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7.96KB ,
资源ID:2792500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92500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老子读书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老子读书笔记.docx

1、老子读书笔记老子读书笔记【篇一:老子读书笔记】 老子读书笔记 两千多年前,当老子骑着青牛,吟哦着悠悠的歌谣,从容自如地通过函谷关,那紫气东来的传说就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此玄之又玄,妙之又妙的至奥真理,便在人世间绵延不绝,薪尽火传。那是怎样的一种智慧啊!从两千年前的农耕社会,到今天的信息社会,老子的哲学从来不曾黯淡过,即使今天这样快节奏、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老子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从老子的世界走过,浮光掠影地品味着老子精华的皮毛,依然徜徉在那样庞大、深刻的哲学中陶醉,反思,粗浅地留下一点自己的思考,聊以慰藉。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2、;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确,人世间价值判断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美与丑。譬如“燕瘦环肥”,譬如沙漠的雄浑与绿洲的甜美;譬如恐怖小说的刺激与言情小说的细腻。深入一些,看到秋天,有人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人却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看到大海,有人想到波澜壮阔,有人想到恐怖的海啸;看到京剧,有人当它是国粹,有人当它是落后的闹剧。对于善与恶更是没有严格的界限。谎言固然可恨,但对绝症病人来说善意的谎言可以延长甚至拯救人的生命;爱因斯坦提出来原子弹的理论,当年帮助盟军消灭了法西斯,但代价是几十万无辜平民的生命和如今足以毁灭地球n次的核危机。老子又曾言:“功成而不居,夫唯

3、弗局,是以不去”,我深以为然。;有功而不居,言之简单,行之甚难。自古帝王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残杀功臣,皆是因功臣功高震主,却不懂得急流勇退。袁隆平院士躬耕垄亩,在他的带领下,杂交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解决了中国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居功至伟。但他并不居功,仍然埋头田亩之间,任舆论高低评价,我自岿然不动。这样的功绩,又有谁能忘记?此乃高山仰止之境,令人歆羡啊! 老子曰“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即治民时,填饱人民的肚子,简化人民的心思,削弱人民的意志,强化人民的筋骨。事实上,这样做的确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自古统治者无不希望控制人民的思想,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激进手段到汉武帝罢黜百家

4、独尊儒术的蛮横措施,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民以食为天”,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是很容易满足的:你只要给他们一口饱饭吃,苛捐杂税还能让他们喘口气,他们是乐意安安稳稳当一辈子“顺民”的。而“饱暖思淫欲”,当人们告别了啼饥号寒的时代,还有余裕精力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时,当人们接受了过多的“先进”思想时,往往就会有别有用心的利用这种心理兴风作浪。所以,这的确符合封建社会统治者治国之策。但是,这种做法局限性很大,譬如在现代社会,如果这么做,人民终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浑浑噩噩,社会如何进步,科技如何发展?何况缺少自己的思想和知识,对人民来说百害无利。由此观之,老子这番哲学虽有道理,符合统治者的口味,却不见得是有

5、利于社会发展的良策。 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就是议论太多,就会陷入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境地,还不如守住虚静的原则。是啊,语多有失,话在精不在多,祸从口出就是很典型的。何况一个人发的评论过多,免不了自相矛盾,造成尴尬的局面。这也是“不如守中”的好处。老子有言:“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古往今来,这样的圣人确实流芳百世。从佛祖割肉饲鹰的传说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好言壮举,圣人退居身后而留名的比比皆是,弃命而保身的也不在少数。但这样的境界,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啊。这可能就是大道的一种境界吧。 老子曰:“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仍是说明了人要学会懂得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免得功

6、高盖主,这是符合“无为”的哲学内涵的。一个人过富,过于持权,难免居功自傲招致祸患。须知器满则倾,乐极生悲,但也有否极泰来,事与物都没有绝对的。老子还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即神奇的德生养万物却不加干涉,任其自由发展。这里也体现出了“无为”的神妙之处,不是不做,是做但不盲目去做,做了要任其自然发展。在对待“有”与“无”问题上,两千多年前老子就认识到万事万物的有无都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这体现了老子道家哲学的先进和重要意义。十二章中谈到圣人“去彼取此”,再一次让我感受到老子所谓的“圣人”的标准的先进。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从一出生就不可避免的卷入“欲”的漩涡中。有的人被

7、欲吞噬,见利忘义,背信弃义,为人唾弃;但总有少数人“不是本心”,成为世人典范,就是集大成的圣人了。虽无法要求每个人都是圣人,但每个人都应努力摒弃物欲诱惑,重视内在感受,这样对每个人的发展都是有好处的。 老子曰“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恍惚”。“道”对于常人来说,是虚无缥缈的,不着痕迹,难以捉摸。但是“道”真实存在,驾驭万物。“道”在自然中无处不在,或是蒲公英抽出新叶的那一抹稚嫩,或是枝头黄鹂婉转鸣叫的天籁之音。追求“道”的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保此道者不欲盈”,在尚未达到圆满之时去旧存新,获得新生的生命力。这不也是大自然草枯荣、四季更迭的真谛么?“万物并作”,“不知常,妄作凶”,包

8、容自然,也包容自己,这样才是“保道”之措。 “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就阐释出人世间的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自矜自伐自骄自傲者难成大事,难有大功。一个人无论成就有多大,一旦居功自傲,那么一定会限制他(她)以后的发展。譬如牛顿等人就是典型的例子。追寻道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这里老子字里行间都体现出他的“无为”“清静”的道家思想,我觉得很有道理。“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正说明了天下是一个神奇之物,要想治理天下,重要的绝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控制,有为就会落败,无为才是正道。这里又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事实上也是如此。李世民并未穷兵黩武大争天下,可是其怀柔笼络,被天下夷狄共尊为“天可

9、汗”,达到不争而治之效;相反,成吉思汗与忽必烈王朝南征北战,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版图面积最大的王朝,但是他们并未从思想上统一人民,导致人一走,该地王朝照旧,元朝真正控制的地域并不多。这可谓“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老子说“柔弱胜刚强”,这正是中国俗语云“四两拨 文摘:老子读书笔记)平天下,以暴易暴并非上策,即“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最下伐攻”。这种柔也是“无为”之道的体现啊。在老子上篇最后一章里,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很精辟地概括出道的特点。回想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时那抽象而令人困惑的道终于有了一点眉目。无为并非不为,那样社会停滞,还有什么进步可言?正如李老师所讲,

10、无为是顺其自然,不盲目地强求“为”,许多人正是误解了这点。而今,无为是最接近当今世人世界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哲学,可是在古代它是与统治者的利益相悖的,这也是为何儒家备受统治者青睐而墨、道大受排挤的一个重要原因。希望能有更多的今人悟“道”,能做到真正的“无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多么质朴而深刻的哲学思想道理!在两千多年前,“鸿蒙初始”的中国大地上,老子已率先认为“万物地球源于宇宙大爆炸,而生命源于无机物,进而形成有机物,通过进化产生细胞,一步步发杂化,最终演化到今日的高级生命形式。在物理学上,更是万物由最基本的原子构成的理论。我们自然不会自欺欺

11、人地认为老子那时已经认识到了什么“大爆炸”“原子”等等,那时划时代的也是不现实的,但是老子认识到万物生于无,从无到有这一思想就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不是那个时代常人可及的高度。老子对自然、对万物、对天与人的思考和感悟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思想对我们今人来讲依然有莫大的影响和帮助。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如此深言,在今日仍为我们所称道。所谓“物极必反”,正是此道。爱因斯坦幼时被认为是弱智,爱迪生幼时被称为白痴,霍金看似残废无能,但是他们无不是集大智慧、大胸怀于一身的高人。但他们看似“拙、愚”,不正是这个道理吗?不仅“人不可貌相”,而且看任何事都应该辩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我从老

12、子箴言中悟出的一个道理。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初读此句,不甚了了,但细细想来,不禁拍案叫绝:治理天下最理想的境界不正是“无事可做”吗?君王日理万机,在我看来是为了及时解决问题而不使问题集中堆积,须知“积重难返”啊,如果君王 将一切处理得当,那不是达到了“常以无事”的境界吗?如果非要等到“有事”时,恐怕就不是“小事”,就如叛军兵临城下,国之将亡了。推而论之,在现实社会中,各行各业的人们最高境界也是“常以无事”啊,不是引导人们不做事,而是及时完成该完成的工作,绝不推后和堆积,这样才不致留下祸患的苗头,免得遗祸无穷。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

13、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当然,这段话所说的善摄生者的奇遇和特异之处,就像老子所说的“盖闻”,乃是道听途说,有所神化,不足为信。这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以其无死地”因为没有致命要害这才是我深思之处。一个人有欲望,就有所求,就很容易别人利用。赖昌星之所以嚣张,是有所依仗,那就是他拉下水的诸多贪官污吏。其中不乏本来很是清廉的清官,但是依然免不了受赖牵连。秘诀就在于赖说过的话:“只要一个人有爱好,我就能拉他下水。”爱好,人皆有之,或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但是,赖抓住了人爱好所在,投其所好,叫人难以拒绝,很容易就达到官商勾结的目的。由此看来,“克己”及其重要,“清静无为”才是大道

14、。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墨家的“兼爱”思想,同样是讲同化而无贵无贱之分。万物皆生于道,那么贵贱高低就是人主观区分的了,其实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但是这里我却不同意这种看法了。人豢养牲畜,奴役它们,杀食它们,大多数人是默许而没有异议的,因为他们认为这理所当然。而少数僧人等会认为这是罪过,但是他们还是吃米饭,难道五谷杂粮就不是生命吗?难道就因为人这种生命比较高级就要牺牲它们吗?不是说万物无贵无贱吗?难道五谷牲畜活着就是为了服务人类、它们就不渴望自由吗?因此,我唯一不认同的就是贵贱之分这一观点,无论道墨。因为人类强大,这世界上任何其他生物都是人类

15、的猎物,都可以为人类服务,事实上自人类历史以来,一直是这样的,已经成为了自然法则,无所谓对错了。所以,在人类心中,是不会真正与万物相同的,即使融入自然,也会潜意识中视自己为仙,为主宰,而非凡尘。这就是我对“同”的看法。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就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般道理,说明福祸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袭也提醒人们,在得福时不要得意忘形,以免乐极生悲;在遇祸时不要唉声叹气,可能否极泰来。“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老子将大国比作雌性,因为雌性在冷静方面胜于雄性,而大国的静与动是关乎天下苍生的,我深以为然。大国不动则已,动辄惊人扰民啊。至今那

16、两次世界大战还使我们心有余悸。这恐怕也是我们称祖国为“母亲”的一个缘故吧。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告诉我们轻易许诺的人一定很少能守信;看事情太容易的,一定先遇到各种困难。这样的经验我们生活中都体验过。网络上流行一句话:一句“拿去”比一百句“我会给你的”还动听。是啊,轻言许诺往往造成以守诺的尴尬局面。事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无法预知未来和事情发展,那么轻易许诺和把事情简单化往往会带来困惑。但不是让人把一切复杂化,杞人忧天,那是没必要的只是提醒众人不要把事情简单化,以应对未知的危机。 老子说他的“三宝”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让我很好奇。今天,社会、国家都

17、要求我们“敢为天下先”,老子为何推崇“不敢为天下先”呢?仔细推敲来,其实老子说的是有道理的,我们把这两句中的“敢为天下先”混淆了。现在我们谈“敢为天下先”是要求青年人用于承担社会责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老子所说的是“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是谦逊和让贤,这样为自己赢来拥戴,二者意义大不相同,是我误解了。 老子讲他的理论“甚易知”而天下人“莫能知”,是因为“无知”,的确如此。老子的道太博大了,太深刻了,不是常人所能知道的。就今天而言,有多少人研究或是了解老子的道德理论,但又有多少人能深入真谛呢?老子自己也知天下人知道他的理论太大,“似不肖”,而他自己解释“若肖,久矣其细也夫”。之所以是圣人

18、,也正是知音甚少啊,而老子理论的精华,却是世人需要的。这就需要后人的推行了。老子讲“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令我有点不解。莫不是强而易折,弱而柔韧么?看来这里讲的不仅是人活着是软的死去就僵硬了这样可笑的道理,而是为人处世态度上的道理。为人不可太强势,须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啊。为人处世过于刚强会招致挫折,而柔弱圆滑才是正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自然的法则 不也是除去有余的补不足的而不使之过强吗?看来,这番道理要点在处理“强”与“弱”的关系上。 老子心中的桃花源,即“小国寡民”,使人们“老死不相往来”,这一点我很不赞同。是的,人们会爱惜生命,居住安逸,确实“无为”了,但是这时“不

19、为”啊。至老死都不相往来,不知世事发展,不知天外有天,如此社会如何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又怎样提高?我认为这是老子思想局限性的一点表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正符合“忠言逆耳”和“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的道理。两千多年前,老子已经悟出这样的道理,这样的道理可以跨越两千年长盛不衰,我们完全可以称之为“真理”了。这是老子的最后一章,又是这样哲理深刻的一章。 读罢,合上书页,闭目冥思,不绝怆然。老子其人,传奇也;老子其书,传说也。可是,如此醍醐灌顶之著,其理之深,不为大众所通,岂不遗憾哉?跨越两千年,与老子神交于彼,怡然自得,意趣盎然! 由于学识尚浅,阅历欠缺,在很多理解上难免肤浅,

20、也不乏断章取义之嫌,还希望李老师能够批评指正,谢谢!【篇二:老子读书笔记】 老子读书笔记 班级:国贸0901学号:1201090154姓名:周洋 经过很长时间决定我拜读了老子这本书,我没有选择国外经典著作,我相信在我们中华延绵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必定留下深厚的文化遗产,老子便是其中具有相当文化底蕴的作品之一。 在先秦诸子的众多著作中,老子遗留下来的道德经便是那时代最深邃最富有哲理的一篇。道德经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部用韵文写成的哲学诗,短短五千言,却蕴涵着极其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凝结着中国古代哲人的智慧,对两千多年来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极其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老子

21、道德经五千二百三十五字,古今中外解释者无数,我不敢妄自菲薄,评论是非,只是写下我读的总体感悟。 翻开老子的书,开篇即是这样有哲理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相信很多注释书中都有这样解释:“道”解释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等等。但很少与“德”联系起来。“道”与“德”,“道”并不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是个体修行也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相信通过对老子深刻的解读会了解其中内涵。

22、道经中第二篇章就说到要“以无为处世,以不言行教”,“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这段话体现出在辨证法方面,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作了哲学概括。他指出万事万物是对立统一的,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 由此老子在以后几章中阐述他重要的“无为”的思想,特别在其63章中“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欲不欲,学不学的治世方式” “以无为为有为,以无事为有事,以无味为有味,以不学为学。”太高深了,有些根本就很难从正面来理解,而必须通过反证的途径来帮助理解。虽然老子马上补充说了“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

23、细”,甚至后面又紧跟着用了整整一章(六四章)来加以阐述,说明这样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消极的不作为、躲事避事,而是高明睿智的采取种种努力来进行防微杜渐,防止祸害壮大后对社会对人造成巨大的破坏。 为无为,事无事。前面说过,老子一生都致力于寻找一条可葆国家长治久安的政道,老子的离开周室说明他对国家兴衰的必然现象的认识是很清楚的,可葆国家长治久安的政道是根本不存在的,于是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即寻找一条可以尽可能维持国家长久的途径。为无为,事无事就是他寻找到的答案之一,用防微杜渐的方式,将国家的一切祸害消灭在萌芽状态中。现代统计,春秋282年间,列国战争达483次,朝聘会盟450次,从开始的140多个诸侯国兼

24、并成了10多个。生活在春秋末期,官为守藏吏的老子,对于这些争斗的历史应该是很清楚的,对其造成的巨大灾难,对周室人民的损害,都应该是感受深切的,在他的眼中,春秋五霸所代表的含义,灾难多于荣光,否定多于肯定。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位霸主的确立,背后又有多少小国在疲于奔命?用多少人民的血肉来铸就?有为的背后是鲜血,有事的背后是灾难。有为的大前提往往是要花钱,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特别是生产活动还得不到保证的春秋时代,花钱必然是“其上食税多”,就会导致“民之饥”的结果,民饥的结果往往是产生动乱,从而威胁到统治,而与长治久安相背驰。所以老子主张“为无为,事无事。”尽最大的努力来寻求一个人民安稳的环境,防止巨大

25、悲剧的产生。主张“治大国若烹小虾”,不折腾,以寻求人民的安稳为治世的方策。 可以确定,老子同时注意到,仅仅是单方面寻求外部力量的安分,并不足以来维持国家统治长久的,同时还需寻求统治者自身维持谦恭的姿态和努力保持自身先进性,以免过度腐败而自亡,长握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谦恭地接受批评,像水一样善下百川,“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之不详,是为天下王。”通过这种近乎残忍而苛刻的否定批评方式,来维持自身的先进,达到维持统治的长久。 其实在历史上这种思想的确发挥过作用,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可以缓解人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一

26、定作用。【篇三:老子读书笔记】 老子读书笔记 在先秦诸子的众多著作中,老子遗留下来的道德经便是那时代最深邃最富有哲理的一篇。道德经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部用韵文写成的哲学诗,短短五千言,却蕴涵着极其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凝结着中国古代哲人的智慧,对两千多年来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极其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翻开老子的书,开篇即是这样有哲理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相信很多注释书中都有这样解释:“道”解释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等等。但很

27、少与“德”联系起来。“道”与“德”,“道”并不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是个体修行也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相信通过对老子深刻的解读会了解其中内涵。 道经中第二篇章就说到要“以无为处世,以不言行教”,“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这段话体现出在辨证法方面,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作了哲学概括。他指出万事万物是对立统一的,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 由此老子在以后几章中阐述他重要的“无为”的思想,特别在

28、其63章中“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欲不欲,学不学的治世方式” 为无为,事无事。前面说过,老子一生都致力于寻找一条可葆国家长治久安的政道,老子的离开周室说明他对国家兴衰的必然现象的认识是很清楚的,可葆国家长治久安的政道是根本不存在的,于是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即寻找一条可以尽可能维持国家长久的途径。为无为,事无事就是他寻找到的答案之一,用防微杜渐的方式,将国家的一切祸害消灭在萌芽状态中。现代统计,春秋282年间,列国战争达483次,朝聘会盟450次,从开始的140多个诸侯国兼并成了10多个。生活在春秋末期,官为守藏吏的老子,对于这些争斗的历史应该是很清楚的,对其造成的巨大灾难,对周室人民的损害,都

29、应该是感受深切的,在他的眼中,春秋五霸所代表的含义,灾难多于荣光,否定多于肯定。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位霸主的确立,背后又有多少小国在疲于奔命?用多少人民的血肉来铸就?有为的背后是鲜血,有事的背后是灾难。有为的大前提往往是要花钱,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特别是生产活动还得不到保证的春秋时代,花钱必然是“其上食税多”,就会导致“民之饥”的结果,民饥的结果往往是产生动乱,从而威胁到统治,而与长治久安相背驰。所以老子主张“为无为,事无事。”尽最大的努力来寻求一个人民安稳的环境,防止巨大悲剧的产生。主张“治大国若烹小虾”,不折腾,以寻求人民的安稳为治世的方策。 可以确定,老子同时注意到,仅仅是单方面寻求外部力

30、量的安分,并不足以来维持国家统治长久的,同时还需寻求统治者自身维持谦恭的姿态和努力保持自身先进性,以免过度腐败而自亡,长握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谦恭地接受批评,像水一样善下百川,“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之不详,是为天下王。”通过这种近乎残忍而苛刻的否定批评方式,来维持自身的先进,达到维持统治的长久。其实在历史上这种思想的确发挥过作用,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可以缓解人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一定作用。 关于第一章“道”的争辩: “道可道非常道”,古文写作不用标点,省了古人的笔墨,却麻烦了后世的我们。 印象深刻的是李老

31、师上课对于后面一句句读“欲”字之前还是之后断句争辩的分析,课后翻阅各种资料发现仅仅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的争辩就足以让人“晕”了。 最为广泛接受也是我想当然以为唯一的句读为“道可道,非常道”。 有趣的是,这一种句读也有不同的对三个“道”字的解释解释方式。 解释一: 第一个“道”和第三个“道”是一样的意思,且此“道”非彼“道”,这个“道”与世间真实存在的“道路”、甚至“道理”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它是思悟的大道,是认识天地万物、自然生命的方法之道,是天地万物、自然生命的本原之道、运动变化的规律之道。而第二个“道”是“说、说出”的意思。另外,“常”即“恒”,整句话可以翻译为:道,如果可以说出来,那就不

32、是永恒不变的大道了。意思很清楚,“道”是不可言说、不可形容、不可名状的,而且一旦说出来的,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不过,虽然无法说出来,但这并不等于说没有,真正的“道”不是语言文字所能够表达的,它能够,并且只能够以心会心、真切体会、默契感应。 解释二: 这是南怀瑾先生给的另一种解释方式。 (一)“道”就是道,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犹如元人马致远在秋思曲中所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异的原则性的道。 针对南怀瑾先生的这种解释方式,有人提出了质疑,是以第二种句读作为基础的“道可,道非,常道”。其依据是道教内部的秘传手本,太上老君道德真经的句读方式。理由是,“道”根本不是易中说的什么“形而上”,什么规律、法则之类,上述的第一种句读中所给“道”的解释实是照抄了朱熹的“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的观念,而把朱熹的“理”字改成了现代人了解的术语“规律”、“法则”之类。相反的,“道”应该是一切生命力之源,是指生命活动的本身,它无时不刻转化为万相,并且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