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8 ,大小:60.50KB ,
资源ID:2729929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2992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文化概论问答题052691.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文化概论问答题052691.docx

1、中国文化概论问答题052691第一章 中国历史文化绪论1、文化的本质:文化归根到底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客体而逐步实现人类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互相影响的互动过程。文化的主体是人,任何文化都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创造,文化强调人类本质的形成和体现,是人区别是于非人、人类世界区别于自在世界的本质特征,其实质是自然界的“人类化”。所以,文化就是人化,即人类活动及其结果的人化性质。2、文化和文明的区别:文化的外延大于文明,文化蕴涵文明。文明和文化的区别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先有文化,后有文明。第二,文明是文化的结果和表现。第三,文明是文化的积极方面。由于文

2、明代表了文化中的进步方面和客观方面,所以它更直接地成为社会进步的客观标志和客观尺度。3、文化的一般特征:第一,文化是人类的创造,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的加工修饰、利用改造,才是文化。 第二,文化是人后天习得的,文化通过载体是可以传递的。文化是人经过学习得到的知识和经验,不是与生俱来的人的遗传本能,是后天学习得到的,先天性的行为方式是不属于文化范畴的。 第三,文化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一个共有的复杂的体系,是建立在可传递象征符号之上的。 第四,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具有不断变迁的特性。 第五,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段性。 4、什么是历史文化的

3、分类: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类型,要经过选择比较,区分出那些被确定为具有关联功能的不同历史文化结构,再从不同的结构和视角对文化的形态和功能进行的划分,这就是历史文化的分类。(人们把中国历史文化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学者们一般是按照要素结构、时空、社会群体形态来对中国文化进行分类的)5、“历史文化”与“文化历史”有什么区别:历史文化与文化历史这两个词的使用有不同的含义,历史文化是指人类社会以往的文化存在,文化历史是指文化特质发展变化的历程。6、中华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中华大地的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分三级阶梯式逐级下降,高原、山地和丘陵约占总土地面积的2/3,盆地和平原约1/3。中华大地的气候条件受纬度

4、、经度、地形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国各地的热量、水分、光照、风向条件有很大差异,从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中华大地的周边地形来看,东西南北均有着天然屏障,西南有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西北有帕米尔高原构成的难以逾越的地理极限,北面有浩瀚的戈壁,东面是茫茫的海洋。四周之内的各地自然条件也是千差万别。中华大地的人口分布形成农耕区和游牧区两大类,经济布局决定了中国人口分布,人口分布的总格局是东南稠密、西北稀疏。7、中国自然环境对历史文化有何影响:第一,中国独特的大陆海岸型半封闭式的自然环境,有着中国地理环境的大陆整体性特点,决定了中国文化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的道路,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大一统”性,并影响着和制

5、约着它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明方向。第二,中国地域辽阔,境内地理环境复杂,人们生存的空间因环境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第三,辽阔的疆域为中华文化发展和中国文化中心的转移提供了纵深腹地,由于有着较大的生存空间,这对中国数千年悠久历史文化连绵延续从未中断有着极大的关联。第四,中国特定的周边地理环境,使之形成了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处境,使中国古代农业民族无法突破这种交通限制,对外文化交往受到了地理条件的阻抑。中国历史文化很自然地带有自身的独立性和封闭性。8、何为历史文化的经济环境:是指人类加工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所形成的一套生产条件,包括工具、技术、生产方式等,它是人与自然发生直接关系的产物,对中国历史文

6、化有着巨大影响。9、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环境的特点:1、中国的农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农业发展早,而且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比重最大,是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环境的特点之一。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农耕和游牧两种经济类型的对垒。中华大地由于年降雨量不同,而形成了农耕区、游牧区。农耕区的经济是依靠种植农作物的生产性经济。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生产环境。游牧者过“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活。2、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起初是北方经济领先于南方。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南方经济因而逐步赶上了北方,甚至远远超过了北方。3、农耕经济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由于工商经济在整体的社会生活中所占比重较少,以农耕

7、为主的经济特征给中国历史文化留下深刻烙印。 10、中国农业社会经济给历史文化的影响:第一,为了保护高度发展的农耕文明修筑了万里长城。(在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对垒中,农耕区开始修筑长城,以防游牧者的进攻,保护农耕文明。)第二,产生了集权政治体制和“重农”、“民本主义”的文化传统。(中国是农业大国,要保持农业社会的平稳运行,就需要产生一个绝对的权威,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主义集权政体以及专制主义思想,构成了中国历史上政治文化的一大特点。“重农”、“重民”和“民本主义”思想,从孟轲到黄宗羲一脉相承,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农本商末”就成了中国历代统治者的基本国策。)第三,形成了注重现实和注重经验

8、理性的务实精神。(农业经济使人们注重现实,勤劳务实。农耕经济文化的丰硕成果,是“有验”的东西。中国民族心理的务实精神,是中国农耕生活中产生出的经验理性所决定的,是农耕民族的一种群体趋向。第四,固化了循环思维和养成了“安天而乐”的观念。(生产方式的特点养成了广大农民“安天而乐”的特性。追求向往安宁和平的社会环境和统治秩序,鄙视穷兵黩武,是上至古圣先贤下至庶民百姓的共同理想和企盼。)第五,导致了崇尚中庸和注重自然节奏的处事心态。(这是农业型自然经济造成的社会群体心态。由于各项农事的季节性很强,农耕生产必须要遵时守节,顺从自然常规的节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为人们处事的心态。11、中国历史文化的政

9、治环境:政治环境就是制约人们活动方式、保障活动秩序和影响行为意识的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制度等构成的体系,也可称之为制度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的政治环境就是指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文化,它是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产物,它给中国历史文化打上了极为深刻的烙印。12、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特点:第一,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与宗法制度的遗存互为表里,形成了一种家国同构的稳定的专制社会系统。第二,中国在封建社会的前期就已形成了这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而欧洲是到封建社会后期才形成专制君主制。第三,皇帝集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等各项指挥大权于一身,皇权至高无上,压倒一切。第四,中国封建国家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不断

10、得到强化,中央集权被推至极端,已经从制度上取消了对皇权构成威胁的任何因素。第五,中国古代社会过早出现并长期存在的封建君主专制这种政权组织形式,适应了封建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需要。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外在风貌和内在品格。13、古代政治环境对中国历史文化构成了那些消极影响:第一,专制的政治环境延缓了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文化发展速度。主要表现在破坏简单再生产和对价值规律的干预。限制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社会发展速度,这对文化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第二,专制的政治环境压制了文化功能的发挥。政府奉行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政策,文化活动都带有政治功利目的,政治功能被无限放大,政治操纵着文

11、化,政权干预了学术,科学难成气候。第三,专制的政治环境促成了特定的病态社会文化心理和性格。人民根本没有思想自由,根本也不允许有独立的人格。千百年来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民畏官,臣畏君的社会心理,养成了一种社会普遍存在的唯上的被动性格,导致了君主专断,官吏阿谀,智者言塞,民智困厄。14、中古代社会环境对历史文化的影响:第一,宗法权为国家政权提供了维系统治核心的纽带,国家政权也在不断地利用和依赖着宗法制度,它们相辅相成,使国君拥有了对国家的绝对权威。宗法制度的影响却长期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之中,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赖以保持等级制度的重要思想支柱。第二,宗法观念和宗法制度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宗法观念

12、导致了宗法伦理、宗法道德的产生,宗法伦理要求宗法社会广泛实行了父系世系原则,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宗法观念在封建时代演化成了社会伦理体系,“三纲五常”构成了人际关系的准绳。第二章 中国历史文化传媒*15、文字的发明在传媒的发展历程中的意义:文字的发明在传媒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大的意义。1、文字是人类第一套体外信息传播系统,它是信息能够脱离人体而存在,从而打破了用口语传播时不可逾越的时空局限。2、文字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使人类创造的文化得以延续,使文化的传承发展有了可靠的文献资料依据,使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成为可能。16、宋代的书籍印刷业发展的主要表现:第一,形成了政府刻书、私家和坊间刻书的庞大网络

13、。三个系统刻印的书籍互相补充,形成了全国的图书刻印网络。这种刻书系统一直为后世使用,直到封建制度的结束。 第二,所印书籍内容更加广泛,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集和佛、道、藏经典。 第三、印刷技术得到了提高,出现了活字印刷。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布衣毕升创造了用胶泥制成活字。为后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7、古文言作为书面语言系统适合了社会和历史发展需要:第一,中国是一个地域广大、方言众多的国家,需要一个与口语不一致的书面语言系统,才能实现不同方言地区之间的交流。如果书面语只是口语的文字化,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就会极大地损害书面语言的交流功能。第

14、二,口语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经常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尤其是词汇,对社会生活的各种变化反应极其敏感。如果书面语与口语保持一致,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尚待筛选和规范的新词马上进入书面语言系统,势必造成混乱,造成信息交流上的困难。第三,古文言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古文言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它植根于先秦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先秦的思想文化艺术既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基础,也是古文言的生命之源。*18、私人藏书系统与官府藏书系统的特殊关系:私人藏书系统与官府藏书系统具有双向流动的特点,国家征集时,多数书籍从私人收藏流向官府收藏;国家败亡时,官府藏书散落民间,成为私人藏书。私人藏书在书籍的保

15、存、完善、研究、生产、传播等方面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往往给书籍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散落到民间的书籍全依赖私人的收藏才得以保存。当代许多图书馆的古籍收藏中,很多来自私家藏书。收藏家对所藏书籍的保护、装潢、校勘和对残缺书籍的搜补,使书籍不断完善。藏书家对书籍的保藏措施对皇家书籍的保藏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书院藏书的最主要特点:书院藏书的最主要特点是重实用。虽然书院藏书系统在古代四大藏书系统中形成的最晚,其藏书版本也无法与政府藏书、私人藏书相比,但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在藏书的公共性和开放性以及藏书的管理、借阅、刊印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制度,为后代如何利用图书

16、提供了经验。20、古代印刷本书籍的形式:随着印刷书籍的大量涌现,书籍的装订出现了新的形式,出现了“包背装”和“线装”。包背装是在蝴蝶装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装订形式,又称裹背装、裹后背。线装是用线将书页连同前后书皮装订在一起的装订形式。线装由包背装演变面来。21、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和鲜明特点:第一,中国古代拥有众多的杰出的史学家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概括为“史官不绝,竹帛长存”;第二,中国历史学家非常重视史学成果的表现形式,有不断创新的传统,因而中国古代创造了众多的史书体裁;第三,中国史学家历来对历史研究工作有神圣的责任感,表现出秉笔直书的无畏精神,鄙视“曲笔”的丑恶行为。第三章 中国历史文

17、化精神遗产*22、哲学的研究内容?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哲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形而上学(研究实在问题,解释关于宇宙的最高原则并以之为据对宇宙作最一般的思考)、认识论(讨论认识的起源、本质和界限以及认识主客体间的关系)和伦理学(研究伦理、道德活动的最高原则,探究与人的行为方式相关的价值问题),所有这些内容都与人们的文化实践活动紧密相关,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文化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是文化的精髓,是文化的头脑。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23、中国传统哲学主要分为哪几个不同时期:主要有四个时期:第一,由萌芽到基本奠基时期先秦哲学。第二,中国传统哲学持续发展时期汉唐哲学。第三,

18、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成熟时期宋明理学。第四,中国传统哲学的最后阶段清代实学。 *24、中国历史文化精神遗产的基本特征: 第一,高度重视德性修养,并以此作为人类安身立命之本。 第二,以“中庸之道”为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 第三,以重农尚仕为最基本的治世方法。 第四,以经学为本的治学之道。 第五,以义利统一为最基本的价值观念。 第六,以直观意象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25、孔子仁学思想:第一,以“孝”为“仁”,即根据血缘关系建立一套适合与维持社会安定的普遍的伦理秩序,这是“仁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第二,以“礼”为“仁”,即“仁”就是一套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纲常礼仪。第三,“仁者爱人”,即应将“孝娣”推广

19、至社会上的所有人,这是“仁”学的核心。第四,“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学的实施方法。第五,提倡“君子人格”,这是仁学的追求目标,即以“一箪(dan1)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为生活楷模。26、孟子仁政思想:第一,主张“人性善”。这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人性善主要表现为仁、义、礼、智四种品德;)第二、“民为贵”。这是仁政学说的中心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天下者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所以“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第三,“得民心”。这是仁政学说的基本原则。(孟子认为,得天下之道,关键在于“得民心”,那么如何得民心呢?首先要保证民的基

20、本生活条件,其二是要进行封建伦理教育,其三是要“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第四,“尽其心”。这是实行仁政的主观动机,(因为人人都有善之本性,所以只要认识了自己的本性,也就认识其他人所有的本性了,而要做到认识自己本性,应反身自省,深入思考,而认识了人之本性,也就可以认识世间万事万物之本性了。)*27、道家哲学的内容与贡献:道家所探讨的主要是宇宙观、人生观等问题,其抽象思维水平明显高于儒家哲学。道家思想同样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者一隐一显,共生互补,构成了中国历史文化主干框架。后来,道家还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本土宗教。老子在宇宙观上,老子提出了以道为根本的哲学本体论模式,认为道是自然无

21、为,没有意志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法则、总规律。这种道一元论宇宙观,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内涵较为深刻的哲学本体论。在辩证法方面,老子的贡献最主要体现在他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辩证法问题的论述之中。庄子在哲学方面,一般认为其主皆是相对主义的,最突出是他提出的齐物我和齐是非的观点。庄子提出了许多很深刻的哲学问题,思辨程度相当高,而且一改孔子、墨子不重论证的独断论倾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中国传统哲学理性思维的发展。 28、佛教中包含的哲学思想佛教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复合现象,认识的确立必须具备认识的器官(根)、客观的对象(境)和主观的认识(识)三个条件,这三者中任何一方都没有

22、独立性。在认识的方法和途径上,佛教哲学宣扬和提倡冥想直观方法,认为这是把握、体验人生的根本认识方法。这种方法不是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去理解认识事物的经验性质,而是直接地把握和体验事物的本质。很明显,是一种带有强烈的神秘主义和直观主义色彩的认识理论,总体上说,对于佛教的哲学理论评价要有辩证的态度。其中的主观唯心论和盲目信仰是必须摒弃的,但对于其中内含的思辨性,则可以批判地加以继承。29、中国传统哲学所具有的内在缺陷:第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都有整体性思想,但是这种思想强调过头。就会反过来产生一种漠视个体利益、忽视个体个性的不良倾向。第二,中国哲学具有模糊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得我

23、们善于综合定性分析,却不擅长于精确的定量分析和逻辑分析。第三,中国传统哲学有不利于创新的因素。这种因素最主要地表现在人事和制度方面。容易导致人们不思进取,封闭守旧,对待别人缺点和错误不敢批评和纠正,以求一团和气。 第四,高度重视人治,而相对不重视法治。中国古代哲学实际上是一种人学,儒家高度重视人伦,其结果必然是重视人治,追求以人的道德自律来规范人们的行动。 第五,过于强调整体统一所导致的全国一刀切传统不利于发挥个体的创造性、积极性,当然也不利于现代化建设。*30、人文精神及特点: 人文精神是一个使用十分广泛的概念,其喻指性、民间性色彩非常明显。一般来说,人文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

24、的事务,其核心是贯穿在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人文”的主要内涵是指一种以礼乐为教化天下之本,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文明社会。 人文精神特点:第一,它必须反映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之崇高的精神境界追求,相当程度上体现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审美意蕴。第二,它有鲜明的人本色彩,展示人们“人格精神”中不以物役、不以物累的自由独立、向美而生的高尚风范。31、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内容: 第一,注重伦理道德修养。中国的人文精神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道德修养的重视。道德伦理上的完善是中国人做人的最高标准,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第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国传统

25、上对教育的重视本身就是中国人文精神深厚的体现,而中国的教育思想也浸润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有教无类,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培养知书达礼的君子,以达到改良社会之功效。 第三,追求伟大的理想。中国古代的智者贤人把真善美的追求,具体化为一种理想的社会。 第四,崇尚民族气节,热爱祖国。 第五,高度重视礼乐文化对道德修养的熏陶作用。中国文化虽然重视道德修养的作用,但没有走到道德极端主义的道路上去。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中国礼乐文化的传统在起作用。32、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现代价值: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特别是儒家的人文精神,对救治现代人的危机有很重要的现实价值。具体而言,第一,礼乐文明的再创,文

26、化空间的开拓与社会文化资本的积累和人的情商的培育;第二,儒家核心价值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义、礼、智、信”,“敬业乐群”等对于建构现代全球伦理、社群伦理、家庭伦理、工作伦理、和新的人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三,“人与天地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等理念有助于构件新的生态环境伦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第四,天命、天道、神圣、敬畏感与人的终极信念,“极高明而道中庸”所透显出的“圣凡”关系,与现代性问题密切相关。*33、传统思维方式及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关系: 所谓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指中国人在自己的民族文化环境中,自古以来形成的考虑问题、认识事物的习惯方式或思维定势,或者说是在中国特定

27、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养成的思维定式。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层本质和内核,而中国的历史文化则从多方面表征着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表与里、表现与被表现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国历史文化表现着中国人对真、善、美不懈追求的心路历程和心理建构,而贯穿其中的传统思维方式则是其最重要精神底蕴或特质,是中国历史文化与其他文化体系得以区别开来的一种质的规定性。所以,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乃是构成中国历史文化体系的深层、关键的因素,它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体系中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和典型的代表性。它把历史文化体系中的各种表现形式联结成一体,决定着其发展状况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思

28、维方式是中国历史的文化的缩影。反过来,中国历史文化的所有表现形式都是传统思维方式的“载体”,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或多或少地、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和反映着传统思维方式本质与特征。34、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要素:第一,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作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强烈熏陶下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第二,稳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作用。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长期稳定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超稳态发展的实践原因。思维方式首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化与积淀,农业生产方式始终是我们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必然会反映在人们的思维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积淀,最后就形成中国传

29、统思维方式。35、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与不足:第一,混沌的整体性。即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而不太注重事物的内部结构,以求得天、地、人、物的和谐统一的古朴的系统思维。第二,和谐的辩证性。从思维定势来看,和谐的辩证性是中国传统思维的运行的主要指向。和谐的辩证性,指的是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把握对立面中的统一和同一中的对立面。第三,直觉性。直觉思维是贯穿于中国传统哲学始终、并为大多数哲学家所采取的思维方式。它通过直觉判断、想象、类比、突发等形成直觉思维的过程。第四,功利性。思维的功利性使得古代中国人在追求知识时,具有前列的功力色彩或倾向。第五,经学性。就是代圣贤之言,因袭旧说

30、,疏于创新,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孔子所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可以说是经学思维方式的典型代表。其特征就是空疏、烦琐、崇古。第六,政治伦理性。这也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之一。36、什么是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与特点:价值观是人们对于价值的总的、根本的看法,是客观对象对于人类的意义或价值。价值观与价值观念又是相关的,价值观念往往是具体的、现实的、变化性强的,而价值观相对于价值观念来说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稳定性特点。中国传统价值观是指产生在远古时代,在历史发展中世代相承并依然存在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作为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既有其稳定性,同时它又具有变动性和创新性。它影响和渗透于

31、中国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中国传统价值观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它有者与其他国家、民族相区别的内容。正是这些决定和影响着中华文化的风貌。37、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本内容:(1)以群体和社会为本的价值主体。这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础。(2)以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为追求的价值目标。这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灵魂所在。它是推动和为系中国传统社会进步的强大的心理动力。(3)“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价值取向。这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4)“和合”与“大一统”的价值标准。这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特征。(5)“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价值标准。这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精髓。主要表现为“知行合一”实践观。38、中国传统伦理道

32、德的主要内容:(1)人性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理论的出发点。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发展最有影响的是孟子和荀子分别以性善论和性恶论为基础而建立的伦理道德学说。(2)理想人格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追求。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是儒家的仁义理想人格论;二是墨家的兼爱理想人格论,三是道家的无为理想人格论。(3)人生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基本问题。人生的各种伦理问题的探讨,主要表现在义利问题、理欲问题、自我与他人问题、志功问题生死问题之中。39、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仁爱孝悌,二是谦和好礼,三是精忠爱国,四是克己奉公,五是诚信知报,六是修己慎独,七是见利思义,八是勤俭廉正,九是笃实宽厚;十是勇毅力行。 此外,还有诸如高度重视道德修养与道德教育,提倡道德修养过程中学、问、思、辨并重,强调道德教育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优秀遗产。这些以仁爱为核心而衍生道德规范,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它不仅是古代伦理思想家杰出的精神创造,更是他们包括一切志士仁人躬身践行的实践成果,对此我们一定要加倍珍惜,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扬和光大。 40、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局限性:以儒家为代表传统伦理道德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它不仅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正面价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