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32.24KB ,
资源ID:2730792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30792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作者苏轼相关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作者苏轼相关资料.docx

1、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作者苏轼相关资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作者苏轼相关资料苏轼与酒历史上与酒结下不解之缘的诗人文士有很多,苏轼就是其中一个,而且是非常突出的一个。“身后名轻,但觉一杯重”。在他看来,功名利禄不如一杯酒的分量。苏轼一生坎坷,仕途艰难,被贬了又贬,足迹遍及半个中国。直到59岁那年,他还被贬到广东惠州,三年后,又被贬去海南。古时候,人们的寿命普遍偏短,60岁就已经算是高寿了,苏轼的长寿应该得益于他的豁达开阔,不在乎人生的苦难。当然这也与他从酒中取得胆识、性情不无关系。“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他在行香子中写道:“浮名浮

2、利,虚苦劳神。”“几进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苏轼的许多名篇,都是酒后之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固然如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等,多少也借了酒的灵气,从而流传千古。他在惠州时,为当地的酒取过名字:家酿酒叫“万户春”,糯米酒叫“罗浮春”,龙眼酒叫“桂酒”(因为,龙眼又名桂圆),荔枝酒叫“紫罗衣酒”(荔枝壳为紫红色)他也自酿酒浆,招人同饮。他写道:余家近酿,名之曰万家春,盖岭南万户酒也。”“雪花浮动万家春”大概是指上面漂着酒粕的糯米酒。苏轼喜爱搜集民间的酒方,埋在罗浮山一座桥下,说将来有缘者喝了此酒能够升仙。他赞惠州酒好,写信给家乡四川眉山的陆继忠道士,邀他到惠州同饮同乐

3、,称往返跋涉千里也是值得的。他还说饮了此地的酒,不但可补血健体,还能飘飘欲仙。后来,陆道士果真到惠州找他。酒的吸引力之大、浓香之烈,由此可见一斑。苏轼喜欢与村野之人同饮,他与百姓相处得十分融洽。“杖履所及,鸡犬皆相识”“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在他看来,“酒”的面前,人人平等,无分贵贱。在他住处附近,有个卖酒的老婆婆,叫“林婆”,“年丰米贱,林婆之酒可赊”,他和林婆关系很好,常去赊酒。与苏轼同饮者,有各色人等。他在白鹤峰所遇一文中写道:“邓道士忽叩门,时已三鼓,家人尽寝,月色如霜。其后有伟人,衣桄榔叶,手携斗酒,丰神英发,如吕洞宾者,曰:子尝真一酒乎?就坐,各饮数杯,击节高歌。”半夜来客竟是陌

4、生的道士。他下乡时,一位83岁的老翁拦住他,求与同饮,“欣欣然”。西新桥建成后,“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他不但与文人学士同饮,也与村野父老共杯,欢乐之状溢于言表。他与“父老”关系十分融洽,没有一点官架子。“父老”们也不把他当官看,只当同龄兄弟,真情相待。酒,在这真情中,是桥梁。苏轼的同僚与下级,“知君俸薄难多辍”,常常自携壶杯去找他。苏轼与酒,难舍难分,更与百姓亲密无间。苏轼的审美人生秦观有诗说:“人生异趣各有求”,对于苏轼来说,他的异趣只在读书和创作。他说:“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正可作为苏轼审美人生的极

5、好概括。秦观有诗说:“人生异趣各有求”,对于苏轼来说,他的异趣不是富贵,不是功名,而是读书和创作,在文学艺术的瀚海中遨游,是苏轼平生之快事。苏轼自己所说的:“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正可作为苏轼审美人生的极好概括。首先是读书,对此,很多诗话有所记载。可以说,读书是苏轼终生不变的生活习惯,是苏轼战胜苦难的精神支柱之一。“公尝言观书之乐,夜常以三鼓为率,虽大醉归,亦必披展至倦而寝。”有时,在贬谪的蛮荒之地,书籍的来源有限,苏轼便会将有限的一本书反复阅读。他曾有著名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又答王

6、庠书)这看似是一种法则式的读书方法,其实,这种法则多半是精神食粮短缺特殊情况所逼出来的。苏轼晚年贬谪海外,无书可读,偶得柳子厚文,于是,横看侧看,敲骨吸髓,何止八面,恐怕每个字都要反复玩味,如同荒漠中的饥渴者得到有限的一泓清水,是不肯一口吞尽的。有诗话记载,苏轼在黄州时,生活极端艰苦,仍然每夜读书,“一日读杜牧之阿房宫赋,凡数遍;每读彻一遍,即再三咨嗟叹惜,至夜分犹不寐。有二老兵,皆陕人,给事左右。坐久,甚苦之。一人长叹操西音曰:知他有甚好处,夜久寒甚,不肯睡!连作冤苦声。其一曰:也有两句好(音吼)!其人大怒,曰:“你又理会得甚底?”对曰:“我爱他道: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令人失笑,也可知苏轼读

7、书之痴迷。”在读孟郊诗二首中,我们能感受到苏轼的那种如饥似渴的阅读,时而像是饥饿者的大快朵颐,时而又像是美食家的细细品味:“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饥渴之态、贪婪之态、寻觅之态,跃然纸上。如果有美感的时候,苏轼会感到极大的愉悦:“寒灯照昏花,佳处时一遭。”读到佳处、美处,那种审美的愉悦,是无法言传的,这种感觉西方的诗人曾经说:“如果有一部书能使我读过之后浑身发冷,而且没有任何火把能把我暖和过来时,我知道那一定是诗”,(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语)苏轼的感受却是美感如佳肴美酿。读书之于仕宦,就像是天涯倦客,忽然看到清清的溪水一样,虽然不能从此彻底摆脱仕宦的尘埃,但到底可以使心灵得到得到短暂的休憩

8、:“譬如倦行客,中路逢清流。尘埃虽未脱,暂憩得一漱。”(苏轼: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对于多才多艺的苏轼来说,审美的愉悦,其范畴相当的广泛,书法、绘画、古董、金彝,无不在其彀中。初踏仕途的凤翔时期,他就有凤翔八观,其中的石鼓歌王维吴道子画,都是十分著名的。可以说,仕途为苏轼的审美人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在石苍舒醉墨堂中,苏轼曾论说书法之乐:“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不异逍遥游”“如欲美酒消百忧”,“兴来一挥白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那快意真如庄子笔下的逍遥游呀!所以,苏轼人生的闪耀,便是在那“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意味,真神仙中人”的愉悦,是如同他自己所体会:“吾酒后,乘

9、兴作数千字,觉酒气拂拂从十指出也”的体验。当然,苏轼的审美人生,并不是与人类社会文明的隔绝,恰恰相反,苏轼非常喜爱访客聊天,在聊天会客中获得乐趣并得到灵感和创造。有资料记载:“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所与游者,亦不尽择,各随其人高下,谈谑放荡,不复为畛畦。有不能谈者,则强之说鬼。或辞无有,则曰姑妄言之,于是闻者无不绝倒,皆尽欢后去。或一日无客,则歉然若有疾。其家子弟尝为予言之如此也。”(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一)苏轼的审美人生,当然也包涵着对于大自然的审美,在仕宦倦游之时,对于大自然的审美愉悦,是苏轼最好的休憩,因此,他陶醉于“归来平地看跳丸,一点黄金铸秋橘”的朝霞夕

10、日,呼吸饮酌着湖光山绿:“呼吸湖光饮山绿”,他怜爱着一切美好的生命:“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有时,他对于仕宦生涯极端的悲哀:“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穷途,死灰吹不起”,大自然与他的诗文写作,就成为唯一不弃的伴侣:“江云有态清自媚,竹露无声浩如泻”“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天人合一,与自然溶为一体,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传统,不独苏轼而然,但苏轼代表的宋代士大夫之人生,其个体生命之于宇宙自然、社会生活之于自然世界之融合,更达到了新的境界,譬如余极爱东坡词“我欲醉眠芳草”,因此,若见一片青青碧绿,便欲醉卧其间。词作之感人,先在词人之投入,非止形体,乃词人之一片精魂,皆融化在

11、芳草自然之怀抱,那“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的惺惺相惜,那种陶醉美景的珍爱,那种“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的归依,都令我心醉。而词序所记录的此词的创作过程,更是东坡以诗词写作为审美人生的极好例证:“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书此语桥柱上”,将词作发表在大自然,则无异于一种泛神情感,将大自然视为可以阅读,可以欣赏,可以交流情感的读者。余少年时代,在沙漠中见西辽河水,视为天河,徘徊至暮色而归,因将小词以树枝书写在沙滩,故深解东坡之审美情结;又如名篇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则自然之景色,乃“一片风景一个心情”,景物更多的是主体之关照,是社会化之自然,“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幻觉之自然,想象之自然,自然之美,全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闲人,只是相对仕宦人生而言,对于审美来说,却并不闲,因为苏轼不但沉浸于美,而且创造了这一千古名篇。故“闲人”两字,为关键词,可以视为苏轼审美人生的别样说法。相对于柳永式的为歌妓写作,姜夔式的为生计写作,苏轼的审美人生的生命观念,更多的是为兴趣写作,为审美写作。这一点,对于苏轼的诗文艺术创作,有着内在的深刻影响,也从根本上决定了苏轼的艺术创作的种种特质。譬如苏轼的艺术创造,是更为随意的,更为注重主体感受的,更为天马行空不拘一

13、格的,更为不顾及法则之类的约束而偏重于创作刹那的美感的,是“所谓游刃有余,运斤成风”的创造性的快感,与黄庭坚的法则式的写作,苏轼的创作更为重视的是灵感,是“奋袂如风,须臾而成的灵光一刹,是“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再难摹”。东坡论述书法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意造”两字极好,也可以视为苏轼艺术创造之概括;诗歌写作也是如此,苏轼曾说:“诗欲其好,则不能好矣”,颇有意味。所谓“诗欲其好”,指的是众人之好,法则之好,“则不能好矣”,则是自我之好,审美之好。因此,以审美人生处来审视苏轼,则苏轼诗文艺术的种种怪怪奇奇的现象,都可以大致寻觅到源头。东坡作词,之所以能不理会所谓词体的当行本

14、色,出新意诗人雅词于词体别是一家的法度之中,寄士大夫精英文化于豪放风格之外,都与苏轼的这种审美人生观念有着渊源关系。“以诗为词”的文学破体创作,无视每种文学体裁的当行本色的规矩,是因为苏轼原本就没将这些法则规矩看得很重,诗文也好,绘画也好,都不过是使我在创造中愉悦的载体而已,“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达心适意,正是审美与法则之间的极好说明。当然,苏轼的达心适意,是在对于文学艺术基本法则的深谙娴熟之后的自由,是总体法则之中的逾矩,是逾矩中的创新。苏轼教子求实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不仅为文汪洋恣肆,明白通畅,在家庭教育上也别具一格。散文名篇石钟山记就是他“教子求实”的佐证。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

15、079年),苏轼因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担当团练副使。这是一个闲差使,43岁的苏轼得以有闲经常与长子苏迈一起读书作文,说古论今。有一天,父子俩不知怎的竟谈到了鄱阳湖畔石钟山的名称由来。苏迈从水经注等古书中找出许多说法,如“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止响腾,余音徐歇”。对这些说法,苏轼都觉得是牵强附会,实不可信。苏迈想找其它书,苏轼阻止了他:“不用找了。大凡研究学问、考证事物,切不可人云亦云,或者光凭道听途说就妄下结论。看来,石钟山这个问题,还必须实地考察求实才能解决呢!”“石钟名称由来”这一问题,在苏轼父子俩的

16、心中一悬就是5年,一直到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才有了解决的机会。是年六月初九丁丑日,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江西省鄱阳湖东)担任县尉,48岁的苏轼送他到湖口,顺便带着苏迈一起考察石钟山。白天,庙里的和尚叫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间挑了其中的一二块石头来敲打地,父子俩当然不相信。月光明亮的当晚,父子俩乘着小舟来到山的绝壁下,沿着山脚寻找。寻到一个地方,只听见一阵阵清畅高扬的声音,“噌如钟鼓不绝”,原来,这里的山脚下遍布石窍,大小、形状、深浅各不相同。它们不停地受到波涛撞击,所以才发出各种不同的音响,宛若周景王的无射钟,魏庄子的歌钟,庞大乐队中的钟鼓齐鸣一般父子俩此刻终于恍然大悟:这才是“石钟”名

17、称的由来啊!难能可贵的是,苏轼能抓住父子俩同探石钟山这件事,谆谆告诫儿子苏迈:“石钟”名称由来,此事本不难明白,只须实地考察就行了,由于一般人不肯去下这功夫,宁愿到书本里去寻找答案,而浅薄的人又往往附会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来解释,最终以讹传讹,使本不难明白的事千百年来不得明白。你应当切切记住,“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是不可能找到正确答案的!为让儿子更深刻地理解“求实”的重要性,苏轼又提笔撰文。于是,苏迈乃至后人就读到了出自苏轼笔下的名篇石钟山记。苏轼云龙会山人宋熙宁十年(年)五月,苏轼奉命来徐,职太守。苏小妹闻听哥哥心情不好,特从别地赶来,陪他解闷。苏轼向小妹介绍他来徐州三个月的感受。他

18、说,这里的山水名胜,文物古迹,他几乎都跑遍了。最令他神往的是三个字:山、水、土。他解释说,徐州冈峦四合,势如仰釜,最好看的是云龙山和九里山。汴泗二水在徐交流,最奇险的是泗水中的百步洪。徐州的土特产丰富多彩,菽、麦、稻、桑样样皆宜。况且此地民风淳朴,慷慨好客,在这里生活,一切烦恼都会烟消云散。我特别欣赏云龙山上的隐士张天骥先生,他自称云龙山人不等苏轼说完,苏小妹便拉着他说:“大哥,别说了,今个就请你领着我拜会这位隐士。”苏轼说:“好啊,我们已经是朋友啦!”张山人居住在云龙山西坡。在苏小妹眼里,这里未免有些荒凉:满冈乱石,石间又多灌木野草。但仔细一看,却余味无穷。只见有水从山顶泻下,形成一条细长的

19、瀑布,水落山脚,又聚成一个深绿色的小潭。潭中有鱼,时而跳出水面。潭边有匹瘦马,无缰,自由自在地啃着野草。一个牧童躺在一片青石上,两眼望着天空。苏轼指着一个四方篱笆院说:“那就是山人的家。”苏小妹走到牧童跟前,弯腰下问:“小孩,张先生在家吗?”牧童没有反应。苏轼说:“这是个聋哑孩子,父母双亡,张山人把他收养过来,视若亲生。”小妹点头赞道:“看来山人很善。”柴门半掩,只听琴声幽雅。苏轼示意小妹,不要打扰主人,先看看他的园圃。园内繁花似锦,有幽桂、月季、菊花,散发阵阵清香。花丛下,活跃着猿、鹤、麋,十分有趣。还有树上的提壶鸟偶尔啼叫数声。再仰面看去,三间草舍好似新筑,屋前石板铺路,光洁如镜。苏轼见小

20、妹看呆了一般,便问:“喜欢吗?”苏小妹脱口而出:“此乃仙境,喜不自禁!”苏轼感慨地说:“我已经与你二哥说好了,我准备提前退休,就在云龙山买块地方,终身隐居。官场颠簸,我实在太疲倦了”小妹心里涌上一阵酸楚。她同情大哥,又无能为力,为了让哥哥高兴,她说:“我也搬来,与你作伴。”苏轼笑道:“少游会同意吗?”小妹振振有词地说:“新婚之夜,我三难新郎,他现在事事听我的。”苏轼说:“你们还年轻,应该有所作为,不要学我。隐居是要耐得住寂寞的,可你天生活泼、好动”兄妹俩正说着,草堂的两扇黑漆大门,轻轻地敞开了。开门人正是山人。深深作了一揖:“太守,有失远迎,恕罪恕罪!”苏轼还了一礼,道:“打扰了,先生。”又指

21、着苏小妹说:“这是我的小妹,慕名前来拜访!”张山人忙向苏小妹施了一礼,连说:“久仰久仰!张某三生有幸!”苏小妹心里嘀咕了一句:“隐士也如此俗气。”苏氏兄妹在客厅落座。苏小妹一看,山人与农夫无异:头戴黄席荚,身穿粗布衣,脚登草编鞋,脸晒得黑红,只是言谈举止,一派斯文。苏轼向小妹说:“这位张先生原系冠盖之家,通诗书,晓丝竹,躬耕自资,奉养双亲”山人插言道:“太守过奖了。鄙人无能,只会北窗读书,南园酿酒”小妹立刻反问:“先生何不助我大哥一臂之力?到府上谋事?”苏轼说:“我求过先生,可他说,即使给他一个皇帝,他也不当!”苏小妹掩嘴一笑。山人道:“我生性疏野,半生懒散,与官无缘”苏小妹半天不见女主人出来

22、,便问:“嫂夫人呢?”张山人道:“不怕小妹见笑,我尚未婚配。”苏轼笑道:“我来做媒如何?家有朝云姑娘”不等苏轼说下去,山人顺口吟道:“不如学养生,一气服千息”他们又谈了一会,苏轼便起身告辞。张山人送到大门外,苏轼忽然想起,山人园中有井,井水味甜,便让山人找个瓶来,装满带走。就在苏轼兄妹拜访张山人不久,黄河决口,水临城下。苏轼率领全城军民,奋勇抗洪。张山人一度隐而复出,与苏轼出谋划策。而苏小妹亦为抗洪而献身。至今徐州城内仍有纪念苏轼抗洪的黄楼和纪念苏小妹的显红岛苏轼称谓考略苏轼姓苏名轼。其父苏洵曾揭示其取名本旨云:“轮福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

23、惧汝之不外饰也。”(嘉佐集名二子说取名似乎暗含有“促其自励以成大器”之意。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世人合称“三苏”。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云:“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清人张鹏翮撰其三苏祠联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称为“四大家”。苏轼的称谓约有数十种,今据冉先生苏轼的称谓择其主要者加以补充说明,并作一点考证,略述于后。宋人陈师道后山词话云:“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退之”即韩愈之字,子瞻即苏轼之字。白虎通德论指出“闻其名即知其字,闻其字即知名”。可见字和名大都互相关联。“瞻”者“远望”也,盖取义于左传“登轼而

24、望之”。苏轼虽叫“大苏”,但他不是苏洵长子,还有一兄名“景先”,在苏轼三岁那一年(1038)夭折,因此,苏轼又有一字“和仲”,跟名失掉关联。后人称他“长公”,纯属敬称。“长公”“次公”“少公”与“伯”“仲”“季”排行呼名相类。晁补之同鲁直和普安院壁上苏公诗云:“龙蛇动屋壁,知有长公诗。”因此,明人编有苏长公合作苏长公表启苏长公文燧等书。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黄州。友人马正卿为他在郡中请得“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他为这块山下荒地取名“东坡”,又自号“东坡居士”。据考,宋人周必大二老堂诗话云:“白乐天为州刺史,有东坡种花二诗,又有步东坡诗,云: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

25、树。本朝苏文忠公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愿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东坡”之称,乃袭用白乐天的原名。然而,称谓“东坡”者众。如陆游渭南文集称:“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辞多不协律”;而元好问新鲜乐府引则称:“自东坡一出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东坡”见于褒贬文辞之中。又如陈廷焯云韶集云:“东坡词极名士之雅,稼轩词极英雄之气。”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东坡”见于苏辛并称之中。同时,连苏轼自己撰文也常称“东坡”。如朝云墓志铭云:“东坡侍妾曰朝云,字子霞,姓王氏,钱塘人。敏而好义,事先生二十有四年,忠敬若一。”文中“东坡”代替了“余”之称谓。后来他又“得废圃于东坡之胁,筑而

26、垣之,葺堂五间。堂成于雪中,因绘雪于四壁,榜曰东坡雪堂。”(引自王文诰苏诗总案卷二十一)南宋王十朋游东坡十一绝云:“我宋人才盛元佑,玉堂人是雪堂人。”“雪堂”可算是苏轼的别了。清人郑文焯在东坡乐府中评苏轼水调歌头之词,谓其“发端从太白仙心脱化,顿成奇逸之笔”;刘熙载艺概卷四里又说苏轼之词“具神仙出世之姿”。于是有人常誉称苏轼为“仙坡”。元好问奚官牧马图息轩画云:“奚官有知应解笑,世无坡仙谁赏音?”黄升花庵词选论陈与义词,曾云:“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有人将“坡仙”改作“苏仙”,同样是誉称。黄庭坚次韵宋懋宗三月十四日到西池都人盛观翰林公出邀诗云:“还作遨头惊俗眼,风流文物属苏仙。”苏轼一生,

27、历尽坎坷,晚年流放岭南,后虽遇大赦,但病卒于常州。直到南宋孝宗朝(1163),才给予平冤昭雪,恢复名誉,并赠太师,谥号文忠。(见宋史。孝宗本纪)后人遂称苏轼为“苏文忠公”。清人王鹏运半老塘遗稿云:“北宋人词惟苏文忠公之清雅,瓊乎轶尘超迹,令人无从趋步。”上述二老堂诗话中亦有此称。另外,苏轼还有自称“苏子”,省称“苏”或“苏氏”,尊重之称“苏公”、“坡公”或“坡老”,清雅之称“铁冠道人”,地望代称“眉山公”,官爵代称“苏翰林”,知府代称“苏徐州”等等。在特定情况下使用之称谓,名目繁多,不遑枚举,这里不再赘述。苏东坡游赤壁苏轼和苏辙兄弟俩,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二十岁刚出头那年,父亲苏洵

28、带着他俩到京城去考进士。主考欧阳修,特别注意从考生中物色有才华的人。第一场考试下来,他在阅卷时,看到一篇文章,高兴得拍案叫好。那时,考卷是密封的,没有考生的名字,欧阳修心里想,能写出这样精彩的文章,一定是个文坛老手。京城里有点名气的文人,欧阳修多少了解一点,这篇文章究竟是谁写的呢?他猜想了半晌,觉得从文章的风格看,很可能是曾巩。他本想把这篇文章评为第一名,但因曾巩是他的学生,怕人们说他偏袒,就把它评为第二。直到发榜那天,欧阳修才知道,那个写精彩文章的不是曾巩,却是刚到京城的青年考生苏轼。苏轼考取后,照例要去见主考老师欧阳修。欧阳修跟他谈了一阵子,觉得他气度大方,才华出众,打心眼里喜欢。苏轼走后

29、,欧阳修跟他的老同事梅圣俞说:“象这样出众的人才的确难得,我真应该让他高出一头呢!”(成语“出人头地”就是这样来的)。苏轼出了名,他的弟弟,十九岁的苏辙也在同时考取了进士,父亲苏洵的高兴劲儿就不用说了。但他另有一番感触。原来苏洵也是个擅长散文的人。他在少年时,没认真读书,到二十七岁那年,看到别人都上进了,才发狠劲读书。过了一年,考进士没考中,回到家里,一气之下把他过去写的文章,一把火烧了,从头学起,果然进步很大。这回,他带儿子到了京城,眼看儿子年纪轻轻都考中了,怎么不感慨呢?他听说欧阳修最重视文才,就把他几年来写的二十多篇文章托人送给欧阳修,请欧阳修指教。欧阳修一看,苏洵的文章文笔老练,别具风

30、格,就向宰相韩琦推荐了,韩琦也很赞赏。后来,没经过考试,破格把苏洵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这样,苏家父子三人在京城中都出了名。后来人们把他们合起来,称作“三苏”。王安石实行新法的时候,苏洵已经死了。苏辙在王安石手下干过事,后来,因跟王安石合不来,被降了职到外地去了。苏轼主动要求外调,先后当过杭州等地方的刺史。他每到一个地方,都兴修水利,减轻赋税,提倡生产,做了不少好事。后来,苏轼在湖州(今浙江吴兴)看到地方豪强官吏的横行霸道,很不满意,写了一些诗,讽刺这些事。没想到这些诗传到京城,几个向来反对苏轼的官僚从苏轼的诗文里摘出几句话,诬陷苏轼诽谤朝廷,大逆不道。他们撤了苏轼的职,把他押解到汴京,关在大狱

31、里,想把他处死。苏轼在监牢里足足被关了一百天,受尽折磨。后来,因实在算不上什么大罪,宋神宗才下令把他释放,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苏轼到了黄州,挂了个小小的空头官衔,实际上过着流放的生活。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靠朋友的帮助,弄到一块地,自己耕种。他还亲自整理场地,在东边山坡上盖了一间屋。因那个地方名叫东坡,他就给自己起了一个别号,叫东坡居士。后来,人们常把苏轼叫做苏东坡。苏东坡在政治上失意的日子里,常常游览山水,写作诗歌,抒发他的心情。有一次,他打听到长江边有个名胜古迹叫做赤壁,就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里,约了几个朋友,乘着小船到赤壁去游览。在那里,他想起三国时期曹操和周瑜大战的情景,触景生情,十分感慨。回来以后,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赤壁赋。苏东坡不但是写散文和做诗的能手,而且在词的写作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写的词,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豪放风格。在游赤壁之后,他又写了一首怀念赤壁古迹的词。苏东坡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但是他在地理上却出了一个不小的差错。原来黄州的赤壁并不是周瑜火烧曹军的地方。三国的赤壁在现在武汉的上游,而黄州赤壁却在武汉下游。不过,黄州的赤壁却因为苏东坡这一个差错出了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大文学家,就称它为“东坡赤壁”。苏东坡悔悟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学士,人们都称他为苏学士。苏东坡才华横溢,文章写得好,诗词也作得好。但知识再丰富的人也不可能会知天下事,所以他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