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35.13KB ,
资源ID:2764858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6485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届高考历史课时巩固过关练习16.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届高考历史课时巩固过关练习16.docx

1、届高考历史课时巩固过关练习16课时巩固过关练 三封建文明的成熟宋元(35分钟85分:共12个小题,每题4分;共2个大题,37分。)1.(2016武汉三模)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A.改变地方割据局面B.削相权以加强集权C.强化集体议事制度D.分事权以相互牵制【解析】选D。转运使与提点刑狱司都有对官吏的监察权,提举常平司与转运使都有财权,转运使的权力被分散,同时这些机构相互牵制,故D正确。【拓展延伸】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吸取了唐末以来藩

2、镇割据、武人称雄干政的教训,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因为文人不懂军事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低下。(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有利于统一,防止分裂,但导致地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中央机构人浮于事,造成冗官局面。(3)发展科举制。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官僚队伍的庞大。2.(2016株洲一模)自秦朝推行郡县制以来,为强化地方管理,汉代置州,唐代置道,宋代置路,元代置省。纵观这一现象,可知()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纷繁杂乱B.疆域扩大导致管理难度上升C.县制是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础D.中央集权遭遇地方挑战倍增【解析】选C。从材料中可知变化的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是地方最高一级,而基层的县

3、制没有改变,故C正确。【拓展延伸】元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元代行省权重,时人及后人的看法基本一致。行省虽然权重,但元朝统治者有两大对策。(1)中央全面控制行省权力,这是沿袭传统做法。从行政权上控制行省长官及其下属官员的任命权;从军事权上控制行省长官调动军队的权力;从财政权上控制行省70%的财赋收入;从司法权上审查行省的大案要案;从监察权上强化对行省长官的监督。(2)犬牙交错划界原则的全面实施。所谓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就是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军事需要出发,人为地打破自然区域之间的山川之险,造成地方行政区域犬牙交错的局面。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地形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

4、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元朝行省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美国史学家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宋朝得到选拔的官员中,有多于三分之一的人来自平民家庭,如此大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是惊人的。下列各项中,与此现象的出现直接相关的是()A.宋朝尽夺藩镇之权 B.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C.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D.程朱理学的地位提高【解析】选B。尽夺藩镇之权涉及中央对地方集权的主题,与题干主旨无关,故A错误;科举制通过读书考试做官的路径,不论出身,给出身贫寒的人们提供相对公平的机会,故B正确;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属于中

5、央对地方集权,不符合题干主旨,故C错误;程朱理学地位提高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与题干材料无关,故D错误。4.(2016济宁期末)宋太宗曾“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民益种五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江北诸州,亦令就水广种粳稻,并免其租”。宋统治者的这种做法()A.促进了南北作物品种的交流B.体现了政府以发展农业抑制商业的举措C.标志着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D.反映出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地区【解析】选A。鼓励江南种粟、麦,江北种粳稻,这促进了南北作物品种的交流,故A正确;材料与重农抑商无关,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精耕细作,故C错误;材料不仅涉及江南,也涉及

6、了江北,未体现重心南移,故D错误。5.(2016海南单科)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解析】选D。东晋南朝时期的南迁主要是由于北方的“八王之乱”,唐“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导致人口南迁,五代及南宋时期是割据混战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南下导致战乱不断而南迁。由此,中国古代三次经济南移的主要原因都是北方战乱。人口大规模的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江南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答案为D。A、B和C不是其

7、原因,故排除。6.(2016晋中三模)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材料表明()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C.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D.明确学生的最高学术目标【解析】选C。根据材料“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可知,古代圣贤教育目的无非是讲求义理,以理修身,推己及人,关注道德,故C正确。7.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不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

8、的。这反映出()A.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B.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C.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D.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儒学【解析】选A。二程的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反映出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故A正确;这种至善圆满之乐,并非教人消极处世,故B错误;从材料无法推断觉悟“自心”源自佛道文化,故C错误;二程继承先秦儒学,对传统儒学进行部分改造,故D错误。8.(2016郑州模拟)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五代)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主要表明()A.唐朝时雕版印刷广

9、泛流行B.北宋时期活版取代雕版C.活字印刷有助于提高效率D.印刷术促进了宗教传播【解析】选C。根据题目中“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故A错误;北宋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高了印刷效率,但并未完全取代雕版印刷术,故B错误;根据题目中“其法用胶泥刻字极为神速”,故C正确;题目中只是说明北宋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印刷效率比雕版印刷时提高了很多,并未提到对宗教的作用,故D错误。9.(2016潍坊一模)(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

10、”,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顺德,集小以高达。周易正义材料二朱熹玉山讲义载: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张载在西铭中提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材料三清代末年屡次对外战争失利,中国人民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处

11、在危急存亡的严重时刻,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经过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人们发出了“新文化”的号召。于是儒学、经学、理学三位一体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基本结束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要论题。新的文化传统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已开始酝酿了。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1)根据材料一,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体现的时代精神。(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朱熹、张载思想的主要特点。(9分)(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发展的认识。(6分)【解析】第(1)题联系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士阶层著书立说,积极入世,体现

12、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发展提出不同见解,相互辩驳、融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体现了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第(2)题由材料内容可知二人注重通过研究获取真知;重视道德修养,自我节制,发愤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传统文化随时代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民族精神贯穿于传统文化发展过程的始终,联系所学,我们一直强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答案:(1)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士阶层著书立说,积极入世,体现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发展提出不同见解,相互辩驳、融合,出现了百家争

13、鸣的局面,体现了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10分)(2)特点:注重通过研究获取真知;重视道德修养,自我节制,发愤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9分)(3)认识:传统文化随时代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民族精神贯穿于传统文化发展过程的始终;思想自由与文化开放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6分)10.宋史职官志记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库,悉隶三司。”材料说明()A.三省长官仍掌大权B.分化事权,提高效率C.皇权进

14、一步得到加强D.皇权相权平分秋色【解析】选C。材料中显示出宋朝对宰相权力的抑制,“尚书、门下并列于外”,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分化事权的特点,但没有涉及提高行政效率,故B错误;材料显示的是通过分割削弱相权来进一步加强皇权,故C正确;皇权相权平分秋色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错误。【变式训练】元世祖继位后,废除唐宋以来的三省制而实行了只设中书省的一省制,并由皇太子挂名担任中书省的长官。此措施()A.削弱了丞相权力 B.不利于皇权专制C.提高了行政效率 D.违背了历史潮流【解析】选C。一省制下由丞相一人负责,这实际上是强化了相权,故A错误;皇太子挂名中书省长官,实际上相权变成了皇权的延伸,因而加强了皇权专

15、制,故B错误;唐宋三省到元一省可以避免因相权分散带来的办事相互推诿、效率低下的弊端,故C正确;宋元到明清时期中国的历史潮流是加强君主专制,因而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故D错误。11.两宋时期,田宅交易十分活跃,在人们的实践与政府的积极规范下田宅典卖逐渐制度化。南宋初年,政府规定田宅典卖者纳税印契,均价每亩约五贯,税率约8%,一次就征收到四千万贯。这种现象反映了()A.土地兼并的缓解 B.自耕农经济的发展C.国家实力的增强 D.商品经济繁荣【解析】选D。田宅交易频繁直接导致土地兼并加剧,故A错误;田宅交易频繁,土地兼并加剧,间接造成了自耕农的衰落,故B错误;田宅交易频繁、征收契税等,增加了政府的财政

16、收入,这只是一方面,不能因此认为政府的实力增强;田宅交易频繁和制度化是商品经济繁荣的反映,故D正确。12.宋初明令禁止商人参加科举考试,到了英宗时期,“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亦听取解。”商人同样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做官。材料主要反映了()A.宋代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B.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D.商业成为国家的经济命脉【解析】选A。根据题干中对商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到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现象的描述,可知到了英宗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A正确;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未放弃过“重农抑商”政策,故B错误;材料并未反映政府鼓励工商业,故C错误;古代中国的封建经济主体一直是小农经

17、济,故D错误。13.“说话”(讲故事)是宋代的文学形式。陆游集剑南诗稿中有载:“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说明宋代文学()A.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B.集中表现农村生活C.内容凸显历史故事 D.世俗化的趋势加强【解析】选D。材料中“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说明“说话”(讲故事)这种文学形式下移,为广大平民所接受,反映了世俗化的趋势加强,故D正确。【变式训练】宋史卷一百二十五记载,高宗时,监登闻鼓院范同于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进言:“方今火葬之惨,日益炽甚,事关风化,理宜禁止。仍饬守臣措置荒闲之地,使贫民得以收葬,少裨风化之美。”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18、宋代()A.火葬方式异常惨烈B.统治者禁止佛教传播C.佛教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D.民间全部信仰佛教【解析】选C。材料意在说明宋代火葬方式发展较快,并非火葬方式的惨烈,故A错;材料并未反映禁止佛教的传播,故B错;火葬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是佛教发展的反映,中国官员上书认为火葬有伤风化,进言禁止,反映了佛教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故C正确;D表述过于绝对。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大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月,宋太祖赵匡胤西巡洛阳。太祖突然提出迁都洛阳的想法,理由是:开封乃平原之地,无险可守,需重兵把守;洛阳可“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大臣们的强烈反对让太祖满心不悦,太祖索性在洛阳长

19、住,拒绝东返开封。最终在其弟赵光义“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的劝说下,太祖不得不做出妥协,仍都开封。但太祖还是忍不住仰天长叹曰:“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提取材料中的一种观点或认识,运用中国古代史的史实加以分析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析】本题具有开放性,在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并形成观点,然后结合史实加以论证。如赵光义的这句话,说明中国古代传统儒家思想对治国理政的深远影响。答案:观点一:宋代冗兵:符合宋代史实,北宋为加强皇权和京师的守卫,大量扩充禁军,导致军队数量急剧膨胀,带来庞大的军费开支,出现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12分)观点二:以德治国: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对中国封建

20、政治统治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思想在汉代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强调“以德治国”,故赵光义提出了“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的观点,也符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实际。(12分)观点三:地理环境对政治统治的影响:中国封建王朝建都时,无不考虑地理环境因素;如宋太祖欲迁都洛阳,主要是看中了洛阳拥山川之险;宋初之所以定开封为都,也是看中其靠近隋朝开通的大运河,水运交通便利的条件;元代据山川之险而划定的省级行政单位;明代为加强北方的防御而迁都北京等,都说明了这一观点。(12分)【变式训练】1.(2016张掖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中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

21、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评析材料中有关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充分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解析】根据材料可以提炼出两个观点即“宋代是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和“宋代积贫积弱”。可以就这两个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就其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进行评论,既然为评论就包括赞成这种观点,也包括不赞成这种观点,还包括部分赞同这种观点。然后就其中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即可。答案:观点一: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

22、文艺复兴时代”。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限制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思想文化方面: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观点二: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宋代民族政权并立,辽、西夏、金威胁着宋朝安全,宋初由于过分集中收回军权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失利,两宋政府通过签订屈辱和约换取边境安宁;宋代虽然经济繁荣,但宋初的制度革新导致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财政入不敷出,民富国不强;虽经王安石变法也未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观点三:赞成材料中的两种观点。

23、答案为参考答案一和参考答案二的综合。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宋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复兴的时期。韩愈及其以后的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提倡回归经典。中国的古典并没有丧失,只是经过韩愈以后重新检讨,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从丝绸之路传入的西方影响,包括基督教、佛教、摩尼教,分别在中国扎根。唐宋时代,外来的文化力量非常强大,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中亚等外族进入中国,使中国不再是单纯的华夏民族。中国文化接受了外来的刺激,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在此基础上,韩愈、柳宗元、李翱的工作,终于引发了后来理学、新理学和禅宗的活跃气象。材料二1096年,欧洲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发动,通过东征,欧洲人发现在教会垄断的文化圈外

24、,还有许多不同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他们发现古希腊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都被教会一手遮天,不为欧洲一般人所知。东征带回的许多古希腊文学典籍,由教会外学者翻译为拉丁文,这就开启了文艺复兴的契机,让欧洲人可以重新检视其文化遗产。欧洲人也经由东征,发现了遥远的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接触到了新的事物。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欧洲人重新发现过去、并开始认识远方的人类文明,他们扩大了视野,不再甘于只接受独断的基督教文化。他们重新认识古典,并且设法将古典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作一番融合。以上材料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

25、出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相似之处,以及对文明发展的启示。【解析】第(1)题,背景需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思考。可结合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进行归纳。第(2)题第一问相似性,注意找准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比较点,如思想来源、社会发展的需要等;第二问启示可结合两段史料的相关信息,从思想文化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等方面归纳。答案:(1)唐宋文化复兴:中外及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频繁;经济繁荣;文化政策开明;科举推动文化教育发展。西方文艺复兴:十字军东征客观上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形成的资产阶级要求反对宗教神学价值观,解放思想。(2)相似:传统文化的基础;外来文化的影响;社会发展的要求。启示:文明发展需要开放、交流;文明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政治支持;文明发展需要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