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29.24KB ,
资源ID:2808918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08918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解说词 新稿.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解说词 新稿.docx

1、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解说词 新稿 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解说词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参观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前 言西安工程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等学校,现为中央和陕西省共建、以陕西省政府管理为主的学校。学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前身是1912年成立的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其后历经北平大学工学院机织工程系、西北联合大学机织工程系、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等多个办学阶段。1978年独立建校,成立西北纺织工学院,隶属纺织工业部。1998年,学校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陕西省管理为主。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工程大学。经过百年风雨历练,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为

2、国家培养出各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8万余名,为地方、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校史展分“实业报国 负重奋进”(初创阶段 19121978年)、“务实开拓 砥砺前行”(学院阶段 19782006年)、“秉承传统 再创辉煌”(大学阶段 2006至今)三个部分,讲述了西安工程大学风雨沧桑一百载,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办学历程。一、独立建校前阶段实业报国 负重奋进(19121978年)1912年,鉴于发展我国纺织工业的重要意义,北京工业专门学校筹设了机织科,这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创办最早的纺织系科之一,也是我校前身纺织工程系办学历史的开端。1924年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更名为北京工业大学,1927年北京工业

3、大学更名为京师大学工科,1928年京师大学工科更名为北平大学第一工学院,1929年北平大学第一工学院更名为北平大学工学院。虽然学校多次更名,但机织科一直是学校的主要系科,并于1928年改名为机织工程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机织工程系随北平大学工学院迁至陕西,先后隶属于西安临时大学和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西北工学院成立,以原北平大学工学院机织工程系为基础,组建成纺织工程系,成为西北工学院的主干系之一。1952年山西大学纺织系(原铭贤学院纺织系)并入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1957年国家高等教育院校调整,纺织工程系先后隶属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西北轻工业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

4、准,在纺织工程系的基础上,西北纺织工学院成立。实业救国 创办专业 (19121937年)从1912年到1937年,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拓展,学校的办学前身机织科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侧重毛纺织、漂染整理,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培养体系。办学思想1903年,京师高等实业学堂创办伊始,就以“讲求实业,以能办诸实用”为办学方针,即以振兴实业、富国裕民为“设学要旨”。1912年,京师高等实业学堂更名为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办学宗旨是:“教授高等工业学术,养成工业人才”。此后,“实业救国”就成为该校的主要办学思想,也一直贯穿在机织科的办学实践中。1934年,北平大学的国立北

5、平大学组织大纲中规定:“本大学根据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为宗旨。”北平大学工学院提出了“培养韧作人才,完成建设事业,增高生产技能,实现民生主义”的办学方针。师资队伍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初创时期的科主任先后有罗厅余教授和王家鸾教授,教授有利贡和曾旭新,讲师有郭鸿文等。机织工程系成长时期的系主任先后有罗厅余教授、王家鸾教授、张汉文教授等。在北平大学工学院机织工程系任教的有张汉文教授、张朵山教授、郭鸿文教授、崔玉田教授、麻沃畲教授和龚明安教授等。教学实践1912年,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创办时确立的专业发展方向是以毛纺织染整为重点。1917年,机织实习工厂落成,

6、其毛纺织染设备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北平大学工学院期间,机织工程系的师资力量得到加强,教学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课程分类更加细化,增加了对新技术的讲解,在专业课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实用性上更加深化;二是不断充实教材内容,机织工程系的专业课教材基本上采用自编讲义,对教授内容进行了更新,新的自编讲义与教学实际结合得更加紧密;三是不断加强实践环节,课程设置大大增加了生产实践的比重。文化活动北平大学工学院十分重视文体活动,用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爱校的情操风尚。当时学校的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的比赛为北平大学各院之冠,机织工程系的不少学生都是北平大学代表队的队员,学生还经常组织文化娱

7、乐活动,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人才培养1912年机织科成立,1916年机织科首批学生毕业,其中就有后来的机织工程系郭鸿文教授。从1916年1937年纺织系共培养出毕业生218人。历经曲折 自强不息 (19371957年)西迁办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纺织工程系随北平大学工学院内迁至陕西,先后隶属于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纺织工程系进行了重整,先后聘请了一批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来校任教,如李有山教授、王文光教授、李辛凯教授、严灏景教授等。1952年,院系调整,山西大学纺织系(原铭贤学院纺织系)并入纺织工程系,纺织工程系的办学力量得到进一步增强。师资队

8、伍1938年西北工学院成立后,先后在纺织工程系任教的教授有:张汉文、张朵山、郭鸿文、任理卿、麻沃畲、崔玉田、吴文烺、孙铎、李有山、王文光、李辛凯、严灏景、张承洪等。其中,张汉文教授是全国著名的毛纺织专家,对纺织工程系的成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教学实践在抗日战争中,纺织工程系是当时“大后方”国立大学中惟有的纺织专业,纺织工程系教授荟萃,课程设置也十分重视基础课的学习,专业课教学逐渐形成并巩固了棉毛并重、以毛为所长的专业特色。1952年,纺织工程系设本科四年制纤维材料机械工学专业,下设棉纺、毛纺、机织3个专业方向。成立了棉纺、毛纺、机织3个教学小组(后发展为教研组)。纺织工程系不断修订和完善教

9、学计划,加强并改进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并强调全面发展、因材施教,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人才培养抗战期间,纺织工程系的学生们怀着“打倒日本,还我山河,重建祖国”的决心,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发奋读书,“七星夜火”、“坝上灯光”被誉为当时学生刻苦学习的美谈。1952年,山西大学纺织系并入纺织工程系,纺织工程系的师资和学生规模都得到了扩充。纺织工程系毛纺专业情形58届学生刘树梅,在校期间出席了全国学代会,受到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从19381957年纺织工程系共培养出毕业生553人。艰苦奋斗 奠定基础 (19571978年)1956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家对纺织技术

10、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国家高教部和纺织工业部同意在陕西省纺织工业局设立西北纺织大学筹建处,筹备建立西北纺织大学,后由于国家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建校计划未能实现。1957年院校调整,纺织工程系并入西安交通大学并从咸阳迁至西安。纺织工程系建立了党的总支部,师资力量也得到了加强。全系教职工从西北工学院时的29人增加到149人,其中教师57人(教授6人,副教授1人,讲师14人,助教36人),为后来西北纺织工学院的成立奠定了基础。西安交通大学期间,纺织工程系先后两次接收了7名蒙古留学生,招收了2名研究生,这在纺织工程系的办学历史上尚属首次。纺织工程系的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研制出了适用于橡胶轮胎的帘子布和

11、利用气流测定纤维直径的气流式纤维测定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喷气无梭织布、静电纺纱等项目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1958年,纺织工程系实习工厂建成,为配合教学进行生产实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实习工厂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研制生产了当时陕西市场的短缺产品帘子布、造纸毛毯和其它产品,解决了一些企业的急需。1960年,纺织工程系由原来的棉纺、毛纺、机织3个专业发展为棉纺、毛纺、机织、针织4个专业。文革期间,纺织工程系一些教师被安排外出办学或下放到农场劳动。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纺织工程系克服重重困难,排除干扰,在教学、生产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除了完成纺织工业部委托编写的高等学校通用教材外,还编

12、写了大量的教学讲义和教学法文件。此外,插针式电阻测温仪的原理及应用、单程清棉机的气流及棉块运动等项目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编写的高等学校通用教材有:毛纺织染概论、棉纤维材料学、毛纤维材料学、数理统计、毛纺实验教程、毛纺织设计。1972年,纺织工程系恢复招生,棉纺、机织两个专业共招收首届工农兵学员60名。纺织工程系在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为经济建设服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建立了校内外教学基地十几个,派出教师承担10余所省属纺织企业大学的专业教学和专题讲座任务,兴办了师资培训班,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开门办学。为了加强专业建设,纺织工程系成立了棉纺、毛纺、机织三个专业委员会。

13、筹办扩大了电工、纺材、棉纺、化学、漂染等实验室,建立了制图模型与机械模型陈列室。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试制成功了双向锭子振动测定仪、织机光电频向观测仪等纺织试验仪器和烂花的确凉、涤卡其等纺织新产品,参与研制了军用油罐布、军装絮片等军需品,六色印花机可控硅调整装置、丙烯酸脂浆料、梳棉机大圈条器等科研成果均陆续被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喷气织机织边和工艺理论的研究等也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还编写了一批教材和讲义:棉纺学、机织工艺学、毛纺工艺学、毛织工艺学、毛染整工艺学、毛纺学等,以及工具书英汉纺织专业常用词汇等。19571978年,纺织工程系虽然先后历经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西北轻工业学院

14、等阶段,但是纺织工程系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从未放松过,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纺织工程系形成了艰苦创业、勤奋刻苦、扎实肯干、重视实践的优良传统。从19571978年,纺织工程系共培养出毕业生1296人。纺织工程系是我国教育历史上最早培养纺织技术人才的大学系科,虽屡经艰辛曲折,但从创建之日起就一直沿续下来,办学从未停止。从19121978年,纺织系以“实业报国、负重奋进”、“重视品德、强调实践”为指导,培养出一大批专家、教授和高级纺织工程技术人才,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和纺织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二、学院阶段务实开拓 砥砺前行(19782006年)1978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在纺织系的

15、基础上,成立了西北纺织工学院。成立后的西北纺织工学院在经历了“六五”期间的打基础初创阶段,“七五”期间的蓬勃发展阶段,“八五”期间的上质量、上水平阶段,“九五”期间的上质量、上水平、创特色四个阶段的建设与发展后,成为了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多学科相互渗透、综合发展的纺织高等院校。特别是在“十五”期间,学校在拓展办学空间、扩大办学规模、强化师资队伍、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科研水平、促进学科发展、增强综合实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学院更名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名誉校长姚穆教授成为我校历史上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科研实现国家级一等奖零的突破,科研项目“多异多重复合化纤长丝织

16、物理论研究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3年,计划单列、联合培养的“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博士点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2004年,临潼新校区建成, 2004级学生首批入驻办学条件19781985年,是学校的初创阶段。建校初期,在条件艰苦、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学校明确提出了“一手抓教学,一手抓基建”的指导方针,积极选调教师,扩大招生规模。1983年底,学校顺利实现了首届党代会提出的“1000名学生、300名教师的规模;建成3个系、7个专业”的目标任务。到1985年,学校已初具规模,教学、科研、生活设施基本齐备,教学秩序稳定。从1978年到2006年,经过近30年学院阶段的建设,学校的各项事业得

17、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十五”期间,学校坚持“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充分利用”的原则,不断加大投入,本科教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满足了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师资队伍在学院阶段,学校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坚持“以人为本,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成就名师”的方针,积极致力于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在学院阶段的发展中,学校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把培养合格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并将其贯穿在学校的“七 五”、“八五”、“九五”及“十五”规划之中。“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 “七五”规划摘要“把教学工作摆到学院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全

18、院形成一个一切为了教学,一心想着教学的新局面” “八五”规划摘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把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作为学校工作中心,积极为国家纺织工业和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九五”规划摘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十五”规划摘要教材建设学校坚持“选编并举,质量第一,突出特色,扶持重点”的教材建设原则,设立了教材建设基金,编写的教材毛纺学和纺织材料学荣获纺织工业部首届优秀教材评比一等奖。实践教学学校十分注重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创

19、新意识的培养。科学研究建校以来,学校科研工作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为立足点,发挥纺织服装学科特色优势,从1978年到2006年,创造了若干个国内第一:第一个开拓了我国人体着装舒适性研究新领域;第一个建立了织物力学、光学、热学特殊性能测试系统与方法;第一个建立了梳毛工艺理论体系;第一个合成了单磺酸型1:2金属络合染料;第一个提出了着装舒适模型和透过织物能量流与物质流的接触面助抗理论;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棉花粘性测试仪”;首创发明了微悬浮体染色技术。学术活动学校分别于1994年、1998年、2002年年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国际毛纺织会议,并与中国毛纺行业协会、国际毛纺织组织(IWT

20、O)联合举办了2006年中国国际毛纺会议暨IWTO羊毛论坛,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学科建设及研究生教育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强化学科建设工作,明确发展目标,学科立项建设工作得到稳步推进,学科方向得到进一步凝练,学科覆盖面进一步拓宽。到2006年,学校共有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教育学等7个学科门类,省级重点及特色学科2个。研究生教育1986年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工业自动化、染整工程、纺织机械、服装等4个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开始招收硕士生。其中,服装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点, 是全国第一个设立的服装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从1986年到2006年,经过二十年的探索和

21、实践,学校研究生教育在专业设置、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有全日制统招硕士、工程硕士、同等学力硕士以及联合培养硕士班等4种研究生培养形式,有计划单列联合培养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专业学位工程硕士领域7个,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点9个,中外合作培养硕士点1个。学校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培养服装营销策划硕士研究生,闯出了境外培养研究生的新路子。2002年学校被陕西省学位办和省教育厅授予“研究生培养先进单位”。国际交流从独立建校开始到2006年,学校先后与日本、英国、德国、美国、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

22、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学校相继与多所境外院校开展了国际交流合作项目:2003年,与香港理工大学签署服装与纺织品营销文学硕士学位班协议。该项目是经国家学位办和教育部批准的香港理工大学与西安工程大学联合举办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2003年,学校与澳大利亚北墨尔本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举办国际商务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办学项目,该项目是陕西省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学历制办学项目。2004年,与美国恩波利亚州立大学共同举办“1+2+1”联合培养双学位学生项目。2005年,与英国坎特伯雷大学签署合作开展英语教学硕士学位教育的协议。精神文明建设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

23、,德育为先”的文化建设方向,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组织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2004年学校获得省级“绿色学校”称号,2005年获得省级“文明校园”称号,学校还涌现出全国先进班集体、全国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先进组织等多个先进集体和个人。三、大学阶段秉承传统 再创辉煌 (2006 至今)2006年,已经走过了94年办学历程的西安工程大学实现了又一次历史性的转变更名大学。自1978年建校至2006年学校更名大学,期间经历了隶属关系和办学模式的两次转变:1998年,全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学校由原纺织工业部划转陕西省人民政府管理;2001年,为了适应管理体制改革和服务面向的转

24、变,学校由西北纺织工学院更名为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实现了由单科性学校向多科性学校的转变。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西安工程科技学院更名为西安工程大学,自此翻开了办学事业的新篇章。近年来,学校加快建设发展的步伐,积极构建21世纪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以纺织、服装、纺织机械、纺织信息控制、纺织经济管理等五大学科为延伸,以纺织产业链为取向的完整纺织服装学科链,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文理支撑、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办学条件2006年随着大学更名成功,学校抓住机遇,积极拓展办学空间,不断完善两个校区功能。“十一五”期间,自筹办学经费从2006年的1.46亿元

25、增加到2010年的2.13亿元,学校新建、扩建专业实验室和基础实验室30多个,新增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000多万元;新购纸质图书资料35万册、电子图书282万册;改造校舍、修筑道路、绿化园区10余万平方米。教育教学更名大学后,学校在坚持规模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质量工程”建设,获得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成绩。学校现有学科门类8个,本科专业达到60个,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7门,获“十一五”以

26、来省部级出版教材380部。国家级和纺织服装类高等学校部(委)级规划省部级教材24部,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5项,其中特等奖一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1项,物理等6个实验中心被评为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十二五”重大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十一五”以来,学校大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并于2011年1月,首先在纺织工程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两个专业实施“卓越计划”。 2012年2月,学校正式获批成为全国第二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之一。为落实好“卓越计划”,学校下发了西安工程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

27、方案和关于成立西安工程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相关组织管理机构的通知,并与18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协议。学校坚持资助与育人并重,不断丰富资助形式,学校各年度资助人数和金额均列省属高校前列。同时,学校强化诚信教育、励志教育、成才教育等多项教育,并取得显著成效,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超过52%获得了各种荣誉和奖励。学校资助育人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和上级主管部门表彰,2008年、2010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先后两次授予学校“优秀项目实施高校”;2008年陕西省教育厅授予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陕西省教育厅授予学校“结对帮扶先进单位”称号。

28、同时,学校高度重视招生就业工作,积极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与创业条件,先后三次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陕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2000年12月,学校设立了职业技术学院(与成人教育学院合并办公),全面负责和组织实施高等职业技术(以下简称高职)教育。2006年9月,两个学院更名为应用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2011年6月,两个学院与中澳国际学院合并,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行管理机制。多年来,学校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以教学质量求生存,以办学特色促发展”,在办学理念、思路、制度、机制、特色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创新,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职

29、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丰富了学校的教育体系结构,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成员学习多样化的需求。师资队伍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把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高层次的教师队伍作为首要任务。近年来,学校按照“培养、引进、外聘”的方针,根据专业结构布局,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十一五”期间,学校专任教师人数增长20%;新增“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2人,“三秦学者”特聘教授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2人,陕西省教学名师5人,陕西省优秀教师1人;引进和在职培养博士百余人,学历学缘结构明显改善。科学研究近年来,学校高

30、水平科研成果持续涌现,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15项;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等国家级项目30项,承担陕西省“13115”重大科技专项等省部级项目145项;三大检索收录论文800余篇;授权专利137项;新增教育部立项建设重点实验室1个,陕西省“13115”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组建了国家级和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5+X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学校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瞄准科

31、学前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大力推动协同创新,提出了特色学科群对接产业集群的“5+X”产学研创新工程。“5”:是指学校纺织学科链中五大特色学科群(纺织、服装、纺织机械、纺织信息控制、纺织经济管理)。“X”:是指各学科专业与对口企业建立的人才培养与创新研究基地。三大功能:研发+人才培养(学生+青年教师)+就业。三个结合:科技和需求结合、技术和资本结合、人员和项目结合。学校与山东南山集团、浙江洁丽雅集团、深圳汇洁集团、广东宏杰公司、西安金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相关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成立了五个研究院。组建了国家级“汉麻高值特种生

32、物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教育部“蓝火计划”项目“壁纸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省级“宁夏羊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全国100余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并运行多个技术转移中心。完成了“面向轻纺行业的企业协同生产集成信息化软件系统”(“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大项目)、“新型喷气引纬方式与装置”(获2008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输电线路运行工况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及系列产品开发”(获2010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与南山集团合作的项目“集成纺丝毛蝉翼纱超薄精纺面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1年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获得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学科建设近年来,学校以增列学位点和学科立项建设促进学科发展,不断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