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7 ,大小:41.88KB ,
资源ID:27914413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91441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自考 马克思主义.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自考 马克思主义.docx

1、自考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1 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容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2 德国古典哲学:是指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在其形成、壮大和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哲学,包括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3 德国古典哲学的是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4 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它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谦配第。5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指

2、19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不仅不是公布扬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且对它进行了尖刻的嘲讽和无情的抨击。6 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和生物进化论。7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者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8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

3、,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文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9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革命性,科学性。10. 理想:是人们关于未来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11. 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1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生产的社会

4、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3.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他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唯心主义形式叙述)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4.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物相分离15.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16.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

5、同理想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麦必要基础。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第一章1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用这种理论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方法。3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4二元论:不论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6、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5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6主观唯心主义:是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7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8唯心主义哲学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心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9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机械性;直观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1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1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2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

7、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13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14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15实践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16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17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18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不论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则只承认运动,不论相对静观止。二者的共同错误在于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割裂。19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的重要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

8、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20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时间和空间。21实践的基本特点: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朴素作用和朴素制约。24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25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26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27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28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29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30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31矛盾的特殊

9、性有三种形式: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32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33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34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35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36肯定: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37否定: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38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3

10、9结果: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40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沿未实现的东西。41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42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43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44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45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46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47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48

11、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能迅速成长壮大,最终战胜旧事物;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4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不论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50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

12、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51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52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没有肯定。另一方面,肯定

13、和否定相互渗透。53规律:是一种本质的联系,是指规律是一种内在的、非表面现象的联系,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54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55规律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56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57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

14、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社会的产物。58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59.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的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60.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

15、的基础;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61.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和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6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亦物质基础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1 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

16、,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63.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犯“一点论”的错误。3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主次不分

17、,不抓重点,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导致“均稳衡论”。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包含、内在统一的。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视支流,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庸俗进化论、冒险主义、激变论。64. 辩证法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法否定观的意义: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

18、自身的否定,而不是单纯外力作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既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旧事物中积极成果。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批判地继承,既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外国文化应立足于中国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纳其有益的合理的内容,抵制其腐朽的、没落的东西。第二章1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2认识客体的含义: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

19、象。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唯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6认识主体的特点: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

20、有社会历史性;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7认识主体的结构:个体、群体、人类整体诸层次。8认识客体的特点:客观实在性、对象性。9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立是指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互区别的,然而二者又是同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0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1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在哲学上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前一条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一条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

21、根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这就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反映论的原则。12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哲学认识论。13不可知论:是一种错误的、消极的理论,它怀疑人的认识能力,不承认人类知识的客观性,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起着消极的作用。14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15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16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17感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

22、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17感性认识是如何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人们在实践中,最先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同认识对象发生直接的接触,产生感性认识。由于实践的继续,感性认识积累多了,

23、就会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出现认识的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18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意义: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有经过这一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19论述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每个时代的人的每次具体的认识,则具有无限性,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所以认识的有限性和认识的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20真理: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21谬误: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22真理的绝

24、对性的含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它存在的根据就在它自身,如果想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其存在的根据,必然会限入神秘主义。23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它需要进一步扩展;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24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是指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

25、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25论述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真理和价值的不同。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而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由此不难看出,真理和价值是有区别的,不可混为一谈。然而,真理与价值又是不可分的,又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第一,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人们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成功地改造世界,以这种实践的成果来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第二,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26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理的功能上。27真理的

26、功能有:指导实践的功能;再认识的功能;教育和激励的功能。28思想路线:是指一个阶级及其政党作为指导思想并用以支配行动的认识路线。29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30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揭示了以下对立: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可知论与不可论的对立;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32.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面。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道路必须借助于思维才能实现,即必须对感性材料

27、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辩证运动,也就是人们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过程。33.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的。这是因为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1 从客体方面来看:其一,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盾构成的复杂统一体;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

28、本质有个逐渐显露的过程;其三,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从认识主体方面来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3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原理及其理论: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是指:第一,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第二,人的实践和人的认识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实践能够对人类一切认识做出检验。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第一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可能

29、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第二实践对真的检验具有反复性。2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不可分的,任何夸大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可以防止把人的知识变成绝对不变的教条;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可以使人们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斗争。3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常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第二,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第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精髓;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样,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张在实践中检验

30、真理和发展真理。第三章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3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诸种自然条件的总和。4人口因素: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因素的综合范畴。5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6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它具有复杂而精微的过程,由诸多因素和层次构成。7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低级

31、层次,它是特定阶级、民族、社会集团或个人,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不系统的社会意识,表现在人们的情感、情绪、愿望、要求、风俗、习惯、传统、自发倾向和社会风气等等之中。8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亦称社会意识形式,它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具有抽象化、系统化的特征。9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10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11个体意识:即社会成员的个人意识,其内容有社会成员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人对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反映的对象意识。12群体意识:是指各种社会群体的意识,其内容是群体的自我意识和群体对其所处社会关系的反映的对象意识。13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14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15经济基础: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