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3.63KB ,
资源ID:2756146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56146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戾家与行家观念演进之考述.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戾家与行家观念演进之考述.docx

1、戾家与行家观念演进之考述“戾家”与“行家”观念演进之考述 关键词:元代文人画;戾家;行家;绘画艺术;戏剧艺术;艺术观念 摘要:“戾家画”作为元代文人画的代名词,与技艺精熟的专门职业的“行家画”截然相对,这对对立范畴在元初已经形成。明代则从形式风格和气韵方面探讨文人画,由此衍生出“士气”与“作家”、“利家”或“隶家”与“行家”以及“逸家”与“作家”等相关提法。从其称呼变化及观念演进中,可以发现由元而明文人画发展之轨迹。但在明代艺术观念中,戏剧领域的“戾家”与“行家”观念之别不仅正好与绘画领域之意味相反,且与贬抑“行家”、推重“戾家”的绘画艺术观念也正好相反。这种观念之别源于绘画与戏剧艺术不同的风

2、格好尚、不同的艺术性质和功用,也与文人追求自我和表现个性的审美观念和心理有关,彰显了艺术家向往自由、表现自我的时代个性。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5)03-0074-09 Key words: literati paintings in Yuan Dynasty; Li Jia; Hang Jia; painting; drama; artistic idea Abstract: The name of “Li Jia” was synonymous to literati paintings in Yuan Dynasty in contrast

3、 with the “Hang Jia Paintings” composed by skillful professional painters. The opposition between the two was formulated in the early Yuan Dynasty. Literati in Ming dynasty discussed the literati paint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orm, style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which gave birth to the proposal

4、s of “Shi Qi” and “Zuo Jia”, “Lia Jia” or “Li JIa” and “Hang Jia” and “Yi Jia” and other related ones. From the changes in the appellations of Li and Hang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ir ideas, the trajec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i paintings from Yuan to Ming can be found. However, the difference

5、 of artistic concepts of Li and Hang in drama is the reverse of those for the paintings in Ming Dynasty. The conceptual difference is mainly due to different styles, artistic natures and functions of paintings and dramas, and is also related to the literatis aesthetics and psychology in their pursui

6、t of self and expression of personalities. This concept highlights the era of personality of the literati artists yearning for freedom and individuality. 现代艺术学理论认为,艺术创作中,创作主体既是创造心理的承载者、运用者,又是艺术创造过程的推动者、运作者和完成者;艺术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个性显现并渗透在艺术创作活动及其产品(作品)之中。因而,了解艺术创作主体对艺术创作来说至关重要。从中国艺术批评史来看,虽然自元代以来,受众开始更多地进入艺术批

7、评的视野,但较之于受众,中国传统艺术观念总是以艺术家创作主体为核心,紧紧围绕或关涉艺术创作主体展开讨论和批评的。 艺术观念通常被理解为人们对于艺术的一些基本看法,它包含人们对艺术的本性与特征、艺术功用、艺术创作以及艺术精神等方面的看法和理解,是人们的世界观在其艺术观上的反映1。艺术观念是一定艺术现象、艺术活动的基本体现,并集中反映一定时代的艺术精神。因而,艺术观念的研究必将成为艺术史研究的重心所在。就艺术观念而言,明代艺术观念承前启后,在承续中国古典艺术丰硕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并促进了有清一代艺术观念的发展和演变,在整个中国艺术史上具有较高地位,尤其是对中国古典艺术晚期的发展演变意义重

8、大,影响甚至及于近代。而且,明代艺术流别众多,艺术观念纷繁复杂。明代艺术创作观念中关于艺术创作主体的批评十分丰富,其中常见的就有关于“戾家”与“行家”、“化工说”、“本色论”、“意趣说”等艺术创作主体的探讨。 而“戾家”与“行家”观念及其论争,乃元明清时期甚至中国古代艺术史上文人艺术家谈论最多的一个话题。笔者曾以文人士大夫极感兴趣的“戾家”为主题或关键词在学术期刊总库进行搜索,结果仅搜索到相关论文10余篇。这些论文对绘画领域戾家与行家之关系及其流变以及戾家画与士夫画(文人画)之关系进行了详尽梳理,见解深刻,颇有价值。尤其是较早时候启功的戾家考谈绘画史上的一个问题和近来周雨的文人画:戾家抑或行家

9、?论文人画戾行关系的演变等文章,为学界进一步研究戾家与行家之观念积累了极有价值的参考资料。然而遗憾的是,这些论文很少涉及到绘画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譬如戏曲艺术。而且上述这些论文所探讨的对象和范畴及其所依据的史料也基本上集中在元代,未能对元以后“戾家”与“行家”观念之发展与演变作较为深入的梳理和清查。深感于此,笔者拟在已有研究成果之基础上,以明代艺术门类中最具代表性的绘画艺术和戏剧艺术为考察对象,对“戾家”与“行家”观念的演进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创作主体进行较为细致的梳理,从而揭示明代艺术创作主体向往自由、表现自我的时代个性。 一、“戾家”与“行家”观念之由来 熟悉中国艺术史的人都知道,元人艺

10、术观念中早就有“戾家”与“行家”之分,并对“戾家”与“行家”之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元末明初曹昭格古要论记载了元人赵孟?向钱舜举(选)请教何为“士夫画”这一趣闻: 赵子昂问钱舜举曰:“如何是士夫画?”舜举答曰:“戾家画也。”子昂曰:“然。余观唐之王维、宋之李成、郭熙、李伯时,皆高尚士夫所画,与物传神,尽其妙也。近世作士夫画者,谬甚也。”(曹昭格古要论)2 中国绘画史上这段有名的对话,曾引起无数文人雅士的极大兴趣,影响极为深远。中国著名书法家、书画鉴赏家、古典文献学家启功先生考释“戾家”之语义曰: 今人对于技艺的事,凡有师承的、专门职业的、技艺习熟精通的,都称之为“内行”,或说“行家”。反之叫做“

11、外行”,或说“力把”(把,或作班、笨、办),古时则称之为“戾家”(戾,或作隶、利、力)。3 在宋元时人俗语中,“戾家”确是“外行”的意思。启功先生曾经考证指出: “戾家”一辞,宋代已有。譬如,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载曰:“官府贵家,置四司六局,各有所掌。故筵席排当,凡事整齐,都下街市亦有之。常时人户,每遇礼席,以钱请之,皆可办也凡四司六局人只应惯熟,便省宾主一半力,故常谚曰: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许戾家。”4 宋人张端义贵耳集亦有记载:“文人才士无所自见,碌碌无闻者杂进。三十年间,词科又罢,两制皆不是当行,京谚云戾家是也。”何惠鉴元代文人画序说指出:“由于元初士人和商人的阶级对立很尖锐,

12、儒户与匠户的分野很严格,所谓行家与戾家的观念便开始形成。”5 显然,赵氏与钱氏这段对话中透露出对文人自我标榜的士夫画的贬抑,尽管赵孟?还言不由衷地对此意见有所保留,即如前引曹昭格古要论中赵孟?所论,士夫画大多以“萧散”、“生率”、“不求形似”的所谓“墨戏”作品见长,这种墨戏画风尽管在元代已很流行,但士夫画中也不乏郭熙、李伯时等人“与物传神,在尽其妙”的所谓“行家”作品。清人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中对此点有所考述,曰: 画山水无出北宋内局诸大家,而工致亦非先后名笔可及。至元季始有谓之戾家者,盖以缙绅大夫、高人硕士,无论形拘理胜,间或游情翰墨,约略点染,写出胸中丘壑,自是不凡。 卞氏所谓“至元季始有

13、谓之戾家者”,指出“戾家”自元代始作为非职业的文人画家之代称,与笔法技法娴熟的“行家”(画院职业画工)相对,成为间或“游情翰墨”的文人士大夫所为。近代著名美术史家阮璞先生曾称“行家”为“文人正规画”,“戾家”为“文人墨戏画”6,并以此将二者相区别。 对于上述这段对话,徐建融先生解释说:对于古代传统,赵孟?不仅赞赏士夫画,也赞赏画工画;而于“近世”绘画,赵孟?不仅贬抑画工画,也贬抑士夫画。之所以贬抑“近世”画工画,是因为他们“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而“近世”文人画也遭贬抑是因为这些画草率随意,不合“本法”,故其“所谬甚矣”7。诚哉斯言!赵孟?褒贬不一的依据以及他对绘画美学的最高追求正表现在他

14、对法度的遵从上。我们结合赵孟?之“古意”说及其“书画本来同”等说法,也能体会到他对“法”的遵从。 钱选一言以蔽之,把士夫画称为“戾家画”(即“外行画”)。在他看来,和职业画家相比,以画画为余事的文人画家在绘画技巧等基本功训练方面的确是不能与专业的画家相比的。而且,从钱氏和赵氏二人的谈话及其对士夫画(戾家画)有所贬抑的态度中可以看出,自苏轼提出“士夫画”概念后,人们对士夫画依然莫衷一是,即使在文人中也未能达成一致认同的定义。然而,自此以后,无论怎样,我们完全可以说,“士夫画”(文人画)在历史上首次有了自己简明的定义和初始的位置,“戾家画”也因而成为元人“士夫画”(文人画)的代名词,与有着师承传授

15、、技艺精熟的专门职业的“行家画”截然相对,并由此在明代衍生出下文将论及的“士气”与“作家”、“利家”(或“隶家”)与“行家”以及“逸家”与“作家”等相关提法。从以上这些有关“戾家”与“行家”称呼的变化,以及“戾家”与“行家”观念的演进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由元而明文人画发展变化之轨迹。 从钱、赵二人关于“戾家画”之论争中不难看出,重“行家”而轻“戾家”在元代文人士大夫当中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观念。尽管如此,钱、赵“戾家画”概念的提出,虽是为了与“画工画”相区别,但其实也意味着元代文人在有意识地抬高文人书画的价值和地位。推崇文人画这一倾向在后代愈益明显,明人董其昌“画分南北宗”观念的提出,则使

16、得文人画终于得以与院体画分庭抗礼,甚至在价值和地位上超过了院体画。 二、明代绘画艺术观念对“戾家”与“行家”之探究 入明以来,文人艺术家在元人基础上对“戾家”与“行家”等艺术创作主体展开了进一步探讨。唐寅、文徵明、何良俊、杨慎、王世贞、屠隆、高濂、王稚登、詹景凤、莫是龙、董其昌、陈继儒、沈颢等文人士大夫皆对“戾家”与“行家”观念有所论及,但他们基本上是推崇“戾家”而贬抑“行家”,这一倾向成为明代中后期以来文人画地位和影响上升的重要标志之一。 元代文人从绘画技巧等基本功训练方面考虑,并不讳言“士夫画”是“外行画”,认为“士夫画”是供文人士大夫词翰之余作遣兴寄情之用,即所谓“墨戏”而已。但是,明代

17、文人士大夫却不作如是观,他们探讨文人画时更多是从形式风格、气韵等方面着手,并据此分门别派。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绘画史上元人关于“士夫画”的讨论可视为晚明董其昌等人“画分南北宗”的滥觞。而明代中后期画风,极为重视士气和修养,重视艺术创作主体之创作个性和画家性情的抒发,对文人画风极为肯定和推崇,最终使得文人画在晚明一统天下。 显然,元明文人关于“戾家”与“行家”观念的变化清晰地反映了他们对于艺术创作主体认识的深入,即由外在的社会地位向内在的艺术创作规律的逐步深化。明代文人关于“戾家”与“行家”的进一步探讨,以及对于二者称谓的变化,可见于唐寅抄集旧说的札记唐六如画谱。在唐六如画谱中,“戾家”初称为

18、“隶家”: 赵子昂问钱舜举,如何是士夫画?舜举答曰:隶家画也。子昂曰然。观之王维、李成、徐熙、李伯时,皆士夫之高尚,所画盖与物传神,尽其妙也。 显然,这段文字几乎就是曹昭格古要论的翻版。文徵明在文待诏论画?跋文湖州盘谷图卷中已对“作家画”和“士气画”做了区分,他十分重视画家的气质和胸次在绘画中的作用,如其述及评者谓北宋画家许道宁之笔云:“颇涉畦迳,所谓作家画也”,而称文与可的盘谷图卷“简易率略,高出尘表,犹优于士气”、此卷“作家、士气咸备,要非此老不能作也”8。 何良俊四友斋画论把画家分为“正派”和“院体”、“利家”与“行家”等类别。何氏从绘画创作主体的“人品”出发论画,所谓人品,也就是包括优

19、雅气质在内的人的高尚品格,在绘画中突出表现为鲜明生动的气韵,何氏所谓行家与利家的区别正在此处:行家技法精到但每乏气韵,利家虽有气韵而不一定技法精到。何氏认为,戴进为当朝行家之首,吴小仙(伟)、杜古狂(堇)、周东村(臣)次之,他们皆是精通绘事的职业画家,技法精湛熟练,师承马远、夏圭一派,然却为其人品所限,“单是行耳,终不能兼利”;利家则以沈石田(周)为首,唐六如(寅)、文衡山(徵明)、陈白阳(淳)继之,他们“画山水亦好,然只是游戏,未必精到”,是绰有余力而不经意为之的业余画家,师承元四家,“盖利未尝不行者也”9。在何氏看来,利家只要在技术上下功夫,是可以成为行家的,但若既是利家又兼为行家,如沈石

20、田等辈,真可谓锦上添花;然戴进等辈“单是行耳,终不能兼利”,如此贬抑,则未免太过。何氏还特别强调师承,认为“夫画家各有传派,不相混淆”,他把行家归入“院体”一派,把利家称为“正派”(“正脉”):他推崇荆、关、董、巨、李、范等画家“笔力神韵兼备”,为画家正脉;肯定马、夏“人物最胜”、“树石行笔甚遒劲”,然终是院体9。何氏对文人画和院体画的态度截然分明,其观点给明中期以后文人以极大启发。 明中后期的王世贞亦从人品论画之行家与利家,并兼及雅与俗。王氏艺苑卮言附录卷四曾云:“(戴)文进源出郭熙、李唐、马远、夏?,而妙处多自发之俗,所谓行家兼利者也。”10与上述何良俊所谓“单是行耳,终不能兼利”不同,王

21、氏认为行家亦可以兼作利家,但其骨子里的俗气却终是脱不去的。王氏又谓:“大小米、高彦敬以简略取韵,倪瓒以雅弱取姿,宜登逸品,未是当家。”10其所谓“当家”,也就是指“行家”。王氏直接把文人画抬高到“逸品”的地位,其对文人画风的尊崇可想而知。 王?a登的吴郡丹青志为画史传、品评之作,从画家之画风入手论画,其中能品志认为“行家”虽“合矩度”、“特工临摹”,然缺乏“林壑之气”、“萧寂之风”、“远淡之趣”,故虽稍能翻改机杼,却未免有画蛇添足之嫌。所以,他将“美而为善,所乏天机”的夏昶和夏?m兄弟、周臣和仇英置入能品之列。如其评夏昶曰:“余见其所作竹枝,烟姿雨色,偃直浓疏,动合矩度,盖行家也”;论周臣曰:

22、“画山水人物,峡深岚厚,古面奇妆,有苍苍之色,一时称为作者。若夫萧寂之风,远淡之趣,非其所谙”;赞仇英曰“特工临摹”,“稍或改轴翻机,不免画蛇添足”11。王?a登所谓“作者”,即能作画之人,犹笔法技法纯熟之画工也,与上述文徵明所谓“作家”同焉,然终因缺乏“萧寂之风,远淡之趣”的“士气”而被列入“能品”之列。所谓“萧寂之风,远淡之趣”,正是萧散简淡的文人画风所追求的。既然“行家”因“合矩度”、“特工”而被指责“所乏天机”,所以文人们更倾向于“生拙”。时人顾凝远分析指出:“然则何取于生且拙?生则无莽气故文,所谓文人之笔也。拙则无作气故雅,所谓雅人深致也。”12在明代文人们看来,工巧往往显得精密细致

23、和冗繁甜俗,而古拙则往往易见真情、归璞返真,所以他们强调士夫画要“绝去甜俗蹊径”13,方显“士气”,而这正是董其昌所力倡的。 董其昌从绘画理论与实践上为文人画张目,力主画中要有“士气”方是逸品。如董氏指出:“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不尔,纵俨然及格,已落画师魔界,不复可救药矣。”13前述赵、钱“戾家画”的典故,董其昌亦有记载。董氏容台文集集三卧游册题词云: 赵文敏问道于钱舜举,何以称士气?钱曰:隶体耳。画史(画院职业画工)能辨之,即可无翼而飞。不尔,便落邪道,愈工愈远。然又有关?:要得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挠怀。13 但原典中赵孟?替士夫画辩解之

24、语在此已然不见。其实,董氏“隶体”不过是前论唐六如画谱中“隶家”之变体,皆是与“行家”即职业画工相对的。但董氏对士夫画的态度与赵孟?等截然不同,他指出:“李昭道一派,为赵伯驹、伯?X,精工之极,又有士气。后人仿之者,得其工,不能得其雅,若元之丁野夫、钱舜举是已”;他还于“题顾懿德春绮图”轴中称:“原之此图虽仿赵千里,而爽朗脱俗,不为仇(实父)刻画态,谓之士气,亦谓之逸品”13。由此不难看出董其昌对士气之崇尚和对文人画之推重,但他对行家“精工之极”的画法亦极为肯定。 事实上,董其昌虽倡士气,重天资和气韵,但他本人亦是戾家和行家兼擅的。晚明吴人沈颢亦指出: 今见画之简洁高逸,曰:“士大夫画也,以为

25、无实诣也。实诣指行家法耳。不知王维、李成、范宽、米氏父子、苏子瞻、晁无咎、李伯时辈,皆士大夫也,无实诣乎?行家乎?”14 显然,沈氏这段话很明确地指出了士夫画(戾家画)与行家画的对立,虽然他对行家画之技法等法则有所肯定,但对士夫画的褒扬更是不言而喻。此其一。其二,沈氏强调惟有具备行家技法的士夫画,方称得上是真正的文人画。 “戾家”与“行家”之区分,在詹景凤的跋元人饶自然之山水家法中则变成了“逸家”和“作家”之别,其跋云: 清江饶自然先生所著山水家法,可谓尽善矣。然而山水有二派:一为逸家,一为作家。又谓之行家、隶家。逸家始自王维、毕宏、王洽、张?b、向荣,其后有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及燕肃、米芾

26、、米友仁为其嫡派。自此绝传者,凡二百年,而后有元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远接源流。至吾朝沈周、文徵明画能宗之。作家始自李思训、李昭道及王宰、李戍、许道宁。其后赵伯驹、赵伯?X及赵士遵、赵子澄皆为正传。至南宋则有马远、夏圭、刘松年、李唐,亦其嫡派。至吾朝戴进、周臣乃是其传。至于兼逸与作之妙者,则范宽、郭熙、李公麟为之祖,其后王诜、赵令穰、翟院深、赵干、宋道、宋迪与南宋马和之,皆其派也。元则陆广、曹知白、高士安、商琦几近之。若文人学画,须以荆、关、董、巨为宗,如笔力不能到,即以元四大家为宗,虽落第二义,不失为正派也。若南宋画院及吾朝戴进辈,虽有生动,而气韵索然,非文人所当师也。大都学画者,江

27、南派宗董源、巨然,江北则宗李成、郭熙,浙中乃宗李唐、马、夏。此风气之所习,千古不变者也。15 詹景凤把山水画家分为“逸家”和“作家”两派,强调山水画“逸家”和“作家”各自独立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列出分属各派的一大串画家名单。同时还考虑到“兼逸与作之妙”的折中一派画家,而其态度由文人素来雅好的“逸”字即可见分晓。譬如,皎然诗式指出,“体格闲放曰逸”;夏文彦图绘宝鉴亦指出:“逸品皆高人胜士寄兴寓意者,当求之笔墨之外,方为得趣”;徐渭亦强调“悦性弄情,工而入逸”等,可见古代文人对“逸”之崇尚。 如果说前论何良俊在四友斋论画中对行家和利家的态度还有所保留的话,那么在詹景凤这里,崇尚文人画而贬抑院体画、作

28、家画的态度已经十分鲜明了,而且詹景凤关于唐以来山水画发展的观念、派别划分以及各派别之核心代表人物与后来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几无二致。在董其昌以前,自元人赵孟?、钱选到明人詹景凤等,都在进行着文人画家和绘画流派的思考,而且这种关于艺术流派的认识已经相当成熟。何良俊的“行家”与“利家”、“正派”与“院体”之分,尤其是詹景凤的“逸家”与“作家”之别,可视为董其昌“画分南北宗”的雏形和先河,直接引导着后来的南北宗分派。 晚明唐志契对士夫画与行家画的态度亦很鲜明,他还将之与雅俗联系在一起。如其山水写趣谓:“画山水是留影,然则影可工致描画乎?夫工山水始于画院俗子,故作细画,思以悦人之目而为之,及一幅工画虽成,

29、而自己之兴趣索然矣。是以有山林逸趣者,多取写意山水,不取工致山水也”16;其要看真山水亦云:“凡学画山水者,看真山水,极长学问,便脱时人笔下套子,便无作家俗气”16。 屠隆和高濂也从士气和气韵入手抬高文人画和文人画家之地位,他们称士夫画为“隶家画”,因其有士气和气韵而倍加推重。如屠隆画笺称: 宋画,评者谓之院画,不以为重,以巧太过而神不足也元画,评者谓士大夫画,世独尚之。盖士气画者,乃士林中能作隶家。画品全法气韵生动,以得天趣为高。观其曰写,而不曰画者,盖欲脱尽画工院气故耳。17 高濂燕闲清赏笺?论画云:“今之论画,必画士气。所谓士气者,乃士林中能作隶家画品,全在用神气生动为法,不求物趣,以得

30、天趣为高,观其曰写而不曰描者,欲脱画工院气故尔”,因而高濂论画“以天趣、人趣、物趣取之。天趣者,神是也;人趣者,生是也故求神气于形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生神取自远望,为天趣也。形似得于近观,为人趣也”18。 屠隆和高濂明确以“隶家画品”作为“士气”的根本,说明“隶家”一说在明代已经甚为流行了。显然,“戾家”与“行家”观念之演进,以及文人士大夫对于“士夫画”的推重和倡导,此中之脉络清晰可辨。明代文人士大夫在绘画方面侧重于对前人笔墨形式的模仿,追求前人“萧散简远”、“平淡恬适”的艺术风格。随着文人画一统天下,又转向对笔墨意趣的模仿,追求艺术形式本身的“意味”,但结果往往是重复前代画家和诗人已经

31、发现的诗意和情调,缺乏更多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明初院体画和“浙派”画家舍元求宋,师承南宋马远、夏圭之画风,而隆万之际,明代文人画已蔚为大观,文人画家对元四家推崇备至,时人论画尚元抑宋,几成狂澜之势。这与元人画风多书卷气而无画工气有关,因而极符合明代文人之审美理想。 明代文人探讨戾家画与行家画的目的在于抬高士夫画的地位。在他们看来,所谓“行家”,其实不过是文人画家这一主流以外的画家,比如部分院画浙派画家、普通画工,以及“南北分宗”论后的所谓“北宗”等。然而,他们有关“戾家”与“行家”的分类以及“戾家”与“行家”的对象所指,有许多相互矛盾的地方。譬如,他们所谓“行家”,其实也不尽是行家,当中亦有所谓

32、“戾家”;戾家亦如此,士夫画中也不尽是戾家,行家也大有人在。这也正是明代画派林立,派系之间竞相争胜、彼此攻讦的反映。其中之弊,正如徐沁明画录?山水中所指出的那样:“止就吴、浙二派互相掊击,究其雅尚,必本元人。孰知吴兴松雪唱提斯道,大痴、黄鹤、仲圭莫非浙人,四家中仅一梁?G迂瓒。然则沈、文诸君,正浙派之滥觞,今人安得以浙而少之哉?”19故而言之。 明代中后期,绘画领域普遍重视文人画风,崇尚士气,推重戾家画而贬抑行家画,这既是当时哲学领域和文艺领域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回响,也与明代画坛画派林立、党同伐异的文化环境等大有关系。晚明董其昌等人为扭转文人画、院体画混杂合流的倾向,倡士气而推重文人画,最终导致“画分南北宗”观念的提出。应该指出,仅以戾家与行家来区分文人画,实在有失偏颇。惟有士气与技法兼重,方为画之正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