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5.77KB ,
资源ID:2742760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42760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敌我识别系统的由来应用分类与发展.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敌我识别系统的由来应用分类与发展.docx

1、敌我识别系统的由来应用分类与发展敌我识别系统的由来、应用、分类、与发展.txt你妈生你的时候是不是把人给扔了把胎盘养大?别把虾米不当海鲜。别 把虾米不当海鲜。敌我识别系统的由来、应用、分类、与发展一、 概念敌我识别(IdentificationFriendorFoe, IFF),是指对战场上目标的敌我属性识 别。敌我识别是现代信息化战场军事对抗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大大增强作 战指挥与控制的准确性和各作战单位间的协调性,显著地加快系统反应速度, 降低误伤概率,特别适合于多兵种联合作战使用。敌我识别系统,通常由地面询问系统和应答系统及其天馈线系统三部分组 成。敌我识别器的使用非常严格,必须特别小

2、心,特别是密码绝不能被敌方破 译,在战斗机发生坠毁时,安放在应答机密码晶体处的惯性引信炸药会白动炸 毁密码晶体,以防落入敌手。虽然敌我识别系统在战争中的威力,必须依靠其它武器装备才能最终形成 杀伤力。但是,如果没有准确的敌我识别系统来发挥作用,武器装备就会像没 头的苍蝇那样-瞎碰乱撞。二、 意义战争与战场误伤历来是一对学生兄弟,人们在古代用兵时就想出各种办法 来分辨敌我。兵书尉缭子兵法中就记载了大兵团作战中敌我识别的方法:左、中、右三军以不同颜色的旗帜、和帽沿上不同颜色的羽毛来加以区 另U,纵队之间以不同颜色的记章加以区另U,列与列之间把记章佩戴在身体的不 同部位加以区分等。然而,在现代化战争

3、中,单靠人白身的感官和思维去判断敌我,已远不能 满足作战需求。于是,伴随科技进步便出现了用电子技术产生 电子口令来实现远距离敌我识别的先进方法。敌我识别系统在战场上如同火眼金睛,瞬间就能分辨出敌、我、友。现代 敌我识别系统大体上与雷达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 1935年英国空军司令部首次 提出攻击飞机前要用无线电手段识别是友还是敌。后来,在发展中,对敌我识别系统的重要性的认识,是通过 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得以加深的,当时战争的第一天,埃及防空部队在击落以色列 89架飞机的同时,也击落了白己的69架飞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敌我识别系统未能 很好地发挥作用。在经历了上世纪60年代的越南(丛林)战争

4、后,美国军方迫切地感到需要 一种适合战区范围内能够协调各军兵种的通信、导航、识别的先进系统。后来 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的F-15战斗机击落伊军飞机的数量最多,被认为表 现最好,其重要原因就是装备了现代化的敌我识别器。三、 如何发挥敌我识别器的威力?1.具有高识别概率。敌我识别信号为武器系统发出打击命令所依靠,错误的 识别信号会产生”助纣为虐”的效果。因此,有人说在战争中有效地使用敌我识别 系统,就如同有了力量倍增器。2.具有高保密性、抗截获性、抗干扰性能。3.具有战场再生能力。当敌我识别信号被敌方破译后,能够很快生成新的密 码。4.能突破地区限制。当敌我识别系统形成网络、形成体系后,只

5、要有敌方力 量渗透进入,均能够很快地识别其本来面目,不给敌方以可乘之机,且具有威 慑作用。四、 敌我识别系统的发展趋势从战争对敌我识别系统的要求来看,其主要发展趋势是:一是宽工作频带,功率谱分散,使敌方截获概率和干扰的能力大大降低; 二是密钥量大,密码随时隙白动变换,有效期短,安全性大为提高;三是强调 快速、可靠识别,且有扩充能力;四是三军通用,军民兼顾,平战结合;五是工作稳定可靠,操作简便,维护性好,适应未来作战环境;六是设备组装灵 活,交联接口通用,具有信息传输、及与航管兼容的扩展能力。针对敌我识别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对抗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其重点一是 破译敌方密码的结构、加密算法及所使用的

6、密钥,有效实施欺骗干扰;二是瞄 准扩频侦收;三是探索综合干扰。同时,许多国家也在开发各种提高敌我识别效能的新技术,如激光雷达、 毫米波传感器、无源探测系统、多传感器组合、红外激光信标等,涉及声、 光、电各领域。未来的敌我识别技术,将是各种体制、各种技术、各种设备的综合使用。但由于这些系统仍然要靠人来操作,所以其可靠性也与人密切相关。正像美国 战争历史学家和军事战略家所指出的,战场误击的风险依然存在,因为再先进 的技术也不能永远完全地消除战争风险。五、具体应用美军:美国TRW,马格纳沃克斯研制成功一种战场作战识别系统(BCIS)该系统 正确率为99%,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并开始列装。另外,海湾

7、战争后美陆 军已开始实施一项单兵敌我识别系统装备的研制计划,据悉,其 陆地勇士作战识别系统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光电成像技术,使敌我识别能力大增。xx:法国推出了一种新型毫米波敌我识别器系统,其应答器完全独立,带有定 向天线和电瓶,能迅速装到装甲车上。据称,美国和法国还研制出一种兼容波 形,并采用猝然发射的方式,识别距离为 6千米,识别概率达99%。xx:据报道,英国国防研究局与 GEC马可尼雷达和防务公司联合研制出一种通 用识别设备,号称是成本最低的敌我识别系统,其接收机不会辐射信号,以便 于隐蔽,大大提高了战场态势感知能力。xx:其ZEFF统由德国西门子公司研制,该系统由一个 D波段应答机和

8、一个激 光询问器组成,有利于协同作战,特别是对于希望有空对空和空对地识别能力 的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来说,可以用同一种设备来加以解决。六、 毫米波敌我识别系统的作用毫米波技术首次引入敌我识别系统是在 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当时,西方 国家大都使用工作在L波段(即询问频率1030兆赫,应答频率1090兆赫)的传统 雷达敌我识别器。这种敌我识别器存在着诸多缺陷:如难以穿透战场上的风雨、沙暴、硝烟;在战场态势快速变化的环境下, 难以区分犬牙交错、相互逼近的陆战场目标(如坦克等);特别是在夜间,难以应 付各种车辆混杂在一起的场面。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海湾战争中,美、英 联军的地对地、空对地误伤分别占

9、了误伤总数的 61%和36%之多,成为当时一个最严重的问题。相比之下,毫米波(3340吉赫)的波束窄、角度分辨率高,穿透战场烟雾 能力强,被敌方探测、截获的概率很低,隐蔽性较好,因此适用于在目标密集 的陆战场环境中,完成对近程机动作战目标(坦克、装甲车、单兵等)的识别。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毫米波敌我识别系统成为欧美强国的重点发展项目 之一。英、法、美等国采用统一的北约标准(STANAG4579)将毫米波敌我识别 系统作为联合战斗识别先期概念技术演示(CCIDACTD)测试和评估重点,并打 算将其应用扩展到无人机、攻击直升机、反坦克制导武器上。七、 机载敌我识别系统辨别敌我飞机的机载电子系统

10、。它由询问器和应答器组成,询问器是发射 询问信号和接收己方飞机应答信号并显示应答标志的设备;应答器是接收己方 询问信号并发射应答信号的设备。敌我识别系统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时飞机上只装应答器,飞行 员依靠目视识别或借助通信系统从地面指挥所获知目标飞机的敌我属性。询问 器置于地面站,只能由地面雷达站完成识别飞机的任务。现代多由空中交通管制雷达信标系统兼任地对空识别。现代歼击机普遍装备了由询问器和应答器组 成的机载敌我识别系统。机载敌我识别系统的工作原理是:机载火力控制雷达发现目标后,询问器以预定的频率发射询问信号,目标飞机 的应答器接收询问信号后,经解码、识别、放大、调制,以另一预定频率

11、由其应 答器白动发射应答信号。询问器接收的应答信号经混频、放大、检波、解码后 输入火力控制雷达显示器。询问器与雷达同步工作,当雷达收到目标回波时, 询问器也收到应答信号,在显示器上目标回波亮点旁边出现较强的应答标志, 根据标志的有无可以辨明目标是我方还是敌方的飞机。为防止敌方的欺骗干扰和提高敌我识别的可靠性,询问器和应答器信号都 采用脉冲密码,因而应答器只对己方的询问予以应答。机载敌我识别系统不仅 能完成飞机之间的敌我识别,还可与地面武器系统、舰艇的敌我识别系统配合 工作,以完成空对面、面对空的敌我识别。八、xx敌我识别系统用于识别被雷达发现的目标敌我属性的电子技术装备。是现代战争中识别 敌我

12、的一种重要手段。根据装载位置和识别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地面识别系 统、机载识别系统(见飞机敌我识别器)、舰载识别系统:1地面识别系统,用于对飞机、舰艇的识别和坦克之间的识别;2机载识别系统,用于飞机之间的识别和对地面、水面目标的识别;3舰载识别系统,用于舰艇之间的识别以及对空中目标的识别。它们构成了地面、空中、水面统一的雷达敌我识别体系。雷达敌我识别系统,是由询问机和应答机两部分组成,通过问与答的方 式,获得识别信息。当雷达发现目标后,即控制询问机向目标发出一组密码询问信号。如属己 方(或友方)目标,目标上的应答机对询问信号进行解码,然后白动发回密码 应答信号。询问机对应答信号进行解码后,输出一

13、个识别标志给雷达显示器, 与该目标回波一起显示出来,从而确认为己方目标。如属敌方目标或非合作目 标(指没有装本系统应答机的目标),则解不出密码,雷达显示器上只有目标 回波而没有识别标志。由于它采用有源问答的工作方式,能用较小的发射功率 达到较远的作用距离,且不受目标反射面积大小的影响。询问信号和应答信号 一般采用两种不同的频率传输,避免了地物、海浪和云雨等杂波所产生的干 扰。它还能传输目标的呼救信号、编号和高度数据等其他信息,以及利用应答 信号探测和跟踪己方目标,所以雷达敌我识别系统也称二次雷达或雷达信标。 但它不能探测非合作目标。对xx敌我识别系统的主要要求是:询问和应答信号的密码数量多,变

14、换灵活,保密性强; 识别范围和对目标分辨能力要与所配雷达相适应; 识别的可靠性高,互相之间干扰小等。雷达敌我识别系统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初期。 1939年,英国研制成功了第一部敌我识别器,称 MKI型。随后,经过多次改进,又研制出 MKH、 MKHI、MKV等型号,在战争中发挥了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在 MKV的基础上研制出了 X型。这是一种军民兼容的体制,利用密码的区分,既能 用于军事上识别敌我目标,又能用于民航的空中交通管制。1954年,被国际民航 组织所采用。上世纪60年代以来,雷达敌我识别系统又有改进,较好地解决了天线副瓣 干扰、以及系统内设备之间的窜扰、混扰等问题,在采用微

15、处理机编码和控制后 提高了保密性能和白动化程度;有些国家还研制了通信、导航、识别综合系 统,以提高识别可靠性和设备利用率;对于非合作式等其他识别体制的研究也 取得了进展。进一步提高抗破译、抗干扰能力、和在密集的多目标条件下识别 敌我的能力,仍然是雷达敌我识别系统发展中要解决的重点课题。九、xx:毫米波识别技术的先行者美国是最早采用毫米波敌我识别技术的国家之一。海湾战争后,美陆军向 国内工业界发出了 战场敌我识别器招标书,从48个投标单位中选择了毫米 波、激光,GPS内的5个方案进行原理样机研制,并最终选定了毫米波战场敌我识别方案。1995年,美国研制成功战场战斗识别系统(BCIS)与此同时,

16、其它西方国家也各白研制了本国的毫米波敌我识别系统,如法国的 战场敌我识别(BIFF系统、英国的毫米波目标识别隐蔽发射源(M-TICE海统等。美国陆军原计划先采购1169套BCIS系统,少量装备数字化第4步兵师, 然后再陆续装备到所有陆军部队。但由于毫米波设备价格昂贵, 43762套装备要花费18亿美元,因此2002年5月,在耗资1.7亿美元后,五角大楼取消了 BCIS项目。尽管如此,美国仍然把毫米波 技术作为陆战场敌我识别的依托,将其后续研制工作纳入未来作战系统(FCS) 计划。2000年,美国与英、法、德4国同时启动新一代战场目标识别装置(BTID)I勺 研制计划,各国分别开发设备,但都以毫

17、米波为主要技术体制,且遵循统一的 北约标准,以保证在未来联合作战中能够互联、互通。美国的BTID系统使用由商用产品改进的低成本询问、应答天线,询问机与 应答机分置以便简化安装。该系统重 13千克,由三部分组成:询问机分系统;应答机分系统,应答天线为遥控式全向天线;通信电子组 件,如处理波形的可编程电路板、通信保密装置,以及 RS-232、RS-422、MIL-STD-1533B总线接口等。系统的数据交换模式与数字数据链模式支持21世纪旅及旅以下部队作战指挥系统/蓝军跟踪系统 (FBCB2/BFT)在数 据交换模式下,系统可以把车辆位置、状态与其他战术数据嵌入在询问与应答 的数字数据信号中,实现

18、有效的战术数据交换。在数字数据链模式下,系统可 利用友军车辆上的全向应答机天线,建立一个加密、动态的网络,以提供对小 型作战单位的位置与运动状态的实时跟踪信息。这些信息可单独显示给车辆操 作员,也可通过辛嘎斯单通道地-空无线电系统(SINCGARS)增强型位置报告 系统(EPLRS)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JTR或其他外部通讯设施,形成最新的综合 战场态势信息传送到指挥部。2005年2月,在FCS划下,美国陆军再次对 BTID方案进行了更新。美陆 军与雷声网络中心系统公司签订合同,生产 60套采用北约STANAG457斯准的毫米波战斗识别系统样机。这种新型样机包括集成式和独立式两种配置。集成 式是

19、将敌我识别功能与通信、雷达综合到一起,构成一体化的 多功能射频系统(MFRF独立式是指新型的机载和地面电子应答机 ”(AirandSurfaceElectronicResponder ANSE朋案,它基于目前正在为 FCS开发的 车载识别系统,但进行了简化,使批量生产的成本价格低于 100美元。该系统 的基本配置是一个由收发信机、一体化全向应答天线以及通信电子接口设备组 成的应答机。在主战平台上,将增加一个成本约在1. 21. 5万美元的小型化询问机天线子系统。除了识别功能, ANSEF能够为 主平台提供符合北约标准的数据链通信能力。据悉, ANSER羊机要到2009年才 能生产出来。此外,美

20、国海军陆战队的战车和直升机也打算装备毫米波敌我识别系统, 称为”车/机载式协同目标识别系统(MountedCooperativeTargetldentifi- cationSystem, MCTIS)该系统满足美国海军陆战队作战发展指挥部对于车载协 同目标识别的作战需求,能在1秒内识别5千米距离内的友军与敌军目标,识 别概率在99%以上。美国海军陆战队对该系统的总需求量为 11060套,其中1949套为一体化询 问机/应答机系统,打算装备在 AAAV运兵车、M1A1坦克和某些LAV战车上, 计划在2010年具备初始作战能力。MCTIS的价格约为2.5万美元(一体化配置)和1. 5万美元(仅xx

21、)。十、xx:技术更精致、考虑更周到英国曾在挑战者n ”战车上对毫米波目标识别系统的询问机进行过测试,发 现采用询问天线独立旋转方式比与主炮塔同轴旋转方式更快速。因此,英国系 统的工作方式与其他国家不太相同。它的询问天线不是固定的,可以左右各转 动45、上下各转动15;同时,战车车长与射击手可以各白独立询问目标,二 者相结合,使询问范围可达到180。在作战环境中,这种方式使射手不需要转 动枪炮指向目标就可进行询问,因此可以维持较快的交战目标询问速率、增强 总体作战效能。此外,英国系统还采用定向应答方式,降低了系统受攻击的脆 弱性,而且耗散的射频功率也更低。总的来说,英国的毫米波识别系统比美、

22、法的系统考虑得更加周到。英国的毫米波敌我识别系统主要包括几种类型:一种是装备到坦克、战车等地面平台上的车载式战斗识别 (VCID系统。该系统不仅可通过有效识别敌我目标,降低友军之间的误伤;还可提供独立、完 整、安全的网络能力,支持小部队的蓝军跟踪系统 (FBCB2BFT)为作战人员提供 更好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提高总体作战效能。另一种是打算整合到标枪便携式反坦克导弹系统中的战场目标识别(BTID) 系统。这种小型化系统的询问机与摄像设备并排装在一起,图像信息由手提电 脑屏幕显示,操作者则根据屏幕上显示的数据来引导询问机旋转对准目标。2005年,英国将完成这种弹载毫米波目标识别系统的地面测试。同

23、时,英国还 打算将上述小型化战场目标识别系统应用到无人机或 阿帕奇攻击直升机上。该 系统在快速扫描模式下,理论扫瞄距离达 38千米。英国军方希望,它能够与 阿帕奇直升机的长弓雷达搭配使用。英国从1998年开始开发BTID系统,在英国国防采购署的经费支持下,进 行系统高阶架构的风险削减研究。从 1999年开始,主要是检测系统的技术特 性,包括旋转性、模组性,以及商用组件的使用效果,并进行了一些分系统的 演示验证试验。主合同商泰利斯公司还研究了 BTID系统的多种用途,包括测距、通信和智能化能力,但需要数据链支持。从 2000年开始系统级演示验证, 在”挑战者n ”战车上的测试结果表明,战车组员在

24、询问机与主炮同轴状况下可识 别18个目标(包括3个友军目标),识别时间为4. 5秒;如果采用独立旋转模式识别,仅需 1秒。2001年在德国演习时, 英国系统在两车相隔3.5千米时,无任何识别错误,高度、方位与测距精度极佳,即使在近战 中也可清楚识别敌我。2001年2002年夏,研究成功与美国战斗识别系统协同 工作、互通信息,同时转向批量生产。英国 BTID系统最早的服役时间确定在2007 年。英国还打算将战场目标识别系统的询问机与目标指示吊舱相结合,在此基 础上发展机载目标识别和指示(ASTRI逐统,用来解决喷气式战机在空对地作战 时的战斗识别问题。该系统具有超视距动目标和固定目标识别能力。支

25、持激光 制导或GPS定位的武器系统,将取代英国现役的热成像和机载激光目标指示 (TIALD用舱,装备到GR4ff风飞机上。此外,英国考虑将毫米波技术应用到单兵识别系统中。但单兵识别系统对 交战时的识别时限要求很高,时延必须尽可能小,而且能够由射手直接决定射 击与否。十一、xx:敌我识别兼顾数据链功能早在1991海湾战争后,法国军备局就选定了毫米波战场识别方案,称为战 场敌我识别系统(BIFF)当时主要由汤姆逊-CSF公司(后被并入泰利斯公司)负责 研制,1994年对首个概念演示系统成功进行了外场测试,1995年完成了工程样 机的研制,确定了 BIFF的主要性能指标。2000年,法国与美、英等国

26、达成协议,统一使用北约 STANAG457标准,改称为战斗识别系统(DIC),由法国泰利斯通信公司负责研制,主要装备地面装 甲战车与主战坦克。同时,法国还考虑将毫米波敌我识别系统装备到直升机, 执行低空支援作战任务,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DIC系统使用TSE601C询问机,工作频段为3638吉赫,有两种配置。一 种是询问/应答一体化配置,由询问机、处理器、应答机、遥控等单元组成。 模块化设计方式使得安装灵活,能根据用户需求采用不同接口,如 RS-232、MIL-STD-1553B总线接口等。这种一体化配置主要是装备攻击平台, 如主战坦克、装甲战车、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攻击直升机等,侦察车也打算

27、采用这种配置。另一种配置是只采用应答机,主要装备装甲运兵车、运输车、 救护车和通用直升机等平台。泰利斯公司估算,战斗群对一体化设备的需求量 约为独立应答机的一半。除了敌我识别功能,TSE601叵可提供符合北约标准的态势感知数据链 (SADL能力。该系统可采用定向数据交换和全向数据链两种工作模式。定向数据 交换模式用于捕获6千米以远目标的数据,包括平台位置、战场管理系统的类 型和时间品质因数;而全向数据链模式是一种播报模式,用于在作战排内部以 及排与排之间进行主动数据交换。这样,1千米范围内的本方与友方平台就可以 通过数据链网络方式交换战术态势数据。2004年,TSE601旌欧洲进行了测试。测试

28、结果表明,该设备在暴雨等恶 劣环境下能有效发挥战场敌我识别功能,在直升机上与美国战斗识别系统的互 操作演示距离超过了 8千米。另外,根据与法国军备局签订的合同,泰利斯公 司要在20042006年交付1000套设备(主要是系统样机和少量先期产品),用以 验证法国与盟国识别系统间的互操作性;截至 2010年总共交付4500套设备。十二、其它国家:可能直接采购成熟装备德国在其敌我目标识别计划(ZEFF)K针对不同的作战任务,考虑了不同 的技术方案:一是采用毫米波技术实现对陆战场友方平台(包括直升机)的识别,毫米波技 术将采用北约统一标准,以实现未来联合与协同作战;二是采用由激光询问机 和射频应答机组

29、成的徒步士兵/陆地勇士战斗识别系统实现对单兵的识别,激 光/射频的标准正在制定中。不过德国并未全力开展工作,而是在观望美、 英、法三国的发展动向,不排除以后直接从合作国家采购成熟装备来满足需求 的可能性。为了便于将英、美等国的战场目标识别系统整合到本国平台上,德 国军方已委托ESG后勤公司进行市场分析。2003年11月,德国陆军增加了对这 ZEF颌目的投资,至2004年仍处于系 统定义阶段,并进行系统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工作,为 2005年进行的联合演示做 准备。采购则要到2006年以后。意大利是新加入发展毫米波战场目标识别系统的国家,但并不打算白行研 制。2005年该国与雷声公司签订了合约,订购了 10套为美军生产的车载毫米波 应答机设备、以及2套询问机/应答机一体化设备,以参加联合演示计划的互 通性测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