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2.87KB ,
资源ID:28006570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00657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word 高启与明代诗歌.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word 高启与明代诗歌.docx

1、word 高启与明代诗歌高启与明代诗歌2008年1月第25卷第1期云南民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YunnanNationalitiesUniversityV01.25.No.1Jan.2008【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高启与明代诗歌曾庆雨(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31)摘要:高启诗中最为显着的就是作品中浸淫着的朴实和率真.他诗中那种”腮而清”的风格,对中晚明时期及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可谓开了明诗创作中简单率直的诗歌风气之先声.高启对明代诗歌的影响不仅仅是复古的诗学理论主张的提出.他的影响更主要的还在于,他是我国文坛上不以诗名谋功名的第一人.关键词:高启

2、;明代诗歌;文人意识【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7X(2008)O1013303高启,字季迪,号青丘子,是元明两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高启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在经历了元代末世的离乱后,终被腰斩于明代承平的洪武七年,即公元1347年,时年仅39岁.他的死曾震慑了当时的整个文坛,成为明代百年文事凋敝伊始的标志.但他的文学思想和诗歌创作风格一直对明代及其以后的诗歌创作理念和批评思想产生着影响.高启的文学思想主要是学古,且强调诗要重“格”.他在独巷集序中指出:”诗之要,有日格,日意,日趣而已.格以辨真体,意以达其精,趣以臻其妙也.体不变则入于邪陋,而师古之义乖;精不达

3、则堕于浮虚,而感人之实浅;妙不臻则流于凡近,而超俗之甚微.三者即得,故必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矣.”_】高启的这些文学主张是在对前代文学进行了潜心研究,并有感于当时诗坛向尖新工丽和追求偏执之美的流向而提出的.高启虽提出”师古”理论,但他并非是一个纯粹的复古主义者.高启一方面主张依傍古人的诗学实践,重视典范的创作技巧.另一方面,他更为强调学古应做到”心融”,追求的是融会贯通,以“免夫偏执之弊”.他认为,吸收前人诗作的艺术技巧,目的在于提高自身诗歌创作中的变通手段,不拘泥于派系或风格.因此,他要”兼师众长,随事摹拟”来完备自己的创作技巧.即”师古”恰

4、不似古,”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最终创出自己的新风格.他的这一文学思想,对后来明代中期文坛复古思潮的另一流派”后七子”有着显在的影响.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曾指出:“模拟之妙者,分歧逞力,穷势尽态,不唯敌手,兼之无跻,方为得耳.”很明显,王世贞认为对前人的模仿的最佳之境是”无跻”,只有达到此境界的人,才是真正把创作的精髓学到了.故而他对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学古而”食古不化”十分不屑,他明确否定那种”模临”古人的学诗方法.王世贞认为,学古不化则诗无新意可言,无个性可言.他强调诗要表达”性情之真”,所谓”冥通于性灵,神独诣独往”,他要求诗要能创新.通过这些理论主张不难看出,王世贞与高启文学思想的

5、某种相通之处.高启不仅从理论上提出创新诗的风格,抒发真性情的思想,在创作实践上更是努力去实践这一理论.明十三家诗选评其诗是:”才气豪健而不剑拔弩张,辞采秀逸而不字雕句绘.俊亮之节,醇雅之音,有明代学古而化,不泥其跻者唯此一人.”虽然四库提要批评他:”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故备有古人之格,反不能名启为何格.”尽管由于诗人的早逝,在诗作风格上,高启还来不及完全形成自己独特而鲜明的特征,故而其诗作确有风格杂陈的现象存在,但以现在存留的高启的大量诗作来看,我们还是能够窥见出他已具有的风格雏形.高启诗最为显着的就是作品中浸淫着朴实与率真.他的诗中具有那种

6、”腥而清”【收稿日期】20061012【作者简介】曾庆雨(1961一),女,四川成都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云南民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5卷的风格,对中晚明时期及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可谓开了明诗创作中简单率直的诗歌风气之先声.高启对明代诗歌的影响并不局限于复古诗学理论主张的提出.我认为,他的影响更主要的还在于,他是我国文坛上不以诗名谋功名的第一人.这一点不仅可以从他的生平得到证明,更可以通过他的作品来得以求证.所谓言为心声,对诗人而言,诗作往往是心灵运动的轨迹再现.高启曾在青丘子歌中写下这样的诗句:青丘子,曜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何年降谪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

7、蹑屐厌远游,荷锄懒躬耕.有剑任羞涩,有书任纵横.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啃掉舌下七十城.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宾.斫元气,搜元精,造化万物难隐情,冥茫八极游心兵,坐令无象作有声通过这些诗句人们不难感受到,高启曝露出的心迹就是借助词句,遨游心海,纵横书林,驰骋于灵魂天空而不受任何的羁绊.换言之,灵魂与思想的自由与舒展,才是高启的人生终极价值追求.高启之所以把写诗作为生活中最主要的事业,是因为他体验到创作时他是自己心灵世界的主宰,整个时空宇宙皆为他所支配,他在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因此,学诗写诗成为他追求心灵解放,获取精神自由的手段.一旦被迫放弃这种追求,他便会感到十分痛苦.这种痛苦与已往文怀才不遇,

8、或是对时政不满所怀有的痛苦完全不同.高启的好友,吴中才子之一的张羽在一首悼念高启的诗中写道:“生平意气竟何为?无禄无用最可悲.赖有声名消,不得,汉家乐府盛唐诗.”正是这个”赖有声名消不得”,使高启受到了新朝新皇朱元璋的启用.高启曾奉召到南京编修元史,后又被任命为侍郎.在别人眼中不易得到的优渥的生活,却让高启感到不自在,他在喜家人至京一诗中写了他的处境被人羡慕而他却体会不到富贵的愉悦.对高启来说,没有比被世俗所羁绊和自由生活的丧失更可怕的事了.在南京为官的生活是高启在精神上极为苦闷的时期,他在寓感二十首之十三和池上雁等诗中都表现了这种苦闷的情绪.应特别指出的是,高启的苦闷并不是因政治上与明王朝有

9、什么对立.他在着名的诗作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中对朱元璋的统一很是赞扬,在召修元一134一史,将赴京师,别内一诗中有”我志愿裨国,有遂幸在期”的诗句,这些都足以说明,高启对朱明王朝并无恶感.他的痛苦在于,他与儒家传统的”达则兼济天下”,以建功立业为人生宗旨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套价值观念是相悖逆的.由此,他才会拼死追求在创作中主宰时空宇宙的愉悦,拼死抗拒官场功名利禄的诱引,将写诗作文视为自己一生的奋斗主旨.高启的文学价值观,决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特点,即平易地抒情,热情地表现.他的诗是纯粹的诗人之诗,他因此被认为是最具有文人意识的诗人.他的诗从不直接反映学识或思想.这并非是他的诗中没有思想的内涵,

10、恰恰相反,高启的诗歌不乏思想意味隽永之作,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可说是他的青丘子歌.他在这一作品中充分展示出“那是一种在诗的热情中,经过千锤百炼而后才产生出来的思想”|2j.正是由于他诗文中突出的个性张扬,以及对传统人生观,文学价值观那咄咄逼人的责难与那种有意无意的轻蔑,导致了他被朱元璋残忍腰斩的惨烈结局.高启因他的惨死成为明代文字狱的第一人和朱元璋新朝迫害文人的祭刀者.明朝建权不久,文人便遭遇到大规模的思想清洗运动.|3高启敏感到了这种变异,他的诗开始唱出了一连串悲歌的最初序曲,如送伯兄西行.高启被杀害后,朱氏王朝对文学思想的的禁锢,对文学作品的话语禁忌更为严厉.许多文人学士都相继被斩,其中有不

11、少是高启的生前好友.这一切导致了洪武及之后近百年,文坛一片肃然,文人噤若寒蝉.唯一能听到的只有歌功颂德的鸣唱,而主事赞歌吟诵的声音来自于”台阁体”,这一流派以“歌颂圣德,施之诏诰典册以申命行事”,而这样的颂歌一唱就是近百年.尽管元末之际,导真情写诗,注重文学本体价值的思想,以及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创作活动进程,被明初残酷的文字狱给中断了,可是高启诗中的抗争精神,他那沉郁与略带伤感之情的诗歌韵味,与在政治高压下挣扎的南方文人产生了精神共鸣.在目睹并感受了残酷的现实后,在受到高启诗歌情绪的影响下,”诗人们在苦难艰辛,变化莫测的人生漩涡里,用血和泪写成悲怆命运的诗章”4j.这些具有着永久的,惊心动

12、魄力量的诗,便是在政治迫害最严重的吴中地区产生的.吴中地第1期曾庆雨:高启与明代诗歌区的诗人们在创作上虽不同于高启诗讲求形式与修辞,但却继承了高启诗语上朴质平实的语言特点,沉郁苍凉的诗歌意境.到成化,弘治年问,雄踞文坛(主要在北方)近百年的”台阁体”诗已是生气全无,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掀起的文学”复古”运动沉重打击了代表着虚伪和道统文学观的”台阁体”.在南方文坛上也出现了敢于蔑视宋儒理学道统,张扬个性,重视文学本体价值,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主的文学流派”吴中四才子”.从”文采风流照一时”2的平民诗人沈周可看出高启的影响.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的山水画家.沈周不仅精于丹青,于

13、诗文也堪称大家.他与“吴中四才子”中的文征明,唐寅等人关系都很密切,而他们之间在文学思想上,是有着相互的影响和交流的.沈周不仅诗画双绝,尤其在为人风范,以及对文学创作的执意追求方面更近高启.他不惑之年名动江南,可年逾八旬依旧是一介平民.沈周不是没有应举出仕的条件和才识,只是一种畏惧害怕自由的生活被破坏,害怕自我意识的泯灭,害怕心灵被桎梏,就不能在创作中感受灵魂的自由翱翔的心态使他无意宦途.沈周的诗朴质得近于平淡,可读来总让人感到诗中的内在力度.如低田妇”君不见田家不悔苦生涯,生女还复嫁田家”的句子,多少显示出了作为平民的一份自尊.沈周的人生态度是不卑不亢的,没有魏晋文人的怪诞,也无晚明文人的荒

14、唐.他对人生是平静以待却不失冷漠.在桃源图和两竿西下日中所表现出来的就是高启及其后的诗人们心底里的那种忧患,那种寂寞.而且,高启诗中所透露出来的人本思想,那种对自由自在的,主宰心灵宇宙的精神追求,在沈周的诗中也表现充分.沈周这种自适与淡雅的人生观,既是他诗中的审美情趣,也是他画艺的审美品味.如果说沈周的诗作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中平民文人的精神,那么高启正是这一精神的发端.这种精神,在明代中晚期通过泰州学派的李贽,公安派的三袁,以及汤显祖,冯梦龙等发扬光大了.另外,从与沈周同一时期的南方大才子唐寅诗中也可看到高启的影响.唐寅的诗在创作上继承了尊重自我,肯定人性的文学精神,并把人本思想进一步发展,把

15、充分肯定人的欲望作为诗歌创作的主旨.他的烟波钓叟歌中有句云:”自言生长江湖中,八十余年泛萍梗.不知朝市有公侯,只识烟波好风景.芦花荡里醉眼时,就解蓑衣做衾枕.撑开老眼姿猖狂,仰视青天大如饼.问渠姓名何与谁,笑而不答心已知:玄真之孙好高士,不尚功名惟尚志.”高启诗和唐寅诗里都具有尊重自我的一面,但前者注重精神的满足,后者则较强调自我在物质上的享受,从而就更具市民色彩,也更具时代特征.到了晚明时期,公安派主将之一的袁宏道继续着高启明倡的文学主体精神,在他的龚惟长先生和芦沟道中等诗文中,我们都能听到高启文学思想的遗响.高启的文学思想和诗歌创作,对明代文学观和诗文写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他尊重自我,强

16、调个性,抒发真情,追求自由的文人意识及其精神和行为,为后人所景仰,赞叹.参考文献:1高太史大全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6.4陈建华.明初政治与吴中诗歌的感伤情调J.复旦2日吉川幸次郎.宋元明诗概说M.郑州:中州(社会科学版),1989,(1).古籍出版社,1999.1.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3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下册)M.上海:社,1982.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GaoQiandthePoetryoftheMingDynastyZENGQing-yu(SchooloftheHumanities,YunnanNationalitiesUniversity,

17、Kunming650031,China)Abstract:1I1emostobvioustraitofGaoQispoetryisitssimplicityandhonestywhichexertedmuchinfluenceonthepoeticcreationbvtheupcomingpoets.Thus,GaoQiwasthepioneerofsuchpoeticstyleandthefirstonewhoneversoughtanofficialpositionwithhisgoodreputationasagreatpoet.HisinfluenceonthepoeticcreationintheMingdynastyfindsexpressioninhisadvocatingtherevivaloftheclassicaltheoryofpoetics.Keywords:GaoQi;poetryoftheMingdynasty;scholarSconsciousness(责任编辑丁立平).一135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