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4 ,大小:43.09KB ,
资源ID:2747045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4704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

1、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大纲中国古代文学史1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以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是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唐宋文学史和元明清文学史以及近代文学史几个部分。古代文学史1即指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教学目标是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

2、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二、教学方式与方法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工具,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和探讨式教学。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文学史各阶段前后发展脉络之间的关系;各阶段文学现象的深度分析与正确评价;每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客观评价与准确定位;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艺术解读与审美鉴赏。 (二)教学难点不同时代思想文化背景下作家的共性与独特性,以及对作家的客观评价和准确定位;文学史各个阶段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的形成发展脉络。四、学时分配计划章内容概要学时(一)1先秦文学概述、上古文学52诗

3、经103先秦散文104伟大诗人屈原8(二)1秦汉文学概述、汉乐府民歌82五言诗的起源、古诗十九首53汉代的辞赋24汉代的散文25司以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7(三)1魏晋南北朝文学(上)、概述、建安文学52正始文学33西晋文学24东晋文学25陶渊明4(四)1魏晋南北朝文学(下)、刘宋文学22永明文学和梁代前期文学23宫体诗和由南入北的作家24北朝文学15南北朝乐府民歌26魏晋南北朝骈赋、骈文和散文17魏晋南北朝小说2合计85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一)教材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袁世硕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二)教学参考书1.中国通

4、史,范文澜,人民出版社19782先秦文学史,褚斌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中国文学史,章培恒,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4屈原集校注,金开诚,中华书局19965诗经注析,程俊英,中华书局19966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17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588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中华书局19839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610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11乐府诗集,郭茂倩,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12史记,司马迁,中华书局1959 13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中文系,中华书局1962 14史记选,王伯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15全汉赋,费振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6先秦汉魏

5、晋南北朝诗,逯钦立,中华书局198317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中华书局199618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9南北朝文学编年史,曹道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20汉魏六朝诗选、乐府诗选、三曹诗选,余冠英,人民文学出版社21八代诗史,葛晓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22魏晋文学史,徐公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23南北朝文学史,曹道衡,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24中古文学理论范畴,詹福瑞,河北大学199725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鲁迅全集本六、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考核类型】 考试 考查【考核方式】 开卷(Open-Book) 闭卷(Close-Book

6、) 项目报告/论文 其它: (填写具体考核方式)【成绩评定】闭卷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其中试卷成绩为70,平时成绩为30。七、课程内容概述第一编 先秦文学概述(一)教学要求了解先秦文学发展的概况。(二)知识点提示先秦文学繁荣兴盛的原因及其发展的各阶段情况。(三)教学内容1.社会历史概况传说中的古代社会。人与自然的斗争,氏族间的争夺,金属工具的使用,畜牧业、农业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奴隶社会的形成。周灭殷商,奴隶制的发展、分封制、井田制、土地私有的萌芽。平王东迁。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生产力提高,奴隶制瓦解,封建社会形成。随着政治斗争、阶级斗争尖锐复杂化,文化学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战国

7、时代诸侯兼并,互相攻伐,长期分裂,战争造成人民极大的灾难。合纵连横,激烈斗争,战国后期七雄并峙,人民迫切要求统一。2.文学发展概况文学起源于劳动。原始劳动歌谣和原始神话是原始时代最初的文学样式。殷商开始初步定型文学,也开始产生了书面文学。殷商和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爻之辞,以及尚书中的某些文诰是最早的散文萌芽。周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开辟了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历史教育和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战国后期的诗歌创作出现了个人独立创作,产生了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先秦文学是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诗歌、散文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现实主义和浪漫主

8、义创作方法形成。它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丰厚而坚实的基石,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光辉而良好的开端。(四)思考题先秦社会历史状况与先秦文学发展的关系。第一章 上古文学 (一)教学要求了解上古文学的概貌。(二)知识点提示上古文学的内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三)教学内容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和原始歌谣1.文学的起源文学起源的种种解释:神灵赐予说、游戏说、心灵表现说、模仿说都未能对文学起源作出科学解释。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过程中,它是根据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产生出来的。2.原始歌谣一些古籍中保存下来的少数质朴的歌谣,从思想和形式看,比较接近原始形态。分析吴

9、越春秋中的弹歌、易经中的归妹、礼记效特牲中的蜡辞。它们不但形式淳朴自然,内容也多是反映远古人类的劳动和生活,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原始歌谣的主要特征:产生于生产劳动,集体口头创作,语言淳朴、节奏短促,以二言为主,具有诗、乐、舞综合性。第二节 上古神话1.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按照马克思主义神话理论的解释,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的本质:需要说明的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神话并不直接等同于“文学”。神话是原始人类的综合的意识形态,是他们对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和解释,是他们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又是他们愿望的表达,更体现了他们争取生存

10、的不屈精神和不懈努力。2.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一)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和多种多样的形象。(二)具有未经雕琢,犹如璞玉一般的原始性。3.中国神话的分类根据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可把神话分为三种类型:(一)创世神话。包括开天辟地创造世界、人的出现、太阳、月亮、星辰的安排运行等神话。包括盘古神话、女娲神话等。(二)英雄神话。包括英雄的诞生、文化的创造、工具的创造、战胜洪水等自然灾害的神话。包括羿射十日、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等。(三)祖先及部族神话。包括图腾神话、神的诞生神话、部族神谱构成以及部族神斗争的神话。包括黄帝与炎帝之战、黄帝与蚩尤之战等等。4.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上古神话散亡原因:上古

11、神话与周代以来理性文化的主流相抵牾,在流传过程中被史家和思想家有意无意地删削和改造,成为信史历史化了。演化:被道教改造,发展为仙话;成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上古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思想上,上古神话是植根于先民的劳动与斗争生活,反映了他们的理想和愿望,对我国古代文学优良传统的形成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艺术上,上古神话往往是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有着丰富多样的内容,后世文人因而喜欢加以利用,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另外,在创作方法上,神话在提供肖像模式的同时,还为后世作家提供了某些故事类型。(四)思考题1神话对古代文学发展的影响。第二章 诗经(一)教学要求掌握诗经的文化精神。(二)知识点提示诗经的思想内容、

12、艺术特色,及其蕴涵的文化精神。(三)教学内容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1.诗经名称及产生的时代、地域和分类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从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作品。原称诗或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经典,称为诗经。诗经作品产生地区在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地区及江汉流域。按音乐的不同特点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风,是乐曲、乐调的意思。国风是指15个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雅,是正的意思,是周王朝王畿之地的音乐,计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计105篇;颂,是庙堂乐歌,计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计40篇。2

13、.诗经的作者、收集、编定和流传诗经作者多不可考。其中民歌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由 “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以其音律、以闻天子”。诗经有的是文人“献诗”而得。诗经的编定者是太师。孔子“删诗”说是不可靠的。秦代焚书之后,汉代传诗者有齐、鲁、韩、毛四家。今存仅“毛诗”一家。毛诗附有大序、小序,是汉人解诗之作。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我国古代特别重视祭祀,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大体是歌功颂德之作。但这些作品也有其历史和文学价值。 讲解分析大雅生

14、民:细致入微的铺叙手法,富有传奇色彩。2.农事诗这里所说的农事诗主要是指诗经中描述农业生产生活以及与农事直接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诗歌。一般根据它们所描述的内容又可分为农业祭祀诗和农业生活诗。讲解分析豳风七月。七月反映了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展现了周代农业生活的风俗画面。周南芣苢反映了劳动者愉快的劳动生活。3.燕飨诗燕飨诗则是直接反映嘉礼中飨礼、燕(宴)礼等礼仪活动的诗,故也称为礼仪诗或宴饮诗。燕飨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是世界文学史中唯一单纯反映古代燕飨活动的一组诗歌。它们不仅真实地展现了周代燕飨活动的场面,而且表现出燕飨活动中那种和谐融洽,欢快热烈的气氛,具有独特的风格。讲解分析小雅鹿鸣

15、4.怨刺诗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周室衰微,朝纲废弛,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出现了。这些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5.战争徭役诗战争与徭役为主要题材的叙事和抒情诗称为战争徭役诗,这类诗大概有30首。战争与徭役在作品中一般被称为“王事”,参加战争和徭役,是周人必须履行的义务。战争徭役诗的主旋律:由于周人重农尊亲,所以从总体上看,战争和徭役诗,大多表现为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为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从而凸现了较强的周民族农业文化的心理特点。讲解分析小雅采薇:这是一首反映久戍不归、思念家乡的诗。小雅何草不黄是长年服役者的痛苦和怨愤的写照;豳风东山更是深

16、刻动人,反映了征人还乡途中悲喜交集的复杂心理。讲解分析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启盼久来归丈夫的思妇诗。6.婚姻爱情诗诗经中的婚恋诗大体分三个部分:1.描写男女之间互相悦慕、爱恋、思念的情诗;2.描写男女结合,反映婚嫁场面或家庭生活的婚姻诗;3.描写婚姻破裂的弃妇诗。其中情诗大多表现男女情爱的热烈、坦诚、真挚的情感;弃妇诗多写对失去的感情的缱绻与怨怼;婚姻诗则在字里行间,多少透露出对男女情爱结局的感受与评价。讲解分析周南关睢男主人公大胆、真率、健康的爱情追求;邶风静女中青年男女幽会的情趣;郑风溱洧中青年男女相伴游春时相互戏谑的主动、热情、亲昵、开朗、大方;秦风兼葭则表现了相思者寻觅和苦恼;鄘风柏

17、舟是少女怨恨反抗家长对婚姻的干涉。讲解分析卫风氓,它反映了妇女被丈夫欺凌和遗弃的悲剧。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1.赋、比、兴表现手法赋就是直接描写陈述。比就是打比喻。兴一般是在开头用两句话写一下周围景物,以引起下面歌词。大量而成功的运用比、兴手法,确为诗经民歌重要艺术特色之一,也构成了它的浓郁风土气息。2.语言特色:朴素简洁、精炼准确、绘声绘色。动词、形容词的恰当运用,用重言叠字拟声状貌,穷形尽相,声情毕肖,双声叠韵使声调更趋谐美。声音和谐自然“动乎天机,不费雕刻”而自然成韵。3.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产生于人民集体口头传唱的歌,自然形成了联章复叠形式,既便于记忆、传诵,又形成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18、。句式既以四言为定格而又随机而变,表现灵活自如。第四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奠定了中国抒情诗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2.风雅与文学革新。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3.比兴的垂范。(四)思考题1、诗经所反映的农业文化精神。 2、诗经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第三章 先秦散文(一)教学要求掌握春秋战国思想的发展动态和散文艺术。 (二)知识点提示叙事散文和哲理散文的发展背景和发展阶段;主要作家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成就。(三)教学内容第一节 先秦散文发展的原因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生产关系的

19、变革最终导致奴隶制逐步变为封建地主所有制。3.旧制度、旧思想、旧传统的解体和“学在官府”,士阶层的壮大,各种社会思潮的高涨,文化学术的空前繁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散文勃兴,出现了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重要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说理文,又称诸子散文;一是以记历史人物思想、活动、历史事件为主的散文。第二节先秦叙事散文 1.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在龟甲、兽骨上简略地记述了殷商王朝的占卜言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记事文字,也是书面文学的萌芽。同样未经后人加工的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铜器铭文记载的

20、全是值得标榜的史实,目的是为了显扬先祖、用于自警,希望后代永记不忘。因此比起甲骨卜辞来,有了明显的历史意识,虽没有甲骨卜辞占卜吉凶的功能,但有祭祀、纪念的实用价值。铭文旨在直录,缺少修饰,典重有余,鲜活不足。作者惟求雅正地显示王权的庄严,还不可能考虑到铭文本身的文采。它和甲骨卜辞一样,都只能看作是我国古代叙事散文的萌芽。2.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一)尚书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尚书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二)春秋春秋时期经过孔子编定的春秋,是鲁国的

21、编年史,记事系统,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体系。从文学的角度看,春秋的语言简练、准确,其以一字寓褒贬、在谨言的措辞中表现作者爱憎的“春秋笔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3.左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根据左传自身提供的证据,可以大略确定其成书年代在春秋末至战国初,作者是鲁人左丘明,但书中掺有一些后人的附益。左传的文学成就:叙事艺术的巨大进步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左传详尽地记录了春秋时代二百五十四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从广义上看,也应该说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比较以前任何一种著作,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发展。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

22、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其为后人称道。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这种叙事能力,无论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都是具有极重要意义的。高度的语言技巧。左传的语言简练含蓄,富于文采,言近旨远,辞浅义深。尤工于外交辞令,这类文字多是经过精心提炼的,具有形式上委婉典雅、内涵上深刻犀利而又极富文采的特点。其议论文字多是针对性强,论题集中,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有很高的造诣。讲解分析: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殽之战。4.国语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国语的文学

23、成就: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就。国语虽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但书中先后记述了近百个人物,有的已相当生动,性格颇为鲜明,形象较为突出,为后世以写人为主的传记文学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叙述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进步。国语全书由二百四十多个大小故事组成,很少单纯的议论文,最简单的片段是一问一答的对话。有些故事,在叙述技巧和情节构思上比前人有不少新创造。讲解分析:召公谏厉王弭谤5.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纂集的一部国别史,记言为主,作者无可考。战国策思想复杂,主要反映战国纵横家的思想,对游说之客的活动和他们的奇智异谋、策略,作者真实记载,也予以颂扬。也对某些有远见、正义之士作了颂扬。战国策文笔生动、清新

24、流丽,又善于把人物活动故事化,尤善渲染气氛。叙事说理,辞采绚丽。又长于比喻,艺术技巧比以往历史散文有新的提高,对后世散文有相当影响。讲解分析:苏秦始将连横、冯谖客孟尝君第三节 先秦说理散文说理散文,又称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其思想各据一端,精彩纷呈。正因为它是随着争辩的风气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趋向,就是从简约到繁富,从零散到严整。愈是后期的著作,篇幅越宏大,组织越严密。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主要著作先有论语,后有老子、墨子。其特点是以语录体为主,语言警辟精炼,具有格言性质,富有哲理性。第二期:战国中期:语录体

25、仍旧通行,但它们已不像论语那样只是后学的追录,而是一个学派师徒们的集体著作;所记也不限于单人的语录,而普遍采用对话形式。主要著作有孟子、庄子等。主要特点是词藻丰富,说理畅达,行文多有寓言和比喻。第三期:战国后期:在这一时期,诸子散文完全摆脱了语录体,成为专题论著。它们已经不是一个学派的集体著述,而是学者个人的论文集;不是以驳论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说为主。这是百家争鸣不断深入的结果。主要著作有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主要特点是论证严密、鞭辟入理。1.论语论语主要是记述孔子言谈行事的一部书。它以记言为主,是一部语录体著作,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于战国初年编纂成书。孔子思想的基本核心是讲“仁”和“礼”

26、。论语散文的突出特点:吸收和灵活运用大量口语虚词,使说话人的语气、性格得以逼真地表现,且语言洗练、含蕴丰富,风格明快。讲解分析: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耦而耕、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2.墨子墨子一书大部分是墨子弟子对他的言行记录,也有一部分是后学者著作。墨子的思想:主要是“兼爱”和“非攻”,另外主张“尚贤”、“节用”、“节葬”、“非乐”。墨子散文特色:“三表法”注重对客观事理的剖析,注意用事实论证,注意实际效用;以逻辑严密著称。简析:非攻、公输等篇。3.孟子孟子一书是记述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基本是一部对话录集,但无论篇章结构和言辞文采上都较论语有很大发展。孟子思想是“性善”论,政治主张核心是“仁

27、政”,有较强的民本思想,对统治者的暴政作了激烈的揭露批判。孟子思想激烈,性格刚烈,胸襟博大,构成孟子散文特点:高屋建瓴,锐气逼人,酣畅雄肆,喷薄有力。论战性文字,善设机巧,先纵后擒,步步进逼,使对方理屈词穷。孟子中的叙事文字,已具有小说雏形。孟子已能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详细论述,已接近完整的议论文。孟子风格: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犀利,痛快淋漓。讲解分析:齐桓晋文之事、齐人有一妻一妾、鱼我所欲也等。4.庄子庄子一书中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出于门人和后学者之手。全书思想相同,风格一致。庄子的自然哲学、人生哲学和理想境界。庄子散文艺术;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描写声形毕肖;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

28、明道理。讲解分析:逍遥游、庖丁解牛等。5.荀子荀子是儒学大师,但对当时各家学派都批判吸收,成为先秦时期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哲学上主张“人定胜天”,思想上主张“性恶”论,政治主张礼治为主又兼法治。荀子散文,说理透彻,逻辑严密,善于类比,不乏文采。荀赋是后来盛极一时的汉赋的渊源之一。成相篇采用说唱形式,对后世弹词、鼓词有影响。简析:劝学6.韩非子韩非是战国末年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严刑峻法,提出“法”“术”“势”政治理论。韩非子散文特色;严密的推理,犀利峻峭的风格;善用历史故事和寓言进行说理。简析孤愤。(四)思考题1、左传是如何塑造重耳形象的。 2、齐桓晋文之事章和逍遥游运用比喻的区别。 3

29、、庄子和韩非子运用寓言的区别。 第四章 伟大诗人屈原和楚辞(一)教学要求掌握楚文化的特征和楚辞的艺术特色。(二)知识点提示楚文化对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楚辞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三)教学内容第一节楚辞的名称、来源及其它 1.楚辞,是在公元前四世纪,产生在楚的一种新诗体。其名称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有浓厚地方色彩。刘向汇集屈原、宋玉诸作和汉人仿作,编成专书,名“楚辞”。楚辞又称“骚”或“骚体”。2.楚辞的产生,与南部民歌有密切关系,对其产生影响最大的是楚地民间“巫歌”;其产生也受到北方诗经的影响;楚辞也受到当时散文的影响;更归功于屈原的创造。3.楚辞的产生,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的。第二节 屈原的时代、生平、思想1.屈原名平,楚贵族,约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他生活的时代正当战国后期,各国间兼并战争剧烈的时代,“横则秦帝,纵则楚王”。2.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主张改良楚国内政,明法度举贤能,对外联齐抗秦,实现统一大业。3.屈原的才能和革新政治主张遭到贵族旧势力的猜忌反对,楚王两次把他放逐,屈原终于自沉汩罗,以身殉志,表现了高洁人格,强烈的爱国主义。4.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伟大诗人。第三节 屈原的作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