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1.27MB ,
资源ID:2812546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1254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8《放弃的艺术》.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8《放弃的艺术》.docx

1、28放弃的艺术放弃的艺术荐 语3分钟以前,我刚写完一封辞职邮件。终于,我还是学会了放弃。放弃和蔼可亲的同事、放弃个人魅力十足的领导、放弃优厚的工资、放弃距离我爱的人两条街的市中心黄金地段,放弃“从未被肯定,一直被挑剔”的压力、放弃随时在变动的工作要求和标准,放弃这两年所有关于工作好的坏的的一切。然而,这也只是个开始,棘手的问题远不在此,手里这本放弃的艺术很有必要再翻开细读,如果你也无法摆脱长夜里的辗转反侧长叹不休,不如一起来读一读。在这本书里,两位作者援引了大量心理学研究的实验成果,从分析人们坚持不肯放弃的原因、现有的与应有的放弃形式探讨及如何做到巧妙的放弃这三个方面向我们阐释了放弃的艺术。作

2、 者 简 介佩格斯特里普(Peg Streep)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独立写作及与他人合著有十本书。她还是“今日心理学”网站的一位博主。现居纽约。艾伦伯恩斯坦(Alan Bernstein)持有临床社工执照(LCSW),在纽约医学院执教,也是纽约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现居纽约。精 华 解 读以下内容为放弃的艺术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一、 我们为什么苦苦坚持1. 近在咫尺的胜利2. 那些关于坚持不懈而成功的先例3. 间断强化的力量4. 承诺升级与沉没成本悖论5. 难以走出的舒适区与故步自封二、 放弃的各种形式1. 逃避式放

3、弃2. 对决式放弃3. 假装式放弃4. 威胁式放弃5. 无故失踪式放弃6. 爆发式放弃7. 貌合神离式放弃8. 正确的放弃目标脱离9. 放弃的绊脚石三、 如何达成目标脱离1. 目标脱离的四个步骤2. 培养放弃的能力正 文一、 我们为什么苦苦坚持1. 近在咫尺的胜利当你距离自己设定的目标只有一步之遥时,你往往会选择再坚持一下。符合“近在咫尺的胜利”的情况,包含这样两个要素:有一个能看得见的胜利目标、你却始终够不着。这种“近在咫尺的胜利”之所以令我们一直坚持向它付出时间、精力的原因在于看得见的成果会使我们“判定胜利是否可得”的能力受到影响,我们对于未来失去了理智的判断,认为胜利必然可得,只要继续向

4、前再迈一步,然后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你会继续迈出第二步、第三步、第一千步案例1 :有一个实验对在玩老虎机的人进行了脑部监测,研究者发现,当赌钱者遇到“近在咫尺的胜利”时与他们真正赢钱时,大脑中处理愉悦与奖赏的部分均被点亮,且亮度几乎一样。正是这种反应机制鼓励他们继续玩下去,即使他们输了钱,并且意识到“近在咫尺的胜利”对真正赢钱毫无预示作用,也不会放弃。2. 那些关于坚持不懈而成功的先例这是建立在大脑学习模式的基础上的一种心理原因我们的大脑喜欢通过生动详实的事例来学习生活经验。当我们从小长大,听多了关于某些人因坚持不懈而成功的案例后,我们对于“坚持才能获得成功”这一信念会越发坚定,这一种心理现象

5、有个拗口的名字,叫做“可得性启发法”。案例2:科学家斯科特普劳斯做过一个实验。他向实验对象提出一个问题:“人们更可能被坠落的飞机残片砸死,还是被鲨鱼咬死?”实验对象有一分钟的思考时间,然后作答。参与实验者更多地选择了被鲨鱼咬死这一选项,而事实是天空坠落的飞机残片致死率比被鲨鱼袭击的致死率高出30倍。斯科特普劳斯分析后认为,之所以人们会这样选择的原因就是“被鲨鱼咬死”这件事相对于“被飞机残片砸死”来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更多听到的,于是就被认为是更容易发生的。案例3:2012年曾传说会有世界末日,当我们看到新闻里世界各地地震报道日益频繁,使得我们对世界末日将要到来的可能性预计直线上升。然而事实是,

6、当年发生的地震次数与历年平均水平持平,只是我们看得到的关于这一内容的新闻报道更多了而已。3. 间断强化的力量间断强化是一种常见的陷阱,它通常配合“近在咫尺的胜利”一起,诱使我们继续投入,不断付出,仿佛永远不知停止与放弃。间断强化的标志性因素就是当你开始操作一件事情,得到的反馈总是负向反馈间杂着正向反馈,毫无规律可言,你无法确定你的行为对正向反馈的出现是否起到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却被时而出现的正向反馈所迷惑,不停尝试着付出努力眼熟吗?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常出现于一段僵持不下的关系中无论是亲密关系,还是雇佣关系或者其他类型的合作关系,明明糟糕得很却令你不愿主动放弃,不知你是否想过这个问题:它对

7、你的致命吸引力到底源自何处?拆穿间断强化的陷阱也并非不易,只要你问自己:在这件事情中,我是否体会到一种“再继续试试我就能知道我的所作所为是否有效”的感觉?并且这一疑问在你心中徘徊已不下十遍?案例4:这个案例来自伯勒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所做的一个著名实验。他将三只饥饿的老鼠分别关在三个笼子里。笼子里都安装了一个操纵杆装置。第一只笼子里的老鼠,每按一下操纵杆,就会有得到一粒粮食。很快,它掌握了这一规律,在笼子里可以做其他想做的事。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无论怎么按压操纵杆,都不会得到粮食。于是它也放弃再按压操纵杆,转而依靠其他方法寻找食物。而第二只笼子里的老鼠遇到了真正的麻烦。当它按压操纵杆,有时会得到

8、一粒粮食,有时却什么也得不到。而这只老鼠成为了三只老鼠中永远留在操纵杆旁的那只,它心怀着希望,不断按压操纵杆,沮丧和奖励的快感交替出现,不断强化了它的信念得到,是可能的,只要我坚持不懈。4. 承诺升级与沉没成本悖论(1) 承诺升级:主要指,当我们操作一件事情的过程中,失败的倾向出现时,我们往往更容易选择坚持,并将原本的承诺升级。比如玩游戏的时候,对自己说,赢了这一局就上床睡觉。而一旦失败,我们则会进一步许诺,赢了三局就去上床休息。我们很容易发现,“近在咫尺的胜利”、可得性启发以及间断强化都可以导致承诺升级的出现。(2) 沉没成本悖论:这个词来自于经济学,主要描述当人们面对一项已投入大量资金却出

9、现了问题的投资时,他们如何做出是否继续投资的决定时的状况。很多情况下,面对已投入的大量沉没成本,人们会抱着“放弃意味着之前所有投入彻底损失”的想法,继续投入更多。这时,他们判断的依据,从理性分析当下情势并作出理智决断变作了仅仅着眼于以更多的投入去打捞已沉没的成本。而一般情况下,做出继续投入决断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如果放弃,就证明他们之前的投入白费了,一切付诸东流;二是他们将承担过早放弃的风险。当人们的能力不足以断足重来(或仅仅是他们认为如此)以及无法确切地判断一件事情走向时(有时候是面对大概率事件时,他们往往侥幸地认为自己可能是世上为数不多的例外)这种情况常有发生。案例5:比如美国领导人

10、对越南战争的逻辑,即使按常理判断取胜是不可能的,他们还是派兵去了越南。而后又声称,如果美国中途放弃了,之前就白白牺牲了那么多生命。这种论调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未来有更多人可能献出生命,这怎么会使前人的死亡变得合理呢?5. 自动被套路我们的大脑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总结经验,并将经验浓缩成处理不同事件的套路以节省脑容量。这就导致我们做事时,目标和动机都会被情境自动激活,这会让我们无意识地首选套路来处理该事件,而不是每遇到一件事都进行客观的分析与思考并作出决断。这在日常生活中是帮助我们节省了许多大脑运行的时间,同时,在放弃这件事上,也带来了阻碍。因为我们生活中有太多事可以沿用已有套路处理,当做一个大的决

11、定时,形成决定的每个步骤都有可能是套路的一环。这时我们往往很难分辨哪个或哪些步骤的细节中存在的惯性思维导致了最后的决定,因此很难避免做出重复而不理智的决断。案例6:具体一点来看,例如你需要达成目标,可能会列出这样一个步骤:A. 明确目标B. 思考如何实现它C. 规划行动和策略D. 付诸行动E. 反思行动如何使目标越来越近大多数人会设想A到E的每个步骤,都是有意识并伴随着十分慎重的思考过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这些步骤的每一个细节中都可能存在我们惯用的套路,以至于最终的结果往往并非完全出自理智的决定与行动。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了解这一前提下,每次做决断与行动时,尽量剔除固有思维的影响,依靠当前

12、实际的情况进行客观分析。6. 难以走出的舒适区与故步自封舒适区与婴幼儿时期由个人经验引导的大脑发育有关。最显著的影响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对熟悉的情绪模式感觉最为舒适,无论它让我们快乐还是痛苦。这种舒适区陷阱对于年幼时曾在与父母相处中没有得到良好互动的人身上尤为深刻。他们会习惯小时候的难过、痛苦与沮丧,在长大后,面对亲密关系、友谊及雇佣关系他们都会更倾向于寻找“自虐”。那种熟悉的不适感觉,却反而会令他们感觉到舒适。而这种来自于小时候经验的决断,是一路伴随着他们的成长的,当他们要选择放弃,尤为困难的一点就在于,这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放弃一个目标,而是放弃那个充满了回忆的旧有的自我定义。二、 放弃的各种形

13、式当我们讨论放弃的艺术时,必须要明确一下我们讨论的“放弃”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一部分,我们就通过对目前常见的多种放弃的形式来进行逐一分析,最终找出我们所倡导的“放弃”。1. 逃避式放弃主要用来描述生活中存在习惯性放弃的人的行为,他们似乎对放弃上瘾,一旦事情的进展不如意,或需要面对的情况变得复杂、困难重重,在坚持和放弃之间,他们总是不假思索直接采取放弃的方案。这就是逃避式放弃,让放弃成为逃避困难局面的惯性手段,这显然不是我们提倡的放弃,它会将所有该放弃与该坚持的情况都一刀切,这是不科学的。2. 对决式放弃指人们在放弃时,给自己找了一个看起来很棒的借口,让放弃者产生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比如“我放弃是

14、因为诚实对我来说更重要。”本身看起来似乎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对决式放弃要命的是他会令放弃者产生不必对放弃之前的所作所为的行为或放弃行为本身承担任何责任的心理。所以对决式放弃也不能促进个人获得真正的成长及更多的快乐,在放弃之后努力收拾残局才是真正该做的事。3. 假装式放弃“矛盾的欲望”会导致假装式放弃,比如对配偶不满意却不愿意恢复单身、痛恨工作却喜欢工资等等,这样相互矛盾的诉求会使人们横亘在两者之间,以长久的僵持代替方向明确的行动。这一种悬停的状态其实也令当事人非常困苦,无法彻底选择放弃或者坚持令他陷入无能为力的困境。尽管他可能十分清晰地表达要放弃的渴望,但是他无法真正做到,假装式放弃因建筑在根

15、本的欲望矛盾上,很容易来回扯皮,令人欲罢不能。4. 威胁式放弃威胁式放弃的表现形式可以统括为“如果你不做这件事,那我就放弃”。这并不是真的要放弃,而是将放弃当做威胁的手段。在人际关系方面,威胁式放弃常常是消极对抗行为模式的一部分,其中一人会以此方法暂时安慰另一人,但严格地讲,这不是一种很健康的做事方法。5. 无故失踪式放弃这是一种真正的放弃,但是非常不负责任。这种放弃姿态是自私自利且容易埋下隐患的。此人可能消失不见,但其身后却拖着沉重的包袱。面对放弃,只有肩负起选择放弃相应而来的责任,将事件了结,一切才真正过去。6. 爆发式放弃这就是所谓“忍无可忍”的爆发那一型。当涉及工作、爱情和生活时,它可

16、能是对自我造成最大伤害的放弃形式,因为它完全是感情用事的反应,全无计划性和清醒的思考。这往往令放弃者在过后易产生自责、反复思考甚至追悔莫及的情绪。7. 貌合神离式放弃指放弃者表面上假装不放弃,甚至还保证要继续努力,但实际上步伐正向着“出口”走去。放弃者碍于种种原因,不愿意爽快地承认他们要放弃,这容易给其他人造成了措不及手的压力,也并不是一种适宜的放弃方法。8. 正确的放弃目标脱离以上那些错误的放弃方式,最糟糕的一点在于它们无助于我们控制因放弃曾真心认为会带给自己快乐的事情,所产生的情感决堤。而正确的放弃目标脱离,会开辟出一条道路,鼓励我们自己设定新目标,并舍弃妨碍新目标的旧目标。目标脱离强调我

17、们要在认知、情感、动机及行为的四个方面同时做到对前目标的脱离,而具体的操作方式,我们将在下一部分提出。9. 放弃的绊脚石(1) 关于目标的人格类型当人们设定目标时,会有两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可称为接近型目标,该目标设立的公式表达为“如果我做了X事,就能达成Y事”;第二种,可称为回避型目标,该目标设立的公式表达为“如果我不做X事,那么Y事就不会发生”。而科学家安德鲁艾略特指出,人们生来分为两个阵营,可以按他们设定目标的方式将人格类型分为接近型人格与回避型人格,他们的行为模式都是非常固定的,通常情况下较不易改变。就本质而言,回避型人做事的动机目的在于帮助个体维持生存,而接近型人的动机则旨在促进个

18、体成长。因此,不同的目标人格类型在面对接近型事件与回避型事件时,其放弃的能力,天然就不同。(2) 相互冲突的目标心理学家罗伯特埃蒙斯和劳拉金进行了一组实验,参与实验的人被要求列出15个目标,并回答哪些目标是相互冲突的,接着回答如果实现一个目标而没有实现另一个会不会令他们不快乐。一年之后,埃蒙斯和金又对这些实验对象目标完成的情况及健康状况进行了追踪调查。实验结果表明,冲突好像对行为具有止动效应,并且与降低了的幸福感相关联。此外,除了让人受困之外,目标之间的冲突也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三、 如何达成目标脱离1. 目标脱离的四个步骤(1) 认知脱离从脑海中清除干扰我们思考的因素的过程,叫做认知脱离。也

19、即,当放弃一件事时,首先要有意识地认识道:我想要放弃此事,并且我准备好开启目标脱离的过程了。关于如何达成认知脱离,可以先来看几个实验。 白熊与红色大众汽车心理学家丹尼尔韦格纳与同事进行了实验,要求参与人员不要去想一头白熊时,他们却被发现每分钟想白熊不下一次。而在后续的实验中,他们要求参与人员阻止想白熊时,去想一辆红色的大众汽车。实验中他们发现想红色的大众汽车虽然无助于抑制白熊想法,却让实验对象无法一心只想着白熊。韦格纳解释说:“(这个实验的意义在于)如果我们希望抑制一个想法,就需要一心想着另一个想法。” 小饼干与胡萝卜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伊鲍迈斯特创造了“自我损耗”这个概念来描述这一现象,

20、他的实验是这样的:将参与实验的学生分成三组,实验开始前禁食。然后实验对象被领进一个能闻到新烤制的巧克力饼干味道的房间,桌子上放着几盘饼干和小胡萝卜。一组实验对象可以吃饼干;一组不能吃饼干且需要吃至少三个胡萝卜;还有一组什么也不能吃。与此同时,学生们要根据指示解决一个难题,但他们不知道,这个难题实际上是无法解决的。实验结果是必须忍受饼干香味的诱惑但还要吃小萝卜的那组学生最早放弃解决难题,并且他们放弃的速度比其他两组要快得多。既要抵制美食诱惑又要吃下难吃食物的学生也报告说他们感到很累。鲍迈斯特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的精力被用于控制某种冲动,那么,控制其他选择和行为的精力就会减少。 蔡加尼克效应布卢麻

21、蔡加尼克的实验首次证实了大脑是如何处理未完成的事情,特别是如何处理一个先是经过有意识的选择,之后又搁置(放弃)的目标的。他的实验对象被要求完成一幅拼图,而部分对象却受到干扰无法完成拼图,甚至会被安排去完成其他的任务。即使研究人员告诉他们不要去想未完成的任务,他们还是想了,而且比想其他任务的次数多了两倍。这就是蔡加尼克效应。蔡加尼克效应解释了很多人在放弃一个目标或摆脱某种处境之后,会陷入患得患失的循环中无法自拔的原因,仿佛是无意识正在催促他们去完成未完成的任务。而鲍迈斯特与同事埃默尔詹姆斯近期的研究对如何调节蔡加尼克效应有了新的认识。实验中,一组对象被要求写出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需要完成的两项重要任

22、务,并赋予任务一个数值,从1-7,表明任务的重要程度。第二组对象得到的指示与第一组相同,但是他们还要制定一个完成这两项任务的计划。并设置了第三组作为对照组,只需写下自己近期要完成的两项重要任务即可。然后给所有的实验对象一段畅销小说的内容阅读,进行阅读测试。实验结果表面第二组做了计划的实验对象与对照组报告的干扰性想法一样多,且与第一组相比,他们的阅读测试成绩更好。实验的关键在于,并没有计划被真正地付诸实施,也没有实验对象真正地离“完成目标”更加接近,但是显然,仅仅是制订一个计划,无需有实质性的进展,就足以削弱蔡加尼克效应。(2) 情感脱离在日常生活中遇见放弃,常见的表现可以分为“愁眉苦脸”和“假

23、装开心”两种,事实上,巧妙而有意识地放弃要求我们允许自己感知目标的丧失,然后设法调节这些感受,而不是压制它们。我们可以通过辨别情绪 表达情绪 利用情绪做决策的方式进行情感脱离。(3) 动机脱离这种脱离应包括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调控,动机脱离也可以叫做“从头再来”或“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阶段要求你积极脱离那些要么无法实现、要么无法满足你内心需要的目标,也即有意识地摒弃不再适宜的旧目标,将精力集中到那些能够达成的或源自内心渴望的目标上。(4) 行为脱离在经历了以上三个步骤的思考工作之后,我们必须将放弃付诸行动。放弃非易事,尤其是放弃曾经让你快乐的东西。当做出放弃决定后,更重要的是敦促自己贯彻执行,

24、可以采用自我监督或拜托身边的亲友监督执行,并在每一次动摇时都坚定地说服自己。2. 培养放弃的能力(1) 评估你的放弃能力是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或特质决定了一个人比其他人更擅长设定目标、评价目标,然后根据需要再放弃目标? 接近型人格或回避型人格安德鲁艾略特的团队在更多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了接近型和回避型动机是个性的关键组成部分,值得各位做父母的注意的是,一个人进行人生规划和设定目标的方式体现的性格种类,受到幼年时期社交活动的很大影响。以下案例可以作为参考做个简易的判断:“理解自我和我的感受”相对于“避免对我的感受感到困惑”“与朋友保持更加亲密的关系”相对于“避免感到孤独和孤立”“要更稳定和更幸福

25、”相对于“避免闷闷不乐”在生活的某一特定时刻,我们的确都会处于既有接近目标又有回避目标的混合状态,但总体来说,一个人的目标设定类型在漫长的一生中是较为固定的。相对而言,对回避型的关注会对人的幸福感产生负向的影响,回避型人对幸福的敏感程度较接近型人更低。而目标脱离式的放弃,要求我们在放弃一个目标的同时,制订另一个新目标或积极的结果,在这方面,接近型人格会比较有优势。 依恋类型依恋理论来自于玛丽安斯沃斯的一系列实验。实验设计了一个叫做陌生情景的模型,用以观察婴儿与母亲一起进入实验室,在母亲离开后一个陌生人进入房间时,婴儿的反应。而安斯沃斯把整个实验的重点放在了观察母亲回来之后婴儿的反应上。实验结果

26、中,多数婴儿会在自己被单独留下后显得紧张不安、哭闹,而在他们的母亲返回后立即安下心来(安全依恋型);有些婴儿在母亲离开时却没有表现出情绪上的变化,或感到紧张不安,在母亲返回后却对母亲的接触采取了回避态度(回避型);而还有些婴儿显示出很高的分离焦虑,与母亲分离后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再次与母亲团聚后,他们一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一面又对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矛盾型或焦虑型)此外,该理论的后续研究中,梅因与所罗门观察到,还有部分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行为无法归类到以上任一类型,于是将他们划分为混乱型。除了安全型以外,其余三种也统称为不安全依恋类型。就成因而言,回避型依恋主要因为母亲对婴儿来说难于接近,或拒绝

27、婴儿的接近,婴儿会通过避免在情感和身体上亲近母亲来适应这种情况;矛盾型依恋则是因为母亲不可靠或不可预测的行为会导致婴儿不知道母亲是要迎合自己还是拒绝自己,因此他要适应这种不确定性;而最具伤害性的是混乱型依恋,婴儿的内心产生了冲突,这通常是因为母亲有对婴儿身体上或情感上的虐待行为。安全依恋型则是产生于母亲通常情况下都能迎合婴儿的需求,并前后一致地对婴儿做出反应。同时,幼年的依恋类型是一个可靠的预测标准,透过它可以判断出我们在成年后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包括亲密关系以及如何处理焦虑和调节我们的情绪。安全依恋型儿童长大成人后会选择善解人意和充满爱心的伴侣,相比不安全依恋型的同龄人,他们能更好地调节情绪

28、。为什么依恋类型会持续这么长时间?因为人类婴幼儿的大脑在出生后会被重塑,以适应能够发现自我的环境,如此才能增加他们生存的概率。而这些早期的依恋类型已经就“人际关系的规则”产生了心像和神经模板,并且这种倾向会在其整个成年期保持不变。在艾略特和里斯的后续研究中,他们首先假定安全依恋型的成年人会把达到目标看成是一种积极的挑战,而且这挑战会让他们感觉自己能力很强。而不安全依恋型的成年人视达成目标为一种可能的威胁,因为其中存在失败的可能,并且他们会“出于自我保护而做出避免显得自己无能的行为”。在随后的实验中,他们发现安全依恋型人对成就的要求很高,不太担心失败,具有强烈的目标接近型人格特质,与此相反,不安

29、全依恋类型人对于成就的要求较低,非常害怕失败,他们的目标主要是回避掌握技能和取得成就。而在菲利浦谢弗和马里奥米库利的深入分析中,进一步阐明了这些依恋模式是如何将忠于目标和改变方向的紧张感联系在一起的。从放弃的角度来看,安全依恋型人更擅长控制情绪,在认知层面上呈开放姿态,在实现目标方面可以找出更多替代性策略;回避依恋型人则会刻意让自己远离紧张,在情感上自我封闭,从而极易失去或得不到真正让他们感觉良好且能够帮助他们度过危机的积极信号;而矛盾依恋型人的问题比较复杂,尽管他们倾向于关注失败,但他们也想要成功,这类型的人放弃任何事情都极其困难,特别是摆脱某种人际关系。他们容易沉溺于消极的情感,左思右想,

30、从而发现自己陷得更深。 行动导向型人格或状态导向型人格这是一个叫做人格系统交互的心理学理论,重点研究人们在面对日常事务时两种不同类型的应对方式:行动导向型和状态导向型。这一理论是另外一种看待目标确定和目标脱离的方式,尽管也与依恋理论与教养方式联系在一起,但却不同于接近与回避理论。人格系统交互理论明确地承认目标实施和目标脱离引发的压力,因此重点关注处理技巧。值得一提的是,行动导向和状态导向的人格也是在人类幼年时形成的。行动导向型指的是:当感觉到压力的时候,人们能够调节消极情绪,振作精神,形成积极而明确的自我形象,果断而不依赖外部刺激,在目标确定和目标脱离两方面的行动都能产生效果。状态导向型是指:

31、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在压力条件下主导其行为的应对方式。当存在压力或冲突时,这类人往往会被消极感受淹没,对于决定应对路径总是犹豫不决,他们对外部刺激很敏感,会依据最后期限做决定,迟迟不采取主动,这类人不容易做到目标脱离。压力之下,行动导向型人会着手行动,而状态导向型人会更加摇摆不定,不够专心,分神或直接放弃行动,但在认知和情感层面上却不肯放手。在思考的角度上看,行动导向型人知道要去做什么,而状态导向型人认为做什么会导致什么结果而局限于一时情绪之中。但是好的方面是,状态导向型的人对外界影响更敏感,更易接受外部的鼓励与刺激,实际上,仅仅是想象一段轻松快乐的时光,就可以对状态导向型人产生影响。同样的,父母的养育方式会对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具有促进或阻碍作用。提供指导却不加以控制,以及为孩子划定严格的界限却鼓励他们探索的体贴是养育方式,可以培养婴儿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长大后成为行动导向型的人。而从放弃的角度来看,行动导向型人在此事上,天然占据了优势。(2) 管理思想和情绪思想与情绪管理与放弃的能力有什么联系呢?试想一下,当你被情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