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160.22KB ,
资源ID:2742759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42759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当代青年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自我迷失与人生探索.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代青年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自我迷失与人生探索.docx

1、当代青年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自我迷失与人生探索當代青年在藝術創作活動中的自我迷失與人生探索 以一位80後女性為個案的6次歷程詮釋摘 要80後正處於人生的生機活躍期,各方面具有豐富的可能性,他們是最具創新素養的群體。特別是25-30歲,正是學界關注很多的人生發展階段,也被稱為“成年初顯期”,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破繭成蝶”時期。這個群體成長在父母的呵護與關愛下,幾乎是第一次體驗理想的養育,對於大部分年輕人而言,這個階段是許多重要改變發生的時期,它不是青年的萌芽,也不是完全的成年期,處於這個階段的人群面臨著各種獨特的處境和挑戰。當面對它們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迷失與困惑。藝術創作的過程則是利用

2、其“藝術即治療”的觀念,通過圖畫對話進行自我投射並最終達到探索目的。本文試圖探討一位80後女性個案,通過深入探究個案6次的藝術投射來慢慢探索其內在世界並對未來的探索進行積極引導。關鍵字:當代青年、藝術創作、自我迷失、自我探索緒 論自我是社會互動的產物,Charles Horton Cooley(1902: 126-128)提出 “鏡中我”的概念包括三方面的內容:我所想像的我在別人面前的形象;我所想像的別人對我形象的評價;由前面兩個方面引出的自我感覺。自我認同(self-identity)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結構中,通過和他人和社會的互動,個人行為與思想逐漸形成併發展成一致的狀況。自我迷失是指個

3、人形成“自我”後,在社會環境和身心變化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進行重新統整的過程中,認知和行為失衡的情況。不論一個人走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會不可避免的發現自己處在衝突的情況中。嫉妒、競爭、地位與權力盤根交錯,這就是世界的情況,戰爭不斷,人類的內心也永遠不會平衡。美國學者Erickson將人生的發展分為連續的、又各自獨特發展的八個階段。並認為每個階段都必須依照成熟的進程按時出現,而在每一確定的發展階段必須發展特定的自我能力,以適應社會變化的要求。在這八階段中,青年期是自我認同形成的關鍵期(王梅,2003,27-30)。如有認知偏差則會帶來心理和生理上的疾患,而偏偏“心理疾患”一詞在當代社會不輕易登

4、上大雅之堂,心理疾患的定義也總是和精神疾病混肴不清。大部分人選擇否認與壓抑,經過一段時間量的積累後往往促成不可逆的後果。藝術是個體性的自覺地想象,藝術不是情緒的活動而是認知的活動,具有個體性。藝術治療將繪畫創作應用到心身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它回避了人類的言語防衛機制,將潛意識心理意象投射在繪畫作品中,讓自己探索更具實際意義,也讓更多的人明白自我探索絲毫不會讓我們變的神經質。自我就是人與社會的意識,只有將這顆心駕之於個人及社會集體意識上,“我”才能成為自我的不滅之光。壹、藝術治療理論觀點1、藝術治療的概念專業化的藝術治療發展歷史還不足百年,用藝術介入心理治療還處在探索性的發展過程中。不同的文化背

5、景對於藝術治療的界定也有差異。美國藝術治療師協會(1980)的定義:通過藝術的非語言表達和溝通,使個人與環境內外取得平衡和一致。它所探求的是兩個目標:一是藝術創作即是治療過程,從而可以緩解情緒上的衝突,並有助於自我認識和自我人格的完善。二是通過藝術作品的表達達到個人與環境的統一(林品岑,2010)。英國藝術治療專業常務委員會(Standing Committee For Arts Therapies Professions,1989)指出,“藝術治療是涉及當事人、藝術作品和治療師的過程。藝術治療師為當事人提供環境與藝術媒介。其目的乃是發展一種可以進入被壓抑的情感的象徵性語言,並把這些情感創造性

6、地與人格相整合,從而促使治療性變化的產生。綜上所述,藝術治療的內涵應包括:(1)以藝術活動為媒介;(2)以心理理論和藝術理論為理論基礎;(3)通過治療師、來訪者和藝術作品三者相互關係發揮作用;(4)達到緩和情緒衝突、解決行為問題、統合人格等治療目標(田敏,2009,257-261)。2、藝術治療的理論取向(一)心理動力學取向在心理動力視角下,藝術治療家更看重藝術創作的內在的和無意識的意義,認為藝術治療能夠通過創作過程表現或治癒內在衝突,藝術作品是患者過去創傷的體現。通過宣洩、昇華與象徵化等機制,配合當事人對其創作的一些聯想和詮釋使病人獲得對心理和生活的洞察力,達到情緒淨化的效果,以及實現意識和

7、無意識的整合。(龔鉥,1994)(二)認知行為取向認知行為取向認為當事人的病因與所發生的事件並無直接關係,而是個人對事件的認識所產生的後果,心理上的疾患也來源於認知處理問題。偏向於幫助當事人糾正錯誤的認知,共同尋找並建構更切合實際的行動。這一取向將行為矯正技術應用在繪畫藝術治療。藝術治療可以作為行為或概念習得的強化物,也可以作為經驗重整和行為塑造的工具。在治療模式上,運用結構化的藝術表達和系統化的行為改變策略來逐步達到治療目標。(龔月圓,2011)認知行為治療結合更多的語言行為,例如製作表格、寫出矛盾、分類監控來智性的重建當事人的理解能力。(三)人本主義取向人本取向反對精神分析取向的藝術治療,

8、此取向強調解決現實問題,鼓勵當事人主動的用表達性藝術進行自我探索,從而達到人生目標。人本取向的藝術治療並不是把當事人當做病人給予被動的治療,而是將主動權交付給他們,幫助他們將這些情緒通過藝術形式轉變為真實的心理表達。強調創造力是作為表達和實現的媒介。(4)焦點解決取向 焦點解決取向將當事人置於平等互助的位置,以“如何幫助你解決問題”為思路,旨在幫助對方找出合適的問題解決之道。大部分個案做完心理咨詢後僅僅在當下獲得短暫的釋放,打開這扇心門的鑰匙依舊沒有找到。於是問題還是積壓在原處,等待下一次負面的質變。所以焦點解決取向就是為了給對方明確的解決導向,讓對方感受到支持與共事的力量。貳、“自我迷失”的

9、相關理論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了系統的人格結構理論。他將人格結構分為: “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受人的本能衝動的驅使,更多地帶有人的非理性加以特徵,遵循的是快樂原則;“自我”則是人的理性對“本我”的非理性控制,遵循現實原則; 而“超我”則是人受外在現實準則或倫理、道德的約束,讓個體更好地適應外在環境,遵循的是道德與良心原則。弗洛伊德進一步指出,人格是由人的心理系統與外在環境相互調節的結果。當一個人的行為與外在環境不相適應,或當一個生命個體因精神或心理調節出現了障礙,或心理調節系統出現了異常,就容易出現變態人格特徵。(嶽淑麗、李鵬,2014)阿恩奈斯指出,自我實現需要經歷

10、三個階段: 從反映個人生理需求的本( ego ) 到社會的自我 (self) 從社會的自我到形而上的自我即大我(Self) 。他用“生態自我( Ecological Self)”來表達這種形而上的自我,以表明這種自我必定是在與人類共同體、與大地共同體的關係中實現。當一個人達到“生態自我”的階段,便能在與之認同的自然物中尋找到自己。(Naess & Arne,1995)自我探索的過程不是靠點滴的累積,而是要擁有一個動態、柔軟與自由的心智來觀察自己生命的活動軌跡,客觀的判斷一切現實。榮格認為,自我最先是從肉體因素與環境的衝突中升起,在主體建立後,它繼續從內外世界的進一步衝突中發展。促使自我成長的因

11、素便是所謂的“衝突”。個人適應身心環境的必備要求,落在意識內在的潛能中心,並強化它的功能,以便使意識集中,朝特定的方向驅動。但是,這些衝突可能是災難性的,雖然它在認知層面也是能夠正常地運作,但是在比較無法意識到的部分,情緒性的混亂和統合結構的缺乏,造成嚴重的角色混亂與分裂的傾向。(王新生,2011)。三、藝術創作與自我探索藝術創作的整個過程,是創作者對潛意識的挖掘過程。正是這一過程,個體的情感得以解放,心靈得以昇華。對於壓抑的情感和失衡的心理是一種極有成效的紓解方法,有助於創作主體重新獲得滿足感,找回身心的平衡。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限制,人們不能因為長期滯留於挫折之中,必須找到釋放壓力的出口及

12、可以“自療”的最佳方式。而對於從事藝術創作的人來說,創作的過程可能是最佳療愈之法。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自我實現的需要。已經滿足的需求,無法重新喚起人們的激情。然而,越高層次的需求,人心理因素的參與越多,生理疾病的可能性越大。而藝術家的創作傾向於精神層面,每個個體都會面臨一種平衡心理的或內在衝突的需要,所以,藝術創作對創作者的心理壓力有良好的緩解和治癒作用(黃美林,2015)。在醫學領域中,藝術治療作為一種治療手段,發展已經頗有成效。不過那大多是針對精神患者而言的。我們也不可以忽視藝術的“自愈”功能,即把藝術作為一種獨特的心靈語言,架起創作者自

13、我發現和自我洞悉的一座橋樑。藝術治療師Robin認為,人們內隱的思維多以視覺的方式呈現;記憶則有相當可能是前語言的或是被壓抑起來的。個體從前的創傷經驗等不愉快的內容遭到壓抑,僅僅靠運用語言是無法提取出來的,從而難以被干預。同時,個體相當多的情緒體驗內容,其本身的呈現形式就是前語言的,人們並不能將它們準確地用語言來表達。(Rubin,J.A.1998)比如,人們在試圖描繪自己的夢境時,常常發現無法順利用語言來表達。而更容易通過藝術作品來表達。因為藝術的呈現方式是通過視覺來表達的。精神分析家認為,人類有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無指向的思維和智力的思維。這兩種思維一個偏感情,一個偏理性;一側重抒情,一側

14、重實用;一個屬常態,一個屬變態。我們不但要瞭解和承認常態的價值,更要瞭解和承認變態的價值(呂俊華,2009)。藝術創作過程,正是情感迸發的過程。在一種放縱的的思考過程中,任想像力和情感的放肆,甚至可以赤裸裸地暴露自己內心最本質的東西。一旦回到現實,任何人都會戴上為了適應社會而屬於自己的面具。而真實生活中,為了達到主流文化與社會價值觀對我們角色的要求與期待,我們被迫需恰如其分地“展演”,藉以適應社會。而此處所說的“展演”就是榮格所說的“人格面具”,又稱為“從眾求同原型(conformity archetype)”。而榮格雖難認同個體若過度依賴人格面具時,將會失去與自我內在的接觸,導致心理適應問題

15、的看法;但同時他也主張人格面具提供了個體獲得社會認同與人際適應的重要保證,具有其正向的社會性意義與價值(賴美言,2011)。美學家朱光潛說:“作者自己的表現的需要有時比任何其他目的更重要。情感抑鬱在心裏不得發洩,近代心理學告訴我們,最容易釀成性格的乖僻和精神的失常。文藝是解放情感的工具,就是維持心理健康的一種良劑。”(朱光潛,2009)。四、個案的藝術創作歷程小佩未婚,與父母同住,獨生子女。成績優異,中學年級排名100名以內,如願以償考到重點大學學習管理學專業。畢業後保同校研究生。但對金融專業感興趣隨後赴英攻讀金融學碩士。由於碩士階段是跨專業學習又是全英授課,相比大學階段一切沒有那麼順利。但最

16、終還是如願以償的畢業並被父母安排至一所普通大學任教。小佩自我評價是一個能夠給別人帶來“治癒感”的女生。興趣愛好廣泛,總是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小佩在社交活動中認識了許多同齡人,無論是從事創業、金融還是管理行業都比自己優異,甚至有時候覺得價值觀已經不在一個層面。站在即將步入“三十而立”的轉角處,小佩既焦慮又迷茫。“媽媽經常告訴我,當她在我這個年齡時候,我已經上幼稚園了。但是在他們的年代,至少對於自己的未來有所預設。我呢?27歲了才剛剛畢業,入校還要從助理做起,不知何時才能熬到光明之日。我不知道如何做自己,不知道到底想做什麼。可是我又很想珍惜這個特殊的階段。偶爾,我好像可以從未知的將來看到些什麼,但是

17、卻永遠不知道那是什麼。”1、完美主義與自尊議題第一次會談時,小佩能夠清晰的交流並表達自己對繪畫的熱情,但是由於父母被“學而優則仕”的刻板印象所影響,還是把考上名校帶來的光芒擺在第一位。小佩的父母是公務員,雖然不算教條但卻制度化。於是小佩時刻提醒自己要嚴謹對待工作與學習。她的第一件作品選擇了16開的圖畫紙,使用彩鉛描繪自畫像。自畫像就如同自己站在鏡子面前看自己,每個人都可以看到完整的自己,不僅僅是自己的每寸肌膚,而是心裏所有的感覺。自畫像畫出的可能是自己希望的形象,也有可能是真實的情況。在認識自己這個潛移默化的察覺過程中,人們才可以更中立的看待自己。在作畫前,治療師曾建議粉蠟筆能夠更好的釋放情緒

18、,但是小佩表現出抗拒態度,她表示蠟筆無法體現出畫作的細節。希望能夠清晰完美的呈現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小佩在紙上先畫出了自己的頭髮,她說中長髮顯知性。接下來她邊畫臉部邊說因為歲月的積累自己的顴骨已經漸漸塌陷,眉毛也不對稱,還有黑眼圈,另外在畫完鼻子後又補上了“滿是黑頭”的細節。 圖一她提到自己在夜晚總是很亢奮,睡眠不足導致自己的膚質變差。得用大量的護膚品去彌補裂痕。這些體現出她對自己形體的焦慮。她說自己眼高手低,制定了許多計畫總無法實現。總能看到同齡人比自己優秀的特點而陷入墮落的批判中。“現在的自己已經不如以前社交能力強了。”她不清楚自己究竟該知足享樂還是做人生更高的探索。治療師問她如果給自己的

19、圖畫加上背景顏色會是什麼色,她回答綠色和黃色。Frost認為完美主義是一種人格傾向,是一個人對自我或他人設定“極端的高標準,並極端要求結果完美,且以結果成敗對自我進行嚴苛的自我評價。”(Frost, R. O.&Marten, P& Lahart, C. & Rosenblate, R.1990).這類人並不認為工作做到力所能及就足夠,而是要求一定要做到極致優秀,他們會為自己設置不合實際的目標,同時不斷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缺陷上。一旦實現了目標,便會對他人也用同樣的框架衡量。做不到標準就進行嚴厲的批鬥。長期維持這樣的一種生活態度,將會為進食障礙、焦慮、抑鬱、強迫症等心理疾病埋下伏筆。只要對比

20、的欲望萌生,內心便會產生矛盾,這裏對比不僅僅指和別人,也包括昨日的自己。Freud認為完美主義是一種超我太強,導致個人內在動力失衡的結果(Freud S&Strachey,J.E.1964)。適應性強的“完美主義者”的思維較具彈性,能夠自我接納。當社會價值、個人理想與現實之間無法匹配時,他們能夠給予自己更大的空間自我調整。適應性差的“完美主義者”思維固執,總喜歡拿自己和比自己更聰明、更勤奮、有名的人相比。“更多”“更好”這些詞在他們的生活中佔據了更多的位置,這種總在比較的習慣,也是內在對立的主要原因。以小佩為例的適應性不強的完美主義者的思維往往較僵化,經常過份理想而輕忽現實。經常進行自我檢視,

21、並更傾向於服膺不合理的社會價值,一旦理想與現實產生落差,自我挫敗的心理特質就會顯現並帶來焦慮與不安。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偏執的思維。治療師建議小佩試圖不要去和他人事事作比較,或者增加向下比較的頻率,讓生活中對立物逐漸減少,她便會慢慢的看到原始的自己,內心也會減少分裂,找回從前的熱情。第二次的圖畫主題定為“雨中的自己”。小佩依舊選擇彩色鉛筆來表達。她毫無疑慮地挑出藍色並快速地畫出了一位在綿綿細雨中低著頭、身著藍色休閒套裝,背著粉色雙肩背包的少女。 圖二 小佩說下雨讓她想到自己在英國求學的經歷,但凡是下雨天,她就總穿著藍色的衣服。她的心情好像在刻意迎合天氣一樣。她形容那一年是“痛並快樂著。”為了當初

22、的目標,跨專業並用不是母語的語言求學,她感到非常吃力,甚至有時遭到“學霸”的冷眼相對。畫中的自己低著頭,自卑,對專業也失去了原有的熱情,感覺自己就如雨點一樣,飄灑到哪里都是未知的。Bandura指出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的行為和行為的結果,進行出於主觀的預期和評價,一個自我價值感高的人,他會認為自己有價值,自我價值感低的人,會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Bandura,1994)比如面對同樣的一場考試,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會認為自己既然努力了就一定可以達到預期的成績,就算沒有達到,也是一次經歷。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會重複的關注自己欠缺的部分,哪怕這部分僅僅佔到少數。 自尊和完美主義都是一種自我評價,來自合理的判

23、斷,以此建構出的完美主義不妨害心理健康。小佩從小門門課程優異,不容許自己有一點點差錯出現。更別說接收到低自尊的評價了,不合理的目標、過於苛刻的自我要求,頻繁的人生變化以及無法完全擺脫的依附狀態慢慢的轉為焦慮不安,使得自我受到無限擴張的超我所壓迫,人生的許多未知都還沒有發生,幾乎沒有什麼是可以確定的,而對於自己獨立性的探索,是其他生命階段無法企及的。心理學家Keniston(1971)這樣描述這個階段:這個階段的年輕人身上,始終存在一種“自我和社會之間的張力”,以及“對於被完全社會化的拒絕”。要瞭解自己,就一定要自由的活在其中,才能慢慢的認識和觀察它的本質、結構和內涵,治療師告訴小佩一定要具備一

24、顆中立的心面對所有正面與負面的言論。這會很困難,拋開複雜的心智去純然的看事物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的心智從產生到消亡,一直在被迫接受各種定型,逐漸形成扭曲的自我。2、“不可能的戀人”疏離依戀類型 在對於愛情的研究中,依戀理論影響深遠。心理學家將人們分為不同的依戀類型,認為它們是從我們嬰兒時期和父母的相處中發展出來的,並決定我們的一生。在第三次會談中,治療師為小佩制定了以“目前困擾自己的事”為題的畫作。小佩很快產生共鳴,使用中性筆幾筆速成,畫完後聲稱這幅畫太難看。 圖三小佩描述自己是畫中的鳥,嚮往自由,渴望愛情。她的眼睛注視著右邊的這位德國的男生。他們曾經相處過一個月因異地問題分隔開,她形容這位

25、男生愛冒險、有拼勁、充滿人格魅力、給她充分的自由,是她幻想的戀愛對象。但他雙手一攤,因為現實問題無緣繼續。兩年后,迫於家人以及同齡人現狀的壓力,27歲的小佩勉強接受相親並談了一位“非常在乎她”的男友(圖中左一),但不久便被此男生禁錮住,凡事都要插手,讓自己無法喘息。想飛的欲望越來越強烈,但面對身後施加高壓政策父母嚴肅的表情,只得維持現狀,進退兩難。Sharon Dekel(Dekel, 2012)的研究認為,安全型和疏離型的人都需要親密。儘管疏離型的人會表現出不希望得到親密,但那只是他們需求的形式和目標不同。回避型的人,則會強調掌控(holding,即希望能夠對另一半有所掌控),自我驗證(se

26、lf-validation,即從對方身上獲得對自身的確認),平靜(calmness,不希望與對方發生任何爭執和衝突),輕鬆(easiness,即希望另一半是令人輕鬆的,不對自己提出要求的)。不同於安全型,他們在親密中主要尋求的是個人的滿足和期待。安全型和回避型都有對距離的需求。回避型的人過分強調雙方之間清晰的邊界,反對依靠。小佩認為親密關係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只能占一部分,它不可逾越該有的度去佔有其他存在的比重。一旦另一半涉足到自己除感情外的生活部分則會引起她的不安。自由、尊重、空間是產生親密關係的前提標準。“小佩,你是否知道如何找到與你相處即充實快樂又有創意感並且還給你足夠自由的另一半呢?

27、”這種夢想是烏托邦式的,也就是實現幾率很低的夢想。 圖四治療師在第四次會談時讓小佩平躺閉眼欣賞一首樂曲,這首曲子由一段背景鋼琴持續彈奏並伴隨著一段女聲的演唱,舒緩悠揚。小佩很喜歡,表示聽起來很“療愈”。治療師引導她選用腦中浮現出來的線條和色彩來表達這首歌曲的畫面。她選用了藍色、黃色為情緒做表達,波浪線條與音符相伴表現出旋律的悠揚,在這裏暫且把藍色當做念舊的表達,黃色為單純的體現。粉紅色的少女在旋律中翩翩起舞,小佩形容在聽音樂的過程中,腦海中這位美麗少女的舞姿好像蓋過了鋼琴的旋律,但是她隱約感覺到彈鋼琴的是一位安靜的男子,他靜靜的看著這位美麗的姑娘,用旋律伴隨著她的舞姿,不打擾,不干涉,這正是小

28、佩渴望的一種親密關係狀態。小佩總是喜歡“得不到的戀人”,而面對觸手可及的人卻總是表達她的冷漠與疏離。從對畫作的判斷也可看出小佩對親密關係的過度幻象化。“得不到”這件事本身,就決定了對方之間的距離,當無法走進雙方生活的時候,就該自省自己愛的是真實的他還是幻象中的他了,即是否把對完美愛人的幻想投射到了對方的身上。3、心理活動的矛盾性圖五和圖六在一次會談中完成,分別是“畫你的人生軌跡”與“理想中的自己”,小佩依舊果斷的下筆畫出圖五,在五次會談中發現小佩的自我認識始終很清晰,下筆完整,線條清晰穩定。但是她面對圖六卻猶豫很久,不知道理想中的自己是什麼樣的。 圖五 圖六圖五呈現了小佩從大學到研究所到畢業的

29、軌跡,並附帶了一些生活中的元素。她提到大學是從懵懂無知到有獨立認知的階段,留學是認識自我階段,留學期間人生的第一段感情破裂,之後便開始有了反思自我的意識。畢業後進入高校上班是為未來生活定型的階段,但又重新回到迷茫無知的狀態,該安於現狀還是該繼續往高爬?該不該受父母態度的影響?自己的技能夠不夠支撐在學術上繼續鑽研?小佩不知何去何從。飛機代表旅行,旅行是逃避現實的做法,旅行也是淨化心靈屢試不爽的方法,小佩說如果沒有旅行來調試生活節奏,人生感覺就會失控。雞尾酒和旁邊的男女代表性愛,是生活的調味料,不可逾越該有的維度。小佩在圖六中對未來自己的設想是擁有完美的外形,並能找到理想中的對象智慧、上進、陽光,

30、組建幸福美滿的家庭。至此為止,小佩的每一幅作品幾乎都離不開一個元素父母的高壓,看似嚮往自由的她卻屢屢禁錮在父母的控制中。諮詢過程中她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父母的爭執也愈發頻繁了,原因無非是未來的走向、感情的穩定性。治療師問小佩,“為了自己愛做的事情,到底是不是應該忽略對父母的責任?”她說爭執過後,自己內心非常矛盾,最終還是屈服於父母,總覺得自己能夠理解他們的苦心。不少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被長輩教育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逐漸的孩子就會產生逆反心理,部分人甚至成年後都無法具備獨立做事的能力。年輕人在長輩的高壓下從沒有真正的覺得自在過,我們可以觀察到青春期的學生時常喜歡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獨處不被人發現。

31、這往往引起父母的焦慮,以為自己的寶貝加入了所謂“問題少年”的行列,其實這是他們唯一能從四面高壓中逃離的機會,當沒有人告訴你該做什麼的時候,才能才會慢慢的施展。如果在某個地方覺得、自在,不被貶低和強迫,人們自然就會順勢而行,破壞性的行為也就會慢慢轉為接受。順從父母以及社會的要求,並不是盡責。而應該真正想通責任的意義是什麼,並堅持自己的選擇。仔細看看目前的世界,也許就能理解什麼叫不負責任。通過理解不負責任,責任將會慢慢被領會。責任是整體性的,它不是對私的。如果護持父母是所謂的責任的履行,那麼這種護持只是市場上的交易行為,沒有真實的意義,這其中也沒有愛。 心理活動的矛盾性,影響青年在行為上出現捨棄原

32、有的認同而尋求新的自我認同;同時自我認同迷失會帶來更多的心理矛盾,影響青年自我認同的實現,進而影響其有效地適應社會的能力。矛盾主要體現在自我意識增強和認知能力缺乏的對立。青年時期是自我意識發展最快的時期。青年對未來充滿希望,對 “理想我”的期望值較高,但因為社會經驗不足、生活閱歷較淺,青年不能準確地認識自己、評估自己。因而在自我控制、自我約束、自我監督等方面有欠缺,造成了許多的衝突和矛盾。五、結論運用藝術創作這種獨特的詮釋方法,來引導和解決個體成長與發展中的困境,得到了學者和大眾的普遍認可。越來越多的藝術創作者也從實際的創作中認識到:藝術作品不僅僅是材料,也是創作主體為擺脫其生長困境,向著更健康、充分的機能成長的良好過程。 小佩在五次的會談過後,表達出自己願意降低目標高度,先建立多個短期易達成的目標,在攻克的過程中慢慢摸索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試圖做到精神和肉體的雙獨立,脫離父母的高壓政策,在下一次面臨決策時試圖聽從自己的選擇。在感情中的角色試圖多添加一些依賴和同理心,試圖理解對方對於愛情的定義,將理想中的他拉回現實中。認識自己並不是智性活動。汲取認識自己的知識和認識自己是兩碼事,因為我們所積累的有關自己的知識,都是基於過去的往事,而沉溺於往事的心時常是失意與悲傷的。認識自己和學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