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3 ,大小:1.47MB ,
资源ID:2786246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8624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一辑杭州塘栖中学.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一辑杭州塘栖中学.docx

1、第一辑杭州塘栖中学江南水乡名镇塘栖 编者:王永 塘 栖 中 学 校 本 课 程江南水乡名镇塘 栖目 录第一章 古镇史略第二章 旧时镇貌第一节 塘栖的河流与桥梁第二节 塘栖的住宅建筑和廊檐第三节 塘栖的古迹遗存与考察第三章 特产富饶第一节 花果飘香四时鲜第二节 鱼米之乡第三节 丝绸之府第四节 商业繁荣第四章 人文荟萃第五章 名人与塘栖第一节 塘栖的名臣第二节 塘栖的图书收藏家第三节 塘栖的书画家第四节 塘栖的名医第五节 法学家何思敬第五章 民俗风情第一节 塘栖旧时的年节第二节 塘栖的灯会第三节 塘栖的蚕桑节第四节 塘栖的龙舟会和迎神庙会第五节 塘栖的酒楼茶肆 第六节 塘栖的饮食第一章 古镇史略

2、千里运河逶迤南下,昼夜不息地缓缓流淌,河面微波细浪。百舸千舟,风樯帆影,商旅云集。两岸绿荫红果,粉墙黛瓦。如果将京杭大运河比作一串美丽的珠链,塘栖即是其中一颗光彩耀目的明珠。清唐栖志载:史前480年,越王勾践兵败退守会稽之时,曾于塘栖武林头筑关防,建宅居。隋朝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修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杭州)的大运河,全长4800余里。其中江南河自京口(今江苏镇江)引长江水贯穿太湖流域至余杭,把江南大地贯通起来。不过,在宋代之前, 桐乡到杭州之间的运河河道是经临平而过的,南来北往的车马舟楫沿上塘河而行。南宋建炎元年(1927),宋高宗赵构由扬州移驾杭州,以及后来

3、几次北上抗金,御舟都是泊于临平。宋金之间使节往来亦于临平设馆间歇。北宋前,塘栖一带称下塘。武林港至北新桥(今义桥附近),数十里水路风波险恶。浅狭处几乎不通舟楫,水路阻塞;开阔处港湾歧出,既无堤塘可依,又缺桥梁可渡,陆路断绝。当时,杭州已成为繁华的都城,而塘栖依旧是水网之乡,渔民散居在墩渚之上,以打渔、采桑为业,未成村落。直至宋代中期,随着村人日多,才设下塘寨、下塘巡检所等机构。塘栖的兴起,与运河的疏通有着密切的联系。元代末年,以操舟运盐为业的江苏泰州人张士诚自高邮起兵,据吴中后又称吴王。他占领江浙两省后,兵甲数十万,定国号大周。元至正十九年(1359),张士诚为疏通军饷粮草的调运,发动军民20

4、万人,开浚自武林头到北新桥,又至江涨桥的河道,全长46里,宽20丈,名为新开运河,也称官塘运河。自此,塘栖至杭州的水路开通了,北上南下的客船都泊宿于此,塘栖渐渐形成集市。明代正统七年(1442年),浙江巡抚周忱上报朝廷,筹措资金,动员民工倾全力修筑北新桥至崇德县界的塘岸,长13272丈,建大小石桥72座。此后,水陆并行,舟车相继,交通便利多了。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在塘栖经商的宁波商人陈守清竭力筹集巨资,营建跨踞南北的广济桥,两岸居民终于连成一处,镇市才初具雏形。唐栖志载:“迨元以后,河开矣,桥筑矣,市聚矣。”又云:“唐栖官道所由,风帆梭织,其自杭而往者,至此少休;自嘉秀而来者,亦自此而泊

5、宿,水陆辐辏,商贾鳞集,临河两岸,市肆萃焉。”张士诚之“新开河”,水路打通,而其时陆路犹未。迨明正统七年,通判易輗、巡抚侍郎周枕,自北新桥起,迤北而东至崇德县界,修筑塘岸,建造桥梁,使之水陆交通,便于漕饷,而唐栖始为南北往来之孔道,自此驰驿者舍临平而唐栖,而唐栖之人烟以聚,风气得开。以开河筑塘建桥为转机,到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塘栖镇已成为财货聚集之地,徽杭沪甬等地的商贾纷纷来此地开典,囤米、贸丝、开车(缫丝车),四乡富户亦来此聚居,面河设肆,临河筑埠,沿河为街,一时风从云集。坚实的塘堤也成为畅通的官道,驰驿者皆舍临平而由塘栖北上。这时,塘栖已成为杭州北部的水上门户。旧唐栖志中有

6、一段话简明概括了运河与塘栖的因果关系:“迨元以后,河开矣,桥筑矣,市聚矣。”又云:“漕河浚,长桥建,圜闾始聚,风气遂开。”明弘治十一年(1498),宁波鄞县商人陈守清募集资金修广济桥。唐栖志载:陈守清,宁波鄞县人,佣栖上。唐栖跨塘有桥曰“通济”,久益倾圮,往来病之。土人以舟济,疾风急湍,溺毙者岁有三、四,过者悯焉,而惧其功之大。守清过其地,天晚风骤,目其险,私盟于心,积念郁虑,剪发走四方,募财重建,工巨费殷,久莫就绪。击柝里中,莫有应之者。乃附漕舟入京师,拽铁索棋盘中,太监麦秀异之,入语宫中。周太后助银四百二十两,武宗在青宫(即正德帝尚为皇太子时)亦赐三十两并无量佛一轴御宝,台辅之下莫不喜舍。

7、不逾年,桥克遂事。此桥建成时计七洞,嘉靖九年(1530),桥裂,里人吕一素两次捐巨金修葺,并用木材、石块填其两侧各一洞,乃为五孔桥。清康熙癸卯年(1663)又修,里人卓天寅为重修长桥撰重修长桥碑铭。康熙甲午年(1714)又修。1989年,广济桥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塘栖镇人民政府对广济桥做了一次大修。塘栖成为繁荣的水陆码头,引起了朝廷的重视。明代官府在这里设驻县佐,代理设在杭州的钱塘县府管理塘栖的农桑和治安。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浙江督抚胡宗宪、巡按御史周斯盛奏清朝廷,在今水北街耶稣堂之西设水利通判厅,因通判是杭州的府治官员,其暑亦称“添设府”,在此执行督修水利和捕盗

8、缉私盐的任务。传说衙署的大门两侧各立一座石狮子,衙前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牌子,衙内深院设有虎牢和水牢,作关押审讯之用,其建筑结构和气派与府衙相似。到清代,塘栖已成“一大都会”。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和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两次南巡,驾临塘栖。杭州知府丁庆恭为接驾圣祖,对运河塘堤多次作整修加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为迎接乾隆帝驾临,从国库拨款筑塘堤。又大兴土木在塘栖建造行宫。这时,塘栖名噪一时,雄居江南十镇之首。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镇之水北居人二百家,水南则十倍”。如果以平均五口之家计算,当时已拥有万余居民了。至民国初年,镇容规模已宽及数里,各种史册对

9、塘栖的繁荣多有介绍。“塘栖在吾杭之左偏一大镇也。百货凑集,舟航上下,日有千百,居民稠密,不数里间烟火几有万家,家无不饶富。名族亦有十余,青衿者已百人,且狱讼繁多,赋敛日益,诚可立一县矣”。运河两岸,到处酒旗招风,茶楼声喧,丝缕粟米连阵列队,贸易往来极为兴隆发达。附录:塘栖镇名的来历 塘栖这个地名究竟起始于何朝何代?历来众口纷纭。各种传说中,也不乏令人遐思的故事。“唐栖”的名称,以目前的资料看,最早出现于南宋的“唐栖寺”。南宋诗人周弼的诗这样写道:水宿唐栖寺,便缘更浃旬。千山今日路,三岁异乡人。小殿眠身佛,空廊折臂神。归时重作礼,又拂一番尘。 明万历年问,塘栖人卓九如著卓氏家乘,对镇名作过一番考

10、证。他说:“唐栖者,唐隐士所栖也。”唐隐士名珏,宇玉潜,南宋会稽人。少年丧父,是一名穷塾师,以明经教授乡里子弟而养其母。他很有学问,后为太学生。宋亡后,他不满元朝统治,隐居不仕。元至元四年(1338年)元主派西藏喇嘛教主做江南释教总统,准许他发掘绍兴的南宋“六陵”(即宋高宗及以后五帝的陵墓)。掘墓后,杨盗走所有的珍珠宝物,散其骸骨于草莽。唐珏不胜悲愤,私约数人收捡骸骨,用黄绫裹之,分装匣内,埋葬于兰亭山后,上种冬青树作标志。唐珏遂避居塘栖,隐居于永清禅寺之侧(今镇北三分村)。后来杨僧因作恶太多,被元世祖杀掉,唐珏义举也在民间传播开来。唐珏死后多年,塘栖人为了褒了扬其忠义,附祀于广济桥南堍之三郎

11、祠。里人借唐珏隐栖之意,改地名为“唐栖”。 此说颇多争论。有人认为卓氏以唐珏栖居推论镇名,是“地以人重”的说法,免不了穿凿附会。唐义士寓居塘栖是元初的事,为什么在南宋时已有“唐栖”一词出现了呢? 另一种说法是,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写过一首术兰花令送马中玉的词,其中讲到“塘西”两字,据此以为在北宋时就有“塘栖”之名了。这个根据能否成立昵?可先对词意作一番理解。词是写给一位名叫马中玉的梨园佳人的:知君仙骨无塞暑,千载相逢犹旦暮。故将刖语恼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落花巳逐回风去,花本无心莺自诉。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词中“下塘西”三字,是“下塘”作名词,还是“塘西”作名词?有人从词的音律上分

12、析,认为把塘西作地名,是误读之过。再说,宋初,塘栖一带称“下塘”,杭州府志中即有设“下塘寨”、“下塘巡检司”的记载。因此也难以定论。又一种说法,明代胡元敬在栖溪风土记中说:“国初(指明代初年)开浚运河,大筑塘岸”,“彼时居民初集,负塘而居,固名塘栖。”他还讲,运河南岸唤作“塘上”。塘栖人把西石塘街唤“塘上”,一直传到今天。这样按字释义不无道理,但他把塘栖之名的出现推迟到明代,就有存疑之处了。明筑塘之前,南宋有“唐栖寺”的存在,据载文天祥奉命北上途经唐栖,说明塘栖之名在元明之前就已经有了。再一种说法,是张半庵在唐西古今沿革考中提出的。他认为唐栖位置在官塘之西,故名塘西。他还引宋代诗人范玉湖纪行唐

13、西诗为证。自古以地理位置定地名的实例比比皆是,但仅仅顾名思义,尚缺乏必要的佐证。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南宋时此地已有“唐栖寺”,唐栖这个镇名是从寺名移植过来的。清人王同伯考证说“唐栖寺亦一佛庐,寺在塘之西,亦称塘西寺。”唐栖寺的住持是诗憎永颐,号云泉上人。在他的诗集中都写过唐栖寺,可见唐栖寺在南宋前期就存在了。宋末元初,运河疏通,市聚日众,渐成集镇,遂以寺名作镇名。后来,镇名日显而寺名转微,于是远近只知唐栖镇而不知唐栖寺了。唐栖寺的出典是唐栖这两个字至今能查到的最早的资料,与严光大行程记中讲到文天祥至塘栖的时间仅相差20多年,因此比较符合历史事实。新编的塘栖镇志也采用这个说法。当然,镇名会不会出现

14、得更早这就有待进一步发掘资料了。研究性学习:1、撰写一篇短文,简要介绍塘栖镇的历史沿革。 2、塘栖镇名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更可信?附录材料中可找到哪几种塘栖镇名的称呼。 第二章 旧时镇貌第一节 塘栖的河流与桥梁 运河从东面来。运河是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从北京通州迢迢而来,横贯镇子,又奔杭州而去。仁和县志载:“元至正(13411370)末,张士诚以旧河窄狭,复自五林港开至北新港,又以南至江涨桥,阔二十余丈,遂成大河。自运河沟通,漕运、商族往来均经此道。方今杭、苏、沪间之物资交流,水运赖运河为主航道。”京杭大运河全长一千七百九十四公里,北起北京,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抵杭

15、州,途经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如果将京杭大运河看作是一根千年不衰的常青藤,那么塘栖就是这根藤上结出的一枚硕果。河多,塘多,漾多,桥多,有人把它比作意大利的水上名城威尼斯。 在一大片平原上,宽阔的大运河横贯镇中心,把镇域分成南北两片。运河的许多支流筋络般伸展开来,穿梭在街市中。镇中心有市河,它派生出东小河、西小河、北小河、石目港等支流,又汇丁河漾、圣堂漾,翠紫河之水注入运河。故前人称塘栖的地形如“出水荷花,比比墩阜,非桥奠通”。镇周围又有数十支河汊,似枝脉延伸与四乡相通。湖泊塘湾如珠环翠绕,星罗棋布,点缀着无垠的锦绣田园。塘栖是个水镇,单看地名就够意思的了。

16、镇名本身就含着丰富的水:塘岸近水,临水而栖。所必说有了水才有了镇,镇是靠水养育成的。塘栖在古时候有很多别称,如栖水、栖溪、溪西、武水等,都与水相关联。塘栖街道的地名也无不与水结缘。旧时有三湾八角,环水成湾,沿水成角,如蒲桃湾、喻家湾、新桥湾;东市角、西市角、圣堂角、任家角、屠家角、文昌角,油车角、谢家角等,都在水边上。还有木鸭埭、西河墩、美人埭、酒店埭等。还有一些称作墩的村名,如箬帽墩、孙家墩、计家墩等等。墩者,水中之小岛也。所有这些地名,把塘栖的地理特点全写在一个“水”字上了。塘栖闻名于世,首先因为它是水镇。就镇名而言,便是与水唇齿相依密不可分;塘岸近水,临水而栖。塘栖别称有栖水、栖溪、溪西

17、、武水等,便是与水有不解之缘的明证。塘栖有一条市河。塘栖镇志载:汇丁山湖、圣堂漾之水,经市河注入运河。北小河由横潭分流注入仓桥,过蒋家桥与市河合流,出马家桥入东小河。东小河自洪家漾及丁山湖汪衙荡诸流并趋,出八字桥入翠紫河。西小河自横潭分注,与市河汇合,分流与东小河相接。丁山湖,又称丁河漾,位于镇西南,超山之西北,其支流直通北侧之圣堂漾。圣堂漾,又称横潭,唐栖志载:“北岸为卓光禄园亭,丘壑极胜,前里许为竹里馆,卓氏别墅也。柳堂则胡庶常著书处。”清康熙间有张半庵之卧痴楼、徐士俊之雁楼、金峤庵之卧渔楼等胜景。大鱼池,在镇东,有三十余亩,昔为沈巽吾别墅。镇西之张家墩河、墨鸭埭河分流至圣堂漾、张泗漾,北

18、通运河。水北之塘钱港、坝河与梅家兜小河相接。镇南之石目港、沙目港、稽家河及诸多自然村小河,均与丁山湖相连。丁山湖与探梅胜地超山相接,东与漳河为邻。镇东之里余漾经运河与浩淼之白云漾连成一片,渔栅憧憧,白鸟飞翔,柳绿桃红,舟起棹歌。满世界的水,恣肆汪洋,粼粼之际,是仙女不慎碰翻了宝盒,于是乎,无数的洲渚化成了养眼怡人的碧玉了:姚家兜、梅家兜、闻家兜、吉家兜、赵家兜、汪家兜、童家兜、乌儿兜、陆家兜;东市角、西市角、圣堂角、任家角、屠家角、文昌角、油车角、谢家角、高庄角;新桥湾、喻家湾、蒲桃湾;箬帽墩、孙家墩、许家墩、张家墩;鲶鲶埭、墨鸭埭、河西埭、美人埭、酒店埭。塘栖有一大湖,曰丁山湖。丁山湖坐落于

19、古镇之西南、超山之西,系一天然湖泊,方志载:丁山湖汪洋数百顷,为镇南巨薮。丁山湖湖面宽阔,风光秀丽,“澄湖数百顷,醰醰净绿,涵虚混清。”乡民环湖而居者十余村,如环如玦萦抱,四周多墩阜,港汊纵横,非舟莫通,“村既富食,地复清幽,于是四时景色,莫可穷殚,”而超山魅影就在眼前,草木茁壮,湖光山色,异于他乡,是经典的天然湿地。景物略上说,丁山湖相传为丁乐普读书庄,乡人呼为丁山,其下有湖,即名丁山湖。但有人从咸淳志上考证,说那时已有丁山湖名称的记载,证明此湖名称的流播应早于景物略所记。从那样的故纸堆里,我们可以想见那时文人雅士的某种兴趣和认真劲儿,不像现代人的乏味和随意。比如,镇西有一小弄,大约二三十年

20、前,有小河映带左右,汩汩流向张泗漾。弄口河边常见泊些舴艋舟,上立墨鸭若干。所谓墨鸭,鱼鹰也。此弄居民,以捕捉鱼虾为生,将鱼鹰俗呼为墨鸭,这是以颜色论,形象直观。然地名办一些华发苍然的饱学之士数次为此弄挂牌,皆以蓝底白字标识:木鸭弄。木之鸭,实不通也。丁山湖风光由来已久,文人墨客钟情于此,是一种现实的必然与需要。镇上有诗人欣然游湖,悠然吟诵:爱煞丁湖镜面平,园菱插竹绕菱行。慢声翻作吴歌唱,一阙弯弯最有情。姚家饾饤巧还松,香雾霏霏扑面浓。糖拌日烘排岸北,最先赏得是游蜂。风土人情,还有“香雾霏霏”的可口食品,真让人有了化作春日游蜂的幻觉了。从杭州缘水路二十里,到横泾桥,便见独山篑然。独山在镇南约二十

21、里,一名金鳖山,高二十丈,周二里,脉连皋亭山,而高耸一方,犹西湖之孤山。杭州有孤、寡、鳏、独四山,独山便是其中之一。独山北有巨石,状若虎踞,呼大石岩,下瞰横溪。前明有陆氏隐此,绕屋古梅数百本,取一盎然诗意之名,唤作万玉轩。当时文人夏与诚有题万玉轩诗:暗香疏影句能传,暮景空林色最妍。琼馆梦回春似海,琪园坐对日如年。娟娟霜月将三五,灿灿冰花逾十千。独鹤归来风动处,霓裳小队舞群仙。山顶原有庵,唤作拱禅院,山周围遍植桃树。暮春三月,正当花时,登山游赏者甚众,而陆氏悄然隐此,与四时风光融于一体,有天人合一之妙趣。溪是横溪。横溪在独山之北,昔日风景此地皆菱田藕荡,人居洲渚,榆柳葱郁。夏日水波烟雨,莲芰红白

22、,翠绿如一洗碧天,人影恍惚,桑麻畦亩,舟艇出没,芦荻瑟瑟,长歌漫兴,溪头小隐,沧浪散发,短棹八月,何处再觅如此胜景?循横溪而东,丁山湖便是民间绝胜。湖之周边,有南鲍、泰山、超山。此地居民多倚山结庐。春风一起,春雨一落,山便鲜活生动了起来。牧童暮色中倒骑牛背,乱流渡溪,山光敛对。倏忽间,流霞暗收,眼前风景已成木刻意境。沿山行里许,便有接坝桥。至此,丁山湖近矣。颇富古意的感觉是乍闻鸣榔声,时远时近,若隐若现,似有还无。丁山湖人向来一小艇、一渔网、一猎枪,于天地间求生存求发展。“鸣榔”之声,应是木榔敲击船体的修缮之声。炎热的夏天,丁山湖沿岸满眼是翻身搁起的艇,曝晒后的船体显示风波浪里的沧桑,农人裸露

23、的脊背在骄阳下酱赤着,在石臼里杵烂了油泥与麻,一下一下敲嵌进拔了缝的艇体,抹上深红的桐油。这便是鸣榔之声。这种木质榔头的敲击声,很有些原始音乐的特质,空旷而悠远。据说人类是从非洲大陆繁衍壮大,而后向全球迁徙、扩张的,那么,原始的非洲木鼓、木梆的敲击声,是否与丁山湖木船修整的“鸣榔”之声,有着异曲同工之魅呢?此时的小艇,敲实的拔缝,油足了桐油,吮饱了阳光,红黑发亮的艇体就像黑里透红的精赤的丁山湖汉子的身板,结实而健美。一片浩瀚的镜湖,有线谱般的竹栅,有泛绿开小白花的水花生,有翩然掠起与倏然栖落的长脚白鹭,阳光依然没遮没拦这就是丁山湖了。这就是清代文人周天度在其十诵斋集中记叙并称誉的“宝湖”。一个

24、活水盈盈的湖,潜藏的是关于水乡湿地的风景和故事。春天里,梅李之花弥望如雪,袅娜水汽之中,烟波浩淼意趣,翠陌花钿,稚柳扶风,曲径短垣,天光水色中,时有兰桡画桨远来。蚕事起时,湖边女子隐于桑林之中,纤纤素手,婀娜身姿,烟鬟罢扫,双颊润红,为一年之计起早贪黑。到了夏天,豆棚瓜架,花分鹅黄淡紫,扁豆在线蔓上鼓浆,丝瓜随风微度。道地上洒一盆清水,搬桌拖凳,湖水粼粼,瓜菜飘香,阖家晚餐,其乐融融。谷子打起来了,摊于竹匾,秋天的景色和意义就这样被移到了自家门前。湖边芦荻,漂浮水萍,如缕菱歌,空潭渔唱,化为一湖如梭的舟楫。春华秋实,精壮汉子脸上笑容如花儿开放。冬天终于来了,丁山湖的冬天是不会寂寞的。春、夏、秋

25、的故事,都化作了围炉煮酒、炭中煨薯的温暖。丁山湖的冬天,是一个吃喝的冬天,也是一个蓄积能量的冬天。每当赶集时,小河热闹得赛龙舟似的,一只只小划船往返穿梭,载着农产品上街来出售,又载着镇上买的生活用品回乡下去。而宽阔的大运河中,帆樯如林,舟楫如蚁,更是繁荣之极。 有河必有桥。,石板桥、石拱桥、单孔桥、多孔桥,那一座座长长短短、高高低低的石头桥象一条条纽带,将那些被河湖港汊分割成一块块的陆地连成了一片,形成了一个繁华的水乡集镇。因此,桥在塘栖人心目中早己至高居伟。塘栖人对于桥,真有一股割不断、说不清的感情。几十年前,如果从空中俯视全镇,就可看出河流把镇域分割成十多块大小不等的陆地,几十座长桥短桥拱

26、桥平桥像钮袢一样,把这些“岛屿连接起来。塘栖桥多是远近有名的,早年有三十六座半桥。镇中心的市河仅200米长,就有花园桥、木桥、吴家桥、玉龙桥,加上河侧的皮匠桥,马家桥、宛家桥等7座之多。原来的北小河百米之长,架有思古桥,仓桥、吉家桥、康家桥等,真如一些“老塘栖”所说,塘栖镇上出门见桥,走路过桥,无桥非街。镇上的桥几乎全是石桥,市河上俗称木桥的月波桥,也是石头桥。桥型多姿多样,主要是石板桥和拱桥两类,按河面宽窄,或一孔,或三孔、五孔。一些小桥用大条石铺架而成,桥面平坦,桥上有遮雨的瓦檐,有护身的石栏。有的桥很宽,桥侧盖一所小庙,供奉桥神,如宛家桥上的财神堂,马家桥上的龙王庙。庙堂虽小,结构俱全,

27、庙脊塑龙身,佛龛有神像,门楹上雕花镂云的,真是“庙小菩萨大,僧少香火多”,别有一番情趣。 塘栖桥多,形状也各式样。如桥连桥,市河南端旧有玉龙桥,桥堍紧接八字桥,两桥仿佛是亲密的邻居。镇东旧有牛眼桥,以两个小环洞并列堤上,宛如一对牛眼。西小河东端旧有半爿头桥叫宛家桥,亦称三步桥或小桥,形容它短小。因这座石桥两端的路面高低相差尺余。北岸地势低,筑了二级石阶,南岸与街平,不需要石阶。既然桥的一半有石阶,就只能以半座计算,所以称作半爿桥。 塘栖的桥名往往都有来历,别有内涵。除上面提到几座桥外,还有几座桥也带有传奇的色彩。塘栖中医院门口过去有一座小巧玲珑的青石桥,唤作仓桥,这里曾经是储存稻谷的仓址。在轮

28、船码头附近有圆满桥,传说是造广济桥后有许多小石块多余下来灵巧的石匠用这些石块砌成一座圆洞桥,取“功德圆满”之意。现今塘栖中学以南的余桥,据说是修广济桥后,以多余之资建造的石桥。石灰桥则是当年建广济桥时堆放石灰之地。近年来,市镇建设为便利车辆交通,填平了许多河道,拆去许多古老的桥。今能幸存的只有广济桥等不多的几座了。广济桥,古称通济桥,俗称长桥。桥身气势恢宏,全长83米,宽44米,高13米,有169个石阶,均由巨石砌成。7个拱形桥洞一字儿排开,中央最大的石拱洞跨径156米。拱壁砌缝密合,浑然一体。桥洞上首镌刻双龙戏珠的浮雕,桥墩石柱上镌刻许多诗词联句,可惜年代久远,现在已模糊不清了。桥面两侧,护

29、以石栏石鼓,粗犷古朴。据说是千里京杭运河上唯一的一座七孔石拱桥。1983年,余杭县人民政府将广济桥命名为余杭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又被命名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塘栖人说起长桥,会如数家珍一般说出一连串的故事。长桥还有一个优美的名字,叫碧天桥。雨后初霁,桥影与水色彩霞辉映,恰似一弯长虹横亘在天空。河上舟航千百,商旅频行,长桥一带成了全镇最热闹的地方。广济桥的建成,是塘栖镇兴旺的重要契机。史载:“唐栖南北通衢也,跨溪有桥,额曰通济。肇自前代,漫不可考久益倾圮,往来病之。”“通济之有桥古矣,岁久倾废,莫究遗迹。”这些记载,说明在明代以前曾有过一座桥。民间传说,唐代宝历(825 826)年

30、间,尉迟恭(唐代著名的石匠和建筑师,非唐朝封为鄂国公的尉迟恭)督修长桥。清咸丰时,当地尚有一块残碑记载此事。后来数百年间,广济桥塌圮废毁。直到明弘治二年(1489年),当时在塘栖经商的宁波人陈守清,历尽千辛万苦,奔走四方,募资重建。历时9年,至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大桥终于建成。广济桥的建成,使运河南北得交通之便,商民有聚集之所,商业运输日益繁盛,塘栖也逐渐成为江南重镇。 广济桥碑记重建长桥记明弘治钱福惟时间轨岁深,四方之车毂击;重泽路广,稀世五珍辐辏。故知杠梁之系于王政,匪徒袭典籍而已也。缙绅不举,逸之草茅。草茅无力,假助象教,吾于是乎不得已万里有取乎金仙氏之教焉。若乃国朝经理寓内,自

31、两都外分藩以浙为首。杭,又浙之首郡也。其属仁和之界湖德清者,有镇曰“塘栖”。其水自天目来,奔流震泽,疏为三江,望沧溟而归者,悉于此乎道焉,故阔而深梁乎其上者,易圯而难成。其旧梁圯者,不知其几年。土人以舟济,故疾风急湍溺毙臭载者,岁有三四。过者悯焉而惧其功之大,莫肯先之者。惟鄞贾陈守清,道其地,目其险,私盟于心,期底厥成。积念郁虑,寝存梦形,聿起济利,假化如来,断息割爱,弃妻屏子,卖平生筋力所致金百两,买山采石,造舟起沉,得石若干,乃号于其地之善士,得金若干,于是声炽谤随惧落厄堑,奔告当路,审有根底。竟剪发走四方,同鸡晨号,顶拜趼突各有助之者,共得金若干。抵松江,吾怜夏景昭未有子,见而说焉曰:“吾求嗣善缘良多,然未有如道人之诚而所务之要者也。”既馆且施,予闻而嘉之。守清既得金归,僦工甃石为拱凡七,阔二丈八尺,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