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39.32KB ,
资源ID:2793789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93789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号第2辑.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号第2辑.docx

1、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号第2辑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2016年8月号第2辑整理 fcs20021. 何必总在学生发型上较劲 2. 朋友圈表达不可“轻率与糊涂” 3. 交通安全教育活动且别“一退了之” 4. 篡改高考志愿,畸变的人心最是可悲可叹 5. 被“敷衍了事”的只是清东陵? 6. 改地名,先算程序账再算经济账 7. “新建小区须建养老设施”大有可为 8. 漠视规则是一种“社会病” 9. 认定创卫扫地“不务正业”未免偏颇 10. “运动式创城”何时休? 11. “死了一半”的钢厂怎么又复活了? 12. “过半家长希望子女从医”背后的真与假 13. 财政补贴“去库存”恐适得其

2、反 14. 用奥运舞台展示中国自信风采 15. 把增设母婴室作为检验社会文明的维度 1. 何必总在学生发型上较劲 2016-08-04 10:52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高亚洲 离新学期开始还有一个月,但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秦汉中学的女生小雯却已经为自己的长发纠结好几天了,因为放暑假时学校颁布一项新规定,新学期开学时,女生必须全部剪成齐耳学生头,男生全部剪成板寸,否则不让进校门。(8月3日华商报) 在学生头发上较真,这不是第一桩了,比如此前江苏徐州某中学曾出台几乎一模一样的规定,出台规定,男生必须留平头,女生头发齐耳。给出的理由是,为了树立学生们的规则意识。而西安这所中学给出的解释是,保证

3、学生专心学习并保持阳光向上的精神面貌。男女生44厘米距离到长胖1斤罚款50元,从打卡就寝到床铺不许拉帘,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令人称奇的校规何其多,而每一个校规似乎都有一个正襟危坐的理由。实事求是地说,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或是说保证学生专心学习并保持阳光向上的精神面貌,其出发点当然无可厚非,问题是,“男生必须剪成板寸,女生头发齐耳”这样的规则是否有必要?制定一套没多大意义的规则强令学生遵守,除了引起学生的不满,还能有什么积极效果呢?作为在校的学生的确需要在发型上有所规范,太个性的发型,就跟奇装异服一样,终归还是与校园环境格格不入,这一点,在中小学生守则里,应该也有具体的说明。现在的青少年发展,越

4、来越倡导个性化培养,头发长短、发型怎样,涉及到学生的审美,学生根据自己的脸型、气质会选择不同的发型,如果千篇一律要求所有学生都一样,学生就丧失了审美的选择性,可能会因此影响到个人心情、学习态度。最好的方式,一定不是以校规之名去强制,而是应该会去引导,让涉世未深的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建立对校规和学生守则的认同和理解。再从所谓的“否则不让进校门”来看,强压之下,对这些本就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只会出现反作用,短发校规遭到吐槽,便是最好的例证。当孩子们没有建立起对这种校规的内心认同,如何去明辨是非,又如何去理解校方的“良苦用心”呢?更遑论成为他们的素质修养追求。再者说,如果因为发型,就不让进校门,

5、学生的上课权利,学生的自主理发权利,又如何能被这般践踏呢?在校方那里,又是否还有法律规则意识呢?如果连自己都没有规则意识的自觉,还谈何保证学生专心学习并保持阳光向上的精神面貌呢?从根本上说,短发校规,依然是驯化教育逻辑下的必然。在这样的逻辑之下,看不到对学生个性和权利的尊重,这般简单粗暴,实在与教育育人之宗旨背道而驰。学校应该是个注重自由发挥的地方,是最应该允许个性存在的地方。只要学生个性发展没有违背法律道德规范,学校可以在某个范围内进行引导,但不能进行大包大揽的,以校规之名,行扼杀个性之实。(高亚洲)2. 朋友圈表达不可“轻率与糊涂” 2016-08-04 11:28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6、作者:杨朝清将个人相关言论在“朋友圈”发布,是当前年轻人十分热衷的表达方式,殊不知这样的举动也可能惹上官司。成都某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前员工陈某就是一例。近日,记者从成都市金牛区法院获悉,该装饰公司以其名誉权受侵害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陈某被判败诉。(8月3日四川日报)朋友圈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交网络,有助于人们释放“真性情”。然而,公私关系没有绝对的界限,朋友圈也不能“想说就说”。 “辱骂交警被罚”、 “吐槽客户遭辞退”、 “骂公司败诉”,都生动地说明:微信朋友圈公私杂糅,在某些时候也会成为公共空间;如果“任性表达”,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恶果”。在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的当下,微信朋友圈逐渐从熟人社会向

7、半熟人社会过渡。微信朋友圈里的所谓“好友”,逐渐网罗了一些半熟人乃至陌生人。初次见面加个微信好友,似乎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社交礼仪;朋友圈逐渐鱼龙混杂,对所谓的“好友”也难以知根知底,朋友圈的“任性表达”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不同的人被嵌入到不同的微信朋友圈,形形色色的微信朋友圈构成了一张庞大的社交网络;纵横交错、你来我往的微信朋友圈构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会网络,从私人空间演变为公共空间。因此,微信朋友圈上的话语表达除了要遵循社交礼仪,也要遵循公共场合的秩序与规则,不得损伤他人基本的尊严,不得侵犯他人的隐私。职场不仅是一个名利场,也是一个是非地。员工对老板不满、与同事不和、对公司不

8、认同,都是一种正常现象。选择从一个社会网络退出的员工,难以做到“好聚好散”,心中难免会存在一些负面、消极情绪。在私密场合下发泄一下,也是人之常情;如果到公共平台去发泄,不可避免会损伤他人的人格尊严、隐私权、名誉权等。作为一个小概率事件, “骂公司败诉”的遭遇看似不幸,却为我们提了一个醒微信朋友圈早已不是私人空间,已经开始具有了公共属性。动辄对他人进行情绪性指责与谩骂,根源于内心世界的漂浮与脆弱。只有找到一个可靠的“安全阀”,进行及时的自我减压和清醒的自我调适,才能更好地实现与自我的和解、对社会的融入。“骂公司败诉”看似小题大做,实际上却是一次善意的提醒; 公私杂糅的微信朋友圈,可以“好好说话”

9、,不能“随地吐痰”。只有多一些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多一些底线坚守,微信朋友圈才会少一些“轻率与糊涂”。说到底,朋友圈不过是口无遮拦的“替罪羊”;不论在何种表达平台, “随地吐痰”都难免“惹祸上身”。(杨朝清)3. 交通安全教育活动且别“一退了之” 2016-08-04 09:59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堂吉伟德近日,教育部等三部门相继发布声明,宣布退出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下称中国关工委)牵头的全国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昨日,记者从中国关工委处获悉,活动已停止,关工委已收回活动办公室公章,并责成其整改部分遗留问题。交通安全教育活动两年前已叫停。(新京报8月3日)随着教育部等三部

10、门的退出,全国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活动的“暗疮”已然暴露。当公共机构与社会组织合作牟利之后,产生各种利益输送乱象就难以避免。活动本身的目的性不可置疑,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也有目共睹,无论是“校车工程”,还是“小黄帽”,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也在服务社会、促进公益上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不过,借合作名义收取额外费用,甚至直接以营利为目的,完全背离了活动的初衷,也使公益属性发生了变异,被叫停自然在所难免。一个好的活动走到这种地步,让人不免喟叹唏嘘。由政府牵头而社会组织主导的公益活动,似乎难以避免出现这样的结局。无论是协会组织也好,还是专业的中介机构也罢,活动组织的不规范,不公开和不透明,使得

11、公益性难以得到坚持,已成国内公益活动的通病。连关注度极高,监管也相对严苛的慈善捐款都极易出现乱象,那么政府主导、社会组织承接的公益活动,一旦出现监管上的真空,出现营利性活动就在所避免。交通安全教育的正当性和必要性不容置疑,尤其是“中国式过马路”的现实背景下,“从娃娃抓起”的交通安全教育就迫切而重要。就当前来说,这样的活动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以政府牵头而社会各方参与的公益形式,也值得提倡和鼓励。现在,因为出现了牟利行为和利益纠纷,就将活动叫停甚至一退了之,显然不是明智的做法。其实,就活动的组织形式来说,政府搭台,社会组织唱戏的运作模式本身并无原罪,关键在于相关主导和参与政府机构,要切实履行起应有的

12、监管责任,让活动的承办者和实施者规范的运作,及时消除各种隐患和整改问题,而不是放任自流任问题变得不可收拾,更不能以声明退出来推卸“不作为”的责任。按理说,在市场体系下,诸如“全国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应是较为合理和可行之法,何以会走到“叫停整改”的地步?其间原因值得相关方面的反思。这样的活动形式,就如同建筑行业之中,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要确保工程质量就必须进行从严监管,不但要有监理等质量把控人员,还要进行质量的验收和工程的审计。对于公益活动也是如此,既要有全程管控的人员,也要辅以有效的管理机制,同时对所有的经费开支审计和活动的绩效评估,都应定期开展和随时跟进,如此才能以严密的管控

13、防止行为的走偏,从而始终其使其“保持本色不变质”。有行政监督和公共管理的责任到位,才会有公益性的保障。时下,无论是公益慈善,还是公益活动,皆因其公益性不足而商业性有余,透支了社会的信任也让监督部门投鼠忌器。若是一味叫停或者遇到问题就绕道走,那么安全教育的平台就会越来越少,未成年人接受安全教育的机会也会变得稀缺,这样的后果比公益性不足更难以承受。管理智慧的好坏取决于公共责任的高低,做好了公共责任的切实到位与严密对接,慈善与公益才会变得坚挺。(堂吉伟德)4. 篡改高考志愿,畸变的人心最是可悲可叹 2016-08-04 10:18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然玉青岛胶州一中高考生常升今年报考陕西师范

14、大学的免费师范生,但陕师大山东免费师范生没有招满的情况下,常升竟没被录取,而比他分数略低的室友郭某却收到了该校录取通知书。经查询,常升的志愿被人两次篡改,改报了别的大学。目前,室友郭某的父亲承认此事系儿子所为,当地警方已介入调查,山东省招生考试院表示将根据警方的结论和有关招生政策妥善处理。(8月3日齐鲁晚报)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事,雷同而又不同的剧情。“篡改高考志愿”的事情固然不乏先例,然而本案中肇事者内心之阴暗、手段之决绝,还是不免令围观者嗟叹。来自同窗好友的冷箭暗算,再一次将人性深处的“恶”暴露淋漓尽致。对入学机会等关键资源的争夺,往往使得底层个体间的倾轧,呈现出一股病态般的残酷。而被挚友所坑

15、害的常升,则不幸地成为了,这场“悲剧”中被牺牲的对象。作为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郭某的所作所为,处处体现出一种与年龄严重不符的心机和狠劲:暗自获取常升的准考证和密码,擅自登录系统篡改常升的志愿,甚至故意用光了仅有的两次修改机会为了防止分数更高的常升“抢走”自己的录取机会,郭某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这一极端自私、极端狭隘、极端荒唐的想法,最终促使其做下了为人所不齿的恶行。讽刺的是,陕师大山东免费师范生最后并未招满。郭某煞费苦心忙活一场,到头了当真只应验了那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倒是误己误人”。其实,从常识和理智来说,在全省统一招生的巨大体量下,通过“踢出”特定个体来确保自己被录,本就只存在着极端小概率

16、的可能性。可即便如此,郭某还是视身边挚友常升为“现实威胁”,以至于非要“除之而后快”。所谓“弱者抽刀向更弱者”,莫此为甚。如今,公众关注的焦点无外乎两点,也即常升的利益如何补偿、郭某的恶行如何惩戒?但愿,在警方、教育以及招生等相关部门共同介入后,能够通过“补录”等方式维护常升的应有权益;而对于施害者郭某,是否应该依法对其追究刑责、剥夺学籍,也当有程序化、司法化的裁断和回应才是。“为恶者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这是最朴素的正义之所在。此案的教训,可谓痛彻心扉。而为了避免悲剧重演,我们可以做的事情着实很多。最直接的,就是要提示考生在志愿填报之时做好技术性防范,尤其是要注重个人敏感信息的保护;此

17、外,显然还应从立法和司法实践角度出发,形成系统性预防“篡改高考志愿”的坚实防线随着常升一案浮出水面,相关司法设计与“恶行恶果”严重不匹配的现状,也该被正视和改变了。聚焦常升的遭遇,关注一场诡谲的阴谋。之于个体命运的流转之中,我们见识了人性的复杂和异变。那本不必要的“戕害”,思之后怕、想来悲哀。而文明的社会,道德的力量,法治的规束,本应压制住人心深处的诸般恶意才是。(然玉)5. 被“敷衍了事”的只是清东陵? 2016-08-04 09:17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邓海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北清东陵半年之内两次被盗,引发社会关注。最近,媒体报道了清东陵两次被盗约谈后的整改情况,

18、安保巡防制度不科学、技防力量薄弱成为导致文物被盗的主因。国家文物局督察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清东陵两次被盗暴露出地方政府责任追究不到位,敷衍了事,避重就轻,未真正触及问题实质。(8月3日京华时报)刚约谈、又失窃,“清东陵悬案”恐怕不是现实版盗墓笔记,不过是文保版的敷衍塞责。国家文保局的定性,算是不太客气的:安保巡防制度不科学、技防力量又太薄弱,板上钉钉的“人祸”。可问题是,上一轮问责还没问出“痛感”,接下来的“补丁”该从何打起呢?这些年,文保单位“商”不起的闹剧,其实并不鲜见:故宫承办过商业品牌发布会;美龄宫开了咖啡馆;太庙举办过婚礼;朝天宫里“卖”楼盘;杭州博物馆还录过奔跑吧兄弟,伴着文物撕名牌

19、说起来,这当然是法无可依所致。比如文物保护法对于文保单位举办商业活动并无明文规定,只是第二十三条规定,文保单位的古建筑,除可以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外,作其他用途的应报相应级别政府批准。不过,这些先例折射的,恰恰是文保单位在地方心目中的位次:要么收拾打扮出台接客,要么门庭冷落乏人问津。清东陵,大概属于后者。一切管理不严、守护失当,说白了不过是“无利不起早”。人在心不在,任它遗产瑰宝、管它重点文保,最后就成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游戏。再有一点,文物安保,是属地责任。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越是经济实力薄弱地区,越是文保压力大。在看不见政绩的地方,指望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悉心、乃至倾心

20、文物保护,这确实是个左右为难的课题。这就带来一个现实的症结:立法与制度的完善,如何倒逼地方部门在文保工作上真正尽心呢?今年初,自2013年开始启动的文物保护法修订工作已形成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且按照立法工作程序进行送审。不久前,国务院还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地方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文物保护主体责任,把文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但,清东陵连环失窃事件起码再次警醒一个老理:徒法难以自行。制度再完美、落实两层皮,文物恐怕仍难逃失窃或消损的命运。“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文保工作,当然不仅仅是珍视老祖宗的

21、遗存,而是站在更辽阔的视野之上,洞见历史与未来的精微与玄妙。过度商业化的嘴脸,“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命运,说到底,还是因为保护并非成为压力与责任。被“敷衍了事”的,也许并不只是一座清东陵,让地方部门爱上文保单位,只能靠刚性的“拉郎配”,不能靠虚幻的缘分。(邓海建)6. 改地名,先算程序账再算经济账 2016-08-04 09:59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朱昌俊因为在征集新地名的通告中附上了暂时拟定的地名“定军山市”,这些日子陕西勉县吸引了不少关注。有人就提议,算一下因为改地名而增加的开支。当然,勉县的地名更改,源于撤县设市的契机,即便沿袭原地名,行政区划的调整带来的支出也难以避免。但对于

22、那些有意更名的地方来说,改地名的成本账,值得好好算一算。(8月3日人民日报)改地名的经济账,当然要算。不菲的经济成本,这也成为不少人反对地方随便改地名的一个最现实的理由。此外,对于改地名,诸如会否影响地方文化的稳定性,也多有讨论。但是,改地名最先要算清的,还是程序账。无论是抢注历史地名,还是改地名,一个最好的理由便是为了城市的发展。仿佛改个地名就真的给地方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当然,改地名真是促进了地方的发展,释放了红利,这肯定是好事。只是,在讨论改地名是有利有弊,或是利是否大于弊时,很多人似乎忽视了一个前提,即这样的地名更改,是否符合了程序?从当前的一些地名更改情况来看,程序似乎从来不是一个问题

23、。有的地方地名改了一次后没效果或是遭遇质疑又试图再改回来;有的地方更改,似乎只是领导的一句话,典型如江苏宿迁的骆马湖,曾据说因“骆马”谐音“落马”,“犯了忌讳”,而被擅自改为“马上湖”;至于在改名之时就遭到地方民众反对质疑的,就更数不甚数。这里就回到一个严肃问题,地方改名真的是想改就能改?根据相关资料,我国对地名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制。民政部是全国地名管理的主管部门,县级以上民政管理部门(或地名委员会)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地名工作。也就是说,地名的更改,最终要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批。而地名管理条例则要求,地名管理应当从我国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各地方的相关条例也多要求,地名更

24、改需征求民众意见。但现实中,多数地方改地名往往只是在具体命名上征求一下意见,走一下程序,而到底“要不要改”则往往被省略。这种现象的出现,既与惩戒处理不足有关,即对于改好改坏或是违规改名,缺乏足够清晰和有效的追责制度,也与过度重视地名的“审批申报”而忽视民众意见有直接联系。所以在不少地方主政者眼中,只要搞定审批,民众的意见只是可有可无。虽然不少地方的改名,至少在名义上多出于发展的焦虑,但不可否认,程序的规制不足,或是程序意识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地方主政者对于改名的过分迷恋,最终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和折腾。而在评判改名的正当性与否上,社会舆论似乎也陷入了“轻程序重效果”的窠臼之中。如此,只能进

25、一步激发改地名现象的泛滥。更改地名,本身只是一个中性的行政行为,并不一定说改地名就一定会损害地方文化的稳定性,或是“拍脑袋”的决定。只是在法治社会,评判政府的任何行为,都要先看看是否符合规范与程序,哪怕再有必要,也得按程序办事。只有这一点满足了,才有资格来算经济账、文化账。因此,面对竞相上演的地方更名潮,反思地名更改决定的行政合规性,是当引起重视了。(朱昌俊)7. “新建小区须建养老设施”大有可为 2016-08-05 11:08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龙敏飞日前,昆明市规划局在其官网上发布公告,要求昆明范围内项目,在办理新建、改(扩)建建设项目的相关规划审批手续时,按标准将养老服务设施纳

26、入公建配套范畴,且所配建的养老服务设施无偿移交辖区政府专门用于养老服务。(8月4日春城晚报)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2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6.1%。正是因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些年的渐进式延迟退休,才被屡屡提及。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让养老产业走上“快车道”、跟上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大家最为关注的事情。在这里面,“社区养老”同样是提及频率很高的一种方式,如今的规定:新建小区必须建配套的养老服务设施,就是一种积极的努力与作为。养老问题关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这般方案的提出,值得点赞与肯定。最起码,这让国家提倡的社区养老、居家

27、养老成为一种现实可能。而如今,这成为一种强制措施也解决了社区养老的第一步:硬件设施问题。这样的制度照进现实,首先收益的群体,应该是广场舞大妈,因为这可能意味着,以后每个小区都有专门的舞蹈室、体操室,她们不用满大街扰民了,也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当然,养老问题,既包括老有所乐的问题,也包括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等众多问题,而且是不分先后秩序的。这意味着,对于这一规定而言,还需要更多配套的可操作可落实的细则。毕竟,好的制度设置,从来都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落实的。换言之,“新建小区须建养老设施”其实大有可为。比如,可以强制小区的养老设施更加具体化,多少户的小区该有多大的老人食堂、医疗室、活动室、舞

28、蹈室等,都必须有明确的、科学的指标,不能只有总体上的“老人设施”一说。唯有如此,社区养老才能更好地照进现实。置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审视,对养老设施而言,还不能仅仅是“有了”,而必须发挥作用,不然就等于没有。各个小区不仅要有配套的养老设施,还要在设立配套设施之时就制定配套政策,确保小区的养老设施有地方、有人做,有人管。当然,一旦涉及到老人的吃饭问题、看病问题和娱乐问题,就可能涉及很多部门。这就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协同合作,尽快出台细则,把社区养老问题真正解决好。唯此,社区养老方能更好地照进现实,也才是民生之福。(龙敏飞)8. 漠视规则是一种“社会病” 2016-08-05 09:03来源:光明网-时评

29、频道作者:李劭强青岛胶州一中学生常升因高考志愿被同窗好友篡改而面临无学可上一事,受到社会广泛关注。3日中午,胶州公安通报了事件的最新进展,“经调查,郭某涉嫌违法犯罪,依法对其采取强制措施。”面对此结果,在和记者交流的最后,郭父最终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并放声大哭,他说自己平时忙生意,没把儿子教育好;自己支持让儿子受到应有的惩处,但也希望各方不要给儿子太多的压力。(8月4日齐鲁晚报)养不教,父之过。如果,一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完整的,那么这个孩子的价值观才能正确,才能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如果,一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是缺失的,或者是错误的,那么这个孩子无疑更容易在人生的道路上出错。家庭是社会的

30、细胞,家长是孩子所接触的最早、最亲密的成人,他们的习惯是孩子的行为指南,这是家庭教育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的所在。我们通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就是此意。遗憾的是,很多时候,家长并没有注意到家庭教育的重要,并没有做好孩子的老师:他们或是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或是没有做好孩子的榜样。所以,在孩子出问题时,做父亲的当然要检讨:为什么自己的孩子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做出如此荒唐滑稽的事情?原因除了所谓的愚昧、不懂事之外,还与规则意识的缺失有关明明规则就在那里,为了自己的利益就是要逾越和触犯规则,根本不计后果。这种规则意识的缺失,也就是对规则的漠视,让他在一时间做了糊涂事。因为,这是一种惯性,在没有看

31、到后果的可怕和受到实质的处罚之前,这种惯性就会让人下意识地把规则视若无物。漠视规则不仅在篡改志愿的考生身上存在,漠视规则其实是一种社会病。惨痛的案例如,女子在野生动物园下车,不幸被老虎咬伤。如果,她知道下车的结果是被老虎咬伤,是母亲被老虎咬死,她肯定不会下车。但是,漠视规则的惯性让她以为不会有事情发生,以为漠视规则的后果只是自己得利。普遍的案例如,路怒一族的随意发泄。最新的新闻是,“路怒哥”被追尾后,掉头冲撞对方车辆。他就不怕酿成更严重的事故,就不怕把人撞死?可笑的案例如,大妈“组团”强行逃票,想省10元却要补交10倍罚款,难道她们就不怕出意外,就不怕自己逃票的行为成为诚信污点?在漠视规则的惯性面前,未知的结果似乎没有人在意。人们为何会漠视规则?从教育的层面看,在于规则养成教育的不够,其中既有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有学校教育的缺失,还有社会教育的缺失当规则教育呈现“说一套、做一套”的两张皮时,有多少人会坚守内心的规则意识?从规则执行的层面看,在于规则的模糊和执行的弹性,如果规则总是被选择性执行,总是对一些人温情脉脉,对另外一些人冷若冰霜,无法做到一视同仁,那么对规则的敬畏就无法养成,人们觉得规则就像橡皮筋一样,总是可以伸缩的,而在伸缩过程中,总是有利可图的。既然,有利可图,漠视规则也就成为了易传染的社会病。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