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275.71KB ,
资源ID:27847403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84740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29.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29.docx

1、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29第1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纲呈现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纲解读1.识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能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地理问题。(重点)思维导图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大全球性生物灭绝时期。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1)表现: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变化,如温

2、室效应增强。(2)要求: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3.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土壤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1)成土母质与土壤岩石风化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来源(2)气候与土壤寒冷气候微生物分解慢有机质积累多。从干燥的荒漠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风化壳逐渐加厚。(3)生物、人类活动与土壤(4)地形与土壤山区:导致土壤发生垂直分化。陡峭山坡:很难发育深厚土壤;平坦地区,

3、发育深厚土壤。阳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蒸发大,水分比阴坡差。迎风坡:水分比背风披好。考向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2017全国文综)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13题。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A.递减 B.先减后增C.先增后减 D.递增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

4、动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答案1.D2.C3.A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递增,故选D。第2题,由材料可知,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由于夏季河流径流量大,河流携带泥沙能力强,所以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沉积,泥沙中营养盐类物质丰富,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造成浮游植物密度大,故选C。第3题,与夏季相比,冬季河流径流量、水温较低,光照较少,故浮游植物总数量减少;径流量减少,河流携沙能力减弱,使营养盐类丰富区位置偏西,浮游植物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故选A

5、。读“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景观示意图(图甲)”和“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关系图(图乙)”,回答45题。4.为保护图甲中斜坡处的土壤不被水冲走,合理的措施不包括()A.植树种草,恢复植被B.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C.强化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D.采取措施大幅度改变自然地理要素,使其变得稳定5.关于图乙中E环节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A.夏季降水集中,冬季温和湿润B.植被破坏严重,容易形成红色荒漠C.夏季高温多雨,淋溶作用强D.河网稠密,径流量大,水能丰富答案4.D5.C解析第4题,保持水土可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及民众意识等方面考虑。自然地理要素是大气,不可能被人类大幅度改变。第5题

6、,图乙中E环节为气候对土壤的影响。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降水集中,淋溶作用强,易使红壤变得更贫瘠。考点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要素(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补充点拨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代表性的要素,土壤是多要素的中心环节。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整体性的表现举例说明意

7、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考向一结合全球变暖等地理事件考查自然地理要素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之间的关系(2018天津文综)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下图)及产生的影响。1.对上图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

8、的是()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2.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答案1.D2.D解析第1题,图中所示地区主要淡水资源种类为冰川,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消融并形成地表径流而逐渐消失,只有少量湖泊水体在地势低洼处存留,故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D正确。由于该区域淡水资源总量减少,即使全球气候变暖且蒸发能力增强,年蒸发量也处于减少状态。A错误。该地河湖的主要补给水体为冰川融水,由于冰川水体已经基本消融殆尽,故图中河湖

9、水量不会持续稳定增加。B错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区域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生物种类也会发生变化。C错误。第2题,潮汐是海水周期性上涨和回落的一种自然现象,洋流是海水大规模的水平运动现象,两者都不能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故不能作为主要依据。D符合题意。沿海地区的海拔低则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范围就广,反之就少。A不符合题意。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大则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范围就广,反之就少。B不符合题意。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大则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范围就广,反之就少。C不符合题意。(2016全国文综)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

10、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35题。3.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A.大气温度 B.降水量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4.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A.年降水量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5.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答案3.C4.D5.C解析第3题,该题用排除法解答,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山地海拔不同降水量也有所不同;植被覆盖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只有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一般来说,坡度越大,积

11、雪厚度越小。第4题,长白山纬度较高,冻害一般发生在冬季。西北坡冻害高发是因为处在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最大,气温较低。第5题,由于全球变暖,长白山雪期推后且缩短,导致积雪对植被的保护作用下降,冻害加剧。考向二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的时空变化考查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6.(2016全国文综)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

12、物数量较少的原因。答案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7.(2014海南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渐堆积,形成泥炭。下图所示岛屿泥炭资源丰富。分析该岛屿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答案该岛屿纬度较高,常年盛行西风(位于西风带),受海洋(寒流)影响,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较均匀,(一年中雨日较多),日照时间少;年均温较低,蒸发弱;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落差小,排水不畅。课时作业(2019沈阳模拟)读漫画枯萎的外表,强大的内心,完成第1题。1.漫画揭示的地理环境()A.降水稀少 B

13、.地下水丰富C.地形平坦 D.土壤肥沃答案A解析结合漫画信息,植物根系发达,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吸取地下水分,说明该区域气候干旱,降水稀少。(2019北京东城区第一学期期末)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24题。2.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A. B.C. D.3.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 B.地形C.水文 D.生物4.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区域性 B.整体性C.差异性 D.开放性答案2.A3.D4.B解析第2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据此可知湖泊的演变过程。第3

14、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植物营养素沉积湖底(动植物枯死、腐烂)是最早发生的现象,生物的生长是在营养素的条件下发生的,并且一直持续到陆生生物的形成,故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生物。第4题,图中演变过程最初是由生物因素发生的变化,导致水文、地形等因素的改变,最终导致整个环境整体发生变化,故该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2018云南统一检测)生物土壤结皮是由细菌、真菌、藻类、地衣、苔藓等生物及其菌丝、分泌物等与土壤砂砾黏结形成的复合物,是干旱半干旱沙漠地区最具特色的微自然景观,其通过代谢等方式影响、改变周围的微环境。据此完成56题。5.生物土壤结皮形成和演化过程中()A.生物

15、多样性没有变化 B.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C.会破坏原生生态环境 D.可增加沙漠表层有机质含量6.生物土壤结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A.增加大气降水 B.增强地面蒸发C.减小昼夜温差 D.减少风蚀水蚀答案5.D6.D解析第5题,生物土壤结皮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地衣、苔藓等腐烂会增加沙漠表层有机质含量,D正确。有机质增加,使得土壤的生产能力增强,生物多样性会变化,A错误。形成过程可能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B错误。微自然景观反映了原生生态环境的改变而不是破坏,C错误。第6题,生物土壤结皮仅仅是改变土壤成分进而改变微环境,对大气降水影响不大;生物土壤结皮有助于生物多样性增加,使低等植被增多,蒸发减弱;生物土

16、壤结皮是由细菌、真菌、藻类、地衣、苔藓等生物及其菌丝、分泌物等与土壤砂砾黏结形成的复合物,对昼夜温差没有影响;生物土壤结皮有助于增加植被覆盖度,减少风蚀水蚀。行道树是指种在道路两旁及分车带,给车辆和行人遮阴并构成街景的树种。下图为“一摄影爱好者在我国北方某城市朝正西方向拍摄的道路景观图”。据图回答78题。7.图中行道树落叶有明显的时间差异,且空间上间隔分布明显,原因是()A.落叶较晚的树所处土层较厚B.落叶较晚的树附近水分较好C.树种不同,对环境适应有差异D.周围路灯照射,光照时间较长8.该地区行道树以耐旱、耐寒的法国梧桐为主,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 B.差异性C.开放性 D.可

17、变性答案7.D8.A解析第7题,图中范围内土层、水分等差异小,对行道树落叶时间影响小,A、B错误;图中显示,该道路两侧的树种相同,C项错误;图中靠近路灯的行道树落叶较晚,远离路灯的行道树落叶较早,各棵行道树接受光照的时间不同,造成其生长状况略有差异,D项正确。第8题,我国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纬度较高,温度较低,且降水相对较少,因此适宜种植耐旱、耐寒的法国梧桐,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世界气象组织宣布:2015年全球地表温度可能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这是强厄尔尼诺现象和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变暖共同造成的。下图是“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

18、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9.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水圈的显著变化是()秘鲁沿岸表层海水自北向南流表层海水温度降低深层海水上升营养物质减少A. B.C. D.10.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特征水热条件的地域组合是全球变暖的原因A. B.C. D.答案9.B10.A解析第9题,由于赤道逆流增强,秘鲁沿岸的表层海水自北向南流,对;厄尔尼诺现象会使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错;深层海水上升不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是由于补偿流导致的,错;上升补偿流减弱,海水中营养物质减少,对。第10题

19、,图中显示,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018湖北沙市中学周练)下图示意第四纪中国重大环境演变事件关系。完成1112题。11.图中、代表的地理事件排序正确的是()A.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区域干旱化趋向B.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C.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D.区域干旱化趋向、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12.下列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气候暖湿,利于黄土侵蚀B.气候冷干,利于黄土堆积C.青藏高原隆起,导致内部出现寒旱化D.若青藏高原移

20、走,东亚季风将增强答案11.B12.D解析第11题,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会导致海进与海退的发生,剧烈的新构造运动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大幅度隆起,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和现代季风形成造成了区域(西北)干旱化。综上所述,B项正确。第12题,气候暖湿利于黄土(流水)侵蚀,气候冷干利于黄土堆积(风力搬运堆积);青藏高原的隆起,会加剧其内部的寒旱化、西北地区的干旱化,加强东亚季风(青藏高原夏季为热源、冬季为冷源青藏高原地面气温与同海拔的自由大气相比,冬季高原气温偏低,形成冷高压,加强了东亚冬季风;夏季,青藏高原是个强大的热源,形成地面热低压,加大了海洋和陆地的气压差,总之,其热力作用加强了东亚的季风环流)。综上所

21、述,D项符合题意。(2018湖北七校联考)下表是“甘肃省最东南部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统计表”。据此回答1314题。海拔(m)有机质含量坡向2 4202 6403 5804 050半阴坡4124120半阳坡2362阴坡181阳坡209013.该山地阳坡有机质含量相对阴坡低的原因主要是()A.阳坡降水少,植被覆盖率低B.阳坡降水多,气温高,土壤有机质淋溶、分解作用强C.阳坡人类活动强度大,植被破坏严重D.阳坡光照强,蒸发旺盛,土壤水分少14.阴坡在3 580m海拔上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最可能是()A.坡度较小 B.降水量大C.太阳辐射强 D.气温较低答案13.B14.A解析第

22、13题,甘肃省主要位于北半球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但甘肃最东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地南坡为阳坡,同时为迎风坡,降水多且气温高,土壤有机质被淋溶、分解为无机质,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B正确;人类活动的强弱单从表中看不出来,C错误;该山地阳坡降水量要比阴坡多,A错误;有机质含量的高低与蒸发是否旺盛无关,与有机质分解是否旺盛和能否累积有关,D错误。综上所述,B项正确。第14题,甘肃最东南部受季风的影响较大,南坡为迎风坡,阴坡降水量较小,B错误;阴坡太阳辐射较弱,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C错误;阴坡气温较低,不利于微生物活动,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D错误;坡度较小,有利于腐殖质的积累,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较高,A

23、正确。15.(2018天津调研)下图所示地区是我国三大灌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商品粮基地,该流域内的乌梁素海是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某灌区示意图。材料二秋浇是该灌区传统的特殊灌溉制度,一般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下旬进行,是该灌区一年间灌水量最大的一次。(1)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此地渠道密布的原因。(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秋浇对乌梁素海环境的影响。答案(1)该区域农业发达,生产用水需求量大;该区域蒸发量大,降水量少,农业活动需要稳定的灌溉水源;该区域地势平坦开阔,便于开挖河渠;此地位于我国中温带地区,光照强,昼夜温差大。(2)有利:秋浇淋盐可降低土壤

24、盐碱度,可以改善灌区土壤肥力结构。不利:秋浇淋盐通过排水渠汇集到乌梁素海,使得化肥和土壤盐类富集于湖泊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16.(2018成都六中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太行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绵延400余千米,大部分海拔在1 200米以上,山区有众多河流发源地或流经,使连绵的山脉中断形成“水口”。下图为太行山及其周边地区地貌分布图。(1)说明图中山地东西两侧主要地形区的地形特征差异。(2)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图中山地对其东侧地形区的影响。(3)说明植树造林对改善山地西侧地形区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的作用。答案(1)东侧:以平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平坦广阔。西侧:以高原为主;地势东高西低,千沟万壑。(2)山地阻挡了冬季风,使山地东侧冬季气温相对较高;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增加夏季降水;在山麓地带形成冲积扇,提高了平原地区的土壤肥力。(3)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涵养水源,滞留降水,避免对地表的直接冲刷,并积蓄雨水,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或植物根系和枯枝落叶减缓地表径流,泥沙沉积,防止水土流失);减轻风、旱、涝等灾害,降低风速,增加大气湿度;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