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 初,景德寺屋坏几废,智暹(xin)慨然以经营为己任,不舍其昼夜之勤,凡二十年,为佛殿、三门、两廊、钟楼与戒坛,总为屋若干区,总费钱二十余万。智
2、暹食淡衣粗,所居屋坏不自治,所得于人惟资治其寺。以其故,人皆信服,凡所欲为无不如志。今年六十有七矣,其经营寺事,不懈如初,而其强力盖有余也。余嘉其意,故为之记云。(节选自宋曾巩江州景德寺新戒坛记)(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越明年_增其旧制_朝晖夕阴_智暹慨然以经营为己任_为佛殿、三门_(2)翻译下列句子。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以其故,人皆信服。(3)【甲】文第段和【乙】文:都介绍了_,主要运用了一种叫_的表达方式。 (4)结合【甲】【乙】两文,你认为滕子京和智暹有哪些方面值得你赞美? 【答案】 (1)到;规模;日光;把;修建,建造(2)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全兴办起来了
3、。因为这样的原因,人们都佩服信任他。(3)作记缘由;记(4)功绩卓著;治理有方;目标明确;敢于挑战;善于经营;献身励志,不悔如初;食淡衣粗,清廉守节(清正廉洁)。 【解析】【分析】(1)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越”,到;“晖”,日光;“为”,修建。 (2)重点字词:“具”,都;“以”,因为;“故”,原因;“皆”,都。 (3)结合“属予作文以记之。”和“余嘉其意,故为之记云。”得出:第一空应填“作记缘由”。第二空应填“记”。“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4)结合“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
4、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得出:功绩卓著,治理有方;结合“智暹慨然以经营为己任,不舍其昼夜之勤,凡二十年,为佛殿、三门、两廊、钟楼与戒坛,总为屋若干区,总费钱二十余万。”得出:敢于挑战;善于经营。献身励志,不悔如初;结合“智暹食淡衣粗,所居屋坏不自治,所得于人惟资治其寺。以其故,人皆信服,凡所欲为无不如志。”得出:食淡衣粗,清廉守节。然后综述即可。 故答案为: 到 ; 规模 ; 日光 ; 修建,建造 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全兴办起来了。因为这样的原因,人们都佩服信任他。 作记缘由 ; 记 功绩卓著;治理有方;目标明确;敢于挑战;善于经营;献身励志,不悔如初;食淡衣粗,
5、清廉守节(清正廉洁)。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的提炼和体裁的把握。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概述。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根据文章内容的理解,概述人物形象。 【附参考译文】 【甲】庆历四年(1044年)的春天,滕
6、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很多长年荒废的事业又重新兴办起来了。还重新修建了岳阳楼,扩大它旧有的规模,还在上面刻上唐代贤人和当代人的诗赋,(滕子京)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用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丽的景色,集中在洞庭湖上。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长江的江水,水波浩荡,宽阔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时阴时晴,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对它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因为这里往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被降职远调的官吏和南来北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乙】当初,景德寺屋倒塌几乎废弃,智
7、暹慷慨以经营为己任,不舍昼夜的努力,共有二十年,修建佛祖殿、三门、两廊、钟楼和戒坛,总为房屋若干区,总花费钱二十多万。智暹吃淡饭穿粗布衣服,所住的房子损坏但不修理,所得在人和物资都助治理景德寺。因为这样的原因,人们都佩服信任他。,凡是想为没有不如意。今年六十七岁了,他经营寺事务,不懈怠如初,而他的力气大概还有余的。我有表彰的意思,所以为他作记。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8、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鉴毛发。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节选自宋濂游琅琊山记)(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望之而蔚然深秀者 蔚然:_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_饮少辄醉 辄:_复西行约三里许 许:_可鉴毛发 鉴:_(2)翻译下列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3)(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泉水,都从_、_两个方面描摹,而(乙)文还写到了泉水_的特
9、点。 (4)依据(甲)(乙)两文,说说琅琊山闻名天下的原因。 【答案】 (1)茂盛的样子;靠近;就;左右,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照,照见。(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进入了醉翁亭。(3)声音;形态;清澈(4)因为琅琊山风景秀丽,又有名家题名(命名)。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许”:左右。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蔚然”等词的意思需要理解好上下文的内容。 (2)此题中的“得”“寓”等词语的翻译,“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几乎与现代汉语一致,比较容易翻译。 (3)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
10、重要信息。两文都描写了泉水,都从声音和形态写到了泉水的特点:清澈。读懂文句是作答的前提。 (4)说说琅琊山闻名天下的原因。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前几句都是对琅琊山秀丽风景的描写。“渐入佳境”是名家题名。这些都是琅琊山闻名天下的原因。 故答案为:茂盛的样子;靠近;就;左右,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照,照见。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进入了醉翁亭。 声音;形态;清澈 因为琅琊山风景秀丽,又有名家题名(命名)。【点评】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
11、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概括出选段的主要内容,再根据题干的要求用原文的语句进行回答。 要依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附参考译文】 甲文参考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
12、,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乙文参考译文:又向西走了三里左右,有泉水从两座山之间流泻出来,分成了几条水道,叫作让泉。(让泉)流水潺潺,非常清澈,能够照见人的头发。靠着岸边有一个亭子叫“渐入佳境”,现在已经废弃了,只剩下四个大大的字在崖石上刻着。淳熙年间郡守张商卿等人在上面题
13、记的姓名还存在着。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进入了醉翁亭。3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 孤陋片面、浅陋。资盘缠。审详细。稽探究、考察。庶几差不多。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邑地方,丘孔子。勉勤勉,努力。(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不
14、幸而在穷僻之域/欲穷其林B.若既不出户/木兰当户织C.虽有子羔之贤/小大之狱,虽不能察D.夫以孔子之圣/禽鸟知山林之乐(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3)本文所谈的是为学之道,身为学生的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答案】 (1)A(2)人之为学/不曰进则曰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3)为学不进则退,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意对即可) 【解析】【分析】(1)A.贫穷;穷尽。B.门。C.即使。D.的。 (2)这句话的大意是: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
15、天天退步。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应为:人之为学/不曰进则曰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3)结合短文相关语句并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自己的启示即可。如:为学不进则退,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A; 人之为学/不曰进则曰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为学不进则退,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意对即可)【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及虚词的理解能力。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一
16、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根据虚词进行断句;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只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从选文中任意选择一则句子,结合句意,联系实际,谈得到的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如果没有学伴,见
17、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会染上某些习气而自己没有察觉。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盘缠,也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要(将自己的思想)与古人的思想相合,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才)差不多能掌握学问的十分之五六。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如面壁(不问世事)一般,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18、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患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 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
19、旗靡,故逐之。”(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肉食者鄙(_) 神弗福也(_) 望其旗靡(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历史散文,以精练的笔法和精当的剪裁塑造了曹刿极具军事指挥才能的统帅形象。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句话体现出乡人对权贵的嘲讽和消极态度。C.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鲁庄公的两次决策均遭到曹刿否定,一方面从侧面反映出鲁庄公在军事上的轻率,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的从善如流。D.文章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详写论战,略写请见、参战等,详略得当,有力地
20、突出了中心。【答案】 (1)目光短浅;赐福,保佑;倒下(2)大大小小的案件/诉讼事件,虽然不能全部明察,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了解清楚,但一定要用诚心对待。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穷尽了。(3)B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鄙”属于古今异义词,“福”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狱:(诉讼)案件;察:明察;情:实情。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大大小小的案件/诉讼事件,虽然不能全部明察,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了解清楚,但一定要用诚心
21、对待。 鼓:击鼓;作,振作;再:第二次;三:第三次。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穷尽了。 (3)ACD分析理解正确。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故答案为:目光短浅;赐福,保佑;倒下 大大小小的案件/诉讼事件,虽然不能全部明察,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了解清楚,但一定要用诚心对待。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穷尽了。 B【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
22、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5古诗文阅读。 (一)黄州安国寺记(宋)苏 轼 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 , 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
23、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 , 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 , 无所附丽 , 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余是以愧其人。七年,余将有临汝之行。连曰:“寺未有记。”具石请记之。余不得辞。【注释】指苏轼在吴兴任太守期间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黄州。罪垢:指罪孽。染污:烦恼。翛(xio)然:超脱的样子。附丽:附着,依附。赐衣
24、:指朝廷对佛教高僧的赐衣和赐封号制度。(二)行香子述怀(宋)苏 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 , 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注释】元祐元年(1086),苏轼被召还朝,但是政敌多次以类似“乌台诗案”之事欲再度诬陷苏轼,遂提笔抒怀。石中火:指击石迸出的一闪即灭的火花。(1)下列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求所以自新之方 往之汝家,必敬必戒B.间一、二日辄往 遂于外人间隔C.私窃乐之 宴酣之乐D.具石请记之 百废具兴用(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焚香默
25、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3)文中写僧人继连有何用意,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为苏轼词中画线的句子“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设计朗读。(可从停连、语速、节奏、重音、语调等方面入手,答出一点即可) (5)上面两篇古诗文中,苏轼的境遇相同、心境相似,请结合黄州安国寺记相关内容,品析词中画横线的诗句“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语言上的妙处。 【答案】 (1)B(2)焚香默坐/ 深自省察/ 则物我相忘(3)一是交代了作记的缘由;二是继连于纷扰世事中依然心无牵挂,保持内心的淡泊,让苏轼自愧不如、敬仰佩服;三是此时苏轼被贬,安国寺成了苏轼排遣内心苦闷的地方,继连在此寺为僧十四年,却不留恋赐衣封号
26、。苏轼借写继连表达自身的人生追求,希望如继连一般用淡泊、豁达的心境去消解被贬谪的苦闷。(4)“叹”字重读,并稍作停顿,此处要读出悲叹之感。“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此处感叹时光易逝,应连读,读得缓慢、低沉。“梦”字重读,强调人生如梦,稍纵即逝,悲凉之感尽显于此。(5)【示例1】用了三字短语,音韵和谐,“一张”“一壶”“一溪”三个量词,简单纯粹,如他在安国寺的生活“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此刻他就是个闲人,清清静静。 【示例2】琴”“酒”“云”与之相伴,意象空灵,与黄州安国寺记中“物我相忘,身心皆空”的境界相吻合,表达了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
27、的遐思。【解析】【分析】(1)A的;到。B隔。C意动用法,以为乐;快乐。D详细;通“俱”,全、都。 (2)这句话的意思是:烧香打坐,深深的自我反省审察,心灵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焚香默坐/ 深自省察/ 则物我相忘。 (3)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分析,我(苏轼)将调离吴兴要到汝这个地方去。结合继连的语言、动作分析,继连在寺院里当了七年僧人,该赐予他法号,但他却打算辞去离开,他的徒弟与父老都挽留他。继连笑着说:“知道满足就不会爱到侮辱,懂得停止就不会有危险。”最后还是辞去离开了。由此看出继连是一个不求名利,淡泊自守的人,这一点让苏轼非常的佩服,也感到惭愧,苏轼希望自己希望如继连一
28、般用淡泊、豁达的心境去消解被贬谪的苦闷。由“”继连说:“本寺还没有文记”,要我写一篇记,我推脱不了。由此可知文章写继连交代了作记的缘由。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4)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及表达的感情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其实是感叹人生苦短, 人生如梦,稍纵即逝。据此设计朗读脚本,“叹”字应重读,“叹”字重读,并稍作停顿,要读出悲叹之感。“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此处感叹时光易逝,应连读,读得缓慢、低沉。“梦”字重读,强调人生如梦,稍纵即逝的感慨。这样的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能结合诗句内容及感情,言之有理即可。 (
29、5)结合语境及写作背景理解这句话表达的作者的感情,虽有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无所施展。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用了三字短语,音韵和谐,“一张”“一壶”“一溪”三个量词,简单纯粹,就像他在安国寺的生活“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此刻他就是个闲人,清清静静。 故答案为: B 焚香默坐/ 深自省察/ 则物我相忘 一是交代了作记的缘由;二是继连于纷扰世事中依然心无牵挂,保持内心的淡泊,让苏轼自愧不如、敬仰佩服;三是此时苏轼被贬,安国寺成了苏轼排遣内心苦
30、闷的地方,继连在此寺为僧十四年,却不留恋赐衣封号。苏轼借写继连表达自身的人生追求,希望如继连一般用淡泊、豁达的心境去消解被贬谪的苦闷。 “叹”字重读,并稍作停顿,此处要读出悲叹之感。“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此处感叹时光易逝,应连读,读得缓慢、低沉。“梦”字重读,强调人生如梦,稍纵即逝,悲凉之感尽显于此。 【示例1】用了三字短语,音韵和谐,“一张”“一壶”“一溪”三个量词,简单纯粹,如他在安国寺的生活“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此刻他就是个闲人,清清静静。 【示例2】琴”“酒”“云”与之相伴,意象空灵,与黄州安国寺记中“物我相忘,身心皆空”的境界相吻合,表达了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