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28.74KB ,
资源ID:2807125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07125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资料.docx

1、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资料一、名词解释1、城市地理学1)对象和任务 研究再不同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和组合,分布的科学。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性。2)发展城市地理学的完全独立和大规模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3)研究内容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问题等。2、城市概念: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的居民集居地.性质:密集性,经济性,社会性(密集性、高效性、多元性、动态性、系统性)3、空间分析学派1)背景50.60年代,西方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进入黄金时代,迫切的需要一套理论支持空间资源的管理政策。2)内容地理学在方法上和哲学上发生的革命性改

2、变:由求异改为求同,求规律性;由文字描述改为数据处理,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明确要求研究结果有预测能力,帮助决策。为此,借用数学,自然科学,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建立空间模式。3)评价把人类行为过分简单话,忽略其复杂多样的本质; 空间模式不能完全真正反应地理现象的本质。4、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2)涵义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逐渐增多,乡村居民点和乡村人口相应减少,城市形成和分布,由相对独立的状况改为相互联系的状况;人们生活方式逐步城市化。3)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中国城市化率为52.57%5,卫星城1)概念指在大城市管辖区范围内或与市中心相距不到1

3、00km的范围内,在生产,生活等方面与市区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口规模在数万人以上的城镇。2)功能吸收母城的部分人口,接纳母城的扩散企业,分担母城的某些功能。 3)发展 本世纪初,西方许多国家为控制大城市膨胀采取了发展卫星城这种分散对策,从本世纪初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兴建了三代卫星城。6、郊区化1)概念50年代以来在特大城市郊区出现的地域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变成一个多项市区功能的地域综合体。2)引发郊区化的因素人口流动和住宅郊区化,商业部门的郊区化,工业的郊区化。3)后果郊区住宅激增,就业重心向郊区移动;城市人口分布状态改变。7,逆城市化1)概念70年

4、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和就业从特大城市向中小城镇和乡村地区的扩散的过程。2)动力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现代化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国家经济和人口政策,人们价值标准的变化。8、再城市化1)概念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维持和加强城市的中心地位作用,促进城市进一步繁荣而采取积极开发市中心区的政策,并吸引人口迁回城市中心区的过程。2)后果高中收入阶层回迁,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增加。9、过量城市化1)概念战后以来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从农村涌入个别大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超过了工业化发展水平,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2)产生原因人口剧增;经济不发达,就业机会少;农村贫困;城市规模

5、过大且数目少。 10、乡村城市化1)概念常用术语,指一个或一群社区由乡村地域类型向城市地域类型演化的过程。2)发展5070年代,受计划经济体制制约,处于停滞状态;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步伐快,且出现不同的发展模式。11、巨大城市带1)概念世界上某些优越地区,城市话的两种基本形式(城市范围扩大和城市数目增多)有着高度集中的表现,城市间的农田分界日渐模糊,城市地域相互蔓延,甚至连成一片,2)特征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政治经济上的枢纽作用;带状的空间结构。12、城市体系1)概念按特定含义确定的整个区域的城镇总况,各城镇之间不断的进行着物质,人口,信息的交流。从而使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形成有

6、机整体。2)特征层次型,系统性,整体性,有序性,开放性,动态性。3)研究内容职能结构,规模体系,空间布局结构,社会经济联系,政策调控研究。13、空间相互作用1)概念城市间不断的进行着的物质,能源,人口,信息的交换。2)产生条件互补性,中介机会,可运输性。3)对流,传导,辐射。14、空间扩散1)概念每种流动的现象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从源生产地生产,经过若干时间后扩散到承受者身上,其结果是人文景观的转换。2)类型传染扩散,等级扩散,重新区位扩散。15、中心商业区 城市中商业活动与人流最集中,交通便捷,建筑密度最大,地价最高的区域,是城市及其腹地繁荣与发展的标志。二、简述题1、简述城市地理学的的研究

7、对象和任务1)对象: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和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2)任务:研究城市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以及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书上写的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的研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城市分类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行为空间和感知空间);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办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研究新办法、新技术在城市地理学的应

8、用)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1)地理学的三级科学,属人文地理学的分支;2)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在发达国家,把城市地理学划归为社会科学;3)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科学4,简述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1) 学科性质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地理学科城市规划学:技术学科 (2) 研究方向上的区别 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的区域,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工程性较强。 (3)两者的联系 具有参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科学。5、简述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1)研究领域日益扩宽,研究手段和方向不断更新2)注重研究课题

9、的实践意义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3)城市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交叉参透越益明显4)从事城市地理学科研究的队伍日益扩大,重要研究机构正在形成各自的研究特色和风格6、简述西方城市地理研究进展 根据研究不同分为四个阶段: (1)1920年以前 城市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之前的阶段,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 (2 ) 19201950 年 初步奠定研究重点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特点:把物质环境的约束条件看成城市命运的决定因素;对城市作用个的研究,忽视成因的动态分析。 (3)19501970年 空间学派兴起与城市地理学独立阶段,数量化革命使城市地理研究从形态学的城市景观转移到了空间分析上来。 (4)1

10、970以来人文派,行为学派,激进学派的产生和地理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社会科学的研究。7、简述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发展 中国城市地理学大规模发展始于70年代末,中国城市地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化研究;2、城市发展方向研究;3、城市体系研究;4、城市内部空间研究。8、简述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1)商品农业和中心地方型城镇;2)转运功能,区际贸易与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3)规模经济,集聚经济与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9、简述城市兴起成长的一般前提1)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生产能力;2)第二前提:农村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10、简述城市化的

11、历史进程1)城市化概念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2)城市化阶段及特点,成因a前工业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自给自足农业是经济的主导部门,城市人口增长慢,城市化水平低,城市数量少,分散分布。b工业社会时期,工业成为主导产业部门,就业增加,大规模乡城移民,城市人口聚增,城市数目多,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人口与经济活动以集中为特色。 c后工业社会时期,世界城市速度加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发展中国家出现过量城市化。11、简述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

12、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12、简述外围城市区的城市化进程1)外围市区的范围 内部市区外缘与郊区接壤的环状地带。2)城市化过程 由内部市区的一些城市设施和职能部门的空间位移来完成的,一个部门迫于内部市区的压力向外移动,牵动着其他有关部门渐次外移。3)方式 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住宅的扩展与城市化。13、简述内部市区高密度发展的优缺点1)内部市区的范围 城市商业服务集中,交通线路汇集,位置大体适中的城市中心区,即建成去2.2)优缺点节省用地,缩短上下班距离,节约能源,防止城市蔓延,保护自然环境但可能导致拥挤和社会病态。3)解决不足的措施良好的规

13、划,有效的管理。14、简述郊区城市化的特点1)郊区范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缓冲地带,即承受来自城市内部的城市化冲击波,又接纳和输送农村腹地涌向城市的人流。 2)特点a 土地利用集约化,表现为农作物商品化,劳动商品化和土地商品化;b 产业结构高度化,表现为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为主;c 城市网络化。15、简述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2)城市化趋势明显,巨大城市带出现;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4)发展中国的城市化乃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16、简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1)城市化的进程波动较大;2)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3)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4)城市化水平

14、的省际差异显著。17、简述城市其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城市基本与基本活动的涵义基本经济活动:满足城市以外需要的经济活动;非基本经济活动:满足城市内部需要的经济活动。2)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的发展取决于基本经济活动,基本经济活动的增长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是一种增值效应。18、简要解释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的类型1)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的概念;a)空间相互作用概念城市间不断的进行着的物质,能源,人口,信息的交换。B)空间扩散 概念每种流动的现象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从源生产地生产,经过若干时间后扩散到承受者身上,其结果是人文景观的转换。2)类型及解释。A、相互作用的分类第一类:对流,以物质

15、和人的移动为特征;第二类:传导,各种不通过具体的物质流动来实现的交易过程;第三类:辐射,信息的流动和创新(新思维、新技术)的扩散等。B、空间扩散的类型:a、传染扩散: 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扩散,如果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我们称之为传染扩散b、.等级扩散: 新思想、新技术在城市中的传播往往跳跃紧邻的小城市,在距离较远但属同级规模的城市中首先被接受,然后向次一级的城市扩散。这种形式的扩散称之为等级扩散c、重新区位扩散: 如果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了原有接受者的空间位移,我们称之为重新区位型扩散19、简述城市规模分类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及其涵义;为位序-规模模式和首位

16、分布类型。位序-规模分布 作用力量多、人口多、面积大、历史久、条件复杂的国家概念: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首位分布 作用力量少、人口少、面积小、城市历史短的国家。概念: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即首位度,已成为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2)关系;两种分布类型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位序-规模规模分布与社会均衡发展相联系,产生于经济发展起飞前和发展后;首位分布与社会不稳定发张相联系,产生于经济发展过程中。20、简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要点1)中地论的创建人及年代;克里斯塔勒1933年发表了德国南部

17、的中心地一书,系统地阐明了中心地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建立了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标志了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形成。2)要点:a、大多数聚落都作为中心地为其腹地或市场提供货物和服务;b、中心地所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销售范围和级别不尽相同,根据这些变化,可将一个地区的中心低分成不同的等级,从而组成中心地等级体系;c、中心地市场区最有效的理论形状是六边形,按最有效市场区组合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有三种形态,每种形态有各自的K值,并按不同的原则建立。21、简要阐述并平评价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1)模式的创建人及年代;1923年伯吉斯2)同心圆带及解释;由内到外中心商务区-过渡带-工薪阶层住宅区-住宅区-通勤者地带。

18、解释:在完全竞争的社会,所有产生得到经济地租均为土地拥有者以租金的形式收取,各土地使用者按其产生的经济地租决定其自身的付租能力,向土地拥有者租用土地,而土地拥有者则把土地租给出价最高的使用者,这样城市中心为零售业所租赁,然后为专业性服务业、工业及批发业,再远一些为高密度多层住宅,然后是低密度住宅,住宅之外才是农业。假设城市所在地区为一均质的平地,各种土地利用将呈现同心环布局,这就是同心环模式的新解释。而伯吉斯是从人文生态学角度得出的同心环模式。3)评价;A、成功之外;:从动态变化入手分析城市地域,在宏观效果上,其本符合一元构城市的特点;为探讨城市地域结构提供了一种思想方法。B、缺陷:仅考虑芝加

19、哥一市的特点,划带过多,注视过细,同心圆形状过于贵侧,没有考虑城市交通的作用,故运用受局限;假设条件与实际情况相差太远。22、简述城市内部功能分区及其特点答题要点:1)市中心区:是城市的核心部分,城市发展通常围绕其进行;2)居住区:直接为城市居民生活需要服务、安排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设施的用地;3)工业区:a)分散工业:在生活区分散布置,多为小型工业企业;b)集中的工业区:一些彼此有密切协作关系,或用地大、运量大并共同使用交通、仓库、公共设施的工业的集中分布区;4)郊区:只城市建成区与周围农村间的一个过渡地带,在景观具有农村特点,其发展受城市的强烈影响;5)卫星城镇:城市达到大城市规模时,周围的一

20、写中小城镇在职能结构上受其强烈影响,与其保持密切分工联系,在地域上与其保持一定距离;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功能区。23、简述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1)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2)城镇体系的基础条件分析;历史背景,区域基础,经济基础。3)城镇化和城镇体系分析;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重点城镇或城镇分区专论。4)实施规划的措施和建议。24、简述加纳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A、模式的创建人及年代;加纳1966B、模式要点;1)门槛大小的系列在空间上可以表示为:最高门槛的活动靠近低价峰值区,它占据了地价最高的土地,在它的周围,将按照门槛递减的顺序,一次环绕其他职能活动

21、。2)任何商业中心的核心区,总是被那些能够显示商业中心最高级别的职能部门所占据。3)随着盛业中心级别的提高,低级职能部门占据的位置将越来越被排斥到商业中心的边缘,即地价较低的地方。4)在任何一级商业中心的典型职能组内,每一项职能的位置也按照门槛大小的系列排列。如在街区职能中,门槛最高的活动将占据所有街区职能中地价最高的土地。C、简要评价。该模式对合理布局城市商业网点有一定指导意义。然而,实际情况却表现出商店的位置并不总是与地价峰值区的距离有关,地价也不完全取决于离核心区的距离。还有其它因素影响地价,如土地面积的大小、人口和收入分布、交通和便捷性的不规则状况等。因此,加纳模式具有较大的局限性。2

22、5、简述自然环境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1)相对位置(大位置):决定城市的个性和发展前途。2)城址(小位置):决定城市的发展,城市形态和内部结构。城址尽量避免选在易发生地震的地带上。沿河建城要充分考虑河道的变迁。三、论述题1、为什么说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导致固定居民点即聚落的出现,为城市发惠展奠定了基础;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导致城市邹形形成;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导致城市规模扩大。2、城市内部从一般地域向更繁华地域的转化,算不算城市化?1)城市化概念;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2)对该问题的两种观念;城市化概念只能包括从农村地域向城

23、市地域的转变过程,不能包括城市内部的地域级差转化。持这种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城市性地域(或城市性状态)与农村性地域(或农村性状态)之间存在一条明确的界限。城市化,指的是超越这条界限的转换过程,至于界限内部的转化过程不属于城市化。这种理论即为农村城市二元论。2.城市内部的地域级差变化完全是城市化中的一种现象,它从属于从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总过程。他们认为,城市性地域与农村性地域,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衔接的、渐变的、连续的。即使进入城市性状态,“质”与“量”上的转化也仍在进行。这种理论即为农村城市连续论。3)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我国学者倾向于赞同第二种观点。这是因为,我国很多城市是从前工业化社会演

24、变而来的,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至今大多数城市的基础设施还不足,特别是在旧市区、小城镇,缺乏铺装道路、下水道、煤气等等,城市现代化程度很低。因此,加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现代化,也属于城市化这一总进程3、 我国是否应该采纳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城市化模式?1)历史背景和必然性:18世纪中叶开始工业革命,结束了城市中工厂工业的生产方式,代之以机器大工业的生产形式,使城市中经济活动的社会化,生产的专业化向更广的范围发展。2)阶段: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为工业化,工业化是城市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

25、的后续动力,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相互影响。3)我国的选择:现阶段我国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现代经济的发展主要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两个部门的发展。4、试用“推动吸引”理论分析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化进程1)理论的简述“推动-吸引”认为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的吸引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2)我国推动力和吸引力的分析:从吸引力角度看,人口流入地即沿海城镇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形成成本低劳动力的巨大市场,由此形成对农村人口的巨大“拉力”,其中城镇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城市老龄化程度逐步上升,而“独生子女”政策实施的结果又使城市中青少年不愿从事体力劳动,其结果是沿海城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外来劳动力市场

26、。3)我国的道路选择:我国应协调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和乡村发展,努力实现城市化发展目标5、试以我国某一特大城市为例,分析城市化的近域推进过程1)内部市区包括城心地区和中间市区,与建成区同义,主要是向心型城市化,外围市区的城市化,外围市区在离心外延型城市化的作用,城市发生了平面量的扩大。2)我国的独特性:我国城市化近域推进由流失中的集中到绝对集中到相对集中,即内部市区化到外围市区的城市化的转变。 6、试分析战后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 进程1)战后城市化开始形成世界规模,因为20世纪50-7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较快,而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国家取得政治独立后经济也有一定的发展。2)城市化的进

27、程: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城市国际化7、当代中国城市化具体有什么特征a、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b、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c、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变异显著d、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e、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8、试论我国乡村城市化道路的利弊1)现状:1980年以来城市化的进程:1978-1991这一时期以农村体制改革为主,取得很大成绩,促进了乡村城市化发展,但有低度城市化现象,过低城市化的出现,本质上还是城乡二元化结构造成的。2)利弊的分析:乡村城市化鼓励各地农村发展城镇企业以吸引农业和剩余劳动力,但要求就地安置,根据离土不离乡,进入乡镇企业的农民虽然职业发生了变化,但

28、工作,生活城所被限定在农村,仍然不属于非农业人口,则出现了过低城市化。9、试评价经济基础理论1)经济基础理论简述经济基础划分为基本经济活动,为外地服务,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为本城市需要服务的,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基本部分发展而发展。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吸引当地人口进一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的需要和本地区的人口,往复循环使城市发展。2)利弊的分析一个城市如果其经济生活中基本活动部分的内容和规模日渐发展,这个城市就势不可挡的要发展,如果城市的基本基本活动由于部分原因而衰落,那么这个城市就无可挽回的趋向衰落。10、试论述我国严

29、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城市发展的合理性1)城市规模的全球趋势小城市重点论者的理论虽然解决了一部分农民的非农就业问题,但同时带来了经济的低效益,宝贵耕地的过量占用,环境污染的面状扩散,丧失了大量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2)我国城市发展的状况a、大城市在经济上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高于中小城市,是主张发展大城市的主要依据。b、认为大城市的超前发展是工业革命以后,存在于世界各国的普遍规律。c、有些学者论证了大城市不仅有经济规模效益的优势,而且也有社会规模效益,环境规模效益,建设规模效益种种优势。3)讨论(从总体上顺应世界潮流,又符合中国实际)中等城市重点论者认为大城市和小城市都有其难以

30、克服的弊端,主张确立发展中等城市为中心的城乡网络结构。11、试评论中国80年代:“ 乡镇企业小城镇”的城市化模式1)时代背景文革结束后,1978年全国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把“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市,正式确定为国家的城市建设方针“离土不离乡”“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唯一道路”成为当时主流,它虽然解决了一部分农民的非农就业问题,但同时带来了经济上的低效益,宝贵耕地过量占用,环境污染的现状,丧失了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12、试举例说明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a.互补性: 一个地方有某种东西需求,另一个地方有某种东西供给。b.中介机会:具有过滤运输、人口、信息等的作用,导致地点上

31、的置换,减少了长距离的相互作用。c.可运输性: 距离越长,产生相互作用的阻力越大。13.试举例说明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1)传染扩散: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扩散,如果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我们称之为传染扩散。2)等级扩散:现象在扩散过程中,地理距离并不总是起着非常强大的影响作用,社 会等级、城市规模等级等有时也在起着十分明显的作用。 3)重新区位扩散:在传染扩散中,如果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了原有接受者的空间位移,我们称之为重新区位型扩散。14、试简要介绍和评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A.假设条件和基本概念理论建立在理想地表之上,每一点都有接受一个中心地的同等机会,通达性只与距离成正比。中心地: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中心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