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31.22KB ,
资源ID:27242013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24201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docx

1、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专题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综述:专题主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如何形成的。本专题有两个主题: 过渡时期:巩固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十年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曲折发展十年文革: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挫折,甚至出现倒退。主题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程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掌握十年建设时期成功探索、重大失误、取得成就等史实,培养学生比较历史问题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

2、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展示材料,分组讨论,课后探索等手段,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探究,学会收集资料,提高辨析与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学会用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统一原理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引导学生理性思考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重大挫折,学会以史为鉴。【重点难点】 1.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十年建设时期的探索、失误与成就。 2.难点:如何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理解“一化三改”的内在联系;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区别与联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时期的阶段特征。【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展示“开国大典”(3副图片),导入新课。在

3、此基础上分析导语。新课教学时间:20世纪5070年代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底)(一)前提条件: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底)1.原因:展示材料,让学生感受建国初期国家经济面临的严峻形势(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那里有许多投机商人,专门买卖银元、黄金、美钞。纸币一日间贬值数次。投机商人都知道附近各单位的发薪日期,所以经常乘机抬高银元价格。去得越晚,亏就吃得越大。换了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韩儒林回顾与展望,南京大学报1982年5月19日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4、?【解读】材料一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韩儒林对解放前夕南京市通货膨胀情况的回忆。韩儒林当时为中央大学教授,他的这段回忆使我们看到,30多年过去之后,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们仍会对极度通货膨胀下的生活恐慌感到心有余悸。 以上材料显示,从抗战结束到建国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经济全线崩溃,通货膨胀严重,货币急剧贬值,市场混乱。【归纳】新中国建立初期继承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经济极其落后的烂摊子,而在财政经济方面的严重困难,恶性通货膨胀造成的市场混乱等严重地影响着生产的正常进行,威胁着人民政权的稳固。因此,集中力量迅速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紧迫,是当时一项牵动全局的中心任务。2.措施:材料一 我们现在在经济

5、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例如财政收支接近平衡,通货停止膨胀和物价趋向稳定等等,表现了财政经济情况的开始好转,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要争取这三个条件,需要相当的时间,大约需要三年时间,或者还要多一点。到了那时,我们就可以看见我们国家整个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了。毛泽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1950年6月6日),人民日报1950年6月13日【解读】材料一是毛泽东于1950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作的书面报告。这次重要会议全面分析了建国初期的

6、形势,明确提出当时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就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材料二 为了实现经济的恢复与重建,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国营经济,稳定市场物价,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合理调整工商业,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产销关系,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打击不法经济行为;完成了农村土地改革,并引导农民发展互助合作;进行重点建设,主要集中在水利、交通和以煤、电、钢铁为主的工业方面;积极恢复和发展国内外贸易。 3.结果:材料三 经过三年的努力,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于1952年底胜利完成。首先,1952年,工农业生产总值比1949年增长了775%,比建国前最高水平的193

7、6年增长20%,三年平均年增长率为211%。其次,随着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内贸易迅速增长,市场日益繁荣,实现了金融物价的稳定和财政收支的平衡,国家财力增强,人民的物质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在三年中,国家兴建了治淮、荆江分洪、官厅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交通运输业、对外贸易、文教卫生事业都得到显著的恢复和发展。 恢复国民经济任务的胜利完成,使新政权更加巩固,也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归纳知识】 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困苦。2.结果:1952年

8、的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一五计划的制定1.过渡时期总路线背景: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时期,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家经济情况有了根本好转。内容: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重点提示】: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关系:一化三改。工业化是主体,是实现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三大改造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2.“一五”计划 【解读】这段材料取自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6月14日

9、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的一段讲话。在这里,毛泽东尖锐地指出当时我国现代工业基础的薄弱以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迫切性。(1)措施: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B.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三)一五计划的实施标志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背景: (1)建国后,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2)1953年,中国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任务。 2.实施(1)工业方面:概况:到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10、开始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一五计划的工业成就: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二线:宝成铁路和鹰厦铁路三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和新藏公路四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钢铁公司材料一无缝钢管厂是鞍山1952年开始建筑的三大工程之一。这一工程开始施工后,由于全体职工日夜的辛勤劳动,进度极为迅速。拿该厂的25 000立方公尺的基础工程来说,原计划1953年1月底完成,但到1952年11月底为止,就已全部完工,比原计划提前了两个月。其他如金属结构、机械安装与电气安装等工程,根据1952年施工的情况来看,也都将比原计划提前一个月到两个月完成。因此,这一

11、工程的预期完成是可以肯定的。爱芝、常工:我国的第一座无缝钢管厂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介绍之二,人民日报1953年1月4日材料二全体职工首先要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力争按期完成这一庄严和光荣的建厂任务。我们会遇到不少困难,但我们有毛主席、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最大的关怀,有全国各地的大力配合和支援,有苏联在技术上、装备上以及苏联专家热诚无私的帮助,依靠全体职工自觉的努力和高度的创造热情,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希望全体职工兢兢业业,很好地运用这些有利条件,以工人阶级所特有的高度的顽强精神和创造性的劳动,克服各种困难,满怀信心地、努力完成每一个时期的工程计划,为力争按期完成建厂任务而奋斗。林枫对第一汽车

12、制造厂建厂工作的指示(摘要),东北日报1953年7月20日材料三1953年9月,王崇伦响应毛主席增产节约的号召,制订了1年完成3年工作量的先进计划。这个先进计划的制订,是在八次改进工具,特别是创造“万能工具胎”突破了旧定额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了韦玉玺缩短辅助时间的先进经验,和继续做了许多技术改进,经过精打细算之后制订出来的。如使原来只卡四个活的工具胎,挤出十毫多卡了一个活,每天就可多生产12个零件创造拐形工具代替手松螺丝零件,使每下一个零件就节省30分钟,一天多生产137个零件,一年节省出了相当原定额的五个工作日。 重工业部关于学习王崇伦首创精神的通报(1954年1月1日),新华月报1965年

13、第3号材料四武汉长江大桥工程是在1955年9月正式开工的。我国铁路职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及全国人民的支援下,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把我国前所未有的巨大桥梁工程,根据我国五年计划规定提前近两年胜利地完成了参加试通车的人们乘电梯下到铁路桥面,沿着铁路两旁的人行道步行过江。九点钟,大家乘着一列挂着毛主席巨像的、由17个车厢组成的火车从汉阳驶过大桥。这时,汉阳岸的引桥和紧靠着引桥的龟山上下,响起了一片暴风雨般的掌声。接着,人们又在武昌改乘汽车由公路桥面过江,并驶过汉水公路桥到达汉口武汉关附近,市民群众夹道热烈欢迎。 长江大桥全部完工,人民日报1957年9月26日【解读】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

14、车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都是“一五”计划中的国家重点工程。王崇伦是鞍钢技术革新能手,全国工业劳动模范。材料一、三、四是对这些工程的进展情况以及工人阶级的劳动热情的报道,材料二为当时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副书记、东北行政委员会第一副主席林枫在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典礼大会上的讲话。“一五”计划反映了全国人民要求迅速改变我国贫穷落后面貌,把我国建设成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共同愿望;显示了全国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以巨大的劳动热情投身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之中。材料显示,工人阶级在工业化建设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他们凭着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创造性的劳动,使许多重点工程建设提前完成,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在“一

15、五”期间,我国在基本建设方面成就突出,建立起一批为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基础工业,一些新型工业部门如飞机、汽车、发电、重型机械、国防军工也纷纷建立起来;同时,国民经济结构和技术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工业产值超过了农业,重工业落后的状况正在逐步改变。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开始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在于:我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出于国防建设的需要;学习和借鉴苏联工业化经验。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16、宪法草案,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解读】这段材料取自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6月14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的一段讲话。在这里,毛泽东尖锐地指出当时我国现代工业基础的薄弱以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迫切性。一五期间东北地区成为重工业基地。原因在于:东北矿产资源丰富;与苏联接壤,便于学习苏联经验。 (2)农业方面:进行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措施: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结果:到1956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

17、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起来,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存在问题: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的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留下隐患。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工作很艰巨很繁重,也就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完成这个过渡时期的总任务,除了恢复时期的3年以外,大概还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即大概需要3个五年计划。正如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我们经过15年左右的紧张工作和刻苦建设,可能在基本上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要建成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几十年的努力,譬如说,要有四、五十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进行

18、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候,都应该按照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逐步地实现。李富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55年7月5日-6日),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8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材料二 从1955年下半年开始,在农村的合作化高潮过程中出现了各地一哄而起、发展过快过猛、要求过快过急、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的缺点和偏差;在城市的公私合营高潮中也出现了来势迅猛、要求过急、工作过于粗糙的倾向。 解析:在推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期,国家领导人对于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艰巨性尚有较清醒的认识,在对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速度的问题上形成了比较稳妥的政策,做好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长

19、期准备。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由此占据绝对统治地位,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 (一)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 (二)探索历程: 1.初期的成功探索: 论十大关系探索的开始 A.目的:为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B.内容:在总结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和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 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 ,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十大关系,这十大关系中,最核心的是经济关系。C.意义:这个报告,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标

20、志着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重要准备。论十大关系涉及了十个方面的问题: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毛泽东的报告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强调了两点:一是指出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要避免犯类似的错误;一是提出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2)中共八大时间、地点:(1956年秋,北京)内容:A.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

21、同落后的 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农业国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B.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C.在经济建设上,八大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2)意义:八大决策是正确的,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2.探索中的失误 (1)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认识: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愿望,但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2、含义:大跃进:指生产方面盲目追求高速度、高产量的运动。人民公社化:指在农村盲目扩大规模、高速度的公有化运动。其典型特点是“一大二公”。原因:“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绩,使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对当前形势进行了十分乐观的估计。表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后果:A.大跃进直接的后果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背离了“八大”正确的综合平衡地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是我国建设及发展中的一次重大挫折。B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C使经济领域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教训:8大跃进 材料一他们的庄稼真长得好,一片黑乎乎的要压塌地。

23、虽然下面提出的万斤指标,今年不一定完全实现,但万斤社、万斤乡一定出现,可能不止一个。全县亩产三、四千斤是有把握的。粮食单位产量从百斤到千斤,是个质变,从千斤到万斤,是更大的质变;这样高产量,从措施来看,也不外是水、肥、土、种、密等几条,但是具体执行这些措施中就有许多新东西需要研究。比如水和肥吧,他们的干法是大水大肥,让作物吃饱喝足,不给什么限制,不怕作物闹“胃病”。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人民日报,1958年8月27日 材料三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535万吨钢跃增至1070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

24、治任务全党全民必须同时间赛跑,从现在起立即行动起来,共同想办法,共同负责完成每天的计划只要我们加强党的领导和充分发动群众,1070万吨钢的伟大任务不但一定能够完成,而且一定能够超额完成。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人民日报,1958年9月1日【解读】在大跃进运动中,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盲目提高粮食生产计划指标的做法,引发了各级干部的浮夸风,各地的“高产卫星”越放越大,使人们的头脑也越来越不冷静,严重脱离了实际。该材料还显示:当时的领导部门的鼓动和报刊宣传,助长了浮夸风的发展。材料二显示:1958年8月以后,大跃进的重点从农业转向工业;党中央将在1958年生产1070万吨钢(即比1

25、957年的产量535万吨增加一倍)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正是这个决定和号召,把工业大跃进推向了高潮。于是以“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群(群众运动)”为特征的全民炼钢运动迅速兴起。但到了年终,实际上合格的钢产量不足800万吨,还不到原计划的3/4,其余300万吨是土钢,基本上不能使用。 1957年和1958年初经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绩,使得我国人民群众建设热情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对当前形势进行了十分乐观的估计。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开始全面发动“大跃进”运动。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却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26、夸大了人的主观意志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更在宣传和实践中不恰当地强调“快”,片面追求高速度。其直接的后果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农业、轻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只有重工业在冒进。大跃进运动背离了“八大”正确的综合平衡地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实践走向了本来愿望的反面,是我国建设及发展中的一次重大挫折。材料一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型的综合性的人民公社不仅已经出现,而且已经在若干地方普遍发展起来,有的地方发展得很快,很可能不久就会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一个发展人民公社的高潮,且有不可阻挡之势。人民公社发展的主要基础是我国农业生产全面的不断的跃进和五亿农民愈来愈高的

27、政治觉悟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社的组织规模,就目前说,一般以一乡一社、两千户左右较为合适建立人民公社首先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而建设社会主义是为了过渡到共产主义积极地做好准备。看来,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1958年8月29日),人民日报,1958年9月10日材料二截至本月底,全国已基本实现人民公社化。运动从7月份开

28、始发展,8月份普遍规划,9月份进入全面高潮,高潮时期前后仅1个多月。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100的农户加入了人民公社。10个省、区已有85以上农户加入了人民公社。4个省、区在国庆节前也可基本实现公社化在公社化运动的同时,出现了“一天等于20年”的工、农、商、学、兵全面大跃进的新形势,各个战线上陆续出现的奇迹如雨后春笋随着公社化的实现,农村食堂、托儿所等组织日渐普及在分配制度上,工资制和供给制将逐渐成为人民公社分配的主要形式。全国基本实现了农村人民公社化,人民日报,1958年9月30日【解读】材料一是中共中央发动人民公社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对人民公社的必要性、体制特点、组织规模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

29、定。材料二与材料一间隔仅一个月,是对全国基本上实现人民公社化的报道。党中央推动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要完成一场生产关系的“大跃进”,企图通过人民公社的道路,使中国早日过渡到共产主义。在这个决议里,也初步描绘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未来社会的蓝图。而“一乡一社、两千户左右”的组织规模,也反映了人民公社初期“一曰大,二曰公”的突出特点。材料二显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仅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农村就基本上实现了公社化。吃饭穿衣不要钱、公共食堂幼儿园式的供给制和生活集体化特色逐渐确立下来。 人民公社最突出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实际是大搞平均主义。具体表现是:规模大

30、;公有化程度高;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强调公社生活自给,取缔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可见,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是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这只能是一种超越阶段的空想,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一是极大地降低了共产主义的标准,助长了平均主义倾向,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二是极大地破坏了农业生产。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又一次严重失误,说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当时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有着错误的认识。 田家英告诉我,他走过多少农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惨相,像遭过一场抢劫后的情景。在这个大队里不仅没有

31、看到耕畜,而且全队没有一只家禽。当食堂开饭的时候,人们眼巴巴盯着的是大锅里的稀粥,因为每人每天平均只有4两或者3两米。当调查组的同志们端起自己的稀粥时,一口也吃不进,并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在我们面前一群孩子正伸出他们的空碗,你怎么能咽得下?!只好把粥分到这些空碗里。大锅无法填饱群众的肚子,不少人靠作绿肥用的红花草充饥。 大饥荒,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纪实,红旗出版社1994年版【解读】此材料是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对当时困难状况的记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极大地破坏了农业生产。 19591961年间,我国国民经济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由于农业减产和粮食库存减少,形成了全国性的粮食危机。相当多的农村不得不用瓜菜甚至是野菜充饥。由于饥饿和营养不良,许多地区发生浮肿病,人口死亡大量增加。 当时经济困难的主要表现有:第一,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轻重比例、工业内部比例、积累与消费比例均出现问题。第二,工农业总产值和主要农产品产量连续下降。第三,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降低,全国性粮、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