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7 ,大小:42.53KB ,
资源ID:2731162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31162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教育史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教育史笔记.docx

1、中国教育史笔记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1)舜、虞时期:庠和成均;(2)夏朝:序和校;(3)商朝:大学、小学、庠、序、瞽宗;2.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2)国学和乡学:国学分大学和小学;乡学分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学习内容为“乡三物”,由大司徒负责;(3)大学与小学:天子设大学称辟雍;诸侯设大学称“泮宫”;(4)家庭教育:7岁开始分男女进行教学;3.“六艺”教育(1)礼的作用:明确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2)乐的作用: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包括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3)礼乐的关系:“礼”是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乐”是内在

2、的道德精神修养;(4)射御:军事技能训练;(5)书数:小学的学习内容;史蒥篇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学用书;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1)私学兴起的原因:政治下移、经济下移导致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官学衰败;士阶级的崛起,养士之风盛行;(2)私学兴起的意义: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各类人才;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

3、地位;(3)百家争鸣对教育的作用2.齐国的稷下学宫(1)性质:官家操办私家主持;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2)特点:学术自由;“不治而议论”,尊重和优待知识分子;自由辩论;学无常师在学生管理上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3)历史意义;3.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2)“庶、富、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社会作用);(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但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认为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

4、作用的思想家,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据。(4)“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和有教无类的作用;(5)“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及其历史意义;(6)教学内容:“六艺”。其中他特别注重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特点在于偏重文事,偏重社会人事,忽视了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传播,鄙视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7)教学方法:学-思-行并重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8)道德教育:以“仁”为核心,“仁”(内发)和“礼”(外烁)为主要内容;道德教育原则(立志、克己、力行、中庸、自省、改过)(9)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以

5、身作则;教学相长;(10)历史影响4.孟轲的教育思想(1)“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四善端”(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恭敬之心为礼之端,是非之心为智之端),教育的作用在于“求放心”;(2)“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3)“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4)道德修养的方法: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已(5)教学方法:深造自得、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专心致志5.荀况的教育思想(1)“六经传人”、先秦儒家学派之集大成者;(2)“性恶论”:“性伪之分”说明教育的必要性,“性伪之合”说明教育的可能性,

6、教育作用在于“化性起伪”;(3)以“大儒”为培养目标: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层次为“贤能之士”,理想层次在于培养“圣人”,把当时的儒者分为几个层次(俗儒、雅儒、大儒)(4)以儒经为教学内容:以礼为重点;(5)“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出“虚一而静”的学习心理状态;(6)论教师:维护教师尊严和学术统一,“天地君亲师”的观点即出自荀子礼论。提出对教师的要求为“尊严有惮,耄艾有信,诵说不陵不犯,知微而论”;6.墨家的教育思想(1)“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其思想以兼爱、非攻为核心,以尚贤、节用为基本点(2)“素丝说”与教育作用;(3)以“兼士”为培养目标:兼士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

7、乎道术”;(4)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政治和道德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史教育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5)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主动创造实践7.道家的教育思想(1)“法自然”与教育作用:“不言之教”(2)“逍遥”的人格理想(3)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8.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1)“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人性利己说”出自荀子的性恶论,法家认为不用进行道德教育,只需进行法律教育;(2)禁诗书与“以法为教”;(3)禁私学与“以吏为师”9.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1)大学:礼记里一篇是儒家学者讨论大学教育的一篇篇论文。对大学的教育目的、任务、途径作了一个总的概括,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

8、纲领和程序。“三纲领”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2)中庸:礼记中的一篇,教育哲学论文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方法“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实质就是强调内心修养以及外在努力学习合二为一;最高的道德准则为“中庸”;学习的过程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3)学记: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1)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2)教育制度

9、与学校管理:把大学教育定为两段,九年。七年谓之“小成”,九年谓之“大成”;其中一三五七九年都有考试,分别是“视离经辨志”、“视敬业乐群”、“视博习亲师”、“视论学取友”、“知类通达,强力尔不返”,考察内容为学生的德行和道艺;3)教育教学的原则:1豫时孙摩(未发先豫、及时施教、循序渐进、相观而善)2长善救失3启发诱导4藏息相辅5教学相长;4)历史地位;(4)乐记:礼记中的一篇,先秦儒家专门论述乐教的论著。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主要措施为设五经博士(前136年)、建立博士弟子制(前124年)、以儒术取士(察举制度,以儒家的经术和才德观举秀才、孝廉)、

10、视学制度;2.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汉代太学建立,汉代太学教师称为博士,博士的首席西汉时称仆射,东汉时称祭酒,初为个别教学,后因人数增多改为集体授课,称“大都授”,主讲教师称“都讲”。考核方式称为“设科射策”;3.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4.郡国学创于景帝末年,受“文翁兴学”推动,设在郡国的称为“学”,设在县的称为“校”,设在乡的称为“庠”,设在村落(“聚”)的称为“序”。汉元帝时期设五经百石卒史。5.察举制度始于汉高祖。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察举正式成为一种制度。州举秀才,郡举孝廉。6.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

11、思想(1)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学校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重选举以选用贤才;(2)论人性与教育作用性三品说(“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3)论道德教育: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是其核心,因为它是董仲舒德治政治思想在教育上的自然延伸,是成就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1)道德教育的内容“三纲五常(“三纲”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2)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正谊明道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强勉行道必仁且智明于性情7.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唯物论者,代表作论衡;(2)人性论和教育作用:有生来就善的是中人以上

12、的人;有生来就恶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有无善无恶或善恶混杂的人是中人。人的善恶在于教育,他特别强调统治者应该重视教育,发挥教育在治国化民中的重要作用。王充理想的培养目标是“鸿儒”。他把人才分为鸿儒、文人、通人、儒生和文吏;(3)论学习:学知与闻见思考与求是问难与距师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1)西晋的国子学: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立,反映了教育的等级,开官学分士庶的先例;(2)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南朝宋文帝(438年)下令在京师开设“四馆”(玄学、史学、文学、儒学四学),是我国最早的分专业的综合学校;南朝宋明帝(470年)设总明观,设祭酒,置玄、史、文、儒四科

13、;2.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1)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重振儒术,兼重佛道;(2)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隋文帝设立了国子寺,隋炀帝大业三年改称国子监,设祭酒一人总管学校,首次设立了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和长官;(3)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中央官学。唐朝“六学一馆”(太学、国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弘文馆、崇文馆);地方官学。长史负责地方官学事务;3.私学唐朝明文鼓励设立私学,以私学和家学的形式传授每一种专门的学术;4.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1)建立了中央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制度(2)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3)教学内容的丰富,扩大了知识范围(4)学校类型和设置形式的多样化(5

14、)教育的等级性增强。4.科举制度建立(1)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隋炀帝大业三年定十科举人,即科举制度的开始;(2)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考试的程序是乡试-省试-吏部试考生来源为生徒和乡贡;科举考试的科目为,唐代科举分文科举和武科举两大类。文科举又分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每年定期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学、童子科等。其中经常举行的有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秀才六科;科举考试的方法为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3)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积极作用为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形成了全社会积极向学的风气;冲击了重文轻武、重经轻算、重成人

15、轻儿童的错误思想消极影响为使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败坏学校和社会风气,贪污受贿之风盛行;(4)科举制度的影响5.颜之推的教育思想(1)颜之推与颜氏家训:颜氏家训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著作,详细论述了儿童家庭教育和士大夫教育;(2)论士大夫教育:从人性论方面(性三品说)论述了士大夫阶级受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调知识教育,认为教育目标是培养治国人才,教育内容应包括德与艺两方面。主张五经是必读典籍;(3)论家庭教育:及早施教慈与严相结合均爱原则重视语言和道德教育;6.韩愈的教育思想(1)“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性和情皆分三品,性有五德,情有七情。上品

16、之性为善性;中品之性可善可恶、尚未定型;下品之性为恶性。性可移,但性的品级不可移。上、中品之人可受教育,下品之人只能以刑罚制之。由于人天生包含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容,教育就应把这种道德发扬开了,儒家经典是最好的教育内容。韩愈一方面肯定了教育在促进人性变化中的极积作用,另一方面又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人性三品不可变,教育只能在品味内发挥作用,这种人性论不但为封建制度的等级性做了合理的论证,而且也为决大多数的人接受封建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明显的宿命论色彩;(2)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思想:要求整顿国学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要求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3)论尊师重道:“学者必有师”、“学无常师

17、”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的反映了教师的工作基本职责;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1.科举制度的演变(1)宋代:1科举地位的提高2科举取士规模的扩展3考试内容的改革(废止门生称谓及公荐制、实行殿试制度、改善考官任用制度、对与考官有亲属或其他亲近关系的考生实行别头试、对试卷实行弥封(糊名)和誊录制度);(2)元代:确立以朱熹注解的四书及五经为科举考试的模本和答题依据;(3)明代:确立八股取士的制度,标志着科举制度开始走向衰败;(4)清代:增加“童试”;2.学校沦为科举附庸;3.宋代“兴文教”政策(1)重视科举,重用

18、士人(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3)尊孔崇儒,提倡佛道4.北宋三次兴学(1)“庆历兴学”: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令州县立学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去掉帖经和墨义,着重策论和经学第三,振兴太学,将“苏湖教法”引进太学;(2)“熙宁兴学”: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扩建和整顿地方官学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3)“崇宁兴学”: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建立县、州、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扩建太学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中国古代唯一举办过的专门的美术学院)等专科学校5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5.“三舍法”;6

19、.“苏湖教法”胡瑷创立,主张“明体达用”,分为经义斋和治事斋,是界教育史上是最早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7.“积分法”元代实施,事实上是三舍法的补充;8.“六等黜陟法”清代在州、府、县内实施;9.“监生历事”明初国子监实行,可视为实习制度;10.社学起源于元朝,明朝使之完善,一种乡镇最基层的、以民间子弟为教育对象的地方官学;11.书院的发展(1)书院的萌芽:始于唐代,宋以后书院教育兴起最主要的原因为官学低迷不振私人讲学的传统源远流长3佛教禅林讲学制度的影响4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变得极为便利;(2)书院的发展:宋代,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确立,促进了理学思想的发展,以显示出官学化的趋势;南宋

20、四大书院(岳麓、白鹿洞、象山、丽泽书院);元代,政府对书院教育的控制增强,已经逐渐接近官学,理学思想的影响加强;明代:书院讲会制度的确立清代,书院教育的严重官学化;(3)白鹿洞书院揭示及其历史意义:书院教育发展史上一个系统化的纲领性学规。内容为“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伦)“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改过迁善”)处世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4)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顾宪成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范本制定东林会约。东林书院的

21、将会制度是明朝讲会制度中的典范,其特点为推崇程朱理学,反对陆王心学讽议朝廷,裁量人物容纳各种实学;东林不仅是教学和学术研究中心,还是政治舆论的策源地和政治活动中心;(5)诂经精舍和学海堂:清朝后期阮元先后办于杭州西湖和广州越秀山,其宗旨是追求汉代考据学说。其特点为重品学轻功名,不习科举应试之学,而以名物训诂、辩白考订为业对教师各用其长,对学生因材施教教学和研究相结合;(6)书院教育的特点: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实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师生关系融洽;(7)书院产生的意义:书院的产生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

22、足的作用,书院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学述风气浓厚,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另外在办学管理领域也创造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12.私塾与蒙学教材(1)私塾的发展与种类:西周称“小学”,两汉前称“书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称“家学”和“蒙馆”,宋元明清有“私塾”、“社学”,宋元时期是我国蒙学发展的重要阶段;种类包括义塾专馆散馆;(2)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最早见载的为西周时代的史擒篇,苍颇篇是秦代蒙学识字读本,汉代有急就篇(史游)种类包括识字教学教材伦理道德教材历史教学教材诗歌教学教材综合知识教学教材;最有影响力的教材有百家

23、姓、千字文(作者为南北朝梁朝的周嗣兴)、三字经等;其特点为符合初步识字阶段的要求教材编写与儿童的日常生经验相联系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用字押韵在进行识字教育的同时进行一定的知识、道德教育;13.朱熹的教育思想(1)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2)“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3)论“大学”和“小学”教育(小学“教以事”,大学“教以理”):朱子特别重视小学教育,认为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上分析了小学教育的必要性;小学的学习内容是伦理道德规范的训练和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小学的教育方法要尽

24、可能具体明确,教法要尽量生动大学主要是以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其任务就是以小学学习的知识技能为基础去推测未知的事物,培养学生分析任务和解决任务的能力,即“读书穷理”,学习方法主要靠自觉;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和五经;(4)“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14.王守仁的教育思想(1)教育作用为“致良知”,教育目的为“明人伦”;(2)“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的教育原则:体现在个体身上就是循序渐进,体现在不同个体之间即因材施教(3)教学内容:“六经皆史”;凡利于“求其心”者均可为教育内容;(4)论儿童教育:对封建传统儿童教育进行猛烈的抨击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

25、特点儿童教育的内容应为歌诗、习礼和读书;六、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与反思1.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1)批判“存天理,灭人欲”,认为“理欲不可分离”;(2)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3)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4)主张扩大学校的职权,使学校成为集教学、研究和议政的中心;2.黄宗羲的“公其非是于学校”学校不仅是教学和学术研究的机构还是评议政事的场所;3.颜元的教育思想(1)颜元与漳南书院:颜认为传统教育的三大弊端为毁灭人才、灭绝圣学、败坏社会风气;(2)“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的人才一是“经世”之才,二是“百职”人才,即有利于改造社会和建设社会的实用人才;(3)“六斋”与“实学”的教育

26、内容:教育内容上:提倡以“六艺”为中心的“三事”、“六府”、“三物”为教育内容。“三事”指正德、利用、厚生;“六府”指金、木、水、火、土、谷说;“三物”指六德、六行、六艺。“六德”为智、仁、圣、义、忠、和;“六行”为孝、友、睦、姻、任、恤;“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书院的六斋及各斋的教育内容为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武备斋(课黄帝、太公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经史斋(课十三经、历代史、浩制、章奏、诗文等科)、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帖括斋(课八股举业);(4)“习动”、“

27、习行”的教学方法:在实践行动中练习、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过程,提倡“学用结合”和“讲练结合”;其依据为符合学习规律有利于人的道德修养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有利于社会和国家充满活力;七、近代教育的起步1.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英华学院:1818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创立,1843年前往香港,为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近代学校;马礼逊学堂:1839年布朗在澳门建立,为第一所在中国本土建立的近代学校;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主要在开埠的港口,绝大多数为小学教育的程度,规模小设施差,主要面向贫民子弟,一般都设立天文、地理、数学等科目;2.洋务学堂的兴办(1)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最初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

28、译,其主要类型包括外国语(“方言”)学堂,军事(“武备”)技术学堂3专门技术实业学堂;其特点为培养目标为造就洋务运动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教育内容上以西文、西艺为主,开设自然科学的一般性课程以及各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注重理解;在教育方法上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的安排课程4普遍设立了分年课程计划,确立了学年制度,采用班级授课制;(2)京师同文馆:1862年6月正式开学,是第一所洋务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初创时只有英文馆,1866年增加天文算学馆,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其特点为在培养目标上不再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在就后备力量而是培养懂翻译、外事的洋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以西文西艺为主,汉文经学贯穿始终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在教学管理上以外国人为主,受列强的控制;其意义在于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在教育上和外国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开端,具有新的办学形式,而且使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之中,教育向前迈了一步;(3)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