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哲简答题答案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看,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看,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而且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经
2、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乔威弗黑格尔(17701831)和路费尔巴哈(18041872)。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1723-1790)和大卫李嘉图(17721823)。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昂利圣西门(17601825),沙尔傅立叶(17721837);英国的罗伯特欧文(17711858)。3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个人主观条
3、件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核心是实事求是。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呢?这就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
4、会。问题:1马克思为什么会被连续评为“千年思想家”?马克思的伟大在什么地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在中国长盛不衰,而且能够具有世界影响力?2怎样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附录:马克思1836年写的一首诗:思念致燕妮燕妮,任它物换星移、天旋地转,你永远是我心中的蓝天和太阳,任世人怀着敌意对我诽谤中伤,燕妮,只要你属于我,我终将使他们成为败将。我的思念比茫茫宇宙还要宽广,它无比崇高,胜过廖廓的苍穹,它无比美丽,胜过梦中的仙乡,它无比深邃,胜过惊涛澎拜的海洋。这思念无穷无尽,热情奔放,这思念犹如上帝的遐想,时时在他崇高的心中回荡,正是你让这种思念萦绕在我的心房。你自己就是这思念的化身,思念二字难表达一腔
5、衷肠,炙热的深情无法用言语诉说,这热情将在我心中越烧越旺。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81482页。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参考答案: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把握,经历了一个从素朴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虽然在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它终究未对世界的物质性、对物质范畴做出科学的解释。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吸收了其物质观中的正确论点和思想,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
6、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经典论述中,即“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一种物质观的确立,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明确了物质对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和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其次,它指出物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第三,它指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
7、的哲学范畴”,突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阐明了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物质形态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直观性,以及近代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列宁对物质做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
8、前人类还有很多未知事物和难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之间的区别只是未知与已知,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实践与意识为转移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它们迟早会为人们所认识。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不管物质的形态、属性、结构多么特殊、复杂和多变,它们都永远保持着客观实在这一共同的根本属性。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有限中掌握无限,这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第四
9、,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辩证唯物主义之所以能够正确地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关键在于它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的,而“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受
10、动方面去理解世界,不理解实践对物质的作用,结果导致其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以及认识论上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辩证唯物主义对世界物质本原的理解,不仅从客体方面去理解,而且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从人的感性活动,从实践处去理解,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一种客观实在。这种理解进一步揭示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二、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人类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分析,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思想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第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任何生命物质都有自己的存在方
11、式。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从人类生存的前提来看,正是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人则是在利用积极地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成为社会的主体。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第二、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和提升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系统。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
12、,物质生产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这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人们正是在实践中创造和产生了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和人类历史等全部社会关系。第四、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这三种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第五、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存在于人的实践
13、活动中,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是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实际体现。可见,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总之,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最后的根源。人通过实践活动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三、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
14、响。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谈谈你的体会。参考答案: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发展发展过程中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表明该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市场得到了开拓,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发展准备了资本和其他条件,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因素,发挥
15、矛盾同一性的作用,则可以使经济社会再上一个新台阶。反之,在这个阶段,如果不注重发展的均衡性和社会公正,人们的收入差距会拉大,许多原来还潜藏着的矛盾这时会凸现出来并尖锐化。如果不能够很好控制矛盾,则将会使矛盾激化和扩大,就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我国当前的社会正处于这个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个阶段从哲学高度上认清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起作用的条件,以建构和谐为目标,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和健康发展。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
16、发展的轨道。”请对这一段话加以哲学的分析。参考答案:1.联系是普遍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复杂多样性和整体性的特点。2.社会发展的内容是全面的,包括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3.人的发展也是全面的,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确保人的全面而不是片面的发展。诸如: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诸如人格、尊严、生存、发展和享受等等4.社会的发展涉及到诸多方面及其关系,如自然界内部各方面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有经济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城乡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长远与眼前的关系、资源与能源、环境、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等等。因此,必须通盘考虑到并正确处理这些关系,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以人
17、为本。 五、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材料:“普拉昌达同志”2008年05月30日07:54:12来源:解放日报随着尼泊尔走向共和,贾南德拉国王将成为历史,而从幕后走向前台的,是“普拉昌达同志”。作为尼泊尔第一大党尼共(毛主义)的党主席,没有人会怀疑他将成为这个国家新的领导人。 “普拉昌达”其实只是一个化名,意思是“凶猛的人”,他的本名叫普施帕卡马尔达哈尔。对尼泊尔人而言,现年54岁的普拉昌达是个传奇人物,对于更多的人而言,由于10多年钻在深山老林里打游击,他也很神秘。 没有人确切知道,普拉昌达什么时候开始形成他的政治理念。也许朦胧的想法从孩童时代就孕育了。当他
18、还是个贫穷的农村男孩时,尼泊尔是个封闭的王国,封建领主们乘坐着豪华车巡视他们的领地。普拉昌达自己也说,在童年时代,我就开始忍受贫困和野蛮剥削。也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出生在贫穷家庭的男孩要以国家进步和现代化为目标。 上世纪70年代初期,进入农业学院学习的普拉昌达阅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书籍,并时常对伙伴们说,唯有武装活动才能为社会底层带来正义。为了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国,1996年2月,普拉昌达从城市出发,进入最偏远的农村开始了人民战争。此后的10年,普拉昌达以农村为基地、以社会底层作为基本支持力量,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和几杆枪,到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天地。到了2006年与政府和谈前夕,除了尼泊尔首都加
19、德满都、南部平原与谷地还在政府手上,毛派武装实际上已经控制了尼泊尔80的地区,成功实践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斗争理论。 2006年又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年,“草鞋革命”的胜利者普拉昌达重返加德满都,这也是时隔10年后他的首次公开亮相。当年11月,普拉昌达与尼泊尔首相柯依拉腊在和平协议上签字,尼泊尔11年的内战终结。此后,脱下军装的普拉昌达不但带领他的政党迈向尼政治生活主流,现在还见证了共和理想的实现。参考答案: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体。干革命也如此。毛泽东思想是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和中国类似的第三世界国家进行革命的一般规律,尼共(毛)认为革命应该分为两个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
20、义革命阶段。过去一直到现在的主要任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现在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革命的初步胜利,但是他们并不急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因为废除帝制是当务之急,这得到了全国大多数人民的拥护,而国家由于长期的战争以及自然条件等诸多原因又极度贫弱,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需要较长时期。这也是学习借鉴中国革命甚至包括建设时期的经验教训的缘故。总之,尼共(毛)运用毛泽东思想(他们尊称毛泽东思想为毛泽东主义,并把毛泽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相并论)结合尼泊尔具体实际,创造又一个农村包围城市的奇迹,如今掌握了尼泊尔政局。或解答为:所谓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
21、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以及每一个阶段的不同方面都具有特殊的性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的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也离不开共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们的认识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22、。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历史使命。六、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参考答案: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包括: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等,都是矛
23、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另外,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原理,要求我们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把握好事物的“度”。只有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于事物的飞跃;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当事物质变的条件已趋成熟,则应把握契机,乘势而为,勇于创新,促成事物的转化。如果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必将一事无成。事物发展是肯定和否定的矛盾运动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
24、困难和曲折,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这样才能经受困难和曲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社会的进步是这样,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总之,无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宏观把握,还是对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细微分析,唯物辩证法都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按辩证法办事”,就能达于应事而变,顺势而为,就能做到运筹帷幄,高瞻远瞩。七、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参考答案: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虽然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即前者属于客观物质世界自身,后者则属于的主观意识。但是二者之间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
25、把握。首先,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列宁曾经指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膊和契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其次,必须把握能动性原则。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事物发展的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客观规律内在的包含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
26、发展动力的否定。第三,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实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内在统一的现实基础。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以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为前提。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建立在客观规律(以及思维所固有的规律)基础上的思想,才是正确的思想;只有在正确思想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意识自身的“物化”过程。意识的“物化”是双重的: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的感性活动,
27、即化为实践;通过实践使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人的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的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的改造世界。再次,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着。一般说来,科学观测设备越是先进,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就越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参考答案:此题可着重强调两点:其一,人的眼睛与蚂蚁的眼睛存在不同的结构,在感受某些光线方面,人的眼睛确实不如蚂蚁;其二,人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超越
28、眼睛等生理结构的局限,获取对世界的认识。蚂蚁的活动终究只是一种本能的活动,而人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加工,获得理性认识。另可参见逄锦聚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第8788页。二、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参考答案:此题重在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前提。互联网作为当代信息科技发展和运用的产物,以日益丰富的信息传播手段,将人们放在一个开放的信息世界。由于其提供的信息良莠不齐,加之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殊性,它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也有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增强了人们思想的主体性、平等性、开放性、选择性。但与此同时,它也产生和放大了人们思想的随意性、盲
29、从性等。对待互联网的双重效应,当代大学生应该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加以正确分析,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结合马克思的论述,谈谈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和价值评价的含义?参考答案: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反映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价值和价值评价:第一,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所以马克思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都有不同的价值评价。马克思所列举的这些例子都是主体和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第二,价值具有多维性,客体满足主体需要关系是复杂的,可以是
30、双重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第三,价值具有客观性。“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这种对抗是客观的,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第四,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这种对抗是在阶级社会中的对抗。第五,价值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马克思的这段话,反映了
31、马克思是以客观事物为依据所作的评价是正确的,这些评价正确地反映了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关系。第六,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评价是否正确,取决于评价者自身的相关知识水平、素养、阶级立场、世界观,特别是价值观的制约。马克思除了自身知识水平、素养外,还由于其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阶级立场,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因此才会有这些客观正确的价值评价。第七,马克思的评价反映了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四、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参考答案:辩证唯物主义之所以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因为: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从物到感
32、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区别于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坚持唯我主义反映论的原则,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直观、消极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第三,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直观、消极被动地反映和接受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