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0 ,大小:50.82KB ,
资源ID:2736279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36279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地下水系NyxNet.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地下水系NyxNet.docx

1、地下水系NyxNet第三节地下水系 地下水是运动、存贮于地面以下3000千米厚地层岩石、土壤孔隙、裂隙、溶穴等空隙中的气态、液态、固态水分。它与地表(江河湖海)水、大气(气液固态)水一起,组成地球水分循环,决定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维系生物圈的生态平衡。它拥有巨大的数量,广阔的分布,多样的组分,优良的性能,准确的信息。它与矿藏、地热等物质、能量密切相关,组成特殊的环境、宝贵的资源、防灾的要素,在人类生存、发展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在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灾害频发的情况下,更应科学保护、合理开发、有效防治。2003年11月3日(海外版)第2版和2004年2月26日(海外版)第一版载,从国土

2、资源部获悉,全国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结果显示,多年平均天然资源量为9235亿立方米。其中,淡水8800(8837)多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包括,山区为6500亿立方米,平原为2300亿立方米;南方为6100亿立方米,北方为2700亿立方米。全国可开采地下淡水资源,多年平均为3527亿立方米,每年人均可开采地下淡水278.63立方米。另有227亿立方米的微咸水,121亿立方米的半咸水。约63%的地下水可直接饮用,17%需经适当处理后才可饮用,12%不宜饮用,可作工农业水源,8%的地下水不能直接利用。全国约有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水质呈下降趋势。全国约有7000万人仍

3、在饮用不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地下水。各省、市、区都存在不同程度与饮用水水质有关的地方病。形势颇为严峻。 地下水系是由岩土和水分构成的自然系统,具有输入补给、存贮调节、输出排泄、运动通道、存贮空间等组成部分。过去探讨地下径流,认为是降水渗入岩土空隙,在地下按一定途径汇入江河湖海的水流。一般流速较小,水量稳定,是枯水的重要水源。显然需要充实完善。 三峡库区主要是山地、重力、流水、岩溶地貌。分布少量侵入火成花岗岩、变质片麻岩、大量水成石灰岩,以及构造运动等多种断裂、断层岩体,自然生长植物和人为栽培作物等多种分布、结构、深度土壤,形成相应的岩土空隙。因此,地下水系按输出、输出形式,分为集中、分散两大类

4、;按运动方向分为垂直、水平两大类;按运动、存贮空间分为孔隙、裂隙、溶穴三大类;其中,岩溶水系充分发育溶蚀、溶蚀与侵蚀、溶蚀与构造三种大型、特大型、世界级岩溶集中水系。比平原土壤,近海丘陵的地下水系更为复杂、多样,使三峡地区成为地质灾害的多发区、重灾区。三峡成库后,促进地下水系发展,更值得研究。由于地壳的地形、地貌、地质不同,岩土的物质、结构各异,地下水的分布和性质无普遍的规律性。过去认为,地下水质的垂直分布为淡水、矿水、碳酸盐水、硫酸盐水、卤水、氯化钠水,但被大量事实打破。另外认为,地下水态的垂直分布多为固态、液态、气态,但在地球深处也有高温(70)的高压冰。因此,三峡库区的地下水系,也具有区

5、域性和流域性,是水文地理学和地下水文学的研究对象。应用这两门学科的理论方法,可以加快三峡库区地下水系的研究进程,其研究成果也可充实、完善这两门学科。因为研究地下水系,便于了解地壳形成的机理、历史,地壳运动的动力、性质,岩溶发展的条件、过程,地下通道的深度、长度、规模,互联等分布规律,对水利、工程、采矿等地表、地下作业都有理论、实践意义。 水文地理学,又称区域水文学。研究一定地区内水体的分布,水文现象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变化特征和规律,确定它们与自然条件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学科。它把水作为一种自然地理要素,用地理综合的观点研究水文现象的区域分布规律。它是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学科,对水利资源的

6、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地下水文学,用水量平衡理论,研究自然界水分循环中的地下水的学科。主要内容有地下水的赋存条件、运动规律、理化性质、补给与排泄、水资源等。它从水文学角度研究地下水,从地质学角度研究含于岩土、土壤空隙中的地下水的水文地质学,共同促进、丰富地下水研究。这表明地下水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迅速发展,也表明尚在研究,探讨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研究三峡库区的地下水系,自然要借鉴已有的成果,探索未知的领域,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及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一、形成条件 地下水系拥有多种输入补给,存贮调节,输出排泄的物质、能量、时间、空间等形成条件。自然演变,人类活动,可以维持、破坏地下水系的数

7、量、质量、能量动态平衡。 (一) 输入补给 地下水系具备多种自然、人为补给水源和相关通道. 1、 自产主水 研究地区(如三峡库区)、流域(如长江流域)内自己生成的地下水。(1) 大气降水 地下水主要来自地表水渗透。包括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地表经流、江河湖库流水、存水,分散下渗或集中流入岩土空隙,成为地下水的基本来源。降到地表的水量,除去地面物理蒸发,生物生理散发,飞散、冻结、存贮、流失、生物吸收后的剩余部分,下渗补给地下水。由于降水渗透而形成的地下水,称为地下流动水。 三峡库区西高东低的地势,利于夏秋季风深入,增加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形成多雨迎风坡,全国著名的多雨

8、区、暴雨区,地下水源更为充足。从降雨周期获得脉动补给,经地表土壤空隙,浅层岩土裂隙,层理、节理,获得分散补给;经漏斗、竖井、无坑、地缝等获得集中补给。 (2) 大气凝结水 低层大气中的水蒸汽局部沉降,接触较低地面,凝结在土壤颗粒上,或形成水滴渗入地下(如霜、露、水雾等),也变成地下水。它们受气候、植被、地形、地质、水文等明显影响。三峡库区具备大气中气态水凝结成液态水,补给地下水的充分条件。 (3) 水成岩伴生水 沉积岩保存的水等原生水。有些卤水,盐井水即可能是原生水。三峡库区广泛分布石灰岩等水成岩和卤水、盐水,都与沉积岩有关。 (4) 岩层水 地壳内部岩浆,特别是火山活动、爆发含有的水汽,上升

9、到地表,冷却后凝结成地下水。三峡库区有部分岩浆侵入花岗岩和相关通道,水汽可上升到浅层地表,形成地下水。另外,岩石、矿物在形成过程中伴生的结构水、结晶水、晶间水,这是很大的数量。有人认为地球上的大多水量来源于此。2、 外来客水 即三峡库区以外的大气、地表、地下流来的水分。包括季风吹来的暖湿气流,长江上游地表、地下来水补给的地下水,以及外水系,外流域地下流来的水分。 3、 人工补给 人们通过建库蓄水,浇灌作物,科学实验,集气采油,排放污废水,控制地面沉降等向地下自然渗漏或强制注入的地表水,称为人工补水。三峡库区位于温暖潮湿的亚热带,大气降水丰沛,可充分补给地下水系。可惜,植被缺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10、,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系的时空分布颇不均匀。另外,库区有平坝、丘陵、中山等多种地形,背斜、向斜、单斜等多种山体、坡面,适于地表水分散下渗孔隙,集中流到洞穴,补给地下水系。由于地面硬化、石漠化日益普遍,范围迅速扩大,制约自产主水和外来客水补给。 (二) 存贮调节 地下水系有多种自然、人为存贮,调节空间、水流,垂直、水平分布的层网结构,数量、质量、能量发生巨大变化,形成复杂水系。 1、 垂直分布的层面 三峡地区,从上而下,一般分为山地基岩裂隙,溶穴表层地下水,数量较少,矿化度低,势(位)能较高;山前冲积洪积平坝土壤,岩石空隙,饱和或非饱和地下水;再深为饱和水层,矿泉水、盐碱水、盐卤水,数量多,矿化度

11、高,压力和温度也较高。各层的深浅、规模不一,需要具体分析。 (1) 含水层 一般在疏松多孔隙的土壤,碎屑物堆积层,沙砾冲积层、沉积层,存贮浅层滞水、潜水。在裂隙、溶隙发育的岩层,存贮多种裂隙水、岩溶水。它们的渗透系数大,地下水运动快、贮量多,称为透水层、含水层、或含水通道,接受各种补给或向外排泄。 (2) 隔水层 通常是结构致密,空隙很小,或仅有小缝的粘土、页岩、坚硬岩体。地下水在其内流动慢、贮量少,称为不透水层、非含水层,又称隔水层。它构成地下水的存贮空间或进出通道。 (3) 半透水层 介于含水层和隔水层之间的岩土体,称为半透水层或半含水层。 显然,只有含水层和隔水层共处一地,含水层位于隔水

12、层之上或两隔水层之间,才能组成蓄水构造,保证地下水运动、存贮。 由于自然演变,人类活动,长期地质作用,一个地区往往形成多个含水层、隔水层,并有不同位置、形式、结构等复杂特点。因此,在相距不远的地点建井,有的浅,出水多;有的深,出水少,甚至不出水。南川金佛山北麓的三泉河谷,在相距约20米的两岸,河中,流出冷、温、热三种泉水。这些都与当地的地形、地质、贮水构造有关。2、 水平分布的网络 地下水系具有常规系统的输入进口,分散或集中补给的空隙、通道;存贮空间,含水层,含水干支流通道,暗河、伏流、湖泊;输出,排泄空隙,泉眼,河口,构成多种地区、流域、大小、层次网络系统。接收当地、外地、外系统地表水和地下

13、水补给,也参与当地、外地、外系统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补给江河湖库,回归海洋。 (三) 输出排泄地下水系含有多种物质、能量组分,具有多种运动、存贮形式,也有多种自然、人为的气态、液态、固态输出、排泄、消耗类型。例如,浅层(通气层)的地下水,经地表物理蒸发,生物生理散发,排到大气;深层地下水,经含水层、通道,流入江河湖库、海洋等水体;或经人抽引到地面,使用后经蒸发、下渗消耗,参与循环;最常见的是泉流和井水两种形式。根据水量平衡,连续流动方程,只有输出、排泄、消耗的水量,等于或小于输入,补给的水量,才能长期存贮,使用地下水。现在的普遍情况正好相反,输出水量大于输入水量,增大了问题的严重性。三峡成库后

14、,为恢复附近部分区域的地下水位、水量,改善地下水系创造一定条件。但是,也可能因增大排泄,在相关地区造成洪涝灾害;或因泥沙淤积,堵塞通道,调节水量,变动水位,在相关地区造成水少干旱灾害。特别是迅速、周期变化的淹没、浸没、塌岸、库岸再造区段,以及相应的湿地,沼泽地域,更为明显,增大了问题的复杂性。二、分布特点为深入分析,理清思路,优化环境,再生资源,防治灾害,人们常从宏观、分布、数量等方面,分类研究利用最多、影响最大的液态地下水。按存贮条件分为滞水、潜水、自流水三类;按存贮环境性质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三类。这两种类型的不同组合,形成复合型地下水系,强调值得关注的性质、特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15、实用性。(一)滞水运动、存贮于地表通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它是大气降水、地表水在下渗过程中,遇到不透水层阻拦,在其上聚积的地下水。主要包括土壤水和狭义的上层滞水。分为五个小类:孔隙水,分布在松散物质的孔隙中,含水层为层状;裂隙水,分布在基岩裂隙、风化带、粘土内,含水层为带状或脉状;岩溶水,分布在可溶岩体垂直渗入带,含水层在易溶与难溶层之间,仅是局部结构;火山活动区水,分布在松散的火山物质孔隙中,含水层不规则;多年冻结区水,分布在融化冻层,含水层受位置、日照、温度等影响,不规则。三峡库区主要分布前三种滞水。滞水的补给与分布区一致,范围小、贮水少、埋藏浅、无压力,以蒸发、下渗、向隔水层边缘

16、散流等方式排泄。有的地区在雨季出现,旱季消失,季节变化明显。它常是当地植被,部分动物,较小村庄的水源。由于人类活动,随意疏松,地下作业,硬化地表,动态更不稳定,许多城镇、广场、住宅小区的草坪,绿地也常缺乏滞水,经常需要人工浇灌,增大耗水量。(二)潜水运动、存贮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1、补给 含水层从外部获得水量补充的过程,由于潜水的含水层上无稳定的隔水层,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可以经过通气层补给潜水;条件合适,自流水和凝结水也可补给潜水。大气降水是补给潜水的主要来源。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如降水历时长,强度适中,植被良好,坡度平缓,通气层较薄,岩土透水性好,有利于补给

17、。反之则不利。岩溶地区有许多暗河、伏流,地下径流系数可达80%以上,大部分降水补给地下水。库区南岸的溪河较少,即与此有关。岩溶区的溪河下游,山前洪积、冲积扇的砾石带,地表水位高于潜水位,并有水力联系,地表水补给潜水。岩土透水性好,水位差大,持续时间长,补给的数量多。反之则少。库区北岸和一些滑坡地带的地下径流,主要依靠地表水补给。2、存贮 潜水多存贮于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孔隙。三峡库区的潜水多分布于山间盆地和山前平坝的洪积物、冲积物中。地面坡度上大下小,岩土颗粒由粗变细,透水性能逐渐减弱,潜水埋藏深度变浅,构成径流带,溢出带,垂直交替带三种水文地质带。3、排泄 地下水从存贮地、含水层流出,转化为地

18、表水或大气水的过程。山区地面坡度大,地貌切割强烈,潜水在重力作用下,从高水位向低水位流动,以下降泉方式出露于是地表,或在低洼处溢出,形成沼泽,补给地表水。即水分与盐分一起水平排泄,水量发生变化。在溪河下游,平坝地区,地面坡度小,切割微弱,径流条件差,潜水埋藏浅,经过通气层蒸发。即垂直输出水分,不排泄盐份,导致潜水浓缩,矿化度升高。因此,在潜水埋藏较浅平原,干旱地区,由于蒸发,垂直排泄水分,使土壤盐碱化。潜水分布广,埋藏浅,便于人为打井取用、灌溉,适于农作物生长。(三) 承压水 运动,存贮于顶板与底板,即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具有较大动静压力,水位高差变化的重力水。钻孔、打井穿过顶板,水位上升,流

19、出地表(正水头),称为全自流水。不需提水设备,使用方便、经济。若水位上升至地表以下一定程度(负水头),称为半自流水。1、运动 水文地质特性,包括补给区、承压区、排泄区三部分。补给区位置较高,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接收大气降水、地表水、潜水渗入,自然补给。排泄区常较低,以泉水、潜水、地表水等形式流出含水层。承压区介于两区之间,上有顶板隔水层,存贮较大水位差的动静压力水,或通过顶板渗出承压水,补给地表水,即具备承压,排泄功能。2、存贮 按构造空间,地质特性,分为盆地、向斜、单斜三种类型。(1) 盆地 向斜常构成自流盆地。四川盆地即是由众多向斜山脉构成的,代表性大型自流盆地。含水埋藏较浅,接近地表侵蚀基

20、准面,影响深度范围内的承压水,常是矿化度小于每升1克的重碳酸盐型水。随着埋深增加,逐渐变为中等矿化度的硫酸盐型水。更深层的水常是矿化度很高的氯化物钠型水。这是自流水的垂直分布规律。自贡地区早在公元前200多年,就开凿出上千米深的盐井,盐水自喷,高出井口10多米。还利用天然气,制出世界最早、最好的井盐。当地原名自流井。三峡库区有多种类型的自流盐井,是食用盐、化工盐的重要产地。(2) 单斜 又称自流斜地。含水层被导水断层错开,承压水沿断裂带上升,形成狭窄的泉线,泉群排泄区,称为裂隙水。另外,含水层由粗变细的颗粒构成,甚至尖灭,使承压水回流,在补给区的较低地段泄出,称为孔隙水。岩溶水分布在向斜,单斜

21、岩溶层,含水层为层状或脉状,水量较大。热矿水分布在深层断裂或侵入体接触带,含水层为带状或层状,水量不定。多年冻结区水,分布在冻层下,含水层为层状,水量不大。承压水系由地形,地层,岩相,地质构造等因素相互配合形成。适宜的盆地,向斜,单斜断层构造尤为重要。补给区大,含水层厚,分布广,埋藏深,透水性强,气候条件好,承压水多,较为稳定。埋藏较浅的小型承压水系,随季节,年际明显变化。3、分布三峡库区的承压水,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东缘,秭归盆地南缘,两湖低地西面,以及利川,恩施盆地南北面等高度变化较大的基岩中。地下水充满上下不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具有动静压力坡度或水力梯度等特征。如打穿上覆不透水层,地下水因

22、水头压力升到地表以上,就是自流水;若打穿侧面,底板不透水层,地下水因压力作用,快速流到相应坑道、矿井,形成突水、涌水事故。它一般埋藏较深,水质良好,水量稳定,是难得的水源。早期观察的文献记载,由于富水性较弱,泉水流量常小于每秒0.1升,单井涌水量每天小于100吨。砂岩与泥岩相间,构成多层状承压水,各具独立的补给、径流、排泄系统,彼此间常无明显的水力联系。类似“井水不犯河水”。大规模深层钻探、爆破、采矿等地下作业后,打破封闭状态,水力联系密切,难以存水。平缓产状的泥岩隔水层顶板,常因卸荷,地下水作用软化,成为斜坡变形的主要控制面。岩顶倾向于河谷,砂岩含水层具有承压性,上覆泥岩隔水层底板,也会被泥

23、化。平缓产状的岩层前缘陡坡地带,常发育顺坡向的陡倾卸荷,裂隙,成为降水、地表水渗入坡体,各含水层间发生水力联系的重要通道。各种水沿裂隙渗入,加速坡体变形,滑动,崩落。有的文献称为斜地、层间、自流水系。(四) 孔隙水运动、存贮于松散岩土,沉积物孔隙中的滞水,潜水等水系,三峡库区的孔隙水系,部分类似于平原,盆地的孔隙水系,也有面积小,数量少,沉积物厚度薄,水量不丰富等特点。它主要分布在接近四川盆地,江汉平原地区,零星分布于江河两岸的阶地,河漫滩,松散岩土,由粗砂,砾石,卵石组成的含水层。宽度较窄,延伸很长,利于接收大气降水,下伏裂隙水,岩溶水补给。水量多,质量好,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但坡度大,含

24、水层较薄,最厚仅数米,富水性弱,动态不稳定。冲积、洪积、滑坡、崩落堆积层,多分布于山前斜坡上,主要由块石,砾石、粗砂组成单一含水层。基本由降水径流,山区裂隙水,岩溶水补给,水量较多,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但是,含水层质地疏松,透水性强,存水差,排水好,地表无良好植被,常发生干旱。下伏强透水基岩,难以存水。下伏不透水泥岩,砂页岩,在雨季富水,水位升高,压力增大,容易引发新滑坡,复活老滑坡。地层环境,地下水运动、存贮的空隙。过去地下水文学研究的理想环境,按平原地下水的基本状况,分为通气层与饱和层两部分。两层之间有不规则的地下水位交界面。在地下水面以上的通气层内,岩土空隙含有大气和水分,静水压力等

25、于大气层,又称无压层,自由层。在地下水面以下的饱和层内,岩土空隙充满水分,又称泉水层。早期文献认为,饱和层只能维持在地面以下8-10千米范围,以下地层已无土壤、空隙,难以存水。近期文献认为,饱和层只能维持在约3000千米深度,相当于30万个大气压,已压实空隙,难以存水。同时,地热形成的热障,促使水分上升,不能下降。不过,岩石、矿物中存在的结晶水、晶间水、构造水,经地震、地热、火山、原子等能量作用,仍可运动,成为液态、气态地下水。1、通气层大气和水分共同运动、存贮的地表岩土空隙层。大气数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水分数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多又称浅水层,非饱和水层。它处于地表以下,自由水面以上地带,是地表水

26、与地下水互相转化的过渡地带。主要由土壤空隙构成的通气层,从上至下分为三部分。(1) 土壤水带土粒上有吸着水,薄膜水,润湿土壤,供应生物生长。这是植物根系最活跃,最发育的地带。其深度可达数米至20米。水分过少,显得干燥,不利于根系发育,植物生长,多见于北方、旱季;水分过多、显得潮湿、饱和、甚至涝渍,也不利于根系吸收大气、养料、植物生长,多见于南方,雨季。只有水分、大气合适,才利于动植物生存、繁衍。过多的水分,因重力作用向下运动,入渗下层。土壤能保持湿润水的最大数量,称为土壤的最大湿润度或湿润系数。几种土壤能含水分的重量的分数为:细石英砂0.03-0.07%;砂土1.4%;壤土2-6%;粘土15-

27、18%。土壤附着超过重力作用的水分,称为附着水。它呈薄膜状包在颗粒外面,又称薄膜水。土壤颗粒能保持的最大薄膜水量,称为最大分子含水量。其重量百分数为:砂土1.574.75%;粉砂10.80%;粘土44.85%。这些数据对于评估土壤最大含水量、软化、移动、成灾十分重要。(2)中间水带 是运动、存贮于土壤水带以下,毛管水带以上,岩土空隙内的重力水和小量饱和水区域。它的范围很大,有的地方土壤很厚、很深,有的地方土壤很薄、很浅。少量运动、存贮于局部不透水层(粘土层)之上的重力水,不能顺利下渗,成为非饱和水层内的饱和水体,悬离于潜水面上,称为悬离水或上层滞水。它们的活动性很强,可以上升为吸着水、薄膜水,

28、亦可下降为毛管水、饱和水。(3) 毛管水带 在通气层以下、饱水层以上层面,由于岩土性质不同,颗粒大小、孔隙差异,毛细作用变化很大。水分在小孔隙内的表面张力显得很大,毛细管水柱上升很高;水分在大孔隙内的表面张力显得很小,毛细管水柱上升较低。因此,其深度可达数厘米至数米,参差不齐。土壤中毛细管作用含有的最大水量,称为最大毛管水容量。粗砂为815%,壤土为1520%,粘土为3040%。几种土壤1立方米体积可能含有的立升水量为:石英0.8,花岗岩0.5-8.5,砂子420,泥灰500,粘土525。上述数据对于分析库水淹没、浸没高度、蓄水作用,相当重要。另外,控制土壤中的水分是保障植物生长、农业增产、森

29、林保水固土的主要措施。存贮于土壤空隙中的三种水,重力水会很快渗到地层深处。吸附水附着于土壤颗粒,都不能被植物吸收、有效利用。毛细水便于保存,利于植物吸收。冬耕的目的之一,是破坏土壤毛细管,使水分不易上升到地表蒸发。播种后压紧地面,改善土壤毛细管,使水分上升浸润种子,使其发芽。适度灌溉,使土壤约含60%的水量。过多,充满毛细管,不利空气流通;过少,植物得不到充足的水分,难以生长。增加土壤腐殖质,改善毛细管,增加毛细水量,森林植被能保水固土即与此有关。毛细管联通植物、动物、人类的大部分组织,毛细现象在生理活动中发挥巨大作用。2、饱和层 充满水的岩土空隙层。包括充满无压含水层中的潜水,充满有压含水层

30、中的承压水,二者都是地下水资源比较稳定的组成部分。含水层上面无不透水层,其水面即为地下水位,称为无压、自由、非涌泉、非拘限含水层。地下水在其中运动,如明渠水流。含水层上有局部不透水层,其上的入渗水不能迅速流到地下水位,称为暂棲水。含水层上下都有隔水层,地下水在其中作管流运动。管压高于地面,地下水从涌水口自动流出,称为承压泉、自流井。上述地层多分布于平原、湖泊地区,在山地、流水、岩溶地区则较少。因为在岩溶水系中,外围多是岩体、不透水层,内部水流分为有压、无压,甚至渗滴、汽态水分。(五) 裂隙水三峡地区由石灰岩,变质岩,花岗岩等基岩构成的山地,占全区面积的70%以上。由于多次构造运动影响,东面,南

31、面,东南,西南方向的地壳运动力,先后作用,形成南北、东西、褶皱、扭转、涡旋等走向的山脉、地貌,以及相应的节理、断层。形成库首较大面积的裂隙入侵,喷发,火成花岗岩和结晶岩风化区,变质岩分布区;库中,库尾山区,丘陵可溶基岩断层,断裂带。加上降水充沛,形成分布不均,丰欠各异的裂隙水系。以滞水,潜水,承压水等形式赋存于十米至数十米深的层状,脉状,网状裂隙中。它是岩溶水外,可供利用的重要水源,还与找矿采矿,工程建设,预报预防水库地震等问题密切相关。由于裂隙普遍小于溶隙,大于孔隙,分布广泛,又很隐蔽,需要借助钻探等设备进行勘察。通常根据冷热泉水状况,估算水量,推测水系分布,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因此,

32、更应加强研究。1、涌泉液态地下水的天然露头,重要的排泄方式。在高山之侧,峭壁之崖,河谷两岸,平原之上,含水层或含水通道与山谷,麓坡地面相交,或出露于地表,地下水流出便成为泉。根据补给水源,含水层性质,动力特征分为上升泉(水底涌泉)和下降泉;按泉水出露原因分为侵蚀泉、断裂泉、接触带泉;按自然与人工流动特征,出露特点分为连续泉、间歇泉;按矿物质含量分为淡水泉、矿水泉;按温度高低分为冷泉、温泉、热泉等等。三峡地区有多种类型的名泉。(1) 上升泉由自流水补给,常有承压上涌现象,即从下向上运动,出露地表。按出露原因分为四小类,水量较稳定,随季节变化小。1) 斜地泉 在山前有单斜构造地表或由于相变,含水层向前尖灭出露于山麓不透水层覆盖的边缘;2) 断层泉含水层夹于隔水层之间,被断层切割,地下水埋藏较深,受倾斜层中水的静压力作用,沿断层上升,多呈线、带状涌出地表,水质清冷,不含浊物。3) 接触泉承压水受岩脉或侵入体阻挡,沿接触带的裂隙上升,呈线,带状涌出地表;4) 盆地泉盆地中的含水层被切割,使承压水涌出地表。(2) 下降泉由上层滞水,潜水补给,在重力作用下自然流出,即从上向下运动,出露地表。一般无承压上涌现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