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4.10KB ,
资源ID:2738121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3812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月光曲篇五.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月光曲篇五.docx

1、月光曲篇五月光曲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课文可以分两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单地介绍著名的钢琴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这段的最后一句“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段(210自然段)详细地介绍了贝多芬谱写的整个过程。这段是教学的重点段,训练重点就体现在这一段;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本段可分为三层,其中第二层(39段),写贝多芬走进茅屋里,为盲姑娘弹了两首曲子,这部分内容是文章的重点,同时也有一些使学生难理解的句子。首先介绍了当时的环境。“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突出

2、了月光的明亮。“月光照进窗子来”,驱走了茅屋里昏暗陈旧的景象。“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周围的环境是那么静,那么美;穷兄妹俩又是多么纯朴,多么可爱。贝多芬触景生情,激发了创作的激情。“借着清幽的月光”,贝多芬“按起琴键”,创作了。 关于的内容是借皮鞋匠的联系表达出来的。最初是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海面上的景象发生了变化。“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浪涛汹涌的大海”,说明了音乐的节奏有了明显的转换,贝多芬此时想到的是穷兄妹俩的处境,心

3、里十分不满,他要用自己的音乐表达出这种心情。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大自然的热爱。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贝多芬和,点明题意。 第二段(第2自然段至结尾):自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的经过。 其中第二段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2自然段):讲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第3至9自然段):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 第三层(第10自然段):讲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曲子记录了下来。写作特点 1、本文着重写贝多芬谱写的经过,这其中反映了他思想感情

4、的发展变化,这种情感的发展与盲姑娘对音乐的喜爱之情是交织在一起的。 2、作者由实在的事物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增添了文章的内涵。 3、本文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近、反义词近义词:陌生生疏 苏醒清醒 陶醉沉醉 纯熟熟练 幽静清幽 微云薄云反义词:陌生熟悉 幽静喧闹 微云浓云 纯熟生疏 断断续续连续不断词语注释 幽静:幽雅安静。本课指这条小路很偏僻、很清静。 谱写:写作(乐曲)等。 陌生:生疏,不熟悉。 水天相接:形容水面广阔;远远看去,好像水和天连在一起。 清幽:非常秀丽,非常幽静。 恬静:很安静,本课指盲姑娘由于想象和向往乐曲中的意境,脸上表现出的专注、平静的神色。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

5、界或思想活动中。 苏醒:昏迷后醒过来。本课指从乐曲的意境中清醒过来。 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微弱:小而弱。 断断续续:时而中断,时而继续。 清秀:美丽而不俗气。 纯熟:指功夫深,非常熟练。句段赏析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这句说的是贝多芬散步于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听到了钢琴声。“幽静”,幽雅寂静,这里指小路十分偏僻、清静。一位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到“各地旅行演出”,还到“小镇”演出,可见他是生活在人民中间的。“断断续续”,时断时续,这里指琴声不连贯,说明弹琴人对所弹的曲子还不熟练,为下文“多难弹啊”作了铺

6、垫。“茅屋”,屋顶用芦苇、稻草等物盖的房子,大多简陋矮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家很贫苦。这么贫苦的家庭,这么酷爱音乐的穷人,而且弹的曲子正是他自己谱写的,因而贝多芬很受感动,不由地走近了茅屋。 2、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是贝多芬走近茅屋时听到的兄妹俩的对话。“多难弹啊”和前面的“断断续续”照应。“只听别人弹过几遍”,表明姑娘面前没有琴谱,得靠自己“记住曲子”,为下文写她是个盲人作了铺垫

7、。“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说明姑娘知道贝多芬正在小镇演出,渴望听到贝多芬的琴声。“是啊”,表明哥哥对妹妹充满了同情与爱意。“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可是”一转,说明家境无法满足妹妹的要求。“家里太穷了” 与前面的“茅屋”照应。“随便说说”,在这里指妹妹能体谅哥哥的难处。尽管自己对听贝多芬亲自弹奏梦寐以求,但仍这么说,表明兄妹俩相互体贴,手足之情颇为感人。姑娘对音乐的酷爱以及兄妹俩的对话,深深地感动了贝多芬,于是贝多芬推门进屋。 3、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贝多芬走

8、进屋后看到的情况。从“微弱的烛光”。“男的正在做皮鞋”、“有架旧钢琴”到“很清秀”的姑娘、“可是眼睛瞎了”,我们可以看出穷鞋匠家只有兄妹俩,而且靠哥哥做鞋度日。贝多芬看到这一切,一股同情心油然而生,特别是对那位酷爱音乐并且特别喜爱自己的曲子的盲姑娘。 4、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这是盲姑娘在听贝多芬弹自己刚才弹过的曲子时的神态、表情和语言。“听得入了神”,是指全神贯注地听,听得入迷了,表明贝多芬弹奏得非常好。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还懂音乐。“纯熟”,指功夫深,技术熟练。“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这是盲姑娘激动的赞美声。一方

9、面表明盲姑娘有较高的音乐素养,酷爱音乐,另一方面也表明贝多芬弹奏时充满了激情,很投人。弹得这样纯熟,对乐曲的感情又体会得这么深刻的,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因为盲姑娘知道这时候贝多芬正在小镇演出,所以立刻猜到了为自己演奏的一定是贝多芬。自己盼望已久的美好的愿望一下子实现了,使得盲姑娘非常激动,一连用了两个“您”字。贝多芬见这样一个穷孩子,可怜的双目失明的孩子,偏偏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从琴声中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自己,一下子在这里一个偏僻的小镇的一个穷人家里遇到了知音,因而心情非常激动,于是决定“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5、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

10、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这是贝多芬即兴弹奏时的环境及贝多芬的神态、动作。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月光。“清幽”,风景秀丽而幽静,在这里是凄清、幽静的意思。“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给人以美的感受,并且这美盖过了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望了望”,表明贝多芬对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这些都是贝多芬看到的实在的事物。此时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这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自然使贝多芬按起琴键来。所弹曲子包含的思想内容,就是他此时此刻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6、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

11、大海。 这是贝多芬弹奏的过程,其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琴声是皮鞋匠听到的实在事物;盲姑娘脸上的表情,是皮鞋匠看到的实在事物。“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是他听着琴声产生的联想。“她仿佛也看到”是他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而产生的联想。因为盲姑娘虽看不见,但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所以她听得入神了。 7、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这是贝多芬弹奏时,皮鞋匠由曲子的内容、意境、情感所产生的联想。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音乐一定是舒缓的,朗读时也要平缓。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幽静被破坏了,音乐一定加强了且有了曲折,朗读时要由平缓

12、滑向高昂。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了,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因而朗读的语调也应是高昂的。 8、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兄妹俩很爱音乐,被美妙的琴声所吸引,这句话表面上是写兄妹俩,实际上也反衬出贝多芬的高超的演奏技巧。课后题解 思考练习2 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因为贝多芬被盲姑娘酷爱音乐的精神所感动,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还懂音乐,从琴声中就能分辨出弹琴的人,他觉得他遇到了知音。所以贝多芬又弹了一曲。 思考练习3 (1)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是他听到琴声产生的联想。 (2)

13、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盲姑娘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教法建议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想一想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时可让学生分别画出两次为盲姑娘弹奏曲子的有关句、段,再指导学生抓住贝多芬开始在小路上“散步”,而后来“飞奔”回客店的原因。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学习第9自然段时,可与美术联系起来,可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想象课文中有关段落所描绘的情景,有条件的班级可适当播放,边听边想像,感受意境,体会贝多芬此时的情感,完成思考练习的第3题。学生的感

14、受只能通过朗读来表达,因此一定要把握好朗读这一自然段的基调,时而轻柔时而激昂,形成鲜明的对比。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让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迸发学生求异的火花。 教学设计示例10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以及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3、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并抄下来。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以及的内容。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贝多芬是一位

15、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导语: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了著名的,你们谁能把你了解的贝多芬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学生交流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读组词语读。 莱 茵 幽 券 蜡 瞎 陌 盲 键 粼 缕 恬 汹 录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券: (下边是“刀”不是“力”) 恬: (不念“ ”) 蜡烛:这两个字的偏旁不一样。 幽的笔顺是: 3、解词:(学生互相质疑、解疑) 幽静:幽雅寂静。课文中形容小路很偏僻,很清静。 陌生:生疏,不熟悉。 清幽:凄清而幽静。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

16、子。 4、指名读课文,想一想,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 三、默读课文,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把自己的感受简单批注下来,同时画出自己的疑问。 1、学生独立默读,完成批注。 2、在小组中质疑、解疑,记下在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3、在全班交流时提出问题,互相解答。四、练习 出示练习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抄下来。 微弱的烛光 十六七岁的姑娘 清幽的月光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轻纱似的微云 雪亮的浪花 恬静的脸上 大大的眼睛 波涛涌汹的大海 美妙的琴声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第二课时教学目的: 1、了解贝多芬

17、创作的经过。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教学难点: 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贝多芬为兄妹俩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 二、直视课题,找到文章的中心部分来学习。 1、默读课文,画出盲姑娘两次弹奏曲子的有关句、段,读一读,说说贝多芬开始在小路上“散步”,而后来“飞奔”回客店的原因,体会贝多芬的感情有哪些变化?(默读回答: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快速浏览,找出哪自然段是写的?(第9自然段) 3、默读第9自然段,边读边想像,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

18、。 (1)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图画,找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进行评价。 (2)下面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看着图画或闭上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回答问题。 (1)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逐渐增强,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2)盲姑娘“仿佛也看

19、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哥哥看到妹妹脸上恬静的表情和睁得大大的眼睛,想到她可能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她当然不可能产生像她哥哥那样的联想,所以只是说她“仿佛也看到了”三、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板书:听看弹听看又弹 文章哪几自然段写的这个内容?(25)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想象回答。 同桌分配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话,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读68段)四、填空 1、贝多芬没有回答姑娘的话,只是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当时他想到了_想到了_想到了_。(出示投影,学生口头填空) 2、小结:这些都与什么有

20、关?(环境)板书:月光 穷兄妹。 3、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 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学生的回答有可能性和合理性就对,老师不要限制。 可以回答各种可能: 贝多芬默认了。 贝多芬谦虚。 贝多芬怕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 贝多芬创作进入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 贝多芬急着要把弹出来,顾不上回答。 贝多芬认为遇到了知音,非常激动,说不出话来。 是课文省略,下文“让我再给您弹一曲吧”就是回答。五、总结全文 说说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音乐家?(热爱人民,同情穷人,

21、热爱大自然。)六、朗读欣赏评读 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指名读,讲评。(让学生适时互相点评) 注意:整篇课文的朗读应该是徐缓的、抒情的,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朗读时才用高昂的语读。要注意表达人物的迫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抱歉心情,盲姑娘安慰哥哥时的体贴、懂事,贝多芬来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猜出自己后的愉快、激动,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七、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附: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10 一、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相关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二)能力训练点 培

22、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二、学法引导()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与点拨。(二)学生学法 朗读法、直观感受法、讨论法。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难点 理解贝多芬创作的经过及感情变化。(二)疑点 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和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什么联系?(三)解决办法 1、围绕重点段和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教师的点拨。 2、倾听,感受曲子的情绪变化,想象其意境。四、师

23、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读书与交流,给学生播放录音,布置作业。(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读书、感悟。 2、小组内交流与研讨。 3、班上汇报。 4、听钢琴曲。第一课时()音乐导入 1、播放钢琴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简介。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10(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 (1)字、词的掌握情况。 认读生字、生词。(出示生词卡片) 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

24、。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3)交流初读感受。 贝多芬为贫穷的盲姑娘弹曲子,说明他有同情心。 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是他即兴创作的。 (4)质疑问难。 贝多芬在给盲姑娘弹奏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弹第二首?第二首曲子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此曲有什么联系?(三)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第二课时()复习导入 1、读读课文,说说已懂了什么。 2、明确本节课探究目标。(学生提出的疑点)(二)探究课文 1、自读,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

25、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1)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弹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引导: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2)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引导: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贝多芬

26、正在小镇上演出;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练习朗读,把握好穷兄妹俩对话中的互相体贴及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的评价。 关于“第二首曲子(即)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这一问题,应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内容: (l)贝多芬心情激动。 (2)当时“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银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景色很美,这美盖过了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这美感染了贝多芬,诱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决定把美好的音乐奉献给这贫穷而爱好音乐的人。于是贝多芬即景抒情,弹奏出了。 关于“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何联系?”这一问题

27、的交流,让学生领悟出: (1)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 (2)皮鞋匠眼前景色的变化正是乐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现。 (3)乐曲与意境的具体联系: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音乐一定是舒缓的,轻柔的,表现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增强,有了曲折,表现微云开始破坏幽静。忽然风起浪涌,宁静被完全破坏了,这时的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现整个世界充满了风浪。 (4)再放钢琴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5)有感情地朗读8、9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三)总结扩展 1、感情朗读

28、全文。 2、再听贝多芬的。 3、说说学文后或听乐曲后的感受。(四)布置作业 1、认真书写本课生字。 2、摘抄文中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 3、课外自主了解贝多芬:查书籍或上网。 4、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附: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老师选一首学生喜欢或能听懂的乐曲课前录下来。 2、在课上提出要求:认真听乐曲,边听边想象。 放乐曲时不要说乐曲的名字,这样学生想象的内容才不会千篇一律。 3、先放一遍乐曲,让学生头脑中大致有个印象,想想刚才想到了怎样的景象? 4、再放第二遍乐曲,顺着刚才的思路继续想象。 5、播放第三遍。 6、把听后想到的景象写下来。例:赛马 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天空是那么晴朗,空气是那么清新。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只见一群群骏马飞奔而来,在草原上,你追我赶,任意驰骋,呈现出一派欢腾的景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