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103.92KB ,
资源ID:2749235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49235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2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2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x

1、第2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纲要求考情分析命题趋势1.知道诸子百家。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3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4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017江苏卷,42017天津卷,122016北京卷,162016全国卷,24侧重于考查辨析诸子百家思想的异同;秦汉时期的儒学的发展,董仲舒“新儒学”的来源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分值:26分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经济:_井田制_崩溃,封

2、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政治:_周王室_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阶级关系:“_士_”阶层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_学在民间_”。(2)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3)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思想解放_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主要流派(1)早期儒学人物主张贡献和地位孔子核心思想是“仁”;强调统治者要“_以德治民_”;主张“克己复礼”;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创立儒家学派;首创私人讲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被尊称为“至圣”孟子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为“仁政”;提出“_民贵君轻_”的民本思想;主张“性本善”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使儒学体系更完

3、善,更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主张施政用“_仁义_”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_礼乐_来规范人的行为3其他思想流派(1)道家春秋时期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_道_”;提出“_无为而治_”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2)法家:韩非子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_以法治国_,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

4、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A)A社会的剧烈变动 B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解析题干问的是主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的历史时期,是诸多历史现象发生的深层原因,故选A项。当时小农经济才刚出现,排除B项;“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不是统治者引导的结果,排除C项;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的产物,排除D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各自体现的时代性1儒家思想(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其目的是缓

5、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2)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利于封建统治的需要。在当时诸侯割据混乱、封建制度确立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2道家思想(1)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2)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3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

6、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的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4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例题】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对老子第三章中“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的合理解释是(C)A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B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C老子主张夏商西周的“亲亲”D老子反对世袭为官制度解析“尚贤”即崇尚贤才异能,即鼓

7、励人民竞相“成名”,这会促使社会人群分化,使社会偏离混沌无名状态。老子主张“不尚贤”反映了老子不鼓励社会人群的分化,重“亲亲”之义,从而使社会安守于混沌无名的状态,故选C项。1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D)A老子孔子韩非子 B墨子孔子老子C孔子韩非子墨子 D孔子韩非子老子解析根据材料中“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可以判断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中表示出对旧

8、制度的留恋,希望恢复,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承认现状”“迎合未来之新趋势”体现了法家顺应历史潮流,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体现了道家超越世俗人际关系,追求个人内心平静的价值取向,故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韩非子和老子,选择D项符合题意。2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子说“令行禁止于天下”。这反映了(B)A诸家思想日益趋同 B统一成为诸子共识C儒学地位逐步提升 D诸子认同民本思想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诸子百家的思想有各自的体系,并没有日益趋同,故A项

9、错误;材料中儒家、墨家、法家、道家阐述了如何定“天下”,这表明天下一统成为诸子的共识,故选B项;材料中并没有特别强调儒家的地位,而且根据所学,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更受诸侯重用,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思想都没有涉及民本思想,故D项错误。考点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1)客观: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2)主观:_董仲舒_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2主张(1)加强中央集权,提出“_春秋大一统_”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2)加强君权:宣

10、扬“_君权神授_”,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3)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3汉武帝的举措(1)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起用大批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儒学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3)教育教科书:规定儒家“五经”为官方教科书,教育被儒家垄断。中央:兴办_太学_,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与孔子的“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西汉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

11、)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D)A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B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C主张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D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解析董仲舒提出设立各级学校教化人民,以仁待民,以礼节民,体现了其主张用儒家思想教化百姓来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改革措施是为了移风易俗,但并没有说董仲舒的改革受到了不良风气的阻碍,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体现“平等”,故C项错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的原因与影响1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

12、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3)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

13、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3)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4)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例题】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大臣们认为应给以“增锢二世”的处罚,太尉刘恺指出:“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人于善也。”于是安帝下诏禁锢罪臣本人,不株连子孙。汉代多次出现这种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这反映了当时(D)

14、A地方吏治废弛 B试图重建礼乐制度C君主专制加强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解析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根据材料“汉代多次出现这种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可知,儒家思想成为判决案件的重要依据,说明儒家纲常伦理思想得到逐步强化,故选D项;从官员犯罪及大臣的处罚建议可知,“地方吏治废弛”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建礼乐制度”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君主专制加强,故C项错误。1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C)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

15、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解析西周时期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是分封制,各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极大的自主权,春秋战国之乱和西汉七国之乱说明这一制度并不能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相比之下,秦朝创建的郡县制对地方治理更加有效,故A项错误;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体现,其出现时间在西周之后,故B项错误;西周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统治国家,各地受封者均为周氏宗亲,周王即为天子,也是族长,这种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同构”,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的制度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故C项正确;周朝实行分封制,各地的土地和人口归受封

16、者控制,国家不直接控制全国的土地和人口,故D项错误。2西汉儒学家落下阂、邓平等创制了太初历;以桓谭、扬雄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参与了宇宙结构理论上的浑、盖之争;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对儒家经典多有研究,而且他的天文学思想受到扬雄所著太玄的影响。由此可见(A)A汉代的天文历法与儒学关系密切 B儒学是天文历法发展的主要原因C汉代儒学推动古代科技体系形成 D汉代儒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文化解析“儒学家落下阂、邓平等创制了太初历”“儒家学者参与了宇宙结构理论上的浑、盖之争”“张衡对儒家经典多有研究”,表明儒学与古代天文学有着重要的关联,故A项正确;儒学对天文学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天文学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

17、;材料主旨是儒学与天文学的关系,故C项错误;儒学成为传统文化主流,始于汉武帝“独尊儒术”,故D项错误。【典例1】(2018湖南长郡中学选拔考试)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主张“致虚”“守静”,韩非子主张“孔窍虚”,曾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提倡“浩然之气”“反身而诚”。这说明诸子学派()A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B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C认同各不相同的修养方式D强调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错误致错原因A材料并没有反映出道德偶像,而是强调自身的道德修养C材料中诸子学派都提出了各自的道德修养方式,但没有反映出对各不相同修养方式的认同D传统礼制只符合儒家道德要求,材料中老子代表的道家

18、、韩非子代表的法家没有突破传统礼制束缚的要求【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老子、韩非子、曾子、孟子的主张都是约束自己,提升道德水平,这说明诸子学派都很重视道德修养,故B项正确。【规范答题】B【典例2】(2016北京卷)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错误致错原因A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西方启蒙运动思想兴起,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专制,不可能出现“儒家思想被普

19、遍接受”的现象C“限于传教士之间”既不符合历史事实,材料中也无从体现D“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材料无从体现【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西方得到传播并引起较大关注,B项表述最符合题意。【规范答题】B1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在他看来,死是生的继续,神道是人道的继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C)A孔子反对封建宗教神学 B孔子创立了原始鬼神观C孔子思想具有人文精神 D孔子吸收了道家的主张解析孔子生活在奴隶制社会阶段,故A项错误;原始鬼神观出现于原始社会时期,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孔子关心现实社会中的人,并对鬼神进

20、行朴素的人文解释,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道家主张,排除D项。2春秋是鲁国史观对时事记录的总称。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原因在于其(B)A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B具有伦理教育的功能C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D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春秋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成为治国和社会伦理教育的规范,因而“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故B项正确;孔子代表旧贵族利益,排除A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春秋是编年体史书,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排除D项。1(2016海南卷)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

21、,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保证解析材料中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现了对个人品德的完善,而非坚持个人独特性格,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信息与突破礼制无关,排除C项;“涵养浩然之气”无法体现反抗专制暴政,故D项表述错误。2(2016全国卷)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C)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22、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排除A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五经”之中,说明汉代人认为儒学来源于远早于孔子的久远历史传统,故选C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D项错误。课时达标(三十三)1(2018云南昆明一中检测)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

23、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C)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解析孔子主张“贵贱有序”“爱有差等”并没有淡化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故A项错误;“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是为了“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而非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故B项错误;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以血缘亲情为基点,强调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以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使礼制与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相适应,故C项正确;孔子为春秋时期,墨子为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2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24、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子又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由此可见(A)A孔子将孝的标准分为养、敬和无违三方面B养、敬、无违已成为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C传统孝道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D孝是孔子思想除仁、礼外的又一核心内容解析由“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不敬,何以别乎”“无违”可知孔子的“孝”指的是养、敬和无违,故A项正确;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时期并未被全社会普遍接受,B项不符合史实;封建专制制度开始出现于秦朝建立后,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且“孝”是“仁”的一部分,D项错误。3孟子尽心中提出

25、:“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由此,孟子强调(A)A性本善 B教育的教化功能C学以至圣,致良知 D民贵君轻解析材料中孟子认为,人不用学习就能做到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是良知,可见他认为良知是与生俱来的,人性本善,A项正确;材料中孟子没有强调教育的教化功能,B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通过学习恢复良知,成为圣人,C项错误;孟子虽然在政治上主张“民贵君轻”,但与材料中强调的人性问题无关,D项错误。4皖南胡氏祠堂后厅悬挂着一个斗大的“孝”字,相传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所书。“孝”之本义,据礼记祭义释:“居处不庄(平常言行不恭敬),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据此判断

26、“孝”的内涵是(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战死犹留千古名,丈夫赤心为宗社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A BC D解析由“居处不庄(平常言行不恭敬),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可知,孝的内涵包括对待父母言行恭敬、对官员的恭敬与战场上的英勇无畏。说的是推己及人的社会责任感,说的是君子与小人对待钱财的态度,与孝的内涵无关;符合题意,故选D项。51948年在起草世界人权宣言过程中,中国代表张彭春提议将孔子的一个主张翻译成“conscience”放进宣言之中,并写入了宣言的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富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

27、”。与“conscience”对应的孔子观点是(C)A礼 B义C仁 D忠解析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富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相对应,故C项正确;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即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别人,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6战国某思想家认为,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为此,他最有可能

28、主张(D)A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 B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C用“仁政”回复人的善性 D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解析据“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可知,该思想家主张性本恶,而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故D项正确。同等爱护所有的人是墨子的兼爱思想,故A项错误;“清静无为”是道家思想,故B项错误;“仁政”是孟子观点,孟子主张性本善,故C项错误。7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辟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

29、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B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C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考虑了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D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考虑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解析墨子是站在农民利益的立场上的,故A项错误;孟子和商鞅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上的,故B项错误;在经济方面,三者都提出了各自主张,都考虑了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故C项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出现于秦代及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8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是(A)A儒家、道家 B儒家

30、、墨家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解析题干“做事讲求道德”指的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德治”观点;“超凡脱俗”是先秦时期道家学派“逍遥无为”的思想。故选A项。9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在更深层次上(B)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C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解析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天法道”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在他们的言论中没有涉及政治主张,故A项错误;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故B项正确;从三位思想家的话中不仅看到他们认识到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