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第四章动机与管理动机与管理第一节第一节动机的一般概念动机的一般概念第二节第二节动机研究的历史演变动机研究的历史演变第三节第三节动机的种类动机的种类第四节第四节动机的激发及调适动机的激发及调适(一)动机的涵义(一)动机的涵义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即动机是由一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即动机是由一定的目标引导和激发的,它产生原动力推动个体的定的目标引导和激发的,它产生原动力推动个体的行为。这种原动力经由个体对目标的认识,将外部行为。这种原动力经由个体对目标的认识,将外部的诱因变成内部的需要,进而
2、推动个体去从事某种的诱因变成内部的需要,进而推动个体去从事某种活动。活动。第一节 动机的一般概念 动机产生的心理过程动机产生的心理过程需要需要 诱因诱因目标目标驱力驱力原动力原动力l(1)需要:个体生理或心理上不平衡而产生)需要:个体生理或心理上不平衡而产生的,是动机形成的基础。的,是动机形成的基础。l(2)驱力:处于动机产生的非常核心的位置。)驱力:处于动机产生的非常核心的位置。为指向目标的行为提供原动力,并将个体的心为指向目标的行为提供原动力,并将个体的心理与生理维持在一定水平。理与生理维持在一定水平。l(3)诱因:可以减轻需要程度、降低驱力水)诱因:可以减轻需要程度、降低驱力水平的外部对
3、象,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可以平的外部对象,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可以重新恢复个体生理或心理上的平衡,降低或消重新恢复个体生理或心理上的平衡,降低或消除驱力的影响。除驱力的影响。二、动机的作用与功能l激发功能:激发功能:动机是行为的动机是行为的“发动机发动机”,充当行,充当行为的直接原因。人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总是由特为的直接原因。人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总是由特定的动机引发的,不存在没有动机的行为。定的动机引发的,不存在没有动机的行为。l导向功能:导向功能:动机是行为的动机是行为的“方向盘方向盘”,它不仅,它不仅能能激发和引起激发和引起行为,还能将个体的行为行为,还能将个体的行为引向引向特特定的目标或
4、对象,使个体的行为定的目标或对象,使个体的行为朝着朝着特定的方特定的方向前进。向前进。动机的导向功能赋予人的行为特定的内涵动机的导向功能赋予人的行为特定的内涵和内容,使其有了正确与错误、高尚和卑劣之和内容,使其有了正确与错误、高尚和卑劣之分。分。二、动机的作用与功能l维持功能:维持功能:动机引起某种行为并将其导向特定动机引起某种行为并将其导向特定目标之后,还需要继续发挥其作用,即维持已目标之后,还需要继续发挥其作用,即维持已引起的活动,直到实现目标为止。引起的活动,直到实现目标为止。l调整功能调整功能:动机是行为的:动机是行为的“变速器变速器”,在为个,在为个体行为提供动力与方向的同时,又对人
5、的活动体行为提供动力与方向的同时,又对人的活动进行控制与调整。进行控制与调整。三、动机与行为效率三、动机与行为效率(一)动机与行为的一般关系(一)动机与行为的一般关系l(1)有动机不一定有行为,因为行为的发生)有动机不一定有行为,因为行为的发生还需要其他因素。还需要其他因素。l(2)相同动机可能表现为不同行为。)相同动机可能表现为不同行为。l(3)相同行为可能由不同动机引起。)相同行为可能由不同动机引起。(二)动机与工作效率(二)动机与工作效率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 人们普遍认为,动机强度对行为影响越大,人们普遍认为,动机强度对行为影响越大,效率越高,反之,动机强度越低,效率越
6、低。效率越高,反之,动机强度越低,效率越低。但心理学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但心理学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动机超过这个务的完成,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动机超过这个水平,对行为反而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水平,对行为反而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l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的最佳水平与与任务性质任务性质相关相关。比较容易的。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提升而上升;随着任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提升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下降的趋势,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下降的趋势,即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即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
7、利于任务的完成。于任务的完成。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耶基斯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多德森定律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倒倒U型曲线型曲线第二节第二节动机研究的历史演变动机研究的历史演变共同特点:都研究动机行为的生理结构和机能,试图共同特点:都研究动机行为的生理结构和机能,试图从有机体的本能、冲动、驱力等生物性因素来寻求人从有机体的本能、冲动、驱力等生物性因素来寻求人类或动物行为背后的动因。类或动物行为背后的动因。(一)本能理论(一)本能理论l认为人类行为的根源和动物一样,都受本能的驱使。认为人类行为的根源和动物一样,都受本能的驱使。l本能,是先天的遗传倾向,是物种在进货和适应环境本能,是先天的遗传倾向,是物种在
8、进货和适应环境的历程中形成的,它是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的历程中形成的,它是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l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个体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个体的种种行为都可以表现为本能反射。的种种行为都可以表现为本能反射。l本能理论过分强调人的生物性,而忽视社会性。本能理论过分强调人的生物性,而忽视社会性。l主要代表:麦独孤、弗洛伊德主要代表:麦独孤、弗洛伊德l麦独孤麦独孤(18711938)McDougall,William英国裔美国英国裔美国心理学家心理学家,策动心理策动心理学学的创建人。的创建人。1905年,他首倡心理学应为研年,他首倡心理学应为研究
9、行为的实证科学,后又提出究行为的实证科学,后又提出以本能为基础的行为学说,认以本能为基础的行为学说,认为策动和维持行为的动力是本为策动和维持行为的动力是本能,一切行为都在于奋力达到能,一切行为都在于奋力达到一定的目的。一定的目的。l西格蒙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5.6939.9.23),),犹太人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精神精神分析学派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开创的创始人。开创著有著有性学三论性学三论、梦梦的释义的释义、图腾与禁忌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精神病理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学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
10、引论新编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等。(二)驱力理论驱力理论l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或心理需要所引起的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或心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驱力理论认为有机体的生理或一种紧张状态。驱力理论认为有机体的生理或心理驱力是人类行为的动因,能激发或驱动个心理驱力是人类行为的动因,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动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体行动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的平衡状态。l摆脱不了机械性的局限。摆脱不了机械性的局限。l代表人物:赫尔代表人物:赫尔l克拉克克拉克赫尔赫尔ClarkLeonardHull1884.05.241952.05.10,美国心理,美国心理学家,新行
11、为主义代表学家,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人物之一。(三)诱因理论诱因理论l诱因理论主要从有机体的外部来寻求行为的动因,诱因理论主要从有机体的外部来寻求行为的动因,强调外界诱因在行为产生的作用。强调外界诱因在行为产生的作用。l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l认为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是使行为持久认为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是使行为持久的推动力。的推动力。l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斯金纳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斯金纳l巴甫洛夫巴甫洛夫伊凡伊凡彼德罗维彼德罗维奇奇l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俄国生理
12、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学的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曾荣获响最大的人物之一,曾荣获诺贝尔奖。诺贝尔奖。lB.F.斯金纳斯金纳(19041990)是行为主义学派最是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也负盛名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心理学史上最为是世界心理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共同点:都认为人是理性的,强调人的认知因共同点:都认为人是理性的,强调人的认知因素或变
13、量在行为动机产生中所扮演的中介调节素或变量在行为动机产生中所扮演的中介调节作用,这些认知因素包括人们对环境的分析、作用,这些认知因素包括人们对环境的分析、对目标的预期或期望、对成败可能性的分析等。对目标的预期或期望、对成败可能性的分析等。(一)动机的认知一致性理论(一)动机的认知一致性理论 l基本假设:个体认知的不一致能产生动机,激基本假设:个体认知的不一致能产生动机,激发个体努力减少或消除这种不一致,以此寻求发个体努力减少或消除这种不一致,以此寻求认知的协调或一致。认知的协调或一致。二、认知因素的动机理论二、认知因素的动机理论(一)动机的认知一致性理论(一)动机的认知一致性理论 l也就是说,
14、人的社会认知过程是一个由平衡到也就是说,人的社会认知过程是一个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动态过程,通常个体的心理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动态过程,通常个体的心理处于平衡状态,一旦出现认知矛盾则会打破这处于平衡状态,一旦出现认知矛盾则会打破这种心理平衡,使主体感到压力或不快,在保持种心理平衡,使主体感到压力或不快,在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与消除不快情感需要的驱使下,心理平衡的需要与消除不快情感需要的驱使下,个体就会采取行动使其认知系统重新恢复平衡。个体就会采取行动使其认知系统重新恢复平衡。二、认知因素的动机理论二、认知因素的动机理论l1.1.认知平衡理论认知平衡理论l心理学家海德心理学家海德19461946年
15、提出年提出l人们倾向于是自己对人或事物的认知达到平衡,人们倾向于是自己对人或事物的认知达到平衡,认知不平衡则会产生争取平衡的行为动机,从认知不平衡则会产生争取平衡的行为动机,从而寻求各种方式把不平衡转化为平衡。而寻求各种方式把不平衡转化为平衡。l19581958年,海德研究了群体中人与人是如何处理年,海德研究了群体中人与人是如何处理关系的,并提出了关系的,并提出了“平衡理论平衡理论”,又称,又称“P-O-P-O-X X理论理论”。lP P与与O O各代表一个人,各代表一个人,X X是第三者或态度对象。是第三者或态度对象。平衡理论假定平衡理论假定P PO OX 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之间的平衡状
16、态是稳定的,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会使人产生心的,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会使人产生心理紧张,于是消除紧张,恢复和谐就成了迫切理紧张,于是消除紧张,恢复和谐就成了迫切的需求。的需求。不平衡状态P平衡状态OX+POX_+l比如,某人甲(P)喜欢音乐(X),另一人乙(O)也喜欢音乐(X),于是甲对乙会产生好感和积极的情感评价,并有可能相互建立友好关系。这里就存在一种POX封闭的三角关系模式。l由于三者之间都是正向关系,即P对X,P对O以及P以为O对X都有具有肯定的态度倾向或积极的情感评价,所以对P来说心理是平衡的。l爱屋及乌l凡是敌人赞成的,我们都要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都要赞成l敌人的敌人,那是我们的朋友 2.2.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l费斯廷格在费斯廷格在2020世纪世纪5050年代提出这一心理学概念年代提出这一心理学概念l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它会造成个体心理上的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它会造成个体心理上的不愉快和紧张,从而驱使其采取某种行动以减不愉快和紧张,从而驱使其采取某种行动以减轻或消除认知失调。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