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2.54KB ,
资源ID:2797948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97948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王宗传的易学观.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王宗传的易学观.docx

1、论王宗传的易学观论王宗传的易学观自中唐以后,面对异质文化的冲击,儒者将接续孔孟道统、 传承华夏文化当做毕生职志。 在光大道统意识、 彻底恢复儒学正 统地位以护持华夏文化本统正脉的理念激励下, 儒者通过对经典 的创造性诠释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很多儒者通过解易, 阐发其中的义理思想, 发扬儒家的传统精神。 王宗传作为南宋以 心解易的开创者之一,秉承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与唐宋儒者 一脉相承。王氏在其所著童溪易传中,确立其发扬儒家内圣之学的 基本立场。林 ?l 在书前作序中说:“教授曲江,越二年而 书成,大书其影日三十卷之易书,自谓无愧三圣。”这在王 宗传的易学观中,体现为他注重义理,重视周易中的德义

2、思 想。本文从王宗传对周易象数理占的理解中,分析其易学思 想。一、理乃所以为象者 在易学史上,无论是象数派还是义理派,都继承易传中 “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 象其物宜”(系辞) 和“圣人设卦观象, 系辞焉而明吉凶”(系辞) 的传统,把周 易一书看作是圣人模拟真实天地自然、设卦观象的作品。也就 是说,把周易 六十四卦的卦爻象系统视为对天地万物的表征 ? 义理则是对此系统的说明, 以及对其形而上根据的阐发。 王宗传不违易传的传统,提出:见天下之赜,见天下之动,圣人之先觉其在兹乎 ?故易象与爻由是而立焉。 使天下后世言无过言、行无妄动,即是 象与爻而有得焉,此则圣人作易之本心。对于周易

3、而言,显现在人类面前的天地之象是其最初的 关注点。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变动复杂纷繁, 圣人以“先觉”观象, 由是而立卦与爻, 指导“天下后世之言动”。 王宗传“力斥象数 之弊”,反对执着于卦象研究。但这并不意味着废除象数,他认 为,天地间无非是象,易之道存于象中:易之道无非象矣。何则 ?天之所垂者,象也。天有弧矢之象,有杵臼之象,有天网天市之象,有天庭天田之象,无一而非象。 (卷 29,第 359页) 易是根据天地之象而创作的,天地之象既是作易的 根据,又是易的内容,易象就是圣人对天象的一种表达 方式。所以,易之道无外乎天象所示之道。整个周易的 构成,皆是圣人因象而作:天地之变化见于四时之运动以示

4、乎人, 而圣人乃效此变化以 为易之六爻以示乎人;天垂日月五星之象而吉凶见焉以示乎 人,圣人乃象此垂象而为 易之吉凶以示乎人。 (卷 28,第 348 页) 王宗传将四时之象、日月五星之象、蓍龟之象视作易的 来源,认为,圣人效法天地之间的变化之象一作易之六爻、 成易之八卦, 断定易之吉凶。我们可以看出, 圣人作易 本于其对诸象的效法。 而我们若想把握圣人的真义, 也应该从认 知象着手。夫书不能尽难喻之言, 言不能尽难传之意。 圣人之意终不可 见于天下后世乎 ?然意之所寓虽不可以言尽, 而可以形容求之者, 则象是也。如孟子答问之言多假于譬喻,凡此皆立象也。天 下之赜至无形也,圣人立是象以象之,又设

5、是卦以囿是象,而穷 极是赜,天下之赜无所逃矣。 (卷 28,第 350351 页)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圣人之意不能以言语尽述,而可以从 圣人所设之比喻或所设之卦象中寻求。 因为, 事物的本质隐含在 事物之中, 任何对它的表述同时即意味着对它的限制, 从而不能 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只有象是对事物全体的表述, 象作为对物自 身最接近的表达意味着对它的把握也最完整。 系辞中“拟诸 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的“象”,是指卦象,卦象比 拟事物之形状容貌,符示事物之所宜,以穷极事物本身。理又可 以称为法,为法则之义,“夫万物之生,有象有法,法之始兆者 谓之象,象之既呈者谓之法。亦非二物也,相为隐显,

6、相为终始 而已矣。” (卷 27,第 330 页)法为隐、为无形,而象为有形, 因此,王宗传强调立象以尽意,从象中解释蕴含在其中的理。虽然王宗传认为象很重要,但实际上还是强调理的第一性。 王氏因循邵子的思想, 认为理为“画前”之易, 圣人法象天地作 易,是以理为根据的,此理为夫子所开显、发明。然八卦始于包彝氏,重卦成于文王,当彝、农、黄帝、尧舜 之时,重卦未立,而有十三卦之制作,何也 ?盖三才既设,此理 已具,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故通变以宜民,是理也,邵尧夫所 谓“画前有易”是也。吾夫子发明之尔,夫法象莫大乎天地,圣 人作易必本于天地, 故日“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卷 29,第

7、356页)关于邵子所言的“画前原有易” ( 击壤集 ) ,“画”是伏 羲所画之卦。 邵子的“画前有易”原本是强调伏羲画卦之前的心 易。朱熹将其解释为理, “未画之前, 在易 只是混然一理。 ” 王宗传亦与朱子之解相同, 认为伏羲画卦之前已经有自然之易存 在,“圣人所制之器,岂非像其象邪 ?惟像其象,故六十四卦未 画之前,其道已备矣。 ”(卷 29,第 359页)所以说,圣人作易 是本于天地的, 实质是本于天地之理。 这个自然之易就是自然之 天理。此理寓于卦中,被夫子发明开显出来。王宗传为 r 强调象 的形而上本体, 重在表达理的先在性, 将“画”理解为包彝画卦 与文王重卦, 不加区分, 而意在

8、突出两者之卦都遵从了同一个易 理,就是天地之理。包彝与文王都效法了天地之象,而孔夫子阐 发了前两位圣人创卦的根据, 就是天地之理。 这个理是卦象产生 的根据所在。易道寓于辞中,由象展现出来,对于理与象的关系,程颐曾 提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 伊川易传序 ) 的著名命题。王 宗传继承了程氏思想, 认为象所表现的实质性内容是天道健顺之 理,虽然象亦是周易的组成部分,但如果缺乏对理的掌握, 对周易的运用则失去了最为本质的保障而偏离其宗旨,并致 使误导人的精神生命。然则是数也、是象也,不知务其所以然之说也,可乎 ?夫苟舍是而役役于不可胜计之地,此夫子所谓易之过也。然则舍 数与象不可以为易,而其过

9、也,乃数与象也。则金石草木所 以为本草也,而其杀人也, 乃金石草木也。 天下同知本草 误,误人命,而不知易误,误人心。 ( 原序,第 3 页 ) 易理为象与数的所以然,如果舍弃易理而追求象数的推演, 则象数系统愈演愈繁,“不可胜计”,此为“易之过”。王 宗传以金石草木与本草的关系为喻,金石草木的种类数不胜 数,必须依本草中的医学原理为指导,救人性命。易之 象数体系繁杂多变,必须以易之义理思想作为指导,发明人 心。易之旨在于,由象来开显易理。所以,王宗传继王 弼的反对汉易拘泥于卦象之说,“泥于象者,象既不足,求之卦 变,卦变不足,求之动爻,而易之旨愈失矣。” ( 卷 13,第 150页)称这些人

10、为“不知务其所以然” ( 原序,第 3 页)。 由易象上达天理, 从而成就君子之德, 才是周易 的本旨。二、数生于理、理寓于数周易 中的“数”一指对万物具有生成意义和规定性的天 地之数。就系辞而言,天地之数各自有五,共为五十有五。 二指筮之数,左传 ?僖公十五年记韩简子云:“龟,象也; 筮,数也。”周易中,蓍数五十。关于两者的关系,历代学 者做了一系列的说明。但都不离大衍之数本于天地之数的思想。王宗传亦认为, 易之大衍之数取自天地之数。天地之数“成变化”、“行鬼神”:故易于此取天地之数以为大衍之 数焉。天地之数者,一三五七九此天数,五也积而二十有五;二 四六八十此地数,五也积而为三十。合二十有

11、五与三十,是为五 十有五。圣人日,是五十有五数也,运之于天地之间,固足以成 变化而行鬼神也。 (卷 28,第 337338页)天地之数蕴于天地间一切事物,数之积与合的变化促成世间 万物之变化,妙运于万物之中。故易取天地之数而成大衍之 数,而“弥纶天地”,符示万物之变化。 易数本于天地之数 的方法是:本此数作易,则客有龃龉而不舍者,故即天地之数而去 其五以为大衍之数焉。然去之者非其去之也。数始于一备于五, 小衍之而为十,两其五也;大衍之而为五十,十其五也,则五者 在其中矣。 (卷 28,第 338页)“此数”指天地之数,天地之数“备于五”,大衍之数,以 天地之数五为基数, “十其五”而成;小衍之

12、数“两其五”而成。 系辞说:“极数知来之谓占”,此数为易之数,“极数” 之所以能“知来”,正是因为易之数本于天地之数,穷极易 之数则能把握天地之数,进而把握天地变化之本。“易以极 数通神明之德。故明易之道,先举天地之数。”数虽然能成万物之变化,但是,关于理与数的关系,王宗传 基于义理派的立场,认为理为本,数为用,数生于理,理寓于数 之中、王宗传在此发展了王弼的易学观点。王辅嗣曰: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则 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 非数而数以之成, 斯易之太极也。 四十有九数之极也。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 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王弼认为“一”之不用是太极之

13、体, “一”非数, 为万物之 宗,其余四十九之数由“一”而来,是“一”的体现,象征着天 地间的万物。这里,王弼以老庄的玄学思想解释周易之数源 于天地之本。而王宗传继承王弼的理路,将玄学的本体之无,转 换为天理,阐发他关于数与理的关系。易有自然之理,斯有自然之数,是理也,一定而不易; 故是数也,奇则为奇,耦则为耦,亦一定而不易。是理也,相因 以为用;故是数也,奇以耦成,耦以奇成,亦相因以为用。是理 也,运行而不穷;故是数也,始则有终,终则有始,亦运行而不 穷。然则,是数生于是理,理寓于数,数之所生,理之所在也。 (卷 28,第 337页)天理自然而然, 运行不穷而定然呈现为自然之数。 此定然之

14、数以相积与相合成为天地间万物生成变化的数理法则。 理是数生 成的依据, 数则体现了理对万物的规定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数是沟通形上之理与形下之物的桥梁,也是易呈现天理的中 介。易之大衍筮法的过程中,通过对天地之数的模拟,体现 了易本天地而作,易之数,就是天地之数,而天地之数 是天地之理的体现。演天地之数,象两、象三、象时、象闫者,以言圣人立法未尝不循夫天理之自然,而非伪为云尔,故易之作以阴阳 为宗,曰“象两”云者,以言象阴阳二气之分也;曰“象三”云 者,以言二气之分有阴有阳,必有阴阳之中故也;曰“象四时” 云者,以言二气既分, 中者为春秋、 极者为冬夏故也; 曰“象闰” 云者,以言积四时

15、以成岁,更三岁而为闰。 (卷 28,第 338339 页)大衍之数的成卦过程是对天地运行呈现出的节气变化规律的模拟。系辞有言:“其出入以度,初率其辞而揆其方, 既有典常。”天道周流,又“出入以度”,有“典常”可循。而 把握的途径就是通过奇耦之数象征天道运行的规律, 圣人作易 就是以大衍之数演天地之数, 模拟天地变化, 符示周天运行的节 气转换, 并由此来指导人世间的制度的制定。 以天地之数所体现 出来的天理,作为人世制度的制定根据。夫天地之二气之运行也,十有五日一气,四十有五日一节, 故一岁之中,凡为气者二十有四,而为节者八,而后四时由此而 成。使其无节,则二气失序矣,制度之立也实似之。故十一

16、者取 民之制,而量入以为出者用财之度,财用于上,既无或伤,则上 之取民亦无所害。故曰“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 不害民。 ”此又即天地之节以明人君之节也。 (卷 25,第 301页) 依据天地变化规律而制定社会制度,指导民生、民用,使统 治者取之于民, 而“不害民”, 这是周易“依天道以立人极” 的根本主旨在理与数关系上的表现。三、假蓍龟之神发明人心之神 如前所述,王宗传重义理,务在发明易中的德义内容。 不过,从周易的原初之功用看,它本身是一部占筮之书,占 筮活动本身是为了趋吉避凶, 这样的一种活动与孔门的道德修养 有怎么样的关系 ?关于占筮与德性的关系,历来为学者所关注。 这也是王

17、宗传在其易学中不能回避的问题。这一问题从易传产生就开始了。我们认为,易传开 显出周易占筮中蕴含的德性意义,由此将周易由占筮之 书直接上升为关于德性的哲理之书。 又,帛书易之义 提出“无 德而占,则易亦不当”。明确指出,德性与占筮有着直接的 联系。可以看出,易传作者对易学的阐释发生了一个转向, 由探究易学所明之吉凶而转向易学中蕴含的德性义理, 通过德性 的彰显来超越卜筮所显之吉凶命数。这种义理易学的转向, 在宋代理学家那里丧现突出, 他们的 解决思路主要在于视人事之吉凶为事理之当然或天理, 即将功利 意义的选择转化为德性意义的削断, 这个判断的标准就是是否符 合天理。 周易很少谈到“理”,但并不

18、妨碍宋儒用“天理” 论来解释周易。程颐就是以“天理”论诠解周易的,程颐解经的代表作伊川易传以“天理”来解释周易。程颐 总括易学的意义道;易之为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顺性 命之理,尽变化之道也。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 二致。 ( 伊川易传序 )程颐用“天理”论的观点来释 易理。在他看来, 周易 中涵具着当然之理,也就是天理。王宗传亦是这个思路,在解释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 而成位乎其中矣。 ”时说: 易之中所示,无非天理,人能尽之,则居处动作,无适 而非中矣。明之夫六爻之动,其为吉凶悔吝、变化刚柔,所 以示人者莫非天理之当然, 是谓时中之道, 而天地与人皆

19、不能违 也,故日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极,中也,圣人以是时中之道 教诏天下,君子于此和所容其心哉 ?“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 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而已矣。所谓易之序者,消息盈虚之 有其时是也。 所以爻之辞者,是非当否之有所命是也。 (卷27,第 324325 页)六爻之动展现了吉凶之运数,所以君子顺易之序,则能 趋吉避凶, 居而安之。 而六爻之动最终要明示于人者“莫非天理 之当然”,也就是当然之理。理寓于辞中,所以,君子“乐之而 玩”,则默识于心,不假于象,体认吉凶之理,“不言而信”。 六爻之动表达人事之吉凶悔吝, 同时蕴含着吉凶当然之天理或时 中之理,故,系辞说:“辨吉凶者存乎辞”。周易系辞

20、以明吉凶之理, “推明吉凶悔吝之理, 欲夫人之知所趋与所避也。 夫吉凶悔吝之理已著而不可摒是谓之象, 有是卦必有是彖, 而彖 之所言无非此理也。” (卷 27,第 326 页) 此理是易理,也是天 理。君子安于吉凶之运,乐于吉凶当然之理,以理容于其心,王 宗传称此为“假蓍龟之神以发明人心之神” (卷 28,第 345 页)。夫天人之理备于易,而易之神知又备于圣人,则夫 在天与人者,圣人宜无不知。故夫福善祸淫者,天之道也,圣人 明其所必然为善得福、 为恶得祸者, 民之故也。圣人察其所由故, 而惟恐斯民之用或至于昧其所趋,故假蓍龟之神以发明人心之 神。(卷 28,第 345页)天与人的一切变化是天

21、人之理的展现, 天人之理完满地展现 在易中,故而,易可以预测吉凶。圣人于易中了悟 天人之理,与天道相合,此为盛德。系辞云:“穷神知化, 德之盛也。 ”张子曰: “穷神知化, 乃盛养自致, 非思勉之能强。 故崇德而外, 君子未能致知也。 ”圣人知天人之变化是其盛德所 致。圣人的德性的开显通过蓍龟的预知功能来展现给世人。夫神,无乎不在。在人则为人心,在物则为神物,在天地之 道则为易,在易 则为阴阳不测, 在圣人则为圣人之妙用。 (卷 28,第 345 页)说卦 云:“神也者, 妙万物而为言者。 ”神是妙运阴阳, 生成万物的形而上者,“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 系辞 )王弼注曰:“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者 也。”神体现在物上则表现为蓍龟 (神物 )之神,体现在天地之道 上则表现为易之神道,体现在人上则表现为人心之神。蓍龟 之神、人心之神与易具有同样的预知功能,易之作,就 是圣人借蓍龟的神妙来开显人心中的盛德, 启发人们心中之盛德 与蓍龟之神同样“不可以形诘”而妙运万物。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王宗传主张易之象与数都是理的 展现、以理为根, 突出了易之义理的优先性与根本性。 易 之理与儒家的德义之理是一脉相通的, 易的占筮体系以告人 吉凶为原初功能, 而以开显人的德义之理为终极目标。 王宗传的 易学观体现了当时儒者传承华夏文明正统的学术旨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