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9.06KB ,
资源ID:27842383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84238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何大安如何撰写学术论文DOC.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何大安如何撰写学术论文DOC.docx

1、何大安如何撰写学术论文DOC如何撰写学术性论文何大安 (根据录音整理)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下午好。今天我受学校科技处、研究生部以及校团委的委托,给大家作一个题为“如何撰写学术性论文”的学术报告。这个报告以前在浙江省几个高校给青年教师作过,今天的听众不同,大部分是学生,只有少量的教师。对于大学生来讲,如何撰写学术性论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听这个报告,可能在某些地方有点吃力,我会尽可能把知识面、知识层次给压下来,就一些最主要的问题展开讲解,目标就只有一个,就是让同学们听完这个报告以后对写学术性论文时有个大体框架的了解,以后在试写学术性论文时能够从今天的报告中得到一些帮助,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2、,我就感到聊以自慰了。我们首先讲一个我们在做经济学或者管理学、社会学等其它科学的学术性论文时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即学术性论文的规范问题。什么是规范问题呢?概而言之,规范问题就是在符合学科本身要求的边界范围内、以该学科特定的概念或范畴来解说问题以阐述自己的思想。如果你写论文时专业术语很少,散文式的语言或大众化语言很多,那就不是学术性论文。学术性论文有结构要求,论证和推论比较严谨,不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譬如,我们研究社会的经济问题、法律问题或政治问题等,学术性论文的结构安排和规范有一定的严谨性,它要求我们在对问题作出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性论证,在进行判断或推理时,既要关注逻辑学理也要关注现实与判断

3、或推理之间的关联。举例来说,我们对某种现象作出“程度”判断时,说这种现象一定是这样,有可能是这样,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是这样,或者说在什么样的条件约束下是这样等等,就存在着较为严格的要求或规定,不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我们大家熟悉的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是个宝”,这样的歌词,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讲很有道理,大家都很喜欢,也接受了这样的判断,但从学术性规范性论文的角度来说,这句话是错误的,或者起码说是不严谨的。为什么呢?因为世上只有妈妈好,难道爸爸就不好吗?我这不是为天下的爸爸叫屈(笑声),而是要说明学术性论文的严谨规范。当然,这种规范涉及的范围很广,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问题作出理解或判断时

4、的程度或范围的界定。学术性论文分几个层次或几个类别:第一种是纯理论性的论文。纯理论性论文是对研究对象展开带有义理性的、机理性、趋势性的或规律性的论证,从某一侧面对问题展开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分析和研究,提出自己的理论见解和观点,这种论文并不一定要进行实证分析,不一定要数据。现在学术界存在一种现象,以经济学为例,好像经济学论文没有数据和模型的实证分析就不是学术性论文了,这种观点不完全正确。有很多经济学大师的作品并没有运用数学模型,他们对社会经济问题的理解主要通过逻辑论证完成的,如我们所知道的哈耶克、诺斯等等,他们的很多论文都是纯理论性的经济学论文。马克思的东西也很少有数学模型和实证分析。当然,在若干

5、理论假设的前提上运用数学模型来论证经济问题也可能是纯理论性的经济学论文,这属于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问题,我们在这里不多讲。我只是告诉大家纯理论性论文并不一定完全以现实为参照系来进行研究,它主要是展开带理论色彩的描述和论证。 第二种学术性论文是实证性论文。实证性论文就是你对观察到的一种社会现象,有自己的观点,在某些基础理论的涵盖下论证这个观点,并运用相关的数学模型和计量、统计分析方法来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样本检验,以佐证某个命题或结论是否成立。实证性论文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以数据说话,判断是强调客观性,很少有主观性的判断,文章中出现规范分析也是以实证资料为依据。以经济理论研究为例,目前,西方国家和一些海归学

6、者主张用实证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这种研究方法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主流,它强调分析视角、参照系和分析方法,主张广泛运用数学模型和计量、统计工具,但也有很多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我们这儿所谈论的。总之,实证性论文就是对社会的某一种现象,不认为它应该是什么样,而是要论证出它是什么样或者不是怎么样,它基本上是靠数据、靠对社会中一些样本的采集来论证的。还有一种论文就是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论文,既有理论又有实证。这种论文的档次要求比较高。例如,写作经济学论文,当你要论证某一经济问题时,首先应该在理论上有一个明确的观点,这个观点或源于某理论的启发,或源于自己对特定经济问题的理解,并用这样的理论观点来解说某一经济现

7、象应该是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从而把它论证出来。同时,围绕这个论点,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又要通过实证资料来佐证这个观点,这样的论文通常既有理论说明又有数学模型,我们通常把这种类型的论文称作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论文。这种论文相对而言跨度比较大一点。为什么说跨度比较大呢?因为这类论文要求作者的理论素养比较高,要求作者对社会政治经济法制等问题有洞察力,要有理论概括和表述能力,要有一整套搜集资料、构建模型、取舍和处理资料的能力。那么,从综合性的角度来看这三类论文,究竟什么样的论文质量比较高呢?这就涉及到写论文的其他问题了。论文写作碰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谋篇布局。这个问题一定要引起同学们注意。谋篇布局非常难。

8、这有点类似围棋中的开局,在坐的同学可能有人会下围棋,下围棋会碰到开局。一盘棋的布局好,相当于你文章的结构安排;文章的悉心论证相当于围棋里的“手筋”,而论文写完后的概括,则相当于围棋的“官子”。围棋从开局到“手筋”然后到“官子”这三个阶段,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论文的谋篇布局论证结束语。谋篇布局,对于不同的作者,或者说对于不同知识面和眼界的作者是不同的,说得俏皮一点,人身上冒的气不一样,谋篇布局就不一样。同样一个问题的论证,张三的谋篇布局是一回事,李四的谋篇布局很可能便是另一回事。这种情况,我们经常可以从同一作品的翻译也能感觉到。中国古代科举在选拔进士时,往往重视文章的谋篇布局。例如,在考与政治、经

9、济、军事和伦理有关的策论时,考中鼎甲的状元、榜眼和探花的策论文章,其谋篇布局一般比普通进士要好。谋篇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立势。关于立势的问题我们下面还要谈到。总之,谋篇布局布得好,论文就成功了3040,如果你的论文布局布得不好,会损害别人对你文章的理解。一篇文章的谋篇布局过程,是一个人逻辑思维展开的过程;逻辑思维混乱的人布局肯定不好,如果你的逻辑思维比较清晰,结构比较清爽,那么你的论文档次就会比较高。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文章的谋篇布局确定以后,便是文章写作的结构安排问题。假如你写一篇题目为“X”的论文,这个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六个部分、四个部分来写,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在于先写什么后

10、写什么。不会写论文的人通常会犯一个毛病,比方说一篇论文的内在要求是A B C D E顺序的结构安排,他A 可能写对了,但如果C放在B的位置,或D 放在C的位置,这种倒置就引起了结构混乱。文章的结构安排该怎么学呢?这就看你的修养了,就是你书看的多不多、平时写得多不多,对别人的好文章关注得够不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你周围的学术氛围好不好。论文比较难写。文章写得好的人,书一定写得好;但会写书的人,不一定会写文章。这句话同学们要记住。文章就像一个压缩饼干,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文章要你在规定的篇幅内把你的观点说出来,一切与文章没有关系的统统不写,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可言可不言”。“不言”这个难度很大,

11、比如,很多同学甚至一些老师,在文章中写了许多与主题不相干的话,死活不肯删掉。如果你水平比较低,可能看不出来,但水平高的人就会发现这是败笔。书可不是这样,它是一个膨胀体,即便作者写了一大堆与主题不相干的内容,读者也难以觉察或不会责备。现在学术界评论学术水平的高低,一般以论文来衡量,就是这个原因。我经常给别人改论文,当发现一些与文章无关的内容时,经常将其画圈标注,建议删除。但一些作者就是舍不得删,这或许是因为他没有其他该写的内容补充,或许是因为文章本身的拼凑性质决定了作者难以将这些内容删除。舍不得删掉与论文主题不相干的内容,是思维、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干瘪的一种表现。其实,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很多话好说

12、,只是当你对所研究的问题缺乏深思维时,你才感觉到没有内容可写。这个问题的讨论同文章的结构安排是息息相关的,一般来讲,结构安排处理得好,“可言可不言”问题有可能得到解决。在文章结构安排中,暗含着另外一个在学术要求上比较高的问题,那就是一篇文章应该有一条主线。你的一切论证,一切旁征博引,一切数据的采取和数学分析,都要围绕这个主线转,千万不能偏离这条主线。有的同学不会写论文,有些老师自认为写论文写得好,其实文章中的很多内容与主线没有关系。这条主线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你论文的题目。你论证的东西要同这个主线有关。用我的观点来说,论文即便写的飘飘洒洒,但要形散神不散。比方说,你在论证A这个问题时,这个问题涉

13、及到A1、A2、A3 、A4、 A5这五个子问题,我们在论证A问题时,会经常将A1、A2、A3 、A4、 A5中的某一问题延伸出来,但不要忘记必须再回到A问题上来,也就是说,要始终围绕A这个问题转。如果你把A问题丢掉而飘飘洒洒地写到别的地方去,那就是“形散神也散”了。例如,你在教工路校区门口,人家问路,问你武林门怎么走?你应该在告诉他南北方向的前提上,指出往南过第三个红绿灯往左拐,再过几个红绿灯就是武林门;如果你在指路时强调第二个红绿灯的旁边有个“九百碗”快餐点,介绍这个店的面条如何好吃,对这家饭店的面条大加评论,那就跑题了(笑声)。这个比方可能不是很恰当,但是你想想你的论文中有没有出现过类似

14、的情况。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会把一些没有关系的问题写在纸上呢?问题出自哪里呢?大学生或大学刚毕业的人写文章有一个共性,偏好于散文的写作方法,喜欢用一些带有文学色彩的词汇来描述问题,试图在学术性论文中描绘出一些画面,这是没有用的。学术性论文,不管是社科类的还是理工科类的,都要求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论证要朴实,把问题讲清楚。当然,在论证问题时,有时也选用一些词汇来升华对问题的描述和揭示,但这种情形通常只是用一两句话来概括,而不是长篇大论。要记住,文学性的语言在学术性论文中出现的频率不宜太高,否则就会偏离主题。社会科学的研究越来越呈现出多学科的交叉,这种交叉的显著标志之一,是模型的数学处理越来越引起很

15、多学者的关注。除了经济学和管理学,法学甚至包括政治学、历史学也开始建立模型分析。模型究竟该用不该用呢?我的观点是该用的时候用,该不用的时候就不用。那么,在何种情形下要用模型呢?如果论文中的理论性观点蕴含着一系列的变量,这些变量可以通过线性函数或非线性函数或一个抽象的模型能够把它客观地表现出来,则这时模型就应该用。模型是为你的观点服务的,而不是反过来。现在有很多人先找一个模型,然后竭力寻找一个观点去附和模型,这种“为模型而模型”的方法会使文章散架,那是肯定不行的。其实,非数学的学术性论文在运用数学模型时有个建模问题。建模要求你对所研究的对象有较深刻的理解,要大体上把握该问题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要

16、有合理的前提假设。现代经济学强调分析视角、参照系和分析方法,对模型在经济研究中的运用有严格的规定,在坐的同学如果喜欢模型,不妨找一些介绍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的书去看看。不过,并不是所以问题的论证都必须运用模型。我比较同意林毅夫教授在给北大学生演讲时所提倡的观点:任何一个经济问题既可以用语言表达也可以用模型表达。当然,用模型处理问题有优势的地方,模型能帮助迟钝的人脑在解决对社会现象进行考察时的滞后现象。一般来讲,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人的逻辑思维有时会出现某些间断点或断裂层,而模型会以直观的形式把它们衔接起来,这是模型的优点,但模型也有缺点,因为模型中通常暗含着一系列作者没发现或根本就不成立的假设,

17、一旦把这些假设抽掉,模型就不成立了。在我看来,对某一理论观点的论证,最好先用文字表达出来,然后再用模型去演绎去论证,那就锦上添花了。如果你先搞一个模型,然后把社会问题硬往里塞,硬说这个社会问题与模型有关,这样的文章就不好了。论文质量的高低可以分为若干层次,下面,我们提纲挈领或在高度概括的层面谈谈这个问题。高档论文是什么?一般论文是什么?下三流论文是什么?一般来说,高档论文一定有自己创造出来的独到的观点,在论文的论证中,你把它说圆了,或者说把它说清楚了,别人能看懂。有一点有必要说明,论文观点的对和错不是最主要的,学术嘛,本来就是争鸣的东西,大家都知道是绝对的东西就没有学术讨论的必要了。世界没有什

18、么是绝对对的东西,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尤其如此。这使我我想起恩格斯的名言:世界上任何事都不是绝对的,只有这句话本身是绝对的。同学们在学习写论文时不要时刻关注论文观点的对与错,寻找真理,是学术研究长期探索的过程,不是一篇论文的结果。有的同学会问:我这篇论文真的是我独立思考写出来的,观点是我自己想出来的,那算不算高档论文呢?高档论文除了观点的要求外,还有写作的要求,观点新颖,但如果写得很差,别人看不懂,论文的档次就没有了。关于观点的问题,有一点必须注意,如果你所提出的观点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已经有了,而你没有涉猎到这样的文献,即便是你思考出来的,也不能算是你的观点,尽管你不受抄袭的谴责。这就是说,高档

19、论文的观点应该是别人没有的。这个问题使我们必须重视学人的道德准则:学术是无法欺骗的!你可以骗到很多桂冠,如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等等,但你的学术性论文是骗不了人的,为什么呢?假如说你是靠抄袭别人的成果出名,人家开始看你的论文,张三不知道,李四不知道,李四不知道王五可能会知道。这个论文不是你的论文,以前别人写过,这个观点在国外的某个杂志上有,要是他马上就把你抖出来,怎么办?所以在这里面就碰到一个问题,我们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发现新的理论观点,找出一些原创性的东西呢?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工作。年轻人读了很多书,为做学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够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论证出新的理论观点。社

20、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不仅需要读书,也需要有生活的底子,是需要历练的。按照我的观点,如果不对生活进行长期的思考,不经常动笔写东西,而只是从学校到学校,即便你从哈佛大学拿了个博士学位,也一时难以有新的思想;要想创造出很新的社会科学成果,必须是脑子非常好的人、并且在学术中遨游到35岁左右,才能逐渐找到别人确实没有论证过的观点,才有能力把它论证出来。到了这样的阶段,你所写的文章的档次就会提高,将来做学问的成功概率会达到百分之五十。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观点,仅供同学们参考。讲到新的学术性观点之提出这个问题,我给同学们一些建议:你们以后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碰到非常好的选题或观点,而你目前的条件和能力无法

21、论证时,怎么办?我的意见是:握住它。这有点像买了一支好股票一样,千万不要只涨5、8就把它抛了。如果你把这个好选题或观点过早抛出,写得又不好,在一个很差的杂志上发表,而别人看到你的观点受启发,把它加深拓宽并理论化系统化,这个新思想新观点就跑到别人那去了,这种事情在学术界是屡见不鲜的。将一个新观点按照学术规范把它论证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学术生涯需要历练的道理。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写出被同行认为是高水平的论文有一到两篇就属于高手,一般人一辈子写不出一篇。可能有人会问:何老师,你一辈子写的高水平论文多不多?我究竟有没有写过高质量的论文,不是由我说的,我说也没用。学术界有一个市场,这个学术市场是要

22、接受学者检验的。我在04、05、06年的光明日报上发过几篇文章,就这类问题谈过自己的看法。学术市场不是靠你一个人去蒙的,我说自己的文章是全国一流的、世界一流的,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学术同行认为你的文章水平高,那才是好文章。打个比方,我和张三是同事,两人搞的是同一种理论研究,但彼此之间矛盾很深,他写了一篇好论文,我不能也不敢说他的论文质量差,那才是真正的好论文。什么是二流论文呢?在我看来,就是对前人的某些研究成果或某一观点提出修正性的看法,有自己的理论看法或见解,能够在学术规范的前提下把这些看法或见解表述出来,这样的论文可以理解为二流论文。什么是三流论文呢?三流论文就是剪刀加糨糊,把X的文章拉过粘

23、一段,把Y的文章拉过来粘一段,在网上随意复制而串联成文,完全没有自己的观点,并且结构安排、逻辑层次、学术规范等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写学术性论文,搞清文章属于哪个档次很重要。我经常给同学们讲,一个人一辈子的学术成果好比是一个宴席,好的文章是龙虾、鱼翅和鲍鱼,差的文章是炒青椒、青菜萝卜等。以我们浙江请客的宴席而言,没有龙虾、鱼翅等的宴席不是高档宴席。有人说自己发了几百篇论文,如果别人问你代表作是什么,拿出来看看,结果是没有。那这几百篇论文有什么用呢?唐朝诗人张若虚一辈子只写了两首诗,一篇春江花月夜使其成了大家。假如你一辈子能写一两篇在学术界引起关注的论文,我看足矣。因此,好论文、差论文,你自己心里要

24、有数,能否碰到好选题,直接决定论文属于哪个档次,千万不要将一流选题用二、三流的写作方法来处理。在坐的经济学院的同学比较多,我来谈谈写经济学论文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文章的理论描述或论证要同现实有结合,经济学论文要把中国的问题结合起来写,应该尽可能在基础理论的涵盖下把中国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最好不要空谈,这样的论文就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得比较好的论文,容易发表,也容易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一旦把中国的实际问题放进去,论文的实证分析就翔实了。另一个值得同学们高度关注的问题是:写文章的主要难点在于让别人看懂,而不是仅仅自己懂!假若你写的文章只是自己看得懂,那就麻烦了。你总不能站在所有的读者面前解释“这个是什

25、么意思?那个是什么意思?”呀。近三十年来,我读了大量论文有这样一个感悟,某君的研究领域我只是略知一二,但如果我能大体上看懂他写的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论文,这篇论文就写得比较好。如果你写的文章只有你一个人看得懂,这篇论文就一定不是好论文。写学术性论文必须具有很强的写作能力和技巧。文章只是自己看得懂、别人看不懂,是最糟糕的事。我经常对学生们说“写文章要处处为读者着想,笔笔为编辑交代”。这句话背后的意味是:文章本身会说话。你给杂志社投稿,编辑看不懂你的文章,把你的文章枪毙了,你就把编辑骂得一塌糊涂,你骂的时候是不是要反省一下自己:你骂得有没有道理?你的文章编辑没看懂,当然是退稿。我不知道有的同学想过这

26、些问题没有?学术性论文让别人看懂不是件容易事,这涉及到论文写作的方方面面,我来说说相关的方面。从事某一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无论是管理学或经济学,还是法学或社会学等,你要想写好文章做好学问,不能只懂一个学科,这是我做了20多年的学问得出的一个很深的体会。比如说,你这个人不懂历史学,就不能“登泰山小天下”。不懂历史的人是很可悲的,干什么事情都干不好。一件不愉快的事发生在一个懂历史的人身上,可能是一件小事情;如果发生在一个不懂历史并且心胸狭窄的人身上,有可能会跳楼。做学问要懂得哲学,哲学会帮助你思辨。有人可能会说“我哪有那么多精力去懂那么多的学科”,请你记住,很多东西并不一定要懂得很深,对于众多的学

27、科,你要蜻蜓点水般地知道一个梗概就行了,并不要求你全然知晓。知识面宽对做学问大有帮助,常常听人说“写小说的人大多不是学中文出身的,学中文的人往往写不好小说”。很多哲学家也不是学哲学出身的。这就反映了知识面宽的重要性。国外的博士学位被称之为PHD,PHD是哲学博士。我们懂一点哲学,并不要求把哲学家的箴言警句背牢,而是要感悟生活要有哲学思维,生活中有很多哲学启迪:它会告诉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选择行为,人的思想、心理活动等等。社会科学实际上是研究人的,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事物,研究人当然要懂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以经济学的研究为例,经济学就是要研究人的选择行为,只有对选择行为有研究,才能研

28、究资源配置。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理工科的学生瞧不起社会科学。他们认为社会科学比较空,后来有几个理工科的学生搞经济学研究,发现研究经济问题比理工科还要难。我们可以作一对比,如果你本科是学材料的,毕业后可以将材料是如何构成等说上一大串;如果经济学本科毕业后还不一定能把经济学的要义说得很清楚!谈到对人的研究,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一个成功的教育家或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一定会识人和用人。不识人不会用人,你这个人有天大的本事也做不成大事。历史上有很多叱咤风云的人,最强的本事就是会识人和用人。比如说曾国藩,他的个人能力并不是很强,他之所以成为清朝的江南柱石,就是因为他会识人和用人。曾国藩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会识

29、人用人,他把这招功夫教给了李鸿章,李鸿章在中青年时代正是由于会识人用人,才成为清庭的文华殿大学士。研究社会科学要研究人的心理世界。你或多或少要懂点心理学。世界上在人文社会科学中产生最大影响的有三个人,一个是达尔文,一个是马克思,一个是弗洛伊德。众所周知,达尔文研究自然人,他揭示了人是由猴子变来的,根本不是什么上帝创造的,他的理论崩溃了西方“政教合一“的制度。现在有人瞧不起马克思,理由是他的理论不符合现实。但从写文章的角度来看,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评论某个理论家,倘若完全以他的理论的对或错来评定,未免有点狭隘了。马克思的文章逻辑好、语言美、知识面宽,这是不争的事实。在我看,如果你能撇开对与错,把他

30、的作品读下去,读得津津有味,这本身就是一种理论修养。弗雷德研究什么呢?达尔文研究自然人,马克思研究社会人,弗洛伊德则研究人的精神世界,他以“泛性主义”作为研究人的精神世界的基本分析框架,开启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新天地。社会科学的研究被他们三个人分家了。他们的知识面非常宽,研究方向十分新颖。不过,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只是具备了写文章做学问的一般性基础,写好论文还必须懂得各学科的关联,这便涉及到各种知识的配套运用问题,这个能力要靠自己去摸索,要经常去看论文。我建议同学们多看论文,少看专著,专著中间重复的东西太多了。要选好的论文去看,一看就懂的论文少看或不看,一点也看不懂的论文不要去看,部分看得懂、部

31、分看不懂的论文,则是阅读的主要对象,这类论文对初学者的帮助特别大,看不懂的地方可以求教于老师,可以与同学讨论,这样你可以学会很多东西,如果你在此基础上学习写论文,一定会有所进步。因为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你会发现许多复杂的问题,而要解决好这些问题,你自然会关注各学科之间的关联,会逐渐掌握写论文的精髓。一篇好的论文是在符合学科规范的前提上讲究逻辑和义理的,一篇不朽的文章还要求作者诚信地做人,所谓道德文章就是这个含义。逻辑和义理对文章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一个有关曾国藩做学问的故事,曾国藩在办团练前有个深谙程朱理学的老师,名字叫唐鉴,曾国藩曾向这位老师请教如何才能把文章写好,唐鉴回答了六个字:“义理通

32、,文章达”。我们可以将这种义理理解为某一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与此相关的关联知识点,你掌握了学科的基础,懂得了研究对象现象和实质,知识面宽泛就有可能把文章写好。文章怎么选题,是一个难度非常大的问题。文章的选题可能因人而异,水平高的人看了别人的论文就能选题,水平差的人文献看得再多,也可能找不出好的选题。不过,文章总是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写出来的,论文写多了选题的能力一定会提高。水平高的人看看别人的文章,或许会受其中一两句话的启迪,找到一个非常好的选题。这种情形可以用弗洛伊德的学说来解释。人有两种意识,一种是“潜意识”,一种是“明意识”;作者对自己文章的主要观点清晰,属于明意识,但有时论文中流露的思

33、想观点,作者并不一定清楚,这可以解释为潜意识;当这一潜意识反映出非常好的思想,而作者又没有明确给予论述时,往往会成为学术高手选题的目标。原作者对好的思想观念没有明确的意识是一回事 ,它的客观存在是另一回事。如果你看文献时能够把原作者仅仅具有潜意识的新思想找到,将其作为一个选题而写成一篇论文,应该说是受到别人文章的启发而不是抄袭。我有一个极端的看法:一个高手把别人的万字以上的文章看一遍,什么资料都不找,可以写一篇与这个论文仅仅存在弱关联的论文,并且原作者还不会发现这篇论文是受自己论文启发而来。论文选题很难,但天下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是老子“天下事,无可不为”的思想。不考虑对与错,社会科学问题没有论证不出来的,你能在论文中将自己的观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