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30.41KB ,
资源ID:2723865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2386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检测试题第三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检测试题第三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检测试题第三单元 Word版含答案第三单元检测(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阅读题(4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宴饮文化宴饮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学者看来,宴饮可不是简单的饮食烹饪问题,而是关乎国家政治的重要问题。我国考古学发掘证明,在远古时代,先后出现了两种宴饮的方式,第一种是竞争性宴饮,第二种是礼仪性宴饮。宴饮是早期部落(国家)的资源控制策略,是当时部落(国家)的贵族群体之间谋求更大利益和权力的工具之一,也是部落(国家)对外显示其“软实力”的方式。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尉迟寺遗址,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宴饮的存

2、在。陕西灵宝有一个西坡遗址,出土了距今5 5006 000年的“宴会大厅”。这是一个83平方米的宴会厅,用于部落贵族举行盛宴。宴会规模之大、食品之丰富,令人惊叹。那么,在五六千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举行这样的盛宴,目的何在呢?原来,在新石器时代,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部落之间的竞争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宴饮也就成了部落之间进行竞争的一种“武器”。在食物极其匮乏的远古时期,一场盛宴是该部落实力强大的最好证明,对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也就是今天所谓的“软实力”。进入了早期国家时代之后,宴饮的地位更加重要,出现了“礼仪性宴饮”。这时的宴饮高度重视用餐器皿的规格,餐具由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变成了青

3、铜器。伴随着社会关系出现裂变,宴饮也成为等级分化的标志。上层贵族希望通过大型宴会,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威望,获取拥戴,巩固现有的权力;另一方面,也借以彰显自身的高贵和富有,宣示其统治阶层的身份。到了距今约4 000年前,作为“礼仪性宴饮”最高规格的“国宴”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早期国家举办盛大的“国宴”,能够宣扬国威,宴会越丰富、越奢华,说明这个国家越富足、越发达,从而震慑四方,不战而屈人之兵。远古时代,食物是最稀缺的资源,谁控制了食物,谁就拥有了权力。早期国家最大的威胁,不是侵略,而是饥饿,国之根本就是食物供给。作为“软实力”的宴饮,与作为“硬实力”的军队一样,在早期国家的政治关系中占有非常重要

4、的位置。(有删改)1下列关于宴饮是“关乎国家政治的重要问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宴饮是早期部落资源控制的策略,是当时国家政治生活的体现。B.部落贵族往往需要通过宴会的规模和食品的丰富程度来展示部落的软实力。C.宴饮之所以成为部落竞争的“武器”之一,是因为当时物质生活极其匮乏。D.随着社会的发展,宴饮逐渐成为等级社会的标志,“国宴”登上了历史舞台。思路解析C项,“物质生活极其匮乏”属于偷换概念,文中是“食物匮乏”。答案C2下列不属于“竞争性宴饮”与“礼仪性宴饮”区别的一项是 ()A.新石器时代,部落内部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宴饮是部落之间进行竞争的武器;早期国家时代出现了等级划分,因而产生

5、了礼仪性宴饮。B.新石器时代,“竞争性宴饮”使用的餐具是陶器;进入早期国家时代,“礼仪性宴饮”使用的餐具规格由陶器变成了青铜器。C.“竞争性宴饮”的规模越大、食品越丰盛,证明部落实力越强;“礼仪性宴饮”是为上层贵族巩固权力,为国家宣扬国威的。D.“竞争性宴饮”是因为食物是稀缺资源,通过食物控制权力;而“礼仪性宴饮”是因为国家的富足、发达。思路解析“竞争性宴饮”和“礼仪性宴饮”在各自历史时期都极其重要,是与当时食物匮乏密切相关的。答案D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竞争性宴饮”与“礼仪性宴饮”都有规模大、食品丰富的特点,都是“软实力”的体现。B.在新石器时代,盛大的宴饮活动

6、是部落贵族们在内进行权力争斗、对外宣示实力的工具。C.在早期国家时代,青铜器成为礼仪性宴饮的餐具,说明当时的生产力有了飞跃发展。D.宴饮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早期国家政治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思路解析B项,理解错误,“部落贵族们在内进行权力争斗”不是新石器时代宴饮活动的目的,因为新石器时代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答案B二、课内文本阅读(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7题。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

7、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卒葬之卒:最终。B.有穴窈然 窈:深远幽暗。C.则其至又加少矣 加:更加。D.火尚足以明

8、也 明:照明。思路解析A项,“卒”的意思是“死”。答案A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B.C.D.思路解析A项,“者”都表停顿。B项,“之”都是助词“的”。C项,“以”都是介词“因、因为”。D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转折连词“然而”。答案D6结合全文,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B.与一般游记不同,本文不注重对山川风物的描写,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是为说理服务的。C.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道理,同时也谈及做任何

9、事都要有“志”的道理。D.即使是说理文字,本文也是十分有节制,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思路解析C项,主次颠倒。应表述为: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谈及“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道理。答案C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思路解析翻译时重点注意“或”以及“悔其随之”中“其”的理解。参考答案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以致不能尽享那游览的乐趣。三、课外诗文阅读(27分)(一)文言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凌虚台记 苏轼国于南山之下,

10、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

11、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选自古文观止)注祈年、橐泉、长杨、五柞、仁寿、九成:皆为宫殿名。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丽:美丽。B.公曰:“是宜名凌虚。” 名:名字,名称。C.废兴成毁

12、,相寻于无穷 寻:寻找。D.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特:只。思路解析A项,丽:依附,靠近。B项,名:命名,称作。C项,寻:连续。答案D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B.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C.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D.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

13、/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思路解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可结合句中的“欤”“矣”“者”等语气词帮助断句。答案C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篇文章从记叙凌虚台入手,娓娓而谈,引人入胜,接着抒发议论,发出“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的感叹。B.苏轼看似在记凌虚台,实则在提醒太守物极必反的道理,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C.苏轼借着小小的亭台而感怀古今,抒发了人事万物变化无常的感慨,有很深的人生哲理。D.文章结尾处写道“盖世有足恃者”,但不直接点出究竟什么是“足恃”的东西,这就使文章更为含蓄而耐人寻味。思路解析B项,“实则在

14、提醒太守物极必反的道理”说法错误。答案B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3分)(2)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4分)思路解析注意“物理”“然”“累累”“旅行”等词的含义。参考答案(1)虽说不是事情得失的原因,但是按事物的常理却不该这样。(2)看到高出于林木之上的山峰,重重叠叠,犹如人在墙外行走,可(在墙内)只能看到他的发髻一样。参考译文在终南山下修建州城,住在城里的人,似乎饮食起居都与山分不开。四面的山,没有比终南山更高的,而靠近终南山的城郭,也没有比扶风更近的了。在最靠近山的扶风城来望最高的终南山,按照地

15、势来说,是一定可以望到的。但是扶风太守居住在这里,却不曾知道有山。虽说不是事情得失的原因,但是按事物的常理却不该这样。这就是建筑凌虚台的原因。当它(凌虚台)还没有建筑的时候,扶风太守陈公拄着手杖,穿着鞋,在山下逍遥散步。看到高出于林木之上的山峰,重重叠叠,犹如人在墙外行走,可(在墙内)只能看到他的发髻一样,说:“这里一定有奇异的地方。”就派工匠在山前开凿一个方池,用挖出来的土筑成高台,(台)高于屋檐为止。这样一来,登上高台的人,恍惚不知道是台高,倒以为是山峦跳跃着快速奔腾涌现。陈公说:“这个高台应该称为凌虚台。”他把这个意思告诉了他的下属苏轼,请他写文章记下建台的事情。我答复陈公说:“事物的破

16、败或兴盛、完成或毁坏,是不能预料到的。从前,这里一片荒草野地,霜露遮盖,狐狸、毒蛇出没无常。在那时,哪里知道会有今天的一座凌虚台呢?破败或兴盛、完成或毁坏是交相更替以至无穷无尽的,那么,这个高台将来是否再变成荒草野地,也是不能预知的。我曾经与您登台远望,台的东面是秦穆公时修建的祈年宫、橐泉宫,台的南面是汉武帝时修建的长杨宫和五柞宫,台的北面就是隋代修建的仁寿宫、唐代修建的九成宫。猜想它们当时的盛况,那种宏伟奇丽的景象,和坚固而不可动摇的气势,哪里只是超过土台一百倍呢!但是经过几代以后,想要看看它们大致的样子,却连破瓦断墙都不存在了,已经变成长满庄稼的田地和荆棘丛生的荒丘了,何况是这座土台呢!这

17、座土台尚且不能凭着它的坚固长久保留下来,何况人事方面的得失,本就来去匆匆更难持久!如果有的人想要以此向世人夸耀而且感到自足,那就错了。因为世上有足以依靠的东西,而不在于土台的存在或消失。”我向陈公说过之后,回来就写了这篇记文。(二)古代诗歌阅读(5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3题。兰亭诗 王羲之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12“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两句与兰亭集序中的哪几句对应?(2分)思路解析从“仰”“俯”两个字可以联想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参考答案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13诗

18、人在诗中说“寓目理自陈”,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大自然向诗人“陈”了哪些“理”。(3分)思路解析“寓目理自陈”是个过渡句,下文就是所陈之理,注意用自己的话回答。参考答案大自然是伟大的,万事万物都自然而然,沐浴在灿烂的春阳之下,平等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惠;虽然万物种类不同,但给我的感受都是欣欣向荣,一派生机。(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4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曹操感叹人生短暂“譬如朝露”,苏轼则在赤壁赋中云:“,。”(2)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3)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往往有得,”,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

19、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答案(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表达题(72分)四、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窈窕(yo)举酒属客(zh)嫠妇(l) 横槊赋诗(s)B.虚诞(dn) 趣舍万殊(q)渔樵(qio) 倚歌而和(h)C.癸丑(gu) 流觞曲水(shng)激湍(tun) 游目骋怀(chng)D.褒禅(bo) 夫夷以近(y)瑰怪(gu) 所罕至焉(hn)思路解析A项,“槊”应读“shu”;C项,“湍”应读“tun”;D项,“瑰”应读“gu”

20、。答案B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B.C.D.思路解析A项,“期”,至、及;B项,“如”,往;D项,“怠”,懈怠。答案C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肴核既尽,杯盘狼籍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A.B.C. D.思路解析此题采用排除法,排除即可。“白露”,文中的意思是“白茫茫的水气”,今是节气名。“十一”,文中的意思是“十分之一”,今是数字,11。“学者”,文中的意思是“学习的人”,今义是“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1、。答案A18(2016全国高考)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不要依赖译文。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肯动脑筋,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A/这如果而且那么也B最好当然一旦/而且就C一定也如果并且因此/D尽量/因为进而所以仍思路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实词、虚词的能力。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第处是针对前一处而言,故使用指示代词“这”。第处表示假设,第处和第处构成递进关系,第处与第处的“如果”搭配,使用的关联词是“那么”。依据这样的分析

22、即可判断答案应为A项。答案A五、写作(60分)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每年都有不少人到南美洲的原始森林探险,带路的向导都是当地部落的土著人。土著人十分机敏和风趣,他们有一个十分奇怪的习惯,每走一段路就要唤一声自己的名字。土著人说这是为了防止自己的灵魂跟不上自己的躯体,他们得唤回自己。有位哲学家说,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只有不断唤醒自己,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攀上高峰。你有过有关“唤醒”的体会或经历吗?请以唤醒自己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提示所给材料有两段,第一段是一个故事,第二段是哲学

23、家的观点。哲学家的话就是对故事内涵的最好阐释。哲学家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一是“不断唤醒自己”是成功或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概括起来就是说,每个人都必须首先相信自己,而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又必须不断地“唤醒自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激情。这是写作中应当体现的思想。例文唤醒自己 戴敏孤灯一盏,冷月一轮。漫漫长夜,迷茫了斑驳的过往,也迷茫了稀疏的未来。一切坠入一个冗长的梦是谁,在无边无际的夜色中徘徊、等待?是谁,探着直指苍穹的臂膀,在无望中索取着希望?也许是你。此刻的你,正在无边的夜色中踽踽独行,睁着惺忪的双眼,寻觅着下一站的方向也许是你。此刻的你,正

24、躲藏在醉人的梦里,重复着昨天的甜蜜,沉迷于渐行渐远的光影,迷茫了自己的双眼也许是你。此刻的你,正独自咀嚼着痛苦,舔舐着凝固的伤口,给心灵套上沉重的枷锁桑德伯格说:“生活就像剥洋葱,你一片片地剥,总有一片会让你泪流满面。”是的,人生不可能永远欢歌笑语,永远阳光灿烂,人生也会遭遇风雨雷电。那么,请你睁开眼,抬起头,走出过去的繁华与艰涩,唤醒自己,还自己一方澄澈干净的天空。别再用迷惘解释徘徊,别再把未来葬于过往,别再把沉默当作伪装。你可知,被麻痹的梦境不是人生的温床,而是时光的眠床。唤醒自己的灵魂,用犀利的眼光打碎不真实的幻想,醒着才能将自己写进生命的意象。你可知,两千多年前,汨罗江畔,峨冠博带的诗

25、人,用一腔文气挥洒出一个滴血的传说。众人皆醉我独醒,唤不醒天下,就唤醒自己。醒着,黑云压城却压不垮坚毅的脊梁。一腔正气熊熊燃烧,天地也会为之颤抖。你可知,那曾经高歌着名驹美酒的西楚霸王,在战鼓平息后安逸的梦境里冷却了熊熊的激情,打天下是他神勇的表演,烽火熄灭后,他在台上欣赏着自己的影子。梦太醉人,他不愿醒来!而梦中的霸王,终被乌江滚滚大浪吞没。唤不醒自己,终究会在时势的大河中如浪里漂萍,零落无踪。你可知,那位扼住命运咽喉的音乐大师在双耳失聪后,用灵魂弹奏出最上乘的音乐?他用命运赐予的悲怆,弹奏出反抗命运的坚强。耳朵不过是迷人的摆设,倾听灵魂不需要耳朵。他唤醒了痛苦中不断挣扎的自己,昂着头,挣脱

26、了生命沉重的镣铐,还了命运一记有力的耳光。醒着,方能看到浓密的阴霾后,还有一轮圆满的希望。岁月如川,绵绵行远。熟睡着的灵魂,赶不上逝水的步伐。别再沉睡,唤醒自己,生命的状态有两种:要么逃亡,要么碰撞。骄傲的灵魂,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唤醒自己,用那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给灵魂挣脱麻木、诽谤、迷茫的力量;用一声沸腾着热血的惊雷,震碎蒙着灰尘的虚幻。醒着,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记得有位哲学家曾说过:“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那么就让我们唤醒自己,唤出喷薄而出的力量,让生命之花在精神的高处绽放!点评文章采用第二人称,以一种娓娓叙说的笔调涵盖人生的困境,为下文蓄势;然后拓开一笔,旗帜鲜明地点出“睁开眼,抬起头,走出过去的繁华与艰涩,唤醒自己,还自己一方澄澈干净的天空”“唤醒自己的灵魂,用犀利的眼光打碎不真实的幻想,醒着才能将自己写进生命的意象”的观点,可谓水到渠成;然后采用铺排论证,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让人感受到鞭辟入里的逻辑力量,使得文章论证力量陡增;最后深化主旨。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思辨色彩浓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