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116.61KB ,
资源ID:2792749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9274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手机使用对手机依赖影响模式探讨doc 30页.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手机使用对手机依赖影响模式探讨doc 30页.docx

1、手机使用对手机依赖影响模式探讨doc 30页手机使用对手机依赖影响模式探讨(doc 30页)手机使用对手机依赖影响模式研究 学生组一等奖 本文章被浏览1509次 【摘 要】本文采用深描式结构分析法,寻找手机使用行为与手机依赖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通过引入手机人际关系与手机上网依赖两个中介变量,详细分析手机通话、手机短信、手机上网(手机娱乐、主动内容生产、信息获取、手机即时通讯及手机阅读五个因子)与手机依赖之间的相互影响,提炼出手机使用行为对对手机依赖的影响结构模式。【关键词】手机依赖 手机使用 影响模式【Abstract】In this paper, Method of Detailed Des

2、criptive Structure Analysis is used to fi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obile phone use behavior and the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Through the two intervening variable of mobile phon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mobile Internet depends, the paper will display a detailed analysis of interaction among

3、mobile phone calls, SMS, mobile Internet (including mobile研究对象多是年轻人,研究方法主要以数据简单统计、显著性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为主。主要领域有:(1)当代大学生是否患有手机依赖;(2)手机依赖的成因;(3)手机依赖与大学生特征的关系;(4)手机依赖与性格的关系;(5)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6)手机依赖是否是一种病症;(7)手机依赖的对策研究等。如80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一文作者认为手机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符号;手机已成为个体从社会网络中获取社会资本的重要工具;随时随地携带手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性的生活方式。 这篇论文调

4、查方法过于单一,仅仅做了简单的统计分析,同时对于手机依赖成因也没有过多的论述。再如应届大学毕业生手机幻听依赖现象调查及相关分析一文,作者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64名大四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然后对手机依赖幻听现象、相关因素、手机依赖幻听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进行讨论。 作者将手机幻听和手机依赖分开论述,文中应用大量定量分析方法,定性研究较少。在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一文,作者通过自编的手机依赖倾向量表(MDQ)对450名拥有和使用手机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女大学生在量表的去断性维度上人数要显著多于男生;(2)理科学生的各项得分都要比文科学生高,其中在量表的神

5、经性维度上出现了显著差异;(3)除了神经性以外,量表的其他的三个因子的得分都从城市、城镇、农村呈现出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其中突显性维度达到了极显著差异。最后,作者提出了相应的教育预防对策。 总体而言,这类研究一方面存在调查方法过于单一的问题,另一方面则理论深度有待加深。国外的研究将手机使用同手机依赖联系起来,同时研究的角度各异,关注点也各不相同。西班牙学者Mercedes Snchez-Martnez, Angel Otero在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ell Phone Use in Adolescents in the Community of Madrid (Sp

6、ain)一文中,认为高中青少年的手机使用要素与他们的手机密集使用行为(包括抑郁症候、社交孤立、毒瘾和酒瘾、学校受挫感以及手机依赖)之间的关联。通过对1328个高中在校生的研究,作者估算手机依赖的比例大约为20%。密集型手机使用与性别、出生地、家庭经济状况、是否吸烟、酗酒、抑郁倾向、手机依赖和学校受挫感相关。 日本学者Motoharu Takao, Susumu Takahashi, Masayoshi Kitamura在Addictive Personality and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一文中认为,手机的不合理使用与性格特征的关系,认为手机的不当使用与社

7、会性别、自我监视以及肯定动机紧密联系。研究发现这些易于上瘾的性格特征将有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手机的不当使用。 韩国学者Jee Hyun Ha、Bumsu Chin、Doo-Heum Park、Seung-Ho Ryu、Jaehak Yu在Characteristics of Excessive Cellular Phone Use in Korean Adolescents中研究与过度手机使用相关的可能性原因。通过对595位被访者的调查,作者发现潜在的手机过度使用人群有通过手机来自我认同的倾向,作者也认为这个倾向表现出更多的抑郁性症候,更高的人际性焦虑,和更低的自尊感。同时作者也验证,过度手机使

8、用行为与网络依赖表现出强相关。 J. Brian Rutland、Tilman Sheets和Tony Young在Development of a Scale to Measure Problem Use of Short Message Service: The SMS Problem Use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一文主要研究的是强迫性的发短信行为。文中他们编制了接受度较高、信度和效度都较好的衡量量表,他们认为这个量表可以用于上瘾性手机研究,尤其是技术性和行为性的研究之中。 JAMES G. PHILLIPS, SARAH BUTT, PGradDip, and

9、 ALEX BLASZCZYNSKI在Personality and Self-Reported Use of Mobile Phones for Games一文中认为手机作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移动设备,同时也可能会对社区产生一系列的问题。经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亲和性较差的人群更容易对手机游戏上瘾,经过深入分析研究者发现在人格特征与过度使用手机方面有着强烈的相关。 总体而言,国外的研究较国内的研究更加的深入,但是有一些可以增进的地方。比如在研究内容上,他们已经将视野放入到心理特征、手机使用行为等同手机依赖的关系之中,但是这些研究只停留在验证这些因素的相关性的基础之上。同时,他们只对较的固定群体,

10、比如某一中学的学生进行研究,其研究结论本身就有较大的局限性。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德寰教授最新提出的定量分析方法深描式结构分析法。深描式结构分析法在SPSS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对每种关联予以详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造变量间的相互逻辑关系以探寻所分析变量之间的逻辑结构与关联。这种分析方法创造性的解决了AMOS结构方程软件只能描绘线性逻辑关系的缺憾。深描式结构分析法既能找寻变量间的逻辑结构与影响关系,同时还能细化每种关联。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较好的描摹手机使用行为与现状、手机依赖情况,寻找手机使用行为与手机依赖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为了本次研究的结果能够代表手机

11、依赖在中国现阶段的实际状况,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同北京趋势洞见联手进行的“手机人项目”。此次调查为了收集到更客观和广泛的数据,问卷调查覆盖全国34个城市,这些城市不仅涵盖了我国不同发展程度的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同时覆盖了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东北、西北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对于样本的抽样方法是在以上34个城市进行简单随机抽样,以期能够覆盖到所有程度的手机依赖群体,从最大程度上还原我国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的原貌。本次调查共在全国34个城市中收回有效样本5016份。研究的基本思路对于手机行为同手机依赖之间关系的探求,根本上还是对于人的研究。自从手机诞生之日起,手机这种

12、可以脱离固定场所的个人无线通信系统就备受人们的青睐。从手机通话到手机短信,到现在正在全球蔓延的手机上网,手机的种种依赖也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些不同的手机行为依赖是同一种原因形成的依赖吗?同时,这些行为对手机依赖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传统的手机依赖(包括手机通话依赖与手机短信依赖)与手机上网依赖是不同的两种手机依赖。假设2:不同的手机使用行为对手机依赖影响不同。模型的建立与解释由于本研究设计的变量较多,因此对于变量的操作化就显得至为关键。这些变量既包括本文的研究对象手机依赖的操作化,同时也包括对手机使用行为的操作化。然而除此之外,为了更加清晰的透视手机使用对手机

13、依赖的影响,本文还将引入两个中介变量变量进行论述。根据本文假设1和假设2,本文建立的中介变量分别为手机人际关系依赖和手机上网依赖两个中介变量。(一)关键变量的操作化本文对关键变量进行操作化主要运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手机人项目”的调查问卷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因子分析,所得的结果进行分析。1.手机依赖的操作化 如表所示,问卷中关于手机依赖的问题经过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所得为一个因子,表示问卷假设比较符合手机依赖的情况。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加权得到手机依赖的分数,最大值为5分,最小值为0分,由此我们可以衡量手机用户的手机依赖情况。2.手机使用行为的操作化 根据因子分析所得的结果,我们将手机上网人

14、群的行为操作化为5个因子,分别为手机娱乐因子、信息获取因子、即时通讯因子、手机阅读因子、主动内容生产因子,并且在本文中详细分析这5种手机上网行为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在手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将手机上网行为只操作化为5个因子显然不够,但是为了将文本定量研究的一以贯之,本文将从这5种手机上网行为切入对手机依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3.中介变量1手机人际关系依赖的操作化 如表所示,所得为一个因子,表示问卷假设比较符合手机人际关系依赖的情况。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加权得到手机人际关系的分数,最大值为5分,最小值为0分,由此我们可以衡量手机用户的手机人际关系的情况。在本文中,手机人际关系将作为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

15、加入到对整体进行手机依赖的影响模式的建构之中。4.中介变量2手机上网依赖的操作化 如表所示,所得为一个因子,表示问卷假设比较符合手机上网依赖的情况。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加权得到手机上网依赖的分数,最大值为5分,最小值为0分,由此我们可以衡量手机用户的手机上网依赖的情况。(二)手机人际关系依赖与手机依赖在传统的手机使用行为中,手机可以与远方的人建立起人际关系。这在电话出现的时候就已经有的传统。在电话发展的初期,商业活动等就对电话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这不仅仅是因为当时电话的速度和意义丰富性都高于电报,也因为只有商业才能支付起高昂的。之后,电话才进入美国普通人的生活之中,电话购物、医疗急救开始服务于普

16、通美国民众的生活。 同时,另一群人开始使用电话进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系,他们选择跟不在场的他人进行交流,自此,电话开始成为人们社交活动的一个中介,通过电话人们不仅能听到远处的信息,同时可以获得情感的交流与人际关系的维系,而在由此正作用的不断强化之后,人们开始变得对电话产生依赖。而保罗?莱文森则认为,说话本身不花钱、不费力的特征正式手机之所以胜过电报的原因。 手机短信则将这种依赖继续深化,李理和杨伯溆认为,“手机短信可以悄无声息的在两个个体之间往返”,“通过想象自己身处于一个私人领域,公共场所的手机使用者便临时构建了一个与公共社会环境隔离开来的私人空间;而手机在家庭和办公室之类场所的使用,促使私

17、人空间以单个的手机使用者为中心,开始分化成一个个的个人空间。” 手机短信因为其使人们轻松脱离当下情境建立一个想象的“无声的私人空间”,也使得人们对其产生了与手机通话大为不同的依赖方式。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手机通话、手机短信、手机人际关系依赖以及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1.手机通话、手机短信与手机人际关系依赖方程:用人际关系指数做因变量,用性别(女性)、年龄、每日通话次数、每日短信数目作为自变量,通过异方差检验,得出以下方程。 由上表可知,年龄、通话次数与女性的相乘项、短信数目与单身的相乘项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5。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方程分别深描手机通话、手机短信与手机人际关系依赖之间的关系。(1)手

18、机通话的男性气质 每日电话数目与人际关系依赖相关,并且在性别身维度上显示出不同的人际关系特征。男性手机用户在每日电话数目多于30次时有比女性更高的手机人际关系依赖。我们认为,男性在超出正常的电话数目范围是出于工作原因而要进行的客户关系管理。我们通常的刻板印象是女性更对于手机通话更依赖,“电话开始在妇女和青少年中开始流行,这两个群体将他们自己定义为爱讲话的人。” 而透过回归方程的作图我们看到这种刻板印象的局限性。事实上手机通话女性化气质看法仅仅在手机通话次数较少或过多时才成立,超出正常范围的每日手机通话数目的手机重度依赖人群反而是男性,借用保罗?莱文森的说法:“即使手机问世之前,电话也是难以抗拒

19、的媒介,因为和电视不一样,它传递的是亲友和业务伙伴的声音。” 因此,手机通话是同商业化用途紧紧联系的,在这个维度上,手机是男性气质的。(2)手机短信的非单身属性 每日短信数目与人际关系依赖相关,并且在单身/非单身维度上显示出不同的人际关系特征。在每日35条及以下短信的的群体中,单身比非单身的人群对于人际关系的依赖程度更高。而在多于35条的人群中,非单身人群对于人际关系方面依赖更加明显,并且明显度大大高于单身群体。对于手机短信我们也有一个一贯的刻板印象,即发最多短信的人往往是最孤独、最需要表达,因此单身人群被认为发送手机短信最多。然而通过回归方程的作图可以看到其局限性。事实上发送短信最多的人往往

20、不单身,更多的短信应该是要发送给自己的情人、爱人或者家人,人际关系的维系需要更多的短信,同时更多的短信促进人际关系的进一步依赖。此时用手机的短信的表达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倾诉的自恋式表达,而是因为出于责任的对于爱的表达。2.手机通话、短信依赖与手机依赖(1)手机人际关系依赖与手机依赖的关系方程1:用手机依赖指数做因变量,用性别(男性)、年龄、每日通话次数、每日短信数目作为自变量、手机人际关系作为因变量,通过异方差检验,得出以下方程。 由方程可知,手机人际关系与手机依赖相关。方程2:用手机手机关系做因变量,用性别(男性)、年龄、每日通话次数、每日短信数目作为自变量、手机依赖指数作为因变量,通过异方差

21、检验,得出以下方程。 由方程可知,手机依赖与手机人际关系依赖相关。通过建立以上两个方程,我们可以得出手机依赖与手机人际关系依赖之间的逻辑关系:手机人际关系与手机依赖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一个的过程,而并非单因素决定过程。但由于本文篇幅有限,作图在此略去。(2)手机通话与手机依赖方程:用人际关系指数做因变量,用性别(女性)、年龄、每日通话次数、每日短信数目作为自变量,通过异方差检验,得出以下方程。 由上表可知,年龄、女性、通话次数与女性的相乘项、短信数目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5。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方程分别深描手机通话、手机短信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 每日电话数目与手机依赖指数相关,并且在性别身维度上

22、显示出不同的手机依赖特征。总体而言,男性比女性的手机依赖程度更高。就女性来看,最高的手机依赖出现在每天18次电话处,随后手机依赖程度有所回落,在36次处又开始回落。女性的手机依赖情况与女性对于人际关系的依赖变化趋势基本相似。男性的手机通话依赖的变化趋势则较为平缓,随着通话次数的增加手机依赖程度也在增强,这种依赖与男性对于电子产品的热爱是分不开的,同时与男性在手机通话维度上将生活与工作分野不是很明显有关。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男性在手机通话依赖较高反映了男性承受的社会压力、工作压力较大。 通过上文的梳理,我们可以简单的得出手机通话行为的手机依赖影响模式。在图4中我们可以看到,手机人际关系依赖在这种手

23、机行为中起了至为关键的作用。(3)手机短信与手机依赖 每日手机短信数目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呈现先高后第,最后持续长高的特点。对于手机依赖达到顶点的条数为60条左右,即每个月大约要发出短信1800条,这个数目让人惊讶。有学者(Berger和Kellner 1964,Parks和Robert 1998)认为,短信在人与人认识的初期,在两个人互动的过程之中仔细琢磨信息的意义和巧妙操控间隔的能力意味着其非常适用于关系的初期阶段。 同时,他们认为,短信已经成为青少年青春经历的一部分,青春期和青年期在短信的使用方面是独特的人生阶段(Frons和Brusdal 2000)。在网上转载率极高的一个帖子“80后偷偷

24、“变老”的20种表现”之中,第一个表现就是“不怎么爱发短信了,有什么事还是通个话比较好,并且喜欢长话短说。” 手机短信依赖仅仅是属于青少年的青春记忆,这与一个时代的人的集体记忆相关,同时也与一段朦胧的不知何以表达自己的年纪有关,而在那之后,人们对于手机短信的依赖将渐渐的转为较为理性的手机短信使用方式,而手机通话等更为“成年人”的方式将被成为他们进入成年人的世界之中。 同样,我们可以简单的描绘手机短信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影响模式。综合图4和图6,我们可以认为,尽管传统的手机使用行为(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在手机依赖方面表现出较大的不同,但通过分析与中介变量手机人际关系依赖之间的影响,我们可以认为传统的

25、手机使用行为(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依赖本质上是对于人际关系的依赖。(三)手机上网依赖与手机依赖1.手机上网行为与手机依赖(1)手机娱乐方程:用人际关系指数做因变量,用年龄、娱乐因子作为自变量,通过异方差检验,得出以下方程。 由以上方程作图如图7。 经过方程检验,娱乐因子与手机依赖相关。由上图可知,娱乐因子与手机依赖呈现正相关,越喜欢用手机进行娱乐的人对于手机的依赖感越强。人们对于游戏沉迷的传统由来已久,在网络游戏上得到最为深刻的体现。如今手机在线虚拟人生、在线视频等等也将进一步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提供给人们更多的娱乐选择,同时让人们更加依赖手机娱乐。(2)主动生产内容方程:用人际关系指数做因变

26、量,用年龄、主动生产内容因子作为自变量,通过异方差检验,得出以下方程。 根据以上方程作图8。 经过方程检验,主动生产内容因子与手机依赖相关。由上图可知,主动生产内容因子与手机依赖呈现正相关,越喜欢用手机进行主动表达的人对于手机的依赖感越强。主动性表达,主动的参与到网络内容的建设之中是网络时代最为可贵的精神,手机上网则把这种精神无限放大。不论是以记录自己生活为主的各种拍客,或者以发表自己意见为主的微博、BBS等,都越来越成为一种移动性的表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表达才能有回应,新周刊曾经讲过一个小故事:据说,北京有一个“妖娆男”,在中关村的肯德基上厕所,发现手纸没了,情急之下,掏出手机,发微博求援

27、。几分钟后,敲门声响起,手指送达。 也许这才是手机上网时代“交流”的真正意义所在。(3)信息获取与手机依赖方程:用人际关系指数做因变量,用年龄、信息获取因子作为自变量,通过异方差检验,得出以下方程。 由所得方程作图。 由图9可知,信息获取因子与手机依赖呈现负相关。越重视手机信息获取的人,对于手机的依赖度越低。这表明,注重信息获取的手机用户在手机使用行为上更加理性,在心理上对于手机的依赖性较低,手机依赖症状在这个人群身上不明显。 信息获取因子与其他几种手机上网行为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这种手机行为与戈夫曼所称的前台行为最为吻合。一个人如果使用手机上网在玩游戏、写日志、聊QQ或者看小说都可能介意别人

28、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而信息获取则更类似一种前台行为。这种行为最大的特点就是理性,因此,在其他四种因子无一例外的促进手机依赖的情况下,信息获取与手机依赖呈现出负相关。(4)即时通讯与手机依赖方程:用人际关系指数做因变量,用年龄、即时通讯因子作为自变量,通过异方差检验,得出以下方程。 根据所得方程作图如图10。 由方程可得,手机即时通讯因子与手机依赖呈现正相关,对于手机即时通讯的使用将正向促进手机依赖的程度。即时通讯的使用是网络依赖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机QQ等移动IM程序也成为大多数人在新买手机之后首先要安装的程序。即时通讯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生活中的一个习惯。(5)手机阅读与手机依赖方程:用人际关系指数

29、做因变量,用年龄、手机阅读因子作为自变量,通过异方差检验,得出以下方程。 由方程作图得: 经过验证,手机阅读因子与手机依赖呈现相关,手机阅读行为促进了人们对于手机的依赖。使用手机阅读是一种阅读形式,然而阅读的内容却未必可知。手机用户有的用来读报纸来关心资讯,有的则用来当做进入睡眠的催眠小说,同时还有一些学生用来当做上课的时候无聊的消遣,成为他们轻松走神的第一选择。这就是手机的魅力所在:无时不刻的可以逃脱别人的监管,譬如上课读小说或者上班看股市,同时手机也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譬如人们很难专注于做需要投入心力的事情,而跟你说话甚至做你左面的人正在干什么,你也永远不知道真相究竟是什么。最后,只有手机知道我们在干什么。2.手机上网行为与手机上网依赖方程:用手机上网依赖指数指数做因变量,用单身、性别(女性)、体制外工作、年龄、手机娱乐因子、信息获取因子、即时通讯因子、手机阅读因子、主动内容生产因子作为作为自变量,通过异方差检验,得出以下方程。 由方程可知,5个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