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5 ,大小:161.31KB ,
资源ID:2787649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8764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石斑鱼工厂化育苗水体人工生态系统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石斑鱼工厂化育苗水体人工生态系统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x

1、石斑鱼工厂化育苗水体人工生态系统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硕 士 学 位 论 文 题 目:石斑鱼工厂化育苗水体人工生态系统的研究目录摘 要作者用定时定量加入虾片和微生物制剂的方法进行石斑鱼育苗。水体中微生物可分解虾片、各类生物的排泄物和残体;微生物又被水体中自然出现的一些微型浮游生物所利用;投入的轮虫、桡足类可摄食微型浮游生物、单细胞藻类等;石斑鱼苗则摄食轮虫、桡足类。育苗过程中,定时测定育苗水面的光照、水体的水温、盐度、pH、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活性磷、总磷等理化指标,研究了这些指标的变化规律。测定了水体浮游细菌生产力、浮游动物对细菌的摄食作用、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牧食力、鱼苗对浮游动物的摄

2、食与生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育苗水体主要理化因子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育苗期间,水温变化范围26.230.2、盐度3132、光照2084540lux、DO含量6.867.99 mg/L。水体pH值,在育苗前期随育苗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之后趋于稳定,育苗期间pH值变化范围7.438.08;NH3-N、NO2N、NO3N含量随育苗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三者有类似的变化趋势,水体中氮素的主要来源有虾片、饵料残体及排泄物,育苗期间“三氮”的变化范围,NH3-N为0.071.83 mg/L、NO3-N为0.64.9 mg/L、NO2-N为0.0050.576 mg/L,非离子氨最高值为0.10mg/L,未

3、见鱼苗急性中毒现象;活性磷(PO43-)和总磷含量也随育苗时间推移而增加,育苗期的活性磷含量变化范围0.041.15 mg/L、总磷含量变化范围0.281.59 mg/L。育苗过程中,加入的虾片和EM菌对水化指标有重要影响:虾片被微生物分解成有机酸,水体pH值明显降低,“三氮”和总磷含量增加;加入EM菌加快虾片、生物残体及排泄物的分解,使水体pH降低,通过加快氨氮向硝酸盐的转化,使氨氮含量降低,由于微生物利用水体中的硝酸盐,同样有使硝酸盐氮含量降低的作用,EM菌在水体中能有效降低活性磷含量,没有降低总磷含量的作用。讨论了育苗水体通过加入虾片、EM菌而保持水质相对稳定的机制问题。2采用原位实验生

4、态学方法对育苗生态系统中浮游细菌生产力进行研究。育苗期间,三种不同处理的育苗水体的细菌生物量几乎都随着育苗时间的延续而增多;相同时间的取样、不同处理的菌1、菌2、菌3组的平均细菌生物量分别为491.64gCdm-3、809.72gCdm-3、1200.14gCdm-3,即菌1菌2菌3,表明增加微生物制剂和虾片的投入量都使育苗池中细菌生物量的增加。随着育苗时间的推移,不同处理的三个组的细菌生产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总体上,育苗后期的细菌生产量比前期高;不同处理的菌1、菌2、菌3组的平均细菌生产量分别为255.04gCdm-3d-1、344.50gCdm-3d-1、423.34gCdm-3d-1,即

5、菌1菌2菌3,同样表明增加微生物制剂和虾片的投入量都使细菌生产量的增加。细菌生产量与细菌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r= 0.658,n= 15),而与水温没有表现出相关关系(r=-0.237,n=15);细菌的日变异系数与水温(p0.01,r= 0.642,n=15)呈显著正相关。讨论了在工厂化育苗生态系统中,虾片、EM菌加入量与细菌生物量、生产量的关系,以及细菌生产量与水温的关系问题。3采用原位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育苗水体中浮游动物对细菌的摄食作用。浮游动物对细菌的生长与繁殖有控制作用。在水温26.230.2、盐度3132的条件下,浮游动物对细菌的摄食量272.9gCdm-3d-1;浮

6、游动物摄食量占细菌生产量的84.8%。其中,小于3m浮游动物对细菌的摄食量为86.3gCdm-3d-1,占浮游动物总摄食量的21.3%。讨论了浮游动物对细菌摄食量与细菌生产量的关系,以及影响细菌被摄食量的因素;此外分析了在石斑鱼育苗中小于3m浮游动物摄食的重要性。4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研究了育苗水体浮游动物摄食浮游植物的牧食力。育苗池中,出现浮游植物16种,平均生物量2.22106cells/l(0.391mg/l湿重);出现浮游动物14种,平均生物量5.10104 ind/l(14.34mg/l湿重)。水体中浮游动物以轮虫和桡足类为主,对浮游植物的滤水率为108.36ml/(Lh),浮游动物

7、个体的滤水率为2.18l/(indh);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牧食率为0.98mg/(Lh),浮游动物个体的牧食率为2.13102g/(indh)。讨论了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摄食的研究方法、石斑鱼育苗水体浮游动物滤水率低等问题,认为石斑鱼育苗水体中浮游动物密度太高,影响了浮游动物的正常生长。5测定了育苗过程中斜带石斑鱼鱼苗的生长与摄食。在水温26.230.2、盐度3132时,仔鱼第3d开口摄食,第3d和第4d的摄食率较低,以后的摄食率达到100%;开口期仅有部分个体成功摄食轮虫,饱食率逐渐提高。3日龄仔鱼平均全长1.57mm,平均体重0.067mg,摄食量0.0018 mg,饱满系数2.69%;1

8、3日龄鱼平均全长3.55mm,体重0.412mg,摄食量增加到0.1080 mg,饱满系数26.21%;27日龄平均全长16.82mm,平均纯体重为74.45 mg,摄食量2.25 mg,饱满系数3.02%。11日龄时,水温27.8,投喂轮虫,半数个体饱食的时间35min,饱食个体胃排空时间1h40min,日摄食量为0.401mg,日摄食指数83.54%;26日龄时,水温26.2,投喂桡足类,半数个体饱食时间28min,饱食个体胃排空时间2h45min,日摄食量为5.422mg,日摄食指数7.47%。在34日龄,不易找到饱食个体;57日龄,饱食量0.0280.046mg轮虫;913日龄,饱食量

9、为0.0710.173mg轮虫;1523日龄,饱食量为0.2410.487mg轮虫和桡足类;25日龄的饱食量1.334mg桡足类,27日龄为2.444mg桡足类。鱼苗7:00左右开始摄食,白天连续摄食,夜间均不摄食。从初孵仔鱼开始到育苗27d,鱼苗平均日均增长量为0.45mm,体重平均日均增重3.42mg。全长(LT/mm)与日龄(D/d)的关系式为LT=1.2184e0.0843D,体重(W/mg)与日龄(D/d)的关系式为W=0.0605e0.217D。讨论了斜带石斑鱼仔鱼开口饵料和摄食特点等问题。关键词:斜带石斑鱼,工厂化育苗,人工生态系统,EM菌,理化因子,细菌生产力,牧食力Abstr

10、act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石斑鱼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倍受关注的名贵海水鱼类,由于自然资源的衰退,石斑鱼人工苗种繁育技术研究倍受重视,希望通过人工繁育获得优质、满足养殖生产需要的苗种,推动养殖的发展。人工育苗是解决苗种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作者使用一种新的石斑鱼育苗方法:定时定量加入虾片和微生物制剂,利用微生物分解虾片、各类生物的排泄废物和残体;微生物又被水体中自然出现的一些微型浮游生物(如原生动物)所利用;作为饵料投入的轮虫可摄食微型浮游生物、单细胞藻类等;育苗后期作为饵料投入的桡足类,摄食微型浮游生物、轮虫和藻类等;作为培育对象的石斑鱼苗则摄食轮虫、桡足类。新的育苗方法有希望克服几

11、个不易解决的问题:1)提供了石斑鱼的开口饵料。石斑鱼育苗的难点之一在于如何解决幼苗开口期的营养需求。有人用双壳类和海胆的受精卵、双壳类的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作为石斑鱼的开口饵料,但投喂受精卵对水质影响较大,不宜掌握,有时材料难于得到。本实验利用水体中出现的微型浮游生物作为仔鱼的开口饵料。2)石斑鱼育苗前二周,因仔鱼太小,对育苗池换水相当困难。常用的育苗的方法是接种单胞藻类,用于吸收水体营养盐,防止营养盐在水体积累,维持水质稳定。本实验是在育苗水体中构建了一条碎屑食物链,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微生物和藻类利用水体中溶解的无机盐,避免无机盐在水体中快速积累,从而保持水质相对稳定,达到育苗前二周不

12、换水的目的。3)轮虫、桡足类作为石斑鱼的饵料投入到育苗水体,当天不可能全部被鱼苗摄食,总会存留一部分,本实验的育苗方法中,育苗池中存在丰富的微生物、微型浮游生物,成为了轮虫、桡足类的饵料,保证后者不会因饥饿降低其作为石斑鱼饵料的价值,有利于提高石斑鱼的成活率。本研究通过测定水体中理化因子变化、各类组成生物的数量变动规律,研究、分析育苗水体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旨在改进、优化石斑鱼育苗技术,提高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稳定性,建立标准化的育苗技术。所设计的石斑鱼育苗水体作为一个微型生态系统,尽管需要不断地输入能量和物质才能保持相对稳定,但仍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本研究也将为微型水环境生态

13、系统研究积累资料。 第一章 文献综述1 水产养殖人工生态系统的研究现状水产养殖生态系统是封闭或半封闭的养殖生态系统,属于人工或半人工生态系统。其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结构较为简单,食物链较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受阻或某些环节被切断,这就决定了该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小、稳定性弱。外界因素如天气或季节的变化和人工的调控措施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养殖生态系的大幅度改变。通过了解养殖对象及其对水环境的需求,掌握养殖生态系统中诸因子的动态变化规律,是指导养殖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建立及养殖取得成功的基础,进而提高物流和能流畅通的综合养殖体系?,从而实现养殖生态系的可持续发展。1.1 养殖生态系理化因子的研究 关

14、于养殖生态系统中理化因子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师吉华1对养殖水体适宜理化因子分析时指出,保证水中DO不低于57mg/L是水生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适宜的pH值范围应为6.58.5;养殖水体内硝化作用主要受pH、DO等因素影响,当DO浓度小于6mg/L时,硝化速度随DO增加而加快,硝化作用的适宜pH范围以弱碱性为好,以pH=8.4最好;在养殖生产上规定NH3-N的浓度不得超过0.025mg/L;NO3-N也能被藻类迅速吸收利用,在一般施肥浓度下,对其它饵料生物及鱼类无不良影响;磷是一切藻类都必需的营养元素。对虾工厂化养殖水环境的基本特征为:水温、盐度和DO完全可以人为控制;pH和叶绿素A(Chla)

15、在短时间内可以被人工调控,但无法长时间控制其变化趋势和变化幅度;而氮、磷营养盐的浓度和变动则无法人工控制2。孙舰军等3认为如果虾池中有机污染严重,微生物大量繁殖,致使COD升高,pH值和DO降低,氨氮、亚硝酸盐、H2S等大量产生,再加上高温等不良因素,就会对虾体产生不良影响,掌握虾池生态系统中诸因子的动态变化规律并用以改良水质是养虾业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臧维玲等4认为1.68mg/L可作为罗氏沼虾育苗生产中NO2-N含量的警戒值,并认为NO2-N大于0.30mg/L,NH3-Nm大于0.11mg/L时,会不同程度地降低幼体成活率,减缓幼体发育变态速度,影响生产效益。毕英佐,李桂峰等5也同样认为

16、NH3-Nm含量应控制在0.11mg/L以下。张海发等6研究了温度、盐度及pH对斜带石斑鱼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仔鱼生存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432,最适温度范围是2426;仔鱼生存的适宜盐度为1040,最适生存盐度为1530;仔鱼生存的适宜pH是5.59.0,而最适pH是7.08.5。凌伟专等7研究了欧洲鳗鲡池塘养殖水质理化因子周年变化,主要对溶氧、pH值、总硬度、总碱度、NH4+-N、NO2-N、NO3-N、总氮、磷酸盐、总磷及COD含量的研究。杜兴华等8研究了重盐碱地池塘养殖期水体理化因子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各塘总碱度平均值为2.124.29mmol/L;pH为8.

17、378.96,极值范围为8.1010.39;总硬度含量较高,各塘平均在8.0814.35mmol/L,极值范围为7.0517.20mmol/L;养鱼池塘的Ca2+含量大于Mg2+含量,而养虾池塘Mg2+含量大于Ca2+的含量;氮的含量较适合浮游植物的生长,而大部分养虾池塘总磷的含量很低,但养鱼池塘总磷含量相对较高。张卓等9研究了淡水养殖池塘水质调控技术,结果表明,养殖池塘中多余的肥料和残饵碎屑的沉积与分解,使得底泥和水体中的营养盐、有机物浓度升高,透明度下降,从而引起一系列问题:COD升高、耗氧加剧、DO和底泥pH降低,一些有毒物质在水体中大量积累,水质恶化。田春雨等10研究了养殖海水初始pH

18、值对硝化作用影响,结果表明,水体硝化作用受到pH的影响,硝化作用适宜的水体pH范围为弱碱性;在水体初始pH值为8.10时,硝化的速率为2.416mol/ ( ddm3 ) ,水体的硝化率达到最大;硝化作用基本符合一级反应的动力学模式。王华,李勇等11研究了工厂化养殖半滑舌鳎生长、摄食和水质的变化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氨氮、COD等水质指标相对浓度与体重阶段呈负相关。姜增华等12综述了国内有关罗氏沼虾育苗水质及调控的研究,主要包括人工配制海水中K+、Ca2+、Mg2+的浓度和比例,三态氮、溶解氧、盐度、H2S等主要水质指标的研究成果。所有这些研究都为人工养殖水环境调控提供科学理论依据。1.2 养

19、殖生态系生物因子的研究1.2.1 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是养殖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生产者,它代表了食物链的底层,是水体食物链的启动者。张扬宗13在中国池塘养鱼学中报道,我国淡水高产鱼池初级生产力多为510gO2m-2d-1。沈国英等14进行了对虾养殖早期虾池初级生产力及其作用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初级生产力为60.39274.50mgC/m3h,叶绿素含量:9.6945.20 mg/m3,大部分虾池的浮游植物优势种是硅藻,但有的池子也出现甲藻占优势,通过生产实践证明,虾池施肥增殖浮游生物在提供幼虾食物能量和稳定水质方面有重要意义。阎喜武等15用黑白瓶测氧法研究了虾池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虾

20、池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为(5.452.36)gO2/(m2d),日P/B系数为2.39(0.676.66),浮游植物对太阳有效辐射的利用率为0.78(0.242.18)%,浮游植物毛生产量到虾产量的转化效率为7.41;回归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太阳有效辐射量是决定虾池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大小的主要因子。磷是虾池营养盐的第一限制因子,氮是第二限制因子。刘国才等16研究了对虾养殖生态系不同粒级浮游生物呼吸率和初级生产率的测定,结果表明,小型、微型及超微型浮游植物的生产率平均分别为0.04,1.26及0.15 mg/(dm3d),占相应粒级浮游植物总生产率的3 %,87 %及10 %;不同粒级浮游

21、植物呼吸率的大小顺序为微型、超微型、小型。刘信安等17认为藻类对氮、磷营养盐的吸收之间存在关联性,随着氮、磷浓度增加,藻类对磷、氮的吸收逐步增加,最终将会到达一个稳定吸收度。朱生博,王岩等18研究了不同放养和管理模式下三角帆蚌养殖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和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实验期间,围隔内浮游植物数量和质量平均值分别为0.351091.26109 indL-1和3286mgL-1,初级生产力平均值为4.115.45gO2m-2d-1,水呼吸为2.394.12gO2m-2d-1,初级生产力与水呼吸的比值为1.251.99。鱼类对浮游植物的大量摄食并不能使浮游植物的生物量降低,这是因为更小型的藻类得以

22、增殖,而鱼类对浮游植动物摄食则会减轻浮游植物所承受的摄食压力,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因而上升,鱼产力也会得到提高9。1.2.2 次级生产者 作为次级生产者的浮游动物几乎存在于各种类型水体中,和其它水生动物比较,它们的数量较多,个体较小,主要以浮游植物、细菌、碎屑等为食,自身又被鱼类或其它水生动物所摄食,成为养殖经济动物的天然饵料,将物质和能量逐渐传递到上一个营养级。因此浮游动物在人工养殖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浮游动物主要是淡水耐盐种或喜盐种,一些是典型的盐水种,浮游动物优势种有团焰毛虫、双环栉毛虫、锥瓶口虫、瓜形膜袋虫、旋回侠盗虫和绿色前管虫(原生动物);褶皱臂尾轮虫、暗小异尾轮虫、萼

23、花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卜氏晶囊轮虫、简单前翼轮虫、角三肢轮虫和针簇多肢轮虫(轮虫);微型裸腹蚤和长肢秀体蚤(枝角类);细巧华哲水蚤、近邻剑水蚤和台湾温剑水蚤(桡足类)19。卢敬让等20研究了虾池实验生态系统浮游纤毛虫种群增长和生产量估测,结果表明,养殖期间(温度为22.629.7)优势种具沟急游虫(Strombidium sulcatum)世代时间为6.5419.80h,其种群增长率为0.0350.106h-1,种群增长受温度和食物量的影响。卢静等21认为,滤食性动物的滤食作用降低了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甲藻在浮游植物中的比例,罗非鱼优先滤食大型桡足类,使小型浮游动物增加,从而提高

24、了浮游动物的总生物量,而扇贝则优先滤食浮游动物的小型种类。张清靖等22对河蟹生态育苗池桡足类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育苗池中有近亲真宽水蚤(Eurytemor affinis)、细巧华哲水蚤( Sinocalnus tenllus)、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指状许水蚤(Schmackeria inopinus)、咸水剑水蚤( Halicyclops sp.)、裂囊猛水蚤(Schizopera sp. )、异水蚤(Acartiella sp.)等7种桡足类。其中,近亲真宽水蚤和细巧华哲水蚤为优势种,平均密度分别为233ind/ L和92.3ind/L,桡足类的密度变幅为

25、201540ind/L。李继秋等23研究了海水养殖水体周丛纤毛虫的群落结构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实验结果经多元统计分析表明,周丛纤毛虫群落结构中的大部分参数与养殖水体的环境因子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物种数量和均匀度指数均与氨态氮浓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均与氨态氮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 0.05);丰度和物种数均与可溶性磷酸盐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多样性指数与细菌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p 0.05)。周丛纤毛虫群落具有良好的自我维持和修复能力,并能较好的响应集约化海水养殖水体环境的变化。次级生产者的深入研究对了解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起着关键作用。1.2

26、.3 分解者作为分解者的细菌是水域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和生产量在水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重要作用。细菌在生态碎屑食物链“TOC细菌细菌捕食者养殖动物”中既是分解者同时又是生产者,将营养能量一一逐步传递到经济产量中。集约化长时间养殖使养殖水域底部积累大量的残余饵料、排泄废物、动植物残体以及有害气体(氨、硫化氢等)。微生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水产养殖环境和养殖对象,很好地分解养殖生物排泄物、残饵以及浮游动植物残体等有机物,净化了环境,同时微生物在水质净化中通过氧化、还原、光合、同化、异化等把有机物转变为简单的化合物,保证水质的正常功能,从而保持水生生态系统中水生生物、病原、水

27、质间的平衡24。郭平等25研究了对虾养殖池水域环境细菌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对虾养殖池水中异养菌和弧菌的数量变化与水温的变化趋势相同;67月末,细菌增长比较缓慢;8月初开始,细菌数量增长较快,8月中旬达到全年的最高值,异养菌为3.4105cell/ml,弧菌为1.9105cell/ml,而后随着水温的下降,水中细菌逐渐减少。高尚德等26研究了中国对虾养成期间虾池水体和底质中细菌含量的变化时指出,细菌代谢可以减少养殖池塘有机碳的积累、加速营养元素的再生、促进浮游植物的繁殖、保持良好的水质。刘国才等对虾池细菌的研究时指出附着细菌数与水体总悬浮颖粒数关系最为密切,与水温及总细菌数也具有显著相关性;但

28、与水层POC及DOC含量却未呈现显著的相关性。实验期间每个围隔浮游细菌的呼吸量、生产量及对腐质碳分解量分别为底泥细菌的2.08倍、2.49倍及2.20倍。浮游细菌、底泥细菌合计分解围隔收入总有机碳的30%(浮游细菌20%,底泥细菌10%),其中10%转为细菌碳,20%用于细菌呼吸消耗27,28。申玉春等研究了凡纳滨对虾高位池的细菌数量变化,结果表明,试验虾池水层细菌总数变化在2.3110687.2106cfu/mL之间,平均为29.72106cfu/mL。异氧菌数变化在0.4810461.2104cfu/mL之间,平均为12.18104cfu/mL。水层中细菌的水平和水层分布有一定的差异,但不

29、十分显著,水层中细菌数量有明显的昼夜变化29。细菌对维持养殖生态系统水质稳定起着关键作用,对此方面的研究有望进一步了解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 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2.1 微生态制剂的定义微生态制剂,又称益生菌、利生菌、活菌制剂或益生素。Park等(1974)首次将微生态制剂定义为有助于肠道菌群平衡的微生物和物质(可能含有抗生素) 30;1989年Fuller将其定义是通过维持肠道内微生态平衡而有效影响宿主动物的活微生物31;Gram等在1999年32拓宽了定义范围,认为是一种活的微生物辅助剂,可以通过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对宿主产生有益的影响。Kozasa(1986)首次将微生态制剂应用于水

30、产养殖,用一株从土壤中分离的芽孢杆菌处理日本鳗鲡而降低了由爱德华氏菌引起的死亡后,微生态制剂的研究便得到迅速发展33。到2004年邱宝生等34对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时总结,微生态制剂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对动物和人无毒害;对消化道内的酸和胆汁有较强的耐受力;发酵中能产生抑菌物质;容易培养增殖;加工成饲料后有较高的存活率;不与病原菌杂交。2.2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目前,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涉及到微生态制剂中的芽孢杆菌、枯草杆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EM菌等。随着水产养殖业的日益发展,微生态制剂因其环保优点备受人们重视,在水产养殖上主要应用于净化水

31、质,饲料添加剂和病害防治。2.2.1 用于净化水质2.2.1.1 芽孢杆菌芽孢杆菌(Bacillus sp)具有稳定性好、抗逆性强、存活率高等优点。目前,芽孢杆菌在我国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三途径:净化水质;防治病害;饲料添加剂35。张庆等36每隔25d向罗非鱼养殖水体中添加以芽孢杆菌为主的微生物复合菌剂能明显改善水质条件,有效降低氨氮与亚硝酸盐,营造良好的水色,促进罗非鱼的生长。这是由于益生菌进入养殖水体后,发挥其氧化、氨化、反硝化、解磷、硫化、固氮等作用,把养殖动物的排泄物、残存饲料、动植物残骸等有机物迅速分解为二氧化碳、硝酸盐、磷酸盐等,为单细胞藻类生长繁殖提供营养。单细胞藻类的光

32、合作用又为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微生物及养殖动物的呼吸提供溶解氧,构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使养殖池内的菌藻趋于平衡,维持良好的水质条件。芽孢杆菌对亚硝酸盐氮的降幅与用量有关,其中以32g/m3和40g/m3两个剂量组的降解效果最佳,施放菌剂48小时后,亚硝酸盐氮含量从起始浓度0.301mg/L降低到0.067mg/L,有效去除亚硝酸盐氮0.234mg/L37。最近几年,枯草芽孢杆菌制剂开始应用于水产养殖上,并且取得良好效果。在养殖水体中加入特定的枯草芽孢杆菌,能迅速而有效的降低水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并对水中溶氧的影响较小,能够有效地改善养殖水体的水质状况38。同时有学者研究称枯草芽孢杆菌能显著净化水质,但使用后会暂时性增加耗氧39。陈静等研究结果也指出,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后,池水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比对照池显著降低40。孙冬岩等在枯草芽孢杆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