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很早就听说了 冯友兰先生的大作中国哲学简史,这是第一本全面介绍中国各派哲学理论的学术著作。最早了解他还是通过他的女儿宗璞的几篇散文,家学渊源深厚的宗璞也成为了一代散文名家。但直到这学期学习马哲课,我才真正捧起这本中国哲学史上里程碑之作。书中冯先生展现出的深厚的理论基础,博闻强识的渊博知识,对中国哲学思想的独特理解使我完全沉浸其中。原先我对中国
2、哲学所知仅限于天人合一,是通过阅读钱穆的书获得的,冯先生在全书开始就论述了天人合一。“照中国哲学家们说,那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它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第一章)人与自然,现实与理想,入世和出世,中国的哲人们就是在不停地寻找着这两种极端中间的那个平衡点。宗教和哲学的关系是必须在讨论哲学之前就理清楚的。“中国人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
3、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第一章)。他并没有像西方哲人一样展开去通过逻辑推理分析讨论宗教和中国哲学的差异性,他没有给予什么实际的信息,而是在一个超层面完成了哲学对宗教的分离。这本身就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体现,这很好理解,就如同传教士本身必须信奉基督教,科学家必须拥有辩证法和实证精神一样,研究哲学的冯先生自身也是中国哲学的典型体现.我一直相信,每一种文化都必须发源于她的自然环境,经
4、济环境,哲学当然也是如此。温州人的重商主义就是山区地形带来的,犹太人的重商主义亦是如此,日本的人多地少也带来了日本高度密集有序的土地利用观念。而中国的农耕文化必然使得哲学中带有一些农耕文明的特色。在农耕文明上建立起来的家族文化,还有更重要的,对日常自然的关注,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事物的直接领悟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内核。 “我们若把诺思罗普在这里指出的和我在本章开头提到的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出,已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由此而来的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以及区分的概念,基本上是农的概念。农所要对付的,例如田地和庄稼,一切都是他们直接领悟的。他们纯朴而天真,珍贵他们如此直接领悟的东西。这就难怪他们的哲学家也
5、一样,以对于事物的直接领悟作为他们哲学的出发点了。”(第二章)。有趣的是,中国哲学的很多观点在西方哲学中也都能够找到映射。比如,“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就反向另一个极端;这就是说,借用黑格尔的说法。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第三章)这就非常明显的体现出中西两种哲学看待事物的差别,中国哲学是感性的,平实的,叙事性质的,而西方的哲学是理性的,需要寻找到最简明,最精确的概念,而不管那个概念是多么抽象。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就是两派理论的争鸣,儒家和道家。在历史上这两派理论也是互有攻守,汉武帝之前是道学占优,无为而治深入人心,汉武帝改革开始遵儒攘道。而后的更迭频繁,数不胜
6、数,甚至到了现当代文革时期仍在反复,而现在的国学热似乎也有以前变幻的那些影子。实际上这两种理论并不是完全分歧,“儒家学说是社会组织的哲学,所以也是日常生活的哲学。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第三章)在方法上两者区别最大,“这就是儒家的方法,这种方法把人的精神提高到同天的境界。它与道家的方法不同,道家的方法是通过否定知识,把人的精神提高到超脱人世间的“彼”此”分别。儒家的方法
7、不是这样,它是通过推广仁爱,把人的精神提高到超脱寻常的人我和物我分别。”(第十五章)在第三章的末尾,冯先生列出了“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述之士。”接着,就围绕这个主轴开始了百家的论述。这里面的各家的内容我就不再一一陈述了,只是觉得冯先生对各派之间的关系把握的非常出众,比如儒家和道家“不过,我们将会看出,孔子所体验到的超道德价值,和道家所体验到的并不完全一样。道家完全抛弃了有理智、有目的的天的观念,而代之以追求与浑沌的整体达到神秘的合一。因此,道家所认识、所体验的超道德价值,距离人伦日用更远了。”(第
8、五章),而道家本身又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避,即避世,第二境界是了解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然后为己用,第三境界则是从一个更高的角度看自身,接近于无我,也就是庄子。体现关系比较经典的还有“道家是名家的反对者,又是名家真正的继承者。”(第八章)书中关于墨家和儒家的关系主要是从政治哲学的角度阐述的。“墨家的国家起源论,也是一种功利主义的理论。现在再看儒家的国家起源论,又与它不同。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第七章)“照孟子和儒家中孟子这一派讲来,宇宙在实质上是道德的宇宙。人的道德原则也就
9、是宇宙的形上学原则,人性就是这些原则的例证。孟子及其学派讲到天的时候,指的就是这个道德的宇宙。理解了这个道德的宇宙。”(第七章).冯先生的书里不光给出了每种学说的要义,还对每种学说进行了分类,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而同一种学说,又给出了时间维度上的发展。这样,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叙述,一下子把写在纸上的历史拉成了立体的形状。另外,对于几大学说,他也完全遵守治史的要求,没有加入一点主观色彩,这只有在对这些思想了然于胸的情况下才可能做到。原来的春秋各派学说显得分散和孤立,但是通过这样的整理,又粘合成了一个整体。而这些思想的核心在政治哲学方面就是培养圣人,或者至人,只有圣人才能治理国家,但这个圣人
10、不一定要是君主,也可以是君主身边的谋士,比如法家学说。因为中国哲学简史成书于战争年代,所以冯先生对中华民族的关切也体现了出来。“从中国的观点看,在国际政治的范围内,当代的世界史以及近几百年的世界史就像是重演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史”(第十六章)。所以每到了这种社会大变革的年代,各种思想的碰撞就会异常剧烈,所以汉朝以后两千年的哲学积淀还赶不上春秋诸子两三百年的蓬勃昂扬。后人的思想或对前人的仅仅做了一些改动和延伸,或者就是纯粹在为统治者进行着辩护和扶持。应该说,整个中国哲学思想体系,在先秦已经建立。在书的最后,我又看到了中学课本上已经学过的课文内容。冯先生提出了哲学的任务是什么这个问题,然后自己用四个
11、境界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第二十八章)“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
12、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第二十八章)。我又想起了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独上西楼,昨夜西风凋碧树,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个是在觉解,一个是在追求,似乎,这两者同根。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原本是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宾西凡尼亚大学讲课的英文讲稿,后由其学生翻译成中文出版。先生在自序中开篇直抒胸怀:“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非全史在胸,克臻境。惟其如此,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祥也。”先生自然是全史在胸,大有“小范胸中百万兵”之气势。先生抽筋扒皮,把两千年的哲学脉络清晰地展现
13、于大家眼前。囫囵吞枣读完此书,我仍有许多不解,实在是自己资质愚钝。所谓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才者,文笔之精妙也;识者,选材之精当也;学者,史料之精熟也。先生虽然强调著小史意在通俗,难展其学。我觉得此书已是三者兼备,方才领悟有人说,49以后大陆已鲜有可读之书(译著除外)。我自己归纳出一些基本的问题。一,哲学和宗教。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更少。这种思想,之所以称为反思的,因为它以人生为对象。产生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宇 宙是人生的背景,思想本身就是知识。宗教,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
14、上一定必要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二,中国的三教。人们常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其实不然。儒家不是宗教,道家只是一个哲学派别,道教才是宗教。道家与道教是有很大区别,两者教义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道教教人反乎自然,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类宗教)。三,道德价值和超道德价值。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可以叫做“超道德价值”。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宇宙)是超道德价值(更准确地说,爱上帝是准超道德价值,按斯宾诺莎,爱宇宙才是超道德价值)。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地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例外。中
15、国人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人们往往通过宗教来追求超道德价值,但科学往前进一步,宗教就往后退一步。幸好,出了宗教还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获得更高价值途径一条比宗教更为直接的途径。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价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多,因为后者混杂着想象和迷信。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替宗教。因此,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四,“入世的哲学”和“出世的哲学”人虽有各种,但各种人都是人。专就一个人是人说,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什么呢
16、?中国哲学家的答案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人如果要得到这个同一,是否必须离开社会,或者甚至否定“生”?某些哲学家回答说,这是必须的。这种哲学就是普通所谓的“出世的哲学”另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得人伦和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所讲的“入世的哲学”。专就中国哲学中得主要传统来说,中国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五,哲学的功用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为道的区别。六,内圣外王中国哲学认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了“入世与出
17、世”的统一,他就是圣人。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但是中国的圣人并非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就是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的;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是否有机会为王无关宏旨,是另外一回事。而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内圣外王的人格。由于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还要养成这种人格。不单是要知道它,还是要体验它。对于这个问题,冯先生引用了金岳霖先生的一大段话,来说明知道哲学和体验哲学的关系:“中国哲学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苏格拉底。其所以
18、如此,因为道德,政治,反思的思想,知识都统一于一个哲学家之身;他自己以身载道。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他的身上存在哲学家的合命题(入世和出世的统一),.他像苏格拉底,他的哲学不是用来打官腔的。他更不是尘封的陈腐的哲学家,关在书房里,做在靠椅中,处在人生之外。对于他,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说到金岳霖先生,我的大脑里不禁打了三个大问号。金教授自然是以身载道的哲学大师,但他对人生的领悟,对于情感的领悟,让我费解。据说,他因为林徽音终生未娶,而甘做她的邻居。这是否也在他的哲学体系之内
19、呢,他为何为自己写出如此奇特的人生传记呢?七,中国哲学的表达方式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中国哲学的表现形式多为语录,书信,多名言隽语,多比喻例证,富于暗示。富于暗示不单是是中国哲学的特点,也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例如诗歌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理想也影响了哲学家的表达。例如,庄子中谈到两位圣人相见而不言,因为“目击而道存矣”;到家则说,道不可道。这个特点一直影响中国的人方方面面,在西方,两个人相爱就会大胆直白的说“I love you”,而中国人要说“月亮代表我的心”,爱不爱你,自己去揣摩吧,不可道。八,哲学的特色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
20、反思的思想,在思想的时候,人们常受环境的影响和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人们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因而他的哲学也就有特定的强调之处和省略之处。这就就构成哲学的特色。九,中国哲学的背景中国是大陆国家。古代中国人以为,国土就是世界,所以创造“天下”“四海之内”既表示世界,又表示国家。作为海洋国家的希腊人,无法理解理解这些词语是同义,换句话说,因为这个基本的背景,他们创造发展了不同的哲学。古代中国和希腊的哲学家不仅生活的地理条件大不一样,经济条件也大不相同。中国是大陆国家,以农业为主,以土地为生,土地是财富的基源。因此,在中国的哲学家眼里,存在着“本”“末”之分。“本”指农业,“末”指商业。因此,贯穿中国
21、历史的,农业都是主线,政策都是“重本轻末”。因而跟土地相关的两个主要职业“农民”和“士地主”是值得自豪的。而作为海洋国家的希腊是如此的不同,在建立强大的帝国之前,他们甚至都是处于分散在各自小小的城邦(这也大概是为什么西方的童话果故事里多得是公主和王子,在中国王子基本上只有一个,相互残杀的厉害),各自为政,经济靠海洋,和贸易。(关于古希腊的起源和政治经济,顾准日记里面有详细的论证)家族制度。农业靠土地,土地不可移动,人就这样被禁锢下来,祖祖辈辈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从而建立起中国的家族制度。它无疑是世界上最复杂,组织得最好的制度之一。中国传统的五中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其中有三种是
22、家族关系,其余两种可以按家族来理解。同样的原因,祖先的崇拜也发展起来了。儒家学说大部分是在论证这种社会制度的合理,或者是这种制度的理论说明。这种家族制度既是地理条件的产物也是经济条件的产物。近年来,针对中国社会所出现的混乱和迷失,有学者寄希望于重建家族制度,从它所依赖的条件来说,或许已经不再适宜了。十,“反者道之动”中国哲学和希腊哲学有一个都支持的理论,就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就反向另一个极端。借用黑格尔的话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老子也有相似的话:“反者道之动”。儒家也说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日盈则昃,月盈则食” 。冯先生说这个理论对中
23、华民族的影响深远,对于中华民族在其悠久的历史中胜利地克服所遭遇的困难,贡献很大。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就是怀着“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的”的信念,度过了这场战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汉奸是做不得的,毕竟不长久。十一,新儒家和新道家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到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公元三,四世纪的时候,有些到家的人试图使道家更接近儒家,十一,十二世纪的时候,也有些儒家的人试图是儒家更接近于道家。我们把这些道家的人称为新道家,这些儒家的人称为新儒家。正是这种改变,是中国的哲学即出世又入世。十二,中国哲学的方法论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诺思罗普说过,概念的主要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用直觉得到
24、的,一种是用假设得到的。形上学有两种方法: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正的方法的实质,是说形上学的对象是什么;负的方法的实质,则是不说它。这样做,负的方法也就启示了它的性质和某些方面,这些方面是正的描写和分析无法说出的。西方哲学以所谓“假设的概念”为出发,中国哲学以所谓“直觉的概念”为出发点。其结果是,正的方法在西方哲学中很自然地占统治地位,负的方法很自然地在中国哲学中占统治地位。佛家加强了道家的负的方法。道家与佛家的结合产生了禅宗,禅宗的哲学可以说是静默的哲学。谁若了解和认识了静默的意义,谁就对于形上学的对象有所得。在西方,康德曾经应用过形上学的负的方法。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中,他发现了不可知者,即本
25、体。在康德和其他西方哲学家看来,不可知就是不可知,因而不“能”对它说什么。但是对于习惯于负的方法的人们看来,正因为不可知是不可知,所以不“应该”对它说什么 ,这是理所当然的。形上学的任务不在于,对不可知者说些什么;而仅仅在于,对于不可知这个事实,说些什么。谁若知道了不可知是不可知,谁也就算对于它有所知。关于这点,康德做了许多工作。负的方法实质上是神秘主义的方法。 哲学上一切伟大的形上学系统,无论它在方法论上是正的还是负的,无一不是把自己戴上“神秘主义”的帽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那里,正的方法用的好极了,可是他们的系统的顶点也都有神秘性质。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26、。一个完全的形上学系统应该始于正的方法,而终于负的方法。中国哲学史上,正的方法从来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中国哲学历来缺乏清晰的思想,这也是中国哲学以单纯为特色的原因之一。清晰思想不是哲学的目的,但是它必须是每个哲学家需要的不可或缺的训练。它也确实是中国哲学家所需要的。另一方面,在西方哲学史上从未见到充分发展的负的方法。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在使用负的方法之前,哲学必须通过正的方法;在达到哲学的单纯性之前,必须通过哲学的复杂性。人必须在先说很多话后然后保持沉默。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的精神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有接近宗教的地位中国人既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道德价值和超道德价值
27、既入世又出世,内圣而外王哲学不仅仅是获得知识,还要养成人格中国哲学家表达的方式是模糊的,富有寓意的,言简义丰的很难翻译,因为翻译就相当于已经被翻译者解释过一遍了,总会丢掉些信息中国哲学的背景地理背景大陆国家,认为自己所见的国土就是世界经济背景重农轻商农天真,不自私,财产固定,最重要的是农是产出者反者道之动物极必反的核心思想自然的理想化因为农的生活简朴天真,道家的人谴责文明,而理想化农的生活家族制度因为重农,世代在一处居住,所以产生了家族制度入世和出世:儒道的此消彼长与混合中国的艺术和诗歌:经常以自然为题中国哲学的方法论依赖直觉得到的概念而演化发展,而不是依赖假设(西哲)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海洋国
28、家:商业-算术-数字-假设的道德观念-发展数学和推理中国古代社会上农,赞美自然,谴责人为,容易满足而不愿变化和创造发明中国哲学中可变和不可变的部分表面上的制度,人们的偏向是会变的,四书五经的权威性可以被制定,也定然可以被废除不过无论如何边哈,总会有些最根本的都关系不变,普适于所有人,所有社会(先秦)司马谈(汉朝人)论六家要旨六家:阴阳家六种术数: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行法术数往往是科学的起源,都是要以积极的态度解释自然书经洪范五行天人感应,君主为善为恶,化为五行之及时或多寡礼记月令告诉君民,什么月份该做什么事情,将五行化为五方邹衍管中窥豹,以小推大,从地理历史而推及整个世界全貌认为中国
29、为世界的八十一分之一,位于赤县神州,为九州之一。外有大瀛海,环天地之际历史哲学每朝每代都有配有一个五行元素,改朝换代之时会有祥瑞,以克上个朝代奉天承运中的承运,指的就是承五德转移之运易传的阴阳学说天机在于数,阳数奇,阴数偶八卦之中,乾为纯阳,坤为纯阴,互相交合以全八卦儒家社会上中层阶级孔子正名实名要相辅,名正而言顺反言之,如果实不符,则名不必顺。君主若昏庸,则不必侍奉为君。义务与身份对应。仁义爱人为仁行仁之事为义忠恕己所欲,施于人,推己及人,尽己为人,为忠反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恕知命不可控制的大因素为命尽力而为,不计成败孔子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评价,虽然其仅为一名老师,不过其大成至圣先师
30、的名头亦非杜撰而来孟子解释了为什么要采用孔子的行仁建立性善论人之异于禽兽,在于有仁义礼智四端,所以要行仁以发挥孔子忠恕于人,修为内圣,孟子推广到国家,是为外王,王道浩然之气知道、集义:了解道,和兴仁义之事,可养浩然之气荀子现实派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生来求利求乐,但也有智能,可以向善。涂人皆可以为禹。天地人三才地位等同道德的来源功利主义:人需群居以生存,有社会,就要有社会准则。为了群居而无争,各人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方面必须接受一定的限制,即礼人有礼,才能异于禽兽礼、乐的学说人心有理智也有情感,对于丧礼祭礼,人们得到情感的满足而不妨碍理智的进步。丧祭之礼考虑到了这两个方面。丧祭之礼不是宗教的,而是诗的音乐使人乐而不流,感动人之善心,可以用作道德工具逻辑理论人的认知能力为知,认识能力与外物相合为智,即只是五官五感接受印象,而心将印象赋予意义名的起源,部分是伦理的,部分是逻辑的(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反驳名家和后期墨家三大谬误惑于用名以乱名强矫名字含义惑于用实以乱名用例外否认一般规律,或将例外推广为错误的一般规律惑于用名以乱实因为不同名就强自认为不同实,例如白马非马儒家的形而上学易传事物的原理这里的道指的是共相,也就是抽象概念,比如君道,人道,婚姻道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