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2.88KB ,
资源ID:279331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9331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对利他行为的影响.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对利他行为的影响.docx

1、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对利他行为的影响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姚娇娇 慎慧霞 徐凤 郁娟摘要:本研究从湖州师范学院选取大学生57人,采用量表法对大学生的心理控制源进行分析,采用外显利他问卷和內隐联结测验(IAT)程序考察了大学生的外显和內隐利他行为。结果表明,大学生存在內隐利他行为倾向,并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控制源与外显利他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但与內隐利他行为关系不显著;内控者比外控者的外显利他行为更明显。关键词:心理控制源 外显利他 內隐利他1.前言利他指自愿帮助他人而并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的行为1。利他主义行为是作为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的对立理论而出现的,是人们社会生

2、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关于利他行为的研究,目前学者们倾向于利他行为中的亲社会行为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但忽略利他行为产生的机制,然而动机理论把利他归因为一种无私行为,这就涉及到利他行为的內隐倾向。随着对利他行为认识的逐渐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利他行为是人本质的一部分。利他行为既有助于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也有助于个体自我的发展2。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即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进行因果解释和推论3。个体的归因不同是由于个体过去经验、思想方法乃至世界观的不同所致4。目前,对于利他行为的研究并不多见,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利他的现实意义,但

3、在利他成份和影响变量的研究上尚显薄弱。当代心理学研究指出,归因与利他主义行为的关系也相当紧密5。归因与相应的行为之间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归因对他人情绪的推理若要导致利他主义行为,需要特定的社会认知技能,即对有关的情绪线索或过程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Bar-Tal认为自我归因是儿童利他主义行为发展的原因,并由此提出了儿童利他主义行为发展随年龄变化的六个阶段6。迄今,关于利他行为与归因理论的研究在国内尚未有报道。本研究希望在大学生中探讨是否存在內隐利他倾向,探索大学生归因方式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以下假设:1、大学生存在內隐利他倾向。2、内控者存在较高的外显利他倾向和內隐利他倾向。2研究方法2.1

4、 被试被试选取湖州师范学院大学生57人,其中大一学生18人,大二学生21人,大三学生18人;男生36人,女生21人;师范类20人,非师范37人。随机分成两组,其中顺序组30名,逆序组27名,两组男女大致匹配。被选定被试具有正常的视力及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2.2 测量工具本研究采用Rotter等人在1966年设计的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此表含有23个项目和6个插入题。每个项目均为一组内控性陈述和外控性陈述,要求被试必须从中选择一个,对外控性选择记分,得分范围在O(极端内控)到23(极端外控)之间。该量表为自评式量表,在15分钟内完成,最常应用于大学生。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0,间隔一

5、月的重测信度r=O.72,二月后r=0.55。并且Parkes(1985)报告男性(n=146)X=11.6(SD=3.3)女性(n=260)X=12.6(SD=3.7)。实验仪器为安装WindowsXP的pc机。刺激材料用自编的VB程序呈现,程序步骤遵循Inquisit软件范式。计算机屏幕距被试双眼约60cm,呈现的汉字大小1313mm2。内隐联想测验(IAT)所用材料共20个词,分为目标词和属性词两类。目标词包括“利他”和“非利他”词汇;属性词包括“自我”与“他人”词汇。为了得到敏感的目标词,实验前采用提名法搜集,统计得到提名次数最多的表示“利他”和“非利他”词汇各5个。属性词中包含5个用

6、来描述“自我”的词汇以及5个用来描述“他人”的词汇。外显利他行为问卷根据香港中文大学马庆强博士编制的利他取向量表进行适当修改,以更适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共包括10个题目。问卷正题以5点计分,分数越高表明利他行为越明显,分数越低代表利他行为倾向越弱。负题计分方法相反。要求被试自评计分。2.3 研究程序2.3.1 实验准备及程序:测验前,主试念指导语,要求被试根据近两个月的情况进行回答。首先进行内隐联想测验(IAT),通过比较“目标属性”相容反应与“目标属性”不相容反应的反应时差异,观察是否产生内隐联结启动。采用Greenwold(2001)七步范式。具体步骤和呈现材料如下表1。 表1内隐联想测验

7、七个步骤呈现材料顺序任务描述标签 呈现内容1初始目标概念辨别利他-非利他非利他或利他词汇2联想目标概念辨别 自我-利他自我或他人词汇3初始联想任务(练习)自我-利他,利他-非利他所有词汇4初始联想任务(正式)自我利他,他人非利他所有词汇5相反目标概念辨别利他非利他 利他或非利他词汇6相反联结任务(练习)他人利他,自我非利他所有词汇7相反联结任务(正式) 他人利他,自我非利他所有词汇被试首先阅读计算机屏幕上的指导语,明白实验要求后点击“开始”。每个步骤开始前都有对本阶段任务的描述和指导。测验过程中,屏幕的左上侧和右上侧分别呈现属性的类别标签,即“自我”与“他人”词汇、目标词,即“利他”与“非利他

8、”词汇呈现在屏幕中央,若被试将目标词归为左侧类别,则按“E”键;若将目标词归为右侧类别,则按“I”键。其中第1、2、3、5、6步骤包含20个刺激反应项目,步骤4、7包含40个刺激反应项目。计算机将自动记录每一步反应的反应时和对错情况。2.3.2 问卷施测:要求被试在完成利他內隐联结测验结束后配套完成外显利他问卷和控制源量表,进行小团体施测。时间一般为2025分钟。2.3.3 数据管理与分析 运用SPSS13.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皮尔逊相关、独立样本和配对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等。3结果与分析3.1大学生內隐利他现象分析根据Greenwald的建议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反应时大于3000ms的以30

9、00ms计,小于300ms的以300ms计,错误率超过20%的被试予以剔除。计算被试在二类任务上的反应时。错误反应的反应时不计算在内7。在实验中,相容和不相容反映时差值(不相容反应时-相容反应时)越大则说明被试的内隐态度越坚定,反之则越模糊。根据以上解释,首先检验总体是否存在內隐利他行为。若存在,再检验不同年级以及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是否存在內隐利他倾向。具体分析见表2-4表2 57名被试的IAT反应时相容任务不相容任务差值反应时MSDMSDMSD775.58171.301053.57256.13278.01177.17对表2中目标词与属性词匹配的反应时和目标词与属性词不匹配的反应时进行比较,两者

10、的反应时差异显著(t=2.897,df=55,P=0.005),表明57名大学生存在较明显的內隐利他联结效应。表3 不同年级大学生內隐利他倾向年级不相容任务M SD 相容任务M SDT大一1202.94 206.28823.86 113.219.209*大二996.53 291.60744.93 181.075.780*大三970.74 196.51762.99 203.659.197*注:*表示P0.001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反应时进行比较,从表3可得各年级组两个任务的反应时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IAT效应明显,即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也可能存在內隐利他倾向。同时,为了解大学生

11、內隐利他倾向是否存在年级差异,对各年级的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的差值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F=5.277,df1=2,df2=56,P=0.008),其中大一与大二(P=0.020)、大三(P=0.003)的內隐利他倾向有显著差异,但大二与大三(P=0.412)的差异不显著。表现为大一具有最高的內隐利他倾向(MSD=379.08174.64),大三具有最低的內隐利他倾向(MSD=207.7695.84)。表4 不同性别大学生內隐利他倾向性别不相容任务M SD相容任务M SDT男976.00 253.19765.43 198.568.445*女1186.54 205.22792

12、.92 112.5311.081*将男女大学生的相容任务和不相容配对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4。男女大学生的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反应时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內隐利他行为可能存在于男女大学生中。同时为了解內隐利他倾向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对两种任务差值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t=4.314, P= 0.000)表明男女大学生的內隐利他倾向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表现为女生具有较高內隐利他行为倾向(女生:MSD=393.62162.79;男生:MSD=210.58149.60)。综上对內隐利他现象的分析,本研究可推断,大学生存在內隐利他倾向,与最初的研究假设一致。并且大学生的內隐利他倾向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3

13、.2 大学生外显利他现象分析为了解大学生外显利他行为现象,对57名大学生的外显利他现象做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5。表5 57名大学生外显利他现象MSDN大一36.443.9118大二33.815.6521大三38.564.4818 根据表5可得,大三外显利他行为得分最高,大二最低。为了解外显利他行为是否存在年级差异,对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差异显著(F=4.806,df1=2,df2=2,P=0.012),主要来源于大二和大三(P=0.003)。同时做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大学生的外显利他行为倾向的性别差异不显著(t=0.861,df=55,P=0.393)。3.3 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內

14、隐利他现象及外显利他现象的分析根据心理控制源的计分方法,计算57名大学生的控制源的平均得分为11.261.24,总体偏内控。为预测內隐利他和外显利他现象与控制源的关系,将心理控制源的总分分别与內隐利他行为和外显利他行为做皮尔逊相关。具体结果见表6。表6 不同归因方式和不同利他倾向的分析內隐利他外显利他rrN控制源总分-0.058-0.363*57从表6可得,控制点的得分与內隐利他行为存在较弱的负相关,相关系数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808);但控制点得分与外显利他行为总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05)。根据该结果可推测控制点得分越低,外显利他得分越高,即内控型学生会表现更多的外显利他行为

15、。这符合本研究最初的实验假设。4.讨论4.1 大学生內隐利他行为及外显利他行为分析本研究表明大学生存在內隐利他行为倾向并且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同时大学生的外显利他行为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但外显利他行为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一些学者认为,利他行为部分是由人类本能派生出来的,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利他行为是由于社会环境等因素造成的8。这就导致了个体可能存在內隐和外显利他行为两种倾向。就其內隐倾向,Bargh,J.A. &Pietromonaco,P(1982)曾经指出,个体力图以某种行为获得某种目标的多次重复,可以导致个体该行为的自动化和习惯化9。由于个体行为习惯化以后,环境中相关线索会导致个体前意识的、自动化心理活动过程,且这一过程不需要个体的意识性监控。本研究认为,利他作为大学生人格本质的一部分,通过生活事件的习惯和适应,并把这种行为内化到自己的认知行为体系中,从而利他行为也表现出自动化的特征。本研究还赞同以下观点,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概念的联结是个体头脑中网络联结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