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线通信中智能天线的应用无线通信中智能天线的应用 本文是对教材第九章第五节介绍的智能天线在无线通信中应用的拓展介绍,同时也是对其应用发展的概述。我想在对天线传统认识的基础上阐述智能天线的基本概念、特点、实现方 法和应用前景。 一:概述 天线是实现电磁波传播的必备器件:信号发射端利用天线实现电磁波辐射,信号接收端利 用天线实现电磁波感应。 因此,不论何种通信系统,只要它采用无线传输方式,就必须使用天线, 而不论该系统采用的工作频率是多少,属于何种频段,也不论采用什么多址技术或者什么调制 技术。 随着通信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所用器件、部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智能天线正是适 应通信发展而产生的新事物
2、在无线接入系统、卫星通信系统和移动通信系统(不论在公 众通信网中,还是在专用通信网中)以及军事通信等系统中,均有其重要应用,并由此而带来诸 如抗干扰能力、频率利用率等性能大幅度提高的一系列优点。 尽管智能天线还是起着电磁波的辐射和感应作用,但是,智能天线是一个崭新的概念。 二:常规天线与智能天线 按照分类方法不同,常规天线(下文称天线)有众多的分类。例如,若按振子形状分类,天线 可分为线状天线和面状天线:后者有抛物面天线,卡什格仑赋形天线等(用于微波频段);前者有 布朗天线、J 形天线、折合振子天线、八木天线、鞭状天线、螺旋天线、菱形天线等(常用于 特高频、 甚高频、 短波频段)。 若按方向性
3、图分类,天线又可分为无方向性天线(即全向性天线) 和定向性天线:前者如外露偶极子天线、 共轴天线等,其特点是当它们用于信号发射时,不论收 信用户位于何处,发射能量通过天线能作 3600 均匀分布;诸如角反射天线、 角形反射器天线等 则属于定向性天线。此类天线在一定方向上形成信号的发射或接收,能量的有效性较高。若 按材料分,又有金属天线和介质天线之分。若按电场强度方向分类,天线又有垂直极化、水平 极化等之分。当然,天线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我们不一一例举。但无论怎么说,通信天线的构 成比较简单,即使将用于与发射机、 接收机相连的馈线算入,构成“天馈线系统”,但是,它依然是 一个简单系统。智能天线是
4、在自适应滤波和阵列信号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移动通信频率资源日益紧张,人们已经在时域,频域,码域进行了资源的开发,但扔不能满足通信业反发展的需求为此引入空域处理技术,以图再次提高频率资源的利用率,于是就形成了开发智能天线的新研究领域。智能天线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且随着性能要求的提高,智能天线也越加复杂。可以认 为智能天线是从自适应天线发展起来的,但是二者之间有着显着的差异:自适应天线主要用于 雷达系统的干扰抵消,而且是干扰信号强度特大,数量又不多的场合。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主要 基于多径传播的干扰,其幅度一般较小,但数量往往很大,尤其是电波在城市地面传播时更是 如此。这些差异导致在方向性
5、图的形成上,或者说在信号的处理上有着各自的特色。既然智 能天线从自适应天线发展而来,所以智能天线有着与自适应天线相类似的结构,用于信号接收 时的智能天线结构图见图 1。就是说,智能天线是由一个天线阵列和一组波束形成网络(亦称 聚束网络)联合构成的系统。所以,从硬件构成来看,将智能天线称为“智能天线系统”是可以理 解的。 用于收、发信侧的智能天线结构是相仿的,其工作原理也一致。这里以发送用智能天线 为例,说明其波束形成原理。 将待发射的各路信号 S1(t),S2(t)SM(t)组合成 M 维信号集合: S(t)=S1(t),S2(t)SM(t)T,再在 NM 矩阵网络中实现复数加权系数 W 加权
6、,得到一个 N 维的 阵列输出信号: X(t)=WS(t) (1) 其中,X(t)=X1(t),X2(t)XN(t)T。 若智能天线的天线阵列的方向性函数为 fN(),且当天线阵列选定以后,它就为定值。 X 则 (t)将在天线远区场产生的场强 E(,t)=XN(t)fN() (2) 若要将信号 SM(t)发向接收方,只需修改加权网络加权系数 W 为 WNM 即可实现该信号 的辐射方向性图。即 E(,t)可进一步写成 显然,只要调节 WNM 就能获得所需方向波束。智能天线的天线阵列是由多个(例如 5、6 个甚至更多)单元天线排列成一定形式形成的,常用形式有平面形、圆环形、直线形。从工程 上考虑,
7、这些单元天线方向性图常是无方向性的,其相互间距也需满足一定要求。例如在移动 通信中使用时,各单元天线间距常取为 2( 为工作波长)。 智能天线波束形成网络的作用是在天线阵列支援下,形成一系列极窄的信号传输通路 空间波道,又称波束(Beam),即在收、发两端之间形成一条极窄的信号通道。例如,当智能天 线用于无线接入系统时,可以在基站(或中心站、 转发站)和用户之间形成极窄的无线电波束通 道。当智能天线用于移动通信和个人通信中时,这个极窄的波束能随着用户移动而移动。显 然,极窄波束的应用能提高发信功率的有效性,还能提高信号传输的信号干扰比。或者说,在保 证接收端信号干扰比不变的条件下,发信端功率可
8、以大幅度降低。 这个极窄波束的实用,也形成了多址技术的第四种概念空分多址(SDMA),而且这个 SDMA 可以和其它多址技术以及它们的混合联合使用。即在采用智能天线后,系统能在相同 时隙、相同频率、相同地址码情况下,用户仍可以根据信号不同的空间波束空间传播路 径加以区分。 值得重提的是,形成一定指向的空间波束是众多的无方向性天线和波束形成网络的联合 作用,而且空间波束的指向依据用户的不同空间传播方向而决定。这个具有一定指向的空间 波束等同于信号有线传输的线缆如光缆、同轴电缆。 智能天线能实用于无线通信系统,而不论它们是公众网还是专用网,也不论该系统采用何 种技术标准。 智能天线能适用于几乎所有
9、移动通信协议和标准的情况,见表 1。 有些协议或标 准甚至至今还未正式形成产品,例如 cdma2000、TD-SCDMA,这种情况说明智能天线适用范 围很广。 SDMA 的实用也促使了系统频率利用率的提高以及频率管理、频率配置难度的降低。例 如在移动通信中,同一基站范围内的相同载频可以多次复用而不必虑及同频干扰(这就大大 地降低了频率配置的难度)。 而且不同指向的波束越窄,同频复用系数可以越大,系统的频率利 用率就越提高,系统容量越大。同一小区两个手机用户同时占用同一频道时,智能天线形成的 方向性图见图 2。图中,智能天线形成的两个主波束分别对准这两个用户(而不会产生同频干 扰),其它方向的增
10、益却很小,这就保证了主波束增益可以做得很高,周围的干扰(包括同频干 扰、邻频干扰、近端对远端比干扰等)和噪声的影响可以降低到很小。 采用智能天线后,同无线区不仅可以安排相邻或邻近频率,甚至还可实现同频复用,这极 大地降低了无线电管理部门在频率配置和干扰管理上的难度,所以无委力主智能天线早日投 入使用。 智能天线的应用还可以极大地增强设备供应商的竞争能力,并且智能天线不受调制方式 和空中接口协议的限制,它们能与现有的空中接口方式相适应。智能天线的核心技术是波束 形成,并主要由波束形成网络实现。 当智能天线为某个具体用户服务时,利用天线阵列发射或接收无线电波,利用波束形成网 络中的某些部分对用户形
11、成极窄的波束指向,而在其它方向上,智能天线能自适应地控制其方 向性图为零,这种性能又称为自适应调零功能。正是利用这种功能,可以将智能天线的副瓣或 零信号区(也称零陷区)的幅度基本抑制掉,这也造就了智能天线有极好的抗干扰性能。 只要能把主波束做得极细,同一基站(或中心站)主波束数能做得足够多,副瓣也能完全被 抑制掉,那么,智能天线的应用至少在理论上解决了众多无线通信频率资源不足的难题。 因此, 不论在欧日联合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方案 W-CDMA 中,或是我国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 方案 TD-SCDMA 方案中都把智能天线作为特征技术阐述在内,这是有道理的。 就是在专用通 信网中,这个特点也有着
12、重要意义。 我们以 815821 MHz(移动台发)和 860866 MHz(基站发) 这一集群系统专用频段为例说明这一问题。这一频段虽可划分成 240 个双向通,但由于集群 系统性能优越,特别是它的调度功能强大,因而该系统特别受专用通信网欢迎,许多系统诸如 电力、人防、交通、港口、民航等都想发展该系统,从而导致频谱紧张。但是,一旦集群系统 采用智能天线以后,频谱紧张这一问题将迎刃而解。 三:智能天线系统的构成 智能天线之所以能具备这些优良性能,这同其系统构成有关,特别是波束形成网络。波束 形成网络构成复杂,大体上可分为网络处理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两部分,依照网络处理和网络 控制的工作原理、结构
13、不同,智能天线可分成波束切换型和自适应阵列两种类型。 波束切换型是指,智能天线能形成多少个空间波束一空间信道事先就已确定,这个确定既 包括波束指向,也包括数量。确切地说,这类天线的波束数量有限。当智能天线服务于某用户 时,系统能自动从有限波束中选择一个或几个的组合以服务于该用户,而不管所选波束的最大 指向是否对准用户,也就是说用户虽处在所选波束作用范围,却有可能不在最大方向上。 而且, 当用户在移动时波束却是固定的,在用户移动到这种另一波束上时,系统会由此波束切换到另 一波束上。基于相同原因,另一波束也不保证其最大指向随时指向用户,这些特点构成了这类 智能天线的缺点,但是这类天线结构简单。 自
14、适应阵列型智能天线能形成无限多波束,并能使用户始终得到波束的最大指向。当用 户移动时,波束也能作自适应改变。 显然,这种类型的智能天线性能最佳,但其网络控制系统相 当复杂,还要求系统的实时性好,即要求处理网络在软件上需要有收敛速度快、精度高的自适 应算法,以能快速调整波束的复数加权参数 W。 目前,智能天线网络系统使用的算法有最小、最大信号比、最小偏差等。它们又各有特 点,因而在实际系统中常需要并用,以取长补短,特别是在移动通信和个人通信中。这是因为在 这两种通信系统中,电波传播主要在地面,而地面的电波传播环境很恶劣。基于智能天线性能 极大地依赖于网络系统软件特性,因此智能天线也被称作“软件天
15、线”。 早期智能天线的波束形成网络用模拟电路,但调试难度大、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差,目前都主 张采用数字电路。 较为一致的意见是采用高速率的数字信号处理芯片来实现。 实际使用的芯 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 DSP 通用芯片,如 TMS320 系列等。 另一种则为专用集成电路(ASIC 器 件),其中最典型的器件是能进行大规模并行处理的门阵列电路 FPGA,以 C6x 调处理器为基础 的 DSP 系统见图 3。波束形成网络平台应提供充分模块以支持多个 C6x,而且要采用高效率 的 I/O 结构。 天线小型化和微带天线的使用,使得天线阵列结构得以简化。软件方面值得注意的发展 是,基于特征值分解的自适应数
16、字波束形成算法格外受到重视,因为这种算法能和高分辨率的 测向算法统一起来,还能克服众多因素造成的波束误差。但是,此种算法的计算量大。 四:智能天线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 智能天线能用于很多种无线通信系统中,以提高系统性能。未来专用移动通信网将向公 众移动通信网方向发展,或者说二者之间关系更加密切。还应注意:移动通信蜂窝小区正在向 微型化、 智能化方向发展,站距将更小,分布也更广泛,波束跟踪也更需智能化、 实时化,基站配 置也将更灵活,智能天线的波束形成技术将在改善地面电波传播质量和降低成本上发挥重要 作用。由于智能天线的使用,不论在专用移动通信系统,例如集群系统、无线本地环路,还是在 公众蜂窝系统
17、,一改控制信道的发射方式由全小区(或全扇区或全无线区)范围内的辐射 为跟踪性的极窄波束辐射,全区内同频可以多次复用,从而形成了智能无线区(智能小区、 智能 扇区)的新概念。因为智能天线具有跟踪功能的固有性,无需通信系统另设“定位功能”,从而使 采用智能天线的移动通信系统、个人通信系统的越区切换产生了“智能切换”的又一个新概 念。而且,智能天线的应用也降低了成本。目前国内在公众移动通信系统中虽然使用了性能 优良的单极化全向天线 ANTEL BCD-87010、单极化定向天线 ANTEL RWA-87027、双极 化天线 DPS60-16 RSX 和先进的遥控电子倾角天线 MTPA890-D4-R
18、XY-Z,尤其是后者给日常 的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提供了方便,人们根据需要可以方便地调节天线倾角,以改善覆盖和干扰, 但是它们远不能和智能天线相比。智能天线用于移动通信系统时,主要用于基站的发和收。 应该承认,移动通信和个人通信应用智能天线的难度较大,其原因在于移动的多用户、电 波传播的多路径等因素造成了信号动态捕获与跟踪的难度,所以移动通信和个人通信中智能 天线应用较晚,而无线接入系统尤其是固定式无线接入系统却较早应用。 智能天线工作于 TD D 双工方式的无线接入系统时,可以把上、下行链路的加权系数统一。但在上、下行频率不 同时,即采用 FDD 双工方式时,则下行链路的加权系数在上行链路的加权
19、系数基础上,还需作 适当处理。智能天线有望用于移动市话,以改善其频率配置的难度和提高网络的容量,以及提 高网络的抗干扰能力。 智能天线也能用于 DECT、PHS、PACS、CDCT 等体制的无绳电话系统,都能改善它们 的系统性能。 智能天线还可用于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例如用于 L 波段的卫星移动系统的智能天线就是 用 16 单元、环形分布的微带天线阵列和一个波束形成网络构成,采用左旋园极化。而波束形 成网络则采用 10 块 FPGA 芯片,其中 2 块用于波束选择、 控制和接口,8 块用于天线阵列的准 相干检测和快速傅立叶变换。 智能天线还用于各种专用通信网和军事通信等无线通信系统,以改善系统性
20、能。正是由 于智能天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所以国内外许多大学、研究所、通信公司等单位投入巨资, 潜心研究,并已见硕果。 五:结语 智能天线对提高专用网和公众网通信系统容量、抗干扰能力,提高通信质量以及实现同 一地址的各专用网的频率共享等具有巨大潜力,近年来备受关注。但是由于波束自适应形成 的难度大,影响因素多,因此智能天线虽已用于固定式无线接入、卫星通信、军事通信等系统 中,并获益匪浅。但用于移动通信、个人通信中还存在有一些难度。不过近来已传来乐观消 息。例如某国外公司已 2000 年 6 月在上海移动通信网络中进行智能天线实用试验。所用天 线类型为波束切换型。试验结果表明,确实提高了网络的整
21、体性能。另据广东消息称,该省移 动通信网络将在充分试验的基础上,引入智能天线,以大幅度提高网络服务质量等级和满足用 户数量剧烈增长的要求。 参考文献: 丁荣林,李媛著微波技术与天线第2版李小强,胡健栋.未来移动通信中的智能天线技术J.移动通信,1999 林敏,龚铮权.智能天线及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J.电信快报,2000 向卫东,姚彦.智能天线及其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J.微波与卫星通信,1999 Toby Haynes.先进的 DSP 结构对无线基站大有裨益环球通信,1999 朱近康,陈军.走向智能化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J.世界电信,1999 谢显中,王新梅.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空中接口方案移动通信,1999无线通信中智能天线的应用 1211020222 花福彤 2014.11.20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