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41.01KB ,
资源ID:2805005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0500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图文稿.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图文稿.docx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图文稿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1988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第三章一、单项选择题 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生产方式 B 地理条件 C 社会意识 D 人口因素 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 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

2、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了(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 A 生产力 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

3、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 上层建筑是指( )A 社会的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社会生产关系 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 社会形态是(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

4、系的变革 C 社会形态的更替 D 科技的进步 11 社会革命根源于( ) A 人口太多 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实现社会公平 13 .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 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 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 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D 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

5、”,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折中主义的观点 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历史循环论的观点巧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 A 阶级斗争史 B 思想发展史 C 劳动发展史 D 文化发展史 16 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 A 思想范畴 B 经济范畴 C 政治范畴 D 文化范畴 17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 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8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 A 占人口大多数 B 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 具有先进思想 D 掌握历史发

6、展规律 19 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 A 经济条件 B 法律制度 C 传统观念 D 文化水平 20 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 A 纯粹偶然的 B 纯粹必然的 C 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 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单项选择题答案 1 . A 2 . C 3 . A 4 . D 5 . C 6 . D 7 . D 8 . B 9 . B 10 . C 11 . D 12 . C 13 . D 14 . C 15 . C 16 . B 17 . C 18 . B 19 . A 20 . C 二、多项选择题 1 社会存在包括( ) A 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 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7、C 经济关系 D 全部社会关系 2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 A 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 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 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 . 18 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 A 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 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 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4 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

8、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 A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 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 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5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 A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 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 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 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6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A 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 它属于上层建筑 C 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

9、 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7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8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9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 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 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C 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 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0

10、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 ) A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B 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C 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 D 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 11 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 A 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 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 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 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12 .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 A 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 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 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 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13

11、 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 ) A 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B 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 D 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14 .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A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 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 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D 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15 .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A 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 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D 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

12、史观 16 . “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 ) A 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B 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 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 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17 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A 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 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 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18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 A 古为今用方针 B 历史分析方法 C 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 阶级分析方法 【 多项选择题答案 1 . ABC 2 . ABCD 3 . CD 4 . ABCD 5 . ABCD 6 . ACD 7 .

13、 AD 8 . AB 9 . ABC 10 . AB 11 . CD 12 . AB 13 . BC 14 . AB 15 . ACD 16 . ACD 17 . CD 18 . BD 三、辨析题 1 .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人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2 . “经济上落后

14、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答案要点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 18 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3 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单线的可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有条件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

15、,在改革和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利用生产力的已有成果,从而打破生产力的单线发展,实现跨越。在当代中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特别重要。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生产力比较落后,如果不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会始终落后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江泽民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正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特点的反思。 4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中起了决定作用。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它孕育着社

16、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因此,恩格斯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5 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

17、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6 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7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把经济基

18、础说成是社会最终决定力量,不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8 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9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

19、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四、材料分析题 1 阅读下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回答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 材料 l 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说已为某几种动物所固有,但是这毕竟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所以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 atoolmakinganimal ,即制造工具的动物。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

20、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摘自马克思: 资本论 )材料 2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

21、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栓桔。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

22、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摘自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2 卷)材料 3 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只有当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已在社会面前提出新的任务时,才会产生出来。可是,它们既已产生出来,便会成为最严重的力量,能促进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新任务,能促进社会前进。在这里也就表现出

23、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政治观点和新政治制度所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意义。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所以产生出来,正是因为它们为社会所必需,因为若没有它们那种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工作,便无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任务。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那些新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扫除障碍,深人民众意识,动员民众,组织民众去反对社会上衰颓着的势力,因而推动着推翻社会上正在衰颓而阻碍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势力。于是,社会思想、理论和政治制度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社会存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那些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反转来影响到社会存在,影响到社会物质

24、生括,造成必要条件来彻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中业已成熟的任务,并使这社会物质生活可能向前发展。(摘自斯大林: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材料 4 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摘自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 卷)请回答: ,( 1 )根

25、据材料 1 一 4 ,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 2 )根据材料 2 ,说明“社会革命时代到来的条件”是什么? ( 3 )根据材料 3 ,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答案要点 ( l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指的是: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后,在一段时期内,由于它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因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的作用,它能把被旧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就会由原来的适合而变为不适合,甚至逐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栓桔。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最终导致社会革命。打破旧的生产关系,重新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开始新一轮矛盾

26、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指的是:上层建筑是适应一定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在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之后,新建立的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要求的。如果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已经变成落后腐朽的时候,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变革经济基础之间,就形成尖锐对抗。通过社会革命,去对原上层建筑加以根本变革。然后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新的上层建筑。 ( 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到一定程度时,便能检验出现存的生产关系已不再适合生产力发展,变成了束缚生产力的梗桔,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 3 )

27、社会意识虽然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又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即在于它对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延缓和阻碍的作用。但是,其反作用不是决定性的,而且其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2 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 l 孟柯说:“民为贵,社根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 孟子 ) 材料 2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 “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

28、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 饮冰室合集 ) 材料 3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 历史哲学 )请回答:( 1 )材料 1 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 2 )分别指出材料 2 和材料 3 的思想倾向。 ( 3 )材料 2 和材料 3 的共同点。答案要点 ( l )材料 1 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

29、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 2 )材料 2 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 3 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 ( 3 )材料 2 和材料 3 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3 用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 1 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有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摘自孔德: 实证哲学 )材料 2 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

30、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摘自马克思: 资本论 ) 材料 3 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 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一件非历史的事实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摘自克罗齐: 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 1 )材料 1 和材料 2 这两段话所表明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 2 )材料 3 与材料 1 、材料 2 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 3 )材料 2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 答案要点 ( 1 )材料 1 和材料 2 中所表现的共同思想倾向都认为人类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为人们和历史学家认识的。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前进的历史,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可能的。它们的不同点在于,说前一段话的孔德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他把这种进步过程,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