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1.36MB ,
资源ID:2808971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08971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3隧道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3隧道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docx

1、23隧道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新建兰渝铁路LYS-10标四方山隧道斜井隧道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编 制:_复 核:_审 核:_中铁二局兰渝铁路LYS-10标段项目经理部一分部2012年2月隧道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适用范围本技术交底适用于四方山隧道(斜井作业队)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按照设计要求及国家相关规定,要求对隧道进行沉降观测,以便及时调整设计措施使隧道沉降达到预定的控制要求。同时为合理确定轨道开始铺设的时间,确保兰渝铁路轨道结构铺设质量。二、技术依据1、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2、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3

2、、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4、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 15314-94);5、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DZ/T 0154-95);6、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要求(DD2006-02);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8、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9);9、兰渝公司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办法(兰渝铁技【2010】48号)10、中铁二院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广元至重庆段基础沉降观测三、技术要求3.1 沉降变形观测网的建立3.1.1 一般规定1.垂直位移观测无砟采用DS05型仪器按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观测。垂直位移观测数据量大,应采

3、用电子水准仪自动记录,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方便数据处理。垂直位移观测使用的水准仪和标尺类型应满足国家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2.基准点作为变形监测的基准,必须埋设在变形影响区域外不受施工干扰、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地基内,可选用现有的控制桩,并进行定期检测复核、校正。3.观测前,必须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观测人员须经过培训后才能上岗。4.各种测量记录、计算成果和图表应书写清晰,不得造假、不得涂改,签署完善,并要妥善保存。3.1.2 观测网的要求1垂直位移基准网由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组成,采用独立建网方式。高程应采用施工一致的高程系统,利用或引入一个施工水准基点作为起

4、算高程。基准网应定期进行复测。2基准网应进行定期复测,前期12月复测1次,基准网稳定后36月复测1次。3. 基准点设置(1)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且基准点的间距不宜大于1公里。监测网的线路长度应在4km左右。可选用经检验稳定可靠的国家水准基点。(2)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其点位可以利用现有施工水准基点,一般200m左右设置一个,工作基点距路线中心的距离应小于100m。观测工作基点必须布设在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且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地基内。(3)工作基点的复测每月至少一次,实施过程中根据控制点的稳定性和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隧道,可不设立

5、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变形观测点。(4)工作基点采用顶端圆滑的28mm、长60cm钢筋插入基桩中,基桩应埋入当地冻结线以下不小于0.5m,采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并按顺序编号。3.1.3.观测与精度要求1监测隧道基准网均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进行。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应布置成闭合环状、节点水准路线等形式。2在工作基点上进行变形点测量,工作基点起闭于基准点。3沉降测量精度符合表3.1.3-1和表的规定表3.1.3-1变形测量精度变形测量等级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变形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mm)相邻变形观测点的高差中误差(mm)变形观测点的点位中误差(mm)无砟轨道(三等)1.00.56.04沉降变形

6、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符合表3.1.3-2的规定表3.1.3-2沉降变形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变形测量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的要求三等1.00.30.60.8 DS05或DS1型仪器,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四等2.00.71.42.0宜采用DS1型仪器,三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5.水准测量观测技术要求(1)沉降观测采用往返水准测量方式,沿相同的路线进行,应采用固定转点法完成。(2)水准观测应符合表3.1.3-3的规定。表3.1.3-3 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单位:m等级水准仪型号水

7、准尺视距(m)前后视距累积差(m)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m)基本分划、辅助分划读数较差(mm)基本分划、辅助分划所测高差较差(mm)数字水准仪重复测量次数二等DS05因瓦301.50.50.30.42次三等DS05因瓦503.00.30.50.72次DS1因瓦503.00.30.50.72次3.2 观测要求3.2.1 一般要求1.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沉降变形等不列入沉降观测的内容。待二衬施工完成后,埋设观测点进行观测。2.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一般不应少于3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

8、当延长观测期,直到工后沉降评估满足铺设轨道要求为止。3.根据观测结果,分析评价隧道的最终沉降量完成时间,及时调整设计措施使隧道基础达到预定的控制要求。同时作为竣工验收时控制沉降量的依据。4各隧道施工队在进行沉降观测时,必须使用电子水准仪进行观测。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每次沉降观测时,应采用相同的图形(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固定观测人员,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3.2.2 隧道观测断面的布设(无碴轨道)(1)一般情况下,级围岩每400m,级围岩每300m,级围岩每200m,当长度不足时,每段围岩或不同衬砌段应至少布置一个断

9、面。(2)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和复杂地质区段,特殊基础类型的隧道段落、隧底由于承载力不足进行过换填、注浆或其它措施处理的复合地基段落适当加密布设。(3)隧道洞口地段布设一个观测断面。(4)隧道洞口不大于10米(桥隧相连不大于20米)的变形观测由隧道专业完成。(5)黄土隧道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6)VI级围岩隧道及位于第四系沉积层的地下隧道观测断面间距延线路纵向不应大于50m。(7)明暗交界处、围岩变化段及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设两个断面。(8)隧路分界里程、明暗分界里程、有仰拱和无仰拱衬砌变化里程及所有设置变形缝两侧均应布置观测断面。(9)施工降水范围至少布设

10、一个观测断面。3.2.3 隧道观测点的布设1.隧道观测点的布置隧道二次衬砌完工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原则上设于高于水沟盖板0.3m处。观测点的埋设如下图。隧道观测标埋设示意图 2.观测元件的埋设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坏。观测点用红色油漆标明,注上里程,用途。观测点的埋设参照下图进行:隧道变形观测点设置参考图(单位:cm)3.2.4 观测精度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01mm。隧道水准路线观测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观

11、测断面隧道内壁两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下图所示:隧道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3.2.5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1.沉降观测的开始时间是在隧道二衬砼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至隧道沉降稳定,进行定期观测并详细记录观测资料、绘制沉降时程曲线。2.沉降观测一般不少于3个月。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沉降观测时间分为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隧道二次砼施工完成至沉降观测稳定。(2)第二阶段为无砟轨道铺设后的3个月。3.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可一般每周观测一次,以后可根据两次观测的沉降量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1mm。隧道基础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表

12、3.2.5-1的规定,沉降稳定后可不再进行观测。表3.2.5-1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观 测 阶 段观 测 频 次观测期限观测周期隧底工程完成后3个月 1次/周 无砟轨道铺设后3个月01个月1次/周13个月 1次/2周3.3 过渡段沉降观测1隧道过渡段沉降观测内容为路隧过渡段不均匀沉降观测。过渡段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观测为主,沉降观测期不少于6个月。2过渡段应考虑线路纵向平顺性和不同结构物差异沉降的观测和评估。3铺设无砟轨道地段在路隧过渡段的隧道起点里程至路基方向的05m处、1525m处、50m处各设一个观测断面,不足50m的可适当调整观测断面。断面形式如图3.3-1。图3.3-

13、1 过渡段观测断面形式6沉降观测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水准的测量精度不低于1mm,读数取位至0.1mm。7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路基沉降观测频次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具体如下表:路基沉降与稳定观测频次一览表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填筑一般1次/天沉降量突变23次/天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1次/3天路基施工完毕第1个月1次/周第2、3个月1次/2周6个月以后1次/月运驾梁车通过运驾梁车通过前后各1次无砟轨道铺设期间支承层铺设前后各1次道床 板铺设前后各1次轨道铺设前后各1次无砟轨道铺设后第1个月1次/2周第2、3个月1次/月312个月1次/3月3.4 观测任务划分及断面布置表一 LY

14、S-10标一分部隧道沉降观测任务划分表作业队观测里程范围观测内容轨道类型第六作业队玄真观隧道出口DK627+929DK631+119隧道主体、过渡段无砟4、隧道观测断面布置见表二。表二 玄真观隧道沉降观测断面布置表(共计44个断面)围岩类型布点里程围岩类型布点里程级DK628+201级DK630+001级DK628+599级DK630+401级DK628+601级DK630+801级DK628+631级DK630+934级DK628+799级DK630+936级DK628+801级DK631+034级DK629+201级DK631+036级DK629+601级DK631+118注:如遇不良地质

15、或特殊地质,观测断面间距为一般地段的一半。或按设计变更情况布点。四、沉降评估4.1 观测资料整理1采用统一的沉降观测记录表(见附件)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观测资料由各隧道作业队测量人员完成,经现场监理签认后,交项目部测量工程师。观测资料应齐全、详细、规范符合设计要求。2自动采集测量数据应及时在计算机内备份并打印一份保存。沉降观测资料及时输入沉降管理信息系统,以保证各相关单位在观测过程中实时监控。3根据观测资料,及时绘制每个观测标志点的时间沉降曲线。以时间为横坐标,沉降量为纵坐标,借助excel绘制图表。隧道二衬砼完成施工(埋设观测桩后)时间:月沉降观测结果4.2分析评估前应收集下列资料1.

16、隧道基础沉降观测资料。2.隧道地段的线路设计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地质勘查报告、设计图纸和说明书等相关设计资料。3.隧道开挖地质描述及开挖围岩分级记录、级围岩地段基底承载力检测情况、施工监控量测资料、仰拱施工分项工程验收记录等施工资料。4.3 评估分析方法与评估标准4.3.1隧道工后沉降评估标准如下:1、地质条件良好、沉降趋于稳定及设计与实测沉降总量不大于5mm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条件,但观测期一般不少于60天。当对沉降预测有充分依据时,观测期限可适当缩短,但不少于30天。2、根据实测沉降观测资料推算的隧道工后沉降不超过扣件允许的沉降调高量15mm。3、无砟轨道地段路隧处的差

17、异沉降不应大于5mm,过渡段沉降造成的隧道与桥梁或路基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有砟轨道地段路隧工后沉降不应大于8cm。无砟轨道地段应重点分析评估其差异沉降。过渡段沉降量记录汇总表沉降观测记录表过渡段沉降量记录汇总表过渡段名称: 观测日期: 第 页 共 页 断面里程观测点编号位置描述观测日期累计天数(天)两次观测时间间隔(天)填土高度(m)原始标高(m)上次标高(m)本次标高(m)本次沉降(mm)累计总沉降(mm)测量负责人: 复核: 监理: 年 月 日隧道沉降量记录表隧道沉降观测记录表工程名称: 测量单位: 测点编号:观测期次观测日期两次观测间隔累计天数本次高程本次沉降(mm)累计沉降(mm)沉降速率(mm/d)备注测量负责人: 复核: 监理: 年 月 日隧道沉降量记录汇总表沉降观测记录表隧道沉降量记录汇总表隧道名称: 断面里程: 第 页 共 页观测日期累计天数(天)两次观测时间间隔(天)左侧观测桩(编号: )右侧观测桩(编号: )备注位置本次沉降(mm)总沉降(mm)沉降速率(mmd)位置本次沉降(mm)总沉降(mm)沉降速率(mmd)测量: 计算: 复核: 队长: 监理: 年 月 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