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5.75KB ,
资源ID:2766068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6606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精选廉江风俗习惯.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精选廉江风俗习惯.docx

1、精选廉江风俗习惯廉江风俗习惯生产习俗农业生产习俗播、插期间习俗 春浸稻种,先将种子放在竹篓里,浸于水中一定时间即置于岸上,用竹盖盖严,插些袖子叶驱邪、消秽气,以祈种子发芽整齐。此俗在农业合作化后不复存在。开始插秧第一天下午收工时,要插满最后那块田才收工,不能“丢田垄”(同一块未插秧的部分),否则,就预料着这一造的插秧工作会“拖尾”。此俗在公社化后已逐步消失。开春种植其他作物时,也忌缺穴丢行若是丢三忘四,又不检查补回来,就预料着当年生产歉收。春种和夏种完成之日,较富裕农家杀鸡杀鸭、买鱼买肉吃一餐,贫苦农家也力求一餐干饭,称为“食上田”。收获期间习俗 干晒新谷的头一天,吃饭忌“淘羹”(把汤冲着饭吃

2、),否则预料着会被雨水冲淋谷场。一年夏、秋两造开始收获新谷时,第一次吃新米饭,富裕户买鱼肉或杀鸡、鹅、鸭做“三牲”敬祖公或土地公,叫“吃新”。普通的农户,也买些猪肉,煮新米干饭吃。晚造收集稻草叠起来成“稻草堆”时,要煮糯米饭吃,认为糯米饭粘性大,能使稻草堆叠得牢固,免至崩倒。此外,一般人家在买牲口尤其猪苗回家时,拨备“三牲”(鱼、猪肉、鸡、鹅、鸭)向土地神禀拜“添牲口”。买猪苗时,习俗用竹筛隔着猪苗以火烟熏,并用竹筒吹猪苗,以祈“驱邪”,免除病害,牲口长得快。此俗建国后逐渐消失。渔业生产习俗劳动习惯 渔民不论干什么活都“打号子”。劳作时,先由艄公起调,然后大家一起跟着打号子。这种号子是南海渔民

3、特有的“清号子”,没有北方号子那种“嘿嘿”的号尾。干活时打号子,一可以协调动作,二可以减轻疲劳。日常言行举止 为了图“吉利”,出海说“开生”,翻鱼说“顺鱼”,驶下说“挨近”,丰收说“丰产”;逢七(初七、十七、二十七)不出海,逢八不回家。船上要戴帽忌“敞头”,就是在大热天,身上只剩一条裤衩,也不难脱帽子;在船上不论坐在哪里,脚一定要到板,不能半天吊;不准在船头抱膝而坐,手也不准别在背后。渔民认为“敞头”、“半天吊”和抱膝等会导致生产不景气,因而忌讳。吃饭习惯 人们吃饭时,忌将筷子搁在碗上;吃鱼时,忌翻鱼身;饭勺羹匙也不能料放。渔民对此十分讲究,因为在海上最怕“翻”。 其他习惯 渔船出海前一晚,一

4、般杀鸡公拜船头,富裕户烧猪拜土地公,祈祷安全生产,满载而归。船上渔民的妻子坐月(产小孩),家里一定要给渔船送甜酒鸡公,称为“旺船”。渔船回港时,不准未打过招呼的”生脚”(不做过海的人)突然下船,否则,就被认为当年生产不好。上面这些忌讳,现在多数还是沿习下来。但说“沉船”、“翻船”这类话就不那么忌了。因为自1956年后渔船上安置了收音机,天天能了解天气信息,预先防范。生活习俗饮食建国后,本县人以大米为主要粮食,兼食杂粮。城镇居民主要吃大米饭,少吃杂粮,乡村农民以吃大米粥、饭为主,也兼吃部分番薯、木薯、芋头等杂粮。春节期间,农村大家小户习惯做年糕,城镇居民习惯油炸煎堆、角仔等食品。 饮食习惯 一日

5、三餐,城镇人早餐一般吃粥或面条、糕点,午、晚餐吃干饭。农村大致有3种情况:较富裕的人家,早晚餐吃干饭,午餐吃粥;一般人家早餐和午餐吃粥,晚餐吃干饭;生活比较困难的家庭,一日三餐都吃粥,午餐间吃杂粮,偶然备有好的菜肴才吃干饭。至五六十年代时,横山、河堤、龙湾等地的大部分农民家庭,一年中仍有几个月是一日两餐番薯粥,一餐米粥。节日,一般家庭都买些鱼、肉吃干饭。亲戚朋友特别是稀客到来时,吃得讲究些。一般吃饭的菜要比吃粥的菜好一些。粥有白粥和菜、肉粥之分。大多数农民吃白粥的菜多为咸菜,如酸菜、成鱼、成罗十、咸瓜、咸蒜头、蒜苗、豆豉酱等。沿海渔民、农民下饭的多是自捕的鱼虾,食粥有鱼汁、蟹酱、蟛蜞、螺、虾酱

6、等。城镇居民吃白粥,喜欢花生米、蒜头、咸瓜、咸鱼、冬菜、榨菜、杂锦菜、蕹菜、萝卜干、豆腐等作配菜。宴请 旧时,婚、丧、喜、庆等宴请比较隆重。对亲戚朋友,预先通知或发请贴;村中邻会,由主人或代主人理事的登门面请。客人入座时,尊年老者或社会地位较高者为首席。女婿随妻“回门”到岳文家坐首席,不须礼让,但要赏给厨师“红包”一个。 饮茶 建国前,本县人民生活困苦,平时一般不喝茶,只是有钱人家才备有茶具饮茶。民国时期,安铺、廉城设有茶楼,作为有钱人聊天的场所。当时,安铺镇内有茶楼七八家,开茶兼营包点。承办筵席,包点有蛋糕、香甜面包、煎难、发糕、油条、酥角、糯米鸡、马蹄糕等。70年代以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

7、提高,本地又产茶叶,人们逐渐喜爱饮茶,一般家庭都备有茶具茶叶,客人到来时,主人请坐敬条递烟,以示热情招待;平日饭后,也自泡自饮。酒席 宴客的酒席,分为粗席、细席、盏盘三大类。有的又以筵席的主菜名称定名,如鱼翅席、海参席、烧扣席,或称“几度海”、“十大碗”等。通常一席主菜有8个大菜,分装为8个盘(碗),一个杂烩汤和一个甜汤,又称为10大盘(碗)。8个大菜分为“四山八海”,鸡、鹅(或火腿)、鸭、猪肉(或乳猪)属“四山”,参、鲍、窝(或鳝肚)、翅、鱿鱼、虾米、沙虫、蟹肉属“八海”。民国时期,贫富悬殊很大,喜庆酒席质量相差甚远,一般人举办宴客筵席,设8个大菜2个汤、1盆面(米粉或粉仔),“四山八海”有

8、而不全不多不精,蔬菜份量占 60 70,这样的酒席属粗席。有钱人家,实客讲究排场,事先发柬帖,再行面请。入席时先上“三干”(红黑瓜子烟之类)或“三湿”(果蔗茶之类),继而上优质的“四山”:炖鸡、烩鸭、烧鹅、脆皮乳猪蘸白糖,“八海”:杂烩海参场、鸡丝鳝肚汤、燕窝醒酒场、炖烩鲍鱼、三丝烩鱼翅、甜酸鱿鱼卷、肉丝。沙虫、芙蓉蟹肉;还有虾球、肉九、意米猪脚、香甜精面共10多盘。这样的酒席,在安铺镇称之为细席。建国后,提倡勤俭节约,移风易俗,反对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在70年代以前,一切喜庆从简。进入80年代,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每逢喜庆,设席宴客,风气日盛。县内较大圩镇

9、的酒席大同小异。如安铺镇的酒席,有“四山八海”,2个至4个汤,香、甜植面,共12个至14个菜;首出第一大盘,有腊肠、叉烧、猪肝、猪肚、就鱼卷、虾丸、鲜蛋、甜橙等菜拼盘。接着出其他菜式,这样的酒席,归类属盏盘席。 吃饭、请客禁忌 忌吃饭时抛撒饭粒或吃完饭后碗底有残饭,否则要遭雷击。小孩吃饭,碗有残剩饭粒,将来便会麻脸,或娶到麻脸妻子嫁给麻胜丈夫。吃饭时局看镜子,犯忌会口吃。吃饭时忌用五根手指头尖托住碗底,怕日后成乞丐。会客时,忌将空碗收走,否则有“谢客请走路”之意。忌用筷子敲打空碗,因为乞丐常常这样做。忌把碗反如在桌面上,因为只有病人服药后才这样;平时扣碗,则有咒人将生病服药之嫌。做客时忌在自己

10、的餐具中剩有食物,否则对主人不礼貌。吃饭时不擤鼻涕、吐痰、放屁,否则是很大的失礼。旧时男女不同席,男的先就席。餐毕,要等主人抬好餐具后,客人才可以离去。服饰发型服装 民国期间,农民多穿土布(黄麻布或苧麻布),圩镇居民多穿“洋布”。春秋季节,中、老年人大多穿棉布唐装便服,青年学生则穿恤衫和中山装。冬季,富者穿皮袄袍;中等家庭者穿棉衣服或棉袍;贫者只穿棉布单衣或麻布单衣,只有少数人才能穿上一件棉制“卫生”衣(土称“厚笠”)。服装颜色大都是蓝、黑、红色。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少数农民还穿自种自织的麻布,大多数城镇和农村群众一般穿机织棉布。70年代以后,多穿化纤维、毛织品,男服多为蓝、灰色,女装花色

11、较多。80年代,由于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人们对美的享受欲望增强,穿着不但布质上乘(呢、绒、绸、缎、的确良等),而且款式新颖,特别是女装,款式多样,且不断更新,有牛仔裤、喇叭裤、学生裙、连衣裙、中裥西装裙、旗袍等。 帽 清代,本县富人士儒戴红枣帽,一般人戴束帽(裤脚帽),穷人戴叶帽,或用汗巾包头。女人戴头箍(或称头暖),款式因人而异。中青年妇女用绸缎作里,绒布镶边,描花绣草,称为绣花头箍;老妇则似素色头箍为主。给纱帕乃是日中少妇必备御寒之物,上了年纪的妇女则用深蓝色机织大晴蓝布包头,小孩子夏天戴帽箍,冬日戴狗耳帽,帽额一般都绣上“天宫赐福”或“松鹤延年”等吉祥字样。辛亥革命后,男人剪去辫子,富

12、裕人家除红枣帽外,还有进口“荷兰帽”(礼帽)。后来出现通帽、发帽。沿海地区渔民喜爱小而向上卷的蒲草帽,渔家妇女则戴帽沿向下弯的斗笠。建国后,红枣帽、荷兰帽相继绝迹。人们普遍戴工人帽、麦秆帽(草帽),农民夏天还戴竹叶帽;中青年妇女包裹彩色四方围巾。“文化大革命”时期,男女青年都喜爱戴黄色军帽。80年代起,各种款式新颖的帽子应运而生,男童多戴海军帽,帽额绣上“幸福儿童”或“少年海军”等字样;摩登少女戴五颜六色的太阳帽;成年人除了麦秆帽外,还时兴白布帽。冬日,干歇职工仍以工人帽、干部帽为主。老妇戴的是黑色绒布制的或毛绒编织的的实用帽子,往日的头箍、过髻市电头市)甚为罕见了。 鞋袜 民国期间农村人多穿

13、自制布鞋,少数人穿橡胶鞋(惯称操鞋),也有穿皮鞋;野外活动(推车、挑担)的城乡居民还穿草鞋、胶底缚耳鞋;女的多穿圆头绣花布鞋。刚年代初,男人夏天兴穿厚底胶鞋(时称“海陆空”鞋),冬天多穿解放鞋(胶布鞋)。70年代中期起,鞋的品种增多,有布鞋、皮鞋、橡胶鞋、塑料凉鞋、拖鞋、雨鞋、球 鞋等,高跟鞋也在部分女人中兴起。70年代前,穿袜只见于干部、工人、学生;农民除节日或作客外,平时少穿袜。80年代,城乡男女穿袜多起来,有的青年女子一年四季袜不离足,袜的种类有线袜、丝袜、锦纶袜、尼龙袜等。60年代前,农村农民多穿木屐,有拖屐、三耳屐、棕衣屐等,廉城、安铺女子喜欢穿油漆花展。70年代后,城乡男女穿木屐逐

14、渐减少,现已属罕见了。 发型 清末民初,有的男人还蓄发留辫,继而是光头、英装、花旗装、陆军装、高短脚西装。少数女子剪短发,多数打一条辫子,出嫁后梳发髻,有的还织网罩住。建国后,男人发型多为西装、劳动装,女子剪短发或打两条辫子。“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男以陆军装、女的以双短辫为时髦。70年代末期始,有的男青年留发稍长,妇女兴起烫发,发型各种各样,多为“波浪”、“流长”、“菊花”等。首饰 民国期间,女孩穿耳带环,有钱人挂金质或银质耳环、耳坠,穷人则穿线悬珠。富家子女还颈戴金、银项圈,胸佩长命锁。姑娘出嫁时,备有头簪、钗、耳挖、耳环,耳坠、手镯、脚镯等首饰,富人金质,一般人银质,穷人量力置办,但

15、必有头簪。有钱人还盛行戴金戒指、金项链、套金镯、玉镯等。1950年后逐渐消失。80年代又兴戴金戒指、金项链、珍珠琏,戴者多为妇女。居宅用具建屋习俗 建国前,城乡建新居,一般都请“堪舆”(惯称“看风水先生”)看地势测方位,名为“看阳宅”。屋地定好后,又请看日子先生确定行墙基(开始砌墙)的良辰吉日始动工。开始时,先定四角,鸣炮示兆;升梁时,主人高呼“高升发财”,鸣炮庆贺。屋建成后(有的不一定建好,以吉日为准)搬入去住,称“入火”或“进宅”。入火时、请看日子先生(或懂唱进宅礼规的家境好的人)开门,一边高呼“开门大吉”。“贵人到来”之类的吉利话,一边鸣放鞭炮,热烈庆贺。随着依次进入三角灯、镜屏。饭、米

16、、鸡等,并呼叫猪、牛、羊、鸡、鹅、狗、猫,但不呼鸭,意为嘴扁不吉利。此时,还有人拿着戽斗在门前往内戽钱戽银,边戽边叫,然后把戽斗和红色“碓丫”放入正厅里面左右角,还盛上斗火,一连三天不熄。建国后,“入火”习俗仍然沿习下来,只不过形式和繁简程度不同而已。 用具 民国期间,农民用具很简单,火灶以泥砖建成,盆、碗、煲、桌、椅之类,多为粗陶瓷和以竹、木制成;卧床多为平头床。收藏被的多是平头柜、四合箱。城镇居民的炉灶,一般为风炉,或以灰、沙、砖建成。少数家庭置有瓷器碗碟,热水瓶、铜面盆、挂钟、座钟等,卧床、桌、椅均用细木精雕,厅堂摆布,雅丽大方。建国以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乡人民使用的家具逐渐由低

17、级到高级、从低档向高档发展,炉灶一般改用铁条,砌有烟囱且通风扯火,条件好的家庭使用煤油汽炉或液化石油汽炉,炊具为铝锅、电饭煲、压力锅等,碗、碟、盆、钵、杯、勺等均用瓷器、玻璃、塑料、搪瓷。坐、睡等用具也大有改进或更新。70年代后期以后,不但自行车、手表为群众普遍拥有,而且组合柜、衣柜、梳妆柜。沙发椅以至钢丝床等用具也陆续进入城乡家庭。收音机、电视机、电风扇、缝纫机、洗衣机、电冰箱等,也逐渐为城乡居民所拥有。婚姻 (一) 旧时婚姻形式 包办、买卖婚姻婚姻大事,男女双方不能作主,所谓“父母之命、煤灼之言”,为父母(或兄嫂)所包办,特别讲究门当户对、身价彩礼,形同买卖,自由恋爱被视为“大逆不道”,绝

18、大多数男女直至婚前还是互不相识。童养媳穷苦人家的女儿从小定亲后,如因生活所逼,往往送交婆家收养。这种婚姻叫“童养媳”,惯称“鸡对仔”。过门时,女孩一般只拜天地、高堂,男女双方成年后再择吉日同拜“合房”(又称“圆房”)。童养媳在婆家多数备受虐待。寡妇“守节”与再嫁妇女丧夫、一般不许再嫁,谓之“守节”。若是再嫁,前夫家属必向寡妇续夫索“身价钱”,出嫁时不许寡妇从前夫家出门。寡妇再嫁备受歧视,被指为“不贞节”。 此外,本县也有“冲喜亲”、典妻等陋习,但极少。(二)婚姻程式 建国前办婚事,父母先为其子女物色门当户对的对象,托媒人说合,女家以红纸写明女儿出生年月日和时辰,俗称“年庚”,请媒人送往男家合命

19、听兆;经双方父母同意后,择定日期。由男方备办定婚礼聘,如猪腿、公鸡、龙凤礼饼等,并有礼帖、庚帖送往女家,作为定婚依据。这一仪式,称为“文定纳聘”(俗称“食槟榔”,为定取一条心 到尾之意)。之后,一般待男子1822岁,女子1721岁时,由父母作主,准备完婚。男家请八字先生择促辰吉日,谓“看日子”,媒人将“吉期”送往女家,谓“送日子单”。女方父母同意后,一般都向男方提出一定条件,讲定身价彩礼,富者还言定金银首饰衣物若干,男方依言请人将礼款物品送往女家,称“过大礼”。一俟女家领受“完娶”礼品后,男家便可在已定的吉日发轿迎亲。童养媳则不同,回时不大讲究仪式,长大后再择良辰吉日“合房”(又称“圆房”)。

20、完娶时,要同一日子,打扮相同,双双拜堂。女方出嫁前躲在家里日夜不出门,叫做“收房”。女方出嫁前都在爹娘膝下,眼看即将离开父母和兄弟姊妹,依依不舍,酷似生死离别,因而要“哭嫁”。哭嫁一般712天,每天哭一两次,由婶嫂带哭(教哭),还有姊妹(少则几个,多则10多个)陪哭。每次哭时,开头4 句一定要含有佳意,随后不论。哭歌多少,各地不一,但范围。内容相差无几。石城、新民一带的哭嫁歌就有接轿歌、梳头歌、洗面歌、穿衣歌、叹姊妹送礼歌、祝祖歌、叹酒台歌、牵新娘上轿歌、辞别兄弟歌。叹陪嫁婆歌、叹轿夫歌等26首之多。喜期前一日,男家备花轿(有的还有鼓乐队),抬着礼物前往女家迎亲。女方一闻轿至,即哭起接轿歌、骂

21、媒人歌,歌词辛辣,多为咒骂语词。是日晚上,新人出去“踢轿”,以示不欢迎,又说“踢轿”后,次日坐轿头不晕。若是再婚妇女,这晚不能在娘家正屋过夜,实到外面的草寮或闲屋睡,从那里出门。正喜之日,男称“加冠”,女为“出阁”。女方当日早起,洗脸梳妆。在此以前,女方都是打辫子,此日起开始“梳髻”,还插银针、玉谷之类装饰品,一改以往发型。梳妆时,每到那步,新人就哭那支歌,如拔绒毛歌、搽头油歌、梳头歌、挑头发歌、插花歌。梳妆完毕,有钱人家之女还要头戴凤冠遮以红纱巾,身穿风衣,脚着红面屐子鞋。所有这些都由婶嫂办理,新娘只是一味“哭歌”:缚裙时,哭缚裙歌;穿衣时,哭穿衣歌;扣钮时,哭继钮歌。本县人习惯上午办喜庆,

22、因此女方出门都在早上。至于何时起轿,看路程远近而定。出门时,又有这样的规矩:若是女方的大哥大姊还未结婚的,男方要剪“对裤”(两条裤)给女方大哥。新人跨出门槛时,大哥站在门口,抬高一边手让细妹过,意为不被细妹“骑”着,来日好“做世界”。大姊也在这时避开,并手拿一把伞遮着不望。前去上轿时,新娘由两个所谓“命好”的婶嫂牵扶,踩着铺席前去上轿。这时,新娘不能踩着泥,也不能回头望,一边行,一边哭起牵新娘上轿歌。轿抬起时,女方兄弟(或亲人)分别于轿两旁,手抓轿杠,要来回“退轿”4次,才放轿夫上路。此时,新人坐在轿上,一边丢银线,一边哭退轿歌,歌意是摇钱摇财,退钱退银给外家,让父母兄弟今后发财。花轿抬行时,

23、谁也不能在前面阻拦,习惯认为此日以新娘为大,谁若阻拦则对谁不利。红轿前去时,兄弟要随送一程,新娘也随即哭起叹兄弟送轿歌、赠钱兄弟歌、辞别兄弟歌、叹陪嫁妹歌和叹轿夫歌。与此同时,随去的一般都有送嫁婆和抬嫁妆的人,富者还有婢女随嫁,箱柜、被褥、蚊帐、衣服、梳妆用具批妆奁抬送男家。路上,过桥过河,新娘都往下丢钱;若与另一新娘相遇,则双方停轿,待新娘互相交换钱后再起行。迎娶这方,待新娘一到家门口,先是新官(新郎)出来用肩头撞三下轿头,意是以免今后女人比男人强。接着让两个“命好”的妇女扶新娘下轿,牵扶到家里。此时,倘是弟弟先娶,哥姊还未完婚的,大哥要站在高处,大姊也要暂时避开。有的地方,当新娘进门时,新

24、郎还要站在门边的凳头上,手持纸扇敲打两三下新娘头,以示男强女弱,日后不受老婆欺负,如果敲打不“狠”,就会被村中青年取笑,因而素有“新娘最怕跨门槛”的说法。新娘入门,有出现猛冲入厅跌倒在地或撞着墙壁的;有其被打破头颅,鲜血直流,吓惊四座的;也有聪明的新娘,先下手为强,踢倒凳头,使新郎跌倒。拜堂时,新郎新娘序立,先拜祖宗、父母,行“四跪八叩树,后依次奉茶给父母。尊长、亲属、客人。完毕,新娘入房。房中布置崭新,”斗火通明。喜日晚上,村中邻舍、亲戚朋友“闹洞房”,主家分“新娘糖”,至深夜才结束。 婚后第三天,女家派人到男家探望(即送茶油或香油)。新娘一般在 10天至12天时回娘家,称为“睇头转”或“踏

25、露草”。当天往返,不能过夜。以后(多在农田正月初)夫妻双双去外家,叫“回门”。回门时,男方备齐礼品送给女家的亲房,其亲房轮流请食,互送“红包”,一般逗留三四天。民国期间也提倡“文明结婚”,男女双方对自己的婚事,稍有点自由择配权利,但只见于城镇的知识界,乡间农民甚少。结婚时,新郎穿西装,新娘戴罗巾穿旗袍,双方胸前佩戴红花。其仪式是邀请地方知名人士为证婚人,双方家长作主婚人,男女双方亲友1人作宾相。婚礼中,亲人来宾致词祝贺,证婚人发给结婚证书,礼毕设筵席招待宾客。新中国建立后,旧时嫁娶习俗大都革除,新的婚姻风俗已形成。按照(婚姻法)规定,婚姻自主,废除了买卖婚姻。此后办婚事一般是经男女双方互相了解

26、,建立感情后,到法定婚龄,在当地人民政府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即为订婚,再择吉日完婚,婚礼也较简单。建国初期,举行婚礼时,双方委派秧歌队送迎。6070年代,男方派自行车到女家迎接新娘和送嫁姊妹。80年代以后,婚事大操大办风气有所发展,有的男方派出汽车(多为城镇结婚的)到女家迎接,个别人甚至动用公家车辆迎亲。近年来“旅游结婚”、组织集体婚礼等新的婚礼形式逐步出现。 附:哭嫁歌选录 缚裙歌阿妹又无细又无小(嫂呀),今日阿嫂你为何得闲(嫂呀)。旧时五七岁那时(嫂呀),你都推辞无闲(嫂呀)。今日好日好时做新人(嫂呀),竟缚起花裙卑你细妹(嫂呀)。” 牵新娘上轿歌:“嫂呀,嫂呀!你牵妹去哪里(嫂呀)?我嫂是

27、铁打手骨(嫂呀),牵我入轿(嫂呀)。上无见天(嫂呀),下无见地(嫂呀),讲似鸡笼(嫂呀),又无见鸡屎(嫂呀),讲系牛栏(搜呀),又无见牛屎(嫂呀)。” 叹轿夫歌“扛轿大哥(哥呀),你妹细细(哥呀),你妹小小(哥呀),大哥扛轿(哥呀),为因家穷(哥呀)。若是有钱有谷(哥呀),在家穿鞋踏袜(哥呀)。你妹幼细(哥呀),十余来岁(哥呀),上坎悠悠(哥呀),下坎慢慢(哥呀),莫抛莫筛(哥呀),莫抄莫跌(哥呀)。”生育庆贺旧社会,生男生女的庆贺大不相同。若是生女,除头胎讲究一点外,其余的一切贺庆从简。第一胎是男孩时,主人先向亲朋送“鸡酒”报喜,亲朋于此期间向产妇送猪肉、鸡、酒,名叫“送羹”。孩子出生三朝、

28、七日、十二天都是禁忌日,外人不能在其屋前屋后大吵大闹,或敲打墙壁及其他物件。倘若谁人不慎犯忌,小孩如有不测,则埋怨终生。产妇未满月,一般不进入外人住宅,外人也不进入产妇房间(前者对别人不好,后者对小孩不利)。婴儿满月称“出月”,有钱人家大摆酒席,请朋邀友前来庆贺,贺喜的人要给婴儿送小衫、小帽、小鞋等礼物或“贺仪”(红包)。一般人家不办酒席,只备简单酒肉菜招待亲属戚友。取名“出月”这一天,要给小孩命名(惯称“安名”)。旧社会,父母析望起个好名字,给子女带来幸福。本县人给小孩命名,除多用财、宝、福、禄、寿、平、安、富、贵等吉利字眼外,尚有如下习俗: 按辈份排行取名。有些大牲人氏,按辈份排字行来给小

29、孩取名。如某姓宗族排定炳、培、锦、泰、桂等字行,从某辈起,同辈人的名字必有“炳”字(炳*),下一辈则有“培”字(培*),再下一辈则有“锦”字(锦*),余此类推。 据“五行欠缺”取名。自然界的金、木、水、火、土,古称“五行”。中国古代有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五行相生就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就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算命先生却以小孩的“生辰八字”来对应五行中的“生克论”,认为命中五行缺什么就要补什么,取名时就要在欠缺的五行中加以补救。其一,五行欠什么就直接补什么。如五行欠金,就取名为金生、金英等;五行欠木,就取名为木生、木发等;五行欠水,取名为水生、水

30、胜等;五行欠火,就取名为火生、火龙等;五行欠土,就取名为土生、土养等。 其二,借助神名来弥补五行中的欠缺,祈求神的庇佑。本县在旧社会建庙奉把的神,香火较旺的有镇武大帝(又称北帝)、华光大帝、康公大帝、观世音等。算命先生宣扬神主宰五行,镇武主宰水,五行欠水的小孩应随镇武取名、如镇光、镇方、镇龙等;华光主宰火,五行欠火的小孩应随华光取名,如华文、华荣、华炳等;康公主宰木,五行欠木的小孩应随康公取名,如康发、康富、康资等;观音主宰土,五行欠土的小孩就应随观音取名,如观友、观富、观兴、观胜等;也可直接随土地公(或叫境主公)取名,如土贵、土龙、土生,或境友、境龙、境生等。 “碰契”取名。算命先生宣扬小孩

31、的“八字”与父母的“八字”不相生时,就要在路上找人“碰契”。即按八字先生指定的方向,备好“红包”,在路上等候,遇到的第一个路人就是“责人”,由“贵人”取名,名字中要有“贵人”的姓氏,如路人姓李,便叫李生或李兴等。“贵人”就是“契爷”,小孩就是“契仔”。“命带弓箭”的取名。如其命先生认为小孩的“八字”“命带弓箭”(即“命硬”的意思),就要随汉代的李广将军来取名,如李文、李信、李新、李凤等。自怨“命丑”的取名。有的人生下来的孩子多夭折时,自怨“命丑”,则以含意下贱为字眼来取名,如阿拉(意为不是自己所生,是捡来的)、阿丑(意为丑陋)、阿奀(意为瘦弱)、阿桶(意为屎桶所生)等。 祈求生男孩的取名。有的

32、人在生女孩时,为了祈求下胎生男孩,便将女孩取名为带弟、引弟、连弟、招弟、来弟等。建国后,以上旧俗逐渐消亡,人们给小孩命名,只要有一定意思、有点特别、顺口就可以了。但是,旧俗仍残存于城乡部分群众中间。寿辰老年人过生日称为寿辰。本县习惯60岁称“耆”,70岁称“古稀”,80岁称“耋”,90岁称“耄”,100岁称“期颐”,夫妻同寿称“椿萱并茂”。在旧社会,富者每逢寿辰,特别是逢一的寿辰,如61、71、81则以上的寿辰,称为“大生日”,在其屋正厅设寿堂,老人坐在寿堂正中,让亲属戚友跪拜祝贺,并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的吉利话。土豪劣绅常以祝寿为名,广发寿帖,索取财物。贫者则一切从简。 建国后,对老年人过生日,特别是“大生日”还比较注重,一般人家都办些酒肉菜奉敬老人,经济富裕之家往往办几席酒招待亲朋戚友。参加祝寿者,则送生日蛋糕或其他礼物,以示祝贺。但拜寿的仪式习俗,已经消失。丧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