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8.74KB ,
资源ID:2726417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26417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精神与哲学智慧.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精神与哲学智慧.docx

1、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精神与哲学智慧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精神与哲学智慧 中国古典诗词所表现出的生命精神与哲学智慧是最充实的,它们二者相互融合又相互映衬。生命精神中透露出哲学智慧,而哲学智慧反过来又充实了生命精神,从而构成了中国的诗性智慧,也就是说诗歌的思和哲学的思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诗思里贯穿着生命意识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等等。古典诗词之所以为那么多人所喜爱,就因为它确确实实体现出了古人的生命感,并且能够历经千古一直流传到如今,让我们读来还能感受到一种生命激情,似乎觉得唐人、宋人离我们并不遥远,这就是因为古人与我们在精神上是相通的,这是文化血脉上的一脉相承,是在生命感受上的相通。我想从下面几个

2、方面来谈谈我的理解。第一, 生命悲情、生命激情和生命抗争。诗起源于哪里?礼记的乐记和最早的尚书都谈到过,诗来自于生命的冲动,诗是心灵被感荡的产物,尤其是在有着生命的悲情、冲突、抗争的时候,诗就产生出来了。马克思讲过“痛苦出诗人”,其实有悲愤、有不平就要发泄,这是中国古典诗词最主要的一种起源。钟嵘的诗品就讲到:“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诗歌发于中而形于外,内心有感受,有冲动,就有了诗。生命的悲情很

3、重要,古人感觉到生命的可贵,时间的可贵,就要去追寻生命的价值,就要寄托自己的生命精神,所以很多诗都是从古人的生命悲情开始的,具体来说是从对时间的思考开始的。人和动物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在于人有理性的思考。动物也会感受到时间,植物也有时间,但它们不会思考。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人们对于季节的感受非常敏感,故中国有二十四节气。人会思考时间,时间的难以挽留就预示着人生的难以长存。尤其是想有所作为的人思考时间,更会感觉到事业未成而时光难在,悲情就出现了。曹操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那样的感叹。为什么啊?日子过得太快,人就象早上的露珠一样,太阳一晒就没有了。时间飞快,人生也把握不住,这

4、个时候他感觉到大业未成,故而慷慨激昂横槊赋诗,呼唤英雄的归来,以期帮助他事业成功,这就有了一种生命的追求。另外就是悲秋。从宋玉开始到屈原、曹丕,再到杜甫,悲秋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还有伤春,也是对时间的感受。伤春是宋词里写得最多的,辛弃疾“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就是从时间流逝中感受到人生短暂的悲剧。我们的哲学大师孔子,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抒发了对时间的感慨,面对流水哗哗而去,他感叹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就饱含了生命的悲情。人们对时间的无法把握,于是陷入了生命的困境,在这个时候也就要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了。对于春夏秋冬时序的更替,古人往往从一种悲的角度去体会,从而充满了

5、一种时间的焦虑感,像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里面就有悲伤感。个体对于时间的伤感,也是个体生命的一种觉醒,并由此进入到对于历史的思考。所以对于时间的感伤和人生的感悟,往往是跟历史结合在一起的。唐代有许多诗是这样写的,比如说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大家可能很熟悉,它首先是从花写起,因为春天的花开花落引起对于时间的思考,到最后进入到历史层面的思考。“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后来红楼梦里林黛玉“葬花吟”也有这种感叹,“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也就是从此袭用而来的。“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为海。古人

6、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你看,这就有了哲学的思考了,从生命的思考开始进入到哲学。年年岁岁花是一样的,但是岁岁年年人却不同,这就是有了物是人非之感,有了人生的思考。最后两句讲得更有悲情,“但看古人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这是一种凄凉之景,就有了历史的感伤。在一些古典诗词里,这种伤春悲秋之感往往是跟历史的纵深感、沧桑感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才有了苏东坡在“故垒西边,人道是,三过周郎赤壁”的地方,发出了“早生华发”之叹。面对着古战场,感慨时间的飞逝,觉得人生太短暂了,在很多时候,这种生命的感慨和愁绪,升华为历史的忧伤。这在咏史诗中最为明显。“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

7、阳伴客愁”,这个愁是什么愁啊?就是因伤时而引发出来的生命之愁和历史之愁。因此,咏史诗也就与感叹时空的变化连在了一起。如刘禹锡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由时间的伤感转入对空间的悲叹,从而使诗获得了一种深远的空间结构。它不再是感叹现实,而是把它延伸到了历史,延伸到了远古的空间。古人的生命感受,由此而得到了一种拓展。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写到“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当见到昔日古战场英雄早无踪影,只有几枝芦苇在寒风当中摇曳的时候,一种生命的悲情由此而起。到了明清还有人继续着对时间的咏叹。我最欣赏的是张惠言的一首词水调歌

8、头,表达出对时间与生命的感受,他说,“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朅来真悔何事,不读十年书。为问东风吹老,几度枫江兰径,千里转平芜。寂寞斜阳外,渺渺正愁予。”词人写到斜阳,写到东风吹来,枫叶几度变红又几度返青,就有了一种沧桑感。“千古意,君知否?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我最欣赏的还是这几句,“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我觉得非常具有生命感。一夜之间新芽绿遍,雨中红透,这是草青花开的景象,这时候似乎天地所有的景色都进入到他的房子里,也就是进入到他的胸怀之中。这种纳天地宇宙于心中的胸怀,实际上是对自然生命的尊重,诗里充满了一种生机和宇宙意识,诗人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天地宇宙之中,在时

9、间的感悟当中来把握天地空间,这就有了一种更高远的思考。像蒋捷的诗词也写到“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很简单啊,不过是写出一种自然景象,但是在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之中却包含着很深刻的生命悲情。从伤时进入到咏史,往往是对生命精神的一种把握。由此而来的就是伤离别,因为时间不驻无法把握,人生短暂也很难挽留,所以朋友相聚就显得非常重要。但亲朋之间往往是别多会少,因此于离别时刻也就有了一种生命的悲叹。另外,就是对远游而思归的歌咏。在外地做官经商,或者出去拜师会友,不断的游荡也会产生诸多的客居感。古人就说“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是从大处看人生,看时间,充满空幻感。所以客游他乡,就引发了对生命的追问。 “少小

10、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有一种人生的沧桑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对故乡产生了陌生感。这个时候家乡在自己的生命当中是一种精神家园,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家,更多的是自己的精神寄托 。由此而起,就有了人在他乡的生命感悟。像白居易写的“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所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马戴写的“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黄叶代表时间的流逝,灯下自处是孤独,白头是人生的短暂,意象对比非常强烈,衬出的是人生的悲叹。对此,黄庭坚更有感受,“桃李春风一杯酒,jinghu夜雨十年灯”,他把人生的感悟放在诗词里头写出来,确确实实令人感动。“桃李春风一杯酒”是写他当年顺利的时候,春风得意,

11、朋友聚会在一起,但是流落jinghu一下就是十年而过,朋友再聚已不可能。由夜雨之灯、jinghu之灯而联想起人生际遇的艰难曲折,同样流露出人生的一种空幻感和沧桑感。由思乡而起,就有了“杏花春雨江南”这种意象,它几乎成为了古代知识分子心中的精神家园,尤其是南方人到了北方,或者是在打仗的时候,一想到杏花春雨江南就有了一种宁静、安宁、幸福的感受。所以韦庄说“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到了对江南女子的难以忘怀,这也成为后来的文学意象,垆边的江南女子跟杏花、春雨、江南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生命的美感贯穿其中。正是在人生的漂泊当中,故乡才变得如此

12、令人难以忘怀,才有如此强烈的魅力。因此,伤时、伤史和伤离别、伤故乡,都是会相互牵连的,并引发出一种生命的悲情。当然还有哀悼生命,进入到这种层次时,就更可以见出生命的悲感了。尤其是在汉代的时候,人口死伤得太多,长寿者很少。古诗十九首里就写到“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看到死者、见到坟墓,更感觉到存者的可亲,更感觉到生命的格外可贵,并由此进入到对历史的追问和人生的思考。像王羲之的兰亭序,本来雅集是欢乐,但是他却由此而生出了许多感慨,说“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一种生命悲情油然而起。苏东坡前

13、赤壁赋也是继承这样的传统来写的,“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由人生的短暂进入到深刻的历史和时间的思考。古人在生命艰难、仕进受阻的时候,生命激情更为旺盛,往往体现出一种生命的抗争精神,也体现出一种哲学智慧。像鲍照写的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他有才能但是没有出路,这个时候要抗争,要挑战,“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李白的行路难也是反抗式的呼喊。“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他很想做一些事,也有才能,但老是得不到重用,心里茫然得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

14、雪满山”,你看人生的道路多么艰难,所以他不断地感叹“行路难,行路难”。他大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充满着人生的无奈。他写蜀道难也是一种无路可走、怀才不遇的伤感和痛苦,也充满着一种强烈的悲愤和生命的焦虑。李白尽管生命受阻,却并不悲观,而是能够化悲为健,表现出对于功名利禄不屑一顾的人生价值观,他自己解放了自己。他的将进酒是他生命痛苦的一种精神发泄,充满着无穷的生命活力,“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照样是由对时间的感叹而引发对人生前途与名利的拷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功名利禄富贵算什么,只有我喝酒才是最好的,咱们就以喝酒来解放

15、自己吧。所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那么他就甘当一个饮者,这是他的自我解放。这当然是一种愤激之言,他视金钱富贵如粪土,表现出一种傲气,“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此时就有一种雄豪之气,这就是化悲为健。将进酒是一曲悲壮而深沉的醉歌、雄放而高亢的壮歌。像李白那样做到一种自我宽慰,化悲为健的诗人很多,尤其是在一些被贬谪、被流放的诗人身上,更表现出一种生命的顽强不屈。像韩愈被贬到潮阳,他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表达出九死而不悔的决心,体现出顽强的精神,这也是化悲为健。欧阳修的戏答元珍,是在新政失败之后被贬到湖北峡州做小县令时所写的,不但不消沉,反而自我勉励。他写

16、到“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这就是生命的顽强不屈,他相信他将来还会回到朝廷,还会去为人民做事。“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他坚信野花终有开的时候,春风的远近没有关系,身处天涯也没有关系,只要自己有自信。这也是化悲为健,体现着儒家的生命哲学。儒家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还有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面都贯穿着自强不息精神。人生处于艰难的时候化悲为健是很重要的。还有就是化困为通。要使生存的艰难困厄化为通达,不老是纠缠在困境里,这也要有很高超的哲学智慧。像王维的诗就写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17、这又是生命的另一种境界。阮籍是哭穷途而返,表达的是生命的无望,但王维不这么想,而是等待,寻找出另一种出路。更典型的是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也产生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念头,但是实际上他并不那么做,而是对这种困境看得越来越清晰透彻,也就越来越通脱。比如他在定风波这首词中写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有一点风雨不要怕,一边唱一边往前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谁怕?不怕,人生就是有风风雨雨的。“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时候山头还有斜照,还有暖的阳光,所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过去的困厄风险根本不值一提,这就是化困为通。

18、苏东坡在留侯论里讲,“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不因功成而色喜,不因事败而丧志,这就是大勇大智。正是在这种生命的悲情与思考之下,诗人会超越一己的得失和现实的困境,从更高更远以及更主动的层次上去提升人生的意义。所以苏东坡写的词经常是逸怀浩气,把酒问月、登台怀古,都充满着一种豪雄之气。苏东坡的人生体验,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浸染的结果,也是他独特的性格所致。“此心安处是吾乡”,他不悲观,遗世独立时常流露出一种英雄气概。第二,在自然中融入生命、安顿生命、提升生命。在自然中融入生命就是在天地自然的山水中,在对自然物象的体悟当中安顿自己的身心。如陶渊明所

19、写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无惧”,就是将身心融入到大自然当中,才体会到生命的无喜无忧,于是心与自然的契合就成为陶渊明的一种生命安顿。陶渊明的饮酒诗里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就是一种心灵的安顿。我们处于物欲横流的社会当中,只要坚守住自己,也能够做到心远地自偏,不会因为自己钱少而精神穷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他觉得自然当中有真意,这个“真”是什么?就是返璞归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退隐到自己心灵可以安顿的地方。他的读山海经写到,“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他连简单的房子都喜欢,就是因

20、为在那里可以享受自然。“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在读书中,能够俯观仰察宇宙天地,你不快乐还干什么呢?这种快乐之感,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安顿在大自然中,而与自然生命相对接,此时自然也就成为了净化灵魂的所在。古人认为自然中隐含着大的道理,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感悟,可以给予人精神的宽慰,这就是生命的安顿。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在星空转换当中,诗人感觉到宇宙的生生不息;从窗外透过来的虫叫声中,感觉到大自然的生命律动。虫声刚刚起来,预示着春天万物复苏,正是在这种简单的被感化当中,人跟自然相呼应、相契合,这

21、是生命和生命的呼应、生命和生命的对接。能够听到虫声,看到萤火虫飞舞的身影,那是一种幸福,我们现在在城市里已经听不到、看不见了,但是古人在大自然的寂静当中却能感受到跳跃着的活泼泼的生命,这就是在自然当中感悟生命。借自然景色来表达生生不息的无穷生命力,这也是古人写景诗、写山水诗要表现的重点。像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一岁一枯荣的草原当中,可以感悟到自然的生生不息,并象征着人的顽强不屈。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草色远远的看有一片绿了,但是走近看却又了无踪影,在这么小小的生命当中,蕴藏着一种无穷的生命力,同时也蕴含着一种哲理:有许多新生事物在开始的时候都是悄无声息的,但

22、你千万不要低估它。韩愈又说“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就是这样的草色,其实是春天里最好的景色,它远远胜过后来杨柳飞絮的时候。他认为不要忽视了生命当中的任何景色,若有若无的草色,其实它是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不要等到桃花都开了、树叶都绿了你才去观赏,其实美景就在身边的每时每刻呢。古典诗词中经常表现出的物我合一的生命观,就是把自然事物和我打成一片,我与物互为主客体,把自然和我看成是一种平等关系。辛弃疾在词里就讲,“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李白也有“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山和我互看,我看山,山也在看我,这就是物我合一观。古人把自然视为自己的朋友,这种互为主客体的意识,往往表现出

23、古人对生命的珍惜,是一种生命境界。像张孝祥所写的“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就是从洞庭湖色当中体悟到与自然、与宇宙相互合一的精神境界。“万象为宾客”,谁是主,谁是客,实际上已经互相通融在一起了,面对此中景色人就会有一种超越感,不再计较个人的穷通得失。将自然事物视为自己的朋友,往往也把自己的生命推及于物,这种友人感、亲近感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实际上就是与自然为友。像钱起的诗,“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川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这其实是诗人移情于竹,里面透露出一种亲切。诗人正是在我爱竹和竹等我之间的感情融通中创造了一种物我相近的生命感。故竹子被古人称为“岁寒三友”。又比如

24、写梅的诗,更多也是把梅花当做朋友,当作高洁情怀的象征。宋人杜耒的寒夜诗:“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竹炉汤沸有一种盈盈生气,茶当酒更是一种儒雅的情趣,而茶、月、梅交融在一起,便成为一种高洁情怀的象征。“才有梅花便不同”,古人生命的质感由此而体现得厚重起来。宋明时期古人是非常讲清雅的,所以才有了那些追求清趣的小品文的出现。像扫雪烹茶、南窗观画、听雪敲竹,在明人看来是雅得不能再雅的事情了。第三,在日常生活当中倾注生命的冲动和审美的体验。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很简单的四句,但充分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极度热爱和生命的激

25、情。面对一缸新酿的酒,诗人是那么兴奋;面对一场即将飞扬的雪,他是那么呼朋唤友的急不可耐,由此可以看出在唐人的生命当中充满了多少的激情和温情,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生活的美,并表现出对美的渴望,这就是唐人生命的亮丽和鲜活。宋人对日常事物也是非常热爱的,追求一种雅。唐诗是一种雄浑、一种大气,更多的是一种公共空间的表达,比如说边塞诗,表达的是一个国家的气概,是一种非常开放的公共情绪的表达,豪气、雄浑;宋人则更多的是表达自己的私人空间和私人感情,更多的追求一种情和韵,尤其是在韵味上,往往可能表达很小的主题,“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里面也体现了一种生命感,但是个人的情感。宋人写愁也多是写自己的愁情。

26、宋人很强调读书,往往把读书当做一种安宁、愉悦的享受。如陈师道有一首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读书和交友,都是人生当中的大事,所以快意的阅读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书当快意读易尽”,愉快地读书,那阅读的速度就非常快,表达了一种读书的快感。当然还有“客有可人期不来”,可人就是可爱的人即谈得来的朋友,知己可遇而不可求,你期望他来他不一定来的,能得到这种朋友那是人生一大快事,这就是说读书和交友一样,读到一本好书就象是交到一个好朋友,应该珍惜。然而人生之事往往十有八九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很多事情都是差强人意。因此“好怀百岁几回开”,就带有一种洞穿世事人生的道

27、理在里面,能够舒心开怀的时候,一生能有几回呢?所以能够读一本好书就好好珍惜吧。古人对日常生活中赏心悦目的事情,往往有一种生命的冲动,常常能从中领悟到一种哲理,投射着一种精神境界。像宋人魏了翁的诗,“远钟入枕雪新晴,衾铁棱棱睡不成。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窗明月四檐声”。听着外面的雪水在嘀嗒嘀嗒响,起来傍着梅花读周易,这个境界多么清雅,在艰苦的环境里透露出生生不息的精神追求,表现出自然和生命的联系,表明读书确确实实可以使人获得精神上的宁静和安慰。还有王禹偁写的诗,“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清明节一大早就起床读书,既无花也无酒就过节了,这看起来兴味萧然,如同郊野

28、的僧人一样,但其实是对这种情趣的欣赏,在人家看来可能是兴味萧然,但是能够伴着灯悠然而读,可以说也是一种生命价值观的体现,相对于那种赏花饮酒的豪奢生活来说,这种生活更显得潇洒清朗。第四,走向空静的生命追寻,通向自由的生命超越。儒家、佛家和道家同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在许多精神层面上是相通的。如儒家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实际上跟道家的退隐、归隐有共通之处,虽然它不像道家那样追求成仙,追求长生不老,但它同样也在对生命、对时间的伤逝思考当中追求生命超越。那么佛家呢?佛家追求空寂、空静,与道家讲的虚静、儒家讲的静观也有共通之理,同样具有超越意识。它们所倡导的超越都代表了人生价值的另一

29、面追求,反映出古人的生命智慧。儒家早就说过,独善其身也是一种生命选择,否则在不利于自己的境况下还要硬碰硬地干,那这个人的生命就很脆弱。当然也有宁折不弯的悲壮典范,像屈原投江,老舍沉湖,为了自己的理想决不苟且。但更多的是像苏东坡这样的人,把化困为通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如果苏东坡跳到江里死了,中国历史上就缺少一个伟大的文人了,所以儒家关于达与穷的选择,实际上早就把中国文化的框架框定了。人生穷通的两面是可以互补的,儒、道、佛也是可以互补的。儒往往跟道相通,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个社会需要我,我就站出来奉献自己的才智,不需要我,我就隐居去做高士,这是儒家的一种人生选择,这里面就有道的理念。在理学家那里

30、他们也有静观,就是没有冲动、没有欲念,宋代的理学家就要求去人欲。其实这种去欲的理念应该说有它积极的一面,人的欲望是要有所节制的,否则,当社会的欲望都膨胀起来的时候,那么这个社会就没有秩序了。理学家程颢写过一首秋日偶成的诗,“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首诗表现的是道,是静观,静观就是去欲,四时佳兴就是去欲之后获得的快感,道通天地,才能够有这种感觉,所以富贵不淫,身处贫贱也感觉到快乐。这就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儒家观念,但是到了静观的境界,能够平静的看待世间一切,也就是真正的英雄了,这就是

31、一种超越。再有,等生死、齐富贵、淡功名、超功利的时候也是能够获得超越的。杨慎临江仙:“滚滚江水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否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历史就像滔滔江水一逝不返,多少的英雄豪杰,他们当年的功绩与失败在身后都不过是一场空了,这里所表达的实际上就是一种人生的空幻感。“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既很苍凉也很旷达,千古英雄之事后来都化为了渔樵的闲话,是非的成败注入了一杯浊酒的笑谈,诗人将历史的哲理融入到时空、人事、是非成败的转换之中,在变与不变的相对中升华了历史的反思,使人读后获得了一种超越生命超越时空的感慨。隐士的诗也是追求一种超越的

32、,像杨基清平乐写到“狂歌醉舞,俯仰成今古。白发萧萧才几缕,听遍江南春雨。 归来茅屋三间,桃花流水潺潺。莫向窗前种竹,先生要看西山。”退隐之后安宁自在、淡泊性情,但是却不为流俗所污染,要追求西山的清爽之气。道家的思想里也有很多超越的意识。欧阳修写过梦中作,“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世换,酒阑无奈客思家。”这里表现的是道家对时空的空幻感。道教故事里说有人入山中看到两个神仙下棋便站在一旁观看,等看完棋回到家已经过了几世了,正所谓“天上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在这个时候“酒阑无奈客思家”,实际上也是一种道家追求超越的神仙思想。李白从道家那里也学得了许多的超越思想,他的自我解放意识,很多都来源于道家,他常有飘飘欲仙之意,甚至于把自己看成是天上贬谪下来的仙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李白也是在践行一种迈向空静的生命追求。佛教徒王维也写了很多追求空静的诗,象“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休”,因为生命无所寄托、情绪无所发泄、出路无法找到,所以才遁向空门去寻找一种精神的解脱。在空的当中,当然也包含了一种哲学的智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