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5 ,大小:42.16KB ,
资源ID:2758596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58596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维基百科中虚假信息的产生及负面影响本科学位论文.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维基百科中虚假信息的产生及负面影响本科学位论文.docx

1、维基百科中虚假信息的产生及负面影响本科学位论文XX 大 学信息管理系专升本毕业论文题目:维基百科中虚假信息的产生及负面影响姓 名: 学 号: 院 系:信息管理系 专 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指导教师: 2008年9月原创声名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论文维基百科中虚假信息的产生及负面影响,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学习期间获得本科学士学位所取得的成果。据本人所知,论文中除已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字: 日 期: 2008 年9月 15日摘 要 维基百科作

2、为一部自由的、国际性的、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其目标是为每一个人自由的提供,用他们选择的语言所书写的,全世界知识的总和,目的是要人们获取准确无误的信息和知识。同时维基百科全书也是一部用不同语言写成的一部工具百科全书,其影响力很大,那么研究维基百科信息的真实性是必要的。在维基中出现这样、那样的虚假信息也是不可避免的,防止维基百科中出现虚假信息,避免这些不良的信息危害社会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文中首先分析维基百科的来源及概念,紧接着对维基百科中虚假信息的产生及信息源进行了研究。其次,我们浅析了虚假信息的传播及传播产生的危害性。最后, 论文提出的遏制虚假信息采取的措施,分别从采取的技术规

3、范和获取有效信息及消解虚假信息传播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寻求及实现网络安全与健康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我国的一些网络安全及网络信息传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并且采取了一定的遏制虚假信息的措施,当然还存在着众多不足的之处,这就需要信息发布者要提高自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发布的信息真实、客观,杜绝发布虚假信息,营造出一个良好网络环境,继续让维基百科的成绩影响着一代代网络人,为全人类服务。目 录1 绪 论 51.1选题的意义 51.2维基百科中虚假信息研究的现状 51.3研究的主要内容 51.4研究的方法 62 基本问题 62.1概念 62.2虚假信息分类 7221虚假信息按特征分类 72

4、22维基百科可能含有不良内容 73 虚假信息的产生及信息源 831虚假信息的产生 832产生虚假信息的信息源 94 虚假信息的传播 941维基百科中虚假信息漫延的主要原因 942信息出口的多元化和信息源的多元化 1043现阶段维基百科对传播虚假信息处理 105 虚假信息的危害性 116 遏制虚假信息采取的措施 1261采取的技术和规范 1262如何获取有效信息 1363探求消解虚假信息传播方法 141 绪 论1.1选题的意义首先,我们知道维基百科是自由的百科全书,是一个国际性的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协作计划,其目标是为每一个人自由的提供,用他们选择的语言所书写的,全世界知识的总和,同时维基百科全书

5、也是一部用不同语言写成的百科全书。由此可见维基百科影响力很大,那么研究维基百科信息的真实性是必要的.防止维基百科中出现虚假信息,避免这些不良的信息危害社会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所以我们在论文讨论了维基百科中虚假信息的产生及信息源。其次,我们浅析了虚假信息的传播及传播产生的危害性影响以及其问题进行探讨。最后, 论文提出的维基百科中虚假信息的产生及负面影响,遏制、采取的措施不是对维基百科的否定,而是提出维基百科中虚假信息的产生及负面影响研究中的问题,以期引起同行的关注。最终也是为更好的应用维基百科。面对一个全新的、汹涌而来的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寻求及实现网络安全与健康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首要任务了

6、。目前在我国的一些网络安全及网络信息传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并且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也当然出现了不足的地方,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我选择了这个题目:维基百科中虚假信息的产生及负面影响1.2维基百科中虚假信息研究的现状维基百科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维基百科概念自身,还是相关软件系统的特性,还都在热烈的讨论中,它降低了超文本写作和发布的难度,与内容管理系统关系更加紧密。在CNKI上做的关于维基百科的查找,有120篇关于维基百科的著作。其中关于维基百科在学校教学应用方面的占到了研究的50%,另外一部分的研究来自于图书管理、企业管理、软件开发过程。单独把维基百科解剖,研究其功能其实现方式上的缺点的很少。1.

7、3研究的主要内容维基百科中虚假信息的产生及负面影响,经过“塞根塔勒事件”在学术界已经有所得视,但是还没有专注于此的研究成果出现,我们至力于维基的负面影响,意在让其更完备。 可以说真实性、可靠性是现代信息传播的生命。然而,在网络上传播的超容量信息中,不真实的甚至虚假的信息屡见不鲜。维基百科是自由的百科全书,是一个国际性的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协作计划,那么维基百科中虚假信息发布和传播的影响力更大,更是其网络信息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加大网络信息传播管理力度,提高网络信息发布者的自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最大程度地减少网络虚假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是我们今天要调查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1.4研究的方法 本

8、文中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从对个案中暴露的问题入手对维基百科中虚假信息的产生、传播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并最终从案例中总结出虚假信息的成因、危害及遏止的方法。2 基本问题2.1概念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原本是“快点快点”的意思,被译为“维基”或“维客”。 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维基站点可以有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维基百科(Wikipedia,WP),自由的百科全书,是一个国际性的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协作计划,其目标是为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人自由的提供,用他们选择的语言所书写的,全世界知识的总

9、和。同时维基百科全书也是一部用不同语言写成的百科全书。Wiki(维客)是一种多人协作式写作的超文本系统。wiki可以让大家共同修改网页,以实现知识的完善和经验共享。 wiki技术正式诞生于1995年,其代表应用是知识库的合作编写。Wiki系统使用简便、内容开放,与其他文章内容固定的互联网应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开放合作,目前已有大量活跃的wiki站点。目前世界上最大的Wiki系统是维基百科全书,从2001年1月开始至2006年7月,英文条目的积累超过了120万。信息的价值是真实的,不真实的信息就是虚假信息。由于人为制造的虚拟信息所导致的信息真假难辨的状况形成了信息污染。在信息时代,由于人为地

10、制造一些虚假信息,以扰乱视听,使对方分不清信息的真假,从而影响对方的决策。由于虚拟信息与真实信息混杂在一起,使人分不清究竟哪些信息是真实的,哪些信息是虚假的,导至信息污染的产生。2.2虚假信息分类221虚假信息按特征分类 虚假信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不负责任的信息, 或信息中的“废品 ”。它不反映客观事物变化更无法验证信息的可靠性。它和由于时间的变化或只是初试成果而造成信息的失真是有区别的。目前出现的虚假信息可谓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且花样不断翻新。维基百科中虚假信息从其特征可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欺诈信息。这主要是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自身经济利益,利用欺诈手段对信息需求甚为迫切而又缺乏基本

11、的信息识别能力的信息用户设计的圈套。这类信息往往用尽花言巧语,极具诱惑力,因而欺骗性最强,危害性最大。二是错误信息。这类信息并不是有意制造出来的,而是由于在信息的生产、传播过程中处理不当,致使信息的某一或某些要素失真。此种信息可对信息用户造成重大损失但相对来说又易于识别。三是缺陷信息,亦称不完备信息。这类信息只提供某种信息的一部份要素,而略去或漏掉另一部份要素。往往容易漏掉或忽略某些内容,此种信息虽虚而不假,但也会在很大程度上给信息用户带来预料不及的问题,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四是失效信息。这类信息本来是正确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使信息的全部或某一部份变得过时而无用。特别是价格及市场前景等要素时效

12、性极强。稍不注意,将使整个信息的价值变小,甚至全然无用。222维基百科可能含有不良内容第一、维基百科的目标是收录全人类的所有知识,它包含有成千上万条的文章和主题。其中小部分的主題可能会经常被教育机构、政府、社团、父母或其他过滤机制检查。阅读或使用这些内容也可能会触犯当地的法律。第二、维基百科中的某些文章的措辞可能会被一些读者认为亵渎、粗俗或无礼。 第三、维基百科中的一些图像对于某些读者视为不良的或无礼的。例如某些文章含有对暴力的描述,或者有人体解剖学的图片。 第四、许多文章对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作了很直接的描述,可能含有一定的危害性。 第五、一些条目或图像可能含有恐怖、残酷或其他对未成年人不良

13、的内容,这可能使未成年人模仿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行为。 第六、应该注意到维基百科是对公众完全开放的,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编辑。 第七、维基百科中可能含有许多错误、偏见和重复。 3 虚假信息的产生及信息源31虚假信息的产生在分析什么是产生虚假信息的产生的真正原因前,我们要先介绍一下在上面提到过“塞根塔勒事件”。据美国有线电台新闻国际公司报道,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的名叫市赖恩蔡斯的男子创建了则有关约翰塞根塔勒的生平,生平介绍里说。今日英国的创办者塞根塔勒曾在前苏联生活了十余年而在此之前曾参与暗杀约翰F肯尼迪的行动。蔡斯由于捏造事实愚弄大众而丢掉了快递服务经理的差事,他并不知道人们将维基

14、百科用于严肃用途。蔡斯信手杜撰的事件而这些内容就成为了维基百科的一部分,这太可怕了。究竟“蔡斯事件是个偶然现象呢,还是说整部维基百科都值得怀疑?我私底下还是认为这都网上百科全书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书,只是网络上的数以百万计的信息网络日志不那么可靠。这些信息充斥了用户自己创建的公告和评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日志的可信度是和引用通告的数量相关。对网络和网络日志不甚了解的人肯定会去浏览日志,并把里面的内容当作可靠的内容,甚至有人把它当作“真理”。由于维基百科自身的这一特点, 故意破坏维基百科网站,更改维基百科网站的内容,制造虚假信息的人就利用这一点特点,利用Wiki技术上的不足发布不良信息.那么什么

15、样子的信息算是不良信息呢?信息的价值是真实的,不真实的信息就是虚假信息,虚假信息的危害性是很大的。维基百科制定了一系统列的技术规范,但是这些规范并不能完全解决和根除虚假的信息,并不能把那些居心不良的网络高手们难住,他们有着专业的水平,有着自己的主张,那些不良的虚假的信息一但被写入了维基百科中,被广泛传播开来,后果当然不堪设想.32产生虚假信息的信息源维基百科站点一般都有着一个严格的共同关注,主题一般是明确的坚定的。维基百科站点的内容要求高度相关性。最终确定的主旨,任何写作者和参与者都应当严肃地遵从。维基百科的协作是针对同一主题作外延式和内涵式的扩展,将同一个问题谈得很充分很深入。维基百科非常适

16、合于做一种 “All about something”的站点。个性化在这里不是最重要的,信息的完整性和充分性以及权威性才是真正的目标。维基百科由于其技术实现和含义的交织和复杂性,如果你漫无主题地去发挥,最终连建立者自己都会很快的迷失。 维基百科使用最多也最合适的就是去共同进行文档的写作或者文章/书籍的写作。特别是技术相关的(尤以程序开发相关的)FAQ,更多的也是更合适地以Wiki来展现。 4 虚假信息的传播41维基百科中虚假信息漫延的主要原因维基百科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虚假信息极易发布和传播。虚假信息为何能同其它许多伪劣产品一样得以滋生和漫延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用户的信

17、息意识薄弱,缺乏应有的自我保护意识。网络用户既是信息的产生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他们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一旦虚假信息对其产生影响,他们很可能对网络信息环境产生新的危害。二是对信息求之如渴,而对信息的真伪又缺乏识别能力,接受者一方不能抵制已经散播的网络虚假信息源,这正好是虚假信息传播的最佳载体; 维基百科本身有三个引人注意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维基百科与传统的百科全书有所区别,它更易修改、发布、查询。因此,维基百科还有如下的问题容易使虚假信息存在并传播。首先,维基百科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包含人类所有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而不是一本词典,在线的论坛或其他任何东西。其次,计划本身也是一个维基,这允许了大众的广

18、泛参与。维基百科是第一个使用wiki系统进行百科全书编撰工作的协作计划。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维基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内容开放的材料允许任何第三方不受限制地复制、修改及再发布材料的任何部分或全部。42信息出口的多元化和信息源的多元化网络发布的信息中虚假信息的比率比较高,其主要原因是网络的“信息出口的多元化和信息源的多元化”。目前,网络信息的出口即信息发布主体基本上有三类:1.传统新闻媒体开办的新闻网站,如我国的人民网、千龙网;2.综合性商业网站,如美国的雅虎、网景,我国的新浪、搜狐;3.某些组织或个人网站,如美国著名的德鲁吉网站(WWW.D)。除了以上三个发布的主体以外,近几年出

19、现了个人建立的主页空间,BLGO,以及维基。这被称为第四媒介。第四媒介,如维基百科,没有职业采访人员,信息来源匮乏,所以不得不对其他媒体上发布的信息有的直接进行转载或有一些是经过加工剪裁后重新发布;缺乏完备的信息发布机制,发布及转载没有强有力的限制措施;人力财力有限,不可能对发布的所有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商业利益驱使,为引起“轰动效应”、提升点击率而故意传播虚假信息。上述种种原因使商业网站所发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大打折扣。每个组织的动机千差万别,每个人的素质或高或低,互联网又可使信息匿名、假名地多渠道快捷发布,虚假信息的发布传播就成为极有可能和非常容易之事。例如:维基百科上关于公爵、侯爵、子

20、爵等英国贵族体制的解释是一个网名叫“艾姆斯沃斯爵士”的用户提供的。该用户的几篇关于英国国王和王后的文章还曾被维基百科评为“当天最佳专题”。然而,所谓的“艾姆斯沃斯爵士”其实是一名住在美国新泽西州的16岁少年。 这就是让许多人忧虑的问题:在维基百科上,没有人知道你有没有上过大学,没有人知道你的真实身份。学术圈人士并不认可维基百科的可信度。不过,也有人提出,其实根本无法用传统的百科全书的标准来衡量维基百科。它们是不同的事物。43现阶段维基百科对传播虚假信息处理 所以其内容的正确性不能得到保证.维基百科在其网站上也有类似的声明.我们从网站上下载了一些,例如:维基百科是内容开放的在线的百科全书,它是由

21、个人和团体自发组成的,是一个发展中的人类知识的共有资源。这个组织允许任何人通过因特网联接和WWW浏览器在这里创建和修改内容。因此,请注意您在这里找到的内容并没有任何相关领域的专家和专业人员在维基百科上对内容的完善性、正确性或可靠性进行必要的审查。这并不是说您在维基百科上找不到有价值的和正确的信息,但是请注意维基百科不能保证无论以什么方式在这里找到的信息的有效性。它可能在最近已经被修改、破坏,或者有人对它所感兴趣的知识的某些陈述的看法不一致而进行了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是挑选和批准条目的“可信版本”。这些文章现在放在Wikipedia:特色条目中,但是这些文章可能在您浏览前刚刚被修改过。如果维基百

22、科内或链接到外部网站的信息不准确或涉及诽谤,作者、参与者、赞助者、管理员或其他任何与维基百科有关的人都不会对此负责。从这里所获得的信息都是自由、免费的,而且没有与任何人有契约关系,无论是网站的使用者、所有者、服务器提供商、任何维基百科参与者个人、管理员,还是其他任何与计划及相关计划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个人或团体。在一个有条件的许可之下,任何人都可以从本站复制任何内容,但是维基百科或它的代理人、成员、组织者或其他用户都不承担任何责任。并不是维基百科内所有的内容都经过同行评议;虽然读者可能修正错误或删除错误的内容,他们没有法律义务必须这么做,因此在这里的任何信息都无法保证正确。 5 虚假信息的危害性

23、网络在加速信息交流、促进知识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目前存在于网络世界的主要问题是虚假信息日益增多、语言粗俗,网络黑客、网络犯罪、网络色情、网络病毒等不文明的现象屡屡发生。这同时也涵盖了维基百科中虚假信息的所有现象及所有问题,如何传播健康信息,不断提高广大网民的网络道德素质,使其对网络资源的使用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互联网的功能虽然众多,但大部分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在维基百科中人们主要的目的是获取准确无误的信息和知识,他们认为这是一部工具百科全书。据美国飘氏人民与报刊研究中心1998年7月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称,有大约3600

24、万美国人每周至少上网查找新闻一次,占美国总人口的20%。CNNIC2000年1月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7.97%用户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各方面的信息,65.52%用户上网获得的最主要信息是新闻。然而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和无阻碍性的特点,信息的发散就极其快捷广泛,其后果轻者毁人名誉,骗人钱财,严重者可能引起经济恐慌,政局动荡。在我国,因在网上发布、传播虚假信息造成名誉权侵犯、财产损失而诉诸法律的事件时有发生。虚假信息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及影响主要的几点:(一)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二)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三)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四)破坏国家

25、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五)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六)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七)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八)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目前, 我国信息产业正处于兴起和发育阶段,很难避免出现虚假信息的时扰。近年来, 在全国性的“信息潮 中出现的虚假信息,它和当今在市场上出现的假冒伪劣商品一样,损害着信息用户的利益危害社会,有损信息工作的形象,冲击着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6 遏制虚假信息采取的措施61采取的技术和规范维基百科是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的网页。在每个正常显示的页面下面都有一个编辑按

26、钮,点击这个按钮你就可以编辑页面了。有些人要问:任何人都可以编辑?那不是乱套了么?其实不然, 维基百科认为不会有人故意破坏维基百科网站,大家来编辑网页是为了共同参与。虽然如此,还是不免有很多好奇者无意中更改了维基百科网站的内容,那么为了维持网站的正确性,维基百科在技术上和运行规则上做了一些规范,做到既面向大众公开参与的原则又尽量降低众多参与者带来的风险。这些技术和规范包括: 1、保留网页每一次更动的版本:即使参与者将整个页面删掉,管理者也会很方便地从纪录中恢复最正确的页面版本。 2、页面锁定:一些主要页面可以用锁定技术将内容锁定,外人就不可再编辑了。(虽然wiki都有这个功能,但我看到使用它的

27、甚少,这可能跟wiki倡导的精神相违背吧)。 3、版本对比:维基百科站点的每个页面都有更新纪录,任意两个版本之间都可以进行对比,维基百科会自动找出他们的差别。 4、更新描述:你在更新一个页面的时候可以在描述栏中写上几句话,如你更新内容的依据、或是跟管理员的对话等。这样,管理员就知道你更新页面的情况。 5、IP禁止:尽管维基百科倡导“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可参与,但破坏者、恶作剧者总是存在的,维基百科有纪录和封存IP的功能,将破坏者的IP纪录下来他就不能在胡作非为了。 6、Sand Box(沙箱)测试:一般的wiki都建有一个Sand Box的页面,这个页面就是让初次参与的人先到Sand Bo

28、x页面做测试,Sand Box与普通页面是一样的,这里你可以任意涂鸦、随意测试。 7、编辑规则:任何一个开放的wiki都有一个编辑规则,上面写明大家建设维护wiki站点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62如何获取有效信息当然如果要减少虚假信息传播首先必需要获取有效的信息。如何才能获取真实准确而又有价值的信息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对信息来源进行认真分析。信息的来源渠道不同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信息的真实程度与价值大小。一般来说,来自党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报告,总结、会议等材料中的信息,来自报刊、广播,电视的新闻报导、经验交流文章中的信息,来自科研院所,大专

29、院校和知名度较高的技术开发单位的信息可靠性较大就以文献资料为载休的信息而言,内部以上的密级资料比公开资料的可靠性大;图纸、标准、专利等文献比一般科技书刊的可靠性大:专业研究机构文献比一般社团资料的可靠性大;最终报告比进展报告的可靠性大。对各种新闻媒介的广告形式信息要多加分析。 其次,要掌握信息处理的基本程序。在上述对信息来源渠道进行初步判别以后,还要对信息所涉及部门和内容进行调查了解即在获得某一信息后,要通过电话或信函与信息的相关单位进行进一步的询问了解,还要与当地主管部门、科技或信息部门取得联系,以探虚实、或求得他们协助调查。尽快对信息主要内容及信息相关单位(包括其信誉度)的真实性得以进一步

30、证实。在此基础上,可向对方索取有关可行性论证材料、有关证明材料等。三、是要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入分析。这是判别信息真实和是否具有价值的最重要环节。从信息的来源情况入手,对其各项内容进行逐项的分析,对应有的具体执行标准,鉴定材料或技术权威部门认证结果进行检验等。同时考虑信息的扩散程度该信息是否已多处转载,分布虚假信息的泛滥已成为互联网的“致命伤”之一。63探求消解虚假信息传播方法由于网络传播的特性使然,完全禁止网上虚假信息是不可能的。当务之急,是如何有效地对其控制,然后在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的中探求消解虚假信息传播这一问题的方法。第一:加大立法和管理力度,对传播虚假信息者给予法律制裁和经济惩罚。由于网

31、络传播环境与传统媒介传播环境大不相同,传统的传播法规已不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所以世界上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都在对旧的传播法规进行修订或制定新的法规条例,以保障网络信息传播者的权利,克服网络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目前,世界上虽然还没有专门针对网络虚假信息传播的法规,但在其他相关法规中已有涉及。上文已分析,信息出口的多元是网络媒介虚假信息较多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立法上应着重从网站发布信息的资质和信息来源上加以限制,我国在这方面的管理和立法颇具超前意识和前瞻性。1996年1月,国务院就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同年2月,出台了大陆第一部网络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截

32、止目前,我国已颁布有关网络管理的法规条例20余部。2000年12月28日,第九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又通过了维护互连网安全的决定。该决定规定:“利用互连网编造并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或者其他扰乱金融秩序的虚假信息”(第三条第四款),“利用互连网造谣、诽谤或者发表、传播其他有害信息”(第二条第一款),“利用互连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第四条第一款),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我们相信,随着上述法规的实施和其他相关法规的颁布,网络虚假信息的传播在我国一定会得到控制。第二,加强新闻媒体网站间的联合和传统新闻媒体与网络间的联合。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传统新闻媒体都相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