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教师招考教育学模块 福建教师招考 教育学模块一、教师的职业道德及其作用、教师道德的基本内容; 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本质: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职业。教师的职业特征:(劳动特点)社会性和不胜任性;劳动目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劳动任务示范性和严格性;劳动过程规范性和创造性:传递知识过程(教育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可循地)持久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职业道德特点:境界的高层次性,指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意识的自觉性,是教师职业情感和行为的基础。行为的典范性,对学生具有榜样的作用,由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的。影响的深远性,可影响学生、家长和社会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对教师起调节的
2、作用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动作用。直观的榜样和示范的作用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 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促进作用 物质文明建设起推动作用。 对社会生活发挥着广泛性影响。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构成)八因素构成。1、教师职业理想。必须做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勇于同一切危害教育事业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2、教师职业责任。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教师职业态度。指教育劳动态度。教师必须有主人翁的责任感;有从事教育劳动的光荣感与自豪感;要有肯吃苦的精神。4、教师的职业纪律。5、教师职业技能。集中表现在教书育人的本领。做到: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
3、懂得教育规律;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中;勇于实践不断创新。6、教师职业良心。履行义务中形成的特殊道德责任和道德自我批评能力。7、教师职业作风。一贯的态度和行为。8、教师的职业荣誉。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是指教师为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和行为。方法: 1、不断学习,完善自我。 首先要积极投身教育实践。 其次认真学习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教师职业道德理论。2、自省慎独,提升自我。慎独强调自律。3、注重细节,成就自我。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08年修订)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
4、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与绩效考核结合进行。学校要成立考核小组,负责本校师德考核工作的组织实施。考核小组成员由学校领导、相关科室负责人以及教师代表组成,其中教师代表由民主推选产生,人数不少于考核小组成员的50%。学校考核小组组织学生、家长、教
6、师开展师德评议。(一)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中“职业道德”部分的评价结果,按不低于教师绩效考核30%的权重计入教师绩效考核结果。(二)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职务评审、岗位聘任、绩效工资发放、表彰奖励等的重要依据。(三)师德考核等次优秀的,绩效考核才可评为优秀等次;对师德考核优秀者,在职务评审、岗位聘任、表彰奖励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四)师德考核不合格的,绩效考核应定为不合格;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当年不得晋升职务、岗位等级,不得评先评优,按有关规定扣发绩效工资,必要时可调整岗位。教师违反师德规范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应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或者撤消教师资格
7、、解聘。教育学模块教育学及其发展教育及其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的影响。教育的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舆论力量。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
8、展水平三、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与个体的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狭义:从出生到成人间身心二方面的变化生理发展(成长):至成人期基本停止心理发展:伴随终生身心发展理论:(略)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教育要循序渐进。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有计划有程序进行。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对象给与区别对待。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必须把握最佳时期(关键期)。23岁是学习口语的最隹期,学习乐器5岁左右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如失明者通过听觉、嗅觉补偿。5)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个别学
9、生进行差异性培养。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及其作用遗传:是有机体生来具有的生理解剖特点。以称遗传素质。作用: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2)环境及其作用“孟母三迁”环境的构成:家庭、学校和其它社会条件。环境的作用:不能起决定性作用。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一变成现实。如狼孩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近朱则赤,近墨者黑”3)学校教育及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
10、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4)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总之,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四个因素中的每一项对于人的发展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又都是不充分的,只有它们之间发生真实的联系并构成整体之后,才是人的发展的充足条件。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指国家培养什么样的人材的总的
11、要求。即人才培养总的质量规格。教育功能:具有导向功能、具有激励功能、具有评价功能、选择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三种。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3)重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五育的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我国教育目的反映出来基本精神之一,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1)是明确了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即德、智
12、、体、美等方面,将其作为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德,指个人对待生活和工作,对待与社会、与集体、与他人、与自然关系时所应具有的价值观念、行为品质、道德追求、人格修养、人生信念等,是对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政治观及其行为品质的总称。智,指人在生活、事业中,在认识自然、社会并作用于自然和社会中所具有的学识、才能、智慧等。体,指人在各种活动中所应具有的身体活动机能、能量、体质和体力等。美,具体指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几方面互相联系、相互作用,是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在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2)是明确了使受教育者各方面全面发展,即在注重基本素质(德、智、体、美)形成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促进其他素质
13、的形成和发展,而不应仅仅局限于德、智、体、美四方面。这是促进人的个性丰富发展所必需,有利于个人在物质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发挥展现创造性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使人生存发展充满内在活力。3、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必须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学校教育制度:
14、简称学制。发展趋势:重视学前教育,加强幼小衔接。小学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高等教育多样化,学校类型多样化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逐渐淡化。2、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教师与学生1、教师的劳动特点:见第一页2、教师的素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1)教师专业素养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韩愈晨师说中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广泛的文化素养。因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敬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学生观、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掌握教育理论和具
15、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2)教师人格素养。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坚定意志和积极进取精神。心胸开阔,兼容并包。3、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观1)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地高矮者、研究者和创造者。2)教师不再是一个真理的垄断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4、学生特点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学生是人:学生是能动的主体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以学习为主
16、要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学生的社会地位:少年儿童是权利的主体:生存权。是最基本的人权。受保护权。包括对儿童的保护和自我保护。参与权。 发展权。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公正评价权学生的人身权。包括身心健康、人身自由、人格尊严、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为保障学生的人身权教师职责: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护生命的安全5、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
17、在巨大的差异。3)学生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是法律上和伦理上的责权主体。要保护合法权利,学会承担责任。6、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意义:1)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有利于形成轻松愉快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3)有利于提高教学信息传输的效率和速度。4)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1)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2)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3)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关怀学生、帮助学生。4)真诚的欣赏,善意的批评5)善于控
18、制自己的情绪,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那么,怎样才能建立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呢?网上的文章一、教师要相信学生。人是最富有感情的,心灵之窗总是向热情、信任的人敞开着。教师的信任是师生间感情交流的入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思想基础。因此,教师必须相信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去相信每一个学生,尤其是要相信那些有失误的学生,不戴“有色眼镜”去看他们,而是给予他们信任和期待,拉他们一把,相信会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进步因素,产生自信、产生力量,从而能消除不足,更新自我,创造成绩。二、教师要热爱
19、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唤。它需要教师从情感上热爱学生,从生活学习的细微处关爱学生,处处想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难。尤其对那些身处逆境的孩子,教师更要用自己的热情去温暖他们,不失时机地给他们一个微笑、一句安慰的话、甚至一件微薄的礼物,让他们时刻感到你是他们的贴心人。因为,“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种本人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人。”可见,教师用自己高水平的情商给学生以“细无声”的“滋润”,不但会使学生爱其所教的学科,产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情感效应,而且会促使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良好品质的形成。三、教师要宽容
20、学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是未成年人,犯错误是难免的,有不足是正常的。在学生出现错误时,应少加些指责、批评,多一些循循善诱。切忌与学生计较,粗暴地训斥学生,这样将导致学生疏远你、敌视你。宽容不是无能的表现,而是教师人格美的体现。宽容有时比声色俱厉的“严格”更有力量。它作为一种教育态度,既不是消极的放任自流,也不是有意回避矛盾,它和严肃批评一样,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冷静反省,认识缺点,从而改正错误。既然批评和宽容的最终目的一样,而经常批评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用宽容对待学生却能保护学生的自尊,那么,我们对学生少进行些批评,多给予宽容不是更容易与学生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吗?四、教师要帮助学生人
21、都喜欢受人重视、被人需要,学生也一样,喜欢被人夸赞,喜欢在集体中显示自己的长处。而学生一旦在集体中表现自己并获得成功,得到老师、同学的称赞、承认,就很容易化作求知、上进的动力。人人都有蒙昧的时候,人人都有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启迪蒙昧的心灵,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在集体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座标。学生通过表现自己,得到了集体的承认,获得了自信。老师也因此得到了学生的信任、尊重,这样,老师和学生之间自然形成了一种亲密融洽的关系。五、教师要示范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我们在上师范时就巳经熟记于心的校训。教师做“人的模范”应当在方方面面、处处事事做出表率,干出样子。被
22、誉为“万世师表”的陶行知先生说过:“要学生做好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才能有力地说服、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无声胜于有声,“不能正其身,何以正人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六、教师要解放学生现今的课程改革无疑能给构建和谐融洽师生的关系提供土壤,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即“敢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
23、中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也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发表各种奇思妙想。这样也使教师不至于在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时的答案不符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给学生以难堪,从而造成课堂气氛紧张的局面。当然,要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还需要我们每个人不断地去钻研、去探索,但是只要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心情,这个目标就一定不会遥远。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应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
24、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课程1、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因素课程:广义如大学课程、中学课程。狭义指某一门学科。三个含义:学校课程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用书(教科书)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意义:课程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的安排。课程类型根据
25、任务分为:基础型课程。以“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拓展型课程。拓展知识与能力,开阔视野,发展特殊能力。研究型课程。培养探究态度与能力。创新精神。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制约课程因素:社会、知识和儿童三大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规定学校课程。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知识是课程的本质。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受身心发展的制约。2、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课程标准的意义功能: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
26、础性文件。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分为五个部分。 前言: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内容标准:按学习领域划分、按学习主划分、按目标要素划分 建议: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术语解释、案例。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内容: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 2)高中以分科为主。试行学分制管理。 3)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 4)强调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5)十分强调思想品德教育 特征: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既是课程结构调整的原则,也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
27、特征。均衡性: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选择性:减少国家课程的比重,将10-12%给地方和学校课程。4、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要素来源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重要依据。开发利用:1)校内课程资源。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 2)校外课程资源。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农村、部队科研所。 3)信息化资源。网络资源。教学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意义:1)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3)发展学生的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奠定科学世界观基础。2、教学过程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过程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