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32.32KB ,
资源ID:2806715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067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局部解剖学复习提纲.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局部解剖学复习提纲.docx

1、局部解剖学复习提纲局部解剖学复习笔记一、体壁1、层次: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深筋膜浅层、肌血管神经干层、深筋膜深层、疏松结缔组织层、浆膜层。2、背部体表标志:第7颈椎椎骨棘突辨认椎骨序数的标志,第4腰椎棘突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肩胛骨下角平对第7肋或第7肋间隙、下方第8肋,肾区/脊肋角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的夹角。3、背部层次结构: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浅层,肌肉血管神经干层,深筋膜深层。4、听诊三角(名词解释):又称肩胛旁三角,该三角上界为斜方肌外下缘、外侧界为肩胛骨脊柱缘、下界为背阔肌上缘,因缺少一层肌肉,故是背部听诊呼吸音最清楚地部位。5、腰上三/四角、列氏四角(名词解释):位于背阔肌

2、深面,三角的内侧界为竖脊肌外缘,外下界为腹内斜肌后缘,外上界为第12肋。除以上三边,下后锯肌构成四角的上界。底为腹横肌腱膜,其深面自上而下有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此处是经腹膜外入路行肾脏手术必经之处,是腰部的薄弱区之一,可形成腰疝,腹膜后脓肿也可自此穿破。6、腰下三角(名词解释):围成为下界髂嵴,外上界腹外斜肌后缘,内上界背阔肌前下缘,底腹内斜肌。该三角是腰部的另一个薄弱区, 腹膜后脓肿也可自此穿破。7、胸腰筋膜(名词解释):包裹竖脊肌和腰方肌的深筋膜在腰部明显增厚,分为浅、中、深三层,这三层筋膜在腰方肌外侧缘汇合而成胸腰筋膜,并作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起始部。在剧烈运动中,其常被

3、扭伤,是造成背部劳损病因之一。8、胸腰筋膜包括浅、中、深三层,分别是背阔肌和下后锯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膈肌的起点。9、脊柱区后正中线进行穿刺,经过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脊髓蛛网膜等层次结构进入蛛网膜下隙。10、副神经自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中、上1/3交点穿出,经枕三角行至斜方肌前缘的中、下1/3交点处进入该肌,并支配该肌。11、简述腰上三角的组成和临床意义。12、简述腰下三角的组成和临床意义。13、腰穿的位置、体位、层次;背部胸腔穿刺的位置、标志、层次。答:腰穿(腰麻):位置L34、L45;体位胸膝位(抱膝位);层次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

4、韧带、硬脊膜、脊髓蛛网膜。背部胸腔穿刺:位置肩胛线第8(靠第9肋上缘)9(靠第10肋上缘)肋间隙;标志肩胛骨下角;层次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背阔肌(下后锯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胸内筋膜,浆膜外脂肪,胸膜壁层。 14、胸壁体表标志: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计数肋和肋间隙的标志,T2胸骨角平面,T4乳头平面,T6剑胸结合(剑突)平面,T8肋弓,T10脐平面,T12脐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中点平面。15、胸壁层次结构: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肌肉 骨 血管 神经干层、胸内筋膜、疏松结缔组织层、胸膜。16、简述乳房的位置、结构、动脉供血、静脉回流和淋巴回流及其临床意义。答:位置:乳头

5、位置较恒定,多位于第4肋间,或第4及第5肋骨水平,常作为定位标志。结构:由乳腺、脂肪、纤维组织和皮肤等构成。乳腺与输乳管放射状排列;乳房悬韧带( Cooper 韧带);乳房后隙,位于乳房深部与胸肌筋膜间,隆胸收入假体植入的间隙。动脉供血:胸外侧动脉、胸廓内动脉、肋间后动脉(不重要)。静脉回流:主要是胸廓内静脉,也是乳腺癌肺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淋巴回流: 分为浅、深两组,两组之间广泛吻合,左右间也有吻合; 外侧部和中央部胸肌LN; 上部尖LN和 锁骨上LN; 内侧部胸骨旁LN; 内下部膈上LN及肝LN; 深部淋巴管进乳房后隙、穿胸大肌胸肌间LN; 乳腺癌发生淋巴转移时,可累及腋LN和胸骨旁LN,

6、如果回流受阻,也可转移到对侧乳房和肝脏。17、乳房悬韧带(名词解释):乳腺周围的纤维组织发出许多小的纤维束,分别向深面连于胸筋膜,向浅面连于皮肤和浅筋膜浅层,对乳房起支持和固定作用,称为乳房悬韧带,或Cooper韧带。当乳腺癌侵及此韧带时,皮肤表面出现许多小凹陷。18、锁胸筋膜(名词解释):胸前区深筋膜深层张于胸小肌、喙突和锁骨下肌之间的部分称锁胸筋膜,有胸外侧神经、胸肩峰动脉穿出该筋膜,头静脉和淋巴管穿入该筋膜。19、腋窝前壁层次: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大肌、胸小肌和锁胸筋膜。腋窝的顶由锁骨中三分之一、第1肋和肩胛骨围成,腋窝的前壁为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锁胸筋膜;后壁为肩胛下肌、背阔

7、肌、大圆肌及肩胛骨;外侧壁为肱二头肌长、短头、喙肱肌和肱骨结节间沟;内侧壁为前锯肌上的数个肌齿和它覆盖的上4位肋骨及肋间隙。腋窝的淋巴结包括有外侧Ln.、胸肌Ln.、肩胛下Ln.、中央Ln.和尖Ln.。20、腋鞘(名词解释):椎前筋膜延续而成,包裹腋动、静脉和臂丛进入腋窝,所形成的筋膜鞘叫腋鞘。21、三边孔(名词解释):由于肱三头肌长头穿过大圆肌、背阔肌和肩胛下肌、小圆肌之间,形成两个间隙,内侧的是三边间隙,有旋肩胛A.通过。22、四边孔(名词解释):由于肱三头肌长头穿过大圆肌、背阔肌和肩胛下肌、小圆肌之间,形成两个间隙,外侧的是四边间隙,有腋N.和旋肱后A.V.通过。23、肋间隙从上到下为V

8、。胸膜腔穿刺宜在肋角外侧和腋中线之间,并于下位肋骨上缘进针;在腋中线和胸骨之间穿刺宜在肋间隙中部,以免损伤到肋间神经血管。心腔穿刺进行心内注射,可在左侧胸骨线第45肋间隙进行;临床常在左剑肋角处进行心包穿刺,可较安全地进入心包前下窦。24、胸骨角(名词解释):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可在体表摸到,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平主动脉弓的起止端,气管分叉处,左主支气管与食管交叉处,以及胸导管由右转向左的部位。25、损伤胸长神经“翼状肩”;损伤尺神经“爪形手”;损伤腋神经“方肩”;损伤桡神经“垂腕”;损伤正中神经“猿手”;损伤胫神经“钩状足”;损伤腓

9、总神经“马蹄内翻足”。26、剑肋角(名词解释):剑突与肋弓之间的夹角为剑肋角,左剑肋角是心包穿刺常用部位。27、腹前外侧壁层次结构:皮肤、浅筋膜、固有筋膜浅层、肌肉血管神经干层、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壁层。28、腹前外侧壁下腹部的浅筋膜可分为两层,即浅层的Camper筋膜和深层的Scarpa筋膜。29、简述腹直肌鞘组成和内容。答:分为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前层构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后层和腹横肌腱膜构成。在脐下45cm以下,3层阔肌腱膜都转至腹直肌前面,故缺后层。后层的游离下缘称弓状线。在腹直肌和腹直肌鞘后层之间有纵行的腹壁上动、静脉和腹壁下动、静脉,并在脐水平吻合。

10、30、腹外斜肌腱膜形成腹股沟管浅环、腹股沟韧带、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反转韧带、精索外筋膜;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共同形成腹股沟镰、提睾肌,两者之间有肋间血管和神经、旋髂深血管、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三者共同组成腹白线和腹直肌鞘。腹横筋膜形成腹股沟管深环和精索内筋膜。31、腹股沟镰(名词解释):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部呈弓状,跨过精索上方,行向内侧,延为腱膜,形成腹股沟镰(联合腱),止于耻骨梳。在腹壁肌收缩时,弓状下缘向腹股沟韧带靠近,有封闭腹股沟管的作用。32、试述腹股沟管的四壁、两口和内容,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答:四壁: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在外侧三分之一有腹内斜肌起始部;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弓

11、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后壁为腹横筋膜,在内侧三分之一有腹股沟韧带。两口:内口为腹股沟深环(腹环),外口为腹股沟浅环(皮下环)。内容: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此外,髂腹股沟神经及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也进入腹股沟管。临床意义:该区是腹壁的薄弱区之一,可发生腹股沟斜疝。33、腹股沟三角(名词解释):又称海氏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腹股沟韧带围成的三角区,浅层为腹外斜肌腱膜,深层为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缺乏肌层,是腹前壁的薄弱区之一,可发生腹股沟直疝。34、腹壁下动脉常作为区别斜疝和直疝的标志之一。35、简述腹部常用手术切口的位置及层次。答:正中切口,沿前正中线作的纵行切

12、口,可分为上、下腹部正中切口。经过层次为皮肤浅筋膜、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壁腹膜。旁正中切口,为据正中线旁12cm处作的纵行切口。经过皮肤、浅筋膜、腹直肌(向外侧牵开)、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壁腹膜。腹直肌切口,经腹直肌中线所作切口,经过皮肤、浅筋膜、腹直肌(直接切开)、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壁腹膜。肋弓下斜切口,沿肋弓下缘23cm作斜行切口,经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壁腹膜。麦氏切口、右下腹斜切口,阑尾手术常用切口,即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作与此线垂直的切口。经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按肌纤维方向

13、分开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继续切开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2、头颈部1、颅顶软组织共分几层?各层有何结构特点?答:颅顶软组织的由浅入深的层次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额枕肌、腱膜下脂肪、颅骨外膜。皮肤厚而致密,血供好;浅筋膜内有纵向行走的纤维束,连接皮肤和深层的帽状腱膜;帽状腱膜和额枕肌帽状腱膜通过浅筋膜的纤维束与皮肤相连,常将皮肤、浅筋膜和帽状腱膜称为头皮;腱膜下疏松组织范围大,出血易广泛蔓延,头皮亦极易从此层分离,炎症可经此层的静脉交通扩散到颅骨内或颅腔内,故称此层为“危险区”;颅骨外膜薄而致密。 2、头皮(名词解释):帽状腱膜通过浅筋膜的纤维束与皮肤相连,常将皮肤、浅筋膜和帽状腱膜称为

14、头皮。3、帽状腱膜(名词解释):帽状腱膜前连额枕肌的额腹,后连该肌的枕腹,两侧渐变薄,续于颞筋膜。颅顶外伤如伤及帽状腱膜,可导致大面积头皮撕裂。缝合头皮时要将此层妥善缝好,以减少张力,并有利于止血和愈合。4、危险三角(名词解释):面静脉可通过两条途径与颅内海绵窦交通,即通过眼静脉至海绵窦;借面深静脉、翼静脉丛至海绵窦。同时口角以上的面静脉无瓣膜,鼻根至两侧口角的三角区域内的感染,若处理不当(如挤压),细菌可随血液经上述途径逆流入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故临床上将此三角区域称为“危险三角”。5、支配面肌的神经是面神经,自茎乳孔出颅后,转向前穿腮腺并在其内吻合成丛,分出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

15、支5组分支。7、面部皮肤感觉由三叉神经分布,眶上神经、眶下神经和颏神经分别为眼N、上颌N、和下颌N的终支。8、穿过腮腺的血管神经,横行的有面神经及其腮腺丛、面横动脉,纵行的有颈外动脉及其终支、下颌后静脉及其属支、耳颞神经。9、试述面部浅层的局部解剖特点。答:皮肤薄而柔软,血液供应丰富,含较多皮脂腺、汗腺和毛囊,面部小血管有丰富的血管运动神经支配,皮肤纹理丰富。浅筋膜内有表情肌,丰富的血管(面动、静脉及其分支;颞浅动静脉及其分支),还有感觉性的三叉神经终支和运动性的面神经终支分布。腮腺表面有浅淋巴结。深筋膜薄而不发达。 10、颈外V.、大隐V.是静脉插管的常用静脉;肱动脉用于量血压;肘正中V用于采血;手背静脉网用于输液;股动脉用于动脉穿刺。11、斜角肌间隙(名词解释):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称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12、胸骨上间隙(名词解释):位于颈前中部、胸骨柄上方,由颈筋膜浅层在胸骨柄上方3-4cm处分出的两层,分别附于胸骨柄的前后缘构成。内有颈静脉弓、颈前静脉下段、胸锁乳突肌胸骨头、淋巴结及脂肪组织。13、气管前间隙(名词解释):介于气管前筋膜和气管颈部之间,下通上纵隔,内有气管前淋巴结、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甲状腺最下动脉、头臂干及左头臂静脉;小儿有胸腺上部。14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