉及农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目标在实现经济体制的改变。性质及目的不同:俄国列宁是在无产阶级掌握经济命脉条件下通过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家资本主义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和农业的市场交

11、流;美国罗斯福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前提下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中国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是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说明:采用何种经济形态的认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计划性经济和市场性经济都不是哪一种意识形态所独有的方式。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3.苏联0年代的经济政策与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经济政策比有何异同? (1)相同:两国都是在无产阶

12、级政权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小农经济占优势、帝国主义经济封锁的情况下,推行的经济政策。(2)不同:苏联1921年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利用市场、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恢复经济。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中,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支配地位。而新中国初期,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党和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在工矿企业中实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迅速地恢复了国民经济。1953年至1956年又实行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总之,苏俄是没收私人资本,而中国实行赎买政策的和平过渡。友情提示:两

13、国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上虽然不同,但最后都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4.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三次高潮、四种模式(1)三次高潮:第一次以40年代末50年代初南斯拉夫开始的体制改革为开端,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的改革,1956年波匈事件以后波兰、匈牙利的改革等。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未能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第二次发生在60年代初期,有苏联、东欧国家卷入,主要特点是围绕改进经济管理的方法,要求提高经济效益而展开。这次改革仍然没有涉及体制本身的弊端。由于苏联出兵侵捷而受到严重挫折。第三次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社会主义国家

14、出现了广泛的、全面的改革高潮。中国是这次改革的先行者,代表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它完全突破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次改革的特点,一是世界性,改革范围由以往几国扩大到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二是各国改革是全方位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一起上,三是深刻性,改革触及到旧体制的弊端及其理论基础,并在新的理论体系和对社会主义认识上有许多突破。(2)四种模式: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主要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基本框架内进行改革的苏联体制。实行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匈牙利模式。中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选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提醒:社会

15、主义建设不应是单一模式,各国应该根据本国国情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样才能健康持续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事例。例1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从经济规律的角度讲,主要“新”在( )A.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B.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目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解析:本题是比较选择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做题时须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进行全面的理解分析,从诸多内容中找出属于“经济规律”的不同点。A项是其共同之处,B项是内容上的不同,D项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目的,只

16、有C项符合题目的要求。答案:C例2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中国的改革开放告诉我们( )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能够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和依据史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提及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创新和调整,在中能够说明各国改革的特点。而关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则在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中门口有明显表现,不符合题意。答案:C例3.据统计,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22%马减

17、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工业化建设的迅速发展B.国内战争的破坏C.农民对集体化的消极抵抗D.帝国主义的封锁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材料提供的时间着手进行思考。从1929年开始,斯大林决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强迫广大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斯大林的政策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农民开始实行消极抵制,他们宰杀牲畜,以至于出现了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答案:C例4.下列关于二战后东欧各国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波兰是最早进行改革的国家B南斯拉夫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C匈牙利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D捷克斯洛伐克实施市场经济体制解析:二战后东欧各国最

18、早改革的是南斯拉夫,所以A项不正确;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对外方针是独立自主,故C项不正确;捷克斯洛伐克是计划和市场结合的经济体制,故D项亦不正确,只有B项与史实相符。答案:B【名题赏析】例1(1月南京市调研)“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则史料作为背景材料可用于研究(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俄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这段话体现了对农业和农民问题的重视,提出要改善农民生活,苏俄新经济政策含有这方面的内容和规定。战时共产主义

19、政策是对农民的剥夺,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注重发展重工业,故可排除。【答案】B【感悟】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是恢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复习过程中要能与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中国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联系起来复习。例2(3月山东淄博市一模)苏联的工业化和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工业化首先从重工业起步 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工业化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工业化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20070315A B C D【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随着苏联工业化的进行,苏联逐步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故的说法错误,可排除。【答案】A【感悟】由于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过分

20、强调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的失调,不能满足人民日常生活笔下的要求,一直影响到苏联解题,此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例题3.(高考江苏单科17)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D 此题考查对斯大林这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在斯大林当政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

21、),这种体制存在很多弊端,但也促进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ABC表述均不符合史实。【答案】D【感悟】经济模式、经济形态没有国界,凡是可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都可以得到世界的承认。例4(3月厦门市质检)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混潭之中而不能自拔。”其中“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 ) A未改变工业发展落后的局面 B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C来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D未突破,原由的经济发展模式【解析】D 赫鲁晓夫改革从根本上未突

22、破斯大林的经济模式。【答案】D【感悟】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导致苏联改革失败的历史原因。例5.六七十年代,新加坡和韩国在发展经济方面探索出一条的新的道路,主要是指(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农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C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制定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并适时调整【解析】二战后,新加坡和韩国利用西方国家向外发展粗放型经济的机会,制定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使经济快速发展,实践证明,新加坡和韩国制定的这条路线是符合两国国情的。【答案】D【感悟】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据本国国情,切忌照搬照套。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照搬照套苏联经验。【超越自己实战演练】一、选择

23、题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先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据此回答13题。1.(广东单科22)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不要市场和货币以及商品经济,用行政和军事的手段干预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甚至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列宁所讲的“尝试”应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3月青岛市质检)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

24、资本家”。他23岁时到苏俄访问,为俄国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他81岁时乘坐自己的专机进入中国,他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随后也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企业。以上活动发生的重要历史时期分别是( )A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苏联实施“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处于“大跃进”时期C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D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处于“文革”时期2.C 注意题干有效信息“红色资本家” 列宁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可判断属于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的规定,他81岁时,中国应是21世纪,属于改革开放时期 3.19

25、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1933年美国政府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消除了阶级予盾 B.调整了工农关系C.制约了农业发展 D.加强了宏观调控3.D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可以自由支配,体现了宏观调控的思想;罗斯福新政规定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也属于宏观调控。从1925年开始,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据此回答49题。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26、。”文中所描述的是苏俄(联)的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工业化的政策4.D 根据题干材料中“苏联政府”“ 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 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可以排除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反映了苏联牺牲农业,大力发展重工业的工业政策。5斯大林在1929年12月的一次讲话中说:“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斯大林“抛开”新经济政策的做法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确定和实施农业集体化的方针C颁布1936年宪法 D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5.B 苏俄最初实行

27、新经济政策,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当苏俄(联)的经济逐渐恢复的时候,苏联确定和实施农业集体化,为加速实现工业化创造条件。6.纪 3代苏联农业生产停滞落后的原因在于( )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制约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苏联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破坏了农业生产力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妨碍了农业的正常发展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A. B. C. D. 6.B由于苏联实行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小农经济已经消失7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

28、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C.未突破苏联的社会经济结构 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7B 此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局限性的理解和认识能力,要从题目材料中正确解读出旧时代束缚的寓意。8.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A成为超级大国 B增强综合国力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8.C 此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注意从重工业和军事力量的关系上理解,发展重工业能促进军备力量增长,勃列日涅夫出于美苏争霸的需要,加强了重工业

29、的发展。9下列苏俄、苏联历史上的农业政策或举措超越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余粮收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农业全盘集体化 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A B C D9.C 不是超越当时生产力,而是不符合客观的经济规律。固定的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过急,过快。东欧国家从南斯拉夫开始,在40年代末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据此回答1013题。10从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和东欧各国先后进行改革的共同原因主要是( )A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B南斯拉夫改革的影响C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D稳定国内政局的需要 10A B项因南斯拉夫较早中断苏联的联系,没有对苏联和东欧国家

30、改革构成影响,C项是不包含南斯拉夫,D项仅与波匈捷三国相符;A项是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共同问题。11最先把生产资料由国家所有制改为社会所有制的是( )A苏联 B波兰 C中国 D南斯拉夫11D 考查对东欧国家改革内容的一般识记能力。D项南斯拉夫最先结合本国国情,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在生产资料方面的改革。12在南斯拉夫分裂以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没有坚持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度C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薄弱D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紧张12C 南斯拉夫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由此带来的问题是C项。1360年代,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经济改革都( )A重

31、视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B是为了摆脱苏联的控制C导致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D废除生产资料的私有制13.A 题目要求找出两国改革的相同点,从改革的内容看,A项正确;B项因是政治改革的内容,不符题目要求;匈牙利的改革一度有成效,而捷克斯洛伐克被迫中断,所以C项不正确;两国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故D项不正确。二战后,亚洲国家也进行了经济改革。据此回答141480年代,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异军突起,但经济发展的风险也随之增加。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 )A与邻国的经济合作 B国内资本短缺,市场狭小 C局部战争 D人口压力14B 国内资本短缺、市场狭小是导致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15东南亚国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