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一、“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2016年度申报指南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相关任务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工业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列为2016年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该重点专项围绕“十三五”期间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领域科技需求,聚焦基础数据系统和理论方法、
2、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保障、绿色建材、绿色高性能生态结构体系、建筑工业化、建筑信息化等7个重点方向,设置了相关重点任务。总体目标为:瞄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针对我国目前建筑领域全寿命过程的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的共性关键问题,以提升建筑能效、品质和建设效率,抓住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化科技带来的建筑行业新一轮技术变革机遇,通过基础前沿、共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和产业化全链条设计,加快研发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领域的下一代核心技术和产品,使我国在建筑节能、环境品质提升、工程建设效率和质量安全等关键环节的技术体系和产品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实现规模化、
3、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重点任务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以项目形式落实,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年,本指南拟在7个方向部署相关项目开展研究,项目执行期3-5年。1. 基础数据系统和理论方法1.1 基于实际运行效果的绿色建筑性能后评估方法及应用示范研究内容:研究绿色建筑实际性能与设计预期的差异及其机理;研发绿色建筑性能参数及针对使用者行为和满意度测试的大规模监测、数据采集和评价系统,以及多环境性能参数数据挖掘技术及反馈应用;研究基于长期运行能耗、环境性能参数数据(能耗、水耗、照度、温湿度、CO2浓度、PM2.5等)和使用者满意度的绿色建筑性能后评估模型及方法,建立数据库系统;建立
4、可量化、可考核、贯穿建筑全过程的定量化评价体系和技术导则,并进行后评估实践及工程示范;对我国建筑相关的可再生能源系统使用效果进行科学评估。考核指标:建立绿色建筑性能后评估标准体系,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或导则不少于2项。研制低成本、高精度、大规模推广的新型建筑环境性能监测系统,使用者行为记录和满意度实时评测及反馈系统。建立基于实际运行数据和使用者满意度量化评价的绿色建筑性能后评估模型;建立绿色建筑性能数据库系统,包含各类绿色建筑性能长期逐时运行数据(能耗、水耗、温湿度、照度、CO2浓度、PM2.5等数据不少于一年)、不少于20%使用者典型使用行为的量化调研和满意度反馈,建筑数量不少
5、于100项,涵盖典型气候区;建立各地区、各功能类型绿色建筑能耗、水耗、环境质量的基准线。选择不少于100项已建成的各类型绿色建筑开展后评估并提出改进策略,使其能耗比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同气候区同类建筑能耗的约束值降低不少于30%,室内环境用户满意度高于75%。发布我国目前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效果分析和未来发展规划报告。拟支持项目数:1-2项。2. 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2.1 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及工具研究内容:研究典型气候区大型公共建筑和城镇居住建筑的全寿命期气候适应性优先和性能数据为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研发适应中国建筑特点、典型气候特征和建筑使用模式的室内环境、建筑能耗统计和碳排
6、放计算方法及标准体系;开发新一代建筑绿色性能模拟分析技术和工具;开展典型气候区和不同建筑类型的工程示范。考核指标:建立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与新技术。建立建筑环境、能耗及碳排放计算方法。完成包括综合考虑建筑使用模式和人的行为模式、融合各专业的新一代建筑绿色性能模拟分析工具。提出建筑环境预测、能耗分析和碳排放等方面绿色化规划设计新方法、技术标准(送审稿)和规程不少于10项。完成典型气候区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绿色示范工程不少于10项,示范项目的能耗比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同气候区同类建筑能耗的约束值降低不少于30%,室内环境用户满意度高于75%,可再循环材料使用率超过10%。拟支持项目数:1-
7、2项。3. 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保障3.1 长江流域建筑供暖空调解决方案和相应系统研究内容:研究长江流域不同地区建筑室内热环境需求特性以及用户使用习惯,定量给出建筑在不同运行模式下的室内热环境营造需求;研究适宜的围护结构方案,研究建筑混合通风技术,建立适宜该地区的延长非采暖空调时间的热环境营造技术体系;研究适宜的供暖空调末端方案:解决冬季供暖舒适性差的问题,给出可满足冬季供暖、夏季空调等需求的统一末端解决方案;研究解决分散高效的空气源热泵化霜、压比大范围变化下高效运行等问题的关键技术,满足冬夏共用的冷热源设备需求。考核指标:建立适宜该地区的延长非采暖空调时间的热环境营造技术体系,完成20项以上的
8、住宅、学校、办公建筑示范工程,其中住宅不少于30户;提供一年以上的实时测试数据,全年供暖通风空调用电量不超过20kWh/,且满足室内热舒适要求,示范项目至少涵盖长江流域3个以上省市。研发出的适合于该区域的高效空气源热泵产品的季节能效比(SEER)不低于3.5,实现高效分散空气源热泵产品和新型末端装置的产业化,建立生产线3条以上。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制修订国家/行业/地方标准(送审稿)、规范不少于4项。拟支持项目数:1-2项。3.2 藏区、西北及高原地区利用可再生能源采暖空调新技术研究内容:研究藏区和西北高原地区建筑利用太阳能供暖和建筑围护结构蓄能技术,确保室内昼夜温差不超过10;针
9、对川西藏区等水电资源丰富和气候特点,研究空气源热泵供暖问题的关键技术;针对西部炎热干燥地区资源和气候特点,研究夏季蒸发冷却空调技术,研究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协同优化运行策略。考核指标:在藏区建成不少于8座三层以上的太阳能供暖示范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在不消耗任何常规电力的条件下,冬季室内最低温度不低于15;在川西藏区分别建成不少于6座示范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冬季累计耗电量不高于15kWh/,室内温度不低于15;在西部炎热干燥地区分别完成不少于6座大型公建和10户以上居住建筑示范工程,在满足室内热舒适的条件下,夏季累计耗电量大型公建不超过10kWh/,居
10、住建筑不超过2kWh/,提出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协同优化运行方案并示范应用2项;以上所有示范建筑提供一年以上实时测试数据。完成上述相关产品的产业开发,并完成适用范围分析研究报告。上述示范工程的能耗比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同气候区同类建筑供暖空调能耗的约束值降低50%以上。制修订相关国家/行业/地方技术标准(送审稿)、规范或导则不少于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拟支持项目数:1-2项。3.3 居住建筑室内通风策略与室内空气质量营造研究内容:通过现场实测和理论研究,提出适宜于不同气候区居民的有效开窗关窗模式。调研实测住宅机械通风方式实际的通风换气量,过滤效果,过滤器清洗状况,二次污染情况,室内
11、空气质量,风机能耗状况等。调研实测家庭用排风热回收装置不同气候状况下的实际使用效果,冷热量回收率,风机电耗,过渡季实际的转换方式与效果。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比较开窗通风+房间空气净化器和机械通风+过滤器+排风热回收装置两种方式在室内颗粒物污染、VOC污染、SVOC污染、通风空调能耗诸方面的差异。对一批采用上述方式的居住建筑实际状况进行长年连续测试和分析。考核指标:对全国10个以上不同地区的200户以上的住户室内开窗通风状况进行长期连续测试,完成测试分析报告。对全国3个以上地区的30户以上住户采用机械通风+过滤器+排风热回收方式的通风与室内状况进行深入测试,完成测试报告。完成对全国不同气候区
12、居住建筑应该采用的通风换气模式的指导报告,完成机械新风系统和房间空气过滤系统装置的性能指标和测试与评价方法。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修订相关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1项。拟支持项目数:1-2项。3.4 建筑室内材料和物品VOCs、SVOCs污染源散发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内容:从微、介观层次揭示室内材料和物品VOCs、SVOCs散发机理,发展散发特性参数预测和调控方法,揭示环境参数对散发特性参数的影响机理。发展快速、准确、可满足不同层次和对象需求的室内材料和物品VOCs、SVOCs污染散发特性检测系列技术及装置。完善相关室内材料和物品的污染物限值和检测相关标准,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室内材
13、料和物品VOCs、SVOCs散发标识体系。开展上述技术应用的工程示范。考核指标:完成快速、准确的室内材料和物品VOCs、SVOCs污染散发特性检测系列技术及装置,形成规模应用。制修订室内材料和物品VOCs、SVOCs散发特性检测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构建我国室内材料和物品等散发标识体系,完成示范工程不少于10项。提出不少于5种建材产品的改进方案。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拟支持项目数:1-2项。3.5 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性能提升与改造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既有公共建筑改造实施路线图及标准体系;研究公共建筑围护结构改造、空调采暖系统调适、照明采光及隔声降噪等适宜技术;研究大型公共
14、交通场站运行能耗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研究既有大型交通场站的节能运行策略;研究既有公共建筑抗震、防火能力的提升改造技术、建筑物寿命提升技术;研究基于性能导向的既有建筑监测及运营管理关键技术,建立包含能效、环境、防灾等因素的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性能管理平台;开展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性能提升与改造的应用示范。考核指标:建成能效、环境和防灾综合性能管理平台,可实现对既有建筑安全性能、能耗、室内环境等动态监测,建立相应的技术应用示范。不同建筑类型示范工程不少于10项,每个示范工程应对改造前后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公共建筑改造后建筑能耗达到建筑能耗标准中的目标值。针对不同类型的交通场站建筑,提出其能耗评价指标体
15、系。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编制导则或指南不少于2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2项。拟支持项目数:1-2项。4. 绿色建材4.1 建筑围护材料性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内容:研究墙体和保温材料耐久性基础理论;开发节能墙体材料部品化绿色制备工艺技术与装备;研究新型外墙装饰保温隔热材料及系统应用技术;研究高效、高可靠节能玻璃工业制备应用关键技术;研究钢化玻璃幕墙自爆机理和风险诊断及控制技术;研究门窗系统及屋面材料的节能性能提升技术。考核指标:揭示不同环境下墙体和保温材料性能劣化机理;烧结墙体材料部品(240mm厚)传热系数0.30W/m2K,非烧结墙体材料部品导热系数0.12W
16、/mK;保温材料耐火等级达到A级,导热系数0.0025W/mK。建立钢化玻璃自爆准则与风险诊断、无损在线检测方法并研制出相应设备,实现钢化玻璃自爆率低于0.003%;钢化真空玻璃制品U值0.5W/m2K,高性能低成本中空玻璃U值0.8W/m2K,并研制出工业自动化生产装备;门窗系统传热系数0.8W/m2K,满足气密性指标。形成相关国家/行业/团体标准(送审稿)、规范、图集等不少于5项,在典型热工气候分区建成示范生产线不少于5条(包含以上所有产品),相关示范工程总数不少于5项且总面积不少于10万平方米,形成相关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不少于15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拟支持项目数:1-2
17、项。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合作。4.2 功能型装饰装修材料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内容:研究室内环境净化材料关键技术;研究蓄能及电磁防护装饰装修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环保型装饰装修一体化轻质建材的开发与应用技术;建筑节能与装饰装修材料功能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基于全寿命期的建筑功能材料选材技术及绿色度评价体系。考核指标:开发相应的环境净化建材产品,24h内抗菌性达到99%,在医院、学校等密闭环境建成不少于10万平方米的示范工程。无机盐相变材料循环寿命2800次。实现装饰装修材料制备、服役过程的全绿色化以及施工安装的机械装配化;形成3D打印技术在功能一体化装饰装修系统施工
18、过程的应用技术及核心装备,材料调湿控温且VOC达到零排放,在国内三个典型热工气候分区及“一带一路”地区分别建成示范工程。完成建筑功能材料环境影响数据库及选材软件。形成相关国家/行业/团体标准(送审稿)、规范、图集等不少于6项,相关示范生产线不少于6条,相关示范工程总数不少于6项,形成相关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不少于15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合作。4.3 地域性天然原料制备建筑材料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内容:研究海绵城市透水材料的关键技术;研究地域性原材料制备绿色混凝土的关键技术,并提出绿色混凝土的性能指标;研发磷石膏、膨润
19、土、天然火山灰、风积沙、海砂等新型地方资源制备绿色建材技术与示范;秸秆及复合材料结构的建筑技术与示范。考核指标:开发高效透水材料,透水速率2ml/mincm2,滤水率95%,透水速率衰减率15%,在3个以上海绵城市试点地区示范应用不少于5万平方米。完成利用地域性原材料制备绿色混凝土的关键技术,开发不少于5种利用地方资源制备的新型绿色建材制品。形成相关国家/行业/团体标准(送审稿)、规范等不少于6项,建成相关示范生产线不少于6条,相关示范工程总数不少于6项,形成相关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不少于1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合作。5
20、. 绿色高性能生态结构体系5.1 高性能结构体系性能与设计理论研究研究内容: 研究高性能新型结构体系的动力特征,及其在地震、风、环境振动、爆炸等不同类型动力作用下的响应规律和性态控制理论;研发高性能结构体系精细化试验与仿真分析技术;研究高性能结构体系灾变机理、性能化设计和防连续倒塌设计理论;研究新型高性能关键构件及节点的工作机理及其设计方法;研发高性能结构体系健康监测与评估关键技术;研究以全寿命期性能为目标的高性能结构体系评价方法。考核指标:建立显著提高结构承载能力、耐久性能、使用性能、建造效率、防灾减灾能力的高性能结构体系设计和评价方法;提出不少于5种包括有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组合结构等高性
21、能结构体系;完成不低于4种抗强台风和抗大地震、抗爆炸和抗连续倒塌结构技术,建立抗灾性能化设计方法;完成不少于4种高性能结构体系精细化试验与仿真分析技术;完成不少于4套高效长寿命与可更换监测方法与设备;提出相应的技术经济量化指标。编制相关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拟支持项目数:1-2项。5.2 高性能钢结构体系研究与示范应用研究内容:研发适用于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城市桥梁等基础设施领域的高性能钢结构体系;研究高性能钢结构高效连接和装配化安装技术;研究高性能钢结构体系的受力机理、精细化计算理论、全寿命期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研发高性能钢结构体系防灾减灾、检测评价等关
22、键技术;进行工程示范。考核指标:建立高性能钢结构体系设计理论与方法;提出相应的高性能技术经济量化指标及评价方法,研发出不少于5种高性能结构体系。编制相关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2项及相应图集。完成工程示范不少于5项,总面积不少于10万平方米;与传统钢结构相比,承载能力与延性指标提高15%。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拟支持项目数:1-2项。5.3 既有工业建筑结构诊治与性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研究内容:研究复杂环境下基于性能的既有建筑鉴定评估方法,建立既有工业建筑结构可靠性评价指标及全寿命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基于远程监控和大数据技术的既有工业建筑结构诊治数据平台;研究工业建筑结
23、构加固改造、减隔振和寿命提升技术,研究工业建筑绿色高效围护结构体系及节能评价技术,研究存量工业建筑非工业化改造技术。开展工程示范。考核指标:完成既有工业建筑结构全寿命评价关键技术及高效绿色加固改造技术;建成基于公有云的开放工业建筑大数据平台,实现大数据集成、存储、管理、挖掘等功能,包含10座以上工业建筑诊治数据,建立智能化检测监测及预警系统。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编制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技术导则、图集等不少于5部。完成结构加固、减隔振、寿命提升、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存量工业建筑非工业化改造等不同工业行业有代表性的工程示范不少于5项,总面积不少于10万平方米。拟支持项目数:1-2
24、项。6. 建筑工业化6.1 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建筑技术基础理论 研究内容:研究工业化建筑、结构体系的适用性及优化技术,研究装配式建筑全寿命期工作机理及设计理论;研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新型连接节点及其基本结构性能,研究适合装配化施工的混凝土结构构件高效配筋设计理论;研究8度区混凝土装配结构体系的工业化适应性问题与创新抗震设计理论及防连续倒塌设计理论。考核指标:提出装配式高性能混凝土结构体系与设计理论;提出新型系列连接节点形式,达到与现浇结构同等性能要求;提出混凝土结构装配化结构防连续倒塌理论;制修订相关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拟支持项目数:1-2项。6.2
25、 工业化建筑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模块化钢结构、预制预应力装配式结构、竹木结构体系设计技术;研究装配式高性能结构体系及其连接节点工作机理及设计技术;研究工业化建筑围护体系、构配件及部品的高效连接节点设计技术,研究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建筑设备、装饰装修一体化集成设计技术。考核指标:完成4类装配式结构设计方法并编制设计指南;制修订行业技术规范不少于2项;完成示范工程不少于8项(考虑不同技术体系、不同建筑类型、不同地区),共计面积不少于20万平方米;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拟支持项目数:1-2项。6.3 建筑工业化技术标准体系与标准化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制订工业化建筑全
26、过程、主要产业链的标准体系及标准定额体系,研发工业化建筑结构、围护结构、功能部品及设备管线的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工业化建筑的标准化、模块化设计技术体系与通用化接口技术,研究建立工业化建筑标准化关键部品库,研究建筑工业化施工标准化装配技术与工艺体系。考核指标:提出系统的工业化建筑标准体系,建立工业化建筑定额体系;提出建筑模块化设计的标准模数系列;完成工业化建筑关键部品、构件的模块化、标准化数据库,标准化程度达到75%以上;提出标准化装配施工工艺体系不少于3项;制修订国家/行业相关标准(送审稿)规范不少于2项。拟支持项目数:1-2项。6.4 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建筑高效施工关键技术与示范研究内容:研究
27、大型预制构件无损性库存与运输、高效吊装与安装技术,研究工业化建筑施工安装质量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装配式建筑关键节点连接高效施工及验收技术;研发建筑、结构、机电、装饰及部品一体化集成生产、安装技术;研究建筑构件高精度控制技术,研究基于工业化建筑施工全过程的精细化施工技术管理与安全控制技术。考核指标:完成装配式建筑高效生产、建造技术体系及工装系统各不少于1套;制修订相应的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2项、工法不少于5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完成示范工程不少于5项,总面积不少于50万平方米,居住建筑要考虑南北方、地震区等不同地区的多层、高层等类型,公共建筑要考虑不同功能类型,与传统施工
28、方式相比,现场用工量减少30%以上,现场建筑垃圾减少50%以上,现场非实体性材料投入减少50%以上。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合作。6.5 工业化建筑检测与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工业化建筑部品及构配件质量验收与检测技术;研究建立工业化建筑部品与构配件的产品质量认证与认证技术体系;研究工业化建筑连接节点质量检测技术;研究完善工业化建筑质量验收方法及标准体系。研究建立工业化建筑在全寿命期的性能与水平的评价技术指标体系与标准;研究工业化建筑全产业链能耗及碳排放的监测及测算技术;研究建筑工业化发展行业管理与政策机制;研发工业化建筑发展水平评价标准与系统、数据采集信息
29、系统及综合监管平台。考核指标:提出工业化建筑构配件生产过程中质量检测与质量验收方法,提出工业化建筑施工安装过程中节点质量检测与质量验收方法2项,制修订工业化建筑质量检测、产品认证与质量验收的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开发工业化建筑能耗统计识别技术,建立工业化建筑主要材料和部品碳排放清单;编制“建筑工业化发展行业管理与政策指南”;制修订工业化建筑评价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和建立工业化建筑评价系统,并用于评价示范工程不少于5项,面积不少于50万平方米。提出工业化建筑发展水平评价标准与系统,完成工业化建筑环境和经济综合效益分析报告,并在不少于5个不同规模、不同
30、区域城市示范应用。建立建筑工业化评价数据采集数据库和工业化建筑评价综合监管平台。拟支持项目数:1-2项。6.6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发、优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高层住宅及低多层住宅、公共建筑)产业化技术体系;研究从设计、部品及构配件生产、装配施工、装饰装修、质量验收全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及技术集成;开发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关键配套产品、智能化生产加工技术;研究适用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标准化、工具化吊装与支撑体系;研究开展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规模化示范应用;研究预制工厂的规划布局。考核指标: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产业化专用技术体系不少于3类,提出预制工
31、厂的规划布局指南。在不少于2个预制装配式生产基地示范生产,在不少于2个城市示范应用,完成示范工程总面积不少于100万平方米,示范工程要考虑南北方不同地区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公共建筑要考虑不同功能类型,与传统建筑产业相比,资源及能源消耗减少不低于15%。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合作。7. 建筑信息化7.1 基于BIM的预制装配建筑体系应用技术研究内容:研发预制装配建筑产业化全过程的自主BIM平台关键技术;研发装配式建筑分析设计软件与预制构件数据库;研发基于BIM模型的预制装配式建筑部件计算机辅助加工(CAM)技术及生产管理系统;研发基于BIM的空间钢结构预拼装
32、理论技术和自动监控系统;研发基于BIM模型和物联网的预制装配式建筑运输、智能虚拟安装技术与施工现场管理平台。考核指标:完成预制装配式建筑体系BIM平台技术及软件系统;完成基于BIM平台的预制装配式建筑的CAD与CAM商品化软件各1套;建立预制构件数据库;完成空间钢结构拼装BIM模型和自动监控系统;完成基于BIM平台的预制装配建筑智能施工安装系统;以上软件、系统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设计效率提高20%,完成示范工程不少于10项,面积不少于100万平方米,其中预制装配式和钢结构示范项目至少各1个实现全过程BIM应用。拟支持项目数:1-2项。7.2 绿色施工与智慧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基于绿色环保的施工全过程创新工艺;研究施工现场临时设施标准化、定型化、产业化技术并开展示范;研究施工现场固废减排、回收与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基于高效、节能、环保理念的现场施工装备及系统改造技术;研究施工全过程污染控制技术与监测系统;研究基于BIM技术的信息化绿色施工技术,建设基于物联网和分布式计算技术的绿色施工监控管理平台;研究BIM与物联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