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词三首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教学设计+反思古诗词三首说课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古诗词三首。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 教材分析:1.古诗词三首是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走进大自然”为专题展开,古诗词三首这篇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两首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三首诗词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2.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同学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词,对学习诗词有一定的方法,已经初步学会了正确朗读,把握了朗读节奏;知道利用注释和查字典的方法在弄懂重
2、点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懂得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等。二、 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熟读并背诵古诗词,感知古诗词大意。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的情感。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的情感。三、 说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所以教学本首诗,我采用“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教学法”“
3、设景想象教学法”来展开教学。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体现“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教学理念,并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四、 说教学过程具体教学过程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从以前学过的诗词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使学生集中精力来进行新课的学习。让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分这样三个层次进行:1.读正确。首先,我让学生初读三首诗词,重点认读课后生字并指导写法。2.读出节奏。初读
4、后,我告诉学生诗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3.读出内涵。在学生读出节奏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首歌,是一幅画。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三) 再读古诗,理解诗意。要引导学生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读出诗人愉快的心情,这样就基本上理解诗意了。(四) 想象诗境,感悟诗情。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就以重点问题或重点诗句入手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让学生大胆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进而感悟作者蕴藏在诗词里的情感。(五) 总结学法,自学新诗。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爱上古诗。要在
5、本课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出学习诗词的方法: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并尝试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来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 检查回馈,点拨指导。对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检查,让学生就重点问题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切实把诗词教学的目标逐步完成。(七)感情朗读,背诵课文。在弄懂诗意,感悟诗情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课文,做好积累,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打下基础。总而言之,这堂课我们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古诗的特点出发,引领学生读好古诗,理解古诗,体会写法,进入诗境,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从而喜欢上古诗。整个过程,教师仅仅起到了“导”的作用,领着学生入情入境,将学习的主动
6、权还给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深入,以情入境,以情促读,从而熟读成诵。既理解了古诗,又体会了意境,更积累了古诗,达到了学习古诗的要求。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设计3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德、鹊、蝉”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建德江、惊鹊、鸣蝉”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重点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诗词大意。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策略1.
7、字词教学本课有3个生字,字音上,要注意“蝉”是翘舌音;字形上,强调“德”字右边中间不要少写一短横。本课出现了三个多音字,要在初读时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熟读时体会它们的意思。本课的多音字有:“移舟泊烟渚”中的“泊”读“b6”;“卷地风来忽吹散”中的“卷”读“juan,“散”读“sdn”。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中去,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2.阅读理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在教学本课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古诗词所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
8、表达的情感。如宿建德江,为了让学生感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蕴含的深意,引导他们想象诗人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时的情景,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火炉边,把酒言欢,多么惬意!”有的学生也许会说:“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好不乐哉!”还有的学生或许会说:“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真是其乐融融啊!”这样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与诗人眼前身处异乡,孑身一人的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经历这样的想象之后,学生更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到诗人浓浓的羁旅愁思。3.表达使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时,
9、在学生领略了诗人描写的一场又大又急的骤雨后,让他们联系生活,也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雨。学生熟悉的事物,写起来自然有话可说。有的学生写细如牛毛的春雨,有的学生写热烈粗犷的夏雨,还有的学生写清新凉爽的秋雨,这种就地取材的语言训练取得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1) 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搜集孟浩然、苏轼和辛弃疾的资料。(2)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意思。(3) 再读课文,了解三首古诗词的大意。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宿建德江课时目标1.读准多音字“泊”,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2.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理解古诗内容。3.在品读过程中
10、,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激情导入1.课件出示:课件出示: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 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之处?生:都表达了诗人在秋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2) 每一首古诗都有“诗眼”,“诗眼”就是能揭示诗的中心、点明诗人心境的字。请同学们找一找,这两首诗的“诗眼”分别是什么?(思,忆)2.导入新诗。夜幕降临,江中烟雾迷蒙,远处行来一叶扁舟,舟上的诗人又会有怎样的心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宿建德江。【设计意图】课始三分钟,抓
11、住学生心。教师首先让学生比较两首同是思乡古诗的相似之处,然后找出它们的诗眼,这就为学习新诗奠定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氛围。最后设置疑问“舟上的诗人又会有怎样的心情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念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2.指名朗读,字正腔圆。(1) 第一行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泊”,在这里是“停船靠岸”的意思,读作“b6”。(2) “泊烟渚”的“渚”是翘舌音,“日暮客愁新”的“愁”也是翘舌音;最后一行诗中,“清”是后鼻音,“近”是前鼻音。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读诗不光要字
12、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由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三、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忆学法。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学习古诗“四步法”吗?生: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2.解诗题。(1) “宿”是什么意思?生:住宿、留宿。(2) “建德江”是一个地名,那么诗题的意思就是一一留宿在建德江。该怎么读好诗题呢?(指名读、齐读)3.知作者。(1) 学生交流关于孟浩然的资料。这首诗的作者是唐
13、朝著名诗人孟浩然,你们在课前已经搜集了他的资料,现在说说对他的了解吧。(生交流)(2) 了解写作背景。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一起来看孟浩然写这首诗前的一段经历:课件出示:孟浩然自幼聪颖好学,抱负高远,青年时就作诗多首,“有声于江楚间”。当他奔赴京城,想要求取功名、施展才华之时,却总是名落孙山。后经举荐,他受到了唐玄宗的召见。在唐玄宗面前,孟浩然一展所学,朗诵了自己的得意之作岁暮归南山。不过,诗中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两句让唐玄宗大发雷霆。所以求官不成、踌躇满志的孟浩然最终被逐出了京城。在这样的心境之下,孟浩然南下吴越,在建德江停舟过夜时,写下了
14、这首宿建德江。(3) 带着感受,齐读古诗。【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俗话说“言为心声”,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舟泊暮宿,触景生情,满怀愁绪的情感。四、想象品读,明意悟情(一) 明诗意。1.默读古诗,感知大意。请同学们静静地默读这首宿建德江,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讲的什么意思?诗里的哪个字、哪些词在向你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能够做做记号。2.指名说说这首诗的大意。(二) 悟诗情。1.找出诗眼“愁”。请一位同学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诗中哪一个字最能代表孟浩然此刻的心境?生
15、:愁。2.品味“愁”字。(1) 齐读“日暮客愁新”,知“愁”意。课件出示:日暮客愁新“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寂寞之愁)2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你是从这行诗的哪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自己)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因为他此时身处异乡)3同学们,飒飒秋风勾起了张籍的思乡情,重阳登高勾起了王维的“倍思亲”。此时,是什么景物触动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2) 对比想象“日暮图”,感知“愁”绪。1分享温馨画面。日暮是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生:背着书包回家去。师:还有人在干什么呢?课件出示:图片(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饭图、夕阳下母亲迎接孩子
16、归来图、一家三口夕阳下散步图)。2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现在我们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看到了什么?生:空旷的原野,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师: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生1: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生2: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生3: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读出满怀愁绪的感觉。诗人孑然一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一时间,他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评价读)课件出示: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3) 一咏三叹“月近人”,悟“愁”心。1对月
17、抒发愁绪。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孤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生1:月亮啊,请把我带回家乡吧!生2:月亮啊,只有你知道我的心情,陪伴着我。2回忆往昔甜蜜。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已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那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生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火炉边,把酒言欢。生2: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生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3入情入境读诗句。想起昨日和亲朋好友把酒言欢,好快乐啊!不过,这里却只有一一“野旷天低树,
18、江清月近人”!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不过,这里却只有一一(生读)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一一(生读)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仅仅一一愁。(三)拓诗句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设计意图】想象画面和感情朗读是学习古诗的良方。全诗围绕一个“愁”字,诗人的孤寂、愁闷、思念等复杂心情蕴含在每一句诗中,有很多地方值得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在学生已能把诗读得字正腔圆、
19、有滋有味的前提下,开启他们想象的闸门,让学生对比想象“日暮图”,对月抒愁绪以及忆往昔甜蜜,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悟。这样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不着痕迹地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之中,进一步感受诗人羁旅中的惆怅、愁思。五、背诵古诗,升华情感1.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以前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唯一不变的月。学了这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孟浩然的知己,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2.配上音乐,指名背、齐背。【设计意图】哀愁的音乐,与诗人的心境相融,很好地烘托了气氛。配乐让学生背诵古诗,不但积累了语言,而且升华了情感体验。板书设
20、计第2课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化诗为画,理解诗意,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时的奇特景象。3.在品悟诗句中体会诗人豁达开朗的胸怀。教学过程一、 揭示诗题,简介诗人1.指名读诗题。2.理解诗题。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生:时间、地点、事件。设疑:诗人仅仅仅仅喝醉了吗?3.简介诗人。师:这是北宋诗人苏轼流传千古的一首名诗,你了解苏轼吗?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他曾两度做杭州的地方官,疏通西湖,建筑苏堤,造福于杭州百姓。【设计意图】以诗题总览全文,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学生从诗题中了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同时教师还设置了一个疑
21、问:“诗人仅仅仅仅喝醉了吗?”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课时结尾深化主旨埋下伏笔。二、 初读古诗,读准读美1.读得正确。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指名读,强调“遮”是翘舌音,卷”读“juan,“散”读“sdn”。2.读出节奏。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3.读出韵味。学生练读,读出古诗的韵味。(1) 找出诗中的押韵字。(山、船、散、天)(2) 按“平长仄短”练读。(3) 分组读,齐读。【设计意图】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逐层提升的诵读中感知诗意和诗趣,为知意和背诵打下基础。三、化诗为画,体会意境1.默读古诗,圈出景物。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默读古诗,想想每行诗分
22、别描绘了什么景物?快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出来。(云、雨、风、水)2.配乐范读,想象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范读古诗,想象你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配乐,约50秒)课件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3.汇报交流,品读感悟。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1)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黑云翻墨未遮山1联系生活实际。夏天雷雨来临之前,天空的景象是怎样的?能用四字词语形容一下吗?(乌云密布、电闪雷鸣)2学生想象画面。生1: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却没有遮住远处的山峦。生2:我看到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上蔓延,但来不及遮住
23、山峦。生3: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像海浪一样,汹涌地翻腾而来,但没有遮住远处的山峦。(点击课件,“黑、翻墨”变色)3带着感受读诗句。我们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出了这幅“翻墨云”图。谁来读一读这句诗?让我们感受一下。(指名读、评价读、齐读)(2)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白雨跳珠乱入船1抓关键词语,品析雨的特点。生1:夏天的雨很急很大,我从“跳珠”知道雨落在船上就像是跳动的珍珠,发出購里啪啦的声音。生2:我从“乱入船”的“乱”字看出雨势很大,这雨是杂乱无章的,就像顽皮的孩子活蹦乱跳。生3:我还从“白雨”看出这场雨很大,只有大雨点儿才会看起来是白色的,有种白花花的感觉。(点击课件,“白、跳珠、乱”变色)2用多
24、种形式,读出雨的气势。谁来将这场又急又大的雨,通过朗读带到我们大家眼前?(指名读、男女生赛读)3教师小结,引出别样景象。师:这真是一场又急又大的雨啊。它让我们感到一一震撼!激动!惊叹!当我们正被眼前这白花花的大雨所震撼并为之惊叹的时候,一阵大风吹来,天地间又换了一副新的图景。(3)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卷地风来忽吹散1品味“忽”之妙。生1:我从“忽”字感受到大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阵狂风席地卷而来,就把雨吹没了。生2:我从“忽”体会到这风很有威力,一下子就把大雨吹散了,还吹散了天上黑压压的云,天空变得一片瓦蓝。(点击课件,“忽”变色)2拓展含“忽”的诗句。生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5、。生2: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3读出“风吹雨散图”。(分组赛读)(4)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望湖楼下水如天想“水如天”之景。生1:水如天一样开阔,蓝天倒映在湖水中,水天一色。生2:水如天一样明亮,雨后湖中泛起粼粼波光。生3:水如天一样澄净,雨过天晴,一切都像刚洗过的样子。2读出“雨后西湖”的画面感。碧空如洗,水平如镜,读出你的想象与感觉。(指名读、齐读)4.联系生活,训练写话。请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也来写写雨吧。【设计意图】想象画面,化诗为画是本课的语文要素,也是课后习题的要求。每行诗,紧紧围绕关键词展开描写,从下雨前的“黑云翻墨”到雨中的“白雨跳珠”,再到“风吹雨散”的水天一色,学生在头脑中
26、不断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将想象与品读相结合,让学生领略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体会古诗的意境美。四、 深化主旨,指导背诵1.升华诗题中“醉”的含义一一沉醉。作者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道:“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2.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诗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你知道当时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吗?师: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在官场受到排挤,无奈自请外任,远离京城,至U杭州任杭州通判。他与朋友同游西湖时,经历夏日骤雨,触景生情,写成此诗。大凡诗人失意,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而此诗却
27、不见愁情,你从这场骤雨中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乐观、豁达)3.指导学生背诵全诗。【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由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联系诗的写作背景,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也是和前面“了解诗人”这个环节相呼应,一脉相承。五、 课外延伸,阅读积累1.拓展名诗。苏轼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他爱西湖,尤爱雨中的西湖,他还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写道:“水光激湘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请你说一说,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西湖是怎样的?2.积累名篇。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描写和赞美西湖的千古名篇,课后找来读读并积累。【设计意图】“得法
28、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以这首诗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搜集描写西湖的古诗,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板书设计第3课时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时目标1.会写“德、鹊、蝉”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建德江、惊鹊、鸣蝉”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3.融入丰富的想象,感悟词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一、范读课题,自主解题1.师读课题,提出疑问。读题目时老师为什么在中间停顿一下?生:因为“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2.联系旧知,了解课题。你们对课
29、题还有哪些了解?生1:我知道“黄沙”是指黄沙岭,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的西面。生2:题目的意思是晚上诗人在黄沙岭的一条小道上散步。【设计意图】入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对课题的解读。“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以此引出学生的已有知识。二、 初读全文,读通读顺1.学生自由读全词。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词读通读顺。2.指名读词。重点强调:“蝉”是翘舌音,“见”读xidn,不读jiano(1)理解“见”的意思。“见”就是出现的意思。(2)联结已知。这个“见”还在什么地方出现过?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3)齐读全词。【设计意图】读通读顺,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教师要因疑而教,抓住最易读错的字,
30、并联结已知,强化巩固。三、 自读自悟,入境抒情过渡:读通词是学好诗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一)品读上阕1.自读自悟。学生默读上阕,不懂的地方打上“?”,小组讨论汇报。2.汇报交流。(1)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课件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1弄懂“别枝”。借助注释,能够知道“别枝”指横斜的树枝。2理解词意。生:这句词的意思就是:月光明亮,惊醒的鹊儿飞绕在树枝上。清风吹来,半夜里蝉儿在鸣唱。3学生质疑。生:我不认为是明月惊醒了鹊儿,也可能是作者的脚步声惊动了鹊儿。师:有自己的见解,真棒!4想象画面。师范读这句词,学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生:明亮的月光下,惊醒的鹊儿飞离树枝。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5有感情地朗读。黄沙岭的景色是多么迷人啊!谁能读出来呢?(指名读)过渡:你们还读懂了什么?(2)课件出示:课件出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1描述画面。生:这句词展现的画面是:稻花飘香,农民们在谈论丰收的年景;蛙声阵阵,吸引诗人侧耳细听。2表达异议。生:我认为这里的两句应倒过来,读为“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一片蛙声说明青蛙很多,稻花飘香预示着丰收。所以,这里是青蛙在争说丰收,作者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