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2 ,大小:1.16MB ,
资源ID:2753801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53801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北黄骅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北黄骅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河北黄骅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黄骅中学20182019年度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两部分。第卷1至6页,第卷7至8页。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客观题共60分)注意事项:答第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班级及准考证号等分别写在试卷相应位置和涂在答题卡上;不能将题直接答在试卷上。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1.西周初年,周王室基于当时邦国林立的现状,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了“天下国家”这样一种社会治理结构和国家权力配置结构。这说明A. 中央对基层的管理直接化B. 周天子至上地位得以确保C. 家天下统治的正式建立D. 分

2、封制起到了政治整合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了“天下国家”这样一种社会治理结构和国家权力配置结构”可知体现的是分封制起到了政治整合作用,D选项符合题意。中央直接管理基层是郡县制,A选项排除。周天子至上地位得以确保与材料主旨不符,B选项排除。家天下统治的正式建立是夏朝,C选项排除。2.西周时期,很少有个体脱离宗族的现象,宗族内部一定程度上实行“异居而同财”。春秋时期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由此可知A. 生产力进步为新的经营方式提供了条件B.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宗族实体的解体C. 统治者为增加收入而强制要求民间分家D. 宗法制的瓦解有

3、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可以分析出宗法制的瓦解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生产力有了提高,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小农经济,而不是商品经济,故AB项错误;根据材料“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可知,统治者这些政策不是为了增加收入而是强制要求民间分家,故C项排除。【点睛】“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是解题的关键。3.历史叙述一般分为史料呈现、史料陈述、历史评价、历史解释等几种方式。其中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

4、,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务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B.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C. “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D. “秦败魏师于元里,斩首七千级,取少梁”【答案】B【解析】“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属于史实陈述,故A排除;“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属于历史解释,故B

5、正确;“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功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属于历史评价,故C排除;“秦败魏师于元里,斩首七千级,取少梁。”属于史实陈述,故D排除。故选B。4.贾谊在过秦论中曾指出:“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下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这反映出A. 诸侯兼并战争的破坏性B. 战国时期时局的混乱性C. 建立专制集权的必要性D. 秦统一六国具有可能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下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6、等信息可知体现的是建立专制集权的必要性,C选项符合题意。兼并战争的破坏性不是材料的主旨,只是其中的一方面,A选项排除。战国时期时局的混乱性也只是材料的一方面体现,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战国七雄,而是春秋五霸,D选项排除。5.汉武帝亲政后提拔的几位丞相都不堪重任。如丞相卫绾虽然敦厚,但无见识,“自初宦以致相,终无可言”;窦婴、田蚡不以国事为己任,奢侈腐化。为改变此现象,汉武帝A. 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B. 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C. 改革了中央权力机构D. 创立了中央监察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亲政后提拔的几位丞相都不堪重任”,再结合所学汉武帝从身份低位的士人中选拔人才组成中朝,

7、体现的是改革了中央权力机构,故答案为C选项。材料未涉及世卿世禄制,A选项排除。 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本身说法错误,B选项排除。监察制度材料未涉及,D选项排除。6.元朝时期,皇帝实行“慎择宰相,委任责成”,“如欲赏一人,则当询诸省台如欲罚一人,亦当询诸省台”,“今天下之事归于中书,中书之务统于宰相”。这反映出元朝时期A. 皇帝的政务负担减轻B. 宰相职权走向独立化C. 行省体制的日趋完善D. 国家的行政效率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今天下之事归于中书,中书之务统于宰相”再结合所学,元朝中央官制是一省两院,改变了宋朝时期相权过于分散的局面,丞相承担的事务较多,也就减轻了皇帝政务的负担,

8、故答案为A选项。 宰相职权走向独立化中的独立化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行省体制,C选项排除。材料也未体现行政效率是提高还是降低,D选项排除。7.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北宋前期,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古代封驳制度A.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主专制B. 限制了皇权滥用C. 降低了行政效率D. 有利于促进权力运行程序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宋前期,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可知体现的是古代封驳制度有利于促进权力运行程

9、序化,故答案为D选项。君主专制没有受到削弱,A选项排除。皇权滥用材料没有体现,B选项排除。材料的做法不一定降低行政效率,C选项排除。8.宋朝时人说:“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张载也说:“朝廷无世臣。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贫贱之中,以至公相。”此现象表明,在宋代A. 贵族政治遭到了毁灭性打击B. 科举制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C. 社会变革助推社会阶层流动D. 从政不问出身成为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朝廷无世臣。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贫贱之中,以至公相”等信息可知体现是社会变革助推社会阶层流动,C选项符合题意。 贵族政治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说法太绝对,A选项排除。科举制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10、中的唯一途径太绝对,B选项排除。社会共识材料体现不出来,D选项排除。9.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是以中书、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此变化说明A. 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B. 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C. 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D. 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等信息可知体现的是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官僚机构人员增多,A选项排除。材料体现不出是现在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B

11、选项排除。三省制之下职能也很明确,D选项排除。10.明朝皇帝仁宗指出: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于是,“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明朝实行这一办法的主要目的是A. 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B. 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的交流C. 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D. 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等信息可知体现的是明朝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故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设问为目的应该占在统治者的立场去思考,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

12、及南北文化交流,B选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用科举制打压南方或是北方,C选项排除。11.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 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 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C. 摆脱地方繁重政务干扰D. 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书省谴责各地区官府,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物不自行及时解决,而是全部上报中书省,这就是要求地方必须做到“高效行政”;但同时又强调了,一部分重要事务必须上报,由中央作出决定,体现中央集权,D正确;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创造条件扩大地方

13、自主权与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ABC。所以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名师点睛】行省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行省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行省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行省制不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势力,从而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12.明初,朱元璋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A. 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B. 缓和了君相之间矛盾C.

14、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D. 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等信息可知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一举措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和皇帝决策正确与否无关,A选项排除。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B选项排除。六部权力没有变化,C选项排除。13.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意大利利玛窦在广东肇庆知府的支持下,刻印了中国第一幅依照西洋方法绘制的世界地图。随后,根据这一地图的形制重新刻印的地图不断出现,甚至万历皇帝也令人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这些地图的出现A. 冲击了中国

15、士人的思想世界B. 动摇了“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C. 带动了中西文化的长期交流D. 诱导了对外政策的根本转变【答案】A【解析】【详解】这批地图内容与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中的世界认知不同,从而冲击了中国士人的思想世界,故选A项;虽然这些地图冲击了中国的思想世界,但并未动摇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故排除B项;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这批地图同样未能带动中西文化的长期交流,故排除C项;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愈发严重,外交政策并未出现根本性改变,故排除D项。14.1841年,美国议员亚当斯发表演说:“一般的看法都以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为了英国商人输入几箱鸦片,中国政府因其违法输入而予以查抄,但是我却认为这完全是错误

16、的看法战争的原因是磕头!”亚当斯认为鸦片战争的本质原因是A. 中英双方关于外交礼仪之争B. 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C. 鸦片走私激化中英矛盾的结果D. 中英两国关于双边贸易的分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但是我却认为这完全是错误的看法战争的原因是磕头”等信息可知体现的是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B选项符合题意。外交礼仪之争是表象而非本质,A选项排除。鸦片走私激化中英矛盾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C选项排除。中英两国关于双边贸易的分歧也不符合材料主旨,D选项排除。15.马勇在百年变局:乱世晚清与民国乱象一书中说,根据江宁条约、虎门条约形成了所谓的“治外法权”,之所

17、以如此,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从中可以看出“治外法权”A.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B. 真实表明了中国人以夷制夷心态C. 集中反映了中国政府的软弱D. 全面体现了中外势力勾结的事实【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中可以看出“治外法权”体现出当时中国人以夷制夷的心态,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治外法权”对中国司法的危害和清政府的软弱,故AC项排除;“治外法权”是鸦片战争后丧失的,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故D

18、项排除。16.薛福成在一份代李鸿章所拟的奏疏中说:以前“中国与英法两国立约,皆先兵戎而后玉帛,被其迫胁,兼受蒙蔽,所定条款,吃亏过巨,往往有出全球公法之外者”。以后事有“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据此可知,洋务派A. 认为国势弱导致民族危机B. 着力抗击列强外交胁迫C. 初步具备近代外交思想D. 推行对外妥协的外交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后事有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等信息可知洋务派初步具备近代外交思想,C选项符合题意。国势弱导致民族危机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受到列强侵略先找国际公法,B选项排除。

19、材料体现不出是对外妥协的外交政策,D选项排除。17.1860年北京条约取消了之前对传教活动只限于五口的限制,对此美国教会传教史专家拉托勒特指出,1858年和1860年的条约使传教士和中国基督教徒的地位起到了一个革命性的变化。这表明A. 中国逐步接受宗教信仰自由原则B. 基督教成为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C. 传教士和基督徒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D. 基督教在华传播得到了政策性的保障【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58年和1860年的条约使传教士和中国基督教徒的地位起到了一个革命性的变化”等信息可知体现的是传教士和基督徒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D选项符合题意。接受不接受宗教信仰自由,材料不涉及,A选项

20、排除。基督教成为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材料未体现,B选项排除。 传教士和基督徒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材料也没有体现,C选项排除。18.1865年,英国人在北京宣武门外修了一段500米长的铁路,想试探一下中国人是否能接受现代交通。但京城却谣言四起,疯传铁路会破坏龙脉,惊扰山川神灵,于是步军统领下令将其强行拆除。材料反映了A. 中国人封建迷信思想十分严重B. 爱国人士借机收回路矿权益C. 长期封闭使中国官民愚昧无知D. 中国军民坚决捍卫国家主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但京城却谣言四起,疯传铁路会破坏龙脉,惊扰山川神灵,于是步军统领下令将其强行拆除”等信息可知体现的是中国官民的愚昧无知,C选项符

21、合题意。中国迷信思想严重,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民众的愚昧无知,A选项排除。材料和收回路矿权益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损坏国家主权的行为,D选项排除。19.奥国报纸载:“近日中国北方之事,实因欧洲各国往往无理干预,且有意蚕食中国疆土以脱去洋人制压之痛哉。”中国民众的抗争乃是“民族精神的觉醒”,“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力量和尊严”。据此,“中国北方之事”发生后,列强在华攫取的权益是A. 迫使中国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B.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C. 列强在华设厂开始取得合法地位D. 外国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近日中国北方之事,实因欧洲各国往往无

22、理干预,且有意蚕食中国疆土以脱去洋人制压之痛哉”,在结合所学可知是山东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故答案为B选项。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是鸦片战争后,A选项排除。列强在华开设工厂是甲午中日战后,C选项排除。外国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D选项排除。20.1899年,美国向各国提出有关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主要内容是: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这一政策A. 保障了美国对华侵略取得优

23、势地位B. 必然得到列强比较广泛的赞同支持C. 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D. 扩大了美国在华势力范围和租借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C符合题意。美国侵华取得优势地位与事实不符,A选项排除。门户开放政策一定程度上有损一些列强的利益,B选项排除。材料体现不出美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扩大,D选项排除。21.第-次世界大战与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固然是甲午战后中国社会变革的一大特色,但此民族主义决非排他性的、狭隘的,而是建立在中国人希望加

24、入国际社会作为平等一员的强烈愿望的基石之上,是中国重新定位自己及世界之思考的结晶。”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 已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B. 能与各战胜国平等分享胜利果实C. 力图树立全新与平等的国家形象D. 能客观理性地认识国际形势【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但此民族主义决非排他性的、狭隘的,而是建立在中国人希望加入国际社会作为平等一员的强烈愿望的基石之上”等信息可知中国力图树立全新与平等的国家形象,C选项符合题意。已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与史实不符,A选项排除。能与各战胜国平等分享胜利果实与列强把中国山东权力转交给日本的做法相矛盾,B选项排除。能客观理性地认识国际形势虽然正确,但不是

25、材料主旨,D选项排除。22.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可见当时A. 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B. 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C. 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D. 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对义和团运动,改良派和革命派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可知体现的是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故答案为D选项。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

26、未涉及到政府态度,B选项排除。西方侵略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C选项排除。23.“九一八事变”后,沈阳“九君子”(爱国知识分子)完成了TRUTH(真相)双语证据汇编,后历经辗转呈递给国联李顿调查团。因这一证椐汇编具有高度的实证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成为国联仲裁的依据。这一事件反映了A. 史料实证是研究抗战的主要方法B. 弱国无外交惯性认识被彻底扭转C. 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风骨D. 国联的调查结果决定了事变的性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的知识分子完成的九一八事变的真相最终成为了国联仲裁的依据”可知体现的是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风骨,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研究历史的方法

27、,A选项排除。彻底扭转太绝对,B选项排除。事变的性质是由事变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D选项排除。24.1932年8月,由共产国际指导的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决定在上海召开远东反战会议。在筹备过程的新闻报道中,会议的名称最初有“上海反帝国主义战争大会”“世界反帝非战大会”等,后来又成为“反法西斯蒂非战大会”“远东反战反法斯西蒂代表大会”等。会议名称的变化反映了当时A.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B. 阶级斗争服从于民族斗争C. 国共两党合作抗日D. 反战运动阵线有扩大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会议的名称最初有上海反帝国主义战争大会、世界反帝非战大会等,后来又成为反法西斯蒂非战大会、远东反战反

28、法斯西蒂代表大会”等信息可知反战运动阵线有扩大趋势,D选项符合题意。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材料没有涉及,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阶级斗争问题,B选项排除。在1932年国共还未实现合作抗日,双方处于一种敌对状态,D选项排除。25.美国公众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分三个阶段:南京大屠杀刚刚发生时,在南京的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向世界各地报道了日军的暴行,激起了美国人民强烈的反日情绪。冷战开始后(50年代起),南京大屠杀神秘地从美国国民的视野中消失了几十年。这表明:A. 美国政府希望民众珍惜和平局面B. 美国敌视苏联的结果C. 美国采取了孤立中国的政策D. 政治导向影响了舆论宣传【答案】D【解析】根据“南京大屠杀

29、刚刚发生时,在南京的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向世界各地报道了日军的暴行,激起了美国人民强烈的反日情绪。冷战开始后(50年代起),南京大屠杀神秘地从美国国民的视野中消失了几十年”,结合所学知识,冷战开始后,美国对日本实行扶植政策,对日本战争罪行报道减少,表明政治导向影响了舆论宣传,D正确;美国对日本战争罪行报道减少,并非希望民众珍惜和平局面,而是美苏争霸的需要,排除A;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26.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呼吁:“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同胞们!救中国是我们的祖国!中国民族就是我们全体同

30、胞!我们能坐视国亡族灭而不起来救国自救吗?”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 反对妥协退让政策B. 已由幼稚走向成熟C. 举起民族主义大旗D. 提出统一战线主张【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共发表,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等信息可知中共举起民族主义大旗,C选项符合题意。反对妥协退让是表现但不是材料主旨,A选项排除。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是遵义会议,B选项排除。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D选项排除。27.电影无问西东主人公之一沈光耀的原型沈崇诲在“淞沪会战”中壮烈牺牲。在这场会战中,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悉数投入,湘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纷纷

31、奔赴前线,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这表明淞沪会战A. 消弭了国民党军阀之间的嫌隙B. 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C. 标志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D. 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悉数投入,湘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纷纷奔赴前线,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等信息可知淞沪会战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D选项符合题意。消弭了嫌隙太绝对,A选项排除。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是意义但不是材料内容,B选项排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C选项排除。28.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决定攻占长江以北各战略要地,沟通南北战场。为此,日军先后调集约24万人兵力,于1938年1月分别从镇江和济南出发,开始南北夹击华东,国民政府先后调集60万的兵力进行抗击。该战役A. 粉碎了日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